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意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9: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民意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民意调查

篇1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04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39%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调查前半年,22%的农户没有家人患病,59%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43509.4元,实际报销或减免20712.3元。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在2004年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2004年仅17%的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100户中,有51%的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在这些医疗单位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的人给医生送过红包,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扩大报销范围。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在全市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5、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服务模式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进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快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市、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7、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7%。尽管经过几次医改,药价几度下调,但高昂的医药费用仍是农民进医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药价,更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

篇2

人均纯收入8842元,超两成位于扶贫线以下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31~8000元区间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较明显。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比例超两成(详见图1)。

图1 农村受访居民收入分布

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8842元,与XX年四川省统计公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对单一,外出务工、家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

在问及受访者“当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其他来源的比例较低,均在20%以下(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2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地区看,“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均为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区、丘陵和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选择比例排第三位的都为“家庭养殖业”,而平原地区排第三位的是“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

从收入分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为“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最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种植业”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比例明显下降,“外出务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作为主要来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详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满意率高,扶贫增收仍需加强;村通路户通电情况较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比较满意公共服务,但均衡发展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着,全面实现还须加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不多,其中:传统家庭种植业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个体/私营工商运输等农村服务业虽然对农民增收明显,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在当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展收入来源渠道,进而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积31平米,手机、电视、单独厨房的拥有率排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前受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0平米。

在问及受访者“家里现在拥有哪些设施设备”时,选择比例(即家庭拥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机、电视、单独厨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单独厕所卫生间”拥有率为74.1%,略低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的标准。从收入分组看,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种设施设备的拥有率越高(详见表2)。

篇3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提高居民健康状况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1]。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长期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相对更严重,农村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难度更大[2-3],本文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疗选择情况,获取了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第一手材料,笔者希望,这些材料能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与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2013年5月~6月,课题组调查人员对四川省郫县农村地区居民开展调查,共抽样2159户家庭(6700人),对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况的亲属代答。调查对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龄最大者103岁,最小则不满1岁,平均年龄36.9岁;已婚者4872人(72.72%);学历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学历2564人(38.22%),小学及以下3129人(46.70%);在业者3726人(55.61%),无业或失业1679人(25.06%);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两周患病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测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的根据是调查对象自我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及自我感受。调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两周患病,两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从表1可知,年龄越大两周患病率越高,65岁及以上老人两周患病率最高;在学历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学文化及以下群体的患病率最高;在就业状况方面,离退和无业(失业)人员的患病率较高;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群体患病率高于离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体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年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意识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农村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及疾病构成情况

两周内出现不适症状的1172人中,前三位症状依次为咳嗽(489人,41.72%)、头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为发烧(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泻(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压(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为支气管炎(4.61%)、急慢性胃肠炎(4.44%)、类风湿性关节炎(1.02%)、胆结石(0.94%)、腰椎病(0.60%)。

(三)农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个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调查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另一种是调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因为部分居民患有多种慢性病)。本次调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为20.36%(按人数计算);总病例数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数计算)。

绝大多数(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岁及以上)群体,为准确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调查组对成年人(5451人)进行了专门分析。

从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压(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脏病(1.17%)、风湿病(0.94%)、胆结石(0.94%)、脑卒中(0.72%)、鼻炎(0.57%)。调查显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学历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学及以下群体患病率最高(36.64%);丧偶群体(59.39%)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群体;离退休人员患病率(54.71%)和无业人员患病率(37.66%)高于在业者和学生群体。

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数计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病例数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则患病率则高达78.07%。

(四)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治疗方式调查

1.农村居民患病治疗方式选择

两周患病治疗情况包括去医疗机构看病、自我治疗处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本次调查有1172人患病,治疗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医疗机构就诊;(2)321人(27.39%)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他们采取了自服药物(包括药店购药)或其他理疗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类型及其选择原因

去医疗机构看病的739人中,选择村卫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选择其他机构情况如下:私人诊所204人(27.60%),县级医院107人(14.48%),镇卫生院83人(11.23%),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36人(4.87%),职工医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机构8人(1.08%)。

选择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为距离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赖医生;96人(13.00%)是因为技术好;38人(5.14%)由于价格低;30人(4.06%)是态度好;19人(2.57%)因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为定点医疗机构。

3.居民未就诊分析

未就诊人群指两周内有不适症状但未去医疗机构找医生看病者,此次调查共有433人,未就诊率36.95%。它包括了两类人群,一类是采取自我治疗处理,但未去医疗机构就诊,有321人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诊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认为“自感病轻”(84.76%,367人);其他依次为:有7.39%(32人)的是因为“没有时间”;5.31%(23人)的是因为“经济困难”;2.54%(11人)的认为“无有效治疗措施”。

(五)农村居民住院治疗情况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过去一年内住过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为“损伤或中毒”,71人(11.08%)因为“分娩”,8人(1.25%)因为“计划生育”,4人(0.62%)因为“疾病康复”。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肠炎49人(7.64%)、妇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症45人(7.02%)、骨折34人(5.30%)、胆结石30人(4.68%)、高血压22人(3.43%)、肛肠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选择住院机构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他依次为:选择“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有145人(22.62%)、乡镇卫生院103人(16.07%)、职工医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数最少为1天,最多三个月,平均9.25天。住院费用最少200元,最多20万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为41.7%。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农村地区居民患病率和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维持较高水平。居民两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过半(51.71%)老年人慢病缠身,平均患病1.51种,按病例数计算患病率高达78.07%。居民两周患病不适症状前三位为咳嗽、头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压、慢性胃炎、糖尿病。(2)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医机构选择最注重就医的便利性。63.46%的农村居民首选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超过一半(55.21%)的居民选择机构首要考虑“距离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36.95%,未就诊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认为“自感病轻”、“没有时间”和“经济困难”,经济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选择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农村居民住院选择“县医院或二级医院”,其次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22.62%)、乡镇卫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为疾病、损伤或中毒、分娩。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组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居民就医可及性。(2)强化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居民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让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标,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治机制,切实降低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参考文献:

篇4

0.引言

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这种以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为原则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直至今天,新农合在农民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类研究总体上也反映了参合农民对新农合表示满意的,制度实施效果受到了大多数农民肯定[1]。就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参合农民满意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合农民对现行新农合总体满意情况研究。王红漫(2006)运用多水平多分量分析模型对东部富裕省份六个县的调查研究发现:年龄、政策的知晓程度、看病费用、对报销情况的满意度及主观期望共付率都对新农合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2],黄进(2006)研究显示政策的知晓程度、政府宣传力度、参合方式、补偿方式、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对参合农民满意度有重要影响[3],刘近安 (2008)研究发现: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感健康状况以及生活幸福自感指数等对满意度影响显著[4]。二是就影响参合农民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的某一种展开研究。毛勇(2006)、詹育红(2008)等研究显示实施家庭账户制的县乡门诊减免费用占筹资总额的百分比和新农合医疗基金结余比率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甚高[5,6]。张广科(2008)、樊丽明(2009)等研究显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对满意度影响显著[7,8]。

为了让新农合政策得到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本质上得到完善,笔者从受益面入手,更细致的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新农合政策的看法。从而,对新农合制度的监督与改进产生实际的政策意义。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为调查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设有17项指标),再以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入户调查获得原始数据。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57份,其中有效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

1.2数据的核查与录入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进行核查,以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完成率少于95%和不符合质量的无效问卷不予采用。将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后,全部输入到Microsoft Excel 2003表格进行初步处理。

1.3资料分析

对样本的一般情况进行部分描述性分析;借助于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设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相结合,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分析,并依据结果分析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所得基本情况

根据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数、是否参加新农合以及身体状况五个方面,概括出受访者如下基本信息:(1)大部分为中老年人(40岁及以上的占69.3%);(2)多数为女性,占52.9%;(3)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3-4人,占52.5%;(4)受访者绝大部分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占94.6%;(5)绝大多数身体状况良好,占92.6%。

2.2存在的问题

2.2.1理论政策不健全,受益面不均

调查发现86.8%的村民对推行新农合制度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4.5%、34.1%,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10.8%。

2.2.2报销制度不完善,消减受益均衡性

(1)调查发现77.0%的村民认为报销制度是可以接受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9%、33.3%,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9.1%。

(2)调查发现77.9%的村民对报销比例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7.0%、35.0%,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9.5%。

(3)调查发现62.3%的村民对住院报销情况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0%、38.8%,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8.8%。

2.2.3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滞后,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调查发现55.3%的村民对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态度的看法是满意的。其中40-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分别占35.2%、40.9%,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民仅占7.0%。

总的来讲,大多数村民对新农合各个方面的看法总体上是满意的,尤其是在报销制度、报销比例等方面。但暴露出了参合农民年龄分布不均这一问题,其中4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在政策运行的各个方面都是占主要部分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参合人员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有关,正是由于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贯彻自愿性原则,很显然会使参合的人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因为他们的受益几率高于年轻健康者,但同时他们缴费能力却低于年轻健康者。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导致较多的年轻健康者不愿参合。

3.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的分析结果,从提高低年龄段村民参合积极性这一点出发,笔者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3.1建立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补偿机制

新农合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的危机。初衷虽好,但隐含两点不足之处:一是过分的追求大病、高花费的补助很容易就超过新农合资金的实际补偿能力;二是患大病及高花费的情况在低年龄段中发生的概率相对低一点,显然就会影响其参合积极性。对此,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供广范围、常发性、基础性的医疗保障,所以建立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的补偿机制刻不容缓。当然对于那些花费很大的病可以单独制定补偿机制。

3.2优化补偿比例,做到合理分配

现在新农合制度的补偿比例就某一个地区而言是统一的。统一的比例看似公平,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失去了制度的本质公平性。试想想,同一比例对于一些花费不大的病例,他们会认为即使参保了新农合,报下来的费用也不是很多,尤其是那些30岁以下年龄段的村名。这样新农合的实质性恩惠也就随之淡去。对此,笔者认为补偿比例可以不统一,针对低年龄段的人群适当提高补偿比例,进而提高其参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收益面和受益强度的大体均衡,得到更多年龄段农民的长期支持。

3.3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参合的受益面。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加强医务人员管理。鉴于农村缺乏对高素质医疗技术人才的吸引,可通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职称晋升给予政策照顾以及政府主要出资提供深造机会等措施得以改善;(2)改革药品流通渠道。首先政府要对药品提供商制定鼓励及优惠政策,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由药品公司统一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店实行集中配送,减少原有的转手费用,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得到安全有效而又廉价的药品,农民负担也得以减轻;(3)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一是政府应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坚决对违反新农合规定的定点医院和医生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定点资格或执业资格;二是农民也应该执行自己的监督权力,要求新农合中的基本补偿药物实行价格公示,做到违规举报。

3.4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

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直接影响受益面,因此实行强制性合作医疗制度是需要的。然而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便。对此,建议设计多套参合及补偿方案(如由一人保障到一户甚至一村保障),增加农民的选择空间来使政策行之有效的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俞彤,光.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4)

[2]王红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满意度及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6(5):42-49.

[3]黄进.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满意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研究, 2006(6):855-861.

[4]刘近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O08(2):175-177.

[5]毛勇.有无家庭账户的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2):97-98.

篇5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同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试点,2010试点覆盖面已达到20%,预计今年达到60%的覆盖面,2020年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作为新农保制度的参保对象,他们的意愿将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中年农民是不久将面临养老问题,并且当下还有足够时间为自己的养老做不同安排的群体,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反映敏感的一个群体。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一批试点地区河南辉县的中年农民。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1.调查对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45岁以下是青年,45~59岁为中年,60岁为退休年龄。而我国民间约定俗成地将35~45岁之间的人们定义为中年人。我国目前统计的平均寿命是71岁,人口中位数为35岁。因此,结合我国人口寿命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把35—60岁的农民作为中年农民。

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7—8月对新乡辉县11镇9乡进行的《河南中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每乡镇根据经济状况好、中、差随机抽取3个村,每村随机抽取20户。在样本地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期刊网。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是由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对试点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收集时除由农民自己填写外,还采用问答和访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基本特征、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调查调查所得资料经审核后,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调研数据

1.中年农民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男性有143人,女性有109人,比重分别为56.7%和43.2%。

(2)年龄状况:35-40岁有54人,41-45岁有95人,46-50 岁有62人,51-60岁有28人;分别占样本的21.4%,37.7%,24.6%,11.1%。

(3)文化程度:文盲有36人,小学有112人,初中有67人,高中或中专有24人,大专及以上有13人,分别占样本的14.2%,44.4%,26.6%,9.52%,5.16%。

(4)婚姻状况:未婚的占样本的14%,已婚的占86%,已婚有子女的占82%,已婚无子女的占4%。

(5)职业:以务农为主的仅占29..2%,其它情况如经商、打工等占70.8%。

(6)儿子人数:无儿子的占样本的31.3%,一个儿子的占57.6%,两个儿子的占10.5%,三个或以上占0.6%。

(7)年人均纯收入:5000以下的占38.6%,5000—10000的占46.2%,10000—20000的占12%,20000以上的占3.2%。

如表1 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

百分比

变量

百分比

性别

56.7

职业

务农

29.2

43.2

非农

70.8

年龄

35-40

21.4

儿子人数

31.3

41-45

37.7

1

57.6

46-50

24.6

2

10.5

51-60

11.1

3及以上

0.6

文化程度

文盲

14.2

收入

5000元以下

38.6

小学

44.4

5000—10000元

46.2

初中

26.6

10000-20000元

12

高中及中专

9.52

20000元以上

3.2

大专及以上

5.16

婚姻

未婚

14

已婚有子女

篇6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篇7

栖霞市编办安排一名中层干部到松山街道豹山口村任职“第一书记”,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做到带着感情、带着任务、带着责任进村入户,用“四心” 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当好了农村和谐发展“领头雁”,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细心察民情,搭建干群“连心桥”。通过进村入户开展民意调查、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村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综治维稳和热点难点问题等各方面情况,了解当前农村群众的所想所盼,及时掌握好民生民情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计划、整体工作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热心解民惑,开通服务“直通车”。及时与农业、民政、人社等部门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以及涉农法律法规,通过编印发放《惠农政策宣传册》、入户“传经”等方式,热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及时为群众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务。任职以来,“第一书记”依靠编制部门的强力支撑,共组织编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政策法规宣讲37人次,发放各类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资料650份(册),接受群众咨询72人次。

真心促民富,敞开增收“致富门”。在认真分析村发展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民意提出促进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在“通路、引技”上找准突破口,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打开增收“致富门”。该村村路凹凸不平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 为了让村民出行不再出现“雨天一身泥,旱天一身土”的窘态,畅通致富门户,“第一书记”共组织群众搬迁沿街草垛113个,清理垃圾95车,争取编办援助水泥200吨,硬化路面1.6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题;苹果产业是该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之一,为了让村民的生产管理技术跟上 “栖霞苹果”这个全国乃至世界品牌要求的步伐,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农科所的4名专家进村传授有机苹果管理技术,又协调市县两级编办投资3万元,帮助该村建起文化大院,捐赠图书5000册、桌椅和电脑等办公用品30套,极大提升了农民增收技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耐心化民忧,解开潜在“硬疙瘩”。农村稳定和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一书记”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找准症结,及时化解村民纠纷,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真正把潜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让群众满意。目前,共帮助村民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起,对16个特困户、五保户、孤寡户、低保户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000元,有效地维护了该村和谐稳定。作者单位:栖霞市编办 E:ZLH

篇8

我市坚持分类考核,突出实绩导向,分别制定了区县、部门、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并根据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发展基础等因素对区县再细化分类。实绩在考核总分中占比最大,区县序列达70%,部门序列占60%,高校序列占50%。

总分为100分,每项指标根据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权重,对应2―11分不等的分值,由相关市级部门逐项考核评定,并经统计部门审核把关,市考核办再通过公式折算成相应的分数,各单项分数累加得到总分。

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注重考核发展质量、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统筹城乡的推进;既注重考核发展绩效,又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又注重考核党的建设。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新指标被纳入考核体系,而一些涉及各项工作投入的指标则被排除。2010年,又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的不同,增加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巴渝新居建设、农户万元增收、政府债务平台整治等指标。

“以前也有考核,但是由于考核体系多而分散,由不同的单位主持,导致考核标准不规范,被考核的单位也应接不暇,再加上一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没有量化标准,而是笼统以‘优秀’、‘好’、‘一般’等模糊字眼评定,导致有些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的结果对区县自然也就没有多少约束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表示,通过实绩考核,改变了过去模糊的字眼评定,干得好不好,算账见分晓。

德行表现:正向测评+反向调查

怎么评价干部的德、如何考核干部的德,这在全国都是一个新课题。细细品味我市出台的《重庆市市管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其最大创新就在于:采取正向测评和反向调查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对干部的德进行评价印证,从而在制度设计层面有效破解了如何“考准、考实”的难题。

所谓正向测评,是指通过正向指标,对领导干部德的表现情况进行民主测评,讲求综合评德。“对党忠诚,与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用人五湖四海,处事公道正派”;“慎交友、拒红包、不吃请、不说情、不谋私”……考评办法从六个方面细化德的正向测评指标,并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的民主测评指标体系,一并设置、测评、计分,由参评人员按照“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了解”五个档次,对干部德的表现作全面综合评价。

所谓反向调查,是指通过反向指标,对领导干部德的表现情况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进行重点调查,突出熟人问德。考评办法专设了分类指标,用反向调查方式,向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人员调查了解干部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以全面、准确、真实掌握干部的德行。

“什么问题突出就考核什么”――我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领导岗位实际,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十种负面现象作为评价指标,包括“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措施不落实,牢骚话风凉话多”、“学风不浓玩风浓,不信马列信迷信,求神拜佛、看相算命测风水”等方面,并分别制定区县正职、副职,市级部门正职、副职,高校正职、副职等六套德的反向调查指标体系。

调查中,由调查对象按照“无反映无议论”、“偶尔有议论”、“社会有反映”、“群众意见大”和“不了解”等五个档次,分别对干部的德作评价。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结果与正向测评结果逐一比对、相互印证,并将最终结果及发现问题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和本人。

在结果运用上,办法规定:在领导班子换届(任期)考察和领导干部提拔任职考察中,德的考核低于90分的,不能作为拟提拔人选;在确定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时,德的考核得分低于85分的,原则上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低于60分的,经组织考察后再确定考核等次。

201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市管干部德的专项考评,共有4.5万名干部群众参与,考核结果最高的100分,最低的仅43分,改变了过去德的考核“分不出差别,看不出问题”的状况。

民主测评:德能勤绩廉打分说了算

以前部门年度考核只有“德、能、勤、绩、廉”抽象笼统的民主测评,单位之间也不排名比较,测评往往走过场。

与实绩考核将指标具体化一样,我市将民主测评内容也由笼统地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转化为干部群众可以感知的具体指标,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画好像,比如设置了“公道正派”、“工作实绩”、“敢抓敢管”、“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等更加具体可评价的指标。为便于参评者打分,每项指标后还详细注明了此项指标的考核要点。

为规范民主测评,新考核体系对测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按照民主公开的要求,把熟悉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群体作为主要测评范围,重点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在单位(系统)的干部职工中进行,确保参评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除对参评对象作出规定外,市考核办还要求各单位将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述职述廉报告编印成册,提前三天送达参评人员;参评人员打分前,领导班子各成员则需作简短述职。

民意调查:干部怎么样百姓当考官

民意调查,可以说是新考核体系中最具创新意义、最具导向作用的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群众!随机抽样获得的百姓意见不再是领导干部可听可不听的“选择题”,已成为领导干部必须面对、回答的“必答题”,答得不好,百姓不满意,考核便无法过关。

从2008年开始,我市引进民调,力倡“民评官”,对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绩效、公众形象的群众满意度进行随机调查。

新考核体系规定:民意调查完全委托第三方独立操作完成,从制度设计上便保证了公平公正。调查一般采取计算机辅助电话民意调查、入户民意调查、会议民意调查三种方式进行。

篇9

2012年2月24日 晴 大风 星期五

自我们工作组进驻元氏小孔村以来,心里始终很焦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昨晚又没睡好,天还没亮就爬起来,站在村委会院里迎着寒风点燃一支烟,想着今天能干点什么。

根据省、市委要求,我想应该从小孔村的脱贫致富抓起,然后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就脱贫而言,归根结底应当依靠村的土地资源。小孔村有350户、1721人,村民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前两天收集反馈的民情调查表梳理出的村民意见,反映出村里缺少致富带头人的问题,绝大部分村民思想意识落后、僵化,不懂得利用资源,通过前两天收集所以今天走访的重点应该是村里的“能人”,今后村里的工作要干好还得要了解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也许从他们身上能得到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想到这些,心情开朗了许多,突然感到天也亮了,看到自己吐出的烟圈也带有几分喜气。尽管昨晚三个人讨论村里工作不知不觉又到了凌晨1点,可是工作不等人哪。唉,还是当回“恶人”喊醒他们吧。趁韩书君和侯振龙起床的工夫,我把刚才理出的思路讲了出来。

篇10

二、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整个活动由局妇委会牵头,政工、办公室协助,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具体安排以下几项活动:

(一)社情民意调查走访活动。时间安排在春节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利用春节回家团聚的时机,与村民、居民广泛接触,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并写出调查报告。春节后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推荐出1-2篇有数据、有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进行交流。最后由调控科汇总整个调查情况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结合纪念“三八”节活动,组织全局妇女对我局帮扶的两个村中的困难户进行走访调查。通过调查和村委推荐,每个村确定5户进行重点帮扶。帮扶户将分配落实到全局每个科室,原则上3-4个人帮扶一户,人员少的科室两个科室帮扶一户(具体分配科室及每户家庭情况见附件)。每个科室针对所帮扶家庭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使其生活状况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了解市直机关工委安排的困难职工帮扶对象和“社会妈妈”资助对象的情况,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的家庭渡过难关,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三)服务群众和调研活动。根据当前的物价形势,充分发挥物价部门的职能作用,在为基层企业和服务对象排忧解难方面多做文章。每个科室结合自身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工作目标和服务承诺,确定每年为企业及服务对象办一至两件实事,解决一两个问题,形成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职能科室在定调价和制定收费标准时,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尤其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利益;服务窗口科室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实行首问负责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众价格举报和价格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

三、落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