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商问题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铁路交通由其价格低、方便度高的特点深受到人们欢迎,在大众的选择出行方式上占据主要地位。随着客流量的增大以及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加大进行铁路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多增加铁路路线,以此来实现铁路交通干线的全贯通。因此,铁路施工建设工作也是在紧张进行,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供应商想要参与进来,此时就需要铁道相关单位展开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管理的工作。
一、对供应商的认识
(一)供应商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为买方提供对方所需要的物质的实体商家,供应商为买方提品,买方进行货币支付,二者是服务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铁路施工企业的供应商是指给铁路建设队提供各方面铁路建设所需要的材料和建材的商家,供应商的发展与铁路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二)供应商的分类
供应商的分类根据划分要求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是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产品可以将供应商分为六大类。
(三)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1)供应商选择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实际中,对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事实上是没有具体的规定,也没有成体系的制定标准,现在所说的选择方法是在人们工作的中的大量经验基础上而总结得到的。第一种是直观判断法,这一方法就是买卖双方通过比较浅的交谈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直观判断达成共识并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种较为感性的选择方法,事实上在实际中,大多数工作的合作关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在社会交际中,企业的合作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发展,当某两个企业的利益达成共识,再加之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比较容易建立合作关系的,但是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是比较有风险的,特别是对陌生企业供应商而言。建议在铁路施工选择供应商时要慎重,要对供应商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第二种选择方法是协商选择法,该方法也是带有主观感性思维的方法,买卖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存有歧义的利益问题,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初次了解后,通过进行多种途径加深了解,在逐渐增多的接触机会中不断协调与洽谈而进行选择的。第三种就是说所谓的招标法,当大型企业或某些单位准备进行某些大项目的时候,在供应商参考量较大的情况下,这些单位会通过招标法对供应商进行招标选择,这种方法是通过供应商的自主自由竞价而进行选择的,最终这些单位对招标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供应商比较选择。招标法让买方单位更了解供应商的价格以及企业运行状况,与直观选择法和协商解决法相比,招标法是更加科学理性的一种方法。建议铁路施工的供应商选择可按照招标法进行。
(2)供应商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买方单位在选择供应商时并不是盲目的,不是单一的以直观判断为根据做出选择。对供应商的选择是有一定的考虑因素的,比如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是否变相加价、供应商服务质量、是否具有合法生产的相关证件、生产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以及该供应商的生产科技水平,更多的还有就是供应商的生产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订货单的生产以及是否能够及时交货等问题。
以上这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铁路施工的进度以及完成后的质量问题。铁路建设是事关大众生活利益的工程项目,其生产过程要充分考虑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也有相关单位的工程建造掺假,制造所谓的“豆腐渣”工程,极大地危害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对企业生产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铁路施工建设的供应商要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认真选择。
二、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商的管理现状
(1)外国供应商管理现状。像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或是说它们的供应链的发展都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是像沃尔玛这种零售巨头,还是像UPS这种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他们的供应链体系都是相当完善的。其原因是它们的发展较早,发展时间较长。二是国家经济发达,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规章制度较完善,在不断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2)我国供应商管理现状。供应商管理工作在中国来说只是处于萌芽期,对供应商的管理发展起步较晚,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的,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制度的规定是有一定的现实差距的,供应商管理的工作还是要在日后的实践当中不断完善,不断规范化。当然,不否定这是一项长时间性的工作,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并在日后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
(1)缺乏分级管理。供应商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分级管理问题,供应商管理当中分级管理不严谨,常出现分级不明确,工作性质混乱的问题。例如,在供应商企业管理当中,管理层不清楚,领导不是领导,工作人员不是工作人员,虽然在企业工作当中倡议建立平等的工作关系,但是管理制度是绝对不能乱的,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履行管理层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对铁路施工供应商失去了管理,那么所有的工作难以有序地进行。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没有管理层的管理,各种供应商的生产、供货等工作就会难以有序进行,比如供货当中出现重重矛盾,相应的,会导致铁路施工工程进度减慢,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是不可挽回的。
(2)供应商信息管理。供应商信息对于买方单位来说是一种生产能力的反馈,但是在当下的供应商信息发展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其所欠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商信息查询不便,供应商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管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信息的管理,一旦需要信息查询时,还是得花费很大的时间与精力寻找,既浪费时间还导致工作的烦琐程度加大,给工作的执行带来很大的不便。供应商企业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有些供应商将内部信息封闭起来,认为各自的企业信息不方便与外人交流的,担心信息泄露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事实上,实现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商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将会促进信息多元化,更加全面化,从而促进供应商行业的共同发展。供应商信息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供应商自身利用信息率不高,自身掌握信息而不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没有做好充分的科学分析信息管理工;另一方面是供应商的信息对外方而言利用率不高,部分招供应商的企业没有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其掌握的供应商信息只是形式化的信息,这样一来对供应商的管理起不到任何有效作用。供应商资质信息审查不严,就比如没有充分考虑到供应商的生产水平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其是否具有生产许可证等有效证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后果就是在管理当中不具有合法性。
(三)供应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供应商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就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还有待在日后工作当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三、供应商管理策略
(一)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交流
(1)与供应商积极沟通,铁路施工工程是一个花费时间比较长的工作,在工作中需要有大量的供应商提供供应相关的服务,所以买方单位要注重与供应商的沟通问题。及时与供应商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不能在发生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制造矛盾甚至加深误会,企业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实质上就与人的相处一样,沟通是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
(2)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企业发展是百利无一害的。首先,是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合作关系既减少了不必要供应商选择问题,又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合作关系,在工作的许多方面减少了新手上任的问题又增加了合作默契。这种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在许多大中型企业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铁路施工建设就应该借鉴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以丰富自身的发展。
(二)完善供应商业绩评价体系
(1)供应商业绩评价的指标。对供应商的业绩评价是有相应的评价指标的,大部分和选择供应商时参考的因素是一样的,业绩评价就是对产品的质量、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以及是否满足了订货情况和是否按时交货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如果对供应商的业绩评价比较低,那么该类型的供应商以后很难在市场上受到大型企业的雇佣,因此可见供应商要注意业绩的审核与评价,平时要按时按量的进行生产,对产品的质量负责,用真挚的服务为自身打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2)对供应商业绩评定的主体。对供应商的业绩评定应该并不是一家企业就可以定性的,供应商的业绩是由它所提供的所有买方单位共同进行评价的,甚至是可以由社会进行评定的,应该规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共同参与到供应商业绩评定工作当中,增加评定的合法性。
(3)业绩评定结果鉴定。为了实现公平公正,供应商的业绩评定结果最后应该交由专门的组织结构进行鉴定,保证业绩评定结果的权威性。
(三)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
供应商的生产活动也是需要一定监督的,监督其生产的合法性以及生产成品的标准性和合格性,从而可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派员驻厂监造。
(四)完善供应商管理体制
供应商管理体制目前发展不完善,在将来供应商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完善,起到可以在管理方面逐渐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为实践作指导的作用。
四、结语
铁路施工企业的供应商关系到铁路建设的重大问题,所以必定要注重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从而为铁路建设工作提供保障。本文旨在探讨铁路施工企业中的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问题,在上文中结合了具体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针对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个人见解,为更好的解决供应商管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为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潘莉,女,湖北武汉人,本科,经济师。]
参考文献
互联网企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行业,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新的营销模式也造就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互联网企业作为高成长的企业其盈余如何,是否具有持续性,也成为投资者逐渐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盈余质量的概念
会计盈余是指以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按配比原则通过对企业的日常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反映本期经营绩效的数据。会计盈余是一个累积数,因此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过去企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能够为会计盈余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预测企业未来发展。
在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为了盈余质量的概念这一问题专门召开了盈余质量研讨会,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盈余质量的概念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盈余质量仍然没有一个被学术各界广泛认可的定义。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分析针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学者们分成了两个方面的观点,一者是计量观、另外一者则是信息观,两种观念有着根本上的区别,计量观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消息的深入剖析,而信息观念则是将市场作为分析问题的主要导向。
二、互联网行业特点
(1)高风险性。我国互联网企业上市公司,大都处于初创阶段,资本规模相对较小、对市场的开发占用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互联网企业具有较高风险。在国内的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诸如乐视、人民网等企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其行业竞争力大,风险性较高,诸多投资者也是持观望态度。
(2)高成长性。互联网企业,普遍的特征都是在近些年来成立的主要从业人员据是一些极富创意的高新技术人才,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企业的成长速度迅猛,一旦获得了好的项目,短期盈利能力可观。因此相对发展成熟的行业而言,互联网企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征。
(3)前期投入大,到达一定规模之后才有业绩的爆发。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企业前期需要巨大的投入,规模很小的时候,由于才刚刚开始投入因此可能出现盈亏平衡的情况,但是随着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得到的回报无法跟上时,就会出现亏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无法得到风险基金青睐的互联网企业一旦出现资金缺口,破产风险很高,相比而言那些比较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诸如腾讯、淘宝、阿里巴巴等,无一不是在创业之初就有了巨额融资的支持。
(4)互联网行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互联网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能够迅速在细分市场中占据市场的企业,在市场中有这明显的竞争优势。早期就开始在我国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以主要从事通讯业务的腾讯为例目前已经占领了即时间通讯市场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研发投入较少。近几年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普遍偏低。只有人们熟知的乐视网、焦点科技等研发支出近几年成上升趋势。而人民网、东方财富等企业的研发支出却是止步不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支出投入金额较低,这也是影响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持续性重要因素。
(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互联网企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特点是企业规模小、企业结构以及制度都不够完善,这样使得企业专业化程度较弱,透明化较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产生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节薄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不足以为证券市场提供有效与事实的资本信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可靠性降低。与其它行业相比,互联网企业股权结构特征体现出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显著特征。有些企业还由家族或类似家族的集团控股。比如乐视网其股权由贾跃亭、贾跃芳及贾跃民三兄妹持有的55.34%。焦点科技其董事长沈沈锦华个人就拥有59.27%的股份。三五互联网龚少晖个人持股也高达42.87%。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状况。
(三)风险评估意识薄弱。互联网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而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管理层在做各种经营决策时,往往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对互联网公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互联网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征,这种高成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对未来盲目自信,上市公司进入成长期后,自己所研发生产的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企业盈利也随之稳步增长,进而忽略了企业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风险评估意识的淡薄使得企业无法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更不要提识别未知风险以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便会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冲击,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可持续性发展。这种盈利的非可持续性会削弱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与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从而削弱了上市公司当期的盈余质量。
四、提高我国互联网企业盈余质量的对策
(一)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作为高新技术企,较高的自主研发活动是持续提升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研发投入较少,说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签,不利于企业在经营上的竞争。互联网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研发投资和技术创新是其主要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
(二)优化企业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于处在初创期的互联网企业上市公司而言便于决策,有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高度集中的家族色差,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股权过于的集中,将会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用进行盈余管理,导致经营管理的混乱,会计盈余质量也随之下降。因此,优化股权结构,淡化家族色差对提高我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里,对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是比较重要和关注的部分,企业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增加风险的评估和防范的概念,另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规章制度予以加强。由于盈余质量是一个企业在成长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提高企业盈余质量的预测性和对盈余风险把控的能力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建立和提高企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机制,加强企业在盈余风险和盈余预测的能力,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1.安徽三联学院;2. 山东协和学院)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阶段成果,项目号:2014ZY081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本运营;上市公司;规模经营与经营规模
资本运营是企业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资本运营,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并且可以获得通过自身努力无法获得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史蒂格勒曾经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积累发展起来的。”同样的在我国国内,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用于非生产的资本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一股上市公司资本并购重组的浪潮,在这其中,有像海尔集团这样凭借强大的产业基础,依托政府的行政规划,进行整体兼并,直接获得优质资产从而达到强强联合资本运营模式,也有像德龙这样的民营企业合理利用市场规则,买壳上市,将以上市的股份公司进行改制,通过改变其股权结构,注入优质资产使上市公司的主业结构发生变化,在通过并购托管加工的方式整合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达到自身成功上市的目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以上市圈钱为目的对企业自身发展不闻不问的企业实体,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诚信,对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内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公司资本运营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资本运营可以调动各种经济力量,改进深化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于我国过去固有的经济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在国民生活中覆盖的面过宽,这一方面限制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也造成了国有企业经济实力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形成合力,导致整体效率不高,存在大量亏损企业。
2.有效的资本运营可以克服生产资源分配不均,让闲置或处于低盈利状态的资本向高新技术或热门行业投资,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让市场解决资源不均的问题,有效解决企业生产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成为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走向壮大的必备条件,我们有必要对其分析和研究。
一、资本运营的概念和主要方法
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通过流动、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变为可以增值的资本,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资本运营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运营主体,运营资本,运营对象、运营手段和运营环境,运营主体即资本的所有者或者是支配者,运营资本又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以自有资本为杠杆,融通借入资本从而加速资本周转周期,增大资本运营规模是上市公司所要必修的功课。运营对象是指持有资本的企业所要注资的企业实体,例如通过买壳上市的公司,已上市的公司就是他的运营对象,资本运营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在利润最大化的大原则下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和增值,并且通过合理的并购强强联合从而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本运营是一种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营活动,所以,资本运营的策略和手段也是有它自身的体系的,目前,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策略有
1.并购:指的是通过买卖另一家企业全部或者部分的资产和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的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行为。
2.公司改制重组:是指为了整合经营业务,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分离、置换、出售、转让,或对企业进行合并、托管、收购、兼并、分立的过。
3.买壳上市: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控制该上市公司,这在我国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尤为常见。
二、上市公司出现的基本问题
1.上市公司资源配置不合理,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情况严重。首先根据资本运营的理念,是将一切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即所有资源和生产要素在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优化。然而在我国现实的资本运作中,却经常背离这一点。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名额还属于稀缺资源,导致某些地方政府主导的以买壳上市为目的的重组风气。这与过去旧的发行行政审批制度和现行的核准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资源稀缺有关,买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一定比例的股权来控制上市公司,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有关的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资本运营方式。一个买壳上市的程序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首先需要股权转让,就是所谓的买壳,通常会在上市公司中寻找经营不善的公司,通常会愿意出售一部分股权来解决困难或者套现,而购买方则可以通过购买股权达到参与甚至控制企业决策的目的。这种做法使优质资产需要通过购买较差的国有资产来做壳上市的方法无形中给购买方增加了负担并且给后期企业整合增加了难度。
2.错误的投资观念,将规模经营和经营规模混为一潭。上市公司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企业缺少真确有效的管理和客观的评估,盲目重组,但是在人才资金等诸多条件上又不具备监管的能力,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下滑,甚至新的投资项目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流致使原来效益好的投资项目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另外,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运营增的资本要运远高于生产经营增长的速度,一些上市公司只注意规模的增长,却不注意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内在的发展,在企业处于上升期阶段时就盲目投资、扩张经营,没有巩固好自己的优势项目就进入不熟悉的投资领域,将企业的资金利润消耗殆尽,以健力宝集团为例子,该企业先后在2002年11月和2004年八月收购河南宝丰酒业和西北油漆厂。这些对健力宝自身产业链条不相关的收购直接导致集团现金流的严重偏移,不但新投资的项目没有产生可观的现金流入,还使得原来利润增长稳定的软饮料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投入在新产品的研发和质量监测以及市场的营销上,使得饮料产品销量大幅下滑,更进一步减少了企业利润,导致恶性循环,使企业大面积停产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盲目投资和错误的投资观念会导致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3.产权界定模糊。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是以国有企业转型或者以国有企业为壳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或多或少与国有企业有联系,使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一股独占,或者占有大部分结构,这样的股权结构国家不但享有所有权还享有大部分的法人财产权,使得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仍然存在老国企的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企业,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4.盲目融资,投机观念严重。长期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饥渴症,不少上市公司竟然是先筹措资金,再去寻找投资项目,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导致大量的筹集资金存在银行和用于委托理财,在现实中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后,直接通过委托理财方式,依靠交易股票、期货、外汇来获得额外的利润,片面地将资本运营视同于炒作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将资本运营和资本投机混为一潭。例如:中航油(中国航空石油新加坡分公司)违反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其可在境外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上限,不能超过进出口配额的规定,盲目的相信个人的判断,大量购入看涨期权,被国外资本套牢,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样一个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个企业如果置主营业务于不顾,把投资看成投机,并且试图通过这样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这不仅有悖于资本运营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事实证明,能够通过投机获利者毕竟只有少数,只有努力发展自身的主营业务,把资本运营作为自己主营业务的延伸,才能从长远的角度壮大自身的实力。
5.资本运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的实例中许多公司为了急于上市或者某些短期的利益,忽略了资本运营的长期战略意义,频繁的变动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经常在一个会计周期内更换数次控股权,这样严重影响了公司长远规划。
6.资本运营人才缺乏。资本运营是一种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各种经济、财务、法律、管理的知识,并且可以熟练的运用各种金融手段。然而我国这方面人才严重短缺。要知道,上市公司资本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于决策层面的管理人员的能力,经营者的知识储备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然而许多经营管理素质低下,不具备资本经营能力的管理者仍在经营企业,这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进行有效资本运营的又一制约因素。
7.具体到我国国情,有两大类问题比较突出,(1)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一类企业,这一类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存在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无法真正自主经营,因而企业的资源无法得到真正合理有效的配置,因此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另一类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在资本运营中所产生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家们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不以企业能力为导向,过分的使用财务杠杆,大量借贷用于企业自身扩张,一旦企业内部出现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导致最终失败的后果。(2)民营企业在我国资本运营的实践中,往往中扩张而轻整合,本来是有良好的动机,期望通过兼并收购结成战略联盟,先全力做好并购,等平台建立好后在来完成整合的工作,但是由于自身实力上的限制,收购以属勉强,再没有能力经验将已经并购的企业进行整合,最终资源得不到优化,一加一不但没有大于二,甚至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民营企业自资本运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并购与自身生产经营不相关联的企业,超过自身需求的横向扩张,将本企业资本运营和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分离,实际上企业无论资本经营还是生产经营都是在为让自己做大做强而努力,将资本运营看作是独立于生产经营是错误的。实质上,资本运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应该是资本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最终是无法成功的。上面讲到的健力宝集团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本希望可以通过资本运营来壮大企业自身,结果企业的领导者盲目迷信企业资本运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帮助,将大量资金利润投入到并购企业中,导致最后资金链断裂,毁掉了整个企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民营企业家投机思想在作怪,当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一点成功后,大肆进行各种资本运作,或是以圈钱为目的设法上市或者借壳上市,或是以资本运营提高企业名声,从而获得更多银行贷款,再并购其他一些企业,草草包装一番倒卖给下家,通过这样来赚取差价,这在资本市场上不完善,信用水平较差的中国,往往可以获得巨大成功,但也隐藏着可怕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越陷越深,最终将企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的策略
上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是因为我国经济刚起步,在政策宏观调控上尚不成熟,造成的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有些是企业自身发展出现的缺点,或者是整体对企业资本运营认识的不清晰,造成的理念思想上的差距,林林总总,我们需要逐个分析,逐个解决。
1.解决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问题。应该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下手,建立和完善适应资本运营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对资本运营市场的监控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平台,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当局完善了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才能让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获得收益,目前在我国可以进入证券市场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竟然可以流通的个人股尚不到总股本的1/3,其余大量的属于法人股或国家股,虽然国家需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限制流通股的比例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资本的流动性,现在当局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减少政府对企业间资本运营的干预,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初期,政府干预虽然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的也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扶危济困”“拉郎配”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我国河南的某位地方领导曾经宣称:他要将当地30%的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最后的做法就是将这30%的亏损企业重组给当地赢利的企业部门,结果一些先进的赢利的企业被迫兼并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结果好的公司被拖跨,差的单位又得不到良好的整合。
2.正确处理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之间的关系,避免乱投资。上市公司之所以上市,说白了就是可以通过市场来进行资本运作,但是其资本运作的最终目的是应该服务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是为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产品的扩大再生产中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尺度,如果只注意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发展慢,当遇到机遇的时候又因为缺少资金的融通而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反之如果片面的追求资本运营,将自身的主营业务放在一边,企业可能会在短时间里迅速的到扩张,但是这样的规模扩张只能是空中楼阁,缺乏稳固的根基,对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是企业的左膀右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少了谁对企业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特别的,企业,尤其是产品性质的企业,更因该把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作企业的根本出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资本运营更多的只是为了服务于生产。
3.避免乱融资。按照自身的需求合理融资,同时完善金融市场,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无疑会丰富企业的投资筹资方式,合理分配公司优先的资源,使得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更加理性化,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有股票市场的增发新股和在债市发放债券,或是向银行进行各种形式的贷款等等,上市公司在选择金融产品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不可以随大流,因为每个企业他的经营状况,资金需求的规模,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从事的行业特征都不尽相同,绝对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就比如前面讲到的企业权益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前者作为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要比发行债券门槛低,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金并且不用考虑偿还期限,应该是所有企业最理想的融资方式,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资金成本过高,股权稀释严重的问题,所以还是有很多已经上市的企业没有选择,增发新股而是到债券市场去发行公司债券。
4.充分优化并购资源,避免上市公司只见并不整合的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上市公司资金利用率。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有两类,一类是战略性的,为了获取产业链,或者是降低经营风险、增大企业规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另一类是财务方面的原因,可能是为了上市融资、关联方交易、避税等等。企业并购出发点应该是从第一类即战略的动因出发,是为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企业,而非只是为了粉饰年报,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后期整合,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5.解决国内企业资本运营缺乏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系统,努力增加资本运营方面的人才储备。1.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欧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短短几年十几年内走完别人花几十年上百年走完的路,但是国外资本市场的许多经验是我们非常值得学习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2.要大力发展和培养资本运营相关的人力资源,并且让优秀的人才担任公司的经营者才能让企业不断成功。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运营虽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其不断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目前还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替的时间区间,资本运营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企业自身利益的界限,于深化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必须尽快解决自身在资本运营上的种种弊病,早日进入正确的运行轨道,同时发展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Michael C.Ehrhardt,Eugene F.Brigham.公司财务一种关注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张 章.企业资本运营发展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3 :(123 148).
[3] 郭天明.上市公司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GR.(121-123).
[4] 孙丽华.我国资本运营现状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5 NO293 :(96-97).
[5] 胡春宏,王惠珍.上市公司资本运营探析[J].经融投资 :(34-35).
[6] 王莉.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6.
[7] 周秀琼.规范上市公司资本运营行为[J].财政经融.2005年12期:(22-23).
据统计,至2011年4月,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003家,显示了市场主体的日益多样化及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民营企业上市后,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进行运作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华丽转身和跨越式发展,是民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重要问题。问题是,民营企业上市以后,其股票大幅度跳水或停牌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确保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民营上市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上市公司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决策管理方面,董事会权力董事长个人化
上市前,民营企业老板可以说是整个企业命运的主宰者,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特色、管理理念、经营现状和发展方向,实际上可以说是老板个人及其家族思想和能力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没有走上融资平台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或企业文化特点。这种“老板文化”作为民营企业独具特点的低成本运作模式,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成功的秘笈之一,但是,企业上市后就成为了公众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而许多家族作坊式民营企业没能及时转变观念,从而使中国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大起大落成为了常态。
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董事会的权力董事长个人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企业制度化建设中,相关部门的思维始终摆脱不了“老板文化”的束缚,或多或少地会考虑到老板个人的喜好:即“老板”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忽视了整个团队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有的甚至把老板的话直接当成制度来执行。二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或管理层对“老板”个人缺乏制约,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老板个人说了算。制度和流程对他人来说,是必须遵守的“天条”,而对老板来说,形同废纸一张。三是因为管理层不敢表达与老板不同的意见,或者说了不同意见,也不会被采纳。
(二)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无法有效贯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企业为了顺利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不得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或进行内控改革。但是,实施内部控制无疑需要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来不规范的企业运行系统下的运行效率。于是,一些管理人员常常以影响效率为由,反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推行。对权力过于集中的民营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明显是对权力的冲击与挑战,在决策管理者不愿分散管理权力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可能首先遭到决策管理者的反对。既得益者也会因为内部控制影响了他们的得益而反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推行。
(三)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制度不健全,“行政理财”现象严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民营企业上市前,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会计核算,财务报表主要满足报税和经营管理需要即可。而财务决策通常是老板说了算。这必然导致民营企业财务人员整体专业水平偏低的现象。
其次,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其财务收支活动都存在着一些不合法的成分。“小金库”、“两套账”成了这些企业参与不公平市场竞争和获得“第一桶金”的法宝。财务收支的不合法,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工作基本上只限于会计计算而不是会计核算,或者只重视财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另外,由于“老板文化”的普遍存在,许多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健全,或者根本就不制订相关财务制度,或者有制度也不执行或难执行,遇到问题均按“老板”或“领导”批示或意见办理。这样的企业往往因为内部缺乏财务监督、岗位分离与控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积重难返的财务隐患。
再次,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缺失。财务预测是决策的前提,科学的决策、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或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决策者的观念以及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制约因素,导致财务工作流于简单的计量与核算,财务管理职能无法正常实现,对面临或潜在的风险缺乏感知甚至视而不见。
最后,财务管理不能做到用人“唯专”。对于企业的许多事务尤其是财务事务,民营企业的普遍现象是希望“自己人”亲历亲为,只有这样心里才感到踏实。所以,“行政理财”往往替代了“专业理财”。 现实往往是,真正的专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发挥专长而无所作为。一些民企对高薪聘请的财务咨询公司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工作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不肯将企业财务底细摊牌,妨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用人唯亲”的现象仍然突出
因为缺少人才,许多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引进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现象,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只重“招人”不重“用人”,或者只重“用人”而无视“留人”。特别在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诚信社会的建立还不够成熟,社会法制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很多民营上市企业仍然习惯于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用“亲人”,用“熟人”;认为只有“亲人”和“熟人”,才是“靠得住的人”,而不依靠用制度和流程做监控。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太麻烦,成本太高,不如直接用人去“把关”来得“简单”和“快捷”,同时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内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或缺失。
二、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决策管理方面
(一)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系统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与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作为代表股东利益、代表股东行使股权的常设机构,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同时选聘经理人员,由经理人员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经营和管理。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确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重大经营决策必须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共同表决,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机制制约决策者的行为,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二)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和专业决策数据库
证监会规定中国上市公司必须有1/3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通常由外部管理、财务、法律及投资方面的专家组成,这实际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专家咨询系统,可以更客观地从专业角度对企业决策进行论证,提出意见。一般情况一个企业应该建立二套班子,一套是技术咨询班子,一套是管理咨询班子。技术咨询班子就是对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在整体发展趋势上进行认证,管理咨询班子针对企业的管理方面提出更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建立这样二套咨询班子,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科学的决策必须有相应的决策研究资料,这时候就要求建立一个决策的专业数据信息库,信息库资料的来源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期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取得,在进行实际决策分析研究的时候,随时可以通过数据库查到相应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三)建立正反两面决策认证制度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有对立面才能把问题讨论得更加全面清晰。对于企业来说。任何重大决策也要通过正反面来论证,通过论证,能够提高的决策的科学性。
2、内部控制方面,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也体现对投资者的尊重。如果将各项职能都交给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执行,没有部门、岗位的职责分离、没有必要的授权、批准和审核,在效率上可能会很高,但由此产生的风险也急剧上升。因此,为了防止一些重大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牺牲一定程度的效率是控制风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关系到企业存亡问题,而效率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快慢,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及时改变观念,清醒认识到经营风险的确定性及其对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不能过分强调权力、成本因素而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当打破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合理权衡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效率的关系。
3、财务管理方面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规范财务与核算,强化财务管理职能
民营企业上市后,交易所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财务分析、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股利分配、资本运营、财务核算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十分复杂。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核算及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企业管理的中心,在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与细化的大趋势下,民营上市公司应健全公司内部财务机构,切实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强化财务管理职能,相应地设置既有主管资金的筹集与高度、财务规划与决策、投资方案的评估与投资战略的制定,又有主管公司内部经营核算、信息处理与财务监督的两套机构。
(二)建立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
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是企业用于规避经营风险、构建竞争优势的两种重要策略,但是,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分离、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预算松弛”和“预算指标失效”、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弹性、预算管理形式化是目前企业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中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
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一种既能使预算管理有效地促进成本控制,并能使成本控制指标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以总部、中层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基层作业单位三个纵向层次、以成本管理及以预算管理为横向项目的矩阵式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能通过三个纵向层次的成本管理项目组在激励机制作用下联合进行成本管理并深入到作业成本层面指导成本改进方法,形成不断循环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项目组与成本管理项目组在人员构成上的相互交替、互相参与,能有效地促进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有效地提高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水平。
(三)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及盈利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与财务管理直接相关。企业管理者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通过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运用一系列可以量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企业的资本运营与经营活动、资金运用和财务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揭示重大风险区与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集团领导和管理当局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一是引进德才兼备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使其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引进的外来人才,民营企业要给予充分尊重,所谓用人不疑,在内部控制有效监督之下充分授权,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人才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据调查,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和经营业绩还没有挂钩,因此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主要还是来自他们追求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的一种自觉行为。科学肯定和承认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切实提高经营者的经济地位,仍然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核心。
三是重视员工的尊严和员工个性的存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员工的成就感;2、能够认真倾听员工的呼声,重视鼓舞员工的士气;3、重视通过目标管理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4、员工愿意做一些挑战性工作,比如给员工交代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工作,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允许自行计划和调整。
四是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员工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及同级之间的沟通。沟通可以减少矛盾,有利于建立感情,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另外,要使企业或团队成为学习性组织。
综上所述,民营上市企业只有转变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优秀人才,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按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进行运作,才能真正促使民营上市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从而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保持了较高的协调性。同时,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使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即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在现阶段有些资产和负债缺乏成熟的活跃市场,尽管会计信息相关性非常重要也必须以可靠性为前提,但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可能出现偏差或人为操纵利润现象。我国准则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规定,原则上要求,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经过几年的实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研究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会计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对公允价值下过定义。广义的公允价值是一种理念,是历史成本的延伸,是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性的质量特征。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因为会计必须反映经济真实,特别是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所以公允价值可以满足企业外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大多数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本文采纳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质上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的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的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持有或消耗资产的现时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概念的指导思想是要求真实和公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
公允价值对交易环境要求严格,要求公平交易,从而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加相关的信息,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2.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
随着时间的变化,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也会发生变化,今天的公允价值到明天就成了历史成本。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反映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在市场上的评价,它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价值指标。也正因为如此,公允价值才能够时刻保持“公允”。
(三)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经营业绩即经营成果,是指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指标体系有价值指标和非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发展能力定性指标;非价值指标包括经营者的素质能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应变能力评价、技术资源状况、公司激励制度等。
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运用,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不同的体现。以中石化2005年年度报告为例:中石化分别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按规定应编制两套财务报告,一套为中国标准,即“原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一套为国际会计标准,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2005年的年报中,按照中国标准编制的报表,2005年净利润为395亿元人民币;按照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告,当年利润为438亿元人民币。2006年在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年初股东权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股东权益变动的上市公司有454家,调增年初股东权益795.04亿元。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最大影响就是接近市场价格信息,但是,资产信息和所有者权益信息的不稳定性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使用发生偏差,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具体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相关规定不完善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缺乏统领全局的会计准则框架。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方法和要求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既不详尽也不统一,且各个具体准则之间存在计量属性矛盾及计量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而相关制度不健全,又给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
(二)公允价值获取困难
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认会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由于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些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到相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难以寻找到只能估计。比如,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就会采用现值计量估计公允价值,需要估计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其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目前,公允价值获取困难已成为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所在。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过高
公允价值最可靠的获取途径通常是参考活跃市场的报价。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尚属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交易不活跃,金融工具的使用不普遍。在这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公允价值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且取得公允价值的收益难以抵补其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动态计量的属性,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新的认定,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提高会计计量和账务管理的操作成本,而公允价值的使用也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风险,加之为了防止出现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企业的监管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四)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多方面留下的弹性空间,很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比如,对所取得的配股,管理层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净利润,直接影响利润表数额;也可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资本公积,改变股东权益。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通过利润操纵,使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而实现其利益需求。利润操纵行为的存在,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不符合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真实、公允的质量要求。
(五)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发展较晚,独立性比较差,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自身利益难以保持应有的公允与客观,加之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限,道德操守不高,面对上市公司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压力和利诱,执业质量难以保证。另外,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一些违规行为相应的处罚措施还缺乏威慑力,使得一些企业敢于以身试法,这也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推广使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中应用的对策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核算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国际应用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有发展成为未来主要价值计量模式的趋势。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健全,使信息使用者更透彻更有效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规定,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应当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在总结现有公允价值计量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细节问题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以指导公允价值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同时,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规制度,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一个协调的法律环境。
(二)建立信息数据网络,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难度
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公允价值获取困难的问题,应当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建立与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的信息数据网络,形成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库,提供容量大、时效性强的数据信息,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考数据。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当加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还可以指定专人负责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降低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
一方面,应当不断深化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创建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各级市场,不断完善资本证券市场和其他专业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另一方面,应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准确处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事项,切实降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
(四)编制全面收益表,防范利润操纵
建议通过编制全面收益表对已实现收益与未实现收益分别考核。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递延收益处理,不计入当期利润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规定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收益,而且应根据相关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从而有效防范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的利润操纵行为。
(五)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推动财政、税务、审计等管理机构强化监督,发挥监管合力,同时强化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在审计准则中明确、细化有关公允价值的执业标准和措施;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守法意识和诚信道德意识,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独立性,提高其对公允价值估计的审计能力。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加大其违法违规成本,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立弘.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公允价值[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92-94.
[2] 仇娴.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1):67-68,74.
关键词:工商系统国有资产 管理
工商管理系统中国有资产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满足机关办公所需资产,二是工商管理部门投资创办的便民市场和其他经济实体。管好用好这两部分资产既是保证工商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物资基础,又是弥补办公经费不足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后一类资产还可以为群众提供生活便利。但从对工商系统的国有资产管理调查情况看,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资产管理混乱,利用率低,运营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工商系统的资产管理亟需加强。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是资产闲置的多,用的少;处置的多,报批的少。
从调查情况看,有的部门不能从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厌旧喜新,为了达到购置新的仪器设备的目的,打着提高办公效率的旗号,重复购置大量仪器设备,造成大量资产闲置,增加了财政负担,影响了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由于闲置资产远远比使用的资产多,管理制度又不严,闲置资产根本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资产丢的丢,损坏的损坏,无人痛惜。资产随意处置现象十分突出,比如擅自改变资产产权关系,将国有资产无偿划给实体;擅自将国有资产为所办实体抵押、担保;资产转让不经评估,低价处置。这些处置事项必须到上级主管部门或国资部门办理审批手续,而大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没有办理任何审批手续,都把国有资产作为部门资产,随意处置,忽视了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二是帐实不符,盘亏资产、帐外资产现象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单位不能严格遵守法规制度,资产长期不核对帐实,该入帐的不入帐,该核销的不核销,存有大量帐外资产。有的单位管理制度不严,帐面上记载的固定资产远远少于实际的固定资产数,增加的固定资产不入帐,报废固定资产不减少,如一些几十年前的早已不存在的破旧资产,没有及时减少,仍然挂在帐面上,资产报废的不减少,新购置的不增加;有的单位资产处置手续不全,固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没有经办人手续,到最后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固定资产。有的单位甚至连固定资产帐目都不设立,结果造成固定资产增减无据可查。一些干部的调动中“物随人走”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成了一些干部的私人用品随意带走。盘亏资产与帐外资产的同时存在,使盘亏资产越来越多,但却不容易被发现,资产也就悄无声息的流走。
三是资产运营效益低。
工商系统投资创办便民市场时,大部分是贷款经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每年都严重亏损,形成大量债务包袱,增加了财政负担。投入的资产不但没有形成收益,反而全部亏掉,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创办的实体,也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但有时为了挽救实体,又要弥补经费不足而将资产无偿借给使用或不断的投入,最终的后果都是只投入,无产出,把国有资产都白白的亏掉和变相吃掉。
二、国有资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机构缺位,监管不到位。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设立和配备专门机构或人员,来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是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和促进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工商系统资产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意识差,对资产的购置、借出、报废等手续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没有资产管理制度或资产管理制度的虚设造成工商所的资产人人可以借用、人人可以拿走。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人愿得罪人去多管闲事,人人争着做好人,甚至相互攀比着谁赚的便宜更多,造成大量资产的流失。对所办实体更是无人监管、无人过问,只是盲目的投入,根本不考虑收益能力。所以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且比较稳定的资产管理队伍是解决工商系统资产管理的首要问题。
二是宣传不到位,监督不到位。由于有关部门对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及制度宣传不到位,致使很多单位不了解资产管理的法规政策及管理程序,造成管理意识的淡化和管理工作的弱化。通过调查也反映出资产占有单位对国有资产的权属关系不了解,不知道各单位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把国有资产当作部门资产,不经国资部门批准,随意划转,随意买卖。所以在资产管理中多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是必需的,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权和占有权、使用权的区别和联系,占有、使用者要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国有资产。
三是管理脱节。现行的财政管理弊端造成财政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管理脱节,致使单位只重购置,不重管理,只求拥有,不求效益,只反映支出,不反映存量,只想要钱,不想开源。认真解决这三方面的脱节问题也是工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四是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由于以前资产管理的法制法规不健全,对资产损失浪费的责任人没有相应的制约及追究措施,致使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不重视,资产损失不在乎。所以对责任人的制约及处罚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正好我省的《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对资产管理和责任人处罚措施规定的很具体,下一步怎么去贯彻执行这个办法,同时对资产责任人处罚的“手”能不能“硬”起来也是工商系统在资产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组织工商系统进行全面的资产清查,对帐外资产该入帐的入帐,该报废的报废,统一进行处置。摸清存量资产,建立健全有关的资产帐目和管理制度,对短缺资产要查明原因,限期追回,并按国资部门要求进行产权登记确定占有、使用权。
(二)建立统一的资产调配中心。由主管部门对内部闲置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内部调剂使用,提高资产使用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一方面可以解决单位资产购置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资产原拥有单位换来一些经济上的收益,对国家来说也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XBRL的认识不足
由于XBRL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兴技术,涉及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具有很高的学科综合性,这就增加了人们对XBRL学习的难度。而我国高校财会专业还没有专门开设关于XBRL的课程,XBRL的社会培训也是凤毛麟角,只有通过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试点运行,而中国那么多上市公司,业务成千上万,需要很多掌握并能熟练运用XBRL这种网络语言的人才,虽然上市公司有培训,但是国内真正理解的人太少,培训的波及范围又太窄,教育、宣传和推广的相对滞后,造成国内各界对XBRL的认识不足,多数只停留在对XBRL概念、特点、优势等的了解,而对XBRL的技术层面知之甚少。2003年12月颁布XBRL2.1标准后,XBRL在国际上的应用己经渗透到了形成财务报告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我们国内真正理解和明白XBRL标准的人还很少,因此导致XBRL在国内的应用领域也比较狭窄,这样上市公司应用XBRL就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
(二)局限于传统财务报告
传统财务报告由三张主表及各种附表等构成,其报表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维性,而XBRL并不改变现行的会计准则、规范制度,更不会涉及报表结构、报表流程的改革。它所提供的仅仅是报表这种最终的成果,却很少提及基础数据以及形成过程,以至于其强大的可扩展性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就形成了来自XBRL自身的实践缺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复杂,更加严谨,如果上市公司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就会由于XBRL的自身缺陷受到限制。而且XBRL的可扩展性太强,上市公司呈交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中可能添加太多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并非具有可靠性和重要性,这样就导致需求者无法利用这些信息,无法对公司的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可比性分析。
(三)分类标准不完善、不统一
到目前为止,各国的会计准则难以统一,会计领域的一些概念、方法也呈现着差异,所以会计界无法制订全球统一的XBRL分类标准。因而XBRL国际组织只进行认证各成员组织的分类标准,而将分类标准具体制定工作交由各国使用者分别来做。然而我国在推广XBRL分类标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采用统一的会计标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采用的是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但根据这个统一的会计标准,上交所和深交所却分别制定了两套不同的XBRL分类标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在两个市场上融资的企业XBRL格式数据的兼容性,不利于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流与使用;各行业的分类标准仍不完善,在证监会上报的规范中,只定义了工业、金融等部分行业的财务报表科目,对其他大部分行业仍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XBRL分类标准。
(四)网络安全性问题
在现在发达的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信息共享,但是XBRL网络财务报告却只能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查阅,而且应用XBRL的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这就加大了交易所网站的负荷,也不利于多个用户同时阅读和下载。同时,由于信息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开放性的网络将不可避免地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机密数据,如果被泄露或破坏,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知道网络安全的威慑性,那么网络安全性问题就是推广、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完善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上市公司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XBRL的教学及宣传
XBRL的应用,将给财会人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他们对新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将产生一系列分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因此,有必要加强XBRL的教学工作,大力宣传XBRL的应用优势。现在国外的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XBRL的课程,国内高校也应该将这一课程作为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必修课,广泛传授XBRL知识。除此之外,培训机构也应开发相关的XBRL培训课程,争取早日让更多的相关专业人士了解、掌握有关XBRL的知识,为XBRL在我国的发展培养储备力量,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引进更多熟悉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人才,使XBRL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更加适用。
(二)加强XBRL实践应用
由于XBRL的实践缺陷、不足,我们必须对XBRL自身加以研究,XBRL要突破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强调在互联网上披露基础会计信息及数据,而不仅仅是会计报表和附注,并且要适当保护商业机密信息,同时披露其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目前XBRL标准基本上只涉及财务报告,仅仅涉足会计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报告。其实,报告只是披露的一种形式。报告什么内容,报告内容的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报告本身,而是决定于前期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最终决定于按科目编码归集的会计事项。同时,为实现会计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横向可比,规范会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披露基础会计信息是XBRL的首要目的,那么前提就是要统一科目编码,最后结果就能够规范会计报表。也就是说,XBRL相当于互联网上的统一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在互联网上的体现。
(三)加快统一XBRL的分类标准
我国必须尽快成立包括会计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等人员组成的XBRL专家小组,深入研究诸如XBRL分类标准等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出高质量的规范和标准。其中,会计专家应起主导作用,负责建立XBRL的理论框架、规范财务信息元素定义、建立财务信息元素标记、生成XBRL标准等,而信息技术专家则主要负责与会计专家一同建立财务信息元素标记、生成XBRL标准、研发支持软件系统等。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我国XBRL分类标准,XBRL分类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可以采取对那些虽然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财务会计方法、准则及术语等建立不同的XBRL标记从而达到区别及日后方便修正的目的,也可以为那些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相同的会计方法、术语等建立相同的XBRL标记;还可以为新会计方法、术语等专门编制特定XBRL标记。总之,我们应该尽可能早的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有代表性的、有权威性的分类标准,并保证分类标准在技术上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在转换方法上完全体现会计准则的统一性。
供应商是指提品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是产品的零售商或者批发商、制造商,也可以是信息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本文提到的供应商主要是指原材料的供应商。目前,采购在提高企业质量和降低企业成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商原材料供应是否稳定是一个企业高效运作和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供应商管理中比较容易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对供应商的管理方式还需要调整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依据一定的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科学合理地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有些管理者认为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就是对供应商数量的控制,就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但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就会导致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服务的性价比也可能会下降。
2.对供应商缺乏动态管理。一般来说对供应商第一次入数据库审核较为严格,但是他们一旦入库就不再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是向他们收取一定的入库年费。一些供应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状况会发生变化,但是负责采购的人员如果选择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有违约情况发生。
(二)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和监督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供应商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因此,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质量如何得到保证、供应商生产原材料的能力信息如何及时得到获取、供应商的一些经营状况真实相关信息如何进行获取等问题都成为监督和控制供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建立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上述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建立供应商反馈、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企业即使对供应商评价体系有所重视,但是存在着内容不具体,指标不完整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反馈不及时、实施不到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供应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角色的重要性
很多企业都认为供应商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角色,是企业外部的材料供应者。企业如果从这种角度进行考虑,企业就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与自己企业的关系,也不会考虑供应商的发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他们最终目的就是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企业是不会将供应商的纳入自己的产品研发规划中去的,也不会努力去协助供应商去发展和改进,更不会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了供应商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关注的是供应商对自己利益的影响,关注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供应商的利益没有引起重视。
二、针对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确定科学合理的选择供应商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数据库建立时要认真对供应商做好认真调查,通过调查来排除一些供应商,把合适的供应商纳入数据库。其次要做好全面评价供应商的工作。除了对供应商产品的准确交货、合格率、价格等因素进行专业评价外,另外还应当注意供应商的信息技术、设备稳定性、财务状况、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情况。由于上述某个因素会造成供应失误或供应的中断,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才能规避这种风险。
(二)认真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进一步完善供应商反馈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短时间合作的供应商,对他们进行控制和监督一般凭借合作的合同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计划长期进行合作的供应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企业对供应商的监管和控制就相对很难。因此,对于计划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进行监管和控制的方法是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增加双方信息透明度。企业应当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企业可以利用配合与支持指标、价格指标、供货及时性指标、质量指标对供应商进行业绩的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实施奖罚,促进供应商改进,同时也满足企业需要。
(三)企业要重视供应商的价值
企业不能把供应商看作竞争对手,而是应当看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因此,企业应当与供应商保持共同发展,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为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做到及时沟通,及时进行信息的分享,从而实现整个利益链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上述措施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长期就会稳固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实现很好的“双赢”效果。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从长期来看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降低库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因此应当重视供应商的价值,对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前言
智能电能表是指国家电网公司集中规模招标采购的三相和单相智能电能表,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用电采集系统的基础支撑、也是国民舆情关注重点。国家电网公司下辖各省电力公司遵循“统一管理、全面覆盖、全程管控、闭环管理”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强了对智能电能表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实施驻厂监造,将质量管控关口前移至设备在制造单位的整个过程。经过多年来的推广应用,智能电能表从厂内制造到现场运行的各阶段出现了较多问题,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监理人员,收集这些问题并结合自身的驻厂监造的实践,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法,为后续的监造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提升监造的效率和效益。
1 监造问题
1.1 监造问题收集
智能电能表的监造特点是设备单体小、批次中标数量大、生产和供货时间集中、制造单位众多等,监造单位结合监造特点和自身实践进行分析,并对智能电能表的厂内生产制造、送样/抽样检验、现场检验、安装和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深入调查了解,收集与监造有关问题。
1.2 问题整理和分类
对收集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将反映在驻厂监造阶段的问题分成五个大类:产品质量和合同问题、排产和发货滞后问题、监造师问题、信息沟通问题、现场问题处理等。
2 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对收集和整理完成的智能电能表监造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2.1 产品质量和合同问题
产品质量问题是监造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元器件/原材料、生产工艺质量管控问题和出厂检验问题最为突出,约占总问题的80%以上,是监造师最应关注和考虑对策的关键所在。以《物资质量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4月)中报道的该月对湖北、冀北、江西等10家省公司共对100254只电能表进行的抽检为例,抽检中发现问题12起,其中工艺控制问题4起,出厂试验问题3起,元器件/原材料和设计结构问题各2起,储存(运输)问题1起。
2.1.1 元器件/原材料问题
监造师在A供应商驻厂监造时发现电能表在老化、耐压、出厂检验时出现较多故障表计,经统计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耐压通不过;日计时误差大、无计时;液晶显示缺笔、白屏、黑屏;红外、485通讯不上;拉合闸无反应等。在这些问题表计的返修检查中,发现主要原因是电阻、二极管、日计时芯片、液晶、485芯片、继电器等元器件问题,对问题表计更换相应元器件即处理完毕。
对元器件/原材料问题,其监造对策应体现在对电能表关键元器件的以下几个方面:(1)采购管理:监造师现场见证关键元器件的采购合同、供应商资质的证明文件、质保协议书等;检查供货商名称或品牌、型号规格、性能参数等是否符合采购合同和技术协议、国网提供的关键元器件清单等要求;并查看合格供应商名单以及评价,确保关键元器件的采购管理符合要求。(2)检验:监造师现场见证关键元器件出厂合格证或者检验合格报告等,并对供应商的入厂检验情况进行检查见证,特别是关键元器件的入厂抽检及其检验记录必须符合供应商对元器件/原材料的管理和检验规程文件。监造现场发现的很多电能表问题,究其原因是关键元器件的入厂检验未严格按检验规程文件执行,导致大量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环节有关。(3)保管:监造师现场检查元器件/原材料的存储保管是否存储管理制度,检查元器件/原材料是否在有效存储期内。检查仓储环境是否做到清洁、通风、无腐蚀性气体,温度、湿度是否有效控制;敏感类元器件是否具有独立的存储仓库及相应的防静电保护措施等。因保管不当造成元器件,特别是敏感类元器件容易损坏,或缩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造成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较多故障表计。故加强存储保管环境管理,确保元器件/原材料的存储环境符合要求。(4)一致性核对:监造师在电能表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根据国网提供的关键元器件清单和省电力公司的相关要求(如载波芯片分配方案等),不间断地对电能表所采用的关键元器件进行核对,确保其符合一致性要求。监造师对现场发现的元器件/原材料的采购管理、检验、保管问题,应及时要求供应商进行整改,并落实整改情况;对关键元器件品牌、型号、型号规格等更换问题,应当及时落实,并以重大质量事情形式专题汇报给业主单位,根据业主单位的相应意见监督供应商整改完成。在某供电公司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表计,经检查为B供应商将伪造的载波芯片替换了某品牌载波芯片,而伪造的载波芯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造成大批量的表计需要更换处理。实施驻厂监造,核对主要元器件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2.1.2 工艺质量管控问题
在供应商的出厂检验、成品抽检,以及计量中心的检验、安装运行中发现的很多电能表的质量问题,与供应商内的生产工艺质量管控到位与否密切相关,其问题和对策如表1。
以上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为供应商为了加快电能表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速度,故意简化工序,导致各工序未到达工艺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不能对下一道工序,乃至整个表计形成质量保证。对此,监造师在现场一定要掌握电能表的监造技能,以及国网关于电能表的相关技术要求、供应商的生产工艺文件,对照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对生产、检验现场按照监造实施细则要求开展巡视检查,确保供应商的各生产工艺质量管控、检验等按照文件要求管控到位。
2.1.3 检验问题
(1)出厂检验问题:智能电能表的出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管理环节,电能表的质量问题,如外观型式、功能、性能、用户方案等,都可以在出厂检验环节发现出来,而在以往的驻厂监造过程中,发现较多的出厂检验环节问题,对产品质量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加强出厂检验环节的监督管理尤为迫切,其问题和监造对策如表2。
(2)成品抽检问题:按照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控的要求,对已经包装入库的电能表按抽样要求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内容包括电能表的包装、外观型式、客户方案、产品质量等项目,质检人员根据抽样检验的结果决定对本批次电能表放行与否,其现场问题和监造对策如表3。
2.1.4 其他问题。其他问题主要是设计问题、包装问题、仓储问题、运输问题等。对于设计问题,主要在于对供应商的研发质量控制环节的检查。包装问题:要做好客户方案检查,箱体标识符合技术协议要求或工艺文件要求,标明用户单位名称、箱内电能表型号、数量、载波名称(如果有载波)、表地址段号等。仓储环境、运输等应符合供应商关于相关环境的要求。
2.1.5 分包问题
根据多年的监造经验,发生分包主要是因供应商按排产和供货计划要求其生产能力或计划期内的产能不足以完成合同产品,故监造师可采取的对策是对以下情况检查:(1)供应商的元器件/原材料备料情况;(2)根据SMT贴装生产线计算供应商的PCB板日产能;(3)根据生产线的生产制作节拍时间、流水线数量等估算日产能;(4)根据出厂检验台体、成品抽检台体等估算日检验能力;(5)包装入库数量、供货数量与实际生产数量的一致性。若以上情况不满足合同项目要求或存在问题时,监造师应及时沟通供应商,落实是否存在分包问题,力争做到提前发现,及时以重大质量事情的形式向业主单位和监造单位专题汇报。
2.2 排产和发货滞后问题
当电能表排产和发货存在严重滞后时,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的生产、检验和安装进度将严重受阻,其问题和监造对策如表4。
2.3 监造师问题
对监造师问题采用因果分析图法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图1对监造师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寻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主要问题的缘由,从而为解决对策提供方向。表5对监造师问题从监造师人员数量缺少、素质不一、责任不到位等探讨了解决方案。
2.4 信息沟通问题
监造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监造师应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情况,将现场的情况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汇报给项目单位和监造单位,并将项目要求及时下发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及时作出调整。
监造师应及时联系信息管理员,了解业主单位(或用户单位)对所监项目的更改意见情况,并及时将相关情况下发给供应商。
2.5 现场问题处理
监造师现场工作开展离不开问题处理,而对问题处理的不妥当将会造成业主和监造单位的被动局面。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应按照有关的监造管理制度和流程,及时、准确进行处理。
3 结束语
智能电能表驻厂监造关联着业主单位(省电力公司)、用户单位(供电公司)、供应商、监造单位等,监造过程中的问题是紧密关联的,监造单位应研究并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监造师根据策略编制针对性的监造实施细则,然后严格按照监造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现场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做好现场监造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向群.智能电能表的功能与特点[J].大众用电,2013(3).
[2]周文辉.关于智能电能表驻厂监造[J].设备监理,2014(2).
[3]仝珂,刘成梅,张凯.石油管产品驻厂监造的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7).
[4]徐严军.浅谈智能电能表全过程质量监督[J].中国外资,2011(22).
[5]林 .智能电能表的全流程质量管控[J].科技风,2012(23).
[6]任峰,张英,李建荣.智能电能表质量管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
[7]吴晓光,基于智能电能表技术特点的监督管理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1(5).
[8]陈波,李玲.对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J].2012(11下).
首先,探讨一下供应商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供应商可以生产者也可以是销售者也可以原料供应者。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营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选择的供应商,而供应商选择好之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管理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运作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原材料供应者,并基于此研究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根据其产生风险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1 供应商管理理论概述
研究供应商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下面对供应商管理的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为供应商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首先,探讨供应商管理的内涵。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应商的选择、参与、绩效评估。其一,选择供应商方法的传统方式是以价格作为首要目的,但是这样虽然在短期会给企业的带来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隐含着风险。鉴于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开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供应商,这是供应商管理的起点。其二,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供应链的设计之中是供应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参与,而是要求供应商深度参与到关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共同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合作的发展。最后,绩效评估是引导供应商参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只有进行与供应商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进而与企业一起实现高效长远的合作。
其次,供应商管理风险的相关理念。所谓风险就是可能生的,一些对企业运营不利的因素。风险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时候表现的十分复杂。但是这些因素不是不可以预测,通过合理安排和预防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减少的。针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方案,在这些方案中选择最佳的一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并降低因其造成的损失。
2 供应商管理中容易存在的风险
在供应商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段就供应商选择。产品设计开发、后期管理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容易存在的风险,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筛选供应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供应商的筛选是防范风险的起点,这一个环节把握不好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有价格、财务状况、组织结构、员工质量等,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供应商同企业合作的质量。我们先从股东结构和员工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潜在风险。首先,股东结构是指供应商的资金构成状况,这一点极其容易与财务状况混淆。根据一项关于汽车零件供应商的调查显示,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只关注财务状况,认为只要资金雄厚就能保证长期稳定的零件供应。事实上,有些企业表面上虽然看起来资金实力很强,但是仔细分析其股东构成可能发现其大部分资金投资商来自于vc机构。如果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没有深入分析其股东结构,可能会导致制造企业生产中断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员工的质量和流失率。这一点对于选择供应商也十分重要,一个拥有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其生产能力和生产的水平必定是十分优秀,能有效保证对货源的稳定供给。相反一个企业员工素质低下、流失率极高,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总之,供应商股东结构和员工质量这两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旦忽视就会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
(二)供应商产品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风险
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之后,需要关注的是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加,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很多供应商开始谋划开拓国外市场。将生产工厂设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样虽然给供应商带来了短期的效益,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不成熟和原料供应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供应商提供给企业的产品不符合要求。一旦有这样类似情况的发生,供应商不得不自己对生产流程和技术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自身利益的损失,而且会导致所供应企业产品生产中断。
(三)后期管理供应商中存在的风险
在与供应商达成供应协议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对供应商进行后期的管理十分重要,因为供应商内部一旦根据自身的利益对生产流程进行相应的变化就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对某电子公司的调研发现。按照约定供应商使用一种二极管零件,但是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未经与企业商议擅自使用另一种二极管作为零件,结果导致企业生产的某电子设备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给用户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与供应商的后期工作对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损失风险。
3 预防和化解潜在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筛选供应商和员工培训机制
制定全面的考核标准,着重加强对股东结构的分析。首先,分析供应商近一年的股东结构的变化和财务的整体状况。其次,分析近五年来企业的投资人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如果变动频率较高则引起高度注意。最后,就是做好本企业的财务评估,并与供应商沟通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将两者的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对比,从中选择对合适的供应商。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获取供应商的数据,可以通过第三方合法途径获取。对于员工应加强沟通机制、奖励机制、培训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关人事管理规范,使员工在规则内高效率作业。
(二)制定第三方合作计划
首先,要针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进行全面的分工,明确分工的之后在具体实施之前一定要使三方做到充分的沟通,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其次,企业所需要采购的物品的性质不同,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要进行风险预测,做到因地适宜因地生产。比如生产工艺、机器、模具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防范方法。最后,要通过开会议的方式解决因沟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出现的问题不仅是财力,而且也会消耗大量人力。
(三)建立供应商后期管理规范
解决对供应商的管理问题主要的还是协调好沟通的问题,要把沟通落到实地。具体来说,第一,安排工作人员在固定的时间段去生产车间巡查,对于供应商所做的生产方面的改变,要及时跟进并预测给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二,对于供应商所做的重大变化,企业需要派遣项目小组对变更进行评测,并对此后生产质量进行评估,第三,建立变更反馈机制和测评机制。如果这样的机制健全,能及时反馈供应商的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有利于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最后,成立后期管理小组,专门处理与供应商生产线、原料、设备等变更事项的对接。
4 总结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是稳固供应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防御风险的方式之一。很多细小的因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重视供应商管理中每一个细小因素,对于防范风险必不可少。因此,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务必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并从供应商筛选、供应商参与、供应商管理等各个方面最好管理,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化解风险的措施,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士林,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成.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戴晓欢,任凤香.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16(12).
[4]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
[5]汤小平.对供应商管理的一点思考[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