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数学学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数学学习

篇1

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设定好教学目标,掌握与控制好教学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有着抽象性的特点。这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而言,也更是如此。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以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呈现出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储备量较少,思维能力较差,尚未培养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根据此学科抽象性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特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龄较小,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有限,在理解上也很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针对于学生的这一客观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应当合理的设置好教学目标,科学的统筹好教学内容,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形象化的为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以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很好的把握数学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三)教学特点

在教学方面,小学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上都有着一定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还要及时的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再次,在教学过程方面,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要求有着较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由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为分散,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当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的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对策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其在内容上呈现出较为难懂的特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合理、形象的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以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学科抽象性的特点,着重注意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当做好知识点的汇集工作,以便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采用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来说,也更是如此。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认知程度不高的特点,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每一个同学理解知识的程度,做好分类教学工作,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针对于学生主体年龄较小的特点,相关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上还要多加变化,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数学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特有的学习特点。因此,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科、学生、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篇2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能有效的获得数感。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获得知识的不同方式。同样,数感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获得的,学生在有趣的数学获得感知、发现、分析的能力。学生一旦有兴趣对数的知识产生思维活动,那么数感就会在头脑中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数感意识就开始启蒙。因此,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量一量,这样就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100米、200米、300米等距离究竟有多长。在坐汽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1千米、10千米的路程是多长;到菜市场掂一掂各种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2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是多少等。这样的有趣活动,可以把静态的数学结论转化成动态的,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让学生亲近了数学实际。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思维能力需要从动作开始,没有活动的过程,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开展的数学活动中,让自己的眼、口、手、脑等器官都得到了相互配合。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课前准备好100根小火柴棒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并且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结果有很多种数法: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每10根10根地数。当学生们数完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数火柴活动,你们都发现什么规律?有的学生马上说:每10根10根地数最快,并且不容易数错。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进一步点拨,那么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呢?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满10根的火柴找个位置,让数量满10根的火柴放在这个位置上,然后给这个位置定性为“十位”。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对数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增强了数感。

三、培养估算意识,估算中诱发数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开展估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数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感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据与思想符号经过大脑的比较、抽象、概括、归纳而内化成一种思维认知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文具盒长约( ),操场长约( ),南京与北京间的距离约( );苹果重约4( ),一个成年人重约60( ),一头水牛重约200( )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可以对数进行量化、加工、概括。不仅如此,良好的数感还表现在对运算过程与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例如:一养殖户养殖鸡与鸭,他一年中养鸡收入为589元,养鸭收入为340元。请估计他的年收入总共多少元?有同学说:“把养鸡的收入500与养鸭的收入300加起来为800元,把89元与28元相加就大于100元,所以,总共比900大一点;有同学说:“把593看成是600,吧328看成是350,那么共计比950少一点”。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估算方法,其结果的科学性都有合理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初步获得估算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

篇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质量,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联系,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方能主动参与,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利用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情境。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投入学习,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景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自制的课件引入新课:猴子妈妈给给三个小猴子分桃子,献给老大切了桃子的1/2,老二说:“妈妈,妈妈,我要比他大的,我要这个桃子的2/4。”老三说:“妈妈,妈妈,我要比他们都大的,我要这个桃子的3/6。”三个小猴子拿到切好的桃子之后都笑了,(遮住三块桃子)看到这里,多数同学都交头接耳。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个小猴子为什么笑吗?”问题一提出,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辅助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而且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如;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说出自己对这类图形特点的看法,学生有的会从边的特点说,有的会从角的特点说,还有的会从这类图形与其他图形(长方形等)的区别夹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可以自已发表意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特殊的意义。

篇4

数学学习是很多小学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好,面对这一难题,小编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着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六、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着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篇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香饽饽,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但是,如今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采用传统的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教育模式,一成不变,固步自封,最终会导致教育水平的下降。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这同时并不应该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式是有效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忽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

教师为了提高学习的进度,不注重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致使数学不好的学生感觉数学越来越难,失去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再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二)教学方式落后,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改革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数学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学理念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致使数学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改革的意义

数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寓教于乐,促进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不可否认,学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所有的知识点,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指导,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总结规律,以便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数学走进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手机、汽车、计算机等任何一种技术或者仪器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积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与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对重难点的突出略显不足,运用多媒体教学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课件设计色彩丰富,将重难点问题用鲜明的色彩或者是其他突出的格式标识出来,同时还可以运用超链接等形式,插入动画视频等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利用多媒体鲜艳的色彩、精彩的视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课堂推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毋庸置疑,这也要求教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一起抓住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四)注重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解释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但是现在有学者将这句话解释为:学习并且时常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也很快乐吗?无疑,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解数学公式或者数学例题。

(五)重视小组合作,互助互学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交流,知识分享、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帮助数学程度较差的学生,同龄人之间的讲解可能更接近学生心理,更利于接受。对一个问题,教师先不要给出答案,先让小组间进行讨论,听听每个人不同的意见,最后再定出一个最终答案。这样,就有利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六)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6

一、反思教学的概念

反思教学又叫反思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以及做的好的地方进行总结,从而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发扬自己优秀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得到进步。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教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能够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反思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反思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水平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为了让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就需要采取反思教学的方法。在采用了反思教学方法以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能够总结出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中的必要经验,也可以将一些不足进行总结和更改,从而能够达到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例如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字母与数字的关系。但是通过反思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掌握到能够让学生最有效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反思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在小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巩固自己优秀的学习经验,对于学生在日后更加高级的数学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反思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学。例如学生在进行统计的学习时,通过反思的学习方法就能够更好地将统计的知识进行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到统计的知识,为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教学

(一)在教师方面需要进行的反思。在教师需要进行反思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工作进行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设计的工作应该高效率,并且教学要合理。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发现自己设计出了这样的课堂,那么就应该及时的记录下来,并且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进行总结,从而得到设计出合理并且有效率的课堂的经验,也就能够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容易的进行优质的课堂设计。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从而可以得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的效果,因此就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不断的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让教师的教学盲点以及教学缺陷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进。不仅要进行这些反思,在教学日志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注意反思工作,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教学缺陷等等。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于百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百分数的使用会出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讲解,也就能够增加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进行问题的处理,让学习效果更好。

篇7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教学方式老套、学习内容单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最终导致我国学生的能力低,限制了教学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竞争能力的学生,我国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了课堂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数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枯燥、教学方式古板,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教学方式老套

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小学数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能力高低,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基本知识点通过机械的讲解,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等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毫无新意,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2.学习内容单一

通常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练习题来增加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没有配套的其他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教师只注重“讲”

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整节课教师都在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甚至没有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判断教学的重点,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摒弃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学习中的地位

小学生活泼好动,传统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增加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设置和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也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因此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已经得到改变,与教育体制改革前相比,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实验科学,因此教学方式也应随着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学难题被解决,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前所未有的效果。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天生好动,因此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单纯地记忆公式和套用公式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图像、图画等方式,动脑动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学习中实践学习的途径

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促进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民主互动气氛

数学课堂中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是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活跃实践课堂气氛。

2.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增加实践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还要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进一步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其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课程,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长期以来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教师对数学理论和公式的枯燥的讲解,因此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动手的方式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3.创新实践内容

按照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方法、情感进行考查,合理界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实效性比较高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实践的增加,不仅能够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学习中的重要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能力和责任,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没有改变,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生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知识来源比较单一,教师的知识和信息出现错误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判断和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善于听取周围的意见,不断增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这样的磨炼,教师可以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提高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关注,因此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课堂中的民主互动气氛、增加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内容、强化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主,提高学生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8

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有序的学习活动程序。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基本要素,它为学习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什么是学习方法?我们认为,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发展的活动方式。作为数学学习策略构成要素的学习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确切的使用范围和很强的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如预习、观察、操作、阅读、模仿、讨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复习等具体方法。

二、小学常用的数学学习策略

1.模仿接受学习策略

作为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并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采用模仿与接受的学习策略。模仿和接受是两种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方式,前者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仿照教材上描述的操作程序和老师讲解、示范的活动步骤进行数学学习。后者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去接受老师的讲解,并根据老师的讲解、提示理解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教学知识内化到头脑中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模仿和接受在实际操作中都表现为一些连续性的活动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学生要综合运用观察、模仿、操作、练习、内化等方法,再通过这些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灵活实施去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模仿与接受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说,一方面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2.迁移类推学习策略

迁移和类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顺向迁移和类准。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去加以掌握。

3.操作感知学习策略

操作和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抽象水平较高的数学知识,学生更是需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楼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特别是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内涵是在学习中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形象的物化过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它的实施途径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这是一种能通过操作而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以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这是一种侧重通过视觉去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知觉表象的直观感知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从感性上为数学学习提供形象化的支持。

4.实验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单靠观察和操作是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它们往往需要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反复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实验探究学习策略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这里的实验探究虽然也要反映为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但它与操作感知策略中的操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所讲的操作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完成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步骤,其目的是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动作表象;而这里的操作则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

篇9

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增加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设置和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也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因此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2.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内容已经得到改变,与教育体制改革前相比,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实验科学,因此教学方式也应随着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数学难题被解决,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前所未有的效果。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天生好动,因此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单纯地记忆公式和套用公式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图像、图画等方式,动脑动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学习中实践学习的途径

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促进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民主互动气氛

数学课堂中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是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活跃实践课堂气氛。

2.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增加实践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还要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教师才能进一步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其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课程,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长期以来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教师对数学理论和公式的枯燥的讲解,因此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动手的方式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3.创新实践内容

按照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方法、情感进行考查,合理界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实效性比较高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实践的增加,不仅能够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作为教师学习中的重要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能力和责任,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把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数学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指导,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指导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整合了教学过程,整理了知识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大保障。

二、课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为将来做好准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后学会复习,提出问题,学会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带着疑问来听课,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减少了教学负担,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上采用互动形式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方面,可以采用小组等形式,即将整个班级进行分组,再在小组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竞赛,这样可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而且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还能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所以,若能掌握小组形式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交流上,要注重老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形成交流互动的生成式课堂,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真正尊重,最终达到师生共赢。

四、课后教会学生复习

不论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课后学生若就此不管不顾,老师不论教的多好,都是白费。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复习是极其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巩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策略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就能使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