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与实践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理论与实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学理论与实践

篇1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46-02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影响着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SARS的阴影还停留在我们的心里时,甲型H1N1流感的肆意横行又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这些事实证明:新发传染病的肆虐与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有着必然联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在食物链中,上一个环节构成了下一个环节的食物或生存条件。正是由于自然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界的各生物种群能够和谐地、持续地发展,并保持着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引起人们对现行医学模式的新思考,基于对新发传染病再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那么当今时代的医学模式就应该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生态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我们知道,一定的医学模式必然产生以之为基础的医学伦理类型,因此,从医学模式的生态化转向与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化决定了医学伦理也会随之转化,即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而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最终必然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生态医学伦理学。本文将以生态医学模式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一下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及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

一、生态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之为医学观,它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统领与指导作用[2]。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明确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超越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简单化认识,在医治疾病与促进健康方面起了巨大作用[3]。但是,近年来如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相应的质疑,人类开始探索更加适合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新模式。从而“生态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了,这里的“生态”主要是指从整个生物圈及生物体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且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及其存在物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

篇2

1.1从事医学职业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教育中重点强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根本。医学伦理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密切联系医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医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医学伦理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对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医学院校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学教育课后医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如专业能力、情感能力、知情同意、保密原则、费用和治疗设置、双重关系、心理测验的使用的判断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伦理教育课后伦理意识越来越清晰、明确的趋势。

1.2强化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涉及药学的伦理教育

加强学生综合知识培养,研究生命伦理学的教学实践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命伦理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的伦理学教学内容多注重医学伦理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对实践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导致医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理论空洞,难以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因此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以临床用药实例形式讲解药学伦理课的内容,克服了抽象、空洞和泛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医学生缺乏临床用药风险防范意识

医疗机构药学风险是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导致损害发生的用药风险是与预期治疗结果相悖的不确定因素,可直接导致药品引发的医疗事故。临床医师正确认识药学风险并加以防范是摆在医疗机构面前的长期的重要任务。应强调医疗行为人的作用,强调道德伦理在临床诊疗实践的重要性,掌握用药风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是临床医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医疗工作的年轻医师经常面对的。

2药学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2.1临床药物伤害的实例教育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品不良事件是医疗机构总是尽量避免发生而又经常发生的事情。避免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即安全用药也是药物应用遵循的三项原则之中最基本的要求。医疗机构的药品伤害事件源于医疗工作的粗心马虎、不负责任。

2.2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原则

医学生参加临床工作后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是药物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其首要原则是临床试验的伦理性大于试验的科学性,保障受试者的权益。涉及的伦理问题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保护受试者的权利,包括知情同意权、隐私保密权和公正权等;二是保护受试者的利益,即使受试者受益最大化、风险最低化,并且相对预期利益而言其风险是合理的。同时,也考虑到生物医学研究人员的利益、需求以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强调药物试验必须对受试者的个人权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受试者的权益、安全性和健康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结合实例将药物临床研究,系统的讲解涉及的伦理要求。通过直观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

2.3药物临床应用的伦理原则

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安全体现了医学伦理的底线原则即不伤害原则,是对医师最起码的伦理要求,是应该做到的。其内容包括提高用药安全意识,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遵守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医疗责任,防止用药错误发生;加强道德修养,排除临床用药的趋利思想及不当利益干扰,努力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最大限度的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到知情同意,合理用药,合理施治。

3药学伦理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3.1在《临床药理学》部分章节增加知识点

在《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药物临床试验、临床用药管理等章节及知识点增加药学伦理内容,以多媒体教学对在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充分展示图片形式的实例教育,给医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3.2以临床用药医嘱分析临床用药的伦理原则

临床治疗经常会遇到药物的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使用问题,面对饱受疾病痛苦的患者,也是医生面临的治疗抉择问题。《赫尔辛基宣言》附加原则指出,“当无现存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治疗患者时,若医师觉得有挽救生命、重新恢复健康或减轻痛苦的希望,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医师应该不受限制地使用尚未经证实的或是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需提供必要的临床证据如权威专著记载、专业学会的指南、临床大样本的试验结果以及必要的循证医学分析结果等,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确认该治疗是为了患者的健康权益而不是为了医学研究目的和其他目的之后予以实施。让医学生知道这种行为的是非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后果,并不取决于其性质,符合伦理学的后果论。如医院对已批准适应证为治疗进展期卵巢癌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联合化疗失败的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紫杉醇,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癌。虽然是超适应证使用,但是申请使用科室提供的中华医学会的诊疗指南,将紫杉醇联合使用氟尿嘧啶列为治疗胃癌的全身化疗常用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用于胃癌的治疗。

3.3药品不良反应伤害的实例教育

药品上市前的研究具有局限性,也可能带来伤害。一是从动物实验推测到人;二是临床试验存在病例数有限、观察时间短、受试人群限制、用药条件限制、用药目的单纯的缺欠。药物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也就出现1960年前后在欧美地区、日本治疗妊娠反应的沙利度胺药物事件,受害患儿人数超过1万人。在我院治疗1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型)Ⅲ期的患者时,医嘱R-CHOP方案治疗。先行给予止痛剂和抗过敏药处理患者,输注药物利妥昔单抗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恐慌感,逐渐加重,发生利妥昔单抗引起的罕见严重不良反应支气管哮喘。即刻停药处理,症状缓解,随医嘱改用CHOP方案药物治疗。

3.4药品不良事件伤害的实例教育

结合医院几年发生的真实的临床案例,将医疗机构经常见到的不良用药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处方药物不对症,药物选择缺陷、错用药,缺乏指南的规范性用药,缺乏循证医学支持的经验用药如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使用药品,用法错误,药物配伍禁忌下用药、对已知药品过敏的患者使用该药等医师处方问题;发出过期药、错发药,发药不交代用法用量、不交代注意事项,未按照规定的标准储存药品而产生潜在的药品质量问题,未控制高危药品危险因素的用药风险,提供低质量问题药品等药师调剂问题;输液错误、打错针、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输液(药物溶解不充分、配置输液时治疗用药的剩余药液超过规定量)、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输液(避光输注、过快或过慢输注等)等护士操作问题。这些问题随之带来的是极易发生的药物伤害事件。临床的真实病例触目惊心,如一患者因手术后排尿困难,医生使用拟M胆碱药氨甲酰胆碱以消除尿潴留,药师误将去极化类肌松药氨酰胆碱视作氨甲酰胆碱发出,致患者呼吸衰竭死亡。由于床号错误,护士将其他床位患者的催产素误注射给正常临产妇,引发子宫强直收缩,被迫急行剖宫产。一男婴患者细菌性痢疾合并中毒性肠麻痹,医生在抗菌、补液治疗中,因腹胀加剧准备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治疗。医师将该药口服量看成肌内注射量开出医嘱,误用后数分钟后患儿面色发绀,出现意外事故。在医、护、药三个环节中均可能发生药物的伤害事件,上述的每一个案例都留有医院对患者的药物伤害事件的影子,对于实习医学生来说是生动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案例也都渗透着患者的付出和伤害的代价。

3.5药物试验的伦理问题实例讲解

药物临床试验监督管理和遵守的法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医学研究审查伦理委员会操作指南》等。综合几个药物试验案例,分析药物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试验机构缺乏专职化人员;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改进和落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记录不完善和追踪有差距;临床研究结果有时被人为修饰;实验室的检验设备使用不规范,检验结果判定标准不一;实验方案、研究病历、病例报告表、日记卡等时机不当,可操作性差;试验用药及资料交接、储存保管、试验使用不当;数据不能及时、无误、完整的记录与保存,可溯源性差;部分受试者保护权益的责任落实没有到位等。目前虽然国家有较为健全的临床试验法律法规,但是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药物临床试验的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会因制药公司资助的临床试验而形成的报告产生偏倚。强化伦理教育,强化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落实药物试验过程中的各个责任方的责任,包括行政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作为临床医生的研究者,受试者,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和临床试验申办方。

4对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实施药学伦理教育的体会

4.1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能力

面对药物伤害的历史和现实,可以激起学生的怜悯共鸣,从而产生一种责任的冲动。临床治疗上的精益求精、工作上认真负责,需要行为人用点滴的行为具体表现,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很难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体现。就在这进步的过程中,起伏凹凸、阴暗光明、波峰波谷的映衬对比之下,或是或非、或正或误、或赞或叹,平和看来也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会给医学生一些警示。

4.2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事外功夫

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疾病复杂致临床治疗中还存在着经验治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诊断和治疗都需要摸索,并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否则将无法进行。医生必须从多边缘学科汲取营养,包括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努力掌握本领,学生会感到莫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事外功夫是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体会、认识、感悟,广揽博收、厚积薄发、锲而不舍。事外功夫是内力的调动,完全是内心控制力的表现,是内心深处的情感调动,精神的升华。

4.3增强学生高尚医德的责任感

案例教育的作用是通过以往医疗机构发生的事件、产生的结果以及对内心的触动和感悟,产生一种强烈的记忆,其传递的真情会唤醒良知。通过案例式的系统介绍,能产生从生理向心理的延伸,能使人的心理获得舒适平和的感觉,能进一步促进行为人的理解力和进取心,使行为人变得善解人意、充满责任感。使医生在医疗这种职业行为中,在误解、曲解声中进行医疗活动,而没有怨言。

4.4掌握药学伦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应用规律

重点强调药学伦理将对学生们的医学伦理意识水平和敏感度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遵守道德法则、伦理法则的医疗活动,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不损害医患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诊治,合理用药。

4.5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临床运用

行为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了,运用药物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于临床医疗实践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掌握药物使用的依据,并且依据相关的道德规范及治疗指南从事诊疗工作,会给患者带来益处,也会大大的减少药物引起的医疗伤害。

4.6有利于加强医学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

医疗机构正在加强医务人员应用医学技术伦理规范管理,培养和加强自身的职业伦理操守,用自身掌握的医学技术知识从事符合伦理规则的事情。对医学生来说,强化医学生伦理规范意识,并使之成为其未来从业的一种职业要求。现实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医学技术应用规范纳入专门针对医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并给予高度重视。

4.7有利于提高防止医疗药害的警戒水平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充分掌握药物知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合理诊治,合理用药,对患者处以同情心,多一份责任心,形成医、护、药多环节控制,就能够减少、避免临床药害发生。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70-02

医学基础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向医学生传授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及预防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重大改革,医学基础化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将建构主义等理论应用于改革医学基础化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医学高等院校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目标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是瑞士学者皮亚杰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点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其生活背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完全不同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的被动学习的教学主义理论(Instructionism)[2~4]。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5]。笔者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了适用于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索、发现和意义建构(即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起主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课前组建协作学习小组,教师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或医学相关的问题、资料或案例。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协作与会话对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探讨、导出结论、发生迁移、反思评价,最后,各小组对学习情境提供的现象或问题给出开放性解释或答案,进而完成意义建构的目的。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生课前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是以团队方式展开的,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互助互动、合理利用资源并分享经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性别分配合理,学生学习能力分配合理、学生性格分配合理等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班级为单位每8~10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协助学习的团队。在开展协作学习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令学生明确协作学习的学习目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式。

2.2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要熟知教学大纲,针对医学基础化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密切联系主题并尽可能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将实际应用于什么情境中,学习者就应该置身于什么样的情境中来学习这些知识。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情境学习是一种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来呈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情境融为一体。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对于医学基础化学这门课程,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极为灵活多样。可以将实验演示、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图片和影音资料等灵活选择、合理运用。

例如,第七章:原电池。可以通过讲述趣味故事“格林夫人的烦恼”来创设学习情境。

美丽的格林夫人开朗、乐观。当她开怀大笑时,会露出两颗精致的牙齿。一颗是象征着富有的金牙;另一颗是一次意外事故留下的不锈钢牙。令人不解的是自从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夫人就经常头疼、心情烦躁。她拜访了当时的很多名医,但都束手无策。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化学家,这位化学家很快解除了她的烦恼。格林夫人究竟患了什么“怪病”,而化学家又是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夫人的烦恼的呢?

CuSO4溶液分别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验证游离态的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性质。CuSO4溶液与过量的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透明溶液,将深蓝色透明溶液分别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验证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性质,发现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形式与CuSO4溶液中相同,呈游离态,而铜不再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

2.3 提供开放的信息环境与技术平台

教师在确定某学习主题后,应提供给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环境与技术平台。如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多媒体软件、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国际或国内的网络课程平台)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于培养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分析和整合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及其教研团队在医学基础化学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论坛交叉融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信息可以补充、扩展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可以巩固、提高课堂教学,网上论坛中师生的探讨、交流可以促进、深化课堂教学。无疑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得到有效地提高。

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的建设,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而又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这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4 课前预习、组内协作学习和组际交流学习相结合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并非学生在课前浏览一遍教材。学生应在课前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资料或案例,利用图书馆、实验室或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等进行独立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学习的主题,各自介绍收集的信息,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统计和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情况、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思路、解决问题的拟定方案等。

组内协作学习则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起来的。包括小组协商、会话和归结等模式,由此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是组内协作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要认真观察并及时做出评价。同时,组内学生也要对自己及其他成员进行准确评价,包括信息的收集情况、组内承担的工作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等。通过组内协作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5 建立多元化的建构主义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医学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医学基础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则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层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即学生的参与、理解、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意义建构的能力等。

首先,评价方法多样化。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网络教学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其次,评价指标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意义建构程度,组内协作学习和组际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贡献、实践、创新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

最后,评价手段灵活化。适宜的考试时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适当的非考评价(如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多种评价形式和手段灵活运用。

形成性评价结果还能向教师反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可以及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笔者及其教研团队连续多年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调研,结果约90%的学生较为支持这种教学模式。笔者还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意义建构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11(4):17-20.

篇4

1实施教师脱产教学制

选出2~4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脱产教学。作为一名脱产的教师,必须热爱教学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的内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具有内科学教学经验;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兼备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也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关键时期,带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医学生涯有着重大影响。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2.1启发式教学法床旁带领学生在见习中,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以组为单位进行病史的采集和体格检查,教师在旁指导和启发,逐步强化内科学知识。如在上肝硬化的见习课时,教师给每组选好了患者,学生在床旁问病史及查体,启发学生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分别包括哪些临床症状或体征,肝硬化失代偿期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肝硬化腹水的特点。教师应着重强调腹水及脾大的鉴别诊断,引起腹水的常见原因包括心源性疾病、肝源性疾病、肾源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引起脾大的原因除了肝硬化外,还可能为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等。进一步可启发学生,虽然腹水及脾大可见于多种疾病,但只有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才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性表现。

2.2病例分析教学法在见习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病例,通过病史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评述,重点评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规律,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学会分析问题,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3]。

2.3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首先,学生针对具体医学概念或病例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随后进行独立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

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进行PBL教学时要注意控制PBL小组人数,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或见解很肤浅、幼稚,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并且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适当讲授与见习内容相关的医学知识网。

2.4多媒体教学法由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低,某些疾病的住院率低,或某些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教学工作,某些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在见习时不一定能见到,这时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带教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特征性体征的图片资料制作电子教学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

2.5定期进行教学联系会在临床见习的期间,每4周进行1次教学联系会,即带教老师和见习同学进行座谈。座谈的内容包括:学生提出在已经完成的I床实践中教师做得好的方面、尚欠缺的方面、学生对以后见习的期望及意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认为学生在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对学生要求改进的地方作出承诺。通过定期进行教学联系会,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总结了见习教学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利于学生从临床见习中掌握系统的临床知识。

篇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5-01

1 康复医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在医学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康复医学由于直接关系着患者接受治疗后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因此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康复医学国际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也日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中,美国与欧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康复医学的发展正成为医疗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就我国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理念的日渐普及和康复医疗技术的推进,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空间。现代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的理论内容是对伤残病患者病后机体的有效恢复方法,并通过将康复评测与训练融入到康复治疗中,从而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康复。由于康复治疗的开展是继临床治疗后的重要工作,因此,其理论研究的过程必须强调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并在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督促患者锻炼并加以鼓励,从而使其机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保持。

2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效果检验

康复医学的开展必须要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就内外科医疗与妇幼医疗等康复医学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复查医学在临床中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及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患者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在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患者病情的康复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医学临床成效进行分析,在对脑神经受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康复治疗方式主要是肢体运动的训练。由于训练过程中施行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构建脑神经功能,因此在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行训练,能够起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在对周围神经组织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主要治疗方法是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刺激交感神经与背根神经节细胞蛋白进行融合,从而促进神经元体积的膨胀,增加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传输,更为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此外,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还采用了脉冲电刺激的方法,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脉冲刺激治疗,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的生长与分裂,从而有效的加快神经细胞的兴奋传递效率,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效率,提高康复治疗的医疗效率。为了更为全面的保障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康复功能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检验。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状,康复治疗在临床中可以结合运动功能评估,心理神经评估以及机体运动控制能力评估等评估内容,从而更为全面的得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此为参照对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调整,并更为有效的实现康复治疗的多层次检验。

3 康复医学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多元化发展的推广与完善,康复医学所接纳的患者类型将会进一步丰富,加之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临床医疗康复要求的逐渐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更为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康复医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同,通过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康复效率的有效提升,并为其体制的增强和健康状态的保持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在带动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促进康复医学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科学技术推动康复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医学领域也应在临床医学医疗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康复医学技术加以完善,从而使康复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丰富,从而满足患者更为广泛的康复需求,通过提高康复治疗的人性化而实现医疗技术与患者间的互动,使得患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到康复治疗过程中。为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康复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医护人员还要对康复医疗和临床医学技术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为护理医护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25-36

篇6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66

医学本科教育的传统做法是将临床实习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阶段是医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预防和诊疗疾病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实习的质量如何,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将来的临床诊疗水平将有很大影响。但由于医学生就业方式的改革,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前夕,学生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研考,既是社会形势所迫,也是个人追求更高发展的表现; 公考、就业,是医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面临的、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1]。面对临床实习和决定以后发展走向成了学生们在特定条件下面对的特殊矛盾,也成为当前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笔者就这些问题作出如下的见解。

一、系统内外矛盾冲突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1.就业期待与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推进,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调整,医学生和其它专业毕业生一样面临着自主择业的问题;由于客观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与中等以上的城市,卫生资源相对过剩,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农村卫生资源则严重短缺。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对医学院校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人才层次的不断提高上(具体而言即对学历、职称层次的要求),但在进人计划上却在不断萎缩,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而经过枯燥乏味和繁重不堪的艰苦学习之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都相对较高,一些学生宁愿改行,通过公考、研考或其它途径来解决就业问题,也不愿下基层或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施展个人才华。医学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促使了公考、研考热潮的形成将注意力向供需方面、倾斜四处寻找用人单位;此外,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中,A级标准要求高校主讲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比例应达到50%,加上编制较紧等方面的原因,迫使各高校在进人时不断抬高门槛,一些有志于从事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生,在自主择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转而加入研考大军。由于临床实习阶段也是公考、研考和应聘求职的关键时期,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好牺牲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来保证今后的发展[2]。

2.教学安排与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4+1(或3+1+1)的教学安排模式,临床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从毕业前的这一年五、六月份开始到第二年六、七份月结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延揽人才,从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当年的下半年就陆续开展招聘应试工作,多数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通常放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正式启动;同时,各省(市)人才交流会举办的时间也不太一致、有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面试,并且组织面试的时间也前后不一,甚至有的还要求对应聘学生进行一段时期的试用考察等。招聘应试的时间安排与考核要求不一,不仅导致应聘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求职应聘(实习期间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需要花在各种形式的招聘应试上),而且造成医学生无法安心在临床实习上班的现象,这无疑不利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医学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每所临床教学医院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学生,并且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医院也有医院等级的要求,所以导致实习点比较分散;由于各地人事部门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学校也难以把这么多用人单位一下集中来校组织招聘面试。即使学校组织了部分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人才招聘供需见面会,但是很多分散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也很难及时赶回参加,这些矛盾都让学校和实习生伤透脑筋[3]。

二、传统临床实习安排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1.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医学生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进入临床实习后,由于受公考、研考功利化的影响和就业务实思想的盲动驱动,医学生对临床实习重视程度大打折扣,部分实习生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去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公考、研考辅导班。在春节前后,学生们又开始忙于四处投简历、应聘求职、面试、试用、复习和参加公考、研考,无法将精力集中在临床实习上,一些实习生甚至和带教老师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不能自觉主动地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医院安排的实习轮科表形同虚设,请假、缺岗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校的实习计划得不到落实。这种现象不仅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实习教学秩序,而且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到保证。

2.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临床实习过程中常出现偏科现象。临床实习是帮助医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于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所以,医学院校的实习时间比其它任何类型的高等院校安排得长。但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影响之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或从自己今后的岗位取向出发,以自己今后不会从事某些科室工作为由,在诸如辅助科室、眼科、耳鼻喉科等自认为不重要的科室实习时放松要求,采取无所谓、应付的态度,甚至利用在这些科室实习时频频请假,外出应聘或参加考试辅导。在实习后一阶段,那些考研成功的实习生往往只注重自己将来所选专业(专科)的学习,忽视其他科室的学习;而那些考研失败的实习生则因为花了大量时间在考研上,对已经实习过的科室几乎是“浮光掠影”,甚至“一无所知”。加之一部分实习生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不强,对待临床实习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结果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一些专科的临床基本知识不熟悉,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考核成绩不过关;此外,在实习后期,部分实习生因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明确了就业意向,因而自作主张留在就业预期科室,刻意延长实习时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打乱了学校和医院的实习安排,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实习秩序[4]。

3.客观上的原因,导致临床带教老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临床教学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为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经过认真遴选和长期合作而建立的教学基地,它需要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师资作保障,这是临床教学医院区别于其他院校实习基地的一个重要特点。临床教学医院在多年承担临床带教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共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临床带教任务或被医学院校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临床医生,本身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但由于如今有相当一部分的医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公考、研考与就业上,思想上不重视临床实习,从客观上严重挫伤了临床教学医院医生的教学积极性。临床教师面对学生的“懒惰”、“应付”、“逃避”和“不主动”,在无奈的同时,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心态和行为,对临床教学失去信心,荣誉感和责任感下降,带教积极性受到影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影响到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传统实习安排以保证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鉴于学校教学安排与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应试、公考、研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医学生实习质量的下降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用人单位感叹医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我校积极应对,经过与临床教学医院等多方磋商采取了将临床实习提前半年进行,即将传统的“4+1”的模式改为“3.5+1+0.5”的模式,通过四年的运行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新的教学安排与操作方法。医学院在排课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前四年基础课,进行了一些压缩和重新编排组合,主要基础课程压缩在三年半内完成,临床实习从原来的第九、第十学期,提前到第八、第期进行,从而将第十学期教学时间空出。在第十学期主要安排医学人文、就业技能、大学生创业、医患沟通、临床技能、执业医师考试等近十个相关模块课程,采用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方式。有些重要课程定为必选,有些课程则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向灵活选修,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同时,调整临床实习计划,突出实习实践重点,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在实习计划和内容调整上,减少考查科目的实习内容和时间,重点保证内、外、妇、儿科的实习时间,使学生在临床主要科室的实习得到保证,确保达到实纲要求。对于那些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如耳鼻咽喉科、眼科、皮肤科等)以及一些辅助科室,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意向,进行有条件的选科实习,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选择专业方向的兴趣。为了保证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医学基本技能,教师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集中读片、示范操作、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可节省实习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观摩,提高学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

2.采用新教学安排模式后取得的成果。一是通过改变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就业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将教学的模式改为“3.5+1+0.5”的方式后,基本上缓解了参加公考、研考、招聘应试等因素对临床实习的冲突,尤其是就业方面,近年来我院就业指导部门在第十学期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化整为零”等多种措施,使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开展的择业技能培训和面试技巧等相关讲座,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提高了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的成功率,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好评。二是加强培训力度,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医院现在都要通过面试、笔试来挑选毕业生,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助于学生把握机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的能力,也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就业率。同时,在第十学期内,通过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特别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展专项培训,大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三是强化引导功能,后进生的转化明显。对于一些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在临床实习阶段也常被带教老师批评,因而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在看到最后的培训有针对性效果后,也改变了学习态度,对学校组织的培训也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精神面貌随之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四、新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有待完善的一些问题

1.教学改革不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由于将传统教育模式中前四年的学习量压缩至三年半,而一些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的课时又不能减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显得非常“紧凑”,有时还会使用晚上时间。加之,现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学生的考证压力也较大,调查发现,改革后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第十学期的课程安排还需进一步改进。由于在第十学期的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是“炒冷饭”,导致一些学习基础和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普遍感觉第十学期比较“空”。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3.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第十学期外出找工作的毕业生较多,因此请假外出的学生也多,情况也比较复杂,辅导员和班主任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行踪,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也乘机钻空子,把第十学期当成了旅游的“佳期”和谈情说爱的“蜜月期”,甚至部分学生还沉迷网吧,这些问题不仅对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当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教育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和获得知识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改革和摸索,以最大程度地、认真负责地的态度,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殷朝阳.考研、供需见面和医学生毕业实习的矛盾及其对策探讨[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48-50.

[2]郑小华,杨治康,何廷尉,等.我国卫生资源人口分布的关系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50.

篇7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篇8

一、理论与实践及二者的关系

在西方,理论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中的theoria,即“心智的觉醒”的意思,是指真理的“纯粹的知识”。其在希腊文中的最初意思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参与崇奉神明的祭祀庆祝活动,更确切地说,“理论一词的最初意义是真正的参与一个事件,真正的出席现场”。后来,“理论”一词主要是指观察、沉思,实质上它同样指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即沉思存在方式。希腊人对这种生存方式极推崇,所以才有“赞美理论”的说法。理论一词,本身也就充满歧义。古希腊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柏拉图将重行动、选择的实践科学与重知识、判断的理论科学统一于“技艺”,超越于一切专门技艺之上的价值性最高的技艺是生活技艺。生活技艺只有在事件中才能完成自身,理论与实践由此统一。《辞海》把理论解释为:“概念与理念的体系,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社会实践检验、证明了理论。”那么实践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实践”一词同样来自希腊文“prakitik”,意思为重复进行某项活动,使之变得熟练,有水平,同时他还指人类行为为活动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制定计划、付诸实施与应用。“赞美理论”认为,亚氏实践哲学的意义在于把实践哲学置于同理论的理想和理论值学的相互设定之中,把“人的实践提到一种独立的科学领域”。在这里,“实践”意味着人类生存的全部事实,以及一切人类的行为和人在世界中的自我设定;“实践”构成了人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和本质的优先地位,“因为人固有的生活并不听从本能驱使而是受理性指导,从人的本质中引出的基本倾向就是引导人的‘实践’的理智性”。同样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智慧作为一种“伦理”事实,是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现实中的脱离

从“脱离”两个字的本意看,脱离一词是动补结构,“脱”的结构式“离”。脱离一词通俗讲就是分开、分离。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脱离实践就是指理论和实践分离,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想脱离也就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分离。教学理论和实践想脱离指的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学理论不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能上升到教学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学理论和实践二者脱离,还指两种情况: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脱离教学理论,不管谁脱离谁,都是典型的“两张皮”。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就是说理论工作者没有考虑到实践工作者的要求和现实情况,所产生出的理论对现实指导意义不大。而教学实践脱离理论则指由于教学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是从大量的教学经验中积累而得的,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教学。这种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且不能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这“两张皮”现象李秉德先生曾对其产生的原因作过精辟的论述: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虽然读了些教育书籍,学了些关于教育的知识,但是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解。这些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不论是哪方面出现问题,教学目标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因而教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92-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与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在短短几年内,就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CDIO能力大纲和12条标准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两个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与很多工程教育改革相比,CDIO是一个国际性、广泛、较全面和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该课程重点讨论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性质、结构、用途、制造原理、工艺过程与生产方法等,旨在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研究、生产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药物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对于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以及中药制药工艺学等相近课程,其教学改革已多有论述,但其重点仍在于实践、实习课程,强化CDIO实训体系。不可否认实训在CDIO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CDIO模式培养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具有较强工程意识的工程师,因此如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理念,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同时亦能分析、解决问题的制药专业工程师,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目前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生物制药专业于2010年开设,2011年正式招生,已有近5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另外,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制药工艺基础、单元操作及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的制备,其中某些工艺操作在前修课程中已有过介绍,另外一些工艺操作与其他专业课程有部分重叠。因此,内容重复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用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学生虽然能在考试过程中给出正确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调整

目前,由于大多数学校为体现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弹性,采用了学分制,对于以前的很多课程进行了课时压缩。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时也被压缩至40~50学时。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使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学时少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在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后,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教学目标实质上被分解为两部分:一是技术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单元操作技术、分离纯化原理、药品生产流程工艺等;二是CDIO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相应增减

我校作为农林院校,其生物制药专业设置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需相应增加提取、分离纯化等单元操作的教学课时。在通常院校的教学大纲中,往往将前两种萃取法作为重点介绍内容,但对于天然药物的提取来说,超临界萃取法是目前应用较为成功、广泛的方法,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配备了小试或中试装置,亦有多家制药公司建立了相关生产线,可作为CDIO的典型项目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其教学比重。由此可见,根据CDIO的教育理念,结合农林院校的自身特点,可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改革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减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式改革

如前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当前条件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我们尝试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导论的形式,花费一定课时将整个课程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而后将生物制品的制备工艺分解为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工艺项目,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组讨论,研究工艺流程,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采用此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贴近了生产实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仅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考虑考核内容细分,采用多种方式考核,考核成绩按权重转化,最后得到学生的总成绩。首先,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均需通过课程答辩,答辩内容针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某一选定产品进行制定,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的内容及深度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其次,期末理论考试,出题内容针对本课程重要的知识点;再次,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意见的同时进行总结,判断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意识、参与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并给出相应的成绩。上述三个方面是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培养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总结得到的。其中,答辩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避免了传统的理论考试不能深入考察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状况的缺点。

五、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在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工程意识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生物制药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均为各重点高校药学相关专业毕业,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均存在工程意识缺失,难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贯彻相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从教师职业能力入手,培养其工程理念,这也是CDIO模式下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校与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以及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国内率先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兄弟院校建立了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取其在专业体系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组织教研室教师学习CDIO教学大纲以及标准,贯彻工程教育理念。我们还与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常州三高生物、安徽亳州济人、广印堂制药等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厂参观实习锻炼,通过实地考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生产第一线的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为课堂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给工程师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迫使工程教育做出了相应的改革。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现代工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了系统和全面的大纲要求,并对理念的实施提出了全面的指引。我们应用CDIO国际工程教育的理念,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对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探索了一套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课程教学和考核体系。我们将密切观察体系的实践过程,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总结经验,切实保证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吴梧桐.生物制药工艺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基于整合理念的医学教育是培养胜任未来医学模式优秀医师的前提。本文结合线上教育经验,探索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将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学中,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1“互联网+”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互联网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辅助、服务学生学习从单向“满堂灌”向注重互动的“翻转课堂”转变。其优点包括:第一,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第二,教学的方式更多样化;第三,教学更内容丰富;第四,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化。

“停课不停学”期间,各高校应急走上了全面线上教学,催生出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迭代更新,促进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发展。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为研究生教育。互联网对肿瘤学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位的。“互联网+”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整合医学理念与肿瘤学研究生教育

2.1整合医学理念的概述

整合医学是从人体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整合医学的提出旨在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专业学科划分过细,知识碎片化所带来的诊疗繁琐和局限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也要随之变化,培养学员整体观、全人观的整合理念成为未来胜任整合医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2.2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为探索肿瘤学教学新模式,针对肿瘤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与学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构建肿瘤学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消化系统肿瘤—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本课程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顶尖师资力量,按整合医学的模式对肿瘤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供全面化、专科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安排。从消化系统肿瘤这一整体出发,将各个消化系统肿瘤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机整合,从器官的产生讲至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从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讲至内科的用药处方,更包含了最新型的放射治疗手段以及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形成完整的肿瘤教学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肿瘤学临床思维,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3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整合医学的整合观,是从人体生命的整体出发,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把弄得支离破碎的医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整合医学是新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创新性地将整合理念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是提高肿瘤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国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形势严峻。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我国肿瘤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身存在很多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耐受程度,制定合適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时,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与其他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所以对于整合医学对于肿瘤科临床工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