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病人的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9: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导尿病人的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导尿病人的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尿道损伤病人, 年龄16~64岁,其中车祸15例,跌伤12例,正常性生活断裂2例,前列腺术后半年内性生活断裂1例。前尿道损伤18例,后尿道损伤12例。

        1.2 辅助检查  导尿试验可以检查尿道是否连续、完整。严格无菌下轻缓插入导尿管,若顺利进入膀胱,说明尿道连续性没有中断。一旦插入导尿管,应留置导尿1周以上,以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若一次插入困难,不应勉强反复试插,以免加重损伤和导致感染。x线检查骨盆前后位片显示骨盆骨折。必要时行尿道造影,可确定损伤部位及造影剂有无外渗。

        1.2 治疗  尿潴留不宜导尿或未能立即手术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吸出膀胱内尿液。尿道损伤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插入导尿管成功者,留置尿管引流1~2周。尿道撕裂伤,不能插入导尿管者,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并保留2~3周。尿道撕裂伤,损伤重,伴骨盆骨折者,前尿道损伤,行尿道修补术或尿道端端吻合术;后尿道损伤,行尿道复位术。后期定期尿道扩张。尿外渗的处理在尿外渗区作多个皮肤切口,深达浅筋膜下,彻底引流外渗尿液。待病人拔除导尿管后,需定期作尿道扩张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尿道损伤后病人情绪低落,尤其是合并骨盆骨折的病人,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情绪急躁,担心预后不良,食欲下降,不良情绪会影响治疗护理,护士要鼓励病人能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调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做好家属工作,使病人能得到更多地关怀和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2.2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对轻微尿道损伤和尿道挫伤无排尿困难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病情发展,应用抗生素,根据情况进行尿道扩张。密切观察病情,每1~2h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注意有无休克症状的发生,及时给予输液、输血、镇静和止痛等支持疗法。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轻度尿道损伤排尿不困难者,仅需多饮水,保持尿量。血尿时可应用止血剂,观察排尿通畅程度及尿的颜色性质。对留置导尿者,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尿量的变化,保持尿管引流通畅,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及白细胞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象。膀胱过度充盈的病人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以临时减压,防止膀胱破裂和缓解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的疼痛。

        2.3 术前护理

        每隔1~2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并注意病人全身症状。保证休克病人输血、输液的通畅,补充血容量。有手术指征者,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进行各项术前准备。危重病人尽量少搬动去做检查,以免加重损伤和休克。

        2.4 术后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且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以利引流和呼吸。肾损伤、膀胱破裂、后尿道损伤术后病人,需禁食2~3日,待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食。前尿道损伤术后6h、无麻醉反应者,即可正常饮食。定时观察体温,了解血、尿白细胞计数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加强损伤局部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引流物的量、色、性状及气味。会有损伤时,早期清创至关重要,术后保持会清洁,便后用温水擦洗,保持伤口周同清洁干燥。下腹壁或会切开引流处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避免污染手术切口。引流物一般于术后3~4日拔除,若发生感染或尿瘘则延长拔管时问。尿道损伤拔除尿管后,如有尿道狭窄,排尿不畅,需适时、定期扩张尿道。扩张时应根据尿道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尿道探条,动作轻缓,避免医源性损伤及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5 引流的护理包括:对尿外渗行多处切开引流的病人,应注意引流液的量、色、性状、气味,评估引流效果及有无感染迹象,及时发现异常,防治感染,一般2~3日拔除引流物;常规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一般需留置尿管7~14日以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如为尿道修补或吻合术后,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至2~3周;常规做好膀胱造瘘管的护理,造瘘管留置时间视尿道恢复情况而定。

        2.6 生活护理  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七洁”。

        骨盆骨折病人不得随意搬动,以免加重创伤,同时睡硬板床。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便后及时清洗,防止污染伤口。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强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早期应给予低脂、高维生素、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后期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食欲不佳者,可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的需要。监测患者皮肤状况,包括有无发红、水肿、损伤,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防止受压部位发生压疮,建立翻身卡,指导和协助患者卧床时翻身,记录翻身的时间、皮肤情况,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平整、无渣屑,沐浴时动作轻柔,浴后保持皮肤干燥。

        3 讨论

        尿道损伤在泌尿系损伤中最为常见,精心细致,以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 考 文 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8-02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67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的患者,男95例,女77例,平均年龄49岁。神志清楚69例,烦躁64例。神志清楚均未导尿,烦躁有15例导尿,昏迷者全部导尿。

2 方法

2.1 健康指导:因患者烦躁或昏迷,应向家属介绍导尿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导尿的过程,并得到家属的配合与理解,同时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2.2 预防感染: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导尿后每天用0.5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导尿管近外阴端两次[1],大便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也可将消毒敷料持续置尿道外口。患者每天补液量应可维持每天尿量不少于2000ml,每周更换导尿管,每日更换集尿袋,有血迹和絮状物随时更换,定时排空集尿袋。导尿管与集尿袋应连接紧密。引流管保持通畅,避免弯曲,打折,受压,堵塞情况发生。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尿量,若发现尿液有浑浊,沉淀请示医生给予膀胱冲洗,用0.9氯化钠250ml加庆大霉素16万U滴入膀胱并保留20min。每周尿常规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集尿袋固定与床的侧面低于膀胱15-20cm处,避免挤压尿袋,以免尿液逆流。

2.3 预防尿道损伤:护士熟悉尿道解剖特点,选择粗细适宜的尿管充分尿管后插入,如遇尿管插入不畅切忌粗暴操作,应查找原因,烦躁患者应让陪护加强理,防治患者自己拔出导尿管,昏迷患者翻身时应保护导尿管,防止导尿后因拔尿管损伤尿道。

2.4 避免脱管的护理:插管后向气囊内注入适量15-20ml为数位的灭菌注射用水[2],男7-10ml,女10-15ml,将引流管从患者腿下穿过,固定集尿袋时将引流袋留有足够长度,避免翻身时牵拉引流管造成脱管。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以免将导尿管拔出。

2.5 置管方法:女性患者见尿液流出后再进入4-5cm,,使气囊完全进入膀胱才能向气囊内注水。成年男性尿道长约16-22cm,且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外口尿道膜部),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3]。尿道长度因个体差异,疾病影响而不同,如男性过长以及前列腺增生可使尿道延长,如气囊导尿管置入不到位,气囊未完全达到膀胱三角区,此时注入液体气囊充盈可使尿道过度扩张,压迫和撕裂。因此男性置入气囊导尿管至气囊入口与引流接口分叉处再注液更安全。

2.6 膀胱功能的训练:采用间歇的方法,遵医嘱适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昏迷患者根据输液量多少酌情2-4h一次,每次前压迫膀胱建立患者排尿反射,维持膀胱肌肉张力。静脉点滴20甘露醇后半小时一次,因该药物属高渗性脱水药,使脑组织间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血液再由肾脏排出,使尿量增多。

2.7 拔管时机膀胱充盈时拔出尿管[4]。拔出尿管前将消毒后的开塞露注入膀胱内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促进排尿,并能解除尿道括约肌水肿。

2.8 拔管后处理:采用热敷按摩膀胱区的方法促进排尿。清醒患者屏风遮挡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通过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等,利用条件反射促进排尿。安慰患者,缓解急躁情绪。对于不习惯卧位排尿的患者,情况允许也可扶患者坐起排尿。

3 小结

脑外伤病人一般都需要长期导尿,采取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尿道损伤及尿道感染,并为拔除导尿管后病人能自行排尿创造条件,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静. 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9

[2] 汤国娇,魏清风.术前留置双腔导尿管囊腔内最佳注水量的探讨.护理进修杂志,2010,25(8):678-679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尿道损伤病人, 年龄16~64岁,其中车祸15例,跌伤12例,正常性生活断裂2例,前列腺术后半年内性生活断裂1例。前尿道损伤18例,后尿道损伤12例。

1.2 辅助检查 导尿试验可以检查尿道是否连续、完整。严格无菌下轻缓插入导尿管,若顺利进入膀胱,说明尿道连续性没有中断。一旦插入导尿管,应留置导尿1周以上,以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若一次插入困难,不应勉强反复试插,以免加重损伤和导致感染。X线检查骨盆前后位片显示骨盆骨折。必要时行尿道造影,可确定损伤部位及造影剂有无外渗。

1.2 治疗 尿潴留不宜导尿或未能立即手术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吸出膀胱内尿液。尿道损伤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插入导尿管成功者,留置尿管引流1~2周。尿道撕裂伤,不能插入导尿管者,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并保留2~3周。尿道撕裂伤,损伤重,伴骨盆骨折者,前尿道损伤,行尿道修补术或尿道端端吻合术;后尿道损伤,行尿道复位术。后期定期尿道扩张。尿外渗的处理在尿外渗区作多个皮肤切口,深达浅筋膜下,彻底引流外渗尿液。待病人拔除导尿管后,需定期作尿道扩张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尿道损伤后病人情绪低落,尤其是合并骨盆骨折的病人,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情绪急躁,担心预后不良,食欲下降,不良情绪会影响治疗护理,护士要鼓励病人能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调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做好家属工作,使病人能得到更多地关怀和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2.2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对轻微尿道损伤和尿道挫伤无排尿困难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病情发展,应用抗生素,根据情况进行尿道扩张。密切观察病情,每1~2h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注意有无休克症状的发生,及时给予输液、输血、镇静和止痛等支持疗法。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轻度尿道损伤排尿不困难者,仅需多饮水,保持尿量。血尿时可应用止血剂,观察排尿通畅程度及尿的颜色性质。对留置导尿者,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尿量的变化,保持尿管引流通畅,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及白细胞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象。膀胱过度充盈的病人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尿,以临时减压,防止膀胱破裂和缓解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的疼痛。

2.3 术前护理

每隔1~2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并注意病人全身症状。保证休克病人输血、输液的通畅,补充血容量。有手术指征者,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进行各项术前准备。危重病人尽量少搬动去做检查,以免加重损伤和休克。

2.4 术后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且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以利引流和呼吸。肾损伤、膀胱破裂、后尿道损伤术后病人,需禁食2~3日,待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食。前尿道损伤术后6h、无麻醉反应者,即可正常饮食。定时观察体温,了解血、尿白细胞计数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加强损伤局部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引流物的量、色、性状及气味。会有损伤时,早期清创至关重要,术后保持会清洁,便后用温水擦洗,保持伤口周同清洁干燥。下腹壁或会切开引流处敷料渗湿时及时更换,避免污染手术切口。引流物一般于术后3~4日拔除,若发生感染或尿瘘则延长拔管时问。尿道损伤拔除尿管后,如有尿道狭窄,排尿不畅,需适时、定期扩张尿道。扩张时应根据尿道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尿道探条,动作轻缓,避免医源性损伤及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5 引流的护理包括:对尿外渗行多处切开引流的病人,应注意引流液的量、色、性状、气味,评估引流效果及有无感染迹象,及时发现异常,防治感染,一般2~3日拔除引流物;常规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一般需留置尿管7~14日以引流尿液并支撑尿道,如为尿道修补或吻合术后,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至2~3周;常规做好膀胱造瘘管的护理,造瘘管留置时间视尿道恢复情况而定。

2.6 生活护理 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七洁”。

骨盆骨折病人不得随意搬动,以免加重创伤,同时睡硬板床。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便后及时清洗,防止污染伤口。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强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早期应给予低脂、高维生素、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后期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食欲不佳者,可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的需要。监测患者皮肤状况,包括有无发红、水肿、损伤,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防止受压部位发生压疮,建立翻身卡,指导和协助患者卧床时翻身,记录翻身的时间、皮肤情况,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平整、无渣屑,沐浴时动作轻柔,浴后保持皮肤干燥。

3 讨论

尿道损伤在泌尿系损伤中最为常见,精心细致,以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 考 文 献

篇4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多及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潴留,可导致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肾积水等并发症,对老年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病人迫切希望得到有效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方法,具有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1]。前列腺切除术后病人会出现各种不适及并发症,严重影响到疾病的康复,因此术后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极其重要。我院于2009年9月-2012年9月,对74例前列腺增生病人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通过术后精心护理,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资料共74例,年龄在57-88岁,平均年龄70岁,均具有尿道梗阻等前列腺增生的典型症状,其中尿潴留病史29例,合并感染31例,住院时间为9-26天,平均14天,均治愈出院。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插入电切镜,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直至尿路通畅,检查无明显出血后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持续膀胱冲洗。

2 结果

74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 术后护理

3.1 心理护理 术后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担心手术效果及疾病预后,留置尿管的痛苦和日常生活的不便以及术后尿失禁、疼痛和出血等给病人造成紧张和不安,病人迫切需要来自护理人员和家属等的心理支持。护士应加强巡视病房,主动关心病人,询问有无不适,及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生活所需,可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其信心和安全感。在进行尿管护理等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并注意维护病人自尊。同时指导家属给予病人生活、情感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支持,以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一般护理 术后常规使用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取去枕平卧6-8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取半卧位。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者,可进流质饮食,宜先饮少量的温开水,再进食米汤,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1-2日后无腹胀即可恢复正常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少量多餐,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及按摩双下肢。留置尿管期间应加强尿道口的护理,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每天更换引流袋及冲洗器,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鼓励多饮水,防止尿路感染。术后4天鼓励床上活动,一周后逐渐离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3.3 持续膀胱冲洗护理 为避免术后膀胱内血块形成,需用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色深则快,色浅则慢。随冲洗持续时间的延长,尿色逐渐变浅,若尿色深红或逐渐加深,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妥善固定导尿管,防翻身时受压、扭曲、脱落,确保冲洗及引流管通畅,如有血块堵塞,可用50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抽吸至通畅,操作时动作轻柔,并注意无菌原则。冲洗期间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及及尿量。一般2-3天后可停止冲洗,如引流液又变红,则应继续延长冲洗时间,直至转清为止。

3.4 膀胱痉挛和疼痛护理 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胀痛,排尿急迫感,阵发性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膀胱痉挛易导致膀胱冲洗不畅、反流及出血[2]。常见原因为病人精神紧张、冲洗液温度不当、导管刺激、血块堵塞冲洗管等。病人发生膀胱痉挛时,首先应安抚患者,嘱勿紧张,解释发生痉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同时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减少不良刺激。观察冲洗管是否通畅,如有血块,应及时冲洗。冲洗液的温度适宜,冬季保持32-35℃,夏季22-25℃[3]。对于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肌肉注射曲马多或哌替啶,口服地西泮或曲马多缓释片,也可用维拉帕米加入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术后留置硬脊膜外镇痛泵者,按需定时注射小剂量吗啡。

3.5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5.1 电切综合征 电切综合征是指在电切的过程中,大量的冲洗液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导致血容量急剧增加,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和水中毒,病人在几小时内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因此,护士应勤巡视病房,加强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立即遵医嘱给予利尿剂、脱水剂,减慢输液速度,并给予吸氧等。

3.5.2 尿频、尿失禁 一般在术后2-3天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训练,以预防和降低拔管后尿频和尿失禁的发生。嘱病人有意识地收缩腹肌、臀肌及括约肌,每天训练15-30分钟,每次收缩3-5次。拔管前应夹闭尿管3-5天,2-3小时开管1次,以训练膀胱的功能。若拔管后仍出现尿频或尿失禁的现象,同时可采取针灸或理疗等方法,一般术后1-2周即可缓解。

3.5.3 出血 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1-3周,以术后24小时内发生多见,应加强观察,尤其注意血压变化及小便的颜色。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禁止灌肠或肛管排气,以免引起前列腺窝出血。一旦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等休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冲洗,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血、扩容、输血等抗休克处理。同时指导病人应在术后一周逐渐离床活动。

4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多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防止过度劳累。术后1-2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性生活等,防止继发性出血[4]。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嘱病人应定时排尿,切勿长时间憋尿,以免影响逼尿肌功能,导致尿潴留再次发生。注意观察有无尿线变细、排尿困难及血尿等现象,一旦出现,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处理。定期行尿液检查、复查尿流率及残余尿。

参考文献

[1] 沈红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病人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338.

篇5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病人26 例,男14 例,女12 例,年龄26 岁~73 岁,平均年龄约48 岁,2 型糖尿病20 例,1 型糖尿病6 例,符合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酮症酸中毒(D KA) 2 例,其中1 例同 时合并急性阑尾炎。10 例病人拟行外科手术,其中6 例为外科 术前准备时首次发现血糖高,1 例右下肢足坏疽Ⅳ级拟行截肢 术,1 例左下肢足及小腿肚坏疽Ⅱ级,有多发性脓肿及窦道形 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脓性分泌物较多。其他病人不同程度 合并有视网膜、肾脏、神经病变。空腹血糖14. 3 mmol/ L~34. 5 mmol / L ,平均21 . 3mmol / L 。所有病人均为短期带泵,时间2 d~8 d ,平均4. 6 d 。 1. 2 治疗效果经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后,全部病例血糖 均迅速下降,控制在较理想状态。手术病人待手术时间及术后 恢复时间明显缩短,D KA 病人尿酮体转阴及二氧化碳结合率达 正常时间缩短,糖尿病足坏疽Ⅱ级的病人避免了截肢,缩短了康 复时间。

2护理

2. 1置泵前护理

2. 1. 1病人的选择 :凡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均可使用,尤其是已经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仍不稳定且病人认识到高血糖的 危害并渴望把血糖控制好者[2 ] ,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懂得糖尿病 的知识,情绪较稳定,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的病人;由于用泵的 费用较高,故病人应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2. 1. 2健康教育:置泵前应取得病人的同意,应向病人及其家 属详细讲解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意义、效果及方法,解除顾虑, 以便更好的配合。特别需要告诉他们,泵并不能根治糖尿病,其 治疗效果需要病人密切的配合,同时要控制饮食和稳定情绪。 病人要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学会记录血糖监测日记,以便自 己逐渐掌握饮食、活动量、胰岛素三者的关系,这样可更好的控 制高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 1. 3 卫生准备置泵前嘱病人沐浴、更衣,不能沐浴者要给 予床上擦浴,特别是注射部位的清洁,以防感染。 2. 1. 4 胰岛素的准备选用短效胰岛素,最好是笔芯胰岛素 (300 U/ 3 ml) ,将胰岛素提前2 h~6 h 置于室温下,以免胰岛素 受热产生气泡,影响储液管及输注装置排气。同时注意检查胰 岛素的生产日期。

2置泵时的护理

2. 2. 1部位的选择:一般选择下腹部为注射部位,避开沿着腰 围、腰带周围及距脐5 cm 区域内。更换注射部位时应与上一次 相隔2 cm 以上。对需要带泵做手术的病人,应选择距手术部位 较远,皮下脂肪较厚,避开关节,不影响手术和病人活动的区域 为宜。 2. 2. 2 调试胰岛素泵用储药器抽取所需胰岛素,连接输注装 置,排尽空气,调好胰岛素的基础释放量,检查调试泵是否能正 常工作。 2. 2. 3 注射用2 %碘酒和75 %酒精消毒待干,范围8 cm~ 10 cm。将软管置式插头放置于持针器上,左手提捏皮肤,右手 垂直进针,轻轻转动90 度拔出持针器和辅针,贴好护皮膜。

2. 3置泵后的护理

2. 3. 1确定基础注射率使用泵治疗的最初几天,应限制病人 的活动量,以使更准确地确定基础输注率。病人住院期间的饮 食尽可能与日常饮食一致,要教会病人掌握碳水化合物的计算, 以便病人更自由安排膳食,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并与胰岛素剂量 相适合。

2. 3. 2泵的固定及管理置泵后,泵应安置在安全稳妥的地 方,防止输药管打折而影响胰岛素的输入。若泵安置在上肢时, 避免在置管的肢体上监测血压,以免袖带反复充气影响胰岛素 的泵入。经常检查泵的运行情况,注意是否有输注装置滴漏、针 头堵塞、导管打折、胰岛素药室走空等,及时发现与处理,以防胰 岛素不能正常输入使血糖升高而发生D KA。护理人员要识别 各种报警,能对各种报警做出适宜反应和采取措施。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05-01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作为慢性终身性疾病,要全面、有效的控制血糖,必须系统、全面地对出院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加强对患者心理、饮食、运动、用药及血糖自我监测等方面指导,维持血糖稳定,防止和延缓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院内分泌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577例糖尿病患者,出院时给予护理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2 指导内容

2.1 心理指导: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工作者要用真诚的态度使之信任, 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感染患者,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 解除其精神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饮食指导: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的需要,合理安排饮食,忌吸烟和嗜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严格并长期坚持执行饮食治疗。要合理分配食物,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和各种含糖饮料等,如确需甜食时,可用甜味剂来满足患者需要。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使餐后血糖下降,控制体重[1]。

2.3 运动指导:体育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减轻体重,增强体力和体质,但须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具体制定指导方案。体育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活动。

2.4 用药指导:病人出院时,在加强饮食和运动指导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指导内容包括:准确使用剂量;按时注射;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常温下28℃保存28天,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于2~8℃冰箱中;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等,交代患者注射胰岛素可能发生的低血糖反应以及预防措施。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护理工作者向患者介绍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5 血糖自我监测指导:护理工作者在病人出院前教会病人血糖自我监测的方法。指导血糖监测时,建议应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时间选择在餐前、餐后2h、睡前,出院的病人病情一般都较稳定,可以要求其每1~2周中选择一天测该天4~7次血糖,并记录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为门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

2.6 并发症防治的护理指导: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的关键是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有规律的饮食、生活、运动习惯。定期门诊复查,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改药及乱用药。如并发低血糖,指导患者一旦出现心慌、出冷汗等症状,及时进食糖块、点心、含糖饮料、水果或食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饮食和运动。

3 指导方式

3.1 门诊宣教指导:门诊宣教指导在医院门诊开设糖尿病宣教门诊,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内分泌科资深护师宣教,出院患者复查时可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护理指导方案,效果非常显著。这种方式省时、省力,方便医护人员,患者也易接受,对控制血糖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3.2 集中授课指导:集中授课是由医院和科室组织,由内分泌科资深护师或医师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集中讲课。一般安排在周末、多媒体教室内以幻灯片形式授课,内容广泛,患者易于接受,且直观、生动,语言多采用方言,通俗易懂,知识普及面广。同时病人与病人之间相互沟通,传授经验,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这种授课方式密切了护患关系,也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

3.3 电话随访指导:电话随访指导时,由专职护士建立随访登记本,将随访病人的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诊断、地址、联系电话、生理和心理状况、病情等做记录。指导出院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专职护士先主动询问病情,了解病人生活是否规律、是否坚持用药、是否定期复查、健康状况及自我保健情况如何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提供有关治疗、保健、护理的信息。同时解答病人的咨询,正确预约病人来院复诊时间,专职护士将每次随访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病人自护能力和保健意识[2]。

3.4 其他方式指导:健康指导方式也经常采用多种方式联合开展指导,如电话随访加门诊宣教指导,电话随访加集中授课指导,电话随访加邮寄信函等方式指导,这些联合指导方式更能为患者提供多渠道的健康指导。另外,举行糖尿病知识进社区、义诊活动以及让患者参加糖尿病俱乐部等方式,也能使患者了解到更多地糖尿病防治知识。

4 体会

多年来,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通过糖尿病病人出院指导,使病人有了自我参与意识,并具有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自我护理、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自我监测,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调整饮食、运动计划和用药方案,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的住院率下降,降低了医疗费用,对控制糖尿病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这种糖尿病人的出院指导内容和方式切实可行,值得在医疗行业推广。同时,在出院指导过程中,我们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自身价值,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在当今医疗市场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糖尿病出院指导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社会更加稳定,意义深远。

篇7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论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诊断为GDM。而口服降糖药物能通过胎盘,对胎儿不利,且通过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GDM患者,注射胰岛素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我们对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19例GDM病人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19例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中医医院(莱芜271100)

GDM病人,初产妇17例,经产妇2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5岁;体重50~75kg;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4例。

1.2 方法 ①胰岛素笔注射:可遵医嘱选用短效或短长效混合注射,尽量选择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用量要准确,每天2~3次注射。②注射部位:因胰岛素注射部位与吸收速度按快慢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但GDM患者不宜注射腹部,以免血糖降得太快,发生低血糖而影响胎儿,故采取手臂外1/4,大腿前外侧,臀部皮下注射。③注射时间充分:部位轮流交替进行,注射后针头应留在皮下6s以上并继续按住推键直至针头完全拔出。以确保剂量准确,又可避免体液流入针头或笔芯内。

2 护理

2.1 用药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 由于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孕妇几乎都知道在孕期不能乱用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大多数GDM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治疗,且可能因无法完成“确保自己和胎儿安全顺利度过妊娠期和分娩期”这一母性心理发展任务而产生焦虑、恐惧[1]。故首先向病人讲解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使其正确认识胰岛素,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鼓励其讨论面临的问题及心理感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2.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来说是最基础的治疗措施,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之目的是为了提供母体与胎儿足够的热量及营养素,使母体及胎儿能适当地增加体重,符合理想的血糖控制,预防妊娠毒血症及减少早产、流产与难产的发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指导其根据所注射胰岛素的类型选择进餐时间,注射后30min或即刻进餐。②节食,蛋白质量要充足,可多食绿色蔬菜,水果以草莓、猕猴桃、菠萝等优先选用。忌煎、炸等饮食,忌糖巧克力等甜品。③不可过分控制饮食,以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且避免发生低血糖而对胎儿不利。

2.3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有益于母子健康,并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运动应选择比较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运动时间30mim,最好选择餐后30~60min运动,忌注射胰岛素等待进餐的时间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而影响母儿。

2.4 分娩期护理 若胎儿发育正常,宫颈条件好,则适宜经阴道分娩。护理人员应观察产妇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心悸、心跳过速、盗汗、苍白、饥饿等现象。密切注意静脉输液的性质与速度,如葡萄糖、胰岛素、催产素,以维持产程并及早发现有无异常现象。

2.5 母婴监护 ①孕妇监护。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3.3~5.6mmol/L,餐后2h血糖4.4~6.7mmol/L,每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HbAlc

2.6 出院指导 患者需继续控制饮食,保持正常血糖。教患者降糖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适当运动和体育锻炼,做好自我监护(自测尿糖、血糖)。内科随诊,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糖尿病慢性病变和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造成的危害与疾病病情程度、孕妇血糖升高出现的时间以及孕期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2]。母体高血糖,葡萄糖通过胎盘引起胎儿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组织蛋白质合成,使脂肪及糖原在胎儿各组织中沉积增多,导致巨大儿,而巨大儿易引起难产、产伤、新生儿窒息,并增加剖宫产率[3]。所以,对GDM的早期诊断,并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通过早期应用胰岛素,加上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积极的护理手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正常范围,对控制糖尿病病情、降低母婴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观察与护理

胰岛素泵(CSII)模拟胰岛B细胞分泌模式,持续24小时释放,有效地抑制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及高峰延迟的不足,基础率可补充患者基础分泌率低下,餐前大剂量的设置可以纠正早时相缺乏,使患者血糖达到正常[1]。因此,胰岛素泵治疗是目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一种较科学较先进的手段,我国糖尿病患者近年来也逐渐接受这种治疗方法。我科自2006年使用美敦力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90例胰岛素泵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90例,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6岁,其中1型糖尿病(DM) 9例,2型糖尿病 81例;合并酮症18例,合并糖尿病足8例,合并高血压11例;全部病例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病程0~25年。所有患者均要求糖尿病饮食,体力活动相对固定,并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护理,带泵时间平均6天。

2护理

2.1患者的选择

适用于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多次胰岛素治疗血糖仍不稳定,血糖波动大,频繁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生活不规律,追求高质量生活,且患者认识到高血糖的危害并渴望把血糖控制好者,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者。

2.2置泵前的教育

2.2.1心理护理:由于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是国内逐渐开展的新技术,大多数患对于这种新的治疗方法缺乏了解,较易产生紧张、焦虑 疑虑心理。主要表现为:①担心使用胰岛素会出现依赖。②怀疑胰岛素泵治疗的效果。③带泵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以及发生故障会引发危险。④ 害怕疼痛。本组病例中15例担心血糖控制不好,12例担心带泵会引起生活不便或发生故障不知如何处理,5例担心置泵疼痛,8例担心出现依赖。我们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关护理及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讲明泵安装后的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2]。同时以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为例子进行讲解,并让其进行交流,努力消除心理的负性情绪[3]。

2.2.2了解患者病史,讲明胰岛素泵的特点,配合医师共同制定理想的血糖标准、个体化的饮食计划。置泵前嘱患者沐浴,更换衣服,有皮肤病者治愈后才能置泵。

2.3置泵

2.3.1置针部位选择腹部:胰岛素吸收最快,具有可预测性,受活动的影响较少。部位更换:其他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侧、上臂。

2.3.2 (1)首先将赖脯胰岛素(优必乐R笔芯)从冰箱里取出核对有效期,在室温中摆放30分钟以上,以免胰岛素遇热后溢出,在泵容器中产生气泡,阻塞输注装置。(2)调试胰岛素泵,遵医嘱设胰岛素基础释放量和餐前追加量。将药液安装进泵的储药器内,安装可分离式输注导管,排气完毕。(3)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选择脐部脐周2 cm以外两侧为穿刺点。避开皮损及皮肤炎症。避开患者沿腰带周围4— 5 cm皮肤区域,用75% 的乙醇消毒皮肤,待自然风干,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头即快速刺入皮下,用3M透气贴膜固定针头,将输注导管妥善固定,并注明置入时间,避免弯曲打折,将泵拴在腰带上或挂在胸前。连续强化治疗5~7 天后,改用常规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拔针方法与静脉输液或肌肉注射相同。

2.4置泵后护理

2.4.1泵放置指导平时将泵放于衣服的口袋中或拴在腰带上。特殊检查时应注意避免将泵直接置于x线下,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

2.4.2血糖观察 置泵前后3—7天每日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晚l0点及凌晨3点),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一lO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6—9mmol/L,视为治疗达标。血糖稳定后测三餐前和三餐后血糖。置泵期间注意发生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置泵后1—3天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应密切监测睡前和凌晨3点的血糖。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症状,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指导患者适量加餐,并让患者掌握自救方法,确保患者安全。本组中82例于置泵后7 天内无出现低血糖反应,其中8例餐后血糖曾低于3.1 mmol/L,经进食饼干及输注糖水及时得到纠正。置泵前一日患者空腹血糖7.9~18.5 mmol/L,平均空腹血糖为11.5±4.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6~34.2 mmol/L,平均餐后2小时血糖为19.7±9.3mmol/l。摘泵当日空腹血糖4.2~8.1 mmol/L,平均空腹血糖为5.3±2.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4~10.3 mmol/L,平均餐后2小时血糖为7.2±2.0mmol/l。

2.4.3局部皮肤护理置泵后应每日检查输注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出血、水疱、硬结、针头脱出及贴膜过敏现象等,一般情况下3—5天更换一次输注部位和输注导管 ,在同一部位埋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危险,还会降低胰岛素的吸收和敏感性,影响治疗效果。新穿刺点距上一次穿刺点应相隔2~3cm以上,如有局部不适应给予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在本组90例患者中,发生输注部位疼痛的有6例,主要表现为行走、弯腰时刺痛。1例为持续性痛;皮肤瘙痒、红点者5例;针眼处发红、硬结者8例,通过更换注射部位,红肿处用安尔碘消毒得到解决。

2.4.4胰岛素泵的观察 (1)每班护士密切观察泵运转情况和胰岛素的剩余量,交接班时仔细查看输注管路有无打折、接头处有无松脱等[4]。尤其在晨起、睡前和任何血糖升高时更应仔细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处理。(2)胰岛素泵专职护士每天检查泵的各种参数的准确性并根据医嘱进行调试。(3)告知患者泵发生故障时可自动报警,泵发出声音及时报告护士,给予准确处理,保证胰岛素的持续泵入。(4)每次追加餐前大剂量时要待胰岛素输注完成后护士再离开,以免发生输注无效。(5)使用中泵最常见警报是“无法输注”,可能的原因是软管堵塞、折管、泵内胰岛索余量不足。 (6)使用中胰岛素泵导管放置在相对恒温的环境中,以免温差过大,导致胰岛素失活。

2.4.5胰岛素泵的管理胰岛素泵避免接触强大的电磁场,如需做放射检查要将泵取下。(2)目前不能完全排除移动电话对胰岛素泵干扰的可能性,使用电话时必须与泵保持10cm以上距离。平时可将泵放于衣服的口袋中或装进盒里拴在腰带上,也可用泵随皮带扣挂在身上。睡觉时可放于睡衣口袋里、枕头下面、枕套里面或夹在毯子或床单上,严防摔到地上。洗澡时可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脱开,但不应>1小时,沐浴完毕应立即装上[5]。避免将泵沉入水底,也不应将泵置于气温>45℃或

2.4.6饮食及运动护理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保持高纤维素、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且需定时定量,一定要强调不能认为安装泵后就不需要控制饮食,每次餐前追加大剂量后按时间要求进餐,以防发生低血糖。带泵后患者由于担心穿刺针和导管而不敢活动,此时要打消患者顾虑,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如散步等,避免剧烈活动以免泵管脱出。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及饮食运动护理,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效果。

3 .小结

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常常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患者的血糖控制很不稳定。胰岛素泵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护理工作中体会到,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泵操作程序,准确调试各项参数,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细心观察患者病情、保证泵的正常运转、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实施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低血糖的风险也更低,最大程度的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并发症,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达标[7]。

参考文献

[1]封东来,黄斌,何孝华,等.胰岛素泵与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2:26-27.

[2]吴玉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148.149.

[3]王静,王洁.168例糖尿病患者胰岛索泵治疗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5):84.86.

[4]王丽萍,董正惠,何丽.胰岛索强化治疗糖尿病的护理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7):988.989. 185

篇9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后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孕产妇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患病率,属于高危妊娠。我院母婴同室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5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进行包括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自我血糖监测、饮食管理、用药以及低血糖的预防、预防感染和出院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母婴同室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55例。孕35周以下的孕妇22例,足月孕妇33例。分娩方式:平产30例,剖宫产25例。发生妊高症1例,巨大儿1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结核学会制订的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50g糖筛查大于等于7.8mmol/L;两次空腹血糖为5.8 mmol/L,口服100g葡萄糖后1小时血糖为10.6 mmol/L,2小时为9.2 mmol/L,3小时为8.1 mmol/L。上述4个数据中,若有2个或2个以上数值等于或超过上述数值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1]。

1.3健康指导:指导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并给予心理支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介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及危害,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血糖自我监测及结果的意义,胰岛素的应用及注射,心理及情绪自我调节,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远期糖尿病的预防等[2]。指导孕妇做好自我胎儿监护,如指导孕妇多左侧卧位,自数胎动,间隙上氧增加宫内供氧,防止胎儿宫内窘迫,如有异常随时告之医生进行治疗护理。每周测体重,宫高,腹围1次,每天测量血压1次,每2~4小时听胎心1次。

1.4自我血糖监测:指导孕妇利用血糖仪用正确的方法在餐前半小时,餐后2小时各测末梢血血糖值1次。每天测空腹尿常规,根据所测值来调整饮食。

1.5饮食控制: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合理的饮食控制,它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3] 。饮食控制能降低产妇并发症如妊高症、产后感染等,降低胎儿并发症如畸形儿、巨大儿的发病率。由于葡萄糖不仅是胎儿的能量物质,而且是胎儿脂肪、糖原合成的原料,能满足胎儿在胚胎期、器官分化发育期和成熟期发育的能量需求。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饮食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能和营养,既不会引起餐后高血糖,又不会引起饥饿性的酮体产生,不影响胎儿发育。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三餐定量,准时进餐,多食用富含纤维素,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按总热量为30~35卡路里/公斤体重配餐,其中碳水化合物55%,蛋白质20%,脂肪25%。同时给予维生素、叶酸、铁剂和钙剂,适当限制食盐摄人。在提供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里,小麦优于大米,干饭优于稀饭。水果应在2餐前进食,少量,计入主食量。避免进食高含糖量的水果,比如香蕉,甘蔗等,可选草莓,猕猴桃等。多吃新鲜蔬菜,选高纤维素的食品,不易饥饿。也可选择黄瓜,西红柿代替水果。多吃降糖食物,如南瓜,洋葱,豆制品及含铬丰富的食品,如坚果,牡蛎,玉米等。

1.6治疗:适当的运动可降低血糖,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保持体重增加不至过高,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正常分娩。运动方式可选择轻度运动如散步、中速走,持续20~40分钟,每天最好1次,进餐后1小时进行。体重控制要求孕妇在妊娠后期每周体重增加在0.5公斤左右,当体重增加过快、体重不变或减轻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1.7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病情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如控制不满意,经饮食疗法控制后血糖还未达到理想水平时,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胰岛素分长效,中效,短效3种类型,应根据病人血糖控制程度来正确选择胰岛素类型。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抽取剂量要准确,确定适宜的注射时间。短效胰岛素应在三餐前30分钟。中效胰岛素应在早餐前30~60分钟注射,也可放在晚上睡前使用。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而可供选择的部位有双上臂外侧、腹部两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要经常更换,一个部位连续注射2周后就更换。多次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皮下组织吸收能力下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静脉注射胰岛素时,应根据葡萄糖:胰岛素=4 g:1u比例进行,使产妇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分娩后因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下降,应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在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要及时观查孕妇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汇报医师,给予葡萄糖口服。

1.8防治低血糖:妊娠期间及胎儿娩出后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尤其胎儿娩出后,抗胰岛素因素随胎盘娩出而迅速自血中消失,血糖急剧下降,极易发生低血糖休克。密切观察患者脸、唇色改变,遵医嘱定时、及时监测血糖变化,注意有无眼花、心悸、气促、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产后须卧床24 小时以上。患者安排重症病室,设陪护,备齐抢救物品。如有以上反应,应及时给予口服或注射高渗葡萄糖,必要时给予吸氧。监测血糖、尿糖,每天3次,必要时随时监测。注射胰岛素数量准确,进餐前注射,病人纳差时,应及时报告医师,适当调整胰岛素的剂量。警惕反跳性高血糖现象,切忌盲目加大胰岛素剂量。一般认为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小于8.25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13.75 mmol/L为宜。

1.9预防感染:糖尿病病人的糖、蛋白、脂肪代谢紊乱,白细胞趋化性吞噬、杀菌作用均降低,机体营养不良、脱水、降低了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易诱发细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强病人的消毒隔离;加强病人的口腔护理,用朵贝氏液漱口,每天2次;病房每日通风,紫外线照射每天2次,每次30分钟;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床头柜等。教育孕妇不串病房以减少交叉感染;注射和穿刺严格无菌操作,采用碘伏和乙醇消毒法。

1.10出院指导:出院前制订详细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劳,预防感冒,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遵医嘱坚持服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不可擅自减、停服药;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测血糖、尿糖以及正确注射胰岛素;指导病人及家属识别低血糖反应及发生时采取的措施;注意卫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做好消毒隔离,室内定时通风;外出时随时携带甜食和病情卡以应急需[4]。

2 讨论

2.1妊娠期糖尿病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显性糖尿病。孕妇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空腹血糖升高,尿糖阳性,糖耐量减低。其中部分孕妇在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经治疗后受孕。部分孕妇则在妊娠后才发现患有糖尿病,分娩后糖尿病继续存在。[转自携手健康网妇科频道 xsjk.net/fuke](2)潜在糖尿病。/xsjk.net/fuke](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无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糖代谢功能正常。妊娠后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部分孕妇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胎儿等),但在分娩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均逐渐消失,在以后的妊娠中又出现,分娩后又恢复。这部分患者在数年后可发展为显性(临床)糖尿病。(4)糖尿病前期。[转自携手健康网妇科频道 xsjk.net/fuke]这类孕妇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但孕妇则无明显糖代谢紊乱,可在妊娠后出现类似糖尿病孕妇的并发症(巨大胎儿、畸形儿及羊水过多等)。若干年后多数将出现显性(临床)糖尿病。

2.2妊娠糖尿病是妊娠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与日常饮食、起居关系密切,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学习、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5],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孕妇糖尿病,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来势很快,需要立即抢救,轻者可口服糖水,10分钟后症状消失,较重者再吃些水果或馒头等。神志不清者要从口颊和牙齿之间流入糖粉使其溶化咽下;昏迷患者应避免喂食,以防食物被吸人肺内,而引起肺炎。如服糖10分钟后仍未清醒,应立即送医院抢救。(2)会自行检验。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及心慌时,要区别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是吃糖还是不吃糖,此时用尿糖试纸检查尿液,便可对症治疗。还可用酮体粉检查尿酮体。(3)自己调整胰岛素及饮食数量。在应急时增加胰岛素剂量,在病情好转时又要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转自携手健康网妇科频道 xsjk.net/fuke]。(4)注意清洁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最好不到拥挤的公共厕所,预防各种感染。(5)生活要有规律。

2.3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护理必须根据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进行包括:心理问题、饮食管理、糖尿病用药、低血糖的预防、预防感染和出院等方面的指导。制订实施护理计划。通过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护理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在工作中更加注意病人的主观感受,更加关心和体贴病人,实施更为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护理措施;减轻了病人的焦虑、恐惧;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业务能力的高标准[6],提高了护士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的积极性,促进护士对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整体提高。总之,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护理指导,不仅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的生活质量,而且降低母婴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7]。

参 考 文 献

[1]佩玲,胡淑君.5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妊娠期管理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1):32.

[2]樊学翠,张培芳,侯元华等.健康体检人群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9):14-15.

[3]于晶.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产儿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63.

[4]揭彬.临床护士掌握循证护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护理,2005(2):18.

篇10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孕产妇在怀孕之前没有患糖尿病,但是在怀孕的时候出现高血糖的不良现象,发生率较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方法是:在孕产妇怀孕24周至28周之间,让其喝下50kg的糖水,等待一小时,对孕产妇的血糖进行检验,如果孕产妇的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那么就要做进一步的检验,进行100kg耐糖测试。通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出现异常,怀孕期间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同时还会导致孕产妇体内的羊水过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巨大儿,更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胎死腹中,对于新生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所以,要保证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以及胎儿在围生期的生命安全,就必须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保证母子平安。本文对采取健康指导护理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定期进行检查与分娩,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50例进行观察,患者的年龄在20岁至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6±2.6)岁;其中经产妇10例,初产妇15例,患者的怀孕周期在32周至42周之间,其中,自然分娩的患者有9例,剖宫产的患者有16例。所有患者都符合以下条件:①进行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空腹血糖检验,均大于或等于5.8mmol/L;②对空腹的患者进行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1小时之后,患者的血糖水平超过7.8mmol/L;③对患者进行50gGCT异常之后,继续进行75gOGTT检验,即75g葡萄糖耐糖测试,空腹及餐后检验血糖水平,所有患者均有亮相以上超过上限值。

1.2 方法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包括: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围产期的常规护理、运动、饮食以及出院后的指导。

1.2.1 健康指导护理 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疾病对患者及胎儿的影响,使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对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详细的学习,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充分明白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了解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习惯以及自我检测血糖水平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2.2 运动指导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要知道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这样能够促进体内的胰岛素结合受体,将血浆胰岛素浓度有效降低,从而能够避免高血脂症的发生。

1.2.3 饮食指导护理 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就是要保证合理正常的饮食,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取,患者每天摄取的热量至少要有150kJ/kg,其中,要含有30%的脂肪,50.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20.0%的蛋白质,同时,食谱中要包括富含铁、钙元素以及维生素的食物。保证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此外,在注射胰岛素半小时之后,患者必须要进食。

1.2.4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在妊娠期间对母婴的安安危非常担忧,再加上患者长期的服药控制病情,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该要针对患者的具体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与患者多加交流,经常鼓励与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1.2.5 妊娠期的监测护理 在患者怀孕28周之后,每个星期都要定期检查,除了要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之外,患者还要进行尿蛋白、尿糖以及尿酮体测试,怀孕34周至36周之后,安排患者住院,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住院的意义与目的,严格监测患者以及胎儿。每周进行一次的无应激试验以及B超检查,勤听胎儿的心跳,教会患者自数胎动,掌握胎儿的心跳。

1.2.6 分娩后的护理 患者分娩之后,要对患者的抗胰岛素激素水平进行详细的监测,分娩后的一天内,给予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要适当减少,分娩后的1天将胰岛素用量改为原用量的一半,分娩后的2天,胰岛素用量改为原用量的2/3,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不良现象。同时,对患者的阴道出血以及子宫收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并且,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会阴以及腹部的伤口,是否出现渗液以及红肿现象,指导患者服用广谱抗生素,避免出现伤口感染的现象。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经过上述健康指导护理之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护理前的40.0%提升到护理后的92.0%;同时,餐后血糖水平也有明显下降,护理前餐后2h的平均血糖水平为(11.6±3.9)mmol/L,护理后餐后2h的平均血糖水平为(9.6±2.7)mmol/L,两组测量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由于孕产妇在妊娠期内会增加内分泌激素,加强了抗胰岛素的作用,由于妊娠期患者血液较为稀释,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相对较低,不能正常供应,在抗胰岛素的作用下,患者出现糖尿病,引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诱发酮症酸中毒、高血压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对胎儿造成代谢紊乱,从而引发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以及红细胞增多症等。另外,妊娠期糖尿病还会使子宫内对胎儿的血氧供给量降低,导致宫内缺氧,使胎儿窒息,胎死腹中。

但是,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给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导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餐后的血糖水平,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以及合理饮食指导,使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保证母婴健康与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