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19: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课堂工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实践中积累和提升教育科研成果
这个观点的提出,其实就是对教育科研“为何而研”“为谁而研”“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在实际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教学和科研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有效的科研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劳动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来说,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是对“教师即研究者”的最好说明。事实上,如果能不断地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发出追问,不断发现和提出那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就找到了教育科研的真实源头。最近,东莞市推出的教育十大工程中的“高效课堂工程”,就有着许多值得深刻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比如,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怎样去观察和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怎样根据本校学情借鉴和选择课堂教学模式?这些问题,是各个学校,特别是“高效课堂工程”的实验学校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地不看作是问题,那么教学就会成为一种重复的、单调的、操作性的简单劳动或盲目行动,而教师也就丢失了作为一个思想者和研究者的价值。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研究意识若不强,没有自主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态度,则会因思考的缺失而造成教学中智慧的缺席,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和灵动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由此很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感,进而影响自身发展。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什么样的选择才有意义,这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尽管有的教师也具备发现和探讨教育科学理论(或科学结论)的水平和能力,但那毕竟不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流。基层教师的研究主要应该针对发生在课堂和学生身上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应该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他人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才会因为有真实背景的支持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有一种说法是教师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这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高境界,它意味着教师不是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而是直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将教育科研渗透或融入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日常教学环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步地、自然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可以通过“课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行动研究”等方式,感悟教学中各类事件所包含的教育问题;经过先进教育理论的识别、教育价值的澄清和选择,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沉淀和积累教学思维。这样,教育科研课题或成果就会带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明晰的理论指向,自然而然地产生在这一过程中。这就是“教学型教研”。在这种形式的教育科研中,教师能够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课堂和学生成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汇集点。当教育科研在现实的教育土壤里自然地生成时,才能真实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回归到教师教育科研的本真意义。
二、科研促教,
让教育科研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学校中,教育科研不能是一种阶段性或突击性的任务,也不能只是少数人在唱“独角戏”,而周围的其他人甚至连观众都算不上。学校的教育科研所呈现的应该是一种教师广泛参与的态势,应该自然地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实现这一点,除了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通过行政力量有效推进以外,还需要在学校培育和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科研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这段话启示:需要通过校园的言说、成果的分享以及必要的激励,创造一种氛围,让教育科研在学校得到足够的尊重,让教育科研工作者获得由衷的敬意;需要引导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会使教学更有意思、更见成效,感受到在教研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化发展和个体生命素质的提升,感受到因为有深刻的思考而让日常的工作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快乐、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这种氛围的创造,就是在建设一种教育科研文化。在这一方面,各学科带头人、各名师工作室的导师,有责任推出更有说服力的教育科研成果和经验,以对身边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教育科研在教师的眼中不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时,才会获得来自教师的向前推进的持续原动力。
此外,在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为而不争的处世原则、和而不同的W术观念等,都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精神和行动的导向;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该把对教育科研的激励和保障作为重要的内容。教育科研中的力量,要能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一种积极的精神引领、一种稳定的“心理契约”、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教育科研就有了基础保证,就能改变原先“一盘散沙”的状态,也就有可能成为学校教师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三、实事求是,把科学态度与改革精神相结合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可能会遇到难度更大、障碍更多、情况更复杂、矛盾更突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东莞市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以及相应的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更加积极而科学地推进。
1.教育科研呼唤更广泛的参与
对于一些小范围内简单、零散的教育变革,教师在个人的努力下也能够有所收获。但对于复杂、整体的教育变革,就必须是更多的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通过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逼近和达到预期的目标。当前,东莞市教学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在全市中小学实施“高效课堂工程”,这是一种整体的变革。首先通过207所高效课堂实验学校的先行探索与实践,积累经验,进而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这就要求全市的教育科研要更加扩大参与面和推广面,让更多的教师以高效课堂的建设为目标,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动参与者和践行者。另外,为更好地解决教育科研的信息交流和成果推荐的问题,需要推广网络教育科研,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广阔、更便捷的平台。
2.教育科研需要具备攻坚精神
教育改革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外界影响的多因素性以及传统课程文化转型的长期性、艰巨性,会不断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这就需要一种教育科研攻坚的意识和精神,抓住主要问题,做好重点课题的规划和部署,突破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东莞市“高效课堂工程”的推出,针对的是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存在的课堂“低效”或“无效”状况,这项工程中就有着许多难题需要攻克。东莞市教育局在《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十项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全市“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在共同目标和方向的指导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切入展开研究。小学以提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为抓手,开展“项目推进式教研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初中以提升初中教育质量为导向,推进“初中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搭建合作交流教研平台;普通高中以提高普通高中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为主题,开展“构建高效课堂促进高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课题研究,推动高中结对交流合作机制。
这些全市性的大课题研究,就是东莞市教育科研攻坚的方向,需要全市各学校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把这些课题做大、做实,做出成效,为东莞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教育科研需要科W谨慎地前行
教育科研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需要一种改革的激情,需要一股攻坚的冲劲,但与此同时,还需要一种科学的、谨慎的态度。
中小学的有效教育科研不同于高端的纯学术研究,它通常都有一个开展实验的过程,这种实验会在课堂教学现场,面对学生群体展开。这就警示了教师们:实验将直接关系到一批学生一个时期的成长,并且有些影响又是不可逆的,所以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行事,更不能因急功近利的行为而造成学生成长的损失。因此,教育科研既需要大胆探索,也需要谨慎前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04-02
一、打造高效课堂的迫切性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业要从大国走向强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关键,这是高职教师肩负的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但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是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打造高效课堂迫在眉睫。本人通过2013―2015年来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与探索,以水利工程CAD这门课程来浅谈一下自己对高效课堂的做法。
二、水利工程CAD课程低效课堂的因素分析
水利工程CAD课程是在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基础上,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来绘制水利工程图。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为学生在后继课程及工作中,能运用AutoCAD高效、准确地绘制专业图。本课程重在操作,课程难度并不大,但通过本校及对兄弟学校的调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据调查,能在本课程学习阶段就较好掌握CAD绘图技能的学生只有二分之一左右,其他学生的学习尚不能满足本专业对CAD应用的要求,这会影响后续《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也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笔者在2013―2015年间,通过调查本校和其他高职同行的教学过程,同时跟踪学生在校内和工作中的情况,分析低效课堂的原因如下:
1.课程安排不合理
高职课程的课时在压缩,由于专业的不同,我校的水利工程CAD课程有50课时和30课时;50课时的水利工程CAD每周授课两次,30课时的每周只安排一次课(其他兄弟院校的CAD课时和安排也类似)。每周一次授课,教学间隔时间太长,等到上课时学生已经把上周课程的内容和操作忘记了,教师必须多花时间来复习,教学进度被滞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即便每周安排两次授课,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效果也不好。这样的课程安排,老师上得着急,好学的学生在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时,觉得意犹未尽。
2.缺乏合适的教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扎实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应密切联系具体的工作岗位。但现在市面上的CAD教材繁花一片,有各大院校老师编写的,也有专业人员编写的。仔细研究,各大院校编写的大多雷同,但有的教材实例练习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有的教材虽然有专业图例题,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命令操作讲解而没有专业图的练习指导,不利于学生课后自学;而专业人员编写的CAD教材却不适用于教学。
3.学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减少,高职的生源从高中毕业生,扩大为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但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待学习和老师的态度:相当的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应付是常态;对老师也有抵触情绪,不信任和戒备老师。带着这样的主观意识,想学好课程难度很大。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
1.保证教学效果的课程安排
水利工程CAD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课时不多的条件下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安排上应该集中授课。水利工程CAD课程安排可以效仿实训类课程,30学时的CAD可集中安排一周授课,50学时的CAD可以安排两周授课。这样水利工程CAD的授课就避免了每次上课要多花时间来复习导入,反而通过连续上课强化学生记忆,还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操作练习。学生学习的强度虽大,但学习效果确是成倍增长!当然,如果一周连续上课不能实现,也应该安排四节连上,一周授课至少两次,才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
2.编写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怎样找到一本适合初学者又能与本专业联系起来的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途径。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及本专业的特色,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市面上已有的CAD教材进行再加工,把绘制符合水利工程制图标准和专业要求的工程图样作为主线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同时还可以编写配套的“水利工程施工图识图、绘图”习题集;还能随着AutoCAD软件的发展更新校本教材。这种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材,既突出了专业和学校特色,又能使学生适应今后学习、工作的需求,也能促进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面对学生的现状和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只有认真地研究学生才能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研究学生就是读懂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愿望等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以选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施教。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摸索了以下方法:
(1)精彩导入新课
高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和学习道路上的挫折,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十分需要教师的努力引导。每次上课,教师通过精彩地导入新课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拿出图例来展示当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让学生一上课就处于期待的氛围中,自然会去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一个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水利工程CAD的学习重在实践操作,课堂上要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相对较慢,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起步快的学生吃得饱又不会打击走得慢的学生,我采取了这样的办法:
1)分层练习
在水利工程CAD教学中,笔者讲解、演示了相关命令的用法、注意事项后,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实操练习阶段。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掌握较好的同学要完成2-3道练习,掌握较慢的同学完成1-2道练习。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要比别人的任务量大,既有压力也有被欣赏的动力;成绩稍差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因为压力而手忙脚乱,放松之后反而可以加快进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会深入同学中去观察他们练习的进度和程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给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自主练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教师端程序上传课堂练习,教师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2)小组式学习
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会倾向于寻求同学的帮助。在水利工程CAD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根据学生成绩将他们分组,动手能力强的和稍慢的均匀搭配,平时上课就按小组就座。在实操练习阶段,采取小组间PK。规则是:在要求的时间内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完成课堂任务,笔者根据小组成员完成的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实操中,先完成的同学可以指导本组成员,但不能代替完成。如果小组成员全部按时完成,每人满分;若有一人或多人没有完成,每位成员的成绩均按比例扣分。先完成的小组,每位成员还可以加分;反之减分。这样的PK,如果有成员没有完成,就会拖累本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做,会给学生压力,也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实操结束后,还有一项重要环节,就是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将他们的实操任务演示或讲解一遍,最后由教师来点评。有些题目有多种绘制方法,哪些小组使用的方法最优也就一目了然。这样的小组式教学方式,一是能尽量使学生一个都不掉队,二是能让学生灵活运用CAD命令,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关爱学生
孔子《学记》言――“亲其师,信其道”: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然,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54-02
一、引言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连续教学时间大于等于40分钟,“讲”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认为自己“讲”了很多知识给学生,后续课程的使用及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多少。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也一直致力于在“讲”上改,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1]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1所示。该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两周后平均学习保持率(还能记住多少内容)的高低取决于其学习内容获得方式。由图可知,学习保持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而我们通常采用的“老师在上面讲(包括图片、动画、模型展示等),学生在下面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最多可记住讲授内容的30%。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还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三、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是指让学生出现在教学活动的前台,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987年Arthur W. Chickering和Zelda F. Gamson提出了后来被广泛认可的《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2],其中包括:鼓励师生密切接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作业时间;传达对学生的高期望;尊重个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该准则可指导教师如何通过一系列课堂设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一步步地实现主动学习。
1.作业前置,带着问题上课。讨论式学习是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在课堂上实现有效讨论,学生必须在课前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将新课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将其导入3道左右的典型习题中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下次课前提交,计入平时成绩。此环节保证了学生在课前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自学新课基本内容,确保后续的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2.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精细化、精密化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方便讨论,要求学生在教室的座位相对固定,一学期内不变。我们按座位前后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同时尽可能兼顾学生同一宿舍,方便课后讨论),并配备一套表达工具(60X40白板一块、白板笔一支、板擦一块)。课堂出现问题开始讨论时学生移动椅子,围坐在一起,通过在白板上画图各抒己见,并最终达成一致。学生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内化了所学知识,体验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对其学习的鼓舞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组内互助,共同提升。组内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高低不一,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当堂的知识要点,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依据“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原则设计教学手段,随机抽取组内成员(甚至可以特别要求掌握程度较低者)上台用白板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质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激起小组内互帮互助的热情,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点拨,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弥补教师不能在课堂内对每位学生一一指导的不足,使有需要的学生都得到及时的指导,还可以使“教”者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共同提高。
4.课后纠错,巩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在课上给出上次作业的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进行改错。这种被动地接收,学生过后就忘,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错误会多次重复出现的原因。高效课堂的课后纠错是让学生相互挑错,挑出各自作业中的错误并改正,直至改到正确为止。这其实是课堂讨论的课后延续。对同一题目反复修改和理解的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
5.评价模式多元化。《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对机类学生更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绘图能力。而传统的评价模式相对单一,一般只考虑由作业和出勤构成的平时成绩和卷面体现的期末成绩,且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偏大(一般在70%左右),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懈怠、,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将精力花在平时,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突出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将小组成绩、课堂测试、课前作业、课后作业等都纳入了平时成绩之列。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表1所示。
课堂测试是指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已学过的教学内容测试1~2题,时间20分钟。学期内测试8~10次,最后计入平时成绩的测试成绩是去掉2次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由于可以去掉2次最低分,学生可不必纠结于一次成绩的好坏,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下次测试[3,4]。
6.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分析。我校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相关改革和研究,目前已对《工程制图I》和《工程制图II》两门课程分别在12个课堂进行教改实践,结果显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出勤率平均达到96%,比传统教学模式时提高约20%,学生作业量减少(40~50)%,期末卷面平均成绩提高绝对分值14分,这些数据表明,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四、结语
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为主要依据,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跟进等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并针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引入多元化评价模式,以各项具体评价引导和确保高效课堂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经试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实际推广难度不大,各组只需配备一套讨论展示工具(白板、白板笔、板擦)即可。高校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非常大的精力课前精心梳理知识点、设计习题、课后批改登记各评价项的成绩,而这些工作在传统的工作量考核中又很难被计入。同时,实施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但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和摸索,相信都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顾敏.“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1).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去年九月,教育局派我们到江苏省洋思、文津和东庐三所中学参观学习。这一次的参观学习,从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感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要想让课堂高效的关键,还是要转变育人的观念。
一、带着问题参观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昌乐二中的办学模式。当时,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昌乐二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在课前让学生认真完成好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教师在掌握了学生完成预习案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失。学生的合作意识强,探究问题表现积极,也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个人的风采。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是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实践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有的教师临摹昌乐二中的教学模式感到格格不入,导致教学成绩下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江苏省参观学习。
二、通过学习查找我们存在的问题
扬州教育局师资处处长王力耕做了关于《有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的报告,他概括性的介绍了文津中学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即: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思慧学;导评促学。以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编制使用等等。他的讲话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是寻找适合我们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怎么认识我们的教育应该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等问题。他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来阐述这些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的思考空间。
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了我们工作中的缺陷。比如在学习昌乐二中的小组讨论这个环节中,我们的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意识差,有的学生在探究问题这一活动中说了些与课堂无关的话语,往往又被热闹的讨论气氛掩盖了。老师发现不了问题,自然就不能流畅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再比如导学案的设置上,东庐中学叫讲学稿,是把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学设计案和训练案融为一体的,事实上还是与导学案大同小异。但他们的这个讲学稿编得非常严谨。教师提前准备,然后学校教研室定稿,再下发到学科组组织讨论,针对眼下的学生进一步完善讲学稿。老师在课前批阅了学生自学完成的习题后,再次修定讲学稿,做到因材施教。课后进行反思补充。最后又回到了学校教研室,为下次学校制定讲学稿提供依据。我们这些方面做得都很欠缺。再比如昌乐二中学生做预习案的时间可以充分保证,学生上晚自习时间长,这是我们没办法比的。
我们可以比较的是扬州文津中学,这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他们没有延长学生一分钟在校时间,没有让学生多补一节课。教师却能够顺利完成“四导四学”的教学任务。细想文津中学这种模式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所想的问题呈现出来了,他们的学生为什么可以把自学部分完成的这样好,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的前提下,课前通过预习完成的习题做得那么认真呢?为第二天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的表现,不论是洋思中学还是东庐中学,随意听一节课,都是如此。学生的预习很充分,预习部分的习题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带着问题举手发言,井然有序。就连举手发言的动作都是一个姿势。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叹。我们到底落后在哪里了,缺失在哪里呢?实际上问题的答案不难寻出,还是一个教育观念滞后所导致的。
三、教育观念滞后,淡化了学生的品行教育
我们的家长同志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分数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同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所教学生优劣,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培养,淡化了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也同样缺少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虽然我们也大力提昌大德育教育,倡导学生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和理想教育等等,但是并没有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因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是以教学成绩来论长短,家长对教师评价也是看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多少分,以此来定论老师的水平高低。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怎么能不看重教学成绩呢?有的班会课可以改成数学或英语的辅导课。晨会、夕会课也怕耽误了学生的学习,甚至把正常的课外活动也取消了。缺少思想教育这一课,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就不能够在家里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没有好的习惯,在课堂上说闲话做小动作,教师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的组织引导工作。再加上盲目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的是学生厌学。在这种情况下,不完成作业,上课捣乱纪律的现象出现就见怪不怪了。由此可以想象,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严重的就会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样,很容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其结果是差生越来越差。
我们可以细心想一想,现在学生的智商并不低,有些学生相当聪明。他们摆弄起电脑得心应手,复杂的游戏也能找到制胜的招法。就是要编造一个故事也能自圆其说。学生真想学会课本上这些知识,怎么可能做不到呢?学生只要花些时间认真阅读教材,许多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做到无师自通。这就是王力耕说的百分之七十的知识靠学生自学掌握;百分之二十的知识靠学生在探究中、互动中学会;剩下的百分之十的知识才是通过老师来教会的。这不正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老师的精讲、少占用课堂授课的时间,反过来学生不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看书或做练习了吗?看来,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守规矩,把学习变成自觉的行动,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工作。
四、转变育人观念是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
一、前言
瑜伽,是起源于印度,流行于全世界的一种东方古老的强身术。古代瑜伽注重心灵与肉体的超越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洗涤,现代瑜伽已经发展为一项富有时尚气息的更适合全民参与的健身项目。当代瑜伽追求身心平衡与健康优雅;主要由呼吸法、法、冥想组成;一种在自然健康的环境当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由意念指引躯体舒缓流畅地练习各种动作,以期达到内外兼修的一项健身项目。瑜伽同时也可以消除人们潜意识当中的垃圾,消除烦恼,使得练习者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均衡修养。
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定,其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不难看出,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与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仅仅是传统的课程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拥有求新存异心态的大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的设置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合适的新课程则需要各高校认真遴选,既是不同以往的传统课程,同时还需要拥有符合《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能够指导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被喻为“白领的运动”的瑜伽,无疑很符合成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一门新的课程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它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瑜伽课程
(一)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意义。
作为当今流行于全球的一项健身项目,瑜伽拥有很全面的调理功效,涉及身、心等各个方面。
1.瑜伽练习的养生功效。瑜伽是最安全、最富有成效的健身术之一。瑜伽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通过最基础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瑜伽的独特姿势,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练习者肌肉的弹性、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在无形当中保持了形体的匀称。
瑜伽将呼吸作为练习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不同于我们生活当中习惯的胸式呼吸,瑜伽练习中要求腹式呼吸;学生在练习当中,呼吸变得缓慢、均匀而且悠长,吸进更多的氧气,充分呼出二氧化碳,净化血液。当然,作为有氧运动的一种,瑜伽也能够起到减肥的功效。2.瑜伽练习的健心功效。瑜伽是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展开的,练习者在安详宁静的状态下舒缓地呼吸与运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排除一切杂念,放下工作生活当中的负担与烦恼。当代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通教育的环境中,承受着无形的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感觉,瑜伽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瑜伽的冥想术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练习者在冥想时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回归平静。与此同时,瑜伽冥想术能够帮助练习者控制自身的意识,调节身心,逐步开阔练习者的胸襟,使得练习者比之前更为沉着、冷静。
(二)有效地开展瑜伽教学。
1.硬件设施。瑜伽练习的场所没有太多的限制,但是练习场地必须通风顺畅、空气清新,瑜伽的呼吸法要求空气的质量不能低,否则对于练习者不利反有害,这违背了瑜伽练习的养生与健心的初衷;此外,练习的场所能够保证练习者自己足够的私人空间,瑜伽是一项较为安静且独立的健身项目,全神贯注方能达到练习的功效,旁人不小心的打扰很有可能影响练习者之前的境界。所以,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需要为该课程设置合适的教学以及练习场所。瑜伽练习过程中背景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练习者进入忘我、安详的状态,因此,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播放就需要高校以及任课老师的认真对待。
2.师资要求。由于瑜伽的综合性,瑜伽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例如:瑜伽课初级阶段主要是体法的传授,教师的动作必须标准无误才能引导初学者进入真正的瑜伽的王国。另外瑜伽派别众多,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动作以用于教学与学生课余的练习。而目前的瑜伽教师并不是全部为专业的瑜伽师,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没能拿到瑜伽师资格证书。为了对学生负责,各高校最好在招聘到合格的教师之后再开设瑜伽课程。瑜伽背景音乐是否合适同样取决于教师的选择。瑜伽不仅仅是动作的练习,瑜伽的精髓是呼吸法和冥想。瑜伽教师随着课程的进行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进步程度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与练习进度。瑜伽的伤害是不可见的,这就要求瑜伽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正确引导,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练习伤害……当然,各高校也应该为教师的素质的提升给予支持: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来校培训或授课,派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
3.科学地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需要制定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全方位考虑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与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较为优质的学习环境与练习场所;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灵活地教授合适的,同时结合呼吸与冥想,使得整堂课舒缓但不松散,丰富但不繁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当中,教师做好示范,之后可以一对一地指导,力求每位同学的姿势正确,在呼吸与冥想时,教师最好运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瑜伽的奥妙。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不能够不顾及个人身体素质一味追求动作的难度,以免瑜伽伤害的出现。
4.合理地评价。鉴于瑜伽的综合性,瑜伽的考核不能仅仅依据最终的期末考试,可以以平时上课的情况以及小组互相督促,共同练习,共同进步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而且最后期末考试时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加上瑜伽的精华——呼吸与冥想,尽管二者不能够直接检测,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改变判断学生心境的改变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
四、瑜伽课程的长远影响
学校开设一门合适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个人以及整个带来更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瑜伽课程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正如我们都知道的瑜伽的功效当中有一项,即经常练习瑜伽有助于帮助练习者缓解生活工作当中的紧张状态,降低以致驱散练习者的失败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复归于静,调节心理稳定平衡,相对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是最直接的道德方面的提升。而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气质,激发了学生内在美的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学生更有信心步入社会,发挥他们的潜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主要的瑜伽体系当中,有两种瑜伽体系值得我们关注:实践瑜伽和爱心服务瑜伽。在中国瑜伽之母张蕙兰女士所著的《瑜伽的赐予》一书中,其恩师柏忠言这样写道“树根供应养分,使果树挂满甘甜的果实,却不求回报;要知道,人们无偿的付出,会换来无穷的快乐。”这就是蕙兰瑜伽的奉献精神。当一个人真正融入到瑜伽的世界中之后,他们会以为他人服务而快乐,这就是瑜伽的精神,将快乐传递。高校瑜伽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瑜伽,并且逐步进入瑜伽的世界,得到自我的提升,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幸福。
瑜伽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兴起。综合性的健身项目——瑜伽集运动、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学生乐于在课余时间练习,无形当中影响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锻炼的队列当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使得学校的整体氛围更加活跃,更加健康。
瑜伽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瑜伽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能够解除疲劳和紧张情绪,还能够调养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提升练习者的气质,因此被大多数人所喜欢。另外,瑜伽的练习场所要求并不苛刻,只要是空气清新,通风顺畅就行了。学生在自己往后的生活当中可以自由练习,自由度足够就利于瑜伽的持续发展,避免了因场所、设施等的限制而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被迫放弃在学校养成的锻炼习惯。
五、小结
瑜伽因其自身的特点流行于世界,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下,瑜伽也能够凭借自身的魅力而进入各大高校。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但是,瑜伽在高校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整个课程的兴与衰。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开设,脚踏实地地使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史艳莉.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33(6):799-800.
G623.5
在小学阶段,低段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中段学生开始了专题训练,也有着照葫芦画瓢的作业。而高段学生,在夯实了数学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时候布置的作业应富有探究性与弹性,提倡实践性、情趣性、创造性、开放性的作业。下面,我想就自己任教的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布置作业的想法及做法。
一、必做作业要认真对待
老师教书,学生做作业,天经地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布置作业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再加上种类繁多的教辅资料,也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可以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很大的自由性,但自由性并不意味着随意性。其实,学生数学作业大都是由“必做作业+选做作业”的模式构成。在上级部门的教育督导下,一般学校都有一些“必做作业”:比如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数学练习册、教材中规定的课后习题、本校教导处要检查的课堂检测本等。这类的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叫“必做作业”。可以说这一类的作业组成了数学作业的大部分内容。这类作业基础性较强,针对的训练面是大部分学生,起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们知道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进行数学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必做作业”, 既然是上级部门规定的作业,作为老师就应该切实落实到位。既然要写,就应该写好,写出质量。坚决做到三抓:①抓书写②抓正确率③抓效率。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让学生练了字,巩固了知识,训练了速度,三项合一的综合训练,既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实效,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
二、选做作业分等级布置
面对现今多元化、开放性的考题,教师不得不思索: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在作业中应该如何改革才能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精神?
我们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学习、开心作业?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而这个作业分配的差别就在“选做作业”上。
我们可以把班上学生分为“ABC”三档。C档是指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们完成作业速度慢,错误多,正确率低,老师可以只要求他们认真完成“必做作业”,巩固已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B档是指班上学习中等及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必做作业”外,还要完成一些提高作业,比如课外数学综合习题,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A档学生是指班上学习成绩一流及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他们完成作业速度快,正确率高,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完全有能力进行更深度的学习研究,可以给他们布置创造性的作业,比如做有深度的思维题、奥数题,在生活中获得科学知识,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自身品味,让思想成熟、升华,从而培养会独立思考、会自主学习的学生。
三、精选作业要有质量保证
随着“减负”口号的提出,“精选作业内容,实施有效作业,确保作业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已成为广大教师开始改革作业的目标。作业的布置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激活思维,培养创新动力。
所以,精选作业并不是单纯的“删减”作业,它首先应该建立在学业质量保证上。精选作业是指精心设计作业,少而精的作业布置,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开展有效的教学。在高段数学作业中更应该体现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思维逻辑性、多元性等能力的培养。
四、批改作业要形式多样,二次批改要落到实处
作业的批改是至关重要的,老师批改严格的作业质量明显高于抽查性质的作业,它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师批改作业一定要认真,批改作业一般分为集体批改、面批面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几种。集体批改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式的一次性收上来由老师统一批改;另一种就是组织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体互改。
我认为不同的作业应该有不同的批改方式。比如口算本,可以让学生先互改,鼓励学生睁大“火眼金睛”,找出对方错误,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教育学生计算要细心。
练习册是数学综合习题集,针对这种作业,老师要让学生先做再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完成练习,再由老师批改,然后集体讲评,再进行二次批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50-0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高效课堂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高效课堂即在课堂的特定时间内,教师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地学和教师高效地教两个方面,“高效”是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准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使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劳动密集型”向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智慧型”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构建。
一、教师高效地教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不再做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要努力做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找准切入点,巧妙设问,画龙点睛。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才能起到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细细揣摩文本,问到关键处,问到学生心里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意讲、练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听众,而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注重师生的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这样,每节语文课都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学生高效地学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第一环节:创设和谐氛围,灵活组织教学,此环节,教师运用谈话交流、课件吸引、音乐陶冶、猜谜激趣、才艺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情境的设置既有启发性,又力求有思考性,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
第二环节:抓住有利时机,高效思维对话。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以自己的博学抓住有利时机,与学生进行高效的思维对话:在重点处使学生直击要点;在难点处使学生解决困惑;在易混淆处让学生学会辨析;在思路多样处使学生拓展思维;在学段结束时对话,让学生学会总结。
第三环节:提供广阔空间,深入合作探究。师生的思维对话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决疑难的冲动。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空间。
第四环节:研究不同学生,扎实巩固拓展。注意观察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要保证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达到各取所需。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信息反馈及时准确,适时地查漏补缺、调整方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第五环节:延伸愉悦情趣,精心设计作业。
(1)基础性作业。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和学习情况设计。作业由家长辅助检查,并就学生作业态度、用时等方面进行留言。老师批阅时则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写下来,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基本性作业加强了家校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2)拓展性作业。包括以下三大类型:“延伸空间”把基础知识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巧思妙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深入生活”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作业,使学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学以致用。“错例剖析”是把学生学习中错误的题型加以积累、分析、整理,并根据错题类型选出相似的题加以练习巩固。
2. 三大教学策略。
(1)准备性策略。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抓好课前预习环节,打造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意识。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主要采用搜集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整理答卷法、课前实践法等策略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有效性策略。在“课堂五环节”教学过程中,一要体现三维目标,树立“三维一体”的教学价值观;二要重视学科学习方法的全面指导,寓学法指导于教学之中,培养自学能力;三要把一节课的最佳时域5~20分钟用好。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技能的训练点、能力的培养点、教育的渗透点组织交互反馈和有效生成。
(3)巩固性策略。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由浅入深的巩固性作业。
二、行动研究,践行模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1. 着力强化课程目标意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在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保证每节课都有可检测的知识技能目标,并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有效体现。
2. 深入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讨、同课异构、示范课、公开课、达标课等方式促动教师的课堂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课题改革,使“和谐、高效”回归常态 。
3. 深度研讨“常态课”。我们努力做到立足“常态”,全面提高高效课堂的规范性,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门学科、每位教师、每一节课,使课堂规范和要求的执行“常态化”。教导处例行每周不定期地实行推门听课,调度教师常态课的实施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落实。
一是拿“预设”当“圈套”。部分教师为了按预设的教学方案完成预期目标,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教学结果只以预设目标的完成为标准,对学生超越教师预设而产生的新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或巧妙搁置。
二是“预设”只图“标奇立异”。不少教师在预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新潮,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如多维目标的整合、多媒体的运用等,不深入钻研教材,对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境以及学法指导等预设不够。一旦“生成”内容与“预设”的目标出现矛盾时,手足无措。
三是预设“问题”只为“热闹”。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于提问,把“满堂灌”变成频繁而随意、缺乏深度和广度的的“满堂问”。教学过程貌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提问”牵扯着鼻子走,既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也没有探究的热情,“启而不发”变成“启而难发”,“热闹”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而没有应有的“深度”。
二、让预设和生成共促课堂高效
1、精心预设,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生成的目标。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适时预想到课堂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使生成具有方向感,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1)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宗旨,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
(2)潜心预设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得以释放,使预设的问题有生成的质量,促使学生从较高的层面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二是要将有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课程资源,预判学生可能的“非预期行为”,对教学内容进行尝试的研讨和多层次的开发,保证预设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三是要把教材当作实现课程一种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灵活预设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如何对学生新的生成以及“节外生枝”做出反应、引导、点拨和评价等。
2、有效生成,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生成,是指师生、生生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在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思维碰撞、意见分歧等级不确定因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刻关注课堂学习过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对生成资源进行组织、引导和运用,做到既能关注“生成”,又能驾驭“生成”。
(1)让预设性生成资源引领课堂。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充分而科学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是课堂生命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把预设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主流,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让预设性生成引领课堂教学。
(2)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非预设性生成是指课堂偶然的、意外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把非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支流,并恰当地捕捉和驾驭这些“意外”生成资源。
(3)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生成”。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究,为教学的有效生成创设良好的条件。
其次,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考,督导学生的合作,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知识产生过程的非知识元素,从而培养兴趣,锻炼思维,提升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学习。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3、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预设与生成共存互补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共同创造的产品。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既要改变只以教师中心、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全封闭式的“预设”,又要避免无效的、无价值的随意“生成”,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最大程度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成功体育是指学生不能按照目标要求完成练习。通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降低练习难度。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胜利,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学过程。成功体育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应用有如下3方面意义。
1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获得成长的平台和环境。努力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实践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营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体育课上真正自主活动起来,从而推动学生实现了认识参与、行动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让每一位学生在体验成功与快乐的同时,逐步改善和提升自身素质。动技能项目是整个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运动项目学习对于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运动技能项目的学习,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传习,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缺少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形态,不利于学生认知和技能的主动生成。这是必须加以改革的。就学生自主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当然不乏稚拙和生涩之处,但是无论哪一位学生面对老师和学习伙伴展示他的设计成果时,无一不展示出他的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化的追求。而老师和学习伙伴充满赏识和激励的评价,更使设计者充满成功的喜悦,而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不断高涨。体育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死板执行教师指令的课程,转指令课程为主动课程,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们心中的体育课,这样我们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体育课的模型的做法,就是学生是原料教师和教学大纲是模板的教学方式。而成为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才能的美好天地。
2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兴趣的培养是很关键的,体育兴趣的养成,就会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次数的增多,会增加体育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促进过程,当然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会有。实施成功体育,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策略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身心合一参与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生理负荷必须在达到一定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的功能。要使这种功能充分发挥,体教工作者就必须全力打造并充分利用好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要使学生“为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使学生“从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学到的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重要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习个性的自我表现”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体验,明确要求各组上台作表演展示的代表要轮流更换,这样组内每个学生就都有机会登上并利用这个体验身心成长快乐的平台。这在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给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这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缩短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尽早的投入到紧张又丰富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虽然也有不少教师开展这类活动,但大都是作为点缀或某种教学活动的补充进行的,不太注重进行活动前的激励和活动后的赏识性评价,而且缺乏一种明确的目标追求。笔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自我展示”活动则更加强调和突出了展示努力和进步,推动学生培养坚毅的品格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3以学生为本进行成功体育的教学
成功体育的宗旨是对学生负责,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体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成为他们自己所理解、所热爱的体育,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体育和健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过意志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获得成功后的兴奋、喜悦等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获得永无止境的心理感受和获得不断进取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术的全过程中体验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全过程都渗透对学生自信心、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致力于发展学生潜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体育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成功教育的理念出发,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给每位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自我成功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立足于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天赋的容许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功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新的发展观和教学观的基础上。新的发展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新的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以适应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因材施教”,通过活动和练习,促进他们充分发展。成功体育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之间的差异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取得发展的成功,形成自主性的内部动力机制和成功心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