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8: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课的核心素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强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表现与有效途径。在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科学课和校园科技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核心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开展思考与想象,跟随教师的脚步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形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产生紧张的心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总是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进行被动地学习,形成了紧张的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学科教学,不需要刻意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文素养而不是应试技能。并且提出质疑,也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形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教师的讲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联合学校各部门,组织开展好丰富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央视有一档热播的节目叫做《奇思妙想闯七关》,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过关的模型,在其中利用众多的科学原理,使得只要模型在第一关开启一个开关,模型就能自动的到达最后一关,达到终点。教师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由学生探索其中的奥妙,展开想象,运用科学原理设计成可行的模型。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养成,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并且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学生对新事物产生认知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提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教师要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前提来培养创新思维。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进行天体运动的学习时,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营造一个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间,展开想象,仿佛可以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以一个科学模型为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与之相似的多种模型。一旦创新思维得以养成,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再不是难事。

4结语

以上是本人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腾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要分析好客观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切实地养成科学核心素养。

篇2

对于科学素养,国际上通行的解释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这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无知一定无能。所以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始终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化学教学中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它们是基础,反映了化学教学的一般特点。然而获得最多知识不是老师加班加点“硬塞”给学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学生毫无意义的死记或为了考试而机械地掌握某些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对话、创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更新和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呢?

1.转变教学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完善学习内容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

2.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由假设到实验验证、由实验现象到本质分析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构建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是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如:在科学探究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试剂,按照教科书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制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而制得的氢氧化亚铁由白色立即变成灰绿色,为什么呢?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铁的化合价,得到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与氧气接触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不让氢氧化亚铁接触空气?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几分钟后,各组陈述自己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将水煮沸;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加植物油;将空气赶出。在探究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将钠放入上面覆盖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实验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获得实验成功。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使我和学生都体会到探究的愉悦,很有成就感。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总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创新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和设问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问题设立台阶,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创新动机。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1.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增强环保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养成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如炒菜何时放盐?不同型号墨水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汤等等。这样学生在应用、解释问题时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展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数量、组织结构以及知识的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其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知识选择标准的模糊化。而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思维,还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定为课程结构构建的主要任务,并在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则主要提出了教学应该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解除学科知识对学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挤压,并利用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减少由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3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教?W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则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使知识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2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策略

2.1整体布局开放便捷,让幼儿自主按需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育已从着眼于表层的当前认知,逐渐转向关注于深层的长远发展,开放性的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

根据班级的原有设施结构,我们对美术区做了整体布局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美术方法,将大区分割成小块,并将区域充分开放化,细化美工区的操作内容,如戏墨娃(水墨画)、油你真精彩(油画)、星罗棋布(布艺)、给你点颜色看看(彩绘)、情定沙缘(沙画)等,让幼儿能自主地按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经过精心布局,我们将区域的柜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马蹄型”,或靠墙摆放的全敞开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围型,每个小区顺势而成、巧妙连接。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有一定间隔,又能自由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柜子进行分割,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后加操作,发挥区域的最大价值。

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标志规则清晰形象,帮助幼儿控制行为、形成定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对幼儿的认知、行为具有激发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区的设置中,我们注重各类标志和规则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美术区域适当的位置贴上相应的规则图示,事先与幼儿一起商讨确定,再由师生共同合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我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帮助幼儿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素养发展。

2.3作品展示彰显艺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本质就在于让幼儿懂得美、追求美、??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表象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幼儿充分感受美,善于评价美,随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美术区的设置中,为幼儿预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桌面展示、墙面黏贴、空中悬吊,或专门成列,或变成装饰,或形成隔断,全方位巧妙地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或独树一帜、或组合造型、或批量成势,展示摆放看似随意恰是有为,处处彰显艺术气息,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相互欣赏、比较评价的平台,也给幼儿美的熏陶。幼儿能自由地欣赏、观察、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幼儿的反思能力。

2.4教学手段现代化

篇4

“以科技教育推进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这一主题设计好,立意高,角度好,有利于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这个专题把科研力量、教研力量、学校力量以及高端专业媒体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组织创新、平台创新、呈现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范例,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

所选择的区域性与学校性的科技教育经验材料,均体现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学校科技教育理念,有独特性、实践性、先进性、突出特色创意,各成体系,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最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好的提升,正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色。

一是科技教育校本模式创新特色。有的学校能够更新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程内容与科技教育内容整合,如语文课程开展奇思妙想作文、科学课程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音乐课程开展科普音乐剧、英语课程开展科普英语演讲、数学课程开展建筑设计活动、信息课程开展电脑设计活动、环保课程开展废物利用活动等等,开发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时更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

二是科技教育校外模式创新特色。科技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的学校让中小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科博会、科普基地、奇特地貌等,向科学家学习,向技术专家学习,使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三是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特色。如福田区设立2个科技教育教研员,成立了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统一协调全区科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如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区青少年科技节、组建了深圳市首家集体业余电台、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 “广东省科普示范区”等,已经形成科技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特色。

篇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共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核心素养,18个具体要点。其中,文化基础中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在人文底蕴中又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这些素养的培育只能在艺术教育中实现。其中美术课承担着很大的重任。

那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美术课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的阵地。

(一)课前备课一定要找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点

美术课堂看似枯燥,但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美的元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美的欣赏,美的创作。要多搜集整理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来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要让学生放宽眼界寻找课堂外面美的东西,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来发现美。教师在进行指导创作的时候,不是单纯教给学生创作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由去想像,自由去创作,让学生有一种创作的欲望,这种创作的欲望就是一种表达美的欲望,只有学生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感觉到美的存在。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评价美。要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不都是美的还有一些不美的东西存在,但是,我们要学会辨别,学会审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来宣传美。在评价美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正确的评价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美的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要建立在扎实的技能基础上

美术教师一定要大练基本功,一定有过硬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方法,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美,懂得创作美的方法。审美情趣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只有学生心中有美的存在,学会审美,主动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学生心灵才是美的。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努力去探索,特别是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学习,用正确思想来武装头脑,在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科的特点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想抓住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会形成,就一定会为未来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篇6

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引领者,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再将它转移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校也需要通过开设讲座、去其他学校听课等措施培养教师正确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思维引领是学生核心素养走向正确方向的指明灯,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通过各种小故事、智力题、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的时候也要注意内容的健康性、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探索世界与寻求真理》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唯物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博物馆失火,你只可以选择救一幅画,你选择哪一幅画”这条智力题作为引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此后,教揭晓正确答案:是离窗口最近的画。教师要把握时机向学生灌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可贵思想。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核心素养,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问题引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与小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提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引领学生加入到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你们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郎朗从小开始苦练钢琴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钢琴家,这是量变还是质变?”“酸奶过了一定的时间变质了,这是量变还是质变?”这样提问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有利于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增加学生做题目的感觉,明白不同题目之间的差别,而不是仅仅听教师讲解的抽象理论知识。理性思考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高思考能力。

三、练习引领,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练习是政治课堂的延伸,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来检验自己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这一途径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在当今应试教育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学习的第一要义,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练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巩固学生核心素养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毫无目的、大量无节制地让学生做题目,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练习之前的经典、易错的题目,还要寻找、创新一些符合生活实际、当代潮流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让政治教学与社会接轨,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有关唯心主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接近生活实际的小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哪些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后果是什么。

案例1 村里张大妈家的小孙子生病了,张大妈认为是孩子得罪了天神,就请了符纸烧给孙子喝。

篇7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8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就是通过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让他们不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能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

如果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注重言传身教就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如主动给一个迟到的学生开门,并在开门时顺便为他扶着门,和学生一起进门时注意学生优先;擦讲台上积攒的粉笔灰时,教师站在讲台下面往黑板方向掸粉笔灰;在路上与学生相遇时,教师主动停下匆匆的脚步并向学生打招呼。教师不用刻意去找情感目标,学生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国际通用的人文素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行为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日复一日,相对稳定的核心素养会渗透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固化成他们的个人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学生可能会想到大喊大叫、痛哭流涕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可能会对自己、亲人及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如整理房间、运动、唱歌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科教学在课堂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英语教学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的高素养人才。

在教学中,把握核心素养这个中心思想,就把握住了英语学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学校还没有这样一种系统设计,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实施,所以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难。教师可以设计系统化的情境,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合作等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与反馈自己的成果。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体验异域的文化和艺术,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思维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兼容并蓄,,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素养。

篇9

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李振道曾说过:“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我们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如教学《哪种材料硬》这一课中,我把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放置于一个纸盒当中,让学生把小手伸进去触摸,通过学生的触觉让学生猜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材料,通过创设这么一个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我便顺水推舟地提出本节课的关键问题:你们又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自己摸到的是哪种材料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个个都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提出探究材料软硬的方法。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譬如,在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饲养蜗牛的任务,然后请学生来讲讲自己饲养蜗牛的心得,尤其讲讲喂养蜗牛的食物。学生众说纷纭,有些给蜗牛喂了饼干,有些喂了萝卜,有些喂了菜叶、洋葱,还有些竟然喂了巧克力糖果……在这里,学生定然会产生疑问,蜗牛到底是吃什么的呢?有学生提出要进行一个《蜗牛的吃食》情况探究,我表示赞同。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各种各样的探究方法在他们的脑中形成……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给蜗牛喂食,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再通过探究蜗牛吃食情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起创新能力。

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譬如,在《水和油》这一课中,我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水和油的轻重,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四人相互比较,当一人陈述时,其余人可以质疑提问反驳,最终选一个最佳方案呈现给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得以激发,他们踊跃发言,互相补充。讨论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注重想象,启发创新能力

篇10

1.让学生按照常规的做法,起立坐下,感觉很容易。

2.实验要求:一人双脚着地,端坐在凳子上,另一人用食指顶住他的额头,防止他身体向前倾斜,猜测一下不借助双手的力量,坐着的人能够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能不能站起来?

4.两人一组做实验。

发现问题:有的同学能够站起来。

分析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端坐,双脚太靠后,或者双臂用力了,或者前倾了。

5.纠正规则后实验:必须坐端正,否则不符合要求,继续试验。

6.实验现象:站不起来。

7.讨论问题:说说为什么?

8.实验结论:因为重心在脊柱上,按照实验要求,无法移动到小腿上,所以无法站起来。

实验二:看谁能吹灭蜡烛

1.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漏斗、瓶子、木块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学生猜测:部分学生认为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隔着木块吹不灭;有的学生猜测隔着什么也吹不灭。

3.分组实验:4人一组实验。

4.实验现象: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隔着木块吹不灭。

5.讨论问题: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够吹灭蜡烛,而隔着木块、书本等吹不灭蜡烛呢?

6.实验结论:学生说:对着圆形的瓶子吹气,气体能够绕过瓶子,就吹灭了蜡烛;而对着木块、书本吹气,因为它们不是圆形的,气体绕不过去。

实验三:用两根吸管能否吸到饮料

1.实验要求: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瓶新鲜饮料和两根消过毒的吸管,如果我们把两根吸管一根插在瓶外,一根插在瓶内,能够吸到饮料吗?

2.学生猜测:多数学生猜能够吸到;少数学生猜吸不到。(大胆猜测)

3.分组实验:4人一组实验。

4.实验现象:不容易吸到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