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儿童文学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动的、多彩的语言砌成的。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
陈子典认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语言具有表达内容、提供学习语言典范的双重意义。儿童文学作品要担当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与训练的任务,他们从中学习语言、丰富词汇,懂得如何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语言教材中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特征的分析探讨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儿童文学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儿童文学语言特点的研究,强调语言要浅显、易懂、口语化、形象性、音乐性等,除了郑荔在《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儿童文学创作中语言应符合儿童修辞特征外,对儿童文学语言修辞研究的鲜少。修辞性语言反映了语言运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扩展学前儿童语言经验,挖掘语言美的潜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交际质量[2]。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研究,发现教材中语言的以下修辞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为主,与幼儿自身经验相结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辞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称为“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3]。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为主,所选用的喻体多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并且符合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的特点,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儿歌《下雪天,像过节》出现比喻四次:停着的小车像鼓鼓的面包,圆圆的屋顶像涂满奶油的蛋糕,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下雪天像过节一样热闹。所使用的喻体“面包、涂满奶油的蛋糕、薯条”这些食物都是幼儿生活中很喜欢吃的食物,形象生动,与阅读作品的幼儿的经验直接相关,所以幼儿在阅读中倍感亲切,同时为幼儿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谜语《猜猜我是谁》中出现比喻两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词口语化,符合幼儿接受语言的特点。并且通过这种创造相似性的比喻,将新的词汇“蒲扇、小山”纳入原有的语言系统中,幼儿对新词汇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学习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二、拟人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表达手段[4]。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篇章化拟人,并且拟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拟的对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妈妈等。林小杯的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通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光、风、衣服,甚至石头和水滴都赋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现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激荡,引发读者对美感的体验。究其根源与学前儿童“泛灵论”的思维有关,学前儿童往往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儿看来却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拟人修辞是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宠儿,可以说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两套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注意到幼儿对拟人修辞的喜爱,拟人化语言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发展特点。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
教材中作品语言的重复多以词语、句子的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反复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也可以让幼儿获得内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师版儿童诗《欢迎》中:“欢迎!欢迎!大树真好。”词语反复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过小鸡、海豚、狮子、大象反复试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个布条。情节反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兴奋、高兴之余,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儿童文学的反复是有细小变化的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苏教版有些作品语言反复单调,没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儿歌《我爱上幼儿园》:“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中班下的儿歌《上学最开心》:“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这两篇儿歌内容除了名字和内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复的。
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5]。幼儿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引导儿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国语言的修辞特征,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并不断加强自身关于儿童文学修辞学的知识学习,促进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坤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郑荔.学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一、能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表达上比较浅显,并且,在语言的选择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所以,有别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要能够有丰富准确的语言,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标准,吸引学生学习,引人入胜。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小学生能够掌握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让他们在以后的情感表达上也能有所提升。学生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学习到相应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对于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儿童文学作品还对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语言的表达还有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故事内容的设定应该能够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活动和形象,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品德的设定也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文学故事中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接受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有道德标准的树立,并且,一些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停地对故事充满幻想,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进步。
文学语言是儿童文学艺术的外在显现,儿童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文学语言。所以,一个在语言方面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家很难说他(她)在文学创新方面形成了大的突破。然而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没有考虑儿童阅读的特性,将成人意识和成人语言强加于儿童文学世界。为了达到说教儿童的目的,将一些成人的思考化作文学叙事语言,对现实中的一些概念化的说教做出阐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语言的成人化,一是描写语言的成人化。
首先,叙述语言的成人化是造成新时期儿童文学传播和接受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思维习惯于形象化的语言,对于逻辑严密、抽象话语有着阅读上的隔膜。这与儿童的心理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对语言符号的解读是建立在共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即便是对同一符号,不同经历和体验的人对符号会有着理解上的差异,对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叙述语言的成人化归根结底是“成人本位”儿童观在叙述语言上的体现,什么样的儿童观必然表现为采用何种语言来对待读者。
例如,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些作品中,作家将一些属于成人的思考拿到童话叙事中:“皮皮鲁全家笑干了眼泪,他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学问’,终于懂得了‘权威’的内涵,还明白了同样的话没身份的人说是胡说,有身份的人说就是学说。”“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这些话语充满哲理和幽默色彩,许多成人读者看了会会心一笑甚至津津乐道,但是大部分儿童读者看上去会感到十分茫然。“学问”、“权威”对于很多尚未成年的儿童来讲,或者是不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或者对这些词保持着一种崇敬,但作家对其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讽刺和批评。对于涉世未深的儿童来说,受接受能力的限制,对作品中不时显现的类似一些语言恐怕还不足以全面正确地予以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这会让儿童心理和审美特性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挑战。语言背后隐藏的主要还是文化的支撑,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产物,从语词内涵到书写形式都受制于其所在的文化。好的儿童文学语言对于滋润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儿童世界建造起一座纯洁可爱的童话城堡,并且能让儿童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词去打开这个城堡,去探索这个城堡里的秘密。成人化的语言则会阻挠儿童进入这一世界,甚至让这个童话世界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萎缩。
其次,描写语言的成人化是造成新时期儿童文学传播和接受障碍的另一重要因素。注重对事物做精细的刻画,儿童则更注重那些话语简洁、幽默的故事对话。即便是需要对事物进行描绘,也是文本对故事叙述的简单需求,因为儿童文学向来重视叙事而不言道。但是在一些作家的笔下,为了将事物书写到极致,不惜采用大量语词对建筑、风景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如同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那种对真实的渴求。显然这种语言书写是违背儿童文学阅读规律的,遭到读者的抵制就成为必然。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大众消费文化、商业化对儿童文学的侵蚀,文学书写中出现了凶杀、背叛、暴力、腐败、性、搞笑等成人世界的情节描述。它们如同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开始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肆意泛滥。这种趋势不单单对儿童文学阅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对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儿童文化的建构形成了威胁。
在蒋方舟的《正在发育》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看到丢了一床的衣服,比电视上那些乱丢的衣服镜头还要乱。我猜想到妈妈昨天肯定是用兰花指叼着衣服,模仿白鹭展翅欲飞的样子,把衣服不屑一顾地一件一件地丢。”“我想到我家电扇的护栏‘疏可跑马’,我对电扇始终有个神圣的心愿,就是把我的手指头伸进去,被它绞。我早就想到了指头被绞的感觉。鲜血飞溅,很壮观,很英雄。一下子把不干净的血全部流光。体内只留下干净的东西,整个人是透明的,很纯洁。没有血没有肉,也没有骨头,只是一个美丽的均匀的形体。我脑子里一瞬间想到了血肉模糊,但我克制住自己不去想它,因为那很恶心,污染了我整个干净的画面。”
以上两段分别是蒋方舟对成长期一些镜头和体验的书写。文中还有诸如婚外恋、泡妞、小、更年期、帅妹帅哥等语汇,让整部作品充溢着青春期的张扬。作者在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的书写是细腻而大胆的,也展示了成长期儿童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但是,作为一部书写儿童和主要给儿童看的书,里面充斥了太多的成人语汇和成人观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样的作品是否适合在儿童世界中传播?传播出去会发生怎样的效果?
儿童文学有着自己的话语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诗意的阳光雨露。它是清新自然的,散发着自由快乐的芬芳。一旦这个世界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成为的附庸,确如当下很多出版发行行业所进行的商业化炒作,让浮躁的拔苗助长的风气蔓延开来,最终遭到伤害的依然是儿童文学传播的健康发展。
语言陈旧、缺乏创新同样会导致传播障碍
文学艺术之所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学承载体――文学话语是不断处于创新发展中的。儿童文学也有着自身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因而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喜爱。儿童出于天性,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喜欢接触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喜欢做追根究底的询问。所以,在人类历史上,那些充满幻想的探险故事、神话传说颇得儿童的喜爱,像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地心历险记》等。文本中那些充满着鲜活气息的语言源自作家新颖独特的构思,承载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感情。而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话语陈旧、缺乏新意等问题,与作家创作思想僵化有着内在的关联。话语创新能力的匮乏,实际上就是作家文学观陈旧和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的体现。
例如,书写抗战英雄题材的作品在建国后十七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诞生了一大批为儿童所喜欢所崇敬的小英雄形象,如雨来、王二小等。这些文本是在当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诞生的,因此,虽然这些小英雄的故事至今读来还令人动容,令人崇敬,但毕竟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色彩。这种时代特色的主要体现就是文本中存在着那个时代的革命话语和说教书写。如果今天的儿童文学叙事依然采用过去的话语,就很可能不为当下的儿童所接纳,也就很难实现儿童文学传播效果的达成。所以,身处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家就采用了新的话语方式来书写新的英雄故事。作家薛涛的《满山打鬼子》采用儿童视角和儿童思维,从儿童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出发,来展示战争中儿童的成长经历和捍卫国家、捍卫个人尊严的画卷。因此,作家在处理儿童对日本鬼子仇恨的细节时,是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打那以后,车站除了火车的噪声,票房里还时不时传出滴滴的蝈蝈叫。日本兵们都说,那是蝈蝈在唱歌。满山在站台对面听见了,听出那只蝈蝈在找伙伴,根本不是唱歌。它待在那里,太寂寞了。
滴,滴,滴。蝈蝈饿了。
滴滴,滴滴。蝈蝈想念它的伙伴了。
火车站站长河野抢了满山漂亮的蝈蝈笼子和蝈蝈,所以满山对日本人的仇恨就是从对侵略者这种抢掠的认识开始的。虽然这里没有什么大的道理,但就是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上,能充分传达出一个善良的孩子最为真挚的情感。
形象性是汉语言的最大特点。与欧美语言相比,无论是字形的象形性还是表述的简短、含蓄、有韵味,还有音乐的节奏美,都是汉语言自身所具有的浓厚的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家能否带着一颗童心去创造出带有个性的语言,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是能否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
曹文轩的《草房子》之所以成为当下儿童文学中的畅销书、长销书,与其用鲜活的语言来展示桑桑这样纯真美好的童心不无关系。在写蒋一轮老师与白雀姑娘谈恋爱受挫一节中,作者写道:“蒋一轮的课讲得无精打采,蒋一轮的篮球打得无精打采……蒋一轮的整个日子都无精打采。”“蒋一轮变得特别能睡觉,一睡就要永远睡过去似的。蒋一轮天一黑就上床睡觉。蒋一轮上课总是迟到。蒋一轮的眼泡因过度睡眠而虚肿,嗓子因过度睡眠而嘶哑。”语词简单明了,句法采用重复修辞,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将班主任老师失恋后的情态巧妙地展示出来。这是符合桑桑的孩子心理的,成人世界中的很多事情桑桑感到很神秘,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新时期儿童文学的语言创新确实发生了较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了儿童本位文学观在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新时期儿童文学的话语更新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缺乏话语创新的自我意识直接导致了儿童文学话语陈旧而缺乏生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尤为如此。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通过各种自己已经掌握的手段来获得所期待的信息,例如听故事、看电视、读书看报等。在当前的大众传媒语境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一方面为儿童提供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以娱乐性强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儿童,令其得到全面的感官享受。面对这一发展态势,儿童文学必须重视语言的创新,努力做到以儿童适合和喜欢的语言帮助儿童打开文学之门,并最终实现儿童文学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①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②吴其南:《守望明天:当代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④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2000年版
1.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
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 并且符合语言规范, 富有儿童情趣, 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 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 形成语感, 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 形成语言能力, 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
小学语文教育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的任务, 儿童文学蕴蓄着这些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对《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来》等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接受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获得精神和修养上的锤炼和提升。
2. 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 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孩子来到世上,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他们渴望快快长大, 渴望体验许多不知道的事情, 同时在成长的路途上他们又会经历失落与痛苦, 这时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他们最好的旅伴,给予他们纯净、抚慰、信心与温暖, 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多彩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体验, 丰盈他们的生活, 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
因此可以说,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理所当然地应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配合《语文课程标准》出版的新编语文教材课文选篇中, 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科学文艺等多种文体相继出现, 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向学生提出了阅读中外现当代童话和中国古今寓言等选择意见。
为使儿童文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可以聚焦以下教学策略:
1.根据儿童文学欣赏的特点教学
儿童文学欣赏是儿童在听和看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由听和看文学作品时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 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由于儿童读者对象的年龄特点, 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常常表现出其独特性。教学时把握儿童文学欣赏特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审美水平, 提升语文阅读质量。
(1) 整体感知。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 文学欣赏能力较低, 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 其感知往往是跳跃式的,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偏重于直观感受, 注意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及声音, 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 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 往往没兴趣, 甚至反感。所以他们主动跳过不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生义, 对整个作品进行大体把握。
(2) 亲身体验。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易于感情投入。一旦进入作品当中,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 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或高兴或悲伤, 或喜悦或忧愁, 其情绪情感随着角色在故事情节中的命运而起伏变化。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虚构的作品中, 他们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当他们一旦被牵引进作品情境, 往往还会异想天开, 按自己的好恶情感, 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故事情节, 创编出一个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
结合儿童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 要思考的就是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只满足于对文本复制, 语文教师也无需只充当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 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 使学生入情入景,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亲切的引领者, 让语文教学蒙上高尚的美学色彩。
2.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教学
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 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少考虑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学身份, 而是将其纳入作品中, 归于同一种文学教学模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由于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 因此分析作品时未能抓住作品的精髓, 往往只能断章取义, 将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 把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以童话教学为例。童话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文体特点。童话作品中, 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也是离奇的, 充满了幻想和神奇, 并借助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 将许多平凡的、习见的人、物、现象编织成了一幅幅美丽而不平凡的文学图景, 充满着自由、神奇的想象与浓烈的真、善、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丑小鸭》、《美丽的公鸡》、《清清的小溪水》等童话作品时, 应多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通过朗读、利用音乐或画面、表演等方式渲染气氛,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 以使其充分感受童话作品的文学魅力。
3.教出儿童情趣来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所具有的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使儿童愉快, 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都源自于“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等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儿童情趣, 在成人看来有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屑一顾的, 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 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 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 与作品的内容水融, 渗透于整个作品之中, 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去指点、发掘。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应细心体会、琢磨儿童情趣, 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 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 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够抓住儿童情趣, 真正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 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有效利用
1.及时推荐各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儿童文学阅读书目外, 语文教师还要熟悉和了解当代国外和中国的儿童文学, 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教师只有对儿童文学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才能在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中,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适合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
2.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4-02
儿童文学素养概念是:教师在接触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真正理解并热爱儿童的态度,具备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并因此而形成的教育观、儿童观等等。它的获得不靠传授、讲解,而主要存在于主体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素养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
儿童文学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小学生喜欢的教师要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要诚实公正,还要博识多才。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自觉培养自身的素质。而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然有着很大帮助。首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儿童文学作品因其阅读者的特殊性,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反映儿童典型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教师在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无论其阅读兴趣如何,都可以借此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接受学生天真无邪的感情的渲染,也可以从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当小学语文教师阅读和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时,会用心的为儿童营造充满快乐的学习氛围,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型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教学效果比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根据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却不乐观,体现为缺乏儿童文学审美素养理论知识,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严重不足,对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观念没有深入理解。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各种层次的师范院校以及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儿童文学课程不重视。另外,应试教育也极大地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审美素养的提升,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等,严重影响了第九次课改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许多语文学科的教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阅读的自由与快乐。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素养的缺乏将使语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此外,儿童文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儿童情怀。一个有儿童情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课堂多一点儿童视角,多一点文学气息。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三、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具备儿童文学素养
俗话说,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大量地去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大量阅读儿童文学实践中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提升阅读审美情趣,并从中提炼出清纯的、具有童趣的儿童文学语言,才能善于讲述儿童文学作品,让处于童年期母语的孩子的身心浸润于儿童文学的海洋。能够善于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挑选出优秀与经典作品,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儿童文学滋养,同时把这种热爱传递给孩子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大量积累可以和孩子分享有关儿童文学的丰富阅读经验和阅读资源。教师应广泛阅读各个时期本土和域外作家的儿童文学经典佳作。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儿童文学方面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美丽、温和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真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教师越是对儿童文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越是会拥有一条更清晰与学生心灵碰撞的桥梁,更会收获一份永不泯灭的童心。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以儿童的世界或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为主要背景,作品中的儿童化语言存在不同于成人语言的创造。比如儿童自造的新词、不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等。可见,原作中有创造,译本中也应该有创造。广义的接受者包括译者和读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以及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朱献珑,2003)。译文越接近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就越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其价值也就能最大化。
1)新词的创造:《夏》的原文中出现了一些儿童创造的新词,比如从springpig(春猪)一词产生了springchicken(春鸡),这种直译不是死译、硬译,而是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汉语新词,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体现了儿童的创造精神。再如sedentary一词,任译为“(蜘蛛)坐网、(猪)坐窝”。原文中使用一个词sedentary,只实现了意义的迁移,而任译文中的“坐网”和“坐窝”,不仅实现了意义上的迁移,还从形式上的改变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儿童语言的变通式模仿是从事物的特点和共性出发,任意地将相关的语言组合,拼凑成新的语言。通过这种方式创造的新词是符合儿童的语言创造方式的,也是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期待和认知期待的,也就能被儿童接受和认可。儿童读者主动地参与接受就决定了译作的价值。
2)不规范语言的创造:儿童语言的不规范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其不规范性主要有以下特征:语法错误、语音不标准、逻辑混乱等。比如原文中的dirty-littledirty-littledirty-little,原作者用语音的重复表现说话者口吃的特点,任译为“脏兮兮小兮兮”,语法中“脏兮兮”搭配正确,而“小”却很少与“兮兮”搭配,这种搭配不合理的语言正是儿童的语言。儿化口语词也是儿童不规范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chew和eat译成“嚼嚼烂”、“吃吃光”就是译者选择的儿化口语词。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会导致不规范语言的可译性限制。而译者应在“忠实”的框架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汉语的音近义异词、不合理搭配词和儿化口语词是译者在形式和读者反应“忠实”于原文的框架内的主体性发挥。不规范语言则能通过语言的活力彰显译文的活力、儿童语言的活力与儿童的创造精神。
3)幽默语言的创造: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思维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与不合逻辑,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语言的逻辑不清,意思表达不明确。例如原文中小猪威尔伯与小羊羔争论自己是nothing还是something,英语中nothing与something意义相反,但语音上部分重复。小猪反复使用两个词,努力地为自己辩解,原作者利用单词语音的重复造成意义的混乱,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任译作“零”和“有东西”,意思和逻辑关系很清楚,而台湾儿童译者黄可凡则译作“不是个东西”与“是个东西”,意义和音节的重复与原文更加契合,看似呆板不顺的译文却产生了与原文“以不顺求趣味”的表达效果。1979年康馨的译文中译为“无物”与“有物”,显得有些成人化,儿童不易理解。这说明成人与儿童的语言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译者这位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有时也很难模仿儿童的舞蹈。再如therottenegg任译为“老坏蛋”,译者通过双关词表达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特点就是译者创造时的一副镣铐。变通式模仿、近音异义词或不合理搭配的语词、谐音、双关、死译等都是译者戴着这幅镣选择的有效的语言创造策略。
2音韵的创造策略
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之一是音乐性。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语言结构敏感性”包括对语词排列的敏感和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调节拍的敏感,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具有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朱自贤,2003:96)。所以,儿童文学翻译除了意义层面的转换外,必然要保留字音、语调、节奏和押韵等音乐性特征。不同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中音韵的翻译是译者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1)音节重复的重叠词:重叠词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的一类词,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通过音节的重复来创造音韵之美。汉语的重叠词有AABB、ABAB、ABB三种形式,英语中则有单词部分音节的重复。因此,当两个孩子游泳、玩耍、用水你泼我我泼你时,威尔伯就呆在河边的烂泥里自得其乐,烂泥暖和、湿嗒嗒的,黏黏糊糊,舒服极了。天天这样,白天快快活活,夜里安安静静。原文中的四个形容词warm和moist,sticky和oozy,在音韵上warm中的尾音/m/与moist中的辅音/m/重复,sticky和oozy的尾音/i/重复,读起来有节奏感,朗朗上口。任译文中的“暖和”、“湿嗒嗒的”、“黏黏糊糊”是通过叠词的形式实现音节的反复。第二段中的everyday,everynight,every一词重复,happy与peaceful中音节/pi/和/pi:/重复,译文中的“天天”、“快快活活”,“安安静静”也是用叠词体现节奏与音韵的。音韵和节奏能给予儿童审美愉悦,激发他们的情绪,儿童首先接受声音层面的刺激,再转移到对语言内容的兴趣,这种接受信息的顺序与成人是相反的(郁炳隆,唐再兴,1990:105)。音节的重复与节奏的一致不仅能创造音韵之美,还能体现文学语言的诗意和意境之美。译文增加了译本对儿童的朗读功用,有利于声音对语言意义的内化。
2)韵脚的创造:儿童文学中不仅经常出现儿歌和童谣,儿童文学语言本身也具有音乐性特征。所以音乐意境的重构必然成为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内容之一。儿童文学翻译中韵脚的重构应该符合儿歌和童谣的韵脚创作方式。比如儿歌多为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连锁调是中途换韵,随韵粘合,字头歌则常用一字韵。
3)口语化拟声词:拟声词通过对声音的描摹能烘托气氛,增强美感,实现语言的审美功能。译者选用拟声词时要“随物而异声,随声而抓词”(张培基,1979:22)。口语化的拟声词对声音的生动模仿不仅能刺激儿童的听觉,还能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比如原文描述小猪大口吃东西时用了swishing和swooshing两个词,译文为“稀里哗啦”和“呼噜哗啦”。这两个拟声词不仅在意义层面上形象地表现出了小猪贪吃形象,还在声音层面上通过“哗啦”一词的重复与原文swishingandswooshing前后音节的重复契合,实现了音韵和节奏的统一。儿童文学翻译中选取语音形式与实物相似程度更大的口语化拟声词更能有效地使他们将声音与意义产生直接联系。再如任译本中还有“唧唧喳”的鸟叫声、“哒哒哒”的马车声、“叽嘎叽嘎”的老鼠磨牙声等词都是译者刺激儿童感官而增加的拟声词。声音使与其对应的形象更加鲜活,声音也创造了译本的音韵之美。
4)回环句:回环的修辞手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其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比如任译本中的splashedwaterateachother(你泼我我泼你)、lookedateachother(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回环句语音的重复和结构的复沓具有整合结构的功能,产生语音回环往复的效果,让译者以听觉的美感贴近了儿童,通过方块字的变化组合造就了译文的音韵之美,为儿童读者提供了音乐性的审美体验。译本中音韵的创造必然要从语词的音节和节奏出发,所以音节重复,节奏感强的重叠词、语序整合后的押韵词、音义结合的拟声词和音节节奏对称的回环句等都是创造音韵之美的重要方法。
3风格与功能的再创造
1.语句简短并富有趣味。中译本儿童文学要做到语言自然简洁、句型简短、生动趣味、通俗明白。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词汇量限制,朱曼殊等采用以此为单位的方法,对2-6岁儿童语言中简单陈述句的句长进行研究,发现:2岁儿童的句平均长度为2.91,3岁儿童为4.61,4岁为5.77,5岁为7.87,6岁为8.39,从量化的角度表明6岁以下儿童受词汇量限制,话语长度较短。尽管没有从用词质量角度研究分析,但是足以表明译本儿童文学要句型简短,通俗明白,适合儿童阅读。这就需要将英语源语言长句变为语汉目的语的短句。英语语言特点是从句居多,句子结构较复杂,而在汉语语言中,短句居多。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将原著中的主从句结构译成简单句结构。同时细化意群,每个短句表达一个信息量,信息量要简单清晰、不能出现重叠。
2.采用指小表爱的语言表达方式。高尔基说过儿童有着追求光辉事物的天性,他们向往阳光的、愉悦的世界。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应引入“指小表爱”这一概念,“指小表爱”的翻译方法符合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Clark的感知理论认为有关描述物体的感知特征的词汇,如颜色、大小、形状等,更容易促进儿童习得语言和完善思维认知。作者希望用此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使译本更受小读者喜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LittleRedRidingHood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为《飘扬小红帽》,但如果译成《小红帽》,儿童会在头脑中产生出一位可爱善良的小姑娘,会将作品中小红帽的角色看做是自己的一位好朋友,无形中拉近儿童读者与作品角色的距离。如《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题目中的“小”字,又如《白雪公主》中出现的小矮人,他们住着小屋子,屋内有张小桌子,小桌子上摆放着小盆子、小调羹,“小”字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作品角色,深得儿童读者喜欢;E.B.怀特的StuaratLittle起初被译成《斯图尔特•利特尔》,后译成《精灵鼠小弟》,怀特的TheTrump-etoftheSwan直译为《天鹅的喇叭》,但有译者翻译成为《吹小号的天鹅》,后者更能引起儿童对作品的兴趣。所以,译本作品中应选用活泼、亲切的目的语语言,有助于塑造令儿童喜爱的人物角色。“指小表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儿化语,儿化语是中国儿童语言一大特色,儿童文学译本为拉近儿童读者与读本的距离,翻译时将部分语言处理成儿化语。例如,在《灰姑娘》中,bird在译本中译为“鸟儿”,there译为“那儿”,ontheright译成在左边儿;在Elephantandpug中pug被译为“叭儿狗”。
3.采用目的语中的叠词。叠词也是中国儿童语言特点之一,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量考虑符合这一特征。吴鸿业研究表明在儿童语言中,普遍存在叠音的使用,使用叠音使儿童语区别于成年人语言。中使用“晴空万里,或蔚蓝色的天空”,若在儿童文学中则会用“蓝蓝的天”。叠词使用为儿童形象地描绘情景场面,使儿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E•B•怀特Ames’Crossing中的houses,elmtrees,thefrontyards,thebackyards,thestreets被译成一座座房子、一棵棵榆树、一个个前院、一个个后院、一条条街道;nod被译成点点头,”Theca-noeisgone”,hegroaned中的groaned被译成哼哼说;carpurredalongsmoothly译成汽车呼呼地开走了。叠词的使用符合中国儿童自身语言说话特点,使儿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亲近感,而非距离感。
4.采用翻译归化。尽管各儿童文学译本语言、风格、影响等有其独特特点,但译本主要依据归化或异化规则进行翻译。LawrenceVenuti说为使译本语言地道、可读性强,应该引入归化概念,即翻译归化理论是指译本要符合目标语主流文化价值;有时为译本语言能够体现出原著特色或特定的意义,应该引入异化概念,即翻译异化理论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保留原著语言和文化差异。译本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表现形式,不同于成年人文学作品,不同于儿童文学原著,也不同于本国儿童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及语言特点值得我们探究。本文着重分析总结译本中的文化规划和节奏偶韵律归划。
第一,文化的归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一种文化产物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概念,原著中出现汉语中没有或不熟悉的概念、信息,如人名、地名及习惯用语等,译者应采用“归化翻译”法,指为使译本符合目标语儿童的认知感受,为目的语儿童所接受并喜爱,译者要尽量使源语言符合目的语概念表达思维和习惯。如英语中出现的“raincatsanddogs”在汉语中找不到下猫下狗,这就需要将概念替换为中国儿童熟悉的倾盆大雨或大雨哗啦啦的下着;英语中的”soso”译成汉语为“如此如此”,但便失去语义对等的效果,替换为“马马虎虎”这一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者便能很好地理解;如TheDoeandTheDearvish中,dearvish一词在伊斯兰教中是托体僧,但译者巧妙地处理成为中国儿童熟悉的佛教“苦行僧”。所以,对于具有原著民族文化特色的事物、语言文字,若直译阻碍儿童读者理解,译者应考虑将其处理成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的表达。
第二,节奏韵律的归化。外国儿童文学也会遵循语言的节奏和押韵,但是由于中外国家语言不同,所以在翻译时尽量采用符合汉语语言的押韵和节奏感,强化文章韵律感,使文章朗朗上口。节奏和韵律使得语言对儿童读者产生特殊的情感价值,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儿童往往对节奏感强的句子文章感兴趣,且容易记忆。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Doyousaypigorfig?fig是无花果的意思,但是如果直接译成:你说的是猪还是无花果?原著中押韵或者相似读音的特点不仅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会使译本小读者对说话内容产生疑惑不解,但若翻译成“猪还是书”或“猪还是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汉语特色的押韵。归划法为翻译英语儿童读物的译者提供依据,译者能更好的处理源语言中的语言、文化及思想差异现象。
1.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不够恰当
儿童文学是针对提升小朋友文学素养的一门文学,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不能与教学相统一。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设置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然而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却忽略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教授能力和认知水平,儿童文学整体教学都缺乏美学分析,趋于成人化、世俗化。
3.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的是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效措施
1.充分展现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
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抒发体现出来,如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抒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抒情过程中将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4.内外结合,推动文学作品教学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偿,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课内、外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当学习到《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从不同的作品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并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探讨,使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在课堂上通过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引入,不仅扩充了学生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同时从课外作品中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千姿百态,从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真谛。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童话故事表演比赛等,从而推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发展,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与思维逻辑。
文章结构清晰,引言部分介绍写作目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文章的结构框架;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介绍语料库与文学研究的背景及不足,提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库;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数据分析及提供图表说明,通过图表称述分析过程和观点;最后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
1.系统介绍
语料库应用广泛,实用性强,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已取得成效,而文学教学的开放性,使它可以面向语料库语言学开放。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使人们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更详实、深入和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可以从个别的现象中归纳出答案,还更加重视从众多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中归纳答案。此外,理论的真实性和概括性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得以验证。文学理论也不例外。
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容纳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词的文学作品语料,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充分的例证、验证或说明某些文学理论(王一川2004)。
基于语料库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成果显着,如赵琼《〈夜莺与玫瑰〉的语料库检索分析》(2007);王雁的《〈傲慢与偏见〉的语料库检索分析》;孙彩媛、邱天河的《语料库辅助文体分析〈爱丽丝漫游记〉》;陈莹莹的《基于语料库分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2007);在《名与实悖论----〈真诚最重要〉的语料库检索分析》(2007)一文中,作者将语料库方法运用在辅助文学批评中。借助索引软件对该剧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主题词(keywords)表和词图(plot),可以直观地了解该剧人物、剧情的信息以及作者独特的用词特点,为该剧的主题研究和语言风格分析提供了量化依据(吴琦,李文中2007)。
然而,由于目前的大型语料库大多是通用语料库,而文学语言比较容易获得,一直受到语料库语言学家的冷落,文学语言语料库一直没有问世。王一川(2004)、随桂岚(2004)等研究者对建立文学语言语料库有所研究,对建库目的、建库规模和建库意义有过分析和讨论。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的名作《小王子》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仅受到儿童的欢迎,在成人中也是广受青睐。圣埃克苏佩里写《小王子》时,自己为小说画了插图。插画拙扑稚气,梦境迷幻。法语版《小王子》1943年在美国出版。评论界和读者对这本书感到意外。几十年后《小王子》在全世界成为大人、小孩、东方人、西方人都爱读的作品。本文提供的是其英文版本,便于英语专业学生分析和讨论。但就这样一部倍受推崇的作品,对其进行文本研究的却凤毛麟角。本文旨在以语料库为辅助工具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英文版)》的文本主旨,讨论其文本特征,深刻体验作者以忧伤的笔触抒写其“精神至上”,分析这一文学教学应用上的全新方法和视角。
2.研究方法及步骤本
部分将包含文本数据的收集、分类及笔者的分析,附带图表和说明。
本文通过使用AntConc3.2.1(Windows)2007软件中的Concordance、ConcordancePlot、FileView、Clusters、Collocates、WordList、KeywordList工具进行检索。在进行定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欣赏小说的文体特征。数据也就是文本《小王子(英文版)》来源于网络。
首先,我们利用AntConc3.2.1(Windows)2007对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发现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如下:通过AntConc软件,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共有91312词,表1出现的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不难发现,列表中指示代词出现得比较多,如“that”、“who”、“which”,这点可以说明小说的语言中有很多从句,而且句子结构也远比口语中句子结构要复杂。这是正式英语书面语的特征。文中出现的高频名词不部分表示人名或动植物名,代词也多是人称代词。
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了《小王子(英文版)》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突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儿童文学作品重“儿童本位”,以儿童为主人公,以其活动生活为故事情节的中心,具有现实性(杨柳2006)。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由花、草、树、兽这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构而成,象文中的sheep、star、flower、fox都是自然之物,它们都能说话,因为如果它们不能说话,儿童是不会对它们产生兴趣的,这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我们还可以从这张表中获得一些信息。比如“I”、“you”和“me”排名都比较靠前,分别排2、9和18。这些代词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必然跟小说内容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推断,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攥写的,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使童话故事性更强。再看第8位和第12位的“little”和“prince”,联系小说的题目便可推断出littleprince必定是主要角色。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断小说中必然多以叙述性话语为主。第一人称的I和me出现的比较多,而别的代词又不多,小说中必定叙述多,对话少。语料库软件AntConc3.2.1可以印证这个事实。在AntConc3.2.1中搜索“I”就会列出“I”出现的所有上下文。“I”一般都出现在叙述中,如第一个“I”出现在“Iasktheindulgenceofthechildrenwhomayreadthisbookfordedicatingittoagrown-up”中,而紧接着第二句就又出现了“I”,“Ihaveaseriousreason:heisthebestfriendIhaveintheworld。”如果我们利用软件中的“concordanceplot”功能,我们还可以得到每一章中“I”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我们从中也可以知道哪一章叙述比较多,同时这一章中,哪一块叙述比较集中。第26章拥有最多的“I”,达到387个,软件绘出的“concordanceplot”如下:如果点击其中的一条竖线,我们就可以跳转到那个“I”出现的位置,会看到它的上下文。
在竖线密集的地方点击其中一条,跳转到那个位置,我们发现,那是第一人称在描述自己的活动和思想及和小王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而且“I”、“littleprince”都出现在词频表前120个当中,笔者可以推断第一人称“我”和小王子是这篇童话的主角。
3.基于语料库的检索结果与讨论
要理解一部童话小说的精髓,必须掌握其行文的脉络和贯穿始终的情节。这种对情节发展的把握可以通过对原着的通读来完成。本文要使用的方法是通过使用wordlist和concordanceplot功能对该文本的情节进行全局把握和直观而具体的剖析。通过对全篇小说keyword的总结,可以得出小说的主要角色是第一作者“我”(I)和小王子(littleprince)的结论。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大,分别是753和210次,“I”的ClusterToken数为1396而“littleprince”的ClusterToken数为416;作者花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两者从相识到相知的情感经历。频次紧随其后的fox、sheep、grown-up基本上就是童话要描写的全部角色。作者要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中的Concord功能,我们可以穷举出所有人物出现时的上下文,就如同制作一幅幅的人物特色。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罗有关所分析的人物的所有描摹,对于研究人物性格,作者对人物的写作手法,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王雁2007)。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语料库Concordance软件统计出的分析结果,就童话主要人物“littleprince”“rose”和“fox”进行语料库分析。
首先,对主要人物小王子的分析,Concordance统计出了全篇童话共210处。通过分析,无论是从丰富的话语资源,还是朴实的叙述中,都可以体会到小王子神秘和忧郁及他淡淡的忧伤和纯真的心灵。第二章小王子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其中“Mylittleprince,wheredoyoucomefrom?Whatisthis''''whereIliveofwhichyouspeak?Wheredoyouwanttotakeyoursheep?”该句是“I”对小王子的一连串疑惑,对他单纯而忧郁的气质产生了好奇,增添了小王子的神秘气息。随着故事推进,小王子倾诉了他对花的爱,“Flowersaresoinconsistent!ButIwastooyoungtoknowhowtoloveher…”,“在不懂爱的时候,我就爱上了它”。在第20章有一段“hesaidtohimself,ifsheshouldseethat…shewouldcoughmostdreadfullyandshewouldpretendthatshewasdyingtoavoidbeinglaughedat.AndIshouldbeobligedtopretendthatIwasnursingherbacktolife--forifIdidnotdothattohumblemyselfalsoshewouldreallyallowherselftodie…”。小王子发现他的花并不是独一无二,怕他的花伤心绝望,于是忧郁起来竟然伤心得哭泣,深深体会出他对花的爱。小王子遇到了国王、虚荣的人、酒鬼、实业家、点灯人、地理学家等一系列人,最后遇到狐狸。第10章中,“Thegrown-upsareverystrange,thelittleprincesaidtohimselfashecontinuedonhisjourney.”小王子遇到威严的国王,因为觉得大人们很奇怪而放弃国王授予的官职,继续漫游。第11章中,“Ah!Ah!Iamabouttoreceiveavisitfromanadmirer!”。小王子遇到爱慕虚荣的人,只爱被仰慕,除了赞美什么都听不见。
他觉得他们爱慕虚荣的行为很奇怪。第12章中,“Whatareyoudoingthere?hesaidtothetipplerwhomhefoundsettleddowninsilencebeforeacollectionofemptybottlesandalsoacollectionoffullbottles.Iamdrinkingrepliedthetipplerwithalugubriousair.Whyareyoudrinking?demandedthelittleprince.SothatImayforget.repliedthetippler.Forgetwhat?Inquiredthelittleprincewhoalreadywassorryforhim.ForgetthatIamashamed.Ashamedofwhat?insistedthelittleprincewhowantedtohelphim.Ashamedofdrinking!”酒鬼和小王子的对话让我们读到了人生的矛盾,自暴自弃只为想忘记自己的自暴自弃。第13章小王子遇到了商人,“Eh?Areyoustillthere?Five-hundred-and-onemillion--Ican''''tstop…Ihavesomuchtodo!Iamconcernedwithmattersofconsequence.Idon''''tamusemyselfwithbalderdash.Twoandfivemakeseven…”商人只为帐面数字忙个半死,想不断占有,却对占有物非常无助。第14章小王子遇见了点灯人,“”Ordersareorders“这句话被点灯人反复背诵,他遵守规律,却不知为谁忙,为何忙。但比起那些自私的人,小王子更愿意跟他做朋友,无奈星球过小,他无奈离去。芸芸众生,在他眼里终是奇怪的人,他不能理解便继续前行。
幼儿文学教育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应用过程中,他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育任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善思的习惯。可以说,对幼儿文学的阅读,在经过老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彩演绎后,可以成为提高孩童接受能力的有力法宝。
一、幼儿文学的含义和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
1.幼儿文学的含义。幼儿文学就是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将一定教育目的具体化,并选择1—5周岁的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创作的文学。幼儿文学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神话、诗歌、戏剧、故事、童话、小说等。其特点主要是:①明确的教育目的。②内容上的知识性。③艺术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2.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通过对幼儿文学的阅读,使孩子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 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并最终达到增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二、在阅读中注重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
1.形象较为优美。婴幼儿是人类心理最为稚嫩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审美心理对于外在的现实事物有着极强的塑造性,他们一般是通过自己在懵懂状态下所认知的事物形象来认识事物的。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方式就是对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时,要注重发掘作品中形象美这一最基本的特征。
2.体现生活的美。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阅读,提升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幼儿文学故事时要尽量从中体会生活的气息。体会故事中形象逼真、问题鲜明、贴近生活的特点。这也和幼儿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美好的特点相吻合。
3.感情较为优美。情感美是作者通过应用拟人、夸张、比喻等,辞格方法的运用,所形成的形象类比和感情抒发,使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相互交融,产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并引起共鸣。从而能向现实生活转移文学情怀,把文学语言的优美,转化为自然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阅读时,要充分体会故事中隐含的积极情感,尽可能引导幼儿产生感情共鸣,进而培养孩子善良的心理。
4.视觉效果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色彩冲击所造成的感觉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这得益于丰富的色彩能通过对人的视觉产生填充,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影响。幼儿文学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大量的应用色彩描述,带动儿童的情绪。在视觉的引导下,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为动人的视觉形象。所以,在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在看图的同时对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在阅读中体会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在阅读中体会形象性的语言。儿童文学形象生动的特点,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尽量丰富、柔美,把人和事物的音、形、色及形态等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插图,在声音和视觉上影响幼儿的记忆,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所以,在阅读儿童文学故事时,把握作品形象性的语言风格,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阅读中体会生活化的语言。幼儿文学故事中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为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提供了最真实的空间。如果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新气息,在配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幼儿故事:小草变绿了,桃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温度变高了,天气变暖了等。这样,孩子们就会通过自己对春天现象的记忆,而积极发言。在柔美诙谐中,融入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在阅读中体会情感性的语言。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情感性的特点,这与幼儿的行为易被感情所影响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感情性的语言风格,使孩子在听完故事后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在这一情感左右下表达自己的心情。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幼儿文学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为孩子储备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对儿童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只要我们以幼儿的内在机质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幼儿文学的特点,引导他们阅读,并在其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阅读和理解幼儿文学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