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学生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平时的学生思想教育中,我们都感到初中学生似乎比较难以教育。在比较激烈的反思中,自我以为,学生不是怎样的难以教育,而是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欠考虑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俗语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而只是我们不会教育。因此,在诸多的教育中,注意去抓住关键,并进行比较适时的教育,获取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掌握思想教育关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都好于提出这样的口号:学校无小事,事事育新人。作为班主任,也多好于对学生的一切都施行一定的管理,近乎就是那样的眉毛胡须一把抓,教师本身可以说是累得精疲力尽,学生还就是那样的不领情,甚至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不恭维。因此,在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学生,就是那样的规规矩矩,背地里却在做着许许多多有悖自身健康成长的事儿。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初中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必须善于抓住关键。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是什么?窃以为应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方向问题。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应当是理想教育,应当说竞争意识的教育,应当是理想为人和为事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是什么?作为处于新发展时期的学生,必须从当今发展的相关特征思考学生的教育内容,譬如进入21世纪,创新已经是民族进步的核心理念,那么在这样比较关键的时期,则必须考虑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如让学生在自己的现在就开始考虑创新,并进行相关的创新,多开展创新活动,多参与创新的实践。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是什么?还应当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正面教育。初中学生在学校乃至于家庭和社会犯点小事不要紧,作为施教者不要去无限上纲,不要去简单粗糙和粗暴地威吓学生。应当说缺失于人文情怀的教育,不仅仅就获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学生逆反于班主任,那将完全可能是一发不可收拾。
二、掌握思想教育时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平时学生思想教育中,老师总以为教育得比较及时,当一些学生出现着行为习惯上的不轨时,老师便将对学生进行着教育,致使学生能够将行为不轨的问题就消灭在萌芽状态。这能够说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及时?窃以为还是完全意义上的不能,完全可以说这是初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亡羊补牢。虽然相关的亡羊补牢能够获取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有时的亡羊补牢则为时已晚矣。所以,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当真正意义上掌握教育的时机,只有真正掌握思想教育时机,才可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学生的教育时机如何去把握?平时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的结合:首先是注意思想教育与学科课程的密切配合,作为班主任应当谙熟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努力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可教育资源。学科课程中有不少充满着雄壮和柔情美的德育教育资源,利用如此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陶冶启迪性的正面教育;其次是注意思想教育与地方资源的密切配合,作为初中学生所生长和生活的场所,从相关意义上说都有学生能够引以自豪的地方。当学生去耳染目濡家乡壮丽的河山、家乡美好的前景,那给学生所带来的是什么?不仅仅就是比较简单的自豪,而且能够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情趣。再次是注意思想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配合,如初中学生多食宿在校,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学生不仅仅就是在学校的为人,更为主要的是建立起一定的习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掌握思想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宜过多的进行口头说教,而应当多让学生进行比较丰富的教育体验。体验教育近年来是广大教育专家都在大声疾呼的,体验教育具有德育本体论的意义,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体验大致离不开这样的环节,可以是陶冶性的教育环节。现在,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乃至社会可供学生耳染目濡的环境相当的丰富,作为实施德育的学校需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平时我们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就是家庭、路途、学校三点一线,应当多引导学生去扩大视野,多让学生去欣赏窗外的世界和校外的天空。如果我们去布置一些欣赏性的德育实践作业,那一个个学生将会一箭双雕地从事着校外一切美丽的欣赏。当学生去目尽一切,那将会产生大自然竟然就是如此的美丽;也可以说启迪性的教育环节。应当说能够启迪学生心智的内容时极为丰富的,从宏观去看可以就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从微观去看也可以就是一根小草,还可以就是人们所看不到的微生物。如我们可以结合化学教学,让化学中的原子、分子和粒子启迪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让学生得以启迪,世间万物都具有相当多甚至就是相当大的作用,我们的未来可以是顶天立地的巨人,也可能就是一个极不起眼的侏儒。但我们既然存在,那就有着完全存在的价值,我们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也完全可以去发挥巨大的效用;还可以说是匡正性的教育环节,对人应当说是没有规矩是不成方圆的,对于中学生也应当以一定规矩的约束去达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匡正学生的行为,需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去力所能及,可以起到比较理想的促进效果。
初中学生思想教育已经开始引起我们的思考,还应当引起我们比较深入的思考,比较深入的思考,所思考的问题才显得比较深刻,其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才会相对深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J].江苏教育研究,2000,(04).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初中阶段不少255万字”,这样看来,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该阅读不少于43万字,每个月不少于8.5万字,每周不少于2万字,每天3千字。这一要求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定下来硬性指标,也为中学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你会发现他们的阅读量非常匮乏。这也给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对指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一些心得体会,以期给中学语文教育者以借鉴和启发。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兴趣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外阅读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而言,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因为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课外书中,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注重课内外结合。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介绍他的其他经典散文作品,如《背影》,还有和当下流行歌同名的《荷塘月色》,让学生主动阅读;介绍老舍时,可以讲他很遗憾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进而说到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名的《骆驼祥子》,选择有趣的情节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在讲《论语》十二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成语大比拼,告诉他们《论语》里聚集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成语,让大家下去寻找搜集,达到阅读论语的目地。只要老师心中想着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介绍多拓展,相信学生会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朝着你预设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激发阅读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优越阅读条件的创设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离不开优越的阅读条件的创设。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首先,教师要详细了解《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学生所推荐的课外读物,搜集调研各个学校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推荐的书目,进行了整理分类,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荐、指导。譬如,针对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作品;而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推荐推荐他们阅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还可以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推广阅读养成教育,比如建立班级读书角。调动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拿到班里与同学分享,让语文课代表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列举好书目,还经常鼓励学生少吃一点零食多攒一些零用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以弥补读书角书源不足问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并指导家长科学购买图书,指导他们多购买诸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三.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经过多年的读书角活动开展,笔者发现很多班级的读书角建立后,学生的确对读书感兴趣了,但他们在书的选择上和读书时间的安排上却走向了误区。学生并没有按《课程标准》要求或老师推荐的书目买书,而是常常会把自己拥有的只要不是课本的书都带来,漫画、港台杂志、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等等成为了很多班级读书角的常见书目,从而导致了课外读物内容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必要时可以采取措施,以纠正片里的方向。
书目的问题解决后就是要知道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他们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因为,学生在阅读方法上很容易走入误区,他们会一味的讲数量不讲质量,一天就看完一本书,有的同学连下课时间也不放过,那种读书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往往会是事与愿违,反而会收不到成效。那么如何利用时间阅读呢?可以要求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如周末放假时间,这样也利于写读书笔记。至于如何阅读,可以指导学生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具体来讲,一般的课外读物,学生可以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以周记的形势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可以尝试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成功而感到愉快,因失败而感到悲痛,因敌人的挑衅而感到愤怒,因祖国的成就而感到欢欣,因美好事物而产生爱慕之情,等等。所有这些喜,怒,哀,乐的体验都是人对参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形式。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快,大脑发育迅速,特别是现阶段,作业负担沉重,几乎整天困在书本作业里,心理负担也非常重。所以老师或家长要及时对其进行情感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初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我在农村任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深切体会了农村初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目前,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外流发达城市、农村合乡并镇的行政政策,导致农村学校学生生源不足、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关键在教育上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以至于农村初中学生表现出封闭、敏感、不自信、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表现出难以适应。
二、农村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父母的客观因素导致学生无法触及家庭亲情关怀
家庭对于个体成长而言极其重要,是很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场域,孕育于家庭生活中的家庭亲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更加弥足珍贵,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其知觉、思维、自我价值观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性格、庵省⑿巳さ确侵橇σ蛩氐姆⒄棺变都比较快,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我们的学生却因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亡故,残疾,父母双方智障或一方智障,父母远出打工,等等因素,直接缺失家庭亲情关爱,而这样地学生在我校占了近20%。我所教的学生有父母双方智障的,有一方智障的,离异的,单亲的,婚姻家庭关系复杂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占了班级一近四分之一多。孩子家庭情感缺失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2.父母知识结构导致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农村父母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偏差,更谈不上良好的教育方式了,在农村经常看到父母本身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而当孩子出现一些缺点错误时就大发雷霆,使孩子心理上难以接受。我所任教的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大多数都是父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就是父母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自我意识膨胀:狭隘、任性、依赖性很强,承担能力差。时间长了,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
3.孩子自我成长外界推动因素的缺乏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资金的不足,师资力量的薄弱,分配不均,学校很难组织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活动。在课程以外知识的获得上要比普通城镇学校学生更受限制。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和选择范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接触参加现代社交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接触现代社会的大容量信息机会不够多。农村学校的落后,限制了孩子思维多方面的发展。
三、对农村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目标指出:“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中,不乏对学习恐惧、畏难、兴趣差的学生,教学需要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对学生情感教育非常有必要,不可忽视。
四、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策略
1.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的恰当把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是课堂,教师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是我们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为他们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情感需要。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较大,作为教师要特别爱护学困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引导,给予其肯定评价与热情鼓励,多多践行赏识教育。对于家庭情感缺失的学生来说,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尤为重要,而不仅仅是英语成绩。若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好的教师、教材和教法也无济于事。教学活动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能起着激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认识过程。
2.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
作为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要做好行为示范。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积极情感的优势,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手势,这样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对学生会心的微笑、亲切的点头、赏识的眼神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都在积极践行情感教育的内涵。
3.坚持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懂得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任何想法都可以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时,更能够满怀激情地进行表达和交流。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师生之间就一定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
1.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因此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
3.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由于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4.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从当前的初中三生教育的开展来看,有走形式化的趋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甚至还是“照本宣科”,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存、生命、生活”的真正含义,从而削弱了三生教育的作用。而结合初中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的学习以兴趣为支持、好活动、喜欢表现,因此,在三生教育课堂中,教师就要立足学生的兴趣,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实践,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从当前的三生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调查来看,更多教师还是延续了“照本宣科”的模式进行,甚至有的教学“只取一点”而后“无线延伸”,虽然课堂上学生看似生动活泼,而却没有真正将“生命、生存、生活”的内涵渗透其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则让学生兴趣了无,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三生教育课堂价值不高。应该说,三生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进行理解,并提高其认知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践,以丰富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三生教育课堂中,导入的方法多样,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等功能来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生命的蜕变”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展示两个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迷茫而引出话题,以教材中的“我们了解自己的变化吗?”为话题来讨论,让学生有话可说。再如在“生命的宝贵”的教学中,教材中的案例虽然很有吸引力,但如果教师单纯的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效果不佳。借助多媒体的Flas,教师边演示画面并辅以文字介绍,学生兴趣倍增,再引如问题讨论,学生也会更积极。其次,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讨论、辩论或话题、表演等形式来导入新课。如“应对意外灾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防震演练”和“防火演练”,先做演练,然后过渡到教材中的案例探究中,学生兴趣盎然。又如“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中,教师以“实验”(让学生捂住口鼻直到感觉呼吸困难为止)来导入,让学生切身体会氧气的重要性,再引入环境保护的话题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展开,引导参与
三生教育课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三生教育课就是生活的课堂。而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三生教育的作用,将三生教育上成“政治课”,课堂中不是对学生“说教”,就是说一些大道理,教师倒是讲得通透了,而学生却听的迷糊。其实,在三生教育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生活,以活动形式来展示课堂教学是较为有效的。
以“防范暴力侵害”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强盗”、“学生”、“警察”等,课堂中先让以视频资料来展示教材中的案例,然后以学生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暴力”实践为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些学生遭遇“受保护费”的现象,然后一些学生装扮为警察,最后对“强盗”进行逮捕、宣判等。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学到了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还对法律常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然,课堂中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对学生实施三生教育也是不错的方法。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战胜挫折的例子为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三、课后实践,培养技能
三生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而能在生活中去践行三生教育的理念,从而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学会生存,更好地生活。因此,在三生教育课堂教学后,教师就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引导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让知识成为一种技能。
如“生命的价值”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生命的价值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让生命更精彩”的板块学习后,以“问问父母他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任务一,以“收集古今中外名人事迹”为任务二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最后以“我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写个小论文,让学生从生活去感悟,然后由他人而想到自身,在体会中感悟,感悟中去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再如在“呵护身体健康”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食谱大全”为任务,让学生在对自家生活安排的调查后,为自己配出一个合理的食谱,以比一比的活动来进行,学生兴趣浓,参与高,效果较好。当然,在初中阶段中,活动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实际出来来进行设计。
总之,在初中阶段中开展三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讲授式”的模式,借助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谈论、辩论、探究等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实践中让学生将知识变为一种技能,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学业分化先于品德分化
从客观因素讲,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如果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适应,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剧。表现出学业分化的特征是:
(1)学业分化前有个分化准备期。即学生六年级时,在升学因素作用下,有种紧张感;升入中学后,在赞扬声中又产生了优越感,于是学业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盖了。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
(2)学业分化出现于初二下学期。这时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发展,独立意向明显,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减弱。
因此,自主性发展要求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结果使学业波动现象大量出现。调查结果学业波动型学生占92%,稳定型学生只占8%。
2、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品德分化的重要标志
所谓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说谎、厌学、逃学、作弊、早恋、出走、侵犯、不良结交等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过失型。由好奇、好动、试探、模仿、畏惧等心理状态和不良需要引起,以违反纪律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损坏物品、逃学等,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2)侵犯型。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为消除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对象为目标进行发泄、报复,带有公开性、突发性特点。
(3)离轨型。由于不良的需要,以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如偷窃、欺骗、斗殴、游荡、破坏公物等,带有经常性、有意性特征。以上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学业和品德分化现象的成因
2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2.1学生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当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和小学生、高中生相比,表现出叛逆,自尊心较强等特点。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特别希望可以在各个方面平等,不将他们当做孩子们对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希望家长及老师为他们决定。如果他人采取命令式的语气,他们就会立刻展现出反感叛逆的情绪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在教师面前表现出乖巧听话样子。在中学期间,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周围事物的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极为关注,也容易走向极端。此时,学校加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就彰显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挑战。
2.2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单只是在知识方面做灌输者,还要做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引领者,每位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2015年6月安化县一学校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多出淤青红肿,遍体鳞伤;2016年11月日照新营小学一班主任因个别学生不遵守秩序,对学生有推搡、体罚行为。体罚事件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德育课程匮乏。全新教育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学观念很深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冲击,一时难以适应。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表现非常的狭隘会出现惩罚,甚至出现传统的体罚“打”。过于单一的德育教育方法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德育资源,大力推行德育工作,不要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教书”、“育人”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德育的观念逐渐转化为成自身自觉的行为,杜绝传统惩罚的出现。每位老师都需要随时随刻的充实自己,勤思考,多分析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且有效的途径,从而提升初中德育教育的质量。
3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的策略
3.1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班主任一定要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如果由于消极的班风致使学生们会对各科目消极对待,不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进行积极地沟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课上不努力听讲,课下不按时完成作业,恶想循环,学习的难度就会增大,课堂效率降低。如果学生能及时地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改变授课方式,就能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迎接新一节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反之,消极的班风时常会使班级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小纠纷现象,那必将会影响到班级的团结,恶性循环之下,班级会出现越来越不和谐的倾向。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减少班级里矛盾冲突的发生,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友好,爱护同学,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所以说,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3.2正确处理学生关系,避免早恋。在学校,学生随着身体和心理逐渐生长发育,会萌生对异性的好感,此阶段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正确引导,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的出席。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男女之间存在互动是属于正常现象,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部分。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现在感情的特殊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3.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学生的成长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苦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班级里班风好坏、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与教师所开展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从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李晓梅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新新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教育.《新课程导学》.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