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

篇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两者的课程性质我们不难看出,初中的课程特点可用“形成”二字概括,高中的课程特点可用“发展”二字概括,高中的课程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和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二、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现状

为了确定初高中化学课程是否存在衔接不良的状况,笔者对广州市第二中学2012届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61份,有效问卷361份,共有10道问题。

对于问题“由初中进入高中,学习上能否很快适应”,有57人选A“能”,占总人数的15.79%;228人选B “不能”,占总人数的63.16%;76人选C “一般”,占总人数的21.05%。

对于问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如何”,有38人选择A“太深奥,无法与初中化学衔接”,占总人数的10.53%;有304人选择B“难度大了,但与初中化学也很有联系”,占总人数的84.21%;有19人选择了C“难度差不多”,占总人数的5.26%;没有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比较简单。

至于“你觉得初中学习化学的基础对高中有影响吗” 这一问题,有342人选择了A“影响很大”,占总人数的94.74%。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化学课程在难度上较初中有明显的提升,造成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化学的学习,同时初中的化学基础对高中的化学课程学习影响很大。

三、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基础

1.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前期是以气体为导入,以个体为主,中期渗入单质,单质对应化合物这一研究方式,后期的金属和酸碱盐部分则以分类思想贯穿。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在高中以族为轴线,主要以典型例子的介绍为主,与初中分类思想和抓典型的思想一脉相承。

2.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

笔者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做了统计,并与初中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对应,见表1。

表1

表1(续)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初中和高中在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在初中建立的基本框架上进行了细分和深化。

从上面两部分的比较可见,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属于同一体系的,不存在本质冲突,衔接应该是无缝的。

四、如何运用初中实验教学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

既然初中和高中是同一体系的,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初高中采用同一个实验进行引入,然后在讨论深度上加以区分,就可以缩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差距。例如物质的量,高中只有一个特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对于这个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初中分子间隙的实验设计一个绿豆实验,让一位学生出来数绿豆的数目,引导学生通过先分小堆,再数堆数的方式,来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

对于离子反应,可以从导电性入手。笔者进行初中化学“酸碱盐性质”内容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创设情境

教师:硝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欲除去氯化钠应选择什么试剂?

学生:硝酸银。

2.提出问题

(1)根据什么选择硝酸银?

(2)从微观角度看是什么在反应?

(3)若恰好完全反应,从微观角度来看反应后溶液中有什么?

3.实验过程

(1)导电性实验1

用HCl,NaOH,CuSO4,Ba(OH)2和酒精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现象:可见连接酒精的小灯泡不亮。

分析:酸碱盐的水溶液中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决问题(3)反应后溶液中有钠离子、硝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2)导电性实验2

留下CuSO4和Ba(OH)2两种溶液,将小灯泡接通CuSO4溶液,并向CuSO4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如图1所示)。

现象:小灯泡逐渐变暗,最后熄灭,然后重新变亮。

a b c

图1

分析1:反应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变暗。当BaCl2溶液添加过量时,溶液中又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重新变亮。

方程式:CuSO4+Ba(OH)2Cu(OH)2+BaSO4

分析2:反应前小灯泡亮,说明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u2+,SO42-,Ba2+,OH-)。反应前小灯泡熄灭,说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决问题(2):从微观角度是溶液中的离子在反应。

在我校2012届初三年级4、5、7、8班4个平行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月测中设计了相关题目,占5分,各平行班答题情况见表2。

表2

可见该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酸碱盐的微观反应过程有极大的帮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质,总结同类型反应具有相同的反应实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离子反应这一概念,但是为高中讲解离子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实例中可以看出,如果利用实验作为突破口,在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将有利于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初中教学中作适度提升,既有利于考试,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高中教学中先弱化高中部分的难度提升,尽可能用初中见过的实验引入,让学生深刻体会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初高中化学课程实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侯连峰.高一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衔接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侯国斌.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2.

篇2

实施情境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那么,身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实现初中化学的情境教学呢?下面,我就针对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利用精彩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我认为,课堂导入环节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第十章第三节《警惕危害健康的化学品》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导致人们中毒的潜在现象,那么,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化学品在逐渐危害人体健康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预防中毒?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你们想不想学?”学生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我,然后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情境

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教师总是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具粉笔+黑板进行课堂教学,而有些化学知识点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只运用简单的粉笔和黑板根本无法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而且,它不能给学生创造情境教学所需要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时间稍长,学生就对这种传统的讲课方式和教学工具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化学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文字、声音于一身,可以将化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难以观察的现象以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第六章第二节《金属矿物与冶炼》中“铁的冶炼”这部分内容时,因为这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靠我们口头语言和书本文字的描述,学生可能还是不能正确理解,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模拟了铁的冶炼原理和工业冶铁原理的实验,这样,学生就以一种直观、生动的方式对本节内容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视野,为本章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众所周知,人类生活实际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如医学、林业、农业、工业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ger D・Kornberg也曾说:“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化学角度来理解。”因此,身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注重观察涉及化学知识的生活现象,并积累成素材,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与其相关的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从已知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出发,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化学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比如,在学习第八章《生活中的酸碱盐》这部分内容时,因为本章内容涉及的典型物质以及表示它们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可能很不适应,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涉及酸碱盐的生活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如“重要的酸”这节内容,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酸,而且用途很广,如食醋中的酸可以食用,胃液中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碳酸、柠檬酸等可以做饮料……”这样,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知的“酸”及其应用,使学生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在这里将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作用。

篇3

进行高中化学新课前初中化学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是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下面我就个人对于高一进行初中知识复习的想法说一下:

一、了解学生基础,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对于我们职高类的学校,学生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了,特别是数理化这些科目,学生底子普遍较差。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我在学生刚入学不久就进行了一次化学摸底考试。这次考试试题囊括初中化学知识的几大模块的基础知识,满分100分,难度偏低,综合性不强,比中考难度小,题量大。考试结果显示:60分以上的10%;50―60分的20%;50―30分的30%;其余的低于30分。面对这样的成绩,如果你无视他们,直接进入高一化学,会有学生和你共鸣吗?或许会有,但那是极个别。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如1―20号元素符号,金属活泼型顺序表,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酸的通性,碱的通性,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等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我们常采用9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和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2.分散渗透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地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复习课要上出新意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课前进行练习。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了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会考到,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高一新课中穿插初中化学的复习

高一化学一开始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有这样的一道计算题很是典型:2.3克的金属钠投入到97.7克的水中,最后形成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对于这一题要解决它首先得对溶液有个概念,由于我校的学生化学基础很差,他们大部分根本不知道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所以在学到这部分知识时,我就自然地引入了初中溶液知识的复习。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就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积极引导,最后还有找学生上黑板板演、作业反馈,发现学习效果较好。

复习初中知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通过测试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物质的分类方法)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只有学好初中化学,才可能进一步学好高中化学。

参考文献

篇4

化学知识内容繁多、知识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酸碱盐就是初中化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其中考查相关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得分率普遍不高。学生对这一难点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对酸碱盐知识的突破,能够有效地攻克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建立学习化学的信心,确保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多维预设,灵活实验激励学生的感知

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上,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在让学生认识酸碱盐时,选择代表的物质来进行实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学生进行感知,用实验让学生认识酸碱盐,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对实验的深入探究,从而实现对酸碱盐的有效学习。

1.从导电性来感知阴阳离子的存在

建立导电性的实验,让学生针对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电实验,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灯泡变亮了;从而让学生探究其中的为什么?是什么传输了其中的电子?帮助学生形成离子的思想: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阴阳离子而使得溶液可以导电。

2.从PH值来感知酸碱盐的存在

建立溶液的PH值(或者指示剂)测定的实验,让学生对上述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进行PH值测定,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溶液的PH值有着明显的不同;进而让学生探究什么原因会使得溶液的PH值不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的认识到这是由于离子的不同而造成的,建立学生离子性质的思想: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同时给学生提出酸碱盐的名称,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3.综合实验来总结酸碱盐的定义

根据上述的两个实验,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在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阴阳离子,同时这些离子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根据这样的性质来让学生探究怎么判断物质的不同性质,启发学生利用别的物质作对比,让学生选择硫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来再次测定PH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酸碱盐的定义,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修正,从而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酸碱盐的内涵和实质。从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物质的分类的内涵。

二、构建课堂,建立框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课堂的学习中,既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的现象,又要能整体俯视全局,清晰地建立课堂的主干、分支,才能使学生不至于混淆概念,清楚的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对概念和性质认识的高效性。

1.构建酸碱盐的性质框架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酸碱盐,教师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酸碱盐性质;例如让学生回顾指示剂和酸的现象、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铁锈和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铜和硫酸的反应,从而构建出酸与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之间的反应框架,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五个性质,并以此建立碱和盐的性质框架。这样的框架构建,使得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只要给出一定的酸碱盐,学生就可以顺着物质找出相应的性质。

2.利用物质分类巩固知识

通过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构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了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并与学生一起建立物质分类的框架。从课堂的表面看,这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但是在难度上要适当降低,只要引导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物质的分类找出相应酸与金属、酸与金属氧化物等反应即可,先让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有序构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便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度,提高学生概念理解的高效性。

3.书写化学方程式灵活知识

方程式和反应现象是学生学习酸碱盐的第二大障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不仅容易忘记也不会灵活运用,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方程式的记忆时,教师可以根据构建的框架,让学生书写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学会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生对氧化铁和盐酸的反应已经熟悉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其余的酸与氧化铁之间的反应;还可以让学生仿照写其他的金属氧化物与盐酸的反应;以这样的方式类推到不同的酸与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灵活掌握酸碱盐之间的方程式书写,使学生在逐步练习中找到书写的规律:相互交换,价态不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起来便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效率,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由通性带个性认识

在酸碱盐的学习中,虽然有一些规律和框架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在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不同,和物质本身具有的特性来制约规律的形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通性的基础上找到物质的个性,创建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细致认识每个物质。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相同物质的不同个性。

对比实验1:让学生比较浓盐酸和浓硫酸,观察打开瓶塞时瓶口的现象?同时操作这两者用水稀释时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浓盐酸在瓶口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而浓硫酸没有。在稀释时,要将浓硫酸沿玻璃内壁缓缓的注入水中并不断的搅拌,这充分说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和在稀释时要放出大量的热。让学生明白同类物质在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对比实验2:让学生观察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硝酸钡溶液的反应,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稀盐酸与硝酸钡不反应而和稀硫酸反应。这是因为稀硫酸在与硝酸钡溶液反应时有硫酸钡沉淀生成;这个实验的发生不易是由于氢离子造成的,而是因为硫酸中的硫酸根引起的。使得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认识到了盐酸和硫酸各有个性。

通性和个性的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由通性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个性却刚好相反,需要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及时考虑个性因素的存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一点点总结强化,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性实质是由离子的特性引起的,从而建立学习化学的思维严密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顺势而导。通过深入研究教辅材料,建立学生与酸碱盐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形成化学思维,逐步地对物质按照一定的性质进行归类,从而深刻理解酸碱盐的涵义。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30-01

酸碱盐作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初中升学考试的必考知识,在初中化学的重要地位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一部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却又是最头痛的地方。下面,我就通过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怎样让这部分的学习变的简单。

一、调整学生对酸碱盐的学习态度

不少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都认为化学只是随便记一记或者凭借生活经验就能解决,认为不需要花什么功夫便可掌握。所以,在遇到酸碱盐的学习时仍然抱此态度,不愿花心思动脑子动手,结果越来越觉得听不懂,因此放弃学习化学,甚至之前对化学产生的兴趣也随之而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知识忘记了,新的知识学不会,并且即使是旧知识出现在酸碱盐的题目中,也开始认为自己不会做,甚至直接跳过,对酸碱盐知识有了逃避的想法。

当然,还是有部分学生对酸碱盐的学习感到很轻松的,他们能够掌握解决酸碱盐问题的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给自己带来信心,对化学的学习还是抱以浓厚的兴趣,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中,最终对知识掌握度牢固。

所以,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进行酸碱盐教学的基础。让学生知道酸碱盐的学习相比之前要更灵活多变,但是也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存在一定规律,不能够忽视但是也不是很难学。

二、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易错点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普遍感到思维混乱,知识繁多,从而对化学产生畏惧情绪,进而使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所以,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现象,那就是两极分化。对于那些对化学拥有极大学习兴趣,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的学习就很简单,他们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但是对于部分不愿意在学习上花功夫的学生来说,就简直是走在迷失的森林一样,完全摸不着北。

在酸碱盐的题目上,可以说是一个小综合,大量新题型出现,比如共存问题、推断、除杂、实验题等,这些由于之前接触的少,一时之间没有掌握解题方法,而出现了很多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概念不清,缺少相关知识储备

2 解题、答题不完整,想问题过于简单,缺乏严密性。已有知识不能灵活应用,解题时,过于偷懒,没有必要的过程。

3 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所以,在了解了学生的困难之后,就能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进行中强调,使学生尽量避免犯错。

三、有效的酸碱盐教学方法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是,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教师便于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这一角度看,酸碱盐知识的教学在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酸碱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析归纳总结。

(一)重新整合教材,夯实知识基础

酸碱盐教学,不能只重结论不重过程,我们要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主动去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去体验新知的获得过程。发挥酸碱盐知识结构和实验的优势,激发、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突破酸碱盐的教学难点问题。在教学时尽量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神秘感和求知欲。

(二)分化难点、逐步突破从微观离子入手对酸碱盐内容进行教学

对于酸碱盐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不能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应该通过从微观方面解释为什么反应会发生。例如复分解反应发生对生成物的条件是有水或沉淀或气体生成。通过个别的演示实验并不能是有些同学信服,他们会觉得有某些特例知识老师没演示而已。如果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存在状况,他们就能明白过来了,同时也很情愿地接受老师所教内容。

(三)创设探究实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的效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创设充满疑惑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思维解决疑惑,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心中疑惑的,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学会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举一反三可以说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因为教学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传业授道解惑”,通过教会他们解决一个疑惑从而解决更多的疑惑。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发散拓展,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的同时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篇6

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而化学教学研究范围是一些微观粒子与肉眼看不到的元素反应变化,加之教学中公式概念较多,因此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初中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对此,许多化学教师显得束手无策初中化学难教、难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微课的衍生与运用,从本质上打破了这一教学现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中的动画模型,将肉眼无法看见的分子、原子、离子无限放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化学元素物质特性。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将水通电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中,用模型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2H20=2H2+O2,并理解水中氢气与氧气之间粒子比例2:1的关系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地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直观的图像展示出来,实现了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之间的转变过渡进而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化学知识真正突破了初中化学教学难点。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丰富课堂内容,构建绿色课堂在微课教学中,微课是围绕教学内容主题展开的一种教学方式,并将知识浓缩简化,划分为教材解读、方法传授、技能交流、考点归纳等几个模块,整个微课视频控制在5分钟至10分钟,可以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相关知识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是一种依托于网络文件,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把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重复化教学资源利用形式,既不限制人数,又不限制次数,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地进行快进或者倒退形式的微课播放学习。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既可以帮助学困生进步,还可以帮助优等生提升,这与“绿色化学”理念是十分契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教学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弥补器材不足,完善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观察,从而分析得出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初中化学教学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加之现下很多学校实验器材缺乏,所以很多实验无法真正地引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口述讲解或者引领学生观看教材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微课的运用,却极大地弥补了实验器材方面的不足,使师生们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教学过程,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实验课程教学时,由于二氧化碳制取过程复杂,加之盐酸材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微课将实验过程演示出来。这样的教学同样具有真实性,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通过微课观看,了解到二氧化碳最佳的制取方式就是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程教学难点,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操作危险性,有助于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篇7

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引导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充分发挥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方法的作用也需要调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力量。

一、建立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实践基础

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思想文化素养是确保初中化学中的引导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动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引导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说,开头第一件事便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支持下才会对化学课程有求知欲,开始重视初中化学基础的学习并且乐于通过教师引导教学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形态的水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流动声音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水”有兴趣了这时将学生的心思引导有关“水”的组成、净化等问题上时过渡效果很好,这边说明吸引学生兴趣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2.提升教师素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引导方法的主要执行者和主导者,这一方法能否发挥高效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休戚相关。为了能做好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明确的教学目标。②高超的教学能力。③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善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论。

二、创造教学引导方法的执行环境

教学引导方法是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之一,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基础。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所授的课程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学生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信赖,利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影响巨大。教学引导方法的实施同样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适应教师的引导教学方式,理解教师开展引导教学的原因并掌握引导教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初中化学课堂上和谐师生关系包括:在化学课堂上建立公平、公正、民主、开朗的状态,师生之间维持相互信任、信赖的感情,且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效果良好。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学引导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式,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实践应用所需的环境、观念也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引导方法的应用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换言之,教学引导方法的顺利使用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学习《燃烧及其利用》这一单元的时候,初中化学教学首先要让自己从思想观念上认定学生才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主体,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燃烧的要求和效果,同时辅以大量学生自主参与的燃烧试验锻炼学生的各项自主能力。

3.正确认知当前教育教学形势

作为一个出色的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掌握高超的化学教学技巧,还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形式。目前,新课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地初中化学教学形势已经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的教学形势是“引导教学方法”的使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三、有序开展教学引导工作

教学引导方法是指导实践工作的理论知识,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的是对化学教学引导方法进行有效实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稳健有序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引导工作、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化学教师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第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学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酸和碱以及简单的酸碱反应。然后根据教学计划开始教学,先教酸的概念、特征和特性,然后再教碱,最后再综合讨论酸碱化学反应。在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引导方法分别包括:自主学习法、范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引导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经常有人说化学课程是一门实验课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但实际上,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概念与基础实验并重的学科。凡是认识到初中化学课程本质的人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都会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应用也是如此。化学教学中教师以理论性质的引导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和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以《化学与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教学方式主要有①将理论知识教学融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在理论教学中了解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然后以社会调查或者实验的方式去了解这些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展开学生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思考。②引导教学方式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展开。这一单元内容的核心便是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化学在生活之中的应用,授课时情境创设的主题必须紧扣这一核心。③明确区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化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引导教学是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引导教学方法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当然,现在对教学引导方法的研究可用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对方法实施需求的研究,如“如何让引导教学方法发挥实际效果?”二是对方法策略的总结性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00-02

1 思维导图与初中化学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以建立生成学习策略(generative study strategies)的图形组织(graphic organizers,GO)思维辅助手段,借助颜色、线条、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这种手段结合了全脑的概念,使左脑的逻辑思维优势和右脑的形象思维优势都在学习与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进入他们大脑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是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每一个信息都可以形成一个思考中心,并且向外发散,形成众多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与中心连接,每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思考中心,再向外发散,使思维呈现一种发散形的网状图像。这种网状图形,除了增强记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孤立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十分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内容主题,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思维导图的引入,正好可以使学生立足于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将蕴涵其中的物质世界素材描绘在图形组织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建立对物质世界正确认识,达到化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

2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2.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教学设计容易造成灵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设计过程中思维也是零散的,各种目标常常不能很好的落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从中心主题出发,把教学各大环节作为一级主题,发散出去,再逐级细化,形成二级主题等。这样把零散的知识点都通过发散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了全景图继而全面整合知识体系。这样优化的教学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效率。同时通过一张图能清晰的展现教学设计各个方面,设计过程中还能前后对照,反思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难点能否有效突破等,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思维导图对“中和反应”进行了教学设计。

2.2 引导课前预习,增强互动和效率

课前预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所谓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的印象,这样的预习固然能够使学生对即将上的课程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预习阶段可以有两方面的应用:(1)制作导学案,由教师设计,为学生呈现清晰的预习要点,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学习燃烧与灭火前,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思维导图所示的问题群见图1);(2)在预习结束后,由学生针对预计成果绘制思维导图,将已理解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现出来,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情况用彩色比标注“已明白、有疑惑”等字样或相关符号。该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生预习“燃烧与灭火”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见图2)。

2.3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课堂、章节总结或是专题复习时,思维导图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一方面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加深对于化学概念与反应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将新知识渗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和富有逻辑性。

例如,“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在讲授了身边的物质、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等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综合和深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和生活生产作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笔者在“酸碱盐”授课完成后通过思维导图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

2.4 优化解题思路,拓展思维和能力

对于复杂的化学题,需要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有效的寻找适用的知识载体破除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障碍,优化解题的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的将知识载体、解题的条件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混合物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这类题的能力,如采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指出其中的化学原理,提炼出物质转化的关系,优化解题思路。

例:有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将5.6 g样品跟足量稀H2SO4完全反应生成0.2 g氢气,则此样品中一定含有( )

A.Cu B.Al C.Ca D.Mg

笔者应用思维导图对题目进行分析(见图3)。

3 思考与展望

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潜在而明确的教学价值,在实际使用这如何发挥该手段的优势依然值得教学工作这不断的实践。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在操作中尤为重要:其一,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桥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路反馈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开展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其二,积极探索思维导图的用途,将其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环节众多,需要教师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寻找更多的课题,将思维导图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其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来掌握化学知识是培养其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多年来,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教材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造成的。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材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可以说,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即使是中考化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高中也不一定觉得化学容易学。如何降低从初中到高中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过渡,还有待教育专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研究,不断改革和探索,使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现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如果不增加学生多少负担,学生感兴趣而又乐意接受的话,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我所教的学生升上高中后反馈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都觉得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比其他同学轻松,适应较快,进步较大,化学成绩好,高考选考化学科和参加奥赛的学生比例也较大。我的做法是: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接纳新知识的方式有同化和顺应两大方式,同化是指如果新旧知识相联系,个体可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如果新旧知识间缺乏联系等,那么就要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组、重建。在近年来的新课标教改中,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试题,此类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是要到高中课本中才出现,但它是以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将这类问题的命题思想迁移到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只是分别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我就叫学生先写出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叫他们运用化合价规律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学生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会发生变化,我就提出:这些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就是我们到了高中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有的学生在课外还自己查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巩固了化合价的知识,又使学生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到了高中学习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初中化学只要求初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我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要求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初步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加深了解原子结构跟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元素化合价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这个规律,在介绍“稳定结构”时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中,从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原因的分析中初步认识“电离”,为以后学生学习离子反应等知识作铺垫。我还注意对化学反应规律的归纳和总结,酸碱盐的溶解性也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习酸碱盐不但不会觉得难,而且会越学越感兴趣。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适当拓展,使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不会觉得困难。如“量差”法也作简单的介绍。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化学主要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简单介绍)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分别介绍其反应原理、使用仪器装置和制取操作等内容,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在学习中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更严密。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外,还侧重抽象思维。而初中化学只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不高。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通过对具体生活、生产问题的分析来达到对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从中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呈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化学现象、状态和过程,引导学生在想象和分析概括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以适应将来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这一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高中化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化学情境的理解、化学过程的分析。在这些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很多思维方法,诸如类比和迁移、抽象和形象、顺向和逆向、收敛和发散等等。作为化学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践,把重点放在引导与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而进入高中后,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对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今后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总之,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中摸索、探究,逐步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衔接较为顺畅的结构。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10

新学年快开始了,有些同学即将升入高中,进行新一阶段的学习。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笔者认为: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应将初中化学知识加以复习。复习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一步。

一、搞好初高中化学过渡的学习方法

1.集中复习法。新学期开始,集中用两到三周时间复习与高中化学密切联系的初中双基内容。2.穿插复习法。高、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想对比,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使高、初中知识得到合理衔接与过渡。3.专题复习法。在章节复习时,应以专题知识形式整合以往所学内容,使高、初中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勤加练习

初三同学在学习《溶液》、《酸碱盐》知识时,会感到对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高中化学知识相对于初中,内容加多,难度加大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建立的思路,逐渐体会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初中我们已经有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认识,高中也希望同学们多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在脑子里逐渐建立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三、开设高中化学学法指导课

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不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强化实验特色,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无论课堂演示实验、精心设计的启发性实验或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具有直观、形象、趣味、生动的学科特点,能够不断激发出创设悬念引人入胜,既增强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演示实验和分组探究实验,学会抓住关键、寻找规律、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