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学生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或者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比较与研究。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开报告会或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实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内容设置上,更多的是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及基础知识,而且很多课程的讲解是照搬理论或教材,实际案例比较少且时效性较差;双方力量对比上,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信息不对称,前者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权威优势,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途径及渠道单一,宣传范围及力度有限。另外,大学生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讲解来获取信息,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二者不能接触到共同的学习途径或者资源,课外即使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及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合理的宣传教育,抓住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结合。如互联网进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大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内外交流。在高校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专题网站来补充学习,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名注册,通过分析学生的注册数目、访问次数或者点击率来改进工作;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微课大赛、论文征集和表彰等活动,有效地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新颖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及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组织专题学习,甚至借助于微信或者其他载体设立专门的讨论组、讨论群,实现师生自由、及时、有效的沟通及交流。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新途径、新手段,这并不是对原有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手段、方法、思维进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新时期理应以一种新面貌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途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变性、创新性、风险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与创新意识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互联网的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有鉴于此,高校在强化自身“把关人”角色的同时,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网络环境下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态。同时,高校还需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自主能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性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无论采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或载体,根本目的都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应该直面问题,主动出击,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wJackson1968年的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以及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提出的,显性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所谓显性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课程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计划和固定集中的学习场地,一般要进行某种成绩测定,具有规范性。”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显性教育的缺点和滞后性也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隐性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势在必行。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2简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向潜隐于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环境或特殊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
1.2.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隐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1.2.2教育影响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来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而不是像显性教育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在体会、接受教育后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切身感受。
1.2.3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相对于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可以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不经意间给受教育者以心灵的浸染和品格的塑造。
1.2.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接受而起作用的,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枯燥说教,隐性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氛围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其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更加持久。
2.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1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2.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传统伦理、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就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公民教育是指国家通过学校及其他社会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公民知识、健全的公民意识与基本的社会参与能力的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为了使公民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3国外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而是称为“公民教育”或“政治社会化”,但其实质仍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社会稳定所进行的关系重大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等根本问题的教育。“与我国相比,国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无意识”和非强制性。他们不回避公开正面的灌输教育,但认为这种显性教育方法容易给人强迫灌输的感觉,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多地倾向于间接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于文、于实践,把公民教育贯穿其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
当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相比之前普遍增强,因此单纯采用过去枯燥说教、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正是因为隐性教育方法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自然性,能够使受教育者把“无意识”作为开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进而内省,所以,借鉴公民教育普遍采用的隐性教育法,在我国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2.1.2公民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教育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指国家对公民的教育,包括全体国民的教育,狭义上指的是学校进行的公民内容的教育,一般是在后者的意义上运用。“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实践参与能力,以提升公民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具体到高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5因此,公民教育中的民主法治、责任、宽容等内容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被后者所包容、完善和充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知道如何做一个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下的合格公民。投身社会事业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及其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构成公民教育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相吻合。因此,公民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通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与时俱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6当前,从公民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大力推进公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飞跃,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的客观要求。因此,公民教育理应成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着眼点。
另一方面,公民教育方式的优化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充实,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正是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负有的责任。公民教育方式的优化,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的转换,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转换,以及强调方式的实践性等,都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良策。
3.公民教育视角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3.1家庭教育
人的政治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了解并掌握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政治文化是通过公民教育形成的。家庭是公民教育的起点。“心理学家证明,即使在离开家庭很长时间以后,父母对孩子在政治行为方面的影响仍然是持久的。家庭中的父母是给孩子提供政治信息的最初的和最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来源。无论孩子从什么途径获得的信息都要求父母给予解释,父母的说明、解释、评判和态度等对孩子无疑具有权威性。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观念及行为无意识无目的的影响无处不在。孩子通过观察、聆听父母对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世界时事的评价,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观念的熏陶,并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新知识、新观念,并反映在其行为中。”7即使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但家庭教育对其隐性影响仍然不容小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自身的“身教”。在公民教育视角下,把家庭教育视为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时,就要求家长首先实现自我的公民教育,为晚辈树立具有公民意识的优秀榜样,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3.2学校教育
3.2.1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设计,班级教师设置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布局。”8校园景观设计要注意开放性、多样性。校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要有文化厚度,使学生身处其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同时,如何使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从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角度来进行考虑,使学校物质环境成为具有教育性意义的一种环境,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9深厚的人文气息与优美的校园环境交相辉映的同时可以深深地激励莘莘学子。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环境氛围,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不良的环境则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消极甚至负面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这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去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自觉地逐渐走向社会所倡导的正确轨道上来。”10
3.2.2构建优良的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课程,体现在校园风气、传统精神、价值体系、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心理影响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之中,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11因此,建设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资源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校风和班风是以潜在方式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在公民教育视角下,它是政治思想、遵纪守法、文明礼仪、人际关系等气氛总的表现形式,积极的校风和班风,促使学生进取、合作,寓教于无声无息中,通过校园文化,营造隐性的教育氛围。
3.2.3完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是在校园活动领域中,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规的校园规范体系。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及领导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及评价机制,学生宿舍生活及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等。”12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是否民主合理,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性质和方向。在公民教育视角下,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因此,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真正以人为本,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
3.3社会教育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way
作者简介:曾涛(1972.10――),男,四川邻水人,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应当承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态度模糊;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表现出功利化,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习、择业和入党动机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面对学习、就业等竞争压力,相当部分学生感到疲惫、困惑,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学风浮躁,部分学生诚信意识谈薄等。
造成上述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市场经济及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偏颇,同时也是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断渗透的结果。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十分迫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思路:
(一)、深入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注意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二)、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交流的同时,也可能会严重污染网络文化环境。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首先,要树立占领意识。用先进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使校园网络文化步人健康发展的轨道。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人。在社会信息化的变革中,各种信息一起向我们涌来,校内外、国内外、境内外广泛交流,使大学生生活学习趋向开放化、多维化。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其次,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用好网”,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强化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服务的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青年思想实际、贴近校园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信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首先,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辩证互动的工作体系,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使学生在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之中,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经济等压力增大的现实,由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自我和谐地健康成长,不断解除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以良好的心理体验度过大学生活。最后,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开展职业辅导和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
(四)、加强队伍建设,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校中党的系统、团的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系统等各个层面,构成了学生教育管理的育人系统,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性、预见性和科学性。要抓住学生干部、学生骨干,使其带动影响学生群体,形成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开展教育与训练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工作方法以思想形成规律为基础,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矛盾问题。在价值取向上,心理学理论指导的途径更注重个体价值,注重对价值获得过程的尊重,努力将外在价值、道德的需求向内在价值和需求转化。在技术路线上,心理教育途径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即将学习的责任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指导原则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多元价值观念冲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维护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健全的人格。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的关键期,需要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给予指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可能途径的思考和践行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下,保证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应在坚持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思想教育的根本性、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法制教育的保障性基础上,突出心理教育的前提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高社会适应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2.借鉴心理教育的过程性
任何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经过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单个心理过程循环往复的结果。因此,价值观念不能仅作为一种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该通过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转化为其内在追求,自觉自愿的经由矛盾冲突的不平衡状态,经过顺应或同化达到平衡状态。心理教育的过程性强调教师角色定位上以学生为主体,态度上尊重和信赖学生,方法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心理教育的基本技术,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增进自我探索和体验,形成学生的自主思考、辨析和选择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做好一个脚手架,致力于搭建价值呈现、思辨和转变的平台,最终帮助学生确立并选择与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与训练的途径
1.挖掘心理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内心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崇高的道德理想等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师如果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价值观念的形成由说教式的被迫认同,变成团体多数人的观念展示及思辨后的自觉接受,将无形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乐趣和积极性。因此,要挖掘心理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心理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等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的研究,内容上突出现实性和实践性,教学设计上保证注重学生内心体验及行为训练的过程性。
2.发掘朋辈资源,构建共同成长互助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朋友和同辈之间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念,易于建立沟通理解信任的相互关系。朋辈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上的作用和实践方法上的开创性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朋辈互助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因此,在加强朋辈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及实现方法等,激发朋辈辅导员使命感、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班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3.搭建平台,促进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自我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内在心理过程的矛盾运动,使受教育者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使得教育目标由外在规范转向内在要求,教育方法由外部输入变为内部疏导。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参与管理事物、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服务平台,能够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通过网络公开课、开展榜样示范与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等途径构建主流价值观念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感染中学习,利于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思想意识的升华。通过搭建学生参与管理的平台,利于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体验自尊、自强、自律、自控。通过拓展学生社会实践途径,利于学生主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病在能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和发展自己,形成较高的认识能力和执行能力。
4.全员参与合力作用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影响已经相当广泛,作为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网络,它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受教育程度高、年龄层次低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这一现实给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但也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一、正视现实,冷静分析,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但人们在通过它获得快速、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充分利用着它的交流与沟通功能,从而形成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环境,社会学家称之为“网络环境”。它使用方式的简便性、获得信息的迅捷性、信息覆盖的广泛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交流空间的隐秘性以及交流地位的平等性是其鲜明的特点。在了解了互联网环境的以上特点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广泛、快捷的信息,同时利用其交流空间的私密与平等,更有效的加强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的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使之为我所用,从而为我们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提供条件,为逐步实现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
二、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一所大学讲演时曾做过一个生动的试验。他在桌子上撒一把小米,然后双手抓住一只小鸡,强迫它吃。小米虽为小鸡喜爱之物,可那只鸡却极力挣扎不肯动嘴。而当把小鸡放在桌子上让其自由,亍动时,小鸡便自在而快活地啄起米来。这一演示给了我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光在网络管理和正面教育上下功夫,不能靠管、卡、压、堵等机械粗暴的做法,而要注重方法,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要做到疏之有术,堵之有度,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网络环境和和谐的网络氛围。
l、建设弘扬主旋律网站,加强正面引导。主旋律网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体现时代精神,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网站过程巾应沣意网站内容要集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和可读性于一体,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生动的教育形式来吸引大学生浏览,使学生在接受正面引导过程巾受到深刻启发和教育但在网站建设中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如果网站为了吸引人气而加以音乐、影视等内容迎合学生喜好,使思想教育的正而内容以刻板的面孔硬“挤”在娱乐信息中间,不仅使思想教育难以奏效.也会失去主流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冈此,在建设主旋律网站过程巾,要坚决做到不迎合、不媚俗,坚持把积极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健康的网络生活中。
2、建设服务与文化网站,注重教育渗透。除了建设主旋律网站以外,建设好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服务性网站或在主旋律网站开设相应栏目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们在网站上可以找到对自己大学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时,自然就愿意经常)匕硕,网站的吸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喜好,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知识竞赛、学术论坛、征文比赛、教师网上评论文、网络心理会诊、网络文化科技节等活动,赢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另外一些特别的网络功能也可以加以尝试,如虚拟校园、网上课堂、网络快递、电话查询、祝福信息、跳蚤市场等,这样就更增强了网站的知名度和亲和力在这类网站中我们适时推出与网站内容相适应的教育主题,达到服务一引导一渗透一教育的作用,寓教育于服务,寓教育于文化。
3、建没学生网管员队伍,拓展自我教育。在学生中培养…支技术精、素质高的网络管理队伍会给网站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学生最『_解学生,他们更容易找准网络建设的切入点,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在网站上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学生在管理网站和使用网站的过程中,在给网站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带来新奇创意的同时,也通过在网站管理的锻炼中得到迅速成长。
4、大胆开通“在线交流”,正视不同声音。BBS、QQ、MSN等在线交流形式都是学生喜好的。通过这些交流形式他们不仅可以和亲人、同学、朋友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也可以结识兴趣、爱好一致、志向相投的新朋友。而在这种网络交流环境中,学生也更容易敞开心扉,暴露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开通BBS、积极鼓励高校思政工作教师进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和学生们在一次次思想交流中建立信任,成为同学们的知心朋友。这种方式更容易使我们准确、快捷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情况,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儿上,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构筑一个攻防兼备、动静相宜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真正做到从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的教育模式向平等坦诚交流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在BBS上,应该遵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在方法上正确指导,使学生工作更加深入有效。教师可以担任一些版块的版主,通过主动设题发起一些正面的主题讨论,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情所感,也可以接收到来自学生的不同的声音,为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反应、及时解决问题提供方向和依据。对阶段性的重大论题,可以集中网络思政教育骨干,集体会战,引导正面舆论。
5、开通工作博客,强化小群体的引导教育。我们的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开通自己的T作博客,公开个人E—mail信箱、QQ号、MSN帐号等,开展个性化和小群体的网络教育。在丁作博客上,可以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充分的解释说明,使其成为向自己的学生教育内容与信息的最佳途径;也可以把学生近期表现、热点话题撰文探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可以把学生入党、获奖等信息公布在博客上,促进班务公开,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在个性化和小群体的交流中,还要注重解决网络中反应出来的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好沟通,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6、网上网下互动,网内网外结合,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在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在网下、网外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要动员全校上下各方力量甚至是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条件。可以定期开展相关职能部门与学生网下面对面的接待日活动,针对网上学生提出较多的问题现场答疑和解决,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师生关系。此外,校园内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预警与援助系统,通过这些预警系统及时解决网络中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管理,提供保障,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后顾之忧
1、加强队伍保障。要构筑一个完善的网络思政工作系统并使之有效地运转起来,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既熟悉网络工具和网络环境又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专门队伍因此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教师骨干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学校可以对现有的专职政工干部进行网络基本技术、方法的轮训,迅速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既有思想政治丁作经验又懂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网络政工队伍,为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队伍保障。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崇尚自由。喜欢冒险,追求挑战,个性独特,对传统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有一种不自觉的对抗和叛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心理年龄较实际年龄低,缺乏对待挫折和失败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在个别情况下,甚至会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有一般性的理论灌输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逐步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传统,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占领网络阵地,拓宽教育领域
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特点,对于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式之一。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寝室里购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网络教育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融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意识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三、广泛开展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2004年中央出台16号文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重视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化,教材建设步伐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建立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通过团体组织、党团校、两课教学、专题报告、主题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正如安徽师范大学朱平等人所提出的观点: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师资队伍仍不稳定、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现实问题关注不够。[1]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相互分离, 不能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公寓、网络、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相对落后, 不能系统发挥德育功能。”[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我国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输入的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都冲击着高校校园,出现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共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道德失范、贫富差距等问题,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想主义渐渐地被社会现实主义所取代,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意识,团队观念逐渐淡薄,理想信念扭曲,致使其人生目标出现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90后大学生。他们存在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敏感且接受得快的优点,也存在很多缺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倩等在“‘90 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研究及对策”中提出90后大学生的四个特征: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目光较远,功利明显;思维创新,心理承受能力差;精通网络,也易沉迷于网络。[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地介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这对学生的习惯、观念、方法、认知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阻力,更加难以深入推进,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对学校的稳定、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其最大化发挥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干部是其同龄人的代表,熟知身边同学的喜好与要求,在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均能有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干部本身就是学生,他们能在及时了解和充分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单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干部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的状况如何。
四、《大学》提供重要方法论
《大学》是中国古籍经典,是一部阐明政道的书。《大学》在首章首句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章句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方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此章句讲述,大的学问,在于彰显和发扬人人自身本来具有的德性,再推己及人,更新民众的思想,使人人能够去除污染而与社会融洽,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高校学生干部应当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明德”。
高校可以组建“明德班”等学习类组织。组建学习组织,以班期的形式对学生干部进行理论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明德”,吃透“明德”的实质,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学校的建设发展、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作用,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高校可以组建亲(新)民团等实践类组织团体。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院系实际,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组织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富有活力与朝气、反映时代特色,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课外活动,以到达更新思想的目的。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高校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方式方法有很多,尚需进行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庞大的网民数量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网络生活具有自主性、虚拟性等特征,网民对信息的选择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因此,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功用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其特殊的功用。
(一)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提升功用。一些高校在积极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然而随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围绕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实际需求。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看,教育素材来源于大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让大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注意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延续性。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大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网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促进其思想政治品德的成长和个性成熟。因此,这一模式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显著提升的功用。
(二)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具有即时引导功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在为大学生打开一扇便利之门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高度重视,治理各种网络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应运而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融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即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因此,这一模式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具有即时引导的功用。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成
构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要素具体包括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媒体等。
1.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参与者、引导者,这里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校园网站管理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以及学校行政人员等。高校教师在整个生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离开了高校教师的活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无法构建。
2.大学生。大学生,这里主要指大学生网民,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离开了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高校教师和网络虚拟环境。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里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利用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内容。除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外,还包括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内容。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以文字等常见的知识形态出现,而且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形态,融入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
4.网络媒介。网络媒介,这里指互联网媒介。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网络媒介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中介,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与其他媒介不同,网络媒介除具有一般媒介的载体作用外,还形成一种虚拟的生活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极大。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
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将其要素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一)以高校教师为主导。高校教师应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启发者,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否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要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一是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是其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动力。二是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其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
(二)以大学生为主体。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网络生活的虚拟实践体验、情感融化和事理说服来点燃其内心的闪光点。以大学生为主体,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虽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基于虚拟网络空问的教育活动,但教育对象仍是现实中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深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教育目标;其次,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综合考虑网络生活环境、时间等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可使其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
(三)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的教育模式。因此,构建这一模式,必须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一是要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人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去。二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信息各种传播形态出现。
(四)以网络为载体。网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共同载体,它既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承载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内容,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必须要以网络为载体。
以网络为载体,一是要注意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首先,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次,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尽可能减少网络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强化规范与引导,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伍峰.网络时代的舆论宣传工作[J].信息网络安全,2006(3).
[2]胡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作者简介:苗桂芬(1965―),河北献县人,沧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高校学生自杀等事件,都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浅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弘扬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以其对大学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努力做到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高雅,体现高校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既有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又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宣传舆论环境以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功能。
二、加强网络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大学生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接触有利于学习的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有争议的话题组织讨论,比如“网瘾”“网恋”等,通过他们的辩论与思考,使他们正确认识应当如何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教育能力,自觉地抵触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筛选有用的信息,为大学生利用网络打下基础。
三、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心理是思想的先导,因为心理失衡而引起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从而导致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行为上表现为怀疑他人、在网络上虚假信息等。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疏导,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与个别学生谈心,交换意见,分析其心理问题所在,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咨询讲座,建立心理咨询QQ群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情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健康成长。
四、增强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开展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组织地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审判现场,让案例事实说话,这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更有说服力。
(2)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净化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彻底抵制社会不良文化、行为的浸入。其次家长也要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多与辅导员沟通。最后学校要与学校辖区的司法机关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教育宣传,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优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知识群体思想敏锐、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多元的知识结构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同时,也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系统的高教管理理论,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要不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要及时地应对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同学感受到学校及辅导员的真切关怀与温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透过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因势利导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进。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0-01
现今“90后”大学生已成为民办高校的学生主体,由于社会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与以往的“80后”大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坚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实现正确的引导,已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物质利益的多元化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使这批“90后”的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鲜明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一)个人主体意识强
“90后”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的呵护长大,个人主观意识强,集体意识薄弱,凡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很强的个人的主见,容易乐观的相信自己,自己决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不轻易听取他人意见。
(二)网络影响巨大
现今大学生上网不仅仅以游戏娱乐为主,上网更是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平台,他们通过这个平台玩“微博”、交友、网购,使得出现了微博控,宅男宅女、非主流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出现的背后反映出现今的网络文化。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拓宽视野的平台,同时虚拟与现实的反差带了许多负面问题,“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可以不上课但不能不上网,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相信现实生活,缺乏与他人的沟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出现孤独症、焦虑的情绪等。
(三)攀比物质享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较“80后”的成长环境优越,他们讲究吃、穿、行,特别是手机、电脑等电子类产品更是出手阔绰。他们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辛劳工作,考虑的只是“面子”问题,认为父母花钱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实际家庭经济现状则是入不敷出,特别是大一刚入学,攀比之风尤为强烈,而有些家长则是过分溺爱孩子,助长了这股攀比之风。
(四)心理承受力弱
民办高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失利,部分学生不能进入理想的学府,入学后难免有心理落差,加上学习压力和未来就业压力,造成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在遇到困难时,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和挫折,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合理宣泄,一旦受挫,就变得一蹶不振。另外,民办高校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业难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情况复杂,不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难免出现问题,所以这一群体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新途径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新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除了高校党委和共青团委传统宣传途径外,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新途径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设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公立院校的“90后”大学生相比,民办院校的学生思想更为活跃,但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与学生工作等多部门应形成合力,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建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应注重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让学生去享受学习的乐趣,发自内心的热爱校园。另外,民办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时,除了介绍专业特色、就业情况和规章制度外,还应当详细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学术等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戏剧大赛、大学生运动会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其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坚守网络思想政治主阵地
网络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阵地之一,由于网络管理的松散性,导致庸俗、虚假的信息流入网络甚至出现文化渗透的现象,所以构建最优化的网络环境,坚守网络思想政治主阵地势在必行。民办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将思政板块建设成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板块,让学生关注学校的思政板块,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通过学生在校园网的BBS,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保持他们的网络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