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合同管理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

篇1

系统名为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 DBMS)指的是提供对各种数据进行管理服务的电脑软件系统,此服务有数据的对象定义、数据备份和存储、数据更新和访问、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还有建和和维护数据库等。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目的即是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收集、管理、加工和利用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产生而来的数据,用以提升企业生产的整体经营效率,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所以,企业信息化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整是数据库,数据库也是大部分的企业的信息系统之核心。所以加速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于剖析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

数据库管理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60 年代早期的人工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 70 年代的文件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80 年代出现到90 年代初成为主流的关系数据库,第四阶段是目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1. 人工管理阶段

早期的数据管理是人工进行的,当时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科学计算的,输入数据运行后,不保存数据,只要计算后的结果。

2. 文件系统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后,计算机超越了只进行科学计算阶段,已经能处理非数值数据。数据可以实现长久保存,并且实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的分开,减少数据的物理组织。数据可以实现多个应用,实现数据的重用,不同的程序,在了解其文件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重复应用。文件组织多样化,可以有索引、接散和散列等文件,缺点是数据冗余度大,文件和应用程序关联度大,不同程序应用时,重复定义重复存储,不能共享,造成冗余度大,数据联系弱,文件中的数据组织记录由字段组成,内部有结构,但是,文件之间是孤立的整体,也没有反映现实间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应用上,很难能适用不同的应用。

3. 关系数据库

随着80 年代到90 年代,一种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并且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关系数据库,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模型来表示。目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 SQL, Access, DB2, Sqlserver,Sybase等。

4. 面向对象数据库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指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限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 数据模型和数据序发展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随数据库系统发展而发展的。自数据管理进入系统管理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发展产生了层次数据库系统、网状数据库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系统。这 3 个系统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数据模型理论上的,数据模型是一种限制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在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分别表达描述,分别以数据、信息或记录等表示的。数据模型主要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形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维护而建立的。其功能主要有:数据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数据结构化统一管理。这样在统一的数据模型表示上,数据可以面向整个应用系统,容易维护扩展,数据冗余少,实现共享,较高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独立,将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了对安全性、完整性、并发和恢复的控制。

3. 数据库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 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 会涉及应用服务器、Web 服务器、其他数据库、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第三方软件等, 数据库产品与这些软件是否具有良好集成性往往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 数据库向应用软件方向发展

随着用于在线事务处理 OLTP 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专业化发展,会出现管理要求不高,价格相对低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进行集成,相当方便的指导初学者了解安装和管理,向导自动完成许多任务调用的智能功能,使得 DBMS 易于安装操作和管理。数据库开发商还进行远程管理功能的开发,富有经验的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从其他地方来监视和管理数据库,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是数据库开发商来为用户处理问题,这使得DBMS 的管理要求降低,随着用户对应用开发商要求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持续。

2. 数据库和网络结合起来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许多 DBMS开发商把产品发展方向定为 Internet 数据库。这些开发商正设法赋予数据库网络连接功能,扩充对网络上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和操作管理功能。通过设置 Internet 网络接口,如支持 HTTP 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DBMS提供许多与网络服务器功能相匹配的功能以实现与网络的连接,其趋势朝 DBMS 拥有网络地址的方向发展。DBMS 开发商认为 DBMS 是替代由网络服务器担负的数据和文件存储的最好工具。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发展,将开发出在 DBMS 上进行存储的方法,并将取代目前把多媒体数据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的做法,同时 DBMS 还会具有传输控制和数据集成能力。

3. 数据库的优化存储

以前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是把数据放入数据库保存,而现在则是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DBMS正在进行数据存储的优化,如增加并行处理位图序列化改进队列算法,预合计改善批量装载能力等主要的功能。DBMS开发商已经开发出数据存储的优化技术,但要达到最终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过渡期主要的DBMS开发商转向建立新的数据存储功能,并作为其 DBMS 产品的可选功能。IBM 的 DB2,OLAP Server 把 DB2 与Hyperion Solutions公司的Essbase数据库集成起来。Oracle Express Server 采用从Information Resources购买的快递Express技术,它们都能存放和管理多维数据阵列并具有直接分析复杂相关数据的能力。

4. 数据库技术发展高端化

数据库技术一直是社会现实需要作为推动的,现代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已经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这样的现实需求推动着数据库技术从以前的专门的技术领域走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领域,走向企业等生产业务决策等前台。要求数据库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信息服务、到业务本身管理,甚至到知识和决策。这就产生和发展了相应的技术,比如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库专家系统、能处理和控制大量的生产信息和资源的数据库技术如 ERP。

参考文献:

[1]徐红梅.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 微型机与应用. 2006; (10):11-13

[2]萨师煊, 王珊. 数据库系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37

篇2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82-02

1 行业发展现状

尽管受经济形势和低油价的不利影响,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地位并没有改变,2015年石油消费量为5.43亿吨,同比增长4.4%;进口量为3.28亿吨,同比增长6.4%。受油价影响,提升管理,降本增效成为石油企业目前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这其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成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合同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合同选商不严肃、不严谨

合同选商很重要,但各企业在合同选商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随意性、人情关系或干预,让一些资质、信誉不良的企业进入或者是让挂靠的单位进入,最终导致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对方履约能力差,使合同管理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2.1.2 合同法律意识淡薄、合同执行不严格、管理粗放

近年来虽然合同参与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仍存很大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合同文本不规范;少数合同有失公正,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口头委托;合同履约程度低,执行合同不严格,不按照已签订的合同开展工作,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也时有存在。例如,在任何实质性条款都未谈定的情况下,一方口头委托另一方开展某项工作,待后期补签合同,后来双方因为工程量、工程费用等问题,一直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合同迟迟不能补签,款项无法支付,双方为解决这个问题都额外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2.1.3 不注重书面资料与证据的记录与保留

合同签订后,合同执行部门和人员不注重对签证、函件、纪要等书面资料与证据的记录、索要与保留,需要书面资料进行纠纷处理、费用、工期索赔、结算或追究对方违约时,找不到书面证据。例如:某合同验收单据签字不全,存在代签现象,整个验收单未出现一个“验收合格”的字样,整个单据中没有一个日期,等到最后结算付款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有效单据,费尽周折才在补签完验收单后办理结算,比原结算时间整整延迟3个月。

2.1.4 忽略合同变更与索赔

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感觉合同工作执行完毕后一起变更,可以省时省事省力,结果最终导致损失。某采购合同,在出现变更事项后,合同采购方(甲方)与供货方简单电话沟通且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既没及时提出变更要求,也未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导致合同严重超期而不接收货物,遭到供货方的大额索赔,最后经过后期大量的艰苦谈判工作,仍然付出了较大代价。

2.1.5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首先是合同管理人员技能素质普遍不高。懂法律的不懂现场,不了解费用,管现场的又对法律和费用一无所知,很难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其次是个别合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强,和合同相对人交“朋友”,对对方的违约行为不严格执行合同规定,以至于己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2.2 原因分析

2.2.1 合同法律意识不强

依法签约意识不强,该签订书面合同的不签订,该审核签约人签约资格的不审核,合同内容违背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从而无法达到合同目的。依法履约意识不高,不能依法或合同规定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义务有瑕疵,擅自变更合同或解除合同,导致合同行为无效。依法保护意识不足,不能及时运用法律规定保护自己在合同项下的权利,不能及时认识到显失公平,不能及时发觉对方丧失履约能力,不能及时有效运用抗辩权等。

2.2.2 履约缺乏诚信

诚信是合同订立、履行和最终实现合同目的最根本原则,缺乏诚信,合同就很难正常履行完毕或实现最初合同目的。在实际的合同管理中往往存在为了一方或双方各自私利而放弃诚信的做法,如不履行合同随附义务,不考虑情更,不履行后合同义务,歪曲解释合同等等,这些缺乏诚信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无法履行合同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2.2.3 规则和制度意识不强

主要体现在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工作,不能做好工作的记录,不能及时提出变更,不执行规范要求,不及时根据约定解决出现的问题,拖延问题,试图通过“人情”、“关系”逾越制度与规则,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2.2.4 合同管理与执行人员素质不高

在业务素质方面合同管理人员普遍的只懂法律或费用,但是不懂现场施工和技术,导致合同人员制定的合同条款不完备,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存疑。

3 相应对策

3.1 提高合同管理和执行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是通过内外培训的方式,提升技能素质,培养一批懂法律、懂技术、懂现场、熟悉费用的综合管理人才。其次是提升职业素质,树立严格履约的责任意识,培养维护己方合法权益的大局意识,建立良好的风险意识。

3.2 及时办理合同变更与索赔

对出现的变更要及时提出变更申请,避免变更遗漏或遗忘,避免累计最后一次性变更。变更中既要考虑费用的变更也要重视工期的变更,还要确保变更的时效,及时、准确、完整,以便现场合同管理和执行人员“有规可依”,从而更好的减少争议和纠纷,保护好己方的权益。

3.3 加强书面资料、证据的记录、索取与保留

合同管理人员尤其是现场负责合同管理和执行的人员,需及时、完整、准确地做好相关通知、纪要、签证等的索取与保留,以便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如现场监理要求施工方立即执行的口头指令,施工方应在口头指令发出后规定时间内,找监理签字确认,并保留好证据。

3.4 加强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首先选好合同管理的专职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要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造成损失的要给予处罚,做到奖罚分明。通过考核与奖惩制度,端正合同管理人员、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

3.5 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

要明确合同管理是整个项目参与人员或企业所有合同执行人员的事情,每个参与人或执行人都是合同管理的一部分,要做到全员参与,才能确保合同管理的完整。

合同管理应该是从制定招标文件、选定承包商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终止的全过程系统管理。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管理存在缺失都会造成整体合同管理的缺陷,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如图1

3.6 严格遵守已有的合同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合同条款规定

合同管理规定是所有合同管理人T开展工作的准则,是企业实现整体合同管理目的的方法和途径,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已有的合同管理规定,任何的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都应该禁止。

合同条款是实现合同目的的条款依据和保证,签约各方都应严格执行合同条款的规定,否则可能会“双输”。例如:业主付款不及时或未足额付款,可能会导致承包人履约困难、消极履约,业主本身也承担违约风险,最终会是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3.7 诚信履约

合同各方要深刻认识诚信履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识到诚信是合同成立或履行的基础,是实现合同目的保障。合同各方应忠实、勤勉、尽职和全面的履行合同义务,正确解读和执行合同,以最终实现合同目的。

4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4.1 合同管理制度化。责任明确、程序清晰、要求具体的合同管理制度是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的制度保证。

4.2 合同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是合同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管理效率、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4.3 合同文本标准化。合同文本标准化是提升合同条款完备性、合法性,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减少问题发生,提升企业合同管理能力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保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标准化文本的修订,以更好的应对实际市场变化,更好的防控风险。

上述合同的“三化”是合同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提升合同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石油企业目前正在推进合同“三化”的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235-01

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施属于我国建设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往的结果。自1988年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从而在工程建设中所占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在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笔者就立足于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作用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1 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向着专业化以及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一般而言,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促进了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就融入了监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到了项目决策的环节中,不但有效地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而且使得项目投资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

1.2 有效地规范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行为

由于工程监理企业逐步向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建设工程实施活动中,有效地约束了建设所有方的行为,逐步改变了政府以往对工程建设实施宏观监督和微观监督的不合理状况。工程监理企业充分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及相关的合同来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监督和管理。凭借事前管理、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的有机结合,极大程度上对参与建设活动各方的建设行为进行了规范,有效地防止不正当建设行为的发生。

1.3 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既要具备普通产品共有的质量特征外,又要具备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等特点。所以,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工程质量又具备质量波动大、评价方法特殊、终检的局限性等特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单纯地满足承建单位自身管理以及政府的宏观监督是不够的。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其中,就能够实施有效监管,对确保工程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工程质量存在的隐患。

1.4 实现了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建设单位来考虑,立足于建设工程质量标准以及预订功能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额度。从国家以及社会公众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要实现建设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自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工程监理单位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而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投资效益。

2 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2.1 建设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关于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较少,《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施工阶段的监理行为。然而,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制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规则方面。再加上监理企业合同管理意识普遍不强,监理行为非常不规范,已经无法更好地顺应该行业发展需求。所以,建设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2.2 由过去单纯地施工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监理是工程监理企业向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所进行服务的,所以,就应该在建设活动的整个阶段都应该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提供管理服务。事实上,多是将施工阶段的监理作为重点,而且侧重于对质量的监理以及工期的控制,对于合同管理以及投资控制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建设单位方面来考虑,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投资、质量具有关键的影响,特别看重专业方面的管理服务,也就是说,既要实施质量控制,又要重视提供投资控制、合同管理等服务。因此,施工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2.3 建设工程监理向着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加大开放,许多外国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建设工程中。与此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对国际惯例较不熟悉,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具备竞争力,与国际接轨,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就要求工程监理企业积极借鉴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以便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2.4 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应该向着高层次方向发展

纵观当前我国从业的监理工程师,普遍都接受过监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在质量、进度、投资及合同管理方面通过考试才能够上岗执业。然而,仍有很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无法满足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需求。而且监理执业人员综合素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工程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加强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来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果,以便促进业务水平向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造价管理,如何保证我国建筑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筑造价管理的含义分析

所谓建筑造价管理是指对建筑工程全部投资的费用和价格的管理。建筑工程的投资费用管理也属于投资管理,它是建设单位为了实现投资目标,以设计方案为参考,计算、预测并确定工程造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包含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投资费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属于价格管理,价格管理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价格管理即建筑施工方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前提下,通过确定造价、控制成本等方法,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它反映了微观主体按照有关的价格规律,对价格进行调整和预测,最终调节生产活动的过程。宏观价格管理是指政府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各种手段方式,对价格进行科学的调节和管理,以此来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建筑造价管理的特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加强对建筑造价的管理工作,进而降低施工成本,使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熟悉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实施合理的成本控制,可以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筑施工单位才不断地加强对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当前,由于我国建筑造价管理起步较晚,多数采用国家直接参与管理的方法,对建筑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费用和预算定额的有关规定,并明确规定审批管理等工作的权限,以此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施工单位造价管理工作中,对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的前期工作缺乏重视,造价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后期阶段,这就容易造成工程成本超出预算。此外,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竞争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技术性人才较少,人才的不足给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滞后。

三、我国建筑造价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建筑造价管理部门而言,在建筑市场不断的发展中建筑造价管理始终具有很高的重要性,而要使建筑造价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依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根据多年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现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是阻碍了造价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采购能力亟待提高

建筑材料和设备对建筑行业影响极为重要,而对于材料的采购则与建筑造价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建筑造价管理不当就会造成企业采购能力较差,必然会引起建筑单位经营成本增大,而材料及设备如果不符合标准,则会致使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给企业的名誉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合同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对合同条款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对相关合同方面的法律认识不足,对合同条款所具有的严密性未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现象将直接导致很多造价管理中法律问题的产生。

(三)建筑造价管理失真

建筑造价管理过程的控制失真,始终长时间存在于建筑项目管理中。在建筑工程期间往往会出现预算超过概算、决算超过预算、概算超过估算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大多时候都是因为建筑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失真现象而引起的。建筑工程项目与一般的项目有所不同,它是一项持续周期长,规模体量大的工程。在具体进行造价管理中通常存在主动控制力度较弱,而往往应用被动控制的造价管理形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图纸方面预算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对建筑结算比较重视。

(四)轻视建筑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在建筑造价管理中有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忽略了对建筑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因为我国早期发展所遗留的某些问题,目前在建筑市场中,我国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竞争。一方面,在建筑有关材料质量评定中仍旧存在不依据相关标准审核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还存在仅仅依靠价格最低进行竞争的现象。目前,为了牟取高额经济收益而进行串通的恶性事件在个别地区仍旧存在。

四、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消耗费用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有的大型建筑工程可能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造价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科学的解决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预测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建立自己的造价信息网,把部分同建筑造价管理有关的政策到该网站上,也能够建立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各类造价管理软件,以此来达到建筑行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进而使建筑行业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建立建筑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可以为建筑单位和政府急时提供所需信息资料,可以将造价管理相关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对于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市场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建筑市场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市场行为还有待规范,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建筑行业的法律体系,建筑行业发展滞后等。所以,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的法律体系,并利用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建筑行业市场行为的约束和管理,以此来制止各类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好建筑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进而规范建筑市场的各项活动,确保建筑行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建筑价格将实现计划向指导性价格的转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预算定额管理方式,不能仅仅以计划价格为指导性价格。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尚未成熟,政府对建筑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能够有效调节建筑行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不再仅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行业的造价管理工作也逐步发挥作用。

(四)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中造价审核工作将逐步正规化。造价审核工作主要是以计算工程量的方式,来考察预、结算是否正确,费用是否准确。审核工作的正规化主要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招投标书、工程变更签证等资料的正规化,建筑施工企业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来计算工程造价,审计部门严格进行计算审核。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审核逐步正规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快造价管理改革,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同行业发展的差距,从而建立科学的造价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市场化与科学化。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建筑企业在改革造价管理体制中,必能立足市场,循序渐进,最终推动建筑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在“十二五”政策导向下,我国公路养护必将朝着“以构建养护科学决策体系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养护科技水平”和“资源节约、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将采取详实全面的管理数据库和有效的道路、桥梁智能评价预测系统,建立优质高效的机械化养护模式;以提高公路的耐久性和抗灾能力,使公路养护维修达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机动性的要求,保持公路完好、畅通、整洁、美观,延长公路的使用周期,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经过十余年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及养护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探索,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前景已经日益明朗。由于公路养护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区域性、前置性、应急性等不同于公路建设的特性,无法采用常规的统一模式、统一步调推进市场化进程,使得养护管理模式的探索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一、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现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开始了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索。在不同区域、不同管养单位、养护业务的不同环节,通过横向联系、纵向拓展,至今仍在不断尝试中。

近年来,在“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养护管理人员经过不断的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机械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之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经验的引进,更加丰富了公路管理方式和手段。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已逐渐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但由于公路养护行业受传统性、地域性等因素制约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养护管理模式,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养护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1)管理与养护简单物理分割;

(2)封闭在小范围内的市场化;

(3)事企不分,体制不顺。

一些地区进行了养护管理模式的探索,但仅是简单的物理分割,将原公路养护管理单位分割为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和专业的养护公司,管理与养护之间仍然带有明显的上下级色彩。在高等级公路养护领域,大中修及重点结构物的专项养护工程大多采取了市场化模式。但日常养护、小修保养类工程,则直接委派给原管理单位分割出来的养护公司。

这些问题的存在,易导致养护资金被挪用、挤占,机械设备失修甚至流失,非生产人员膨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生产效率低下,养护水平难以提高、质量难以保证。

2、养护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养护体系不健全

多数管理机构往往是在公路出现严重病害或某些使用功能不足时才考虑制定养护维修计划。科学的养护管理是建立在长期的跟踪检测和评价系统基础上的。根据科学的评价,决定养护维修的计划和内容。目前虽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道路检测与评价工作,但由于数量不足或数据可靠性差,或者道路使用性能评价预估系统不健全,尚不足以制定科学的、寿命周期内养护费用最小的养护计划。

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被动,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缺乏运营使用过程中的路况调查及病害预测、适时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在公路养护过程中随意性、盲目性较为常见。对公路养护质量的计量、检测没有严格的考核计量标准,养护管理与日常养护质量考核评定随意性较大。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依然贯穿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公路养护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护工作偏离主旨,造成了养护资源的浪费,只有变被动养护为主动维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

3、养护机械化水平低

公路需要高标准的养护,实现公路养护机械化是推进养护工艺的更新和养护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和改善公路交通环境的客观要求。但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维修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的养护作业方式,尤其是国省干线公路及县乡道路,养护机械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较低,作业效率和养护质量难以适应快速养护作业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机械类型不配套、设备规划落后,管理方式落后、协调调度不力甚至出现设备闲置现象,操作手素质偏低、机械效率不高等。

4、养护专业水平低下

对于国省干线公路及县乡道路,大部分养护管理模式为集路政、养护、施工管理为一体,公路局、公路段、养护道班三级公路养护模式。而由于政府行政机构的人员特征,造成养护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养护水平低下,主要体现在:

(1)专业技术性人才严重匮乏,既懂得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

(2)缺乏养护工程施工人才,在工程质量监管、技术指导上依赖程度较大。

(3)缺乏施工机械操作手、维修工等专业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养护质量和工作进度。

5、有效养护资金投入不足

(1)燃油税费改革后,原有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显得臃肿、人员繁多,有限的养护资金不足以有效的投入到养护中去。

(2)部分高速公路建设成本低、交通量小、效益差,养护资金分配不足。

二、国外公路养护行业发展现状

国外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由于国情不同,差异较大。但管理目标却是一致的。

1、国外养护管理模式

(1)管理和养护分离模式

美国州际公路由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将养护权利及责任下放到州及地方政府。管理机构将养护工程承包给私人养护公司并以业主的身份负责承包工程的谈判,监督合同的执行和验收工作。在这种养护承包市场的模式中,养护承包公司可以跨地区承包公路养护任务,且机械化水平高,配备了成套养护设备,养护作业技术水平高,养护工作人员素质高。

(2)特许经营模式

法国是以国有民营和特许经营公司的方式来组织高速公路的运营和养护。通过成立高速公路特许养护公司来负责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和养护工作。

法国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公司常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公司总部,管理部和管理站。高速公路由国家高速公路公共机构统一管理,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建设、养护单位。并有专门的养护服务机械公司,这些公司独立于公路管理部门和养护机构之外,与养护部门建立设备租赁关系,有利于高速公路养护向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3)路网养护管理综合承包模式

目前,英国公路养护管理常采用的承包形式是路网养护管理综合承包,即与承包商签订管理承包合同(MAC合同)。基本思路是承包商在承包期间对其养护作业活动负责到底。在管理承包合同中,业主仅雇佣一个实体,政府的管理职责更为清晰,管理内容也更为简洁,但强化了政府的审查、评估、监督等核心职能。

2、养护合同管理模式

各国对公路日常养护多采用总包合同管理模式,采用多年合同、总价合同等方式,确保养护的延续性和养护质量。典型有瑞典的常规养护的长期合同、加拿大的总价承包合同、英国的多样化养护合同。

(1)跨年度长期合同

瑞典常规养护合同期一般为五年,采用三加二或四加一模式,根据承包人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定,以决定是否续签合同或更换承包人。

(2)总价承包合同

加拿大的养护承包合同为总价合同,承包商在基础设施的维护上承担更为综合的责任,承包商受道路使用者及舆论监督,促使承包商提供尽可能好的道路服务,政府则对公路进行宏观管理,养护管理工作的分工也更趋于均匀合理。

(3)多样化养护合同

英国的养护合同与英国的养护制度相结合,不同的合同涵盖不同的养护工作内容,合同管理方式多样化。根据合同涵盖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五种形式:第一、单项合同;第二、设计+施工合同;第三、路况检测评价+养护决策分析,以及养护设计+预防性养护+功能性修复(中修)+结构性修复(大修);第四、路况检测评价+养护决策分析+养护设计+预防性养护+功能性修复(中修)+结构性修复(大修);第五,投资+建设+养护+运营合同。

三、对未来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

近年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市场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管理模式。如:陕西省交建集团所辖高速公路,试行了养护设计年度承包合同,即公路运营单位将全年所辖路段养护设计工作打包招标,由设计单位全年跟踪所有路段的养护设计工作,设计费用按照中标费率根据实际完成工程量计算。

安徽省交建集团、平安投资公司所运营管理的高速公路,同样开始尝试多样的养护管理模式。如,安徽省交建集团的高速公路养护设计总承包模式,平安公司提出的养护设计+小修保养跨年度承包模式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个别省份区域,还是个别公路管理营运单位,采取养护工程总承包、独立路段或重点结构物检测评估、加固设计总承包、加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方式,对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探索经过初期的补充完善,一旦形成固定机制,无论是逐点突破,还是以点带面,必将出现跨年度、跨路段、跨专业、跨业务环节、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路网养护综合总承包模式。

作为公路养护市场的从业主体将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养护从业单位也应以雄厚的技术为核心,通过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并以核心技术为龙头,带动公路养护试验检测、设计、施工等相关环节同步发展,成为能够提供一体化养护全产业链服务的综合承包服务单位。

公路养护管理实现事企分开、转变机制、引入竞争,养护从业单位走公司化、社会化、专业化、机械化道路,优点如下:

1、管理层次清楚,责任明确,突出了行政部门的审查和评估职能,把养护管理职能下放给养护企业,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2、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人员精简,人员费用、养护费用降低,养护投资更趋合理;

3、确保养护管理各环节良好衔接,减少管理单位协调工作。

4、长期检测评估 ,实现动态调整养护计划,全寿命覆盖。

5、养护机械实现社会化服务。鼓励建立养护设备租赁公司,集中优势,提供有偿服务,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公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

6、加大养护科技研发力度,有利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成果转化,提升整个养护行业的科技水平。

7、减少招投标过程,避免资源浪费,节约社会成本。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道路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需求,国务院明确了“建设重要、养护更加重要”的共识,对公路养护从业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急需制定更为适合我国目前需要的公路养护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养护作业方式向国际化养护作业标准的转变,实现公路养护管理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项目管理指的是" 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系统性的、科学的管理活动,从而按项目既定的质量要求,动用时间、投资总额、资源限制和环境条件,圆满地实现建设目标"。本文就近几年来我国的道路桥梁的项目管理作出探索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事业有所裨益。

1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对整个工程的计划、执行和完工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是为整个项目准备资源和制定各种计划,执行阶段是监督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完善各种计划并最终完成项目的目标,而结束阶段是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及各种善后工作。管理是无边界的大概念,任何事物都需要管理。管理是使事物的发展从混乱、无序走向有序、有效发展的唯一方法。管理与人类发展并存,人类从原始走向现代,管理也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孤立的思想和方法,走向综合统一的学科体系。这种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

2 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因为竞争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促使了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国际间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国际化的专业活动日益频繁、项目管理专业信息的国际共享等等。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既为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2 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人类社会的大部分活动都可以按项目来运作,因此当代的项目管理已深入到各行各业,以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规模而出现,这种行业领域及项目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各种各样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从而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2.3 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项目管理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项目管理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竞相发展、各种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及研究咨询机构的出现等等,随之出现的行业项目管理专业化也是趋势。应该说这些专业化的探索与发展,也正是项目管理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今的项目管理发展基本上有两个发展趋势,即如何将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方法应用于项目管理和如何把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到本行业中去。

2.4 项目管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项目管理日趋成熟化,所介入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诸如项目过程中的思维、行为、情感、适应性,项目管理中的交叉文化问题,国际化问题,专业化问题,项目经理的领导艺术等等,可以说,现今的项目管理是将思想转化为现实,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科学和艺术。

3 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安全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进度控制管理,投资控制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这其中业主的项目管路虽然和监控的管理项目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三九管理方法和手段及其管理制度上的具体工作都还有严格的区分。只有真正的认识这些管理内容,区别它们的差异,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1安全管理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全管理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危,人是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做好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整个工程建设才能顺利的进行,相比较而言,合同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进度管理以及投资控制管理是从物质财产上来进行相关的控制的,关系到的也是经济上的利益。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是道路桥梁工程两大永恒的主题,工程管理部门应该设置安全管理小组,全面对工程的安全管理从制度上开始落实,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的培训学习,将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和坚持"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的原则牢牢地安放在员工的生产观念中,做到生产与安全工作计划同时制定、同步实施,有计划的布置相关的工作任务,定期检查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对于有缺漏的地方及时汇报及时修正,把" 安全法规、安技术、卫生安全" 的安全生产原则全面贯彻到工作之中并要做到在设计时考虑安全因素,在审批时关注安全工作,在施工时做到安全施工,验收及使用期间做到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各种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合同管理

在道路桥梁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合同管理一切管理工作都无从谈起,一份科学合理的合同是管理工作的依据,是项目管理进行中的准则。项目管理人员要对合同理解熟悉,对其进行深入以便上级部门能够尽快的作出调整。在工程进行期间,要对合同的条款按照实际情况作出认真的比对和修改,树立强烈的合同意识,但同时也要注意,业主和承包方在合同面前是平等的,双方既然签订了合同就要以合同为准则,按照合同办事。第一,要做到项目管理人员有权但是不乱用权,以手中的权力逼迫承包方接受合同以外的条件;第二,承包方也要谨遵合同行事,不能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埋设陷阱,使项目管理人员被迫接受其各种各样的条件,项目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出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合同上的相关条例,遵守合同,对承包方提出的建议要再三的考虑特别是经济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

3.3 质量控制管理

业主的质量控制目标取决于道路桥梁工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及保证竣工项目到达投资者所预定的质量标准。道路桥梁在施工阶段,业主也要对项目管理展开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工作,多方面的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监督控制,做好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工作,把控制的重心放在施工的准备阶段,这样做有利于早发现问题早防治,以防患于未然。

3.4 进度控制管理

工程进度控制管理是工程施工阶段的重点内容,是将工作内容、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衔接并按照计划付诸实施,然后再按照实施计划进行检查施工进度或者工程进度,一旦出现有偏差,就应该着手进行分析,排除产生偏差的障碍,对原计划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3.5索赔谈判

因承建方与发包方双方签订了合同,要想索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但涉及工程经济、施工技术、法律,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谈判要成功,就要讲事实、重证据,既要据理力争,坚持原则,又要适当让步,灵活机动。影响谈判成功与否的因素大致有:圆满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各个方面是否做得让业主满意很重要;及时上报索赔报告,且时机恰当;资料齐全,论证充足,计算方法和金额适当;各方信息通畅;搞好各方关系,防止对立情绪;主谈判人职务适当,充分展现己方诚意和重视程度;尽量小范围谈判,避免大会。

项目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做好开源节流工作。做好项目的三次经营,必须把握好尺度,为与各方的下次合作建立良好关系,充分展现自身实力,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垫定基础。

篇7

1引言

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内部的管理也逐渐细致,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合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合同精细化管理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是人们的意识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合同对于当前企业活动的重要性,也有不少企业在签订合时过于随意,甚至管理不规范等已经成为基本现象,这也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如何将合同精细化管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成为众多合同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内容,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2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对于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强化企业内控机制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但是一些企业尽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依然没有达到相应的目标,主要还是由于当前的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导致管理人员在执行时缺乏系统化管理理念,即使是资历较老的企业也可能无法做到合同精细化管理。施工企业中的合同归属于经济当中,而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管控,因此,“合同”便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与承包企业双方合法利益的支撑,也成为施工企业监督各项建设环节的主要依据,企业的经济往来都离不开“合同”的身影。在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之后,施工项目中的各项计划以及验收指标都要严格执行合同内的条款,以此保证工程质量。企业对于合同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后续发展当中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保证施工企业可以处于平稳发展当中[1]。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看,科学化管理主要从规范化、个性化、精细化3个方面着手,其中,精细化管理在规范化管理的角度上逐步注重程序化以及信息数字化,运用更加规范的形式管理施工企业中的合同,降低企业需要支付的管理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以此实现企业协同管理,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合同精细化管理在施工企业发展管理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工程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势必会与政府、业主、监理方等方面相互沟通,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合同”就成了一种“契约”,以此来保证相关方面的权益。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管理人员在制定合同时,要考虑到合同涉及的内容是否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较强等特征,以此判断施工企业合同制定是否符合精细化管理需求,为后续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2]。

3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企业并非脱离于社会生存或发展的个体,而是受市场、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建筑企业在制定合同时,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制定合同时可能存在沟通、合同内容不严谨等问题,导致工程合同缺少了原本的效益,从而给企业后续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一定隐患,甚至可能阻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进程。首先,项目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经济效益是维持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一些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味追求企业所承包项目的数量,或者竞标规模较大的项目,在投标当中只关注工程规模,没有考虑到项目后期的经济效益。而且当前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采用较为单一的业绩考核形式,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指标,可能会片面、盲目选择工程项目,没有从经济效益、综合情况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考核,也没有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可能在多个方面都欠缺考虑,将“中标”设立为唯一的“工作任务”,从而导致所制定的合同没有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人力等因素着手,忽视了合同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给后期的工程施工埋下隐患。这种企业管理形式可能造成企业管理的项目出现亏损情况,相关的利润也在大幅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也背离了合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其次,合同制定初期存在问题,再次修正出现沟通问题。一部分企业在制定合同内容时,只是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制定施工合同,并没有深度研读或者分析相关内容,导致合同内容没有完全表现出基本诉求,因此,在制定合同时可能存在歧义。这一行为又会导致施工企业对合同进行改正,但是在与对方企业沟通时也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实际企业在合同管理上管理质量低下或者沟通不畅,甚至一些企业将修改过的计划直接交由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按照已经修改过的数据进行施工,但是计量部门却没有得到相关的书面报告或者消息,经常出现后续补签相关资料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合同管理成本大幅加大,而且施工项目也可能面临着延长工期等问题,最严重的还需要支付巨额赔偿,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隐患,也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施工工程的管理难度[3]。再次,施工企业当中缺乏具有法律素养的合同管理人员。企业在制定以及审查合同时,必须请具备法律素质的管理人员到场,合同的签订以及管理人员会成为相关制度的直接实施者。这也促使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招聘或培养具有良好法律观念的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支出成本,很少单独聘请法律专员,一般是请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签署或者审查合同时粗略翻看其中内容,但是自身却没有能力对内容进行评判;也有的企业没有对制定或审查工程合同的人员进行资质审核,由于这类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不足,很容易导致工程合同内容丧失法律效力,无法保证工程企业相应的利益,这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合同条款存在漏洞,不够严谨。很多施工企业在制定合同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导致合同内容不够严谨,履行期限不明确,这不仅导致合同失去了原本的约束效力,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潜在隐患。合同内容当中对于质量验收标准以及基础要求缺乏明确性,也有的合同当中虽然有明确条款,但是不够具体,缺乏一定的可执行性。还有的合同条款可能对于违约情况的表述较为模糊,从而导致一方受到合同的约束程度较低,即使违约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甚至在一些项目中,材料供应商与承包施工队没有在材料价格上达成一致,或者对计量单位没有进行进一步明确,导致双方理解的内容出现不一致等情况,严重影响到项目的正常推进,也影响到合同精细化管理水平。

4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建议

4.1建立精细化合同管理体系

从当前的施工企业工程合同精细化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针对当前施工企业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实际情况,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关注合同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正在进行项目的操作细则,规避因合同方面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全面了解工程项目的情况,并且建立可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的精细化合同管理体系,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管理合同的相关部门,并且采用精细化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的合同有专人专处看管。与此同时,企业在执行合同时,也要注重将精细化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将合同整体的管理内容进行“拆分”从而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为其运转提供方向。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要将所有的合同落实到书面上,方便管理人员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工程中的各项活动都可以在相关规定中执行,管理人员在遇到相关合同事宜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精细化合同管理上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帮助,企业除了吸纳法律人才,也要为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或者鼓励这部分人才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逐步完善自身的法律知识,并且结合施工企业当前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除上述内容,工程合同当中也要注重施工设备、采购等内容的制定,并且请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员对合同执行人进行相应培训,强化合同中重要条款的解读程度。管理人员需要将授权文件及时盖章或签字,并将此作为书面文件存储到企业中,保证所有文件都有据可查。有条件的施工企业也可以采用数字化管理形式,将所有材料都收录到计算机当中,这种管理方式更有利于资料的查询以及提取,大大提升办公效率,更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施工企业需要签订合同的方面较多,每一份合同都有其相应的法律效力。例如,在签署勘察设计合同时,需要请业主与承包主共同到场,明确自身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质量要求,并且按期支付相关费用。针对不同方面的实际需求,施工企业要积极制定相应的合同,并且在其中明确工程范围、工期、自身职责、对方职责等内容,充分保证双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

4.2完善相关制度,推行权责利项目合同管理模式

在签订合同时需要对双方企业的从业资质进行审查,保证双方有能力按照合同内容履行自身职责,而且合同内容要充分遵守当前的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涵盖任何强制性内容。最重要的是,合同内容要更加规范,具有高度的参考性,切忌用词模棱两可,以免在后期施工中产生争执,给施工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从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上来看,企业首先需要将项目经常产生的利润作为首要管理目标,并且及时设立相关的管理人员,以此为中心落实合同精细化管理体系,按照项目实际的责任划分,将原本的“权利”拆分成“权”和“利”,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自身职责。与此同时,合同精细化管理也要按照项目合同责任制内容进行划分,实行动态项目管理机制,保证施工项目时刻处于监管状态当中。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虽然施工企业在合同公正等方面没有强制要求,但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以及施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在合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及时对合同内容进行更正,以此保证合同精细化管理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管理人员除了要推行权责利项目合同管理模式,也要重视招投标相关的工作,全面落实管理内容。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形式下,施工企业可以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保证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有效性。

4.3加强合同风险规避,实施合同内容审核制度

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以室外为主,受到的影响也会比其他企业多,因此,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自然天气、地质灾害等影响,导致建筑施工无法如期开展。这一问题也导致实际的施工工期延长或长时间停工等现象,这也导致施工合同内容与实际产生较大出入,施工企业为了可以继续履行合同内容,在行政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虽然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对于这部分内容没有做出强制管理,但是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为了可以保证企业在项目当中的合法权益,就需要保证合同在项目期间可以得到执行。如果施工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决定变更合同,或者更换设计图纸等,施工企业首先需要将需要变更合同的原因以及实际情况上报给相关管理部门,待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后及时签订相关手续,如果工程存在赔付等情况,也要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以及证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赔偿申请,降低企业需要承担的赔付风险,如果需要停工,双方也要及时签署书面合同,明确停工原因,并且按照法律程序进入后续的流程。在开始施工前会与相关的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并将其纳入合同精细化管理工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降低施工当中的风险程度。

4.4加强项目施工分包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分包合同管理上也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合同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时明确分包合同中各方的责任,以此将合同当中的内容进行精细划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需要签订相应的承包以及发包合同,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管控,或者忽视其管控作用,就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人力资源等出现问题,不利于后续的合同精细化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企业首先要严格筛选分包企业的资质,并注重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筛选出更适合当前项目的管理人员。此外,合同管理人员要对分包合同及时归档,方便后续的跟踪管理,以此提升建筑施工项目合同精细化管理程度。

5结语

综上所述,从施工企业角度来看,为了解决合同精细化管理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企业内部首先需要设立相关的合同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与此同时,企业也要采用相应的管控措施,防止合同在制定过程中出现纰漏,为施工企业的后续发展带来隐患。从当前的施工企业发展来看,合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工作当中重点内容,企业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结合新的管理方式,提升合同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施工企业因合同问题带来的风险,保障企业各项事宜平稳运行,并且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美莲.施工企业建设工程合同财务风险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0(17):16-18.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创新;发展趋势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project management;problem;innovation;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34-02

0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建筑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管理。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扩大、施工技术难度和施工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业主满意的、符合要求的建筑产品。各建筑企业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用科学、经济的管理手段达到“低成本管理获取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目前,虽然许多大中型工程相继创新项目管理体制,包括项目资本金制度、法人负责制、合同承包制、建设监理制等,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究其原因,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与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有关。

1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上马建班子,项目完工散摊子”的现象普遍存在

建筑业部分从业人员对项目管理认识模糊,项目组织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项目经理部组织生产不是按产品的大小、产品的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而是按行政编制组织生产,固化现象严重,造成生产过程中大量窝工浪费。

1.2 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和资质认定工作多偏重于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方面,而对甲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鉴定方面还很薄弱。

有的项目经理连资质都没有,项目经理本人不到位,或者挂帅不出征。够资质的建筑企业把工程项目转承包给自制不达标的企业或个人,只要向企业上交管理费即可,企业不管不问,最后漏洞百出。

1.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建筑项目管理领域,尽管我国有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内的指导性实施准则。“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人情工程”等现象随处可见。

2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全方位科学化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科学化。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推广“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工程项目管理的宗旨是通过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从而实现控制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

首先是通过分级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实现投资(成本)控制;由已被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为最高限额控制建设项目总投资,进而各建设行为主体都应有自己的投资控制目标。通过“工程网络计划”控制工程进度目标。通过“三全”、“一多”的“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控制质量目标。从而实现“全员、全企业和全过程的管理”、“管理方法多样化”。

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更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2.1.2 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

工程项目管理是高科技应用的广泛领域,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管理业务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以及关系需要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软件,做到资源共享、操作简便、速度快、可优化、效果好。

同时要真正用好网络计划,就必须实现网络计划应用的全过程计算机化,这也有待于企业整体管理素质的提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

2.1.3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建筑市场运行正常化的有力保证。

当我们正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已把精力投向项目管理。

项目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它的成败成为国家、企业和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要使业主真正成为项目法人就必须依法办事,按建设程序办事,按规范化要求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受建设部委托,立项制定了《施工项目管理规程》,《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施工会同(示范文本)》等都是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按法规、规程、规范和标准办事。

2.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要勇于创新

2.2.1 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就是敢于创造,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和学者们始终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例如《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就是国外同行业所没有的。

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2.2.2 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

2.2.3 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

对于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和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2.4 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近年来工程类重大恶性事故频发,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

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

我们在项目部应分设安全健康与环境部,下设主管经理等职,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安全、交通安全、机械安全、消防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等;健康管理包括工业卫生(防尘、防毒、防噪音)、现场卫生、生活卫生、医疗救护等。总之,只要与安全、健康、环境有直接关联的,该部门都管。

2.3 项目管理的理念要不断深化

2.3.1 伙伴关系、和谐工程。

伙伴关系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种新型理念,是指参与一个工程项目的各方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而做出的一种相互承诺;是在对方或者更多的组织之间,通过所有参与方最大的努力,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长期的义务和承诺。根据实施方式不同,又可分为“非合同化的”和“合同化的”两类,前者指在现有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引入伙伴关系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后者则直接采用根据伙伴关系合同来管理。

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伙伴关系对于投资费用、进度、质量控制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优越性,改善了项目本身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明显减少了索赔和诉讼的发生。

2.3.2 安全、健康和绿色工程。

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关注的问题。注重“以人为本”和环境保护,将安全、健康和绿色工程的理念融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已经成为建设工程领域的新兴潮流。全世界主要的业主和承包商都认为工程现场零事故是可以实现的,并在安全保护方面投入巨资,使得事故率大大下降。

2.3.3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3结语

管理无一定之规,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如何适时进行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管理的体制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进行适当的转制顺应国际大形式的发展,是制约每个施工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瓶颈;而运用何种管理模式使项目的经营管理赶上时代的步伐,则是每个施工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点金石。

只有严格提升其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其管理方式,从上到下层层管理,严格要求,逐级把关,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工程项目管理,是管理者利用有限的资源、运用系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系统的管理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工程项目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管理。而随着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思想、技术与方法等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1、信息化趋势

以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够通过知识分享和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方面来讲,当下工程项目管理的竞争也是一种信息的竞争。当前,西方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都已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基于项目建设过程的信息管理,能够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的无纰漏、无重复传递和处理;利用可视化技术等,加强信息沟通;针对工程项目开展虚拟建设。信息化,给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工具,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集成化趋势

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即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和工具,对工程项目有关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如著名的“SIPOC”工程项目管理模型中,S代表供应商(Suppliers),I代表工程项目输入(Input),P代表工程项目的系统处理过程(Process),O代表工程项目输出(Output),C代表客户(Customers)。该工程项目管理模型,便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集成化的代表,其将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所涉及的利害关系者都集合在一起,将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天进行分析和研究,这说明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趋势,是其内在本质的要求。

3、国际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同时也步入国际化的大舞台,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一方面,在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我国许多工程项目,如基建项目等,都是通过咨询、国际招标或BOT等方式进行运作的,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国际大承包商更是能够凭借其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而在我国国内的工程建设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WTO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使我国工程公司在对外工程承包时,能够更加便利,更加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从工程行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趋势是一种必然。

4、专业化趋势

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随着国内外工程企业在项目管理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工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其项目管理能力,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此外,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工程企业所承包的工程项目种类也不尽相同,这对工程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来承接项目管理任务,为工程企业提供全过程的咨询和管理服务成为一种潮流。工程项目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来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组织实施,即实施代建制,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应对策略

1、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流铺天盖地,如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来进行,以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实现信息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具体的,在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将技术管理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商业环境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项目规划中的战略协调等项目管理内容有机整合,使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满足业主的需求。将工程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ERP、价值工程、模拟和系统工程等信息技术来辅助项目管理,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用internet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交流,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储存和管理,为项目参与方提供信息交流和协同合作的环境。

2、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工程企业走出国门,承包国际工程项目,参与国际竞争,就需要使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以提高工程项目竞争力。对于项目管理,国际上有一套完备的法规,对承包商的资质有严格的要求,对工程施工方法有详尽的法规来规范,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应设置监理工程师,以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验收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保证工程质量。与国际惯例接轨,国内工程企业一方面应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将工程项目管理逐步向PMC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也应向国际惯例靠拢。在国际竞争市场中,只有吃透国际惯例和其标准,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并得到相应保护。

3、组建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

我国工程项目实行代建制已有多年,但我国并没有一家能够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经济管理组织,而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滞后的原因之一。工程项目管理,需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技术的专业性项目管理公司来进行,这类公司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资质来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服务。因此我国也应大力培育、组建专营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公司和专营工程承包业务的工程公司,尤其是对一些资质深厚的工程设计院,应针对其专业技术、工程管理经验等进行相应改造,以面向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

4、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工程项目是否可行,而在工程开展前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和技术经济论证,为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分析方法,以此来考察工程项目在经济上是否能够盈利、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在实施上是否可能。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其对于工程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错误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再好,工程项目效益依旧为负,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时,要加强可行性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数据收集,从相应的市场数据、行业数据、工程数据到周边环境数据等,以客观数据为基础,按照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预测工程竣工以后的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实际数字来量化工程效益,通过这种科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三、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由于经验不足,所以难免存在着各种问题。而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认清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变,将能够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法制;规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呈迅速发展的趋势。但日渐增加的工程建设中,常常会有不足之处,给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监理的研究力度,规范监理行为,促使监理水平得到提升。

1工程监理的发展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合理实施工程监理制度,能够使建设单位更加社会化与专业化。在工程建设中,监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监理作用通常表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1.1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

监理通常出现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期,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决策时期的工作不但可以使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降低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使项目的投资与国家经济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1]。

1.2使工程建设多方建设行为得到规范

工程监理企业应是社会化与规范化的,在工程实施的阶段就参与进工程建设中,并约束多方建设行为,工程监理企业的任务是根据委托合同监督管理参与到工程建设多方的建设行为。结合控制事前、事中和事后,能够对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规范且有效地管理,尽可能防止不适合的建设行为出现。

1.3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得到保障

作为特殊的一种产品,建设工程不但拥有常规产品所包含的质量特性,它还有一些额外内涵,其中包括有可靠、安全、耐久以及经济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几点[2]:评价方式特殊性、波动幅度较大的质量、终检局限性以及质量隐蔽性等,这就使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不能仅立足于政府的宏观监督以及承建单位的内部管理。监理工作的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就能够被不但懂经济而且还懂技术的监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监督质量责任人立即实施合理措施保证使用与质量安全,防止遗留工程质量隐患。

1.4提升建设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建设单位期望质量标准与建设工程预期功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建设投资金额尽可能最低。对于社会公众及国家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将工程本身的投资效益。将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有效实施。建设单位不但能协同监理企业将工程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5工程的使用价值与质量得到保障

在工程设计时期,工程监理企业进行专业且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对建设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质量以及功能提出更准确的要求,制定选取与建设单位需求的更合适的设计方案,从而使建设单位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以及功能方面得以实现。

2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分为监理试点、推进稳定、深化发展三个时期,目前已经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如下[3]:(1)在我国建设工程基础制度中,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已经形成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同时渐渐转变成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建设工程监理制度逐渐向法律化以及制度化的道路上前进。(2)目前,随着不断壮大的建设工程监理队伍,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在进一步的提升。快速上升的注册执业人员数目,表现了建设工程监理团队正在逐步扩大以及拥有更高的素质。(3)随着监理工作范围的逐步延伸,其包括的内容有电力工程监理以及房屋建设工程监理,另外还包含有通信工程监理以及铁路工程监理等,从投资决策监理以及施工监理逐渐转变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理。

3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3.1法制化与规范化

即便目前我国对于工程监理出台的法律规定不多,《建设工程管理规范》在一定范围里对施工时期的监理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在我国这个方面的法律不够先进,比较陈旧,特别是市场规则以及市场机制问题上。另外对于监理企业而言,其合同管理意识大部分都较薄弱,对于监理行为的管理十分不到位,对于该行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满足效果。

3.2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通常来说,建设工程监理的职责是对建设单位所带来的项目进行管理,作为工程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的所有时期都需要完成建设单位所委托的管理需求。实际上,大多都是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监理上,并且着重对工期的把控以及质量的监理方面,关于投资控制与合同管理所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局限的。所以,施工监理应该顺应趋势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道路前进。

3.3国际化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迅速加大开放的过程中,国外企业逐渐参与到我国的建设工程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市场对我国参与的企业竞争给予了良好条件。但因国际管理与我国的监理企业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另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监理还欠缺完善。这就要求国内监理企业接轨国际,朝着国际化发展前进。监理企业要借鉴国外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从而使经验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3.4提升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就目前我国从事建筑工程监理的工程师而言,绝大部分都经过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监理理论的培训,并且需要在进度、投资、质量以及合同管理上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从业。但是在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中,依然有许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没能达到需求。并且,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是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监理工作道路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条件。因此要着重对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深入,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整体上将监理工程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不断更新知识技术,从而使业务水平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工程监理的意义不容小觑。如果想要使建筑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加强工程监理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借鉴优秀的国外知识与技术,逐步调整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方法,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涛.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