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8:11: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四风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积极。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不谋取私利,但在自觉抵制并反对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方面,显得不够有力。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9、在优秀教师的为师三态:敬业、爱业、精业方面,我没有坚持“敬业——爱业——精业”这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主线,也没有政治把教师的“红”与“专”交织好以便自己更快成长。
10、在走优秀教师的精业阶梯方面,快乐的心态我还没有更好地养成,所以不好脱俗,更难超人。如何养成、永葆快乐的心态,是自己健康的成长过程的艺术时空的光与色。
11、人最好的素质是习惯。优秀教师的良好习惯我还没有具有。比如,学生中心的确立;行为、道德两种示范的发挥;事业的感情、对象的热情、生活和工作的激情等三种情怀的葆有;教学对话、公平待生、政工艺术、自身学习四种理念的提升等等良好习惯,都有待我的努力养成。
二、我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现代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学习不够深入,放松了依法治教这个准则。
2、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因而爱心的激发、永保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
3、缺乏刻苦耐劳精神和态度,因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
4、缺乏协作精神,因而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方面就软弱。
5、没有理解社会办学,全民教育思想,因而正面宣传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够积极。
6、降低了自我要求的标准,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7、缺乏对优秀教师的为师敬业、爱业、精业方面的“红”与“专”的修炼;
8、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不注意养成并永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快乐心态和良好的教育习惯。
三、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6项整改措施:
1、坚持理想,坚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信念。
思想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论要强。为此,我必须做到:切实加强党教育理论学习。约束自己,认真整改;继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先进而纯洁的现代教育观。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增强制度的严肃性。
注意加强学校教育制度的宣传工作,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增加自己对教育不良现象做斗争的勇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形象。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4、加强语文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25-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资料、自主规划学习进程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语言自主学习中心——SAC(Self-access Center)在各高校相继建立起来。SAC作为一种促进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基于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使学习者能够根据各自学习目标来自由选择学习活动,并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1]。同时,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旨在为不同外语水平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固定的语言学习场所, 帮助他们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2]。
1 自主语言学习材料
自主语言学习材料作为自主学习中心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习材料,它不仅是为了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满足不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能够迎合学习者迥异的学习风格,能够使学习者在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独立、积极地掌控整个学习进程并随时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如今大多数学习者之所以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从何学起或者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中心材料建设的相关方法和运行模式,使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最终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2 语言自主学习材料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研究有关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相关文献,结合对本校自主学习中心的观察研究以及对学习者进行访谈发现:学习者普遍认为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比课堂上学习规定的课本知识更能激发起对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上机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内容丰富,学习活动种类多样,起到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强化和补充的作用;练习材料附有相应答案和相关反馈信息,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然而,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语言自主学习材料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中心学习引导系统不够完善,相关学习材料不便查找;(2)学习者在学习中心进行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够;(3)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其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觉得在中心所进行的学习意义不大;(4)学习中心部分学习材料选择不合理,实用性不强,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甚至浪费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中心学习引导系统不够完善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不明确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中心学习材料配置不够合理,不能满足语言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求。因此,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建设成为自主学习中心建设中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构建
语言自主学习材料的质量是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Gardner & Miller[3]认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会间接影响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形成,一个成功运作的语言学习系统必须符合页面友好、操作便捷、运行稳定的基本要求,若缺乏全面高效、明确归类的学习材料将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优质的学习材料是满足语言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会将语言学习与学习需求联系起来,而且能使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互相融合,有助于学习者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因此,优质的学习材料不仅要目标明确,而且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灵活恰当的学习指导,为学习者的全面学习提供一个系统的模式[4]。在选择、建设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各个方面,见图1。
3.1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Sheerin[1]就已提出在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可供自由选择的学习方式;有适时的学习反馈;有数目相当的各个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方面的练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决定材料难易程度的首要因素,鉴于目前国内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源地以及语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在选取学习材料之前,有必要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一定的语言能力测试来了解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从而根据学习者的可接受程度,综合考虑材料设定的范围和难度,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3.2 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即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哪里?最想提高何种语言技能?需求分析是自主学习中心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习者和教师识别不同个体的特殊需求,同时也具备评估学习材料和反馈学习效果的作用,始终为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
语言学习需求分析一般通过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学习者进行调查,从而根据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诉求,来合理确定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的取材、材料设置的重、难点以及学习任务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了解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其学习主体地位和自我评估能力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和提升。
3.3 学习材料的权威性
学习材料的权威性,即学习材料的来源是否得到检验,能否得到学习者认可。Rowberry[5]提出发展高效语言学习材料的注意事项:(1)选择材料开发者的重要性,材料设计者和选材者要有相应的经验与知识积累,最好为该领域权威人士;(2)如何有效应对材料面向不同学习者时所出现的各种状况(如:采用一些试行材料,并告知教师和学习者这些材料需要在使用中进行不断考查和完善)。
学习材料是否具有普适性,是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SAC学习材料构成主要有以下四类材料:已出版发行的材料,且以书籍类材料为主;原版材料-即从权威报刊、网站等获取的直接的语言学习材料;本校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以及现有资源专门制作的材料;以及由学生提供的相关材料。其中,真实原版语言材料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帮助他们熟悉目标语言,使其在今后的交流与使用中能够自由切换,灵活应用所学语言知识[6]。同时,真实语言材料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更强,能让学习者感觉贴近生活,更容易激起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兴趣。
3.4 学习材料的适用性
材料适用性,即学习材料自主引导性能如何?能否被学习者有效利用?有无学习进度指导模式?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中心语言学习材料的最终使用者。鉴于学习者需要独立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度并检验学习效果,有必要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具体、清晰的自主学习中心语言学习模式,即:学习材料的运行模式,作为其学习的导航。Oxford & Shearin[7]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明确的、特别的、具有挑战性的短期学习目标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实施自主学习培养计划过程中,有必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方法,使其自觉将最初为自己所设定的“我想要提高英语水平”这样一个长期的、固定的目标,转变为一个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由Toogood & Pemberton[8]创建的的自主学习中心运行模式 (Focus Transfer Review General,简称FTRG,见图2)最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FTRG模式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具体的中心材料运行模式。它将整个英语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练习”、“迁移练习”和“集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此模式指导下能够更加合理、清晰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把握学习动态,增强学习信心与动力,从而乐学、善学,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自学风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此模式也反映出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一般练习”,即:学习者必须要增加语言使用频率、拓展语言运用范围。
然而,我国自主学习中心设置起步较晚,运行时间有限,多数学习者反映: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欠缺,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自主学习中心推行FTRG模式不仅对材料的引导系统,而且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给予相关学习方法、方式的引导,并定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评估来帮助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以期在有效利用学习材料来提高学习者各方面语言水平的同时,也能引导学习者监控其学习进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3.5 中心人员配置
除以上所述之外,中心有无专门的材料建设者和维护者,有无指导学习活动的相关人员,也是自主学习材料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9]。这里主要指创建和管理学习材料的人,他们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他们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心的各种设施及学习资源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来完善中心学习资源建设。语言学习材料的设置并不是线性的、静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实施的条件、教学目标导向、学习者语言水平、学习者个体需求等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就有必要对学习材料进行间歇性地、持续性地更新。
语言学习者作为自主学习中心的主体,也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心材料建设中来,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对中心学习系统的熟悉度和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质量和效率。
4 结束语
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主要是为了在训练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技能的提高。故其材料的建设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既要着力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交际能力,更要有效引导学习者选择、利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逐渐使其成为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以上材料构建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将学习材料与建设者和使用者紧密联系起来。
SAC学习材料运行模式将每一个学习者都看作是具有不同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个体,培养学习者积极、独立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最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现今大多数自主学习中心硬件配套设施虽较为完备,但实质学习内容比较欠缺,而且大多数院校也主要是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并非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中心。一些SACs过于专注于为学习者提供数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先进技术支撑,却忽视了应该如何为学习者筛选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恰当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管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效,引导他们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Sheerin S.Self-access[J].Language Teaching,1991,(3):143-157.
[2]华维芬.关于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3,(6):43-48.
[3]Gardner D,Miller L.Establishing Self-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李颖.自主“选择”的视角与SACs的软资源建设[J].中国外语,2011,(6):11-17.
[5]Rowberry J.Developing In-House Materials for the Self-Access Learning Centre,in R. de Silva (ed.) Working Papers in Language Education[J].Makuhari:KUIS,2004:213-225.
[6]Navarro M,Brady I.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in Self-Access Centres:The Key Role of Mterial[J].ELIA,2003,(4), 69-86.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87―03
一 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表现形式,要凸显自身优势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应能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还应能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灵活拆分重组,使其达到个性化获益。就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而言,第一个条件已基本满足,但个性化程度却较为欠缺,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网络课程仅具有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与学习更为相关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测试模块很少见到,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教学活动安排更无从谈起,但这些却恰恰是真正个性化的需求所在。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学习风格的差异是个性特征在学习中的基本表现。虽然学习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如果能够为不同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显然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自适应性,必须充分考虑学习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核心要素做出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二 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风格”是对个体差异进行的描述,指个体在认知、个性等方面一贯的外在表现方式。“学习风格”一词由Herbert.Thelen 于1954 年首次提出,现已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1] 。英国学者Honey & Mumford[2]认为“学习风格是对决定学习方式偏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在此概念框架的指导下,他们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偏好情况,将学习者分为行动者、反思者、理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四类,并编写了支持该分类模型的测量量表LSQ(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风格理论。
近年来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和测量量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现已被INSPIRE[4]、3DE、KOD、SMILE[5]等国外著名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系统所采纳,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证明了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良好的适用性和信效度。Honey & Mumford对四类学习者的典型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Honey & Mumford根据学习者的风格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改善劣势风格的措施,从而为推动学习风格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他们认为[6] “当学习活动与风格匹配时,学习较容易发生;反之,学习者会对该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逃避行为,除非获得一定的帮助进行克服”。
三 网络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或课程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和灵活性的运用[7]。因此,为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应在教学策略中充分考虑学习风格的影响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降低认知难度[8]。根据四类学习者的风格特征,参照Honey & Mumford给出的学习活动建议,可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如下个性化设计:
1 行动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鼓励该类学习者担当团队的领导者,以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 提供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该类学习者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4) 提供应用知识的环境(如实验、角色扮演等),让该类学习者有机会“尝试一下”,但不要给与过多的限制与指导。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QQ学习群、课程论坛、聊天室等通讯工具,以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协作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三思而后行,在采取行动前做到综合考虑。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偏好“做中学”,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系统设定的活动。综上,可以将行动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参与活动(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2 反思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网络课程中要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背景材料。在学习材料的媒体呈现上,除文本外,还要充分利用图片、表格、动画等视觉材料,以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
(3) 能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是反思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应建议他们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
(4) 由于该类学习者喜欢在没有压力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或完成任务,因此在作业提交的时限问题上,可对他们稍微放松。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搜索工具,以满足其搜集资料和记录信息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以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善于反思和观察,因此,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以视觉媒体为主的学习材料。综上,反思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以安排如下: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3 理论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结构良好、组织紧凑的学习材料,并有效控制超链接的深度。
(3) 学习材料强调含有理性或逻辑的概念、程序和原理。
(4) 要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概括化工具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全景图,这将有利于他们将新信息同化到原有图式中,实现意义建构。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教师E-mail,以满足其分析与获取帮助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授课教师作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般而言都对学习内容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备课过程中会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梳理,提取重、难点,使学习材料以良好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出现。因此,对于该类学习者,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教师的授课视频。综上,可以将理论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听课(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4 实用主义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时,应突出学习目标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3) 注意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果有条件可建立虚拟试验环境。
(4) 有机会让该类学习者从示范中学习,可以是真人示范,也可以是视频教学。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课程论坛、教师E-mail等交流工具。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在实验或实践中多思考,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需求度较大,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会使其学习动机大幅提高,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学习目标。综上,实用主义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安排如下:阅读学习目标(必选)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基本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并且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网络教学核心要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对于学习活动流程的安排,在整体上遵循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优势风格,积极锻炼劣势风格。因此,该个性化教学策略不但含有与其风格特征匹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第一项),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风格失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推荐选项),以达到风格的平衡发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情景。
此外,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还应将主要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文档、授课PPT、授课视频等以超链接的形式放在“课程学习”主页面的导航栏中,以便各类学习者随时获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意义建构,为学习者构建了资源丰富而又不乏个性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
四 结束语
随着开发技术的成熟,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建设将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该文以学习风格为切入点,在Honey & Mumford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设计方案,但“学习风格在线测试”、“个性化学习指导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组织”、“个性化认知工具设定”、“个性化学习活动流程安排”等具体模块的设计和技术实现,仍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另文刊出。
――――――――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沈正元,张玉昆.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16-20.
[2][3][6]Honey, P., & Mumford,A.The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80-Item Version [M],Berkshire:Peter Honey Publications, 2006: 3-7.
[4]Grigoriadou, M., Papanikolaou, K., Komilakis, H., & Magoulas, G.INSPIRE: An Intelligent System for Personalized Instruction in a Remote Environment [A].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C], 2001: 215- 225.
[5] Sampson, D., Karagiannidis, C.Accommodating Learning Styles in Adaptation Logics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Systems[EB/OL].
/4PLR126/sampson2002.pdf, 2008-5-15.>
[7] 马丽,戴心来.认知风格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9-62.
[8] 叶晓玲.网络课程中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发送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Research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of Network Curriculum Based on Learning Style
SHEN Xia-juanMA Ying-fengGAO Dong-huai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学课程资源的界定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程资源应该既包括《标准》所说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也包括有利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种无形资源、隐形资源,如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习俗等社会资源,等等。
2 课程资源的划分
如果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明确、清晰的分类。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按照数学课程资源性质、存在方式和分布的空间三个标准来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能够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都属于校内数学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而校内资源占主导作用,而校外资源则起辅助作用。校内、外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的力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创生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3.1.1 “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将教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间要适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
3.1.2 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作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联想: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
3.2.1 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数学教师是重要的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还决定着能否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发挥数学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要系统了解数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训练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四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发挥教师集体合力。
3.2.2 综合开发
(1)融汇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数学资源的开发要将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数学史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较快地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容易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因此,对现实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是开发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西部开发,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2)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3.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学习的,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不能无视学生已有认知准备的存在,选择的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材料不要过难,不然会使学生因为过度焦虑而产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不过能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动力。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在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之后。我分别出示了以下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出周长。
第一层次:硬纸片剪的圆形。
第二层次:软布剪的圆形。
第三层次:多媒体出示如下三种情况:(1)一张纸片上画着一个圆;(2)一根绳的一端拴着一颗小球,小球甩动起来,形成轨迹圆;(3)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花池。
在第一层次中,学生很快想到用绕绳和滚动法测出了圆形物体的周长。在第二层次中,用绕绳和滚动的方法都不行了,怎么办?学生在经历了片刻的沉默后,有人发言: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折成若干等份后,量出弧长就行了。
二、材料应该具有结构性,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
数学学习过程区别于其他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更要深层次地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
三、材料应该具有生活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数学教学在设计上很重视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材料应该具有操作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这种明明白白的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实现“再创造”。我们应该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才能获取知识的操作材料。我认为,如果按照书本教学,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就过于简单和直接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缺少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充其量只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圆柱侧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操作的材料,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自己想办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很多种方法: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求出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2)把圆柱的侧面沿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可以把圆柱的侧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最后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当上课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多种做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相信其他老师肯定在教学中也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中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感到他们的一次次发现竟然与数学家们不谋而合时,这样学习数学怎么能不让他们流连忘返呢?
总之,有效教学已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使命,更是学生生命所必需的技能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义务。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学习材料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义务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庆宪.数学学习材料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找.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29-05
一 泛在学习的意义和特点
1 泛在学习的意义
泛在学习是基于泛在技术的一种学习形式。教育的泛在(u-Learning)指的是智能化和网络化跟教育有关的物理空间中的机关和事物,从而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不受资源的限制,使用任何终端机器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就叫做泛在教育环境。泛在技术意指计算机技术镶嵌在日常生活中,让计算机从人们的关注视野中消失,让人们更加关注任务本身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在计算机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上。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学习型社会,她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学习者对学习有了更高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展学习活动。泛在学习很好的符合了学习者们的这个需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泛在学习的本质上看,泛在学习是人类对学习自由的一种追求。在开放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也期望学习过程能够自由的进行组合从而符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风格。泛在学习将学习资源进行分割,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元,让学习者可以自由的使用。
2 泛在学习的特点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泛在学习的根本特征:泛在学习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技术可以支持学习,但是技术不能干扰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得自己所学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
(1)永久性(Permanency):学习者可以将每天的学习进度记录下来,在不删除的情况下,学习者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进度。
(2)易获取性(Accessibility):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控制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档、数据或者视频资源。
(3)即时性(Immediacy):无论学习者身处何地,他们都能即时获取信息,这为学习者即时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4)交互性(Interactivity):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方式,学习者可以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交互。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activities):学习可以真实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面临的问题或习得的知识是自然世界里真实可信的。
(6)适应性(Adaptability):学习者可以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获得正确的信息。
(7)协作性(Collaborative):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环境中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认知过程。
二 自适应学习管理及其意义
1 自适应的意义
自适应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自适应系统最开始是应用在机械学里面的,是要机械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做成相应的变化,使机械的效率一直处于最优的状态。这一概念后来引入到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机学科中,我们可以通过算法,再依据统计数据,来对软件系统进行修改,使软件的计算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
2 泛在学习中的自适应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享用任何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中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移动平台终端获取学习资源。但是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资源的获取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学习者在获取资源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噪音返回,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自适应系统,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帮助学习者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自适应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学习者对系统了解得越多,并且系统对学习者分析得越透彻,自适应性就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为使学习者及其环境适合随时随地学习,自适应系统需要为兴趣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需求。现阶段的泛在学习资源一般采取平台式的管理方式,即是学习者登录一个平台,然后根据平台给出的资源开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限制还是很大的,学习者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说现在在泛在学习中,自适应系统的应用处于空白阶段。虽然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自适应机制,这种自适应机制能够自动检测环境的变化动态的改变系统的状态,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自适应模型来支持这种机制。
3 自适应管理研究现状
自适应系统产生于工科,因此现阶段计算机方面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工程学中进行研究。自适应管理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乎是一个空白状态。在计算机相关学科方面,对自适应管理系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算法的优化上。在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自适应管理系统还没有涉及到,但是相关领域(如教学管理辅助领域)还是有所涉及的,有学者已经开始注意成绩录入系统的自适应。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教育管理辅助开始慢慢的就会向教学辅助方面发展。
三 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泛在技术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但是泛在学习要发挥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技术进行支持。为了将计算机或软件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需要自适应技术的配合。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系统的时候,自适应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使用情况和习惯更改学习系统的参数,使学习系统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资料更加符合学习者的个性。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对系统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实现泛在学习,作者设计了以下这个自适应学习系统。
1 互助部分的设计
此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有一个是互助部分,一个是学习部分。在互助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问和回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那么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之后,进入到互助部分寻求帮助。例如:学习者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种开着漂亮花朵的植物,想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相关的一些特性。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利用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移动设备给这株植物拍照,上传到提问部分。之后其他的学习者或者教师看到提问可以进行回答,学习者再根据这些回答
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有用信息之后再进行自主的学习。
提问部分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对问题进行自主选择回答。初次登陆系统,系统会请求学习者填写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之后系统会根据学习者常浏览的问题、常回答的问题和回答正确率进行数据统计,然后记录到个人数据库中。自适应搜索引擎再根据个人数据库中的记录,在学习者下次登陆界面时,自动提供给学习者感兴趣的问题。
2 学习部分的设计
学习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学习者初次登陆学习部分,是不需要选择学习起点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当按照上图的流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有突况的出现而使得学习者不得不中断学习时,系统自动记录下这个学习点。下次学习者再登陆时,学习者可以选择这一个被记录的学习点,也可以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学习。
在学习起点确定该之后,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一自适应搜索引擎。自适应搜索引擎会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搜索出适合学习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学习资料。学习者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中断学习,系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进行统计,并且记录中断点。如果学习者完成了或者进入了练习阶段,系统会对练习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并且告知学习者(如学习者全部完成则立即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如果练习中断了,那么结果在学习起点确定的部分保留,当学习者下次登陆时,系统会提示学习者查看联系检测结果)。
自适应搜索引擎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学习环境、设备、学习者、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须由学习者进行选择确定的,最后一项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由系统选择。为了清楚自适应搜索引擎的层次关系,引擎用xml标记语言进行书写,如图2。
(1)学习环境模块设计
学习环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干扰情况、学习时间、条件限制和学习伙伴。图3显示了每一个因素包含的具体内容。环境宽容度意指周围的人群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状况。如:学习者大声朗读,周围人群是否有意见。环境的稳定度意指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的一个稳定情况的持续状况。如:学习者在公交车上,那么这个环境的稳定度就很低。学习者可能随时都会颠簸,光线也可能时明时暗。所有的这样因素都对学习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自适应搜索引擎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如:在环境稳定度低的情况下,自适应搜索引擎应该提供音频的学习材料,而不是对环境要求很高的文本材料,并且学习材料的难度也要相应的降低。
(2)自适应搜索引擎设备
设备指的是学习者在进行泛在学习时所使用的学习设备。主要考虑以下几种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网络学习机。当学习者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时,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种类的学习材料。但是当学习者使用的是手机,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提供视频等学习材料。因为手机的处理速度比较慢,并且屏幕也比较小,视频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视频所显示的细节也不容易注意到。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习材料在不同的设备上都能取得很到的呈现效果。
(3)学习者模块设计
学习者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认知部分、情感部分、生理倾向部分和情绪状态部分。前面三个部分是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提供相应的测试题给学习者,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个性,方面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者。在做完这些测试之后,学习者在以后使用系统时不需要再做测试。第四个部分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也会给出一套测试题进行测试。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情绪状态。如:学习者一般在中午进行学习时情绪都比较稳定,系统将提供比较复杂的学习资料。当某天学习者因为特殊情况,中午的情绪比较浮躁。那么在登陆系统之后,学习者可以自己进入到设定部分,将情绪状态设定为浮躁,这样系统就会提供比较简单的学习材料。从下图可以看出,认知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习者的辨识、归类、认知加工和记忆过程。学习者分析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学习资源及其呈现方式选择的依据之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准备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在泛在学习中,学习者分析也从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这两方面出发,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把学习者特征作为选择学习内容和相应呈现方式的一个标准。需要注意,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有不同于普通学习者的特点:移动学习者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时间短暂且零散;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可能随时中断,学习者的情绪也会有较大波动。
(4)学习材料呈现及其组合形式设计
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特征、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纯文本形式,用于概念性知识的呈现会更容易使人理解;比如多媒体形式(包括视频、图像),能使抽象知识可视化。考虑到泛在学习的特殊性,及学习时间零散和短暂,所以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是以一个小片段为单位的。方便学习者进行微学习和碎片学习,使学习者尽量可以在一次学习中学完系统提供的材料。这些学习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文本形式:文本形式的材料可以做成txt文本形式,方便知识点的介绍等,也可以制作成E-book的超文本形式,方便讲解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
电子词典:将有关定律、概念、名词解释、知识背景等内容做成一个存储库,可供学习者随时查阅。
电子教案及课件:将知识点的关键部分进行整理并且配上相应的注释等内容,做成PPT的形式、Web的形式或者是其他更为方便的形式。
视频:学习材料由教师讲授然后制作成视频的形式,或者是一些包含知识的视频。
音频: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比如诗歌朗诵等。
图片:能够说明知识的图片。如碳在自然中的循环图。
教师要想做到课时预学的结构性,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后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同级混合式题。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感知这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因此,就运算顺序的掌握,笔者制定的目标是:在解决应用问题、分析与计算相关式题的过程中,逐步归纳抽象出运算顺序,并学会用递等式计算式题。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编制解决问题、分析式题与式题计算这三类习题,具体呈现如下。
“四则运算(一)”预学单
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将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四则运算。请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的运算规律。
1.我会解决问题
要求:用综合算式列式计算,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综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有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始,先请学生独立完成“预学单”,在三种不同的题型下回顾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积累用于归纳运算顺序的素材;接着思考“预学单”中的第4题,引导学生尝试概括相应的运算顺序;最后组织小组交流后进行集体反馈,总结规律。
课时预学学习材料的结构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概括、自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要能够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积累学习的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或归纳总结,在对已有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数学发现。在“预学单”设计时,一些全新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则或数学规律,一般不作为预学的内容。如上面的“预学单”,由于“用递等式的格式计算多步综合式题”这一种书写规定是全新的,学生之前都是用直接写出得数的格式来完成,这是一种数学书写的规定,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因此不作为预学作业时的书写要求。
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
应该说,教材的单元编写体系已经十分关注单元学习材料的结构性,大多数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图,并由单元主题图提出有关联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结构体系,然后再构想各个课时之间共同的学习思路,进而编制出具有相同结构的各个课时的“预学单”。
如前面列举的四下年级“四则运算”这一个单元,教材把“四则运算”分成同级混合式题、二级混合式题与有括号混合式题这样三类。这三类混合式题,教材都由“冰雪大世界”为主题引出学习材料,且都在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运算顺序进行概括,因此,后面两个课时的“预学单”,可以参考第一课时的结构组织。如第二课时二级混合式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预学单”。
4.我发现了规律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综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有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具有单元结构性的“预学单”,有利于策略的迁移、思维的延续和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如上述“预学单”与第一课时的结构相同,只是增加了上一课时新学习的递等式计算的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份“预学单”时,可以依据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自觉地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不同单元间“预学单”的结构性
不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就是指能够把数学知识体系上具有内在联系的单元看成一个学习结构来设计“预学单”。如五上年级的“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两个单元,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可以从“数量关系”的视角找到这两个单元的联系,设计具有结构性的“预学单”。
人教版教材 “小数乘法” 例1创设了“买风筝”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而“小数除以整数”例1创设了“晨跑”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两个数量关系式没有形成直接的“逆运算”关系,从不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考虑,这两个情境可以整合成同一个情境,编制成如下的两份“预学单”。
“小数乘整数”预学单
同学们,整数乘法我们已经都会计算了,那么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呢?它与整数乘法有什么联系呢?相信自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我解决”: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3.“我发现”:回顾刚才的计算,说一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一、要在教学的语言艺术上下工夫
教学语言是当老师的必备条件,只有语言精练,风趣幽默才更容易吸引学生,要达到上述境界,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语言的“六性”,即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通俗性、精练性、哲理性。
二、用“有意思”的方式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当我们研究一个有点抽象且有意义的问题时,学生通常是被动地还有可能是被迫地去思考它,没有一点兴趣可讲。能不能让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与课堂的氛围和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既要考虑问的内容,又要考虑问的方式。例如在讲造纸术发明的意义时老师如果直接问“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样问会使问题太大,没意思,我们可换一种问法,如“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这样问则会使问题更有意思,思维结果更有震撼力。
三、变换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学习材料
要想让历史课充满魅力,必须让它不枯燥。但学习材料的枯燥是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所以只有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出学习材料,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有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老师可以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如为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可播放音像资料;动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会跟着活跃起来;把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图片形式拓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学生本应表现出的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受到压抑。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的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对教师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者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制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学习水平;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来了解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符合具体实际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教师在这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更加准确有效,少走弯路。
第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要通过学习内容的有机组织和编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方法指导,使学习者自然形成一种科学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与教师与其他同学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内容和材料,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三、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所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继续学习,即“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在目前广泛的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压抑学生的主导地位,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等违背主体教育思想的现象和作法,仍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主体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是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而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牵着学生学,以“灌”代教的现象十分严重。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和达成目标;提出学习的探究的范围,积极营造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控制教学进程组织各种活动,调节教学气氛;解答学生疑难,指导学生学习;有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维;协调各种关系等
(二)充分的自主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虽然都在尝试、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更多的不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出的框子较窄;活动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外部的操作活动;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时间短等。为此,在安排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既要有认识活动,又要有实践活动;既要有显性的外训操作活动,又要有隐形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活动体现主动探索过程和内化过程;应注意活动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适度性、活动效果的整体性;学生在活动中要有自和选择权。
广大老师应该把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
(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教师。我们都认为,活跃、和谐、宽松、民主、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师生的情绪和情感得到顺畅的沟通,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显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有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教学内容,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掰开了、揉碎了再塞给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力,切忌“家长制”作风,教师是同伴,是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和助手;热爱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其自身发展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要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帮助;依靠学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翠霞(1978—),女,山东东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多媒体教学及行为决策研究。E-mail:。
一、引 言
多媒体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有广泛的潜力和独有的特点。它的教学界面特点之一是学习材料的多重表征。像任何事物一样,多重表征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多重表征能给学习提供很多功能:内容补充、表征补充、限制表征解释等;另一方面,多重表征可能会使学习者在形成聚合的心理表征中出现困难。具体地说,彼此补充和限制的表征组合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策略处理学习材料,因此对构建聚合的知识结构有协同增效效应(Synergetic Effect)。然而,这种协同增效本身不会出现,学习者必须把外部表征相互联系起来,并积极地构建聚合的心理表征,以此从多重表征的补充和限制功能中获益。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常常不能有效地使用多重表征。[1]尤其是低先前知识学习者常常在多重表征的调和和整合中出现问题。[2][3]他们不能使用不同的表征而是只注意一种表征,通常是更熟悉或更具体的一个。[4][5][6]这些结果指出,为了从多表征中获益,学习者需要在他们的一致表征形成过程中得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帮助来支持学习者聚合多重表征。许多研究者已提出以计算机特征作为提高学习绩效的认知工具的具体方式。[7][8]]9]Gegner等人就计算机支持的帮助对理解科学文章的作用进行实验探讨,结果发现,在线理解帮助使学习者从文章中学到得更多。但他们没有涉及每种帮助的具体作用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帮助效果的影响。[10]
目前已有一些帮助方式,例如突显技术和语义帮助等。突显技术用颜色或箭头等指示不同表征间对应元素的映射,但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学习者关注表面特征,而不注意对给定表征的高阶语义分析。而语义帮助可克服上述缺点。语义帮助分为定向帮助(Directive Help)和非定向帮助(Non-Directive Help)两种。[11]定向帮助是向学习者说明每个表征内什么元素是相关的以及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给定的表征间哪些元素和哪些关系是能够映射的。非定向帮助则提示学习者以自我定向的方式发现相关的方面,它是一种较内隐的方法,只是向学习者提示在材料的一种显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映射到该材料的另一种显示上。定向和非定向帮助各有利弊。前者直接引导学习活动,因此能降低认知负荷。而且它以外显方式重复学习材料的元素和关系,因此导致了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编码。后者对于结构映射是一种非定向引导,因此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学习材料的主动加工者。根据这个观点,教学应该是较不定向的或者说是非定向的。[12]但Seufert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不同,多媒体学习中帮助的提供亦有差异,当学习目标是回忆绩效时,应提供定向帮助,当学习目标是理解绩效时应提供非定向帮助。
另一方面,为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除提供适当帮助外,Clark 和Mayer提出学习者控制原则,即对于具有较高先前知识水平的学习者更加适合采用学习者控制。[13]Lunts指出, 当多媒体学习材料具有交互性并且在学习者的掌控下时,多媒体学习会更加有效。[14]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能够控制演示文稿的步调, 他们将学到更多知识。学习者通过启动、停止、减缓播放速度的操作与该演示文稿进行交互, 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可控制性有效地避免了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超载,促进学习者参与认知的各个过程。Chen 等人对于学习者先前知识和多媒体学习间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时发现, 对于低先前知识学习者来说,学习者控制会对其造成过高的认知负荷,从而产生更多负面作用和非积极效果。学习者只有在具有足够预备知识的情况下才适合采取自我控制的方式,而对于低水平的学习者,应直接采用系统控制。[15]Kalyuga等人的研究表明,多媒体界面中学习者的控制量应根据他们的能力来设计。[16]因此对具有中等先前知识以上的学习者应采用学习者控制的多媒体学习方式。
Seufert 对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帮助个体将外部多重表征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高先前知识学习者都不能在帮助中获益,只有中先前知识学习者才能在帮助中提高学习绩效。[17]但在他的实验中学习材料是系统控制,而不是学习者控制,帮助的呈现方式也只有视觉呈现一种。Sweller和Chandler的认知负荷理论,提出视觉和听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只有有限的能力。[18]Mayer等人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在多媒体学习中,视觉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加工的,只有当学习者主动把它们组织成聚合的语词和视觉表征,并与相关的其他知识整合在一起时才出现有意义学习;视觉和语词工作记忆的加工资源是有限的。[19]很多研究证明,当学习者投入加工呈现的视觉材料时,要求在工作记忆中努力保持附加视觉呈现材料会超过认知能力。[20][21]因此学习绩效就不会像伴随听觉信息的视觉材料的学习绩效那么好。那么帮助信息以哪种感觉通道呈现对支持多重表征的聚合更有效——视觉、听觉还是视听结合?本文将采用学习者控制的多媒体学习方式,以中先前知识学习者为被试,进一步探讨帮助的呈现方式(视觉呈现、听觉呈现、视听同时呈现)对多媒体学习绩效(回忆和理解)的影响,以期为多媒体学习界面的良好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
(一)被试
从70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48名具有中先前知识的被试参加实验(男21名、女27名),年龄在19~28之间,为非材化、物理、数学等专业的学生,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二) 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的学习材料为“晶体点阵的对称操作”,用Flash8.0制作成11张页面,每页均以文本和图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P4计算机上,材料难度适中,通过预测学习者学习后的成绩在9.02~24.22之间(总分30分)。屏幕左边为文字,右边为相应的图画。在学习材料的下方提供定向帮助或非定向帮助。定向帮助是总结性的提示语言,帮助学习者总结出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非定向帮助是向学习者呈现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习者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每种帮助各有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和视听呈现。右下角是控制按钮,可以自由地前后翻页。整个学习内容按固定的顺序先后呈现。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本实验采用2×3被试间实验设计,即帮助形式(定向帮助、非定向帮助)×帮助的呈现方式(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和视听呈现)。语音信息的平均声强为83.6dB。以学习后的回忆绩效和理解绩效作为因变量。实验分三步进行。(1)前测,测试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得分小于4.1分,大于8.0分的被试会得到一个小礼物并退出实验;得分在4.1~8.0分(中先前知识组)的被试做完前侧后,进行下一步实验。(2)学习者控制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前后翻页,但不能与其他同学讨论,学习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3)后测,后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绩效测试,在10~15分钟内完成;第二部分是理解绩效测试,在10~20分钟之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在安静的独立实验室中完成,除前测和后测时与主试有必要交流外,不会受到任何干扰。
三、实验结果
48名先前知识为中等水平的被试(前测平均分为6.86)被随机分配到6种实验条件下(定向帮助和非定向帮助)×(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和视听呈现)。对这6组被试的前测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F(5,42)=1.69,p>0.05]。
(一)回忆绩效结果
图1为两种帮助条件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不难发现,定向帮助组的回忆绩效略高于非定向帮助组。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F(1,42)=1.69,p>0.5]。图2是在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可以看出,听觉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最好,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呈现。三种呈现方式差异显著[F(2,42)=4.92,p0.05]。
图3为两种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回忆绩效。定向帮助在听觉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最高,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呈现。通过q检验,如表1所示,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听觉呈现高于视听呈现(p
(二)理解绩效结果
不同帮助形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如图4所示。非定向帮助组的理解绩效似乎高于定向帮助组,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种帮助的理解绩效差异不显著[F(1,42)=2.4,p>0.05]。图5显示了不同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不难发现,听觉呈现组的理解绩效最高,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的是视听呈现。对这三种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呈现方式间差异极为显著[F(2,42)=6.63,p0.05 ]。
图6显示了两种帮助三种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它们共同的趋势是,听觉呈现最好,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呈现。值得注意的是,非定向帮助组在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下的理解绩效均高于同种呈现方式下的定向帮助组,但在视听呈现方式下出现了相反结果,即非定向帮助组的理解绩效略低于定向帮助组。对两种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理解绩效进行的两两比较,如表1所示,在理解绩效上,帮助的呈现方式对非定向帮助的影响大于定向帮助组。定向帮助组三种呈现方式下理解绩效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听觉呈现高于视听呈现(P
四、综合讨论
帮助以什么方式呈现,才能更好地支持聚合心理表征的形成?本研究对两种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总体趋势为:听觉呈现(无论回忆绩效还是理解绩效)最好,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同时呈现。这个结果支持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22]和认知负荷理论。[23]根据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工作记忆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视觉工作记忆,主要加工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一个是语词工作记忆,主要加工来自听觉通道的信息。当帮助以听觉方式呈现时,学习者可以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加工学习材料,在语词工作记忆中加工帮助信息,使视觉和听觉输入能够同时被加工,实现了通道效应,因此有最好的学习绩效。当帮助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在信息输入的最初阶段帮助信息和学习材料共同竞争学习者的视觉资源,因此会带来较高的视觉工作记忆负荷而影响学习绩效。当帮助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时,由于视觉记忆和语词工作记忆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样的信息从两种不同的感觉通道呈现,使视觉通道中有太多要加工的元素而出现认知超负荷,产生冗余效应,因此不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实际的学习,学习绩效最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听觉呈现优于视听呈现,视觉呈现也优于视听呈现,而听觉呈现在统计上并没有优于视觉呈现。笔者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尤其是学习者本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方式等因素是关键的中介变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增加样本容量来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但本研究的样本容量并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样本量有所增加的话,听觉呈现和视觉呈现间会达到显著差异,如本研究中,在回忆绩效上定向帮助的听觉呈现与视觉呈现间接近差异显著(p=0.052)。
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学习绩效的影响与帮助形式有关。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回忆绩效上有显著差异,而非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理解绩效上有显著差异。即定向帮助对回忆绩效有效,而非定向帮助对理解绩效更有效,这一研究结果与Seufert关于支持多重表征的一致形式的研究相一致。定向帮助是通过总结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指明学习材料不同表征间的映射关系而达到降低外部认知负荷的目的,这使学习者有更多的认知资源直接应用于表征间的聚合,即形成聚合心理表征,因此回忆绩效会更好。而非定向帮助是通过启发式问题的形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建构聚合心理表征,实现了密切相关认知负荷的提高,引起对学习材料更精细的深度加工。因此非定向帮助直接引导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对理解尤其有效。
当对两种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即某种帮助对某个学习目标越有效,在视听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越差。虽然在统计上两者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反映了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当某种帮助对某种学习目标越有效,说明学习者对帮助投入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帮助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越大。当这种帮助以视听方式呈现时,学习者既要对学习材料和视觉帮助进行加工,又要对听觉帮助进行加工,从而出现认知超负荷。[24]研究表明不良的多媒体组合会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外部认知负荷。毫无疑问,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帮助信息就是一种不良的多媒体组合,因此产生冗余效应,使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在视觉表征与语词表征间建立联系,即无法形成聚合心理表征,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帮助在学习中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这种冗余效应就越大,认知超负荷就越严重,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当学习目标是回忆绩效时,应给学习者提供定向帮助,当学习目标是理解绩效时,应给学习者提供非定向帮助。而定向帮助和非定向帮助最好的呈现方式均为听觉呈现,其次为视觉呈现,视听结合的呈现方式最差。
五、总结与展望
基于实验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在多媒体学习中,提供适当帮助能促进学习者聚合心理表征的形成,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当以不同方式呈现帮助信息时,学习绩效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听觉呈现、视觉呈现、视听呈现。帮助信息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学习绩效的影响不同,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回忆绩效上差异显著,非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理解绩效上差异显著。帮助对某种学习绩效越有效,在视听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越差。定向帮助在视听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尤其差;非定向帮助在视听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尤其差。
Hede对影响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影响多媒体学习效果的4类12个因素。[25]本研究只考虑了被试的先前知识和学习者控制两个因素,对学习动机、学习者认知参与、学习者的智力和学习者风格等因素没有涉及,关于这些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绩效的影响有待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Van Someren, M. W., Reimann, P., Boshuizen, H. P. A., & DeJong, T. (Eds.). Learning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M]. Oxford: Elsevier,1998.
[2] Kozma, R. B., & Russell, J.. Multimedia and Understanding: Expert and Novic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Chemical Phenomena[J].Journal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1997, 43(9): 949~968.
[3] Yerushalmy, M..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spects of Algebraic Ffunction Us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Softwar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91,(7): 42~57.
[4] Cox, R., & Brna, P.. Supporting the Use of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in Problem Solving: the Need for 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1995, 6(2/3): 239~302.
[5] Scanlon, E.. How Beginning Students Use Graphs of Motion[A]. M. van Someren, P. Reimann, H. P. A. Boshuizen, & T. de Jong (Eds.), Learning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C]. Oxford: Elsevier, 1998.
[6] Tabachnek, H. J. M., & Simon, H. A.. One person,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An Analysis of A Simple, Realistic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Task[A]. M. van Someren, P. Reimann, H. P. A. Boshuizen, & T. de Jong (Eds.), Learning with Mmultiple Representations[C]. Oxford: Elsevier, 1998.
[7] Lajoie, S. P..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No More Walls[M]. Mahwah, NJ: Erlbaum, 2000.
[8] O’Neil, H. F.. What Works in Distance Learning: Guidelines[M].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5.
[9] O’Neil, H. F., & Perez, R. S.. Web-Bas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Mahwah, NJ: Erlbaum, 2006.
[10] Gegner, J. A., Mackay, D. H. J., & Mayer, R.E.. Computer-Supported Aids to Making Sense of Scientificarticles: Cognitive, Motivational, and Attitudinal Effects[J].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 2009,(57):79~97.
[11] [12] [17] Seufert, T.. Supporting Coherence Formation in Learning from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13):227~237.
[13] Clark, R. C., Mayer, R. E..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feiffer,2003.
[14] Lunts, E.. What does the Literature Say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er Control i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Electronic Journa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2, 1(2):59~76.
[15] Chen, S. Y., Fan, J.-P., Macredie, R. D.. Navigation in Hypermedia Learning Systems: Experts vs. Novi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22):251~266.
[16] Kalyuga, S., Chandler, P.,Tuovinen, J. & Sweller, J.. When Problem Solving is Superior to Studying Worked Exampl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2001, 93(3):1~10.
[18] Sweller, J., & Chandler, P.. 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4,12(3):185~233.
[19] Mayer, R. E..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M].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 Mayer, R. E., & Moreno, R.. A Split-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90): 312~320.
[21] Mayer, R. E. & Moreno, R.. 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2002,(12):1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