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微课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音乐微课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有效学习

《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论》强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课程教学机制和体制,引进新型的“微课”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在合作、创新、自主的学习环境下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乐感,提升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所以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引进微课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讲授教学重点

“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拉萨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本歌曲,进行具体的吐字和发声练习,结合具体的民族风情,体会自然质朴、深邃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创作特点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拉萨谣》的视频舞蹈,提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这首音乐的魅力。接着给学生在小视频里面展示藏族民歌的一些基本创作特点和人文魅力,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融入这些人文因素。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音乐的演唱节奏,同时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线”,使学生跟着《拉萨谣》的“旋律线”进行具体的演唱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微课”很好地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引进微课讲授教学难点

微课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述了所学内容的难点,并把难点进行简化,促进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后面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乐感。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唱《鹰》这首歌曲,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解运用渐强、渐弱记号的演唱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有感情歌唱过程中熟练掌握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应用”,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这节课的难点教学内容,通过音符演奏的动态效果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说,使学生掌握这种练习模式。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力度记号的演唱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基础练习完成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鹰》的演唱练习,使学生先跟着多媒体上的音乐进行哼唱,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轮唱训练等,逐渐训练学生二声部的合唱能力。“微课”讲述教学难点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W生的音乐素养。

三、引进微课激发学生兴趣

微课采用多媒体的展示形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和优美的音乐,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理解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可爱的家》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首歌的演唱技巧,通过饱满、深情地演唱,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在上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小视频,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使学生可以看懂这首歌的乐谱,并学会跟着乐谱和弹奏进行模唱”,教师带领学生紧紧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播放一个《可爱的家》的小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乐谱,带领学生分析具体的演唱模式,从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引进新型的微课教学,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进行一一阐述,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和深刻思考,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篇2

音乐是美育的载体,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学以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核心,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用音乐抒感、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体会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就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依然存在教师对微课认知有误,微课与音乐教学内容整合程度不足,微课切入时机不正确等问题,导致微课应用的实效性偏低。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把握好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微课的特点及功能,探寻其与音乐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微课优势,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夯实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小学音、体、美三门学科的教学地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对三门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者要优化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可运用的教学媒介、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及教学软件愈加丰富,小学音乐教师也在积极思考并探索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在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微课作为时长短、内容精练、知识集中的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显著扩大音乐课堂知识容量,激活课堂氛围并调动学生表达与演绎音乐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对微课应用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知程度明显提升,并积累了一定的微课应用经验,甚至,部分教师能够设计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在内的微课辅助音乐教学。但就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效果来看,现状不容乐观[1]。首先,部分教师设计与选用的微课时间较长,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知道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内容上,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并弱化微课的应用价值;其次,部分教师通常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导入阶段,尝试通过直观、形象的微课视频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入效果,但学生并未在微课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微课成为除黑板、教材之外的知识呈现载体,未能发挥其总结、引导、启发的功能;最后,教师所采用的微课资源较少,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真正融入每一教学环节尚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意义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以知识灌输、教师范唱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音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课堂氛围压抑僵化,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应付、抵触、厌倦等不良心理,长此以往,便会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小学音乐教学逐渐边缘化。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有机整合,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特征。其一,微课可以将抽象笼统的乐理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鲜明立体的情境、案例、故事等,有效突破音乐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培育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支撑下更加灵活自由地以音乐表达情感[2];其二,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传统音乐教学以教材为核心,知识面狭窄,而基于微课的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民俗民风、特色文化、歌舞视频等引入到课堂,使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特色,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使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包容、接纳、取长补短的心态看待多元音乐文化;其三,可深化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奥尔夫倡导“诉诸感性,回归本源”的音乐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诠释与表现音乐。微课能直观呈现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形象化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体会到音乐中自然流露的情感。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路径

基于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整合现状及意义的分析,建议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以下策略将微课融入音乐教学。

(一)微课乐理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音乐乐理知识如人声、民歌类型、民族器乐类型、著名音乐作品、音符、各类记号、读谱识谱、基本节奏型等虽然基础性较强,但对于思维活跃、天性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可能会诱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弱化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并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教师将乐理知识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化抽象的乐理知识为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以音符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音符儿歌”微课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跟随视频内的音乐律动身体,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并初步感知音乐世界中绚丽多彩的音符。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借助微课呈现音符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音符的外形特点,并思考这些音符的形状“像什么”,如全音符像圆圆的鸡蛋,二分音符像空空的脑袋,四分音符像弯弯的勺子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将音符与实物建立关联,利用微课呈现音符知识顺口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符知识,还能学会联想的音乐学习方法。

(二)微课歌唱教学,化静态为动态

在传统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作品聆听—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尝试独立歌唱的教学流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指出,表达情感与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而以音乐、舞蹈、歌唱等抒感则是人类固有的能力。上述歌唱教学流程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将学生局限在课桌之前,制约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积极推进微课与歌唱教学的整合,以微课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感受的机会,从而化静态的歌唱教学活动为动态的音乐自主表现活动[3]。以《丰收之歌》歌唱教学与微课整合为例,这首充满丰收喜悦的丹麦民歌节奏欢快、旋律优美,体现出丹麦人民勤劳踏实、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描绘了丰收时节人们欢声笑语的场面。为使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庆祝丰收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打造视听一体化的审美空间。接下来,播放歌曲微课音频,请学生闭上双眼,回忆自己刚才看到的视频或亲历过的丰收场面,感受歌曲旋律的自然流淌、节奏的疏密及强弱的变化,律动身体并拍手配合音乐。在微课的带领下,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配合着律动与打拍子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播放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应当带有何种情感演唱歌曲,并请学生尝试演唱,其余学生点评并补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了歌唱技巧、情感的自主建构,相对于传统歌唱教学而言更为生动活泼。

(三)微课乐器教学,化笼统为具体

由于部分小学音乐方面的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小学乐器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往往对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方法等一语带过,这不利于发展学生音乐特长,培育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并且,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乐器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建议教师将乐器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将笼统的乐器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演示。以《新疆之春》为例,此部分教学内容涉及新疆手鼓知识,为体现新疆手鼓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新疆音乐伴奏中的地位,教师可以设计并呈现新疆手鼓微课,以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展现手鼓的形制,展示手鼓演奏时的手型、持柄姿势、拍击的位置,请学生体会与感受敲击鼓面不同部位发出声音的音色特点,体验手鼓演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展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结合《新疆之春》的音乐风格、旋律等尝试自主演奏手鼓并进行配乐,不断调整拍击的位置使其音色逐渐向整体风格靠拢。微课与乐器演奏教学的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乐器演奏实践机会,深化学生对民族器乐的情感,并提高学生即兴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四)微课节奏训练,化枯燥为有趣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节奏把握上困难较大,这会影响学生的歌唱与乐器学习成效。为此,建议教师将微课融入节奏训练,一方面增强节奏训练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降低学生学习节奏的难度,帮助其掌握感知节奏的方法[4]。比如,在讲解《小鸟,小鸟》歌曲节奏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xx|x0xxx0xx|x0xxx0|,小鸟自由飞翔的节奏xx|xxxxxx|x.xx|x.|,引导学生跟随微课中的小鸟做动作,感受跳跃或者自然流畅的节奏。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休止符的停顿、附点的时值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节奏,自然而然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再如,讲解基本节奏型时,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型微课,如引入“擦窗”节奏游戏,教师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做出节奏指令,如“tiritiri”等,学生在教师指令的引导下有节奏地做出上下左右擦窗的动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参与到节奏学习及训练中,感受音乐魅力,并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微课游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和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关乎着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进行正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让微课短小精悍且同时具备视听效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使教学活动更好开展。例如,微课游戏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利用微课制作一些视频,设置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感。比如,在教学经典儿童歌曲《火车开啦》时,教师可以先用微课制作好一段火车开动的视频,然后把游戏规则详细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按照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站成一个数列,然后,后面同学的手搭到前面同学的肩膀上,接着,教师就可以大声告诉学生:“火车开啦!”学生们则要问“往哪开?”教师可以随即说一个地名:“北京”,然后,指引做火车头的同学往北京的方向移动。依此类推,每一个同学都要说一个地名。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以播放《火车开啦》作背景音乐,进而烘托课堂氛围,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六)活用微课,增加教学内容

有时,学生们在学习歌曲时,对待一个发音点,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发音的节奏和曲调,这个时候,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只能反复讲解,这一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还很一般,但是,有了微课就不一样了,微课除了暂停、播放、前进、倒退外,还具备快放、慢放的功能,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进行倒放和慢放,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发现教学难点中的节奏规律和发声规律,这十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除了这个功能外,微课还可以进行舞蹈剧的教学。舞蹈剧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很多专业的动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但是,如果要练习,学生们又缺乏充足的时间。这时,教师就可以先自己录制好一段跳舞的视频,然后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再融合视频制作成微课,然后发给学生家长,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遇到不是很通顺的地方时,学生就可以拿出老师制作的视频来观摩和学习,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更多音乐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授课内容,还能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教学的美学特点。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师逐步认识到微课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重要价值,但是,目前的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过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微课时间长且内容复杂,切入时机不正确,微课资源较少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并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微课与乐理知识教学、歌唱教学、乐器教学、节奏训练的契合点,发挥微课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提升音乐教学质效,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莉.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10):11-12.

[2]张婧.微课在小学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博览,2021,(24):87-88.

篇3

关键词: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篇4

一、情景渲染来“引趣”

在音乐课教学中,技巧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枯燥的发声、节奏练习、视唱以及乐理知识等单纯的学习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与一些有趣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其变得生动活泼,让学习在兴趣昂然中参与活动,学生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

如在学习《小小粉刷匠》。在这堂课前,教师可以事先在教室外墙壁上都贴上了白颜色的纸,还准备了许多小刷子和报纸。在歌曲新授后,《粉刷匠》这首歌曲的背景音乐渐渐响起,教师带领同学们用报纸折成帽子,带上小刷子来到教室外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粉刷游戏。此时,同学们都充分施展他们的装扮才艺,俨然一个个小小粉刷匠正在认真的工作着。试想,如此生动的情境还不足以吸引学生吗?还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吗?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又收获到了劳动的喜悦。

在学习常用的力度标记和速度记号时,教师可以编一些音乐谜语或顺口溜。像延长记号,教师可编其为“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教师说出前两句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记法,然后再读出后两句,使学生充分掌握它的意义。这样,增强了音乐课的娱乐活动性,有利于培养、激发儿重的音乐兴趣。

在节奏的训练中,教师可采用象声词读出节奏,如:模仿马蹄声等等,让学生先以感性入手,通过这些自然的音响,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节奏练习也可利用语言节奏或歌谣等多种形式,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会认为学习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意志力也会增强。在视唱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用口琴、竖笛等乐器来吹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识谱的能力,加强了音准的培养,收到了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发声练习可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喜爱的儿歌或世界名曲,如《闪烁的小星》、《欢乐颂》等等。

二、丰富教学手段中“激趣”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谁唱歌》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回答:“鸟儿唱歌叽叽叽。”老师就将黑板上的“鸟儿”“飞”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时,教师可编辑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录像内容,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展示美丽广阔的大草原和勤劳勇敢的内蒙人民,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内蒙人民那种积极向上、能歌善舞的生活习俗,而且还通过录像学会了几个典型的蒙族舞蹈动作,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幻灯的运用同音乐课堂教学结合更加紧密,选择有艺术感染力的图画绘出特定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歌曲《愉快的梦》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抽拉与旋转结合的特技影片,在利用录音范唱时,教师不断移动“我”与“我”的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邀游,随着波涛汹涌的海浪起浮,驶向那“神奇的椰子岛”。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全部感受都融于歌曲之中,从而来加深对歌曲的基本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旋律进行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及演唱、表演的能力。

三、学生自身表演中“品趣”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曾经看到:课堂上参加表演的同学总是个别的尖子生,涉及学生范围面很窄,大多数学生常常处于静止状态,听别人唱,看别人演。这样,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表演的行列中,让学生在自身表演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感受、品味学习音乐的无穷乐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歌曲《小红帽》学会之后,可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表演赛。一组中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红帽”、“大灰狼”、“外婆”、“猎人”、“樵夫”等。先让学生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地表现自我。同时,采取现场评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使表演更精彩。在器乐教学中,如竖笛的吹奏,教师可选择简单的乐曲或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看谱试吹,当大部分学生几乎能完全掌握时,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问学生:“谁能来表演?”教师可让学生采取独奏、小组吹奏、对吹等多种形式,多给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通过他们表演,去感受品味学习音乐的乐趣,并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通过趣味教学,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不仅能很好的完成作业,也能更深层次的诠释作品内在,进行深层次的赏析与审美。由于本人学识及经验有限,本文的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篇5

审美的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的教学理念,审美教育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的基本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美,这种美包含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以及奋斗的美好等等,把审美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了审美教育的终身特性。审美情感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内心情感还能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们的品德与品质。

(二)音乐审美的基本认识

我国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前进,所涉及的教学领域也不断的加深,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有了新的教学认识。将音乐提升到了美育的教育中来,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音乐是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理念,通过对学生美的培养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未来世界的美好。音乐教育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切身的体验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一种美的享受,每一个学生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能够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的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音乐训练比较重视,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培养。由于教师水平的不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本身节奏感不强就会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基本节奏的展示过程中只是使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做好示范,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更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被动

在音乐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对音乐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缺乏学习兴趣、对音乐的学习比较被动。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失去,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没有更多的意义可言,所以对于音乐审美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体验和感受。只是被动的为了取得成绩而学习音乐。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知识和方法的教学

(一)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和唤起共鸣的引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成比较鲜明的反差,这样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比较中体验出不同,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蕴含的人文感情和生活之美。音乐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一种审美的形式。在我们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授中,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学生们就会联想到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引起自己内心对祖国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对一些歌曲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然后让学生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种美的存在。

(二)激发兴趣,产生审美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进行歌咏比赛、分小组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自编创作等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以此进行审美感受的提升。审美联想是指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音乐中表达出来的美丽画面展开想象,并将这幅画面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案例分析

很多老师疑问怎样在音乐作品中进行审美感觉的设计,而在进行湖南湘教版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出合适的课程,例如对音乐课本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音乐曲目进行分析,包括歌曲的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等内容,随后我们让学生共同聆听这首歌,感受祖国山河以及祖国处于水深火热时祖国人民的反映,听过以后,让学生进行回答,这首歌对自己的启发,还有这首歌的演奏特点是什么?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继续演唱的方法反复的体会这首歌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引导地位,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出教师问题的答案,从而才会真正的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篇6

一、精选器乐,推进器乐教学

我们在给学生选择乐器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乐器以及乐器的普及性。由于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器乐的顺利进行。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家庭经济的情况,让学生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奏。易教易学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们分别在音乐课中引入巴乌,因为携带方便,经济实惠,考虑到学生的购买能力,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我们还提倡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以达到乐器的普及。

二、巧用器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堂曾经被称作“唱歌课”,说明歌唱是音乐课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如声音沙哑、音准不好、音色特别等)不爱唱歌而爱乐器,他们能从演奏乐器的过程中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教师能就势引导,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音乐表现形式中享受音乐的快乐,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活用器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少讲精讲。作为音乐教师,我曾经很困惑:这音乐属于技能科,老师不教,学生不会,让教师少讲,把课堂交给学生,那课堂岂不乱套?课堂效率岂不更低了?可通过慢慢的音乐教学,我突然明白了,第一节课是学生被动地参与音乐。他们虽然跟着钢琴在唱,可实际情况却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堂效率当然就低了;第二节课是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他们认真细致地演奏着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旋律,这时候,他们的确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器乐教学有声有色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归纳了一下几点:

1.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对器乐演奏的姿势、指法、呼吸等要点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和听直观性的了解该乐器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2.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3.器乐合奏指导法:由于器乐教学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形式进行的,因此器乐练习和器乐的形式应该以齐奏、合奏为主。这些器乐形式虽然不能像个别教学那样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器乐演示法: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当然,器乐课堂教学也并不排斥少数有兴趣爱好专长学生的能力发挥,如安排他们领奏、休息时请他们独奏表演等,既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呢走上舞台,通过演奏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器乐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7

小学音乐是学生音乐艺术学习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养成,因此构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很有必要,而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首先,气氛活跃的课堂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减少师生之间隔阂,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音乐学校氛围中,与音乐艺术融为一体,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沉浸在音乐的艺术熏陶中,享受极致的音乐。其次,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更能凸显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学生打造更加自由化的活动天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广阔平台。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将抽象枯燥的音乐具体生动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体验音乐的无穷乐趣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教学质量随之得到提升。

二、小学音乐活跃课堂氛围的构建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活跃氛围

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弱、好奇心强等特征,枯燥的音乐内容与音乐课堂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因素,让学生于熟悉和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体验音乐的趣味,课堂氛围会迅速高涨,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微妙感受,音乐的魅力在生活现象的表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音乐学习巧妙结合,将音乐教学生活化,教会学生用生活的思维学习与感悟音乐很重要。例如,在《小星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们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星星的形状和样貌凭印象画下来,并在自己绘画的旁边用简单的文字来描述星星的特征。这样在《小星星》歌词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使学生们将歌词与自身心目中生活中的星星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快了解歌词的意义,同时也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音乐学习效果。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丰富音乐素材

多媒体是小学音乐课堂不可多得的辅助工具,是构建和谐活跃课堂氛围的必备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丰富音乐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为小学音乐教学注入更加新鲜、营养的教学元素,充分满足学生对音乐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动画等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视听享受,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欢呼雀跃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唐僧骑马咚得咚》的实践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西游记》唐僧和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故事的极大兴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中“唐僧骑马”的相关画面,并播放一小段视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继而播放《唐僧骑马咚得咚》的音乐,学生看着有趣的视频,听着美妙的音乐,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兴趣完全被激发,学习气氛浓郁,教学效果也出奇地好。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重等特征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生气的音乐课堂氛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法、故事法、表演法成为常见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例如,小学生天生爱动,爱表现,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提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于是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表演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表演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将唱歌与表演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感知音乐内涵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更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狮子舞绣球》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歌词想象狮子舞绣球的动作,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与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机盎然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多元化的新型社会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在内的多元才能是社会对智能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打造轻松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审美力,使其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飞速提升。

参考文献:

[1]童春泳.探究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氛围构建[J].才智,2014,27:157.

篇8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47-02

小学生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群体,看到他们就让人打心眼里喜欢,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快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更是如此。怀着一颗童心,播撒爱的种子,渗透到童年的海洋里,那将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我的爱我做主,我愿意用爱的趣味性教学,来完成自己的园丁事业。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要求音乐课程要力求体现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以此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为此小学音乐课必须与时代变化相接轨不断与时俱进,不仅教师要传授知识更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审美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不应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该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等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与教师形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意识。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享受体验,这样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从而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兴趣是趋使人活动的一种力量,学习兴趣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大自然中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不会一上来就教一首歌该怎么唱,而是先让学生凝听、感觉,再开始解说,“一首歌会分首次凝听、再次凝听和最后凝听,让学生学会本身去感觉音乐的魅力。”也可以讲故事给学生听,甚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边边表演边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吸引力,从面听进去,就融入了音乐课堂的氛围,借着这股子劲,继续填充,既而完成教学。尽可能的给学生都分配上角色,让学生来表演,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

在音乐课中创设情境,会使音乐课充满精彩、有趣、生劝、活泼的科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欲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满足以及情感的共鸣,这样可以提高音乐课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作为教师,读书绝不能仅限于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辅资料,这只是小备课之需。新课改下的教师,更应该树立大备课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可以这样说,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率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当老师怀着一个被奥斯特洛夫斯基、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励过;被先秦神话、唐诗宋词、舒婷、海德格尔的诗意浸润过;被叶圣陶、陶行知、魏书生等教育家营养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你一定会引经据典、激情满怀,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春色满园的景象。如果我们再能把读书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教学,以教学促进读书,那么二者将会相得益彰,我们的学生就会自觉、自主、兴趣盎然的遨游知识海洋。而舞蹈更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读书让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等舞蹈形象的热爱,感染他们的思想、品质、情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

音乐的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节奏,身体的反应是把握节奏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拍手或是踏步等身体参与形式来把握节奏。通过音乐信息的传递,让学生听到音乐、表现音乐是能动起来,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拍手歌》,就能很好的表现节奏。

每个音乐教学内容都能找到其趣味性的体现,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去挖掘音乐教材中的趣味,爱就自然体现出来了,创设良好的音乐趣味环境,愉快的学习,正确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表现出美,体验爱的享受和感染,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警告说:“教师是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们再也不能在教育中为学生戴上各式各样的枷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理念,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人格去感化人格。广大教师是新时代教育的主力军,在教学改革中起关键作用,因为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才能适应前进中的教育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环节,人才的艺术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学音乐课程九年义务教学任务明确规定,要求小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培养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要想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状态,激发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丰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效音乐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同样,音乐教学也需要一种情境,引发学生联想,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或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学属于艺术教育,所以不能把音乐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混为一谈,也采取“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不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欣赏性,也无法点燃学生的参与激情。重复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厌烦。因此,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回归音乐的本质。以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聆听树叶的沙沙作响和小鸟的放声歌唱,引导学生将这些想象成美妙的音符,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是用耳朵听用嘴巴唱,还需要一种欣赏美的事物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喜欢色彩、图片和动画,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投其所好,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形俱佳,能够调动学生耳、口、眼、脑等多种器官,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通过提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又将一段关于春天的动画片呈现出来,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他们仿佛真正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借着学生们欢腾的气氛,我开始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掌握的非常快,甚至平时不喜欢唱歌的学生也积极的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参与其中

在当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统式教学模式中,对于教材中选取的歌曲,很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会唱即可。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把录音机当成了唯一的教具,甚至没有任何教具,只是单纯的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们学会了这些歌曲,至于为什么这样唱,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感情内涵却一无所知。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也和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相违背。音乐课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和鉴赏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了调动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比如《大鹿》这首歌曲,歌曲曲调听上去比较平淡,如果教师直接教授,学生可能听不进去。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进行表演。幽默的表演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随着音乐摆动,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歌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即使是下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四、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之美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1―0069―01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把音乐作为艺术学习领域的一部分,确定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学习,必须修够相应的学分。但长期以来,音乐课仅仅被看作是一门可以被占用,可以用于缓解学习生活紧张情绪、调剂学生身心的副课,其规范性往往被忽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提高音乐教学效益,保证美育效果,真正实现育人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挖掘美育素材,重视美感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加以概括和提炼。课堂设计要始终贯穿美感训练,要有意识地强调审美教育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音乐教学既要注重学生音乐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用音乐语言和形式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如,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联系作品创作背景、韵律节奏、情感思想、形式风格等让学生感受领悟作品内涵,增加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训练,实现美育目的。

二、加强音乐欣赏,营造审美氛围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最直接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音乐作品,学会把握歌(乐)曲的美学特征,这是高中音乐课教学设计目标必备的内容。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提供音乐欣赏必备的知识和有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欣赏都应尽量用音响视频或者表情形体语言来承载,可安排单曲分章节欣赏、多曲对比欣赏,也可安排同一作品的变调变奏欣赏;还可以边欣赏边点评,以引导学生把握不同作品和同一作品不同处理方法的审美特质,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说教、灌输,学生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只能是零散的、单纯的和肤浅的,课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兴奋情绪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课堂效益会很低。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这些有形资源,还要准备好范唱表演、解说点拨等无形资源,以充分全面的准备增加音乐课信息量,增强音乐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轮换上台表演或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增强学生的整体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欣赏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拓展数字化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1.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音乐教学课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播放CD、LD、VCD等音响资料,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授课时穿插音乐家的故事等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