农村特色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特色文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特色文化

篇1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基于不同侧面及思想传播目的,对校园文化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所提及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为学生带来的精神财富,这离不开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物质与精神并行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校园文化逐渐得到拓展和延伸,通过物质来承载,借助精神来传播思想,所有参与者都会在整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精神体验,使自身精神文化和思想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校园文化基本特征概述新时期,校园文化主要具备如下特征:第一,广泛性。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征均得到彰显。对事,新思维与新元素的融入对已有元素和内容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价值观念与信仰,帮助我们重新梳理和构建思想体系。对人,校园文化缔造者不仅仅包括教师和教育主管人员,还有学生,以及各类在校园内工作的其他社会人士,比如厨师、清洁工等,他们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对校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第二,目的性。从宏观上看,传播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播教育思想和彰显不同时期的教育品质;微观上,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不同磨难,有些是时代造成的,有些是学校自身发展方向和教育定位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并且这种“目的”与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第三,时代性。校园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显而易见,它随宏观层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民族的长足发展,需要学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一旦社会环境或国家发展方针出现变化,学校教育“环境”自然会发生变化,包括要求、目标、理念等。由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必然伴随着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因为“校园文化”注定是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服务的。2.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农村校园文化”不同于标准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也具有基本“校园文化”的特征,但由于其形成环境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理解农村校园文化时不能仅凭经验。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建设逐渐向世界标准靠拢,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发展环境,但并未彻底改变其体貌特征,因为农村与城市存在本质区别。最明显的是,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生物良好生长与健康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将其纳入农村周期性循环发展过程中。而若想使原本自然的、科学的、健康的、绿色的发展环境被维持,就需要有一批批、一代代继承者去传播这种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并加以践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包括知识、技能、思想、价值观念等。这就是农村校园文化与城市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不同,文化中渗透着“自给自足”,文化中渗透着“自然和谐”,文化中渗透着“万物运行规律”。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更侧重于精神,当然,也需要由物质来支撑。精神力量或境界的形成需要有来自思想层面的能量作支持,从事物形成规律与发挥逻辑角度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趋同的。基于目的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培养新时代优秀中学生为主要目的,为他们“晋升”为优秀大学生做铺垫。在宏观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合格人才。当然,“社会”不同于“校园”,构成元素与涵盖内容具有很大区别,而为了实现无缝衔接,就要将社会中有益的元素移植到校园里,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营造发展的环境。基于内容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都是以传播或输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教育观为主要内容来培养新时代初中生,使他们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讲道德的人才。建设“校园文化”重在“文化”二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必然需要有坚定不移的“观念者”去践行。所谓“观念者”,就是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环境下被熏陶出来的,具有传承和开拓精神的“思想者”。基于方法与形式视角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在理论层面同样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更为关键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角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实践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去检验理论内容的可行性,这也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元素和基本框架。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假大空”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农村中学里,因为无法有效实践,所以很多理论内容很难得到验证。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只能以为依靠说教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效果极为一般。

三、农村初中校园文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1.善于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功能鉴于“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存在的特殊性紧密关系,笔者认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原因在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支撑,而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又可被看成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践行,同时,通过丰富特色文化内容与优化特色文化建设标准,可对初中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与可实现性做全面验证。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推动校园文化在高校里进行,采用知识讲授和思想教育结合的方式,从学生实际的思想意识水平出发,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2.调动师生“建设”的积极性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只有将二者有效衔接,充分融合,发挥互助作用,才能实现最终的育人目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两类主要群体,教师和学生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农村特色的元素引入校园,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从深层次出发,将农村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关联。农村初中教师应结合学校实情与学生学情,不定期开展农业节和传统文化节等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文化活动里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或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还深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3.同时强化物质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必然会涉及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要对校园建筑进行专业的设计,合理的布局,体现独特性,还要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学校各个宣传专栏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适当加一些绿色植物来体现生机勃勃的感觉,重视绿化的作用,完善教学设施,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校园文化的内在美。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突出文化的内涵。

四、渗透校园特色文化,创建思政教育机制

1.提高文化建设创新性,丰富思政目标机制在农村初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创新性的体现与发挥始终受到目标性的引导,当目标内容足够丰富,科学建设意识足够强烈时,目标机制的功能性便开始发挥作用。事实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目标机制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特色文化建设行为本身,也需要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因为二者在诸多层面均存在着紧密关联。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目标机制的有效性,就是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有效性来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创新性的进一步生成。由此可见,若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得到充分优化,使其在初中教育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育人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就必须将文化育人理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具体而言:第一,将校园特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范畴,丰富目标内容;第二,结合现实需求细化目标,明确责任;第三,将校园特色文化内容集中体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2.发挥文化导向性,优化思政主体机制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在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潜移默化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过程中,以及学校群体间具有的“从众”心理的影响基础上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在农村校园中,校园内学生们的思想与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师生们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他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或通过其他方式感受的,都传递着某种价值观信息,会对她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机制的优化中,就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在校园文化中注重向教育主体渗透一些优秀的价值观念,使教育主体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形成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和优化主体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根本保障,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3.突出文化建设的激励性,强化思政动力机制作为一种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自带自我运行与调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被理解为一项独立存在的系统。这样,必然有一种“动力”时时刻刻推动它稳定地向前发展。这种动力又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群体是在校初中生,个体之所以能够心甘情愿接受各类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他们认为在学校教育制度和规则下来进行学习是正确的以外,个人内在品质成长过程中也的确需要精神和思想层面内容的安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需求”,其目的是使自身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由此得知,个体自身发展需要成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个体成长始终伴随来自其他层面的需求,比如满足感、存在感、认同感等,它们不同于低层级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更多体现着个体对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渴望,特别是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更多褒奖和奖励时,一旦外部环境满足了他们这种需求,他们的行动力或学习动力便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因此,笔者认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动力与激励进行关联,突出校园文特色化建设所具有的激励性来使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4.提升文化建设的育人性,完善思政评价机制在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评价”始终伴随活动发展的进程,同时,“评价”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可见,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渗透思政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带有一定的育人性,具体活动也以此作为根本目标,这与思政教育功能相符合。基于此,通过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育人性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措施。具体而言,通过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育人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完善评价形式;将文化育人的评价要求渗透到评价方法中,可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强调及突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功能性与有效性,其目的在于确保评价机制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科学、高效的应用,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提供机制保障。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无论是形式、方法,或是内容、教育目的,它们都能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互补。而对于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来说,若要实现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就必须首先认清和理顺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明晰各元素和内容间的关联,以此作为渗透策略的基础,从而使农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进而完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李聃、和勋《中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回顾》,《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30期。

篇2

院坝文化也被称为坝坝文化,“坝”原指用于在河道的险要位置拦截水的建筑物。在重庆地区,“坝”通常被用来形容平地或平原,在实际生活中,当地人们经常把公园、社区、农家庭院、村镇广场等称为院坝,人们在此进行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当地群众称为院坝文化或坝坝文化。随着农村建设的深入以及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坝文化已深入到当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和农民群众的心田,院坝文化已成为重庆乡土特色文化的代名词。院坝与休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庆地区独具特色的院坝文化,探其本质就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从不同侧面深刻反映了当地群众淳朴厚重的民风,开朗豁达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目标,是普通大众健康休闲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发端于民间、由农民群众自创自编自演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在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传播弘扬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邻里和谐,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基层院坝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多种形式的院坝文化活动模式

重庆的院坝文化深深根植于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日益成为人们大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著特色就是发端于民间,涵盖城乡,是一种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因此,要使院坝文化永远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应该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立足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项目众多、形式各样的院坝文化活动,丰富院坝文化的内涵。比如,积极推动坝坝舞、坝坝宴、坝坝球、抖空竹、跳滑板、转陀螺、太极拳等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推动各种形式的院坝文化活动大发展、大繁荣。

(二)积极应对文化传承危机,加强对坝坝舞等活动的品牌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众多的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务工,当地农村的空心化、空壳化现象严重,对院坝文化的传承弘扬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绝活手艺,如坝坝舞、抖空竹、竹编、版画,民间吹打等都出现了后继乏人,无人继承的现象。为应对这种文化传承危机,我们应该加大对当地院坝特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继承。像起源于重庆地区的坝坝舞,现已发展成为参与群众最多,最受群众青睐的休闲健身活动,为此,应该在现有坝坝舞的基础上,创新内容编排形式,丰富表演内涵,将当地的一些民族舞蹈与坝坝舞相融合,打造集健身、休闲、观赏、表演于一体的特色品牌。

(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院坝特色文化的经费扶持

当前,困扰当地院坝文化大繁荣、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来源和保障。为此,当地政府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对院坝文化活动开展的筹资渠道。比如,对起源于本土并深受群众喜爱的坝坝舞活动,当地政府可以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对坝坝舞的群众锻炼点、设施设备、场地维护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借助新闻媒介,为坝坝舞等特色文化项目寻求社会力量的资助。此外,还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方式,鼓励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管理,相关组织管理机构以有偿服务、合法经营等手段增强造血功能,解决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为院坝文化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篇3

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成就师生精彩人生,彰显教育特色,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把握校园文化特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区农村小学因区位、环境、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学校文化底蕴远远落后于平原和城市学校。农村小学如何改变当前状况,走上发展特色文化之路呢?笔者就此谈谈山区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问题。

1.以学校管理规章为约束,培植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培植制度文化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宜,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情绪,创建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1 实现民主化。让教师、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增大管理的有效性。

1.2 实现自主化。努力给教师、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契机,以达到从制度上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目的,变过去的外控式管理为自主式管理。

1.3 实现同步化。学校要本着“优化”和“精细”的原则,厘清培植制度文化思路,加强对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优化可实施的制度,切忌墨守陈规,做到制度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

2.以学校特色目标为导向,培植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优化育人环境既是一种管理,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专家学者预言:办学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文化立校是我们办学的必然选择。要因地制宜设计优雅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使校园一景一物都有人文内涵,富有灵性,让学生时时受熏染,体现校园“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实现“三化一性”,营建校园优美环境:

2.1 校园布局合理化。一所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功能分区布局不相对独立且杂乱无章,该校环境必然糟糕。应以实现校园布局合理化为基准点,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现生活、教学、运动等功能区的相对独立,从而营建出校园的优美环境。

2.2 校园全方位绿化。学校百花竞放、绿树成荫,俨如公园或花园。这样的学校必然令师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当前我国校园绿化水平最差的是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校是分点分块的局部绿化。必须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实现校园绿化的最大化。

2.3 学校标识明显化。学校标识是学校的标志性事物。睹其物就能思其校。如学校的校名、校徽、校旗、校训、办学理念、远景规划等均应处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应有机融于学校的主要建筑楼的外墙上,且字体雄壮有力,字号相对较大,颜色醒目,显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学校的精神。

2.4 学校环境具有生命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每一座校舍、每一堵墙均应彰显人文特色。因此,我们在打造学校环境时,必须赋予学校环境的生命性要求,增强环境的育人功能。如为校园的某些物品赋诗一首,为每一种植物标注树名、年龄和隶属科目等。

3.以丰富校园生活为抓手,培植活动文化

加强活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农村学校活动文化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不断强化进取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培育合作观念,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丰富教师文化生活。举办好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本教研、教学展示、文娱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3.2 增强班队活动内涵。以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法制、环保、诚信和爱心等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3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好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笃实宽厚、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

3.4 提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公益劳动、社会小调查等形式,开展好劳动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5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以提高文明素养为目的,培植行为文化

篇4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细胞。目前,农村小学对班级文化建设关注不够,鉴于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活动。为了进一步建设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调查的方法,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有一个深入了解,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给同类的农村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借鉴。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马田小学四年级学生。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针对在校学生四年级、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问卷,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题型设计上有现状类调查和师生心理倾向性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通过对学校老师的座谈,我们感觉到:有的班生机勃勃,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自由散漫……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客观地反映出这一现状。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有明确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76人

51.7%58人39.5%13人8.8%

(2、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

A.有很深的感情B.有点儿感情C.没感情111人

75.2%28人19.3%8人5.5%

由此看出在48.3%的班级中,还没有健全“班集体奋斗目标”这一内容。“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有75.2%的学生答“有很深的感情”,说明了学生对班级还是有归属感的,学生间比较热情,师生关系也是友好、融洽的,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还是重视的。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

学生的调查项目中有3项涉及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所在的班级制定了班级公约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147人

100%0人0%0人0%

(2、你的班级设有班级一日常规吗?

A.有B.不清楚C.没有83人

56.5%51人34.4%13人9.1%

(3、你班级的班干部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吗?

A.很明确B.不太明确C.不明确,71人

48.4%49人33.6%27人18%

在对各班晨会谈话课的检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班级并没有在晨会十分钟时间内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教育,而是占用为处理作业,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忽视了晨会课的教育功能。

3、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的最基本的尺度。

在学生问卷中,有2项题涉及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题号调查内容评价选项

ABC

(1、你班级的环境美化是由哪些人参与的?

A.老师和同学布置B.全是同学布置C.老师一个人布置的68人

46.2%12人8.3%67人45.5%

(2、你认为班级墙上的名人名言对你有激励作用吗?

A.很有激励作用B.没往心里去C.从来不去注意,93人

63.4%39人26.6%15人10%

从问卷可见,广大师生都很重视身处的环境,都在努力去做环境美化这一工作,且收到了实效,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够,环境育人的作用还未全部发挥。

四、结论与尝试措施: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大多数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尝试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在农村小学中,较少接触英雄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东西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2、开展班级形象设计活动:

为了使班级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更为了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每位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班集体。

3、培养良好的班风:

篇5

关键词:

农村特色;群众文化;发展;社会进步

发展先进、积极的农村文化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是农村群众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近年来,社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着手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使得农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丰富。但是,有些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文化建设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一、农村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基层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是与农村群众的生活最为接近的,也是农民最容易参与其中的,其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农村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村群众文化可以促进农村群众全面发展;第二,农村群众文化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农村群众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首先,缺少文化资源。政府作为主导机构,对于人才的扶持切实影响着文化建设。现今,大力发展经济,将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很多基层管理部门最重要的目标。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策影响下,农村群众的文化诉求得不到满足,文化建设进程缓慢。文化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在对农村群众的文化培养中,人才资源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农村群众的文化基础本身比较薄弱,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形式单一乏味。资金支持和与外界艺术组织、团体的文化合作,以及引进大量、多种类的文化、艺术骨干,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其次,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人们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巩固发展。在农村群众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包含了文明与技艺双重精华的珍贵艺术品。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投入,让民间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发展。

三、如何发展有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增加这方面的经济投入,要求各级政府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纳入本年度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去,并确保该项投入额度能够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次,要拓宽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融资渠道,制定相关政策,以鼓励当地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民间资本企业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来。最后,政府可以引导并鼓励公众人物以及明星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募捐活动,将相关设施以捐款者的姓名命名。总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利用各界资源。

(二)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建设过程。因此,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提起基层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尽快提上日程,将其作为与促进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工作来完成。这就要求村委会、村组确定专门的文化管理职位来落实文化建设工作。其次,市县级文化局要帮助农村解决文艺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成立专门的培训班来帮助农村培养文艺人才。最后,在每年召开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大会中,可以增加文艺队指导这一环节,组织并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加强对广大村民的艺术熏陶。

(三)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各地都埋藏着巨大的文化宝藏。尤其是乡村地区,更是保留着多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民间习俗,有着不可比拟的文化魅力。但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民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时,要将发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建设宗旨,打造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品牌,弘扬我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农村特色文化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开发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依靠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各方面条件,同时也可以将当地的乡村文化以文艺表现的形式融入旅游建设中去,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第二,发展观光农业和家庭式农家乐。村民可以根据当地种植环境,适当扩大作物种植规模,让游客亲自到种植基地参观、采摘并品尝,还可以将收获的农作物带回农家,自主加工成食物。第三,组织民族文化产品展示活动。相关组织者可以将村民自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具收集起来,组织一个稍具规模的产品展销会,在宣传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但很多乡村在建设群众文化时,因为盲目效仿其他乡村建设,而导致文化活动单调甚至低俗。如果相关建设者能够把握住文化建设的中心方向,坚持本地区特色,农村群众文化必将百花齐放、魅力十足。因此,我们要坚持建设先进的农村群众文化,促使基层文化建设道路越走越好。

作者:陈富平 单位:武定县环州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84-02

特色不仅是先进文化的生命,更是农村文化的生命。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不但要坚定性地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还要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和创造性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坚定性的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基,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桥梁,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有力保证,是面向世界各国的窗口,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精髓,更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现代化知识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许多宝贵民族民间文化的遗失,进一步地采取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以最大的力度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临近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抢救。首先,各级政府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进行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即搜查本地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得出统计结果,根据“优先安排,抓紧抢救”的工作方针,对那些临近濒危或处于濒危状态的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进行及时的安排与抢救;其次,收集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人的名单并与之交流,即对继承有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人进行交流,积极采取他们的建议,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最后,征集第一手资料,即授权有关单位向民间征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和实物,积极号召群众,并将征集到的实物及时进行妥善的保管。

(二)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所谓专项基金,就是从特定来源形成并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来源,把资金用在有需要有用的地方。其一,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组织各方力量,统筹规划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纳入到财政预算范围之内,给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上的保障。其二,要坚持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搞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建设。

(三)采用现代先进的储存和保护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各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四优先”政策,即优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优先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优先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优先对珍贵文物的保护等。鼓励整理民族民间遗落的文化,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有规划地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地区进行命名,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之乡”的“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采用现代先进的储存和保护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建立一批民族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村寨,设立民间文艺资料库和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并设立一批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专项资金,开展相关民间特色文艺活动,拍摄有关‘民间艺术文化之旅’的纪录片,用现代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文化。

二、敏锐性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农村就具备了这一点。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既要开发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又要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注重打造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使两个轮子同时转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培育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建设与脱贫致富、农民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就应培育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培育具有一方特色的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链。农村文化中心户就是将农民致富的愿望与文化家庭创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培育建立乡村农户中的一批不同类型、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和社区文化之家,其覆盖率高,影响力大。文化中心户是一个新型的农村文化阵营,是一个集农民所有、农民投资、农民经营、农民受益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主体。可以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文化中心户的建立,如结对帮扶、对口援建、文化下乡等形式,并结合各地的小康点、扶贫点来建设,即帮助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让各‘中心户’配置网上电脑、购买科技用书等网络的途径对本地特产进行销售,还可以通过宣传科普知识、科技讲座、信息咨询、实地操作等活动进行知识传授,形成农村文化阵营。如广西灵山县建设“乡村电子信息馆”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精心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充分地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摸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路子。近年来广西精心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紧密联系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经济工作,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钦州蚝情节、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艺术节等,这些活动不仅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品牌,在收获经济回报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三)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就应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首先,把传统的“福利事业型”文化事业转变为“经济管理型”的文化事业,在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选择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地制宜,加快制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其次,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组织开发“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倾力打造地方品牌,使更多人了解到本地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如广西武鸣县就是一个集民俗文化、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为一体的特色区域,该县利用有利的地势、古老的文化、久远的民俗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优势,大力打造“三月三”歌圩品牌。具有浓郁的壮乡风土人情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节日,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观众,让其久盛不衰。此外,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杨美古镇、那蒙竹山村民宅古建筑群、广西“第一楹联村”大芦村等许多珍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

三、有效性地发挥民族文化特色的优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民俗,独特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让农村文化更加千姿百态。广西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有刘三姐山歌、盘王歌、琵琶歌、芦笙舞等具有极强的表演性的艺术展示,还有有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年代久远的石器、铜鼓、陶瓷、摩崖造像等展示类型的特色艺术。这是民族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地去创造和发展农村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一)从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入手,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通过普查,摸清现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总体情况,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培育和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变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对有形文化资源的进行普查,包括文化遗迹、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乐器、歌舞道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等,另一方面对无形文化资源的进行普查,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人生礼仪、禁忌形式、宗教祭典、村规民约等等。建立各地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档案管理机构,为深入地开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准备,以收藏、陈列和开发使用各种民族民间文艺资料。

(二)从区域文化入手,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例如处于北部湾文化区域的广西钦州,其民族民间文化就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应搞清楚北部湾文化区域的历史演变与特征、内涵与外延、本身优势与劣势、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等方面的关系。其次,应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北部湾区域文化资源,对各县区文化发展目标作出准确的定位,引导各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多样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从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入手,着力构建民族文化体系。构建民族文化体系不仅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更要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经贸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将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集中起来,在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地方性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另一方面,要强化民族文化村寨的特色,一切从各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实际出发,把村寨按照该民族的传统民居进行总体设计,并在村中心建设标志性的建筑。在一些支系多的民族地区可建立若干文化村寨。在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民族文化的优势产业,构建民族文化体系。

四、创造性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民间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迅速膨胀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开始涌向农村,体验农村旅游,熏陶民间文化。因此,我们要瞄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时机,把文化与旅游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的独特文化品牌。

篇7

德育是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方面的教育。农村学校以中小学校为主,德育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素质。农村学校德育建设,除了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还应该将校园文化作为基点与突破口。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充分落实素质教育以及优化农村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农村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一)渗透功能

从一个人出生时,教育便随之开始了,它促使个人能力不断发展,对其思想和思维进行培养,将其情绪与感情充分激发出来。“润物细无声”的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与有意识进行的学校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存,共同对个人产生影响,塑造其人格和世界观。从教育效果来说,此种隐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利于学生接受。特色校园文化便属于这一教育范畴,它无时无刻不包围着学生,同时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色校园文化通过环境、氛围等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感染,此种渗透教育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激励作用

特色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就是学校的学习环境,例如整洁的教室、花草树木、宣传栏等,这些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色校园文化的内隐形态,是基于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建立的思想观念体系。这一思想观念体系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不断产生同化与影响。例如,特色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故事、励志故事,以及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室中张贴的名言警句,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

二、农村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完备,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够,校园文化活动较为乏味、单调;二是农村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单一,往往只能通过教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校园文化缺乏活力,较难让学生主动接受。如此,难免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与逆反心理。长期下去,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道德等方面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需要积极采用科学方法充分促进农村校园文化发展,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而实现五育并举。[3]

三、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刻意识到,要想建设科学、先进的特色农村校园文化,校方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基于精神素养和心理层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基于实践能力开展的特色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农村学校应该突破传统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单一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精神素养和心理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针对农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心理知识,学习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课程要涵盖两部分内容,即理论内容与实操内容。在理论知识层面,主要是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在实操层面,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自我心理调适。例如,实操部分要涵盖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以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训练,对克服自卑、转变不良情绪、树立自信以及心理调节方法等进行有效掌握。部分农村学校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心理服务室,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在农村学校中,跟随祖辈居住的学生占了较大比重,这部分学生在提升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更加迫切。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心事,解答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并在某些时刻提供心理指引。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可尽力为他们补上成长过程中的这一课。2.通过家长课堂等形式提升家长认知部分农村家庭的家长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并不关心,对影响孩子成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不够明确,难以为孩子设计科学的发展目标。基于此,农村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理论辅导等为家长创造“家长课堂”,引导家长树立较为科学的、符合时代的教育观,同时对家庭环境进行充分优化,提升教育能力。这样做,能够促使家长通过正确的方式与良好行为不断影响孩子,为孩子健康、愉快成长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4]3.通过开设课外阅读课打造“书香校园”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予以足够重视,通过开设课外阅读课等方式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深深认同“开卷有益”,好读书,读好书,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设立课外阅读课可以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甚至消除其厌学情绪。例如,某农村小学学生小东曾出现过逃学的行为。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耐心与他进行沟通。小东说:“因为上课太没意思了,我逃学其实只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看连环画与故事书。”小东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学生对于一天到晚始终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满堂灌”感到不满意,而他们对于阅读具有浓厚兴趣,对新知充满探索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应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规范。教师可经常为学生编写书单,引导其多读优秀文章,多闻书香、多沾书气;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快读、活读、写读、攻读、诵读、意读、博读以及选读等方法;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交换、共读一本书、撰写读书笔记、开读书分享会等方式丰富阅读形式,扩大阅读量。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助力于书香校园的打造,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基于实践能力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

1.组织节日文化活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虽然不同的节日具有不同的内涵和风格,但都保留了我国先人的经验与智慧成果,节日活动将我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精致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而且,广大农村地区往往节日氛围较为浓厚,节庆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因此,农村学校可借助重大事件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其他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以团会、队会以及班会等为依托,通过庆祝活动、宣讲、手工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端午节前,农村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到田间割艾草、包粽子,充分体验传统节日的形式与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借助此类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意识,提升道德修养。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会占用学生一些学习时间,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类似的节日文化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课外知识与实用技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促使学生学有所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5]2.设置初级就业指导课程,初步培养农村学生的职业意识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或是就读职业院校后才会接触职业规划、就业规划等课程与知识,并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但在现实中,不少农村学生因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对个人成长也缺少较为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与此同时,家长也不能为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引,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是学习目标与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所以,为农村学校的中学生设置初级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当了解相关行业就业信息,进而指引学生走出迷茫,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与发展目标,进而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可设置就业分析理论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能力、气质、性格与兴趣,同时对社会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其次,学校可设置就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将参观和体验教育作为主要途径,不断探索农村学校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进对社会了解的科学机制。通过校内外与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学校和社会的连接与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农村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固定时间,联系当地特色农业或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参观和体验机会。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也能促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紧迫感和向往,主动对未来进行规划,使学生尽早树立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促使学生明确目标,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8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今年,为了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我县由政府“埋单”,为农民演戏75场,放映电影2249场。还举办了春节晚会、鹿乡大舞台歌手大赛、大秧歌比赛、元宵花灯展、五一“劳动者之歌”、“知荣耻,树新风”广场文艺演出、宣传《治安管理法》小品专场、“廉政之声”文艺专场、科普大集、书画摄影展览等10余次大型文化活动,中老年秧歌队、京剧票友协会等各类民间文艺社团日趋活跃,民间艺人在全国和我省纷纷获奖。

二、完善机制,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新格局

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标志。农民画是我县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享有盛名。东丰农民画历经百年,以关东民俗为养分,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作了大量的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凝重和谐的农民作品。当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丰农民画事业蓬勃发展。1988年东丰县首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东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东丰农民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东丰县被中国美协评为“中国十大农民画乡”。县政府也始终把农民画创作队伍和骨干作者的培养作为推动东丰农民画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坚持给地位、给荣誉、给待遇、给条件。自2000年起,先后制定出台了《东丰县鹿乡文化综合系列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东丰县农民人才奖励办法》和《东丰县农民画专业人员职称评骋办法》等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陆续聘用、录用了21名农民画骨干作者为国家事业单位干部。为加快东丰农民画产业化步伐,县政府于2010年建设了东丰农民画发展基地――“东丰・中国农民画馆”。画馆占地10000平方米,总投资3580万元,2011年10月投入使用。画馆建设以来,免费接待前来考察、学习、参观20余万人次,举办各种展会10余次,培训骨干农民画作者100余人。2012年9月8日,“2012年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在东丰・中国农民画馆成功举办,本届艺术节,共有31个省、134个市县1000余名农民画作者参与,开创了东北地区举办全国农民画艺术节的先河。同时,组织1988名中小学生共画农民画,挑战世界最大规模艺术课,成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东丰农民画已成为吉林省的文化品牌,东丰县也因此被第三届吕国巧取节庆创新论坛评为“2012最具投资发展潜力文化旅游县”、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评为“2012文化生态旅游县”。目前,东丰县农民画创作队伍已经达到52000人,其中学生作者40000余人,在农民画方面有收入的5000余人,能独立作画的2000余人,骨干作者400人,知名作者40人,东丰农民画已有580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85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00多件作品被联合国和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东丰农民画多次在瑞士、日本、德国、、阿根廷、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家和联合国展出。

三、打造品牌,创造民间艺术繁荣新机遇

民间艺术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民间艺术根植于农民,农民需要民间艺术,农民也能够传承和创新民间艺术。县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中肯定了民间艺人的作用和民间艺术的功能,确定了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的任务和目标,激发了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75岁的民间微雕艺人王秉正先后参加了“吉林关东热闹节”、“河南郑州绝技艺博会”、“山西太原艺博会”、广交会等全国性才艺展示,2005年8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吉林省民间(微雕)艺术家”称号。65岁的马国臣以其踩刀提重(赤脚踩刀刃,双手各提一桶水,口中叼起一桶水)、钢筋刺喉、传统魔术满台献彩等参加省“关东热闹节”并获“民间绝技高手”称号。81岁的徐仁智的书法作品勒石存世于河南郑州的“黄河碑林 ”、辽宁铁岭的“中国观音阁碑林”、山东潍坊的“国际艺术碑林大观圆”和湖北鄂州的“元极碑林”。70岁的杨树有自1963年以来,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年画80余件110余幅(含四条屏)。65岁的吴强稼以鹿乡人物和历史为素材,创作出版了《解方将军传奇》、《皇家鹿苑传奇》等5部长篇小说。三合乡的“刘家唢呐班”、南屯基镇的“关家唢呐班”还上中央和吉林、浙江电视台。目前,以记述民间艺人坎坷经历、保护民族文化记忆的《中国鹿乡民间艺术人物・关东风情关东情》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吉林东丰卷》两部书已经编辑完成出版。农民画、漫画和民间文学被省文化厅誉为东丰文化“三绝”。

民间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自办文化项目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县有农民电影放映队13个,小剧团8个150余人,文化大院229处,村村都有秧歌队、广场健身舞队伍,并有剪纸、绘画、微刻、根雕、舞蹈、纺织、泥塑、儿童画等多个艺术活动组织。我们相信,这种文化活动不会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文化现象,而是与农民生存活力和生活质量相生相伴与时俱进的文化潮流。

篇9

环境创设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的活动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是幼儿园创设环境的宗旨。在创设环境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幼儿是学习者,更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提高幼儿能力、发展幼儿智力。

农村的孩子对农作物很熟悉,对当地风土人情也有所认识和了解,作为教师,在和孩子共同设计主题和用材时,和孩子共同商讨与寻找制作的过程中,若能充分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农作物资源,紧密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创设环境,实行课程内容和环境的有机衔接,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如《认识花生》,我们可以把花生的实物展示给幼儿,并利用花生的生长周期图片充实环境,这个生长图片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实物亲自动手制作,也可以让孩子或家长从网上搜索下载,到花生成熟的时候,幼儿可以用花生做成标本,也可以用花生的壳粘贴图案等。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时,根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生长成熟的先后,还可以不断改变环境,不断完善环境。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和同伴都有交流的话题,他们可以自己评判自己,也可以评判别人,在评价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创设墙面环境时,可利用的农植物很多,如玉米、稻谷、小麦、大豆等。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制成卡通图片,也可以直接用实物展示等等。这些农作物本身可利用的材料也很多,植物自身的种子、秸秆、叶、皮等都可以作为墙饰制作的材料。如用种子拼画粘贴,用秸秆辫、扎、用叶剪、贴、画,用皮包、裹、粘贴,不同的植物皮可以装饰很多图案、纹理等等,这样在装饰墙面时,可以拓展很多内容,在整个装饰的过程中,通过师幼互动,共同合作创设墙面,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孩子喜欢的,整个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和快乐是无穷的,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游戏环境,彰显幼儿个性色彩

很多农村幼儿园室内玩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无法满足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和利用家长资源、农作物资源和社区等资源,发动家长和幼儿到生活中寻找和课程相关的物品,创设活动区角,为课程内容服务,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如:“欢乐大家庭”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发动有条件的家长和幼儿从网上搜索各民族的服装图片,在画报上寻找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教师和幼儿共同把图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区域,再让孩子从家里或缝纫店里搜集一些碎布,然后和幼儿一起,开办服装厂、服装店等等,由此还可以延伸出更多活动,如民族服装展示会,模特大奖赛等等。在《端午节》活动中,教师则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寻找和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寻找和端午节相关的物品和图片,在墙面上把孩子的图片展示出来,请幼儿说出各种物品的名称和用途,教师配上文字说明,在活动区角准备一些大米或泡沫板、碎屑,再准备一些绿色蜡光纸或实物棕叶,让孩子学包粽子,学做米糕等。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时令水果、蔬菜、农作物等,给幼儿添加或添画,利用各种植物的不同造型,让它们变成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增加物品的灵性,用这些物品和孩子一起玩植物情景剧,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还可以利用农作物,开办农作物展销会,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厂等活动。利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玩分类游戏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他们终身难忘的。

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34―01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建设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因而,各级各类农村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它的作用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腾飞的助推器。所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

1. 激励作用。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优美的学习环境,如整洁的环境、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等,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审美享受,也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内隐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观念体系。它们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校园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体现着它特有的人文风格。学生在这里体现了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学习热情。因为名言警句、励志故事、德育故事无不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性、归属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渗透功能。校园文化更多地通过文化无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如同杜威所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这种潜在的隐性的文化渗透较之于显性的有意识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由于校园文化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及班级教育的内容,有时甚至纠正教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