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8: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族音乐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篇1

1、学校领导不重视民族音乐教学

首先各中小学校领导虽然重视音乐教学,但是却忽略了民族音乐教学,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对多元音乐文化理解不深刻,不清楚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特征,同时没有做到各民族音乐的平等教学,导致各音乐文化之间无法平等交流和发展。此外是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民族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具,尤其是服装。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舞蹈和音乐服装,通过舞蹈和服装等设备,学生能够进一步走入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无疑这是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失。

2、学生潜意识里抵触民族音乐教学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体表现为喜欢新鲜和好玩的东西,而对于民族音乐这种传承性较强的文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很难提起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不足,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有关,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加喜欢哼唱一些最新的音乐,而且相互之间也比较喜欢推荐张杰、周杰伦等现代歌手的最新歌曲,很少会有学生去讨论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当然这也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关,尤其是一些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3、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首先是各中小学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主要以教材为主,但是目前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族音乐较少,尤其是小学音乐课本上。这样学校难免会缺乏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使学校教师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较难实现民族音乐教学与本地区文化的融合。其次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多的把数学、语文等主科放在了教学的首要地位,而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音乐教学的低效率。例如目前很多中学把音乐课程缩短到了每周二到三节,甚至更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时间较少,同时得不到巩固,难免会使得教学效果不好,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最后是各中小学没有安排相应的民族音乐课程实践,导致音乐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学习民族音乐具体可以做什么,学习时就会消极怠工、注意力不集中。

4、教师的民族音乐知识水平不足

首先是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门槛较低,而且很多学校只要求教师会演奏一种民族乐器,会跳几段民族舞蹈就可以,甚至没有对教师的学历进行相应的要求,这样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都不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投入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小学不重视音乐课程,连带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此外是学校没有提供给音乐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民族音乐讲座的机会,教师再学习能力很低,长此以往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有突破。最后是教师自身没有学习的意识,尤其是一些小学音乐教师。例如在小学音乐课上学习京剧时,教师的京剧水平不高,只能教给学生西皮二黄唱腔和反二黄唱腔,小学生正处于性格活泼和喜欢流行音乐的阶段,咿咿呀呀的西皮二黄和节奏慢吞吞的反二黄唱法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教学过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1、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很多中小学领导已经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开展起了民族音乐教学,但是重视水平依然不够,不明确民族音乐的最新发展和民族传承性。为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该作为民族音乐的带头人,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大力支持民族音乐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与音乐教师合作,开发和研究较好的民族音乐教材,以及一些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等。此外是学校积极购进一些教学器材和道具,这样学校就可以开展选修课,鼓励中小学生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民族音乐课题,根据他们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服装和设备,形成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文化。在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中小学应该重视视听环境的影响。这样学校可以从广播站、宣传栏和图书馆等入手,每天通过广播站播放几首经典民族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每天在走廊上的宣传栏里张贴民族乐器和民族服饰等,刺激学生的视觉。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音乐表演团队。现阶段常用的音乐表演团队主要有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和戏曲小组等。合唱队的形式比较多样化,可以在全班、全年级和全校等范围内开展,也可以采取女生合唱、男生合唱和男女生小合唱及大合唱等,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民乐队可通过古筝、二胡、琵琶和唢呐等民族乐器开展,通过学生对乐器的兴趣,进而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舞蹈队应该从各民族的象征性舞蹈入手,如典型的蒙古舞、傣族舞、朝鲜舞和藏族舞等,使中小学生通过肢体运动形成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戏曲小组是针对我国戏剧种类繁多的提点提出的,尤其是我国的京剧、吕剧、豫剧和越剧等,都是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瑰宝,虽说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接触,但是学习和传承的价值很高。此外是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去民间艺术团采风,通过上网和实际考察的方式,了解较多的民间艺术素材,形成学生完整的民间音乐学习体系。这样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风;同时学生在采风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对他们多一些评价和鼓励,以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校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首先各中小学应该积极开发民族音乐教学的教材,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从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促进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发展。其次是学校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虽说民族音乐课程不参与学生的升学考试,但是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学校可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中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提高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民族音乐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最后是学校可与社会上的民族音乐兴趣小组建立合作,随着社会和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士对民族 音乐的兴趣也不断衰减,真正懂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这样学校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使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生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更能找到民族音乐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过程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民族性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把好招聘关以外,各中小学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给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去各地了解民风和习俗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次是学校积极组织各民族音乐教师进行教材的挖掘,开发本土教材。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主线,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最后是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将民族乐器引入课堂。教师在引入乐器时,可根据本校的特点进行选择,不仅利于学生学习,还有利于养成学生长期的兴趣。例如教师将葫芦丝作为本校的乐器,就可鼓励学生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更好地接受民族熏陶,逐步养成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大家庭中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以使民族音乐更好地绽放光彩。这样在多元化音乐背景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出爱国、爱家乡和爱自己等的良好品质,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当然中小学生自身也应该树立积极学习民族音乐的意识,以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

作者:刘然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莹.谈民族音乐教育的当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2,04:64-66.

[2]博雅杰,张海彬,尹爱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中小学音乐师资现状及反思[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2-125.

篇2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学习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民族音乐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不良倾向,无论是民族乐器的教学还是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普遍重视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或是作品的技术分析,而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却被抛到九霄云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也未能得到学习者的理性认同。因此,要想真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者的理性认同必不可少。

理想的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塑造理想人格,这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从音乐本身的内涵中挖掘,成功的音乐教育应是音乐技能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因为,人文精神相对于人的终身发展而言,它比一般的学科知识更为基础。有学者认为:“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精神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人文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力的重要内涵”。[1]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何等重要!

一、人文精神概念的争议

对于这个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界曾经有过一场长达两年多的学术大讨论,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看法不一:部分学者认为该词是从西方的“人文主义”(humanismus)翻译过来的,其含义基本等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另有以张汝伦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则认为“人文精神”一词本身就早于西方,对该词的理解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语字面入手的,他们认为“人文精神始终应该是自觉脱离了自然状态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理想目标”。[2]总之,人文精神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人文关怀,它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人际间无功利的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二、民族音乐教学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独特贡献

(一)培养人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思考、判断、辨析能力,是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做出的积极反应,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独立性,一般包含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与数理思辨能力相比,人文思辨能力有3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像“1+1=2”这样公认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其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恰好提供了这种思辨的契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地域间自然条件、社会风俗、语言等不同,音乐风格差别很大,正是这些风格迥异的音乐,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丰富的多元音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良机。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才会经历“文化震撼”,才会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差异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某一文化的局限性,进而认识自身的缺失。正如我国学者王铭铭在《甜蜜的悲哀》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通过边缘理解中心的缺失”。[3]人常常会囿于自己所推崇的文化而无视其它文化的存在,这样的偏见影响着人类的认识能力,而通过对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直接冲击,进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从而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精神能给予学生以丰厚的精神滋养

民族音乐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着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56个民族,其音乐风格鲜明,题材广泛。有些音乐,如新疆的木卡姆在律制上与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差别;有些音乐与特定的民俗仪式紧密相连,如唢呐曲《百年朝凤》是用来娱神与超度亡灵有关;有些音乐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有关,譬如同样是汉族音乐,北方的音乐往往旋律起伏较大,比较高亢,而南方的音乐旋律则相对比较平缓,感情比较细腻委婉。正所谓“北曲如抡枪,南曲如抽丝”。[4]由人类所创造的音乐亦无可避免地和地理空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音乐可以与归属感相连,用以加强某一地区的特征”, “音乐能够创造一个情感空间,这一空间内的群体在一起倾听音乐、一起跳舞,形成了这一空间的行为规范”。[5]还有些音乐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儒家的精神追求,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

从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进行师生交流的谈资,如果教学中能够加以利用,必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因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发展人文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审视中,返观自身,做出选择,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亦反映出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间的差异也会造成文化误读,引起民族间、人际间的冲突。反之,如果能够尊重彼此的文化,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增进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编导金越在成功地执导了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在南京的一次座谈会上感言,他说,2007年将原生态的歌舞引入春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年的两会期间,许多藏族的代表曾经亲口对他表示,藏族音乐进了春晚安定了边疆,团结了藏族同胞,藏族人民非常自豪,也非常感谢,作为藏族代表,他们对此表示了特别的谢意。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多民族音乐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与此类似的是,在当今的北美地区,如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在有意识地大力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此举在消除种族歧视、促进不同种族间的理解和团结发挥了其他政治手段难以奏效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蕴含着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教师如果能够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是不难把握住这种契机的。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这些偏差构成了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困境,客观上造就了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

三、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困境

当前,民族音乐的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影响,简单地将西方音乐的体系嫁接到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音乐的逻辑构成、轻音乐的文化内涵;重音乐的客观性、轻音乐的情境性等特征。具体而言,以下两点值得深思。

第一,对民族音乐本身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学活动热衷于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反而忘记了音乐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以广为流传的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一般的教学活动我们大多会简单介绍一下该曲的由来及唐代张若虚的诗,接下来就是连篇累牍的曲式分析,学生在如迷宫般的作品分析中浑浑噩噩,最后竟忘了该曲美在何处,难以体验到中国音乐的神韵,更不用说该曲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与我国儒家哲学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等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挖掘音乐意义,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支点。非常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忘了这一点,许多学生对此也不以为然。

第二,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重技轻道,学生成了技术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民族器乐的教学热衷于演奏技能的训练,将掌握一定演奏技能技巧为唯一目的,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中逐渐成了技术的奴隶,所有的喜怒哀乐随着技能的掌握与否而变化。技能技巧,这种本该服务于音乐的工具转而成为了一种控制人的力量,学习者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演奏音乐成了一件很机械的事,总是担心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出现错误,音乐演奏成为演奏者的一种精神负担,更不要说享受音乐之美、之韵了。然而,这种情形在民间艺人中间却非常罕见。民族器乐大都来自民间,民间艺人的演奏往往能够随心所欲,享受音乐之美,抒发至性至情。

四、民族音乐教学的人文之路

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的生成方式、应用语境、音乐行为、音乐语言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有必要考虑这种差异,就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培育而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首先,更新音乐认知观念,将音乐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注意挖掘音乐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话和交流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与文化紧密相连。音乐也是有历史语境的,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行为方式紧密相关,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往往跟特定地区、特定族群、特定的宗教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仍以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将该曲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这样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曲的由来是什么?该曲与中国古典文学有何关联?该曲有无作者?为什么?在该曲的历史演进中,所用的乐器发生了哪些变化?春、江、花、月、夜这些题材与中国绘画有何关联?这些关联说明了什么?该曲的音乐风格如何?与地域环境有何关系?你常在哪些场合听到该音乐,说出你的理由;《春江花月夜》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生活理想?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何联系?如果教师就以上问题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我想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思辨,在这样的质疑、争论、探索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之博大之精深,进而从内心深处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伟大而震撼、欣喜。

第二,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往往是演奏技艺。诚然,没有演奏技艺,就没有音乐艺术,表现艺术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但是,有了技术就会有艺术吗?未必。没有情感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未必会能让音乐感染人;如果没有情感的滋养,艺术只会是僵死的、机械化的、虚情假意、故作姿态的物理音响而已。从音乐学习心理角度看,如果一开始就过于强调乐器的演奏技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降低,对音乐会很快失去兴趣,这一点在学琴的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成人学琴其实也有这个问题,只是一般隐藏的较深,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术跟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能以高昂的热情进行学习,也才能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切身感知声音变化之玄妙,深入享受民族音乐之神韵,进而培育人文精神。

最后,改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音乐教师的文化阐释能力。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培养上侧重于培养表演技能而非教学技能,因此造就了学生重技轻道的现实。而作为一个教师,首要的责任是育人,无论是高师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面临这个问题。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于民族音乐教育中,需要教育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文化阐释能力。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中有必要增加相应的人文课程,如美学、哲学、音乐人类学、文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与民族音乐紧密相关,也是人文思辨能力得以展开的知识基础。

总之,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着重技轻道的不良倾向,如果不加以扭转,民族音乐教育必将异化为追逐某种实利的工具,而所谓的弘扬民族文化有可能成为一张“空头支票”。民族音乐教学中充满着培育人文精神的良机,错失这些良机会使民族音乐教育空心化,既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既阻碍了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潜力,使民族音乐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

[2]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香港:文汇出版社,1996 .

篇4

关键词:实践 审美 教学 策略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篇5

关键词:

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民族音乐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音乐类型,例如,民歌、说唱、器乐、戏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还包含了人为力量与习惯。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特色价值观,在文化中价值观最为重要。同理,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的思想价值观,该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以及物质产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作为一种音乐技艺来学习,而是需要将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念传承下来。[1]

2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

2.1重技轻论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得以传承。但是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部分音乐教学环节中只是关注音乐技巧,而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的教学。这种重技轻论的模式,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严重阻碍。就陕北民族歌教学来说,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好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却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陕北地区丰富的异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进入现代化,传统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劳动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艺形式,使得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音乐取材是人民劳动、爱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这些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人民对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热衷,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不能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缩影,导致民族音乐在民间传播受到阻碍。[2]

3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3.1改革音乐教学体系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忽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象,以此为例将我国的音乐文化精髓流传下去,从音乐教学方向入手,将改革音乐教学的体系。在传统的音乐课程安排上,其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将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中国音乐史、民间音乐以及中华传统音乐论文精选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必修课。将教学的重点转移,转移到培养人的音乐思维方向上。学生的音乐思维得以培养,就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而在民族音乐作曲专业中,需要设置作曲技法课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质量提升,以及创作都不能脱离作曲技术而实现。民族音乐中应用作曲技术的关键就是将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四种作曲技术与民族元素之间相互结合。这四部分是音乐作曲的灵魂,因此将这些应用于民族音乐中,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音乐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在音乐艺术上的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乐作曲上更是千差万别。对不同民族进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历史,分析历史对作曲的影响。[4]

3.2民族音乐教材编制

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建立学校对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国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比较少,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到民族音乐比较少,那么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比重。目前,音乐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却没有通过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音乐教材中的爱国歌曲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在歌词中,感受爱国情感。教材中的现代歌曲比例比较大,虽然很多作品很优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些现代歌曲中,模式创新,虽然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很重要,但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当没有民族音乐这一扎实的基础,再好的音乐创新,也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教材编制的方式,提升学校以及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5]

3.3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传承

如何在开展音乐教育环节中,促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获取民族音乐中的精华。而创新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冲突。创新是创新其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以及价值观依然还在。以陕北文化的传承为例,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保证,陈旧的文化传播只能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陕北民歌的创作中,动员专业作词作曲人,改编陕北民歌。虽然陕北民歌库非常的丰富,但是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只有寥寥几十首,在陕北民歌推广时,新曲风的改编很重要。为了更好地对陕北民歌进行宣传,艺术家应该对陕北的劳动号子、信天游、秧歌调等进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音乐基调进行合理整合改编,使得音乐听起来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但是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文化瑰宝良好传承下去,需要将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情况弥补。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对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其次,将民族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编制,并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松,樊祖荫,张欢,萧梅,谢嘉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01):12-23+1.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3-167.

篇6

0 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民族音乐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音乐类型,例如,民歌、说唱、器乐、戏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还包含了人为力量与习惯。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特色价值观,在文化中价值观最为重要。同理,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的思想价值观,该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以及物质产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作为一种音乐技艺来学习,而是需要将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念传承下来。[1]

2 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

2.1 重技轻论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得以传承。但是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部分音乐教学环节中只是关注音乐技巧,而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的教学。这种重技轻论的模式,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严重阻碍。就陕北民族歌教学来说,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好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却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陕北地区丰富的异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 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进入现代化,传统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劳动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艺形式,使得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音乐取材是人民劳动、爱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这些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人民对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热衷,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不能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缩影,导致民族音乐在民间传播受到阻碍。[2]

3 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3.1 改革音乐教学体系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忽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象,以此为例将我国的音乐文化精髓流传下去,从音乐教学方向入手,将改革音乐教学的体系。在传统的音乐课程安排上,其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将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中国音乐史、民间音乐以及中华传统音乐论文精选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必修课。将教学的重点转移,转移到培养人的音乐思维方向上。学生的音乐思维得以培养,就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

而在民族音乐作曲专业中,需要设置作曲技法课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质量提升,以及创作都不能脱离作曲技术而实现。民族音乐中应用作曲技术的关键就是将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四种作曲技术与民族元素之间相互结合。这四部分是音乐作曲的灵魂,因此将这些应用于民族音乐中,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音乐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在音乐艺术上的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乐作曲上更是千差万别。对不同民族进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历史,分析历史对作曲的影响。[4]

3.2 民族音乐教材编制

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建立学校对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国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比较少,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到民族音乐比较少,那么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比重。目前,音乐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却没有通过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音乐教材中的爱国歌曲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在歌词中,感受爱国情感。教材中的现代歌曲比例比较大,虽然很多作品很优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些现代歌曲中,模式创新,虽然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很重要,但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当没有民族音乐这一扎实的基础,再好的音乐创新,也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教材编制的方式,提升学校以及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5]

3.3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传承

如何在开展音乐教育环节中,促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获取民族音乐中的精华。而创新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冲突。创新是创新其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以及价值观依然还在。

以陕北文化的传承为例,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保证,陈旧的文化传播只能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陕北民歌的创作中,动员专业作词作曲人,改编陕北民歌。虽然陕北民歌库非常的丰富,但是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只有寥寥几十首,在陕北民歌推广时,新曲风的改编很重要。为了更好地对陕北民歌进行宣传,艺术家应该对陕北的劳动号子、信天游、秧歌调等进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音乐基调进行合理整合改编,使得音乐听起来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 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但是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文化瑰宝良好传承下去,需要将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情况弥补。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对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其次,将民族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编制,并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李松,樊祖荫,张欢,萧梅,谢嘉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01):12-23+1.

[3] 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04):163-167.

篇7

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一、民俗器乐在小学教学中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如何在新时期祖国未来接班人身上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呢?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倡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中课堂指的是在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中,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传统文化讲座、民族音乐欣赏会、让学生亲身参加民族音乐兴趣小组等活动,使民族音乐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课堂,指的是在音乐教育的各种类型的民族音乐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注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水平。基于此,我校以中课堂和小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最初的民乐队发展到具有自己特色的琴韵斋民乐课程,从摸索到探索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个性化,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探索有效的民俗音乐教学途径

器乐的学习容易枯燥、单调,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努力。

首先,我们精心挑选练习曲,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挑选那些学生熟悉的、节奏欢快活泼的,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变奏,成为器乐学习的启蒙曲。比如《闪烁的小星》,我们是这样变奏的:二胡作为乐队的主奏乐器演奏主题旋律,弹拨乐进行了前八后十六的加花伴奏111笛子则运用吹奏技巧进行这样的变奏11 11 5 5,这样从一开始就把演奏乐器与表现音乐相结合,既克服了音阶练习的枯燥,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因为学生们很少能亲眼见到民族乐器演奏,如果我们能给他们现场示范演奏,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信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我们民乐课程的三位辅导老师李霞老师、石丛丛老师和我,经常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辅导,或在课间休息时,给学生示范演奏一曲。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示范演奏,感染学生,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民乐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我们在练习过程中主要采用分组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不同乐器的练习方法不同,所以在练习时我们把队员按乐器的不同分为二胡、弹拨和笛子三个组,在同一小组里又采用以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法,以便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了降低难度,练习开始时,我要求学生分乐段练习,遇到难的乐句,老师范奏后学生还要反复练习。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检查,逐个辅导,看他的姿势、音准、节奏是否正确,仔细聆听学生的演奏,及时做出评价和指导。练习的后阶段,我们注重学生演奏情感地表现,让学生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融入演奏。通过有目的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演奏水平明@提高。

最后,搭建课堂展示的平台。例如,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小青蛙》一课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了解,我让民乐选修课程学胡的同学现场演奏一曲,这样既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又能吸引全班同学的眼球,加深对二胡的认识,激起学习的兴趣。再者,这部分同学在课堂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吸纳新学员打下基础,加深了全体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篇8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以其灿烂的音乐、舞蹈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宝贵的文明财富。中国的民族音乐深深扎根于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对于维系民族情感、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时期,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民族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传递民族优秀文明的重要一步。民族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继承,也包括新时代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扎根于本土音乐,渗透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步入了教育的正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教材更加完善,民族音乐教育成果日益喜人。

然而,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是民族音乐教育在许多地区的院校依旧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由于历史、地区的发展限制,以及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二是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特性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重视。受到近现代音乐文化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双重“威胁”,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受到“崇洋”思想的打压,很多人片面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更加推崇西方音乐,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相对对民族音乐有排斥心理,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缺乏富有营养的教学土壤。三是民族音乐教育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脱离民族传统的情况,失去传统民族音乐特点,并不真实反映民族文化的音乐、不能满足民族文化生活需求的音乐,不能被称为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等问题更是严峻,制约着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要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扩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素质、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现代音乐世界和音乐教育面临着更多新鲜多元的音乐元素,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朝着一个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这都要求我们在民族音乐教育要更加注重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现了中国广阔地域中多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教育必须遵循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民族文化的实际,切实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首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要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宣扬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倡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从深层的文化涵义推进民族音乐教育,拓宽民族音乐教育的广度,加深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度,让民族音乐教育富有民族文化内涵,能够切实反映民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历史,反映民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现实,向世界和人们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彩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既是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劳动产物,又是民族人民用以制造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音乐工具。热瓦甫就是一种著名的民族音乐乐器。它在新疆地区广受人民群众欢迎,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也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如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热瓦甫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经常使用的一种弹弦乐器,它主要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的来讲,热瓦甫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它也见证了新疆的维吾尔族的历史进程,是人民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工具。据传说,热瓦甫出现的历史很早,最早创制于十四世纪。而且有史料证明了热瓦甫的历史。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就有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制作热瓦甫的手艺人很多,热瓦甫也有所区别,但是热瓦甫是珍贵的新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缩影,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增强师资力量,创新引入音乐教育人才机制。我们知道,相对于人们的西方音乐而言,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缺乏有一定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进步。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的创新,突破思维定势,不要局限于教育人才的学历、文凭和教学资历等,而是要综合考核教师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对于符合民族音乐教育人才条件,拥有一定素质的民族音乐教师,要积极将他们吸收并引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教师的选择不能局限于教育者,也可以在当地的民间音乐人或者是民族的音乐艺人中,尽心探寻、挖掘一些高素质的民族音乐家及民族音乐人才。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运用开拓性的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抛弃门第之见,大胆启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教育者。院校也可以开展各项民族音乐教育培训课程和回忆,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最后,完善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支撑。民族音乐教育教材的完善是保证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理论知识支撑。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必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在编写和更新的时候,都必须结合当下的音乐教育现实,及时融入新的教育元素,既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又能够使得民族音乐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民族音乐魅力。

篇9

随着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以及京剧戏曲票友大赛等形式比赛,其中多声部的原生态唱法逐渐被人们欣赏和喜爱,它不断的带给人们精神上和心灵上的美感享受。这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形式得到重视和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和社会需求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多声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视唱练耳教学,更应当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合理的组织和选择民族音乐多声思维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促进教师民族音乐知识结构和能力状况的提高。只有将教育社会学价值目标融入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 现今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于西方大小调体系下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并且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不论从教材的组织与选择还是从内容的编排上,对于长期处于西方大小调体系“统治”下的“民族音乐多声思维”教学来讲仍然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民族音乐的和声、作曲技法在思维形式上与传统调性音乐在听觉思维和听觉心理上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采用西方传统调性音乐的听觉方式来聆听本民族音乐,我们很难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因此,应该尽早的、全方位的进行民族音乐多声音感训练,通过对音准、节奏、和声、音色、调性感等民族多声音乐要素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具有属于本民族音乐多声音感的“耳朵”。学生对视唱练耳课“民族音乐多声思维"学习内容兴趣程度和自我效能感偏低,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自身民族音乐知识结构和能力偏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视唱练耳“民族音乐多声思维"教学还受到教材以及社会因素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民族音乐多声思维"教材内容组织和选择上看,部分高校所选视唱练耳教材明显存在带伴奏的民族音乐多声思维视唱曲少,视唱及听音训练方面有价值的文字说明和教法建议少;并且缺少从实际的音乐作品出发培养学生多声思维音乐能力的练习,忽视了视唱练耳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二、如何提高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性思维

要提高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性多声部思维要走“多元化”的道路;以期建立新型的“民族音乐多声思维"教学关系;并且提出了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

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音乐文化和教学思路的有益成果,为视唱练耳“民族音乐多声思维"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1、民族性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感知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则是通过思维来完成的.大脑通过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形式,对“多声部’’音乐知识进行认知和加工,达到对各音乐要素的理解与记忆。多声思维主要体现于各声部相互结合的结构形态(即多声织体)与由不同高度的音同时相结合及其运动所产生的和声关系(即和声)两个方面。“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习惯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音乐思维方式。它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并逐步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多声思维又是一种多层次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它纵横交错的多旋律线条涵盖了音乐各要素,从音高、音程、音区、音色、节拍、节奏、旋律、和弦到调式、转调、离调、乐句、乐段、和声织体、曲式、体裁等无所不有,它有别于单纯的多声部训练,是通过对音乐各要素的认知和把握,更好的去理解、分析多声部音乐结构和纵横旋律发展的手法。为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立体交错的音乐分析能力,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多声思维"就是指研究民族音乐纵横织体形态、和音结合及调性发展等方面。因为,我国的传统音乐,一向重视横向的线条进行,其旋律形态之发达、丰富,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但是,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也不都是单声部的,在实际的民间音乐活动中,无论是民歌、戏曲、曲艺音乐,还是器乐、歌舞音乐,都广泛地存在着多声部音乐形式,只不过这些多声部音乐与单一声部的旋律相仿。在多种形式下,各民族音乐多声思维体现出的音乐要素之间的规律是不平衡

的,本研究所讨论的,当指从总体出发的一般原则与一般规律而言。

2、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10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