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餐饮经营风险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3 15:49: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餐饮经营风险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餐饮经营风险分析

篇1

论文摘要:商业房地产的投资在我国乃至于全球都是备受瞩目的,因为房产投资本身的获利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不过跟一般的投资项目一样,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也是存在的,怎样正确认识商业房产的风险并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是本文讲述的重点。

由于前期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商业房产方面的有利措施,所以现在很多人愿意投资商业房产,以获取既得利益。不过商业房地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它的投资风险也很大。尤其随着国家近期房产政策的调控,部分城市的房产价格肯定会降下来。作为商业房产,由于投入比较大,房租比较高,房价也一直在攀升,超过了商家所能接受的范围,这样房产投资就很有可能面临巨额资金难以收回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并采取策略应对其带来的风险。

一、商业房地产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商业房地产”,顾名思义,就是指用作商业用途的房产。像是商超,酒店,街道上的商铺,还有那些商业广场,批发市场或者是购物中心等所用的房产都属于商业房地产。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购物中心,它是最典型的一种商业房地产形态。当然,之所以叫做商业房地产,肯定跟住宅地产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商业房地产的收益高。不同于住宅直接贩卖,商业房产主要靠租金来增加收入。所以地段的好坏,建成后的管理层次,开发商的商业品牌,最终的资金流通程度对于房租的多少都会产生作用,而且影响深远。商业房地产的收益还跟当时的物价水平紧密相连,随着物价的上涨,房租也有可能随之上升。其次,商业房地产的经营方式相似,但内容多种多样。虽然商业房地产一般都是将各个店铺租给相应的商家,然后通过租金来获益,但是出租给商户的经营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搞餐饮还是搞IT都可以。再次,商业房地产一般投资规模大而且建设周期和资金回收期比较长。就像购物中心,如果要建成一个特色的商业区,前期必须投资大量的资金,而且大部分的商业房地产都要经历两到三年的过渡后才能走向正轨,这就要求房产开发商有雄厚的资金来周转才行。最后,对于商业房地产来讲,经营管理要求也会偏高一些。由于商业房地产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自身的盈利状况,而且现在商业房产的市场竞争特别激烈,所以对于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也变得比较苛刻。

二、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

由于商业房地产本身投资比较高,收益比较慢,所以在此过程中肯定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商业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所以高收益肯定包含高风险。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虑,现在商业房地产的投资主要风险如下: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针对于商业房产投资者而言的,是指由于自身的经营问题而导致收益水平实现率不够或是没有实现收益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资金流出与期望不符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投资企业或者投资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决策出现严重失误就很有可能导致运营成本增加,期望值减低。值得一提的是,经营风险也是目前商业房地产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商业房地产投资者或者其它主题财务因受到影响而使得商业房地产不能完工或者不能形成资金回收等状况。第一,投资者在运用财务杠杆时可能带来风险。所谓财务杠杆指的是投资者运用借贷的资金来扩大自身的透支产出,这样就会导致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大,从而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也会增大。第二,拖欠风险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当房屋购买者或者租赁者不按时交房租或者借款的时候,由于拖欠自己所带来的风险就压到了商业房地产投资者的身上。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商业房地产市场价格得变动而给房产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这一点是很值得重视的,因为市场风险是最难把握的,它会随着市场的走向而变动。

(四)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商业房地产投资因为利率的变化而影响收益所带来的风险。众多周知,商业房地产在开发初期的投资力度都是很大的,所以大部分的开发商都会选择跟银行合作,进行贷款等动作,这样一来,银行利率的增减就跟商业房产的投资风险直接挂钩了。 转贴于

(五)无流动性变化风险

由于商业房地产从建房开始都是不能流动的,所以投资进去的资金就不能够随时转出转进,这样就有可能由于投资周期过长,使用周期等早场房地产价值增大,交易成本也很高的局面,也由于这种流动性太差的原因很有可能导致投资收益水平,而造成无流动性变化风险。

(六)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估计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像是地震,水灾等风险对于商业房地产业也是不可抵挡的,不过这项灾害可以转嫁到保险公司那里,相对风险比较低。

三、商业房地产风险的防范策略

商业房地产的投资收益是建立在对未来房价走势判断的基础上的,只要判断的准确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不过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使得很多情况下房产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偏差太多,所以防范这种预期收益的偏差成了商业房产风险最重要的防范策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仔细认真的市场调查,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进行归纳统筹,得出最准确的数据最为投资依据。要做到这些,首先作为投资者来讲,要对经济市场比较了解,对于市场的走向要有比较深刻的意识,最重要的是要针对自己所投资的商业房产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客观的认识,要能统筹全局,掌控趋势。其实防范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大体上有这几种途径:一,风险规避、损失控制与风险转移。简单地讲就是回避一些风险比较大的项目,而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进行投资。这是一种最理性的策略,可以将房产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二,损失控制。它主要是指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而将房产损失控制到最低。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管理方法,减少风险投资。三,风险转移。这点的意思就是把风险转嫁到其它项目或单位上,比如保险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总结

总之,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是不可忽视也不可阻挡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的同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状况慎重选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项目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因为其具有改善和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及项目债务承受能力、减少项目投资者的自有资金投入、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等诸多优势,所以自出现以来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于大型工程项目来获得收益。但由于项目投资跨度长、涉及面广,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

因此,企业在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EXCEL工具来评估投资房地产项目风险的方案选择方法。

二、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类型

项目投资的风险一般可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大类。内部风险是指项目实体可自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与市场客观环境有关,超出项目自身范围的风险。

1.外部风险

(1)政治风险

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政治风险主要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如战争、国际形势变幻而导致项目资产的收益受到损害的风险。政治风险的大小也与一国政府的政策的稳定性有关。政治因素的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其造成的风险也是难于避免的。由于商业房地产与国家经济形式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

(2)法律风险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法律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法律变动或不健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我国当前的商业房地产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房地产中的法律也会逐步改进。法律一旦变动,投资人就必须面对和自已原来投资时点所不同的法律条款,就可能会受到某些方面的损害。

(3)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项目发起人不能控制的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对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及通货膨胀风险。由于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回报时间长,所以汇率波动带来的债务负担的加重,利率上升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影响项目的现金流量的变化。

(4)不可抗力风险

商业房地产项目从设计到建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天气,如地震、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出现给商业房地产的建设造成破坏的自然天气,会对项目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这种自然灾害是人们无法预测的,所以不可抗力风险是不可以避免的。

2.内部风险

(1)预测风险

预测风险是指项目的制定人在项目规划时面临的项目完成所发生的项目收益变化的风险。由于商业房地产项目在一开始规划时预测其可能会给投资人带来的收益的大小,所以项目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从项目到一开始规划到建成有一定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规划人所预测的商机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在投产后没有达到投资人预想的收益,投资人就会不可避免的承担预测风险。

(2)完工风险

项目的完工风险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的风险。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是以项目为导向,在项目建设阶段,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果项目不能按预定计划建设投产,将导致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项目贷款利息的加重,项目不能按计划取得收益。

(3)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风险是指在项目的试和生产经营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料供应、生产经营和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生产风险主要表现在: 技术风险; 资源风险; 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资商业房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

(4)市场和经营风险

商业房地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首先,由于位置的固定性,致使其必须面临并承担因项目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变化而带来的项目风险;其次,由于商业房地产投资额大,开发周期长、销售经营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各种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对收益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商业房地产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商业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依托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减;最后,商业房地产经营过渡期的存在使开发商在这期间内随时可能面临调整和亏损。所以,商业房地产面临的市场和经营风险相当大。

因此,在实际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中要考虑多方面的风险。不同的项目面临的风险表现在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于项目的投资人来说,能够有效的评估其要投资的项目的各类风险的权重对其决策有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风险评价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对投资决策风险进行综合的度量。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运筹学家萨迪(A.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该方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该方法目前在许多决策规划中得到应用,评价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也采用此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AHP法求出指标权重。它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定性问题做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用层次分析法求权重的计算步骤:

1. 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在商业房地产的投资中,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同的风险。其中包括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完工风险等。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时必须先把所有涉及到的风险进行分类。

2. 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模型。根据对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作者构造了如下图的层次模型,如图。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个体系评价几个相似的投资方案的投资风险。

3. 根据专家的意见,构造关于各个风险的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判断矩阵的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认识,一般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专家通过相互比较,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说明实际情况时,判断矩阵相应的值可以取这个比值。

4. 通过判断矩阵的特征根的求解得到特征向量,把判断矩阵经过归一化后几位同一层次相关因素对于上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层次分析法中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两种方法:方根法和和积法。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的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 0.10 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不满足一致性的要求,则将信息反馈给专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 0.10,从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 根据各方案的情况构造每个方案对各个因素判断矩阵,计算各方案对于各个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6. 把第四步所得的各个因素权重和第五步所得的各个方案对因素的权重,求其加权总和。按照所得的百分比情况得到方案的风险综合排序。投资人尽量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投资,这个综合排序为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四、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分险评价实例分析

在项目投资之前,投资人会面临多种复杂的风险。本文试图从运用AHP法定量分析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的风险,可以在安排项目投资前为投资人提供参考,为投资人进行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下面我们以和积法为例说明如何用EXCEL解AHP问题。若某投资人决定投资,经过初步调查研究,确定了三个投资方案A、B、C。从以上分析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分析这三个方案的风险的大小,从而帮助投资者确定一个合适的方案。本文运用EXCEL来计算A、B、C三种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方案的风险,然后根据计算出的风险大小的排序,来有助于投资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成功率。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欲投资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计划通过项目融资方式获取资金,经风险辨识后,其风险因素主要有政治风险、市场经营风险、金融风险和完工风险。并建立了如图一的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专家群体咨询意见,对该项目的融资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专家的意见,列出了判断矩阵,然后运用EXCEL对此矩阵列求和并列规范化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各个因素的权重和A、B、C方案对各个因素的权重如表2所示。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A、B、C三个投资方案,就其投资风险来说,方案C的风险权重最大为35.64%,其次是方案A为33.68%,相对来说,方案B 的风险最小为30.68%。

五、结论

以层次分析法为数学工具对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价,可以为投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成功率,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本文仅从投资决策的角度对投资风险加以研究,但在现实生活中,投资风险对项目的作用是全过程的,因此,对投资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通过论文所提供的决策期的风险分析方法,可以类似地进行投资全过程的风险研究,但毕竟投资决策是整个投资行为的第一步,只有顺利地通过第一关,才有可能达到投资者获取收效的目的。另外,对于投资决策来说,不仅仅要考虑项目的风险,还必须同时兼顾项目的效益。科学的投资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效益两方面的因素后做出的。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需要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共同努力,并需要投资决策者与投资项目的管理者等方方面面的人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加理解投资行为的内在规律,掌握它、运用它为经济发展造福。

参考文献:

篇3

旅游企业经营领域涉及较为广泛,以游览、娱乐、住宿、购物、餐饮为经营主线,其财务管理特点基于旅游产品特点。就旅游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大多在服务上,其产品特性完全是服务性产品特点,如生产销售同时发生、不可储存性等,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面临的风险因子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企业处理好投资、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工作,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保障内部组织的稳定运营,为企业竞争提供必要基础。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总的来说包括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类,内部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失调引发的风险,包括投资、筹资、决策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指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的变动。这些风险因子都会对旅游企业的收益造成影响,对旅游业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旅游企业必须熟练掌握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工具,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二、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分类

针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两类。其中,不可控风险不受企业自主意志影响,被动性强,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来自宏观条件,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主营业务区域状况等。可控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资金回笼及收益分配四方面,可通过自主决策避免或解决。

(一)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主要是旅游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5.12地震为例,由于民众对地区灾害性时间的担忧,游客多数会选择其他地区旅行,直接减少了四川地区的旅游业务流量,若企业以此地区为主营,由于企业资金长期占用于收益小地区,这些地方的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就会极高。此外,国家政策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企业可能会被迫出现转产或经营调整,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

(二)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一般的,旅游企业可控风险主要表现为偿债能力不足、现金流量呈现负数、依赖短期借款引起的资金周转不灵等。这类风险的成因往往来自企业内部,如决策失误、资产负债评估能力不足、竞争过强、财务控制能力不足等。以财务控制为例,旅游企业财务控制难度远远高于工商业企业,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控制难度大,流动资产占用高,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存在虚增企业利润,企业难以把握自身实际财务状况,直接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三、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人力成本及宣传成本支出占比过大、资金管理效能不佳、投融资风险度量不足、内部控制不到位、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从普遍性入手,本文总结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如下:

(一)强化业务流程控制要实现高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旅游企业必须强化业务流程控制,强化财务管理刚性。首先,在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企业将所有业务纳入合同化管理中,避免由于客户要求、费用、行程上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第二,在提供旅游产品时,旅游企业要严格按照旅游合同办事,按照合同内容,依据景区计费标准行事,制定严密的计调单,若要开辟新路线,则需进行专项调查之后确定。第三,要按计调单编制及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合理划分行程中团队成员职责,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避免超预算、资金结算错误等风险。第四,旅游行程责任分配前置。要在出行前将计调单、安排、服务标准等要求事项部署下来,以便实现行程中费用控制。因此,计调单刚性必须足够,要严格按照计价单控制成本,严格审查,该报销尽快报销,不该报销坚决不报。

(二)强化财务控制首先,旅游企业应完善内部各项财务工作细则,按现有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特点制定本企业财务会计明细操作规范,强化风险监控。第二,要注重会计工作的实际执行,强化经济活动的系统记录与分析,使企业内部资产及财务状况得以正确反映。第三,要强化资金和费用管理,提高预算科学性,要严格按照旅游主线及行程开展预算,避免预算超支及预算不足。

(三)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首先,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应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基础,当资产负债介于40%~60%时,企业资金配置最为合理,低于40%资金充裕且可能发生限制,高于60%企业资金紧张,负债较高,应启用财务预警,控制负债增加及比例。此外,流动比率也应作为风险指标的组成,应将流动比率控制在1.5倍,避免企业资金链风险。其次,在风险防控设置上,旅游企业应当首先强化员工及部门财务风险意识,在规范财务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制度性建设,在大财务管理架构上,计调单、会计核算凭证等进行标准规范,对收支预算、资金回款等项设置专用管理办法。最后,旅游企业可引进外部监察机构,利用抽查、倒查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判,提高管理接入的及时性,避免事后控制。

(四)强化财务队伍建设团队凝聚力上,应当营造以人为本的团队氛围,为财务人员树立信心,提高凝聚力;在岗位设置上,应实行轮岗,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长期任职出现的岗位漏洞;培训机制上,可采取持续教育与专项教育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企业内宣传财务风险知识,联合专业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营造风险防控氛围,另一方面可开展主题明确、重点明晰的财务风险防控教育活动,如竞赛、案例交换等,提升财务队伍素质,避免因人员疏忽导致的财务风险。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主要包括信息咨询、电子政务、旅游电商三大系统。策略上,旅游企业应当从强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实际操作上,一方面,政府应为企业构建信息技术宏观条件,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门户网站建设,如提高网站信息详尽程度、组建论坛、构建客户交流机制、同行联合网上宣传等;优化电商模式,如构建个性化网络平台、开展虚拟旅游经营等;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如交换友链、Email推广、自媒体推广、竞价排名推广等。第三,要强化多方合作,如旅游相关部门协作、银行网上协作、网络公司协作等。第四,可开展CRM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客户回流。第五,强化系列服务。第六,加大员工专业培训,如导游技能、财务技能等。

篇4

一、高校后勤财管模式概述

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决定其财务工作的实行不仅要单一实现财务管控,还要适应高校整体管理模式的工作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目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我国高校后勤财管模式已由原本的自身独立核算及在校财务处进行核算两种主要形式衍生为集中、分散、集中与分散并存及在校财务处核算四种模式,而这些管理模式的出现正是满足外部环境、政策体制等因素的不同诉求。因此,当下只有顺应高校后勤体制转变,切实转变其财务核算形式,才能使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与管控更恰当地因地、因校发挥实际效能。

二、高校后勤构建财务内控的现实意义

既然高校后勤为了顺应国家政策导向而转型升级,其财管模式也应势必改革、创新实现同步发展,此时,社会化经管的内控理念引入也不容忽视。高校后勤作为学校内设机构,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没有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在国家践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市场属性决定其必须强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强化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最终实现以服务主校为根本,提升优质服务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所以,建立与规范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既是其自主经营的鞭策,自负盈亏的要求,又是其自我约束的实现,自我发展的追求。但是,又由于高校后勤对高校教育具有公益属性,决定其经营与发展不能一味关注经济效益,同时也必须考量校内及师生的切实利益,二者兼顾,才能更精准地为自身和学校服务,因此,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构建既要遵循普遍性,又要考虑特殊性原则。

三、高校后勤财务内控现状剖析

(一)财管评定标准界定不一

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其后勤机构既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又是高校的具体服务部门,向师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在其追求经济效益及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势必也要服从高校事业发展需要而顾及社会效益,那么,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冲突时,例如有些服务零利润,有些甚至还处于亏本经营状态,高校后勤该如何选择效益目标,如何进行财管评定与内控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二)财管核算体系未能统一

各大高校在后勤财管模式改进中经验尚浅,尚未建立起一套与之改革发展相匹配的、全面统一的财管核算体系。在实际核算中,财务人员对各类问题的理解与核算方法的选用存在偏差,尤其是在新会计制度准则出台后,财务人员在诸如科目设置、科目结转、报表编制等各类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可想而知,财务核算体系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高校后勤财务相关列报信息的真实及完整性,以后也一定会影响整个财务内控的实行质量和管控水平。

(三)财务分散管控模式尚存

高校后勤服务涵盖内容较多,常涉及餐饮、物业、环保、绿化、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由于服务行业各具特点,高校后勤为了尊重行业特点,普遍采用财务分块管理的模式,从而造成其财管资源配置的分散化,这无形中加大了后勤财务管理的执行难度。另外,高校后勤由于缺乏集中统一模式的财务管理和统筹规划,必然导致财务内控执行不到位,从而使内控制度落实不具体而流于形式。

(四)成本效益贯彻不够彻底

高校后勤融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尊重市场价值规律,严格执行成本效益原则。但在实践中,由于传统管理体制及改革不完善等因素制约,成本效益原则应用尚未落到实处,部分高校成本效益意识淡薄,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监督体系尚未构建,这都必然导致其财务核算成本的不真实与不合理,长久如此,很难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等各类现象的出现,故成本核算应引起各大高校后勤的普遍关注,才能实现财务的真实合理及财务内控的针对有效。

(五)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财务人员由于长期适应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财管模式而不愿对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做彻底改变,这不仅不能与市场经济社会化财管模式相适应,还会基于其业务能力、法制意识、思想观念的落后等问题而制约高校后勤改革的实现与发展,所以,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应得到普遍提升,才能最终提升高校后勤的综合软实力。

四、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的设计思路

(一)尊崇高校后勤的经管精神

针对高校后勤在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出现冲突时应如何抉择的问题,教育部发表了相关指示,即为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应始终围绕对高校提供服务与保障来进行,始终坚持质量与安全第一性来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稳步实施,那么,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后勤全体员工的价值体现,所以,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的设计也应尊崇于此。

(二)掌握高校后勤的内控目标

高校后勤效益特殊性决定其内控目标应包括:一方面保证其自身经营活动的合法、有序、协调、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其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应切实保障其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舞弊事件发生,真正落实高校后勤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性,进而发挥财管内控的最终效能。

(三)依照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企业内控五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性原则应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财务内控设计时的综合原则,同时尊重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依据高校后勤经营业务种类多,规模小,员工多等实际特点,在设计财务内控制度时,遵循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推广原则。

(四)强化内控制度的管控理念

高校后勤经营对象较为确定,经营属性较为特殊,所以在围绕着上述三种设计思路时还应强化内控设计的主要管控理念,就是应以“防”为主。所谓“防”,即是指预防各种财务风险、人资风险、采购风险等具体经管业务范畴,才能有的放矢地发挥财管内控的最佳着力点。

五、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的具体架构

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构建与具体实施,始终应坚持以设计思路为导向,以具体实情为参考,才能更加针对、有效地构建出适用于行业本身的财务内控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与后勤部门,本文从会计制度构建、会计操作流程、财务预算、财务风控及实施监督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具体如下:

(一)会计制度构建

高校后勤引入市场经济企业化管控模式,不仅给财务内控带来诸多不便,也给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带来了一定困扰。鉴于其客观情况,高校后勤在财务内控制度构建上应注重选择好会计政策、设置好会计科目及设计好会计制度等三个方面。只有着重关注上述三点具体问题,从其实际管控要求出发,明确会计核算政策,建立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并实行统一明细科目管理,才能更加有利于财务内控规范性的构建与实施。

(二)财务流程构建

1.财务岗位分配

加强财务岗位内控力度是高校后勤实现财务内控的主要举措之一,只有通过岗位控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才能尽可能避免差错及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起到内控的核心,即内部牵制作用。另外,高校后勤在采购、对外经济合作等各种经济事项时都会涉及财务岗位设置问题,所以,其一定要在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下进行岗位内控设置,除此之外,高校后勤还应对关键岗位设置定期轮岗制,以防范财务人员在岗位履职时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而凸显岗位内控的有效性。

2.财务审批稽核

高校后勤的财务审批,主要是以经费支付为核心,对其实行财务内控的实质就是控制经费流出口径。而后勤财务稽核旨在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合法、合规,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实际水平和提升内控工作效率。所以,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财务审批及财务稽核制度,不仅能明确审批权限,划分经济责任,还能充分发挥监督、审计职能,从而避免审批与稽核流于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及财产的安全、完整。

3.财务报告控制

财务报告控制是高校后勤完善财务内控的关键环节,财务报告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后勤财务内控工作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衡量,还是强化岗位要求,明确岗位职责与反映整体财务运行情况及提供财务决策水平的体现,所以,高校后勤应在确保信息真实、合法、准确的基础上,将财务报告的选定设计成报表、分析等多种形式,以便后勤管理者对财务活动加以了解及实时把控。

4.会计档案与信息化管控

现代电算化财务管理既要加强软件的开发,还要加强应用人员的操控,那么,与之并行的会计档案就应注重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个方面。在实现高校后勤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时,会计档案的保管与信息化管控不容小觑。只有将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重点关注并确保电算化系统及网络的安全,才能严防会计信息资料的损毁、散失和泄密等风险隐患,所以,在会计档案保管、使用,信息系统下的账务处理及岗权分配等方面不断强化内控,才能完善财务内控的方方面面。

(三)财务预算构建

在执行社会化管控后,高校后勤预算管理成为其财务内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后勤应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才能明确预算指标,明确财管核心,加强资产可控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另外,预算的落实、保障与调整及分配、考核也是高校后勤实现财务内控的攻坚方向,以便更加有效地组织与协调经营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

(四)财务风险预警

面对瞬息变幻的市场环境,高校后勤财务内控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时刻威胁着高校后勤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风控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经营风险分析及决策风险评估,并制定危机预告与风险控制等功能,进而及时寻找风险根源,对其经营运转环节中潜在风险实行实时监控,并制定有效应对举措,才能最大限度规避及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财务监督联动

高校后勤应切实强化财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以专业监督为主,辅以群众及行政监督模式,一是引入学校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行政监督可行使重大决策权、实现高校资产利益最大化,二是其审计监督职能的具体实现可及时防范与纠正财务内控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再有在财务监督的实际执行时,应突出业务监督与加强群众监督,以实现舆论监督推动高校后勤财务内控制度规划化的现实愿景。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篇5

一、基于“营改增”税制下的企业税务风险分析

(一)进项税抵扣存在税务风险

有的企业在旧税制、新税制的过渡期,为了提高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通常会从一般纳税人采购的不具有实际经济业务的餐饮发票等和企业经济无关的增值税发票中,或者修改增值税进项税发票的产品类型来抵扣进项税,上述行为全部与我国法律法规相违背,一经查处,企业将面临罚款、补缴税款甚至刑事责任等重大风险,对企业的声誉、品牌、信用记录都将造成负面影响,企业未来的运营必将重重阻碍。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纳税不择手段,以奖励、投资、福利等方式发放的商品没有做出纳税申报,无形中埋下了严重的税务风险。

(二)新旧税制过渡期间存在的税务风险

1.新旧税制相互冲突:有的企业没有全面理解“营改增”税制的具体内容,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申报增值税的涉税项目,应纳税项目的申报有遗漏,企业将会承担偷税漏税的相关责任。2.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旧税制实行期间,企业采购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等发票没有抵扣优惠权,新税制刚开始实施时,企业领导对新税制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规范管理增值税发票,以至于企业因为丢失发票、抵扣期限过期等问题,无法享有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权利,还有的企业因抵扣发票的不规范将面临行政处罚。

(三)财务人员误解新税制带来税务风险

1.有的企业财务部门没有深入解读新税制内容,经常把对外投资的产品或者从企业内部领取的用于奖励的商品当成经营活动,没有申报增值税或者未缴纳足够的增值税,最终不得不接受税务机关的处罚;2.新税制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有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尽管各地方的税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企业了解“营改增”制度,比如政策答疑、加大宣传力度、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但因为很多财务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知识,而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弹性较大,财务人员在确定优惠政策时人为地判断错误,不仅失去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待遇,而且还要接受行政处罚。

(四)税收申报时间的选择不当带来税务风险

纳税时间过于提前:对某些服务行业而言,新税制的实行会提高税率,比如旧税制下服务行业的税率为5%,新税制下税率为6%,有的企业为了缓解税务负担,在新旧税制过渡的交界点采用旧税率来明确收入,这样一来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不违反税收法律,企业确认的收入与《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的确认时间相符,企业就可以享受旧税制下的低税率,但这也会给企业的运营资金造成压力;二是违反税收法律,那么企业将会接受缴纳罚金、补缴税款等处罚。

二、新税制下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启用税务风险预警措施

1.财务部门提出税收规划方案后企业应反复论证,建议请税务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专业角度来评估税收方案,寻求没有风险、税负较低的两全其美之法;2.企业派专人收集、整理、分析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保证涉税行为合法的同时又能尽量享受到优惠政策,在合法的基础上降低税负,全面解析财务部门总结的税务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二)加强新旧税制的衔接

1.领导者在企业内部对员工反复强调新税制的重要性,通知各部门提前做好新旧税制的衔接工作;2.在采购固定资产时,需获得对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仔细审核采购抵税产品的所得发票,保证发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3.加强财务部门的培训力度,保证财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熟练运用新税制为企业降低税负;4.规范管理增值税发票的申报,详细记录涉及增值税发票的活动,如领用、退票等;正确使用新旧税制下的会计科目,把当月收入与税率相乘后获得营业额税。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强化增值税纳税管理

1.加强“营改增”政策学习。地方税务机关应积极组织辖区企业财务人员对新税制政策进行学习,同时,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主动、自觉学习新税法,以提高对“营改增”政策理解能力,降低企业实际税负。2.新老税制下会计科目使用。营业税体制下,企业只需按照月收入乘以税率计算应缴纳营业税额,而“营改增”政策下,企业还需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二、三级子科目,用于核算取得的应抵扣未抵扣增值税及当期应缴未缴增值税额,在财务核算方面较之前更加复杂。3.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及规范申报过程。企业应指派专人对增值税发票领用、开具、退票及取得增值税发票进行详细登记、管理,以避免因发票管理不规范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我国政策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将受到“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影响,新税制改革的全面实行,让社会各行业的分工更加趋于专业化,企业是税收负担得以缓解,对生存、经营及发展更加有利,税制带动企业、企业带动市场经济,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桂芬,程敏.建筑业“营改增”后的税务风险及对策建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1):55-57.

篇6

一、基于“营改增”税制下的企业税务风险分析

(一)进项税抵扣存在税务风险

有的企业在旧税制、新税制的过渡期,为了提高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通常会从一般纳税人采购的不具有实际经济业务的餐饮发票等和企业经济无关的增值税发票中,或者修改增值税进项税发票的产品类型来抵扣进项税,上述行为全部与我国法律法规相违背,一经查处,企业将面临罚款、补缴税款甚至刑事责任等重大风险,对企业的声誉、品牌、信用记录都将造成负面影响,企业未来的运营必将重重阻碍。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纳税不择手段,以奖励、投资、福利等方式发放的商品没有做出纳税申报,无形中埋下了严重的税务风险。

(二)新旧税制过渡期间存在的税务风险

1.新旧税制相互冲突:有的企业没有全面理解“营改增”税制的具体内容,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申报增值税的涉税项目,应纳税项目的申报有遗漏,企业将会承担偷税漏税的相关责任。2.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旧税制实行期间,企业采购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等发票没有抵扣优惠权,新税制刚开始实施时,企业领导对新税制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规范管理增值税发票,以至于企业因为丢失发票、抵扣期限过期等问题,无法享有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权利,还有的企业因抵扣发票的不规范将面临行政处罚。

(三)财务人员误解新税制带来税务风险

1.有的企业财务部门没有深入解读新税制内容,经常把对外投资的产品或者从企业内部领取的用于奖励的商品当成经营活动,没有申报增值税或者未缴纳足够的增值税,最终不得不接受税务机关的处罚;2.新税制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有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尽管各地方的税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企业了解“营改增”制度,比如政策答疑、加大宣传力度、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但因为很多财务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知识,而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弹性较大,财务人员在确定优惠政策时人为地判断错误,不仅失去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待遇,而且还要接受行政处罚。

(四)税收申报时间的选择不当带来税务风险

纳税时间过于提前:对某些服务行业而言,新税制的实行会提高税率,比如旧税制下服务行业的税率为5%,新税制下税率为6%,有的企业为了缓解税务负担,在新旧税制过渡的交界点采用旧税率来明确收入,这样一来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不违反税收法律,企业确认的收入与《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的确认时间相符,企业就可以享受旧税制下的低税率,但这也会给企业的运营资金造成压力;二是违反税收法律,那么企业将会接受缴纳罚金、补缴税款等处罚。

二、新税制下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启用税务风险预警措施

1.财务部门提出税收规划方案后企业应反复论证,建议请税务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专业角度来评估税收方案,寻求没有风险、税负较低的两全其美之法;2.企业派专人收集、整理、分析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保证涉税行为合法的同时又能尽量享受到优惠政策,在合法的基础上降低税负,全面解析财务部门总结的税务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二)加强新旧税制的衔接

1.领导者在企业内部对员工反复强调新税制的重要性,通知各部门提前做好新旧税制的衔接工作;2.在采购固定资产时,需获得对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仔细审核采购抵税产品的所得发票,保证发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3.加强财务部门的培训力度,保证财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熟练运用新税制为企业降低税负;4.规范管理增值税发票的申报,详细记录涉及增值税发票的活动,如领用、退票等;正确使用新旧税制下的会计科目,把当月收入与税率相乘后获得营业额税。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强化增值税纳税管理

1.加强“营改增”政策学习。地方税务机关应积极组织辖区企业财务人员对新税制政策进行学习,同时,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主动、自觉学习新税法,以提高对“营改增”政策理解能力,降低企业实际税负。2.新老税制下会计科目使用。营业税体制 下,企业只需按照月收入乘以税率计算应缴纳营业税额,而“营改增”政策下,企业还需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二、三级子科目,用于核算取得的应抵扣未抵扣增值税及当期应缴未缴增值税额,在财务核算方面较之前更加复杂。3.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及规范申报过程。企业应指派专人对增值税发票领用、开具、退票及取得增值税发票进行详细登记、管理,以避免因发票管理不规范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我国政策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将受到“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影响,新税制改革的全面实行,让社会各行业的分工更加趋于专业化,企业是税收负担得以缓解,对生存、经营及发展更加有利,税制带动企业、企业带动市场经济,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x。

参考文献:

[1]王桂芬,程敏.建筑业“营改增”后的税务风险及对策建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1):55-57.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27-02

1964年,美国学者汉斯和威廉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到风险分析之中,其在研究报告中表示,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且对同意环境下的所有人都是以相同的形式存在,但对风险的判断是主观的,对风险判断的不确定性造成个体对风险认识的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日学者在吸收之前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理论后,提出了对风险的重新定义:“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

跨国投资又称国际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跨国投资面临的风险首先是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一个金融的公司、企业组织、经济实体、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的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另外,企业在经营中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忽视。经营风险也会加重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一、跨国投资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为了拓展市场以及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企业都选择涉足海外市场。但是考虑到不同东道国所对应迥异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等差异,跨国投资包含着比国内投资更大更难以预测的风险。吴洪臣在其《国际直接投资》中谈到:“海外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期内,会给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带来损失。”为了保证跨国投资活动的稳定进行,怎样高效地预测风险,控制风险甚至规避风险,是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站稳脚跟的当务之急。

有学者在对跨国风险进行辨识时将其细分为政治风险、国家风险和外汇风险。

有一些学者重新定义了国家风险的定义,认为国家风险可定义为企业在东道国由于东道国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进而对企业投资行为造成损失的不确定风险,所以把国家风险直接定义为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的总和。周郁朋(2014)在研究报告中主要从企业内部控制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将跨国投资风险细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或者从企业控制能力的角度将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丁君风(2006)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投资过程中出现风险的一系列具体处理措施。在当今的许多研究著作中,政治风险的影响力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甄炳禧(2014)认为,中国应该研究借鉴西方成熟国家的跨国投资有关经验。从制度上完善中国的跨国投资行为,同时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保险制度维护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利益,深入健全领事保护和服务,改善境外投资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局面,最终形成多位一体的政治风险防范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市场较为成熟,跨国投资起步较早,所以对跨国投资行为的风险研究也较为完善。Click(2013)通过对1982-1998年,美国在近60个不同国家进行的关于海外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总体风险=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即投资企业面临的总体风险等于政治风险加上金融风险。Smith和Stulz(1981)研究海外投资时将对企业价值影响较大的汇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划算风险、经济风险三种风险。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一般可将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进行有效管理。Geert hofstede(1980)率先构建了国家文化模型。在当今,即使对跨国投资风险的研究愈发深入,国家文化模型依然是国际上众多学者在研究企业跨文化管理时的重要理论依据。Ramamurtia(2011)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了亚洲及欧洲部分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潜在风险。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的强垄断性,而且其产品是不易交易的,所以很显然会存在国家管制。可以预见到的是,在投资基建项目时投资方很容易受到东道国的政策风险,使得投资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海外市场选择

对海外市场的评估非常重要,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跨国投资的成败,对海外市场的清醒认识和分析是在投资行为发生前将投资风险降低的很高效的手段。有企业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市场级别。

(一)一类市场

主要包括欧美的发达国家和中国邻近的日本、韩国,客户群包括SBC,Verizon,Orange等全球跨国运营商。这些国家的市场空间巨大,消费水平很高,在全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市场空间占全球总体市场空间的60%。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投资能够取得巨大的回报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其市场基础建设较为成熟,新兴力量要抢夺市场份额难度较高,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存在着很高的技术门槛,所以一类市场的投资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同时由于北美和日本的政治壁垒,大大制约了我国企业进入主流,这也使得在最初几年的跨国投资中效率不高,始终止步于短名单阶段。

(二)二类市场

主要为东欧,拉美,北非及亚太地区等中等发达国家。其中以俄罗斯、巴西、南非等用户大国为重点。这类市场存在市场开放度不同的特点,拉美及东欧开放程度较高,亚太、非洲地区由于其经济水平有限,其国内的主流运营商多为国有企业,基本垄断了国内市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其行业技术基本成熟,技术水平多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人口多使得需求量大,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早期最具备发展潜力的市场类型,可以依靠自主研发的移动运营技术和成熟的销售手段,可以以较小成本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或取而代之。

(三)三类市场

三类市场针对的是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非洲南部,南亚和亚洲中部等国家。相比市场壁垒较高的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的投资风险甚至更高,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发展落后,经济基础很差。不同企业在这地方,结果不一样。

三、中国企业在跨国投资中的风险应对

在21世纪初期,中国参与跨国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矿业和服务业。一类是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等国营企业,另一类则是密集劳动性项目和低层次简单交易的经营方式如餐饮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即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中国企业参与跨国投资较少。投资行业的分布严重失衡导致我国海外投资的效率低下,且跨国投资风险更大,这同样影响着国家对跨国投资的法律制定不完善,特别是对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如电信,金融的跨国投资,由于法律指定的滞后性,普遍承受着较高的风险,无法摆脱后顾之忧。

企业在跨国投资时往往会带有其所处的国家环境或经济环境的通病,主要有三点会在整体上给投资行为带来额外的风险。

(一)应对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我国与被投资国的经济,政治等关系发生变化时,或被投资国发生或社会动荡时引起对外的政策变化,导致对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所以怎样选择投资国以及投资顺序对于政治风险的防控就非常的重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可以选择了合作式的解决方案,即听从投资国建议,以减弱其对自己的敌意,博得投资国的好感。

(二)应对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入乡随俗”对于跨国投资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无形资源主要集中在技术资源和商誉资源部分,技术资源是指公司拥有的专利和公司整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拥有成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占据主动。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科技,在开拓海外市场时甚至只能沦为国外企业的代工工厂,容易在“技术仗”中败下阵来。如今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已不在中国,以廉价劳动力换来的价格优势已不再明显。选择不断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在科技层面压制住市场上的对手,这是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径。

(三)应对企业风险

即使两个企业在同一外部环境下发展,但是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还是不一样的,这就会牵扯到企业内部的风险。企业风险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两个方面。

1.企业资源(Enterprise Resource)。企业资源主要有两大块,分别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里面我们主要分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物资源指企业跨国投资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一些硬件设施。应对企业风险,应该重视培养员工,使他们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培训手段上可以引进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教学手段如CD-ROM、Video Training、Audio Training,使未来的员工能完美达到工作标准。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

2.企业能力。企业能力主要分为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决策能力等部分,而营销能力则是企业能成功在海外市场立足并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甚至其强大的营销能力更在其研发能力之上。以创造客户价值拉动营销的纵深发展的营销战略。围绕着“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行。正是客户的需求反过来指引企业的研发方向。这是一种几乎“自然选择”的决策方法,在保证企业在营销层面上尽力让客户满意,又在研发层面上实现与消费群体的对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发,也降低了研发新技术与客户之间脱节造成的商誉及资金上的风险。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主动招标,参加大小的博览会,世界论坛,争取每一个机会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也争取和很多国家进行官方合作的机会。与政府绑定在一起的营销策略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国家政策上容易获利,能够比其他没有依靠的企业花更小的代价取得某些地区的权或赞助权,某种程度上成为“官方运营商”;其次,一般来说政府的总体环境相对稳定,由政府决定的投资决策一般不会轻易更改,这对减小企业因为环境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亏损有利,而在海外投资中,稳定的投资环境是谋求发展的基础,而能够取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总是利大于弊的。营销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跨国投资时,能有效提升投资的使用效率,减少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所面临的企业风险。

(四)应对市场风险

投资国的不同,会带来消费观念的差异,如果企业不做好对市场的准确预测,一旦无法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产品的销量以及公司收益会受到影响,很容易造成投资行为的无用功。比如在东道国总体经济形势乐观时,或其市场容量大时,某商品的替代品数量相对较少,互补品数量变多这时企业只要平稳投资即可;当东道国经济不景气或市场接近饱和时,其替代品数量相对较多,这时则需要企业以刺激市场为目的寻求投资决策。针对市场风险所做出的防控措施首先是增强自身的市场敏感性。作为投资国需要持续地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对于东道国市场的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投入研发团队和营销团队以应对当地的消费偏好的变化。

市场风险防范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要遵循分工协作原则。即将生产的各个环节放置在多地多国,将各环节的生产工厂安置在其最适合的地区。比如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等,以分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多管齐下的生产模式也可大大削减企业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 欧阳俊,邱琼.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N].学习时报,2015

[2] 本报记者胡俊刚.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要避免――“跑步前进”和“齐步走”[N].中国审计报,2012

[3] 祁欣.当前企业“走出去”形势分析[N].经济日报,2014

篇8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人们自给自足之余,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转让和交换。刚开始是物物交换,当货币产生后,这种交换方式也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条件下的赊购赊销逐渐成为一种商业惯例。这也是以一定的“信用”为基础的。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产品和物资是统购统销,在部门和企业之间统一划拨,资金也是通过银行统一划拨,因而也很少产生应收账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收账款业务自然地被广泛运用,而且,赊销也是一种常用的促销手段。这种由于商业交易而产生的应收账款,实质是收款人向付款人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

二、新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新疆经济承续上年发展态势,一路上扬,至上半年末掀起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以12.9%的高增长率创1992年以来的新高,比上年同期提高3.2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

“好风凭借力”,彰显新疆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抓住自治区扶持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大资本运营力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调整经营策略,拓展国内外市场,积聚的资产规模、经营总量覆盖到自治区优势资源形成的产业群,实现了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效益、投资的全面增长,形成了资本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全面趋好的局面,将自治区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推向了实质性阶段,对新疆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自治区企调队对经自治区、各地州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审批以及年末资产、营业收入均达到5亿元以上的各类企业集团跟踪监测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末,新疆企业集团为76家,比上年末减少3家,新疆纺织工业集团、新疆副食集团、新疆新啤集团等4家集团被兼并、重组,新增的2家为新疆昊天运输集团公司、新疆泰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德隆集团暂未纳入半年统计。

宏观层面: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作用凸现。一方面,由于信贷紧缩,贷款权限上收,贷款申请难度增加,企业集团投资建设中银行贷款大幅减少,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额上升,加剧了资金的紧张。上半年,76家集团存货138.73亿元,增长8.2%,应收账款101.72亿元,增长18.5%,两项合计469.12亿元,占企业集团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51.3%,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增幅达两位数,反映出企业回款难度加大,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增多,资金营运风险增大。应收账款较为严重的领域在以下行业,批发零售业的增幅32.1%,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幅28.5%,房地产业的增幅高达2.9倍。

实现企业集团全年经营目标,消除影响企业集团运行中的不利因素,须加大应收账款力度,加强资金管理,拓展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缓解资金压力;加大主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适时开展多元化经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降耗降成本,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三、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不严,管理不当在一些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中,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经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把相关部门及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应收账款的回收挂钩,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长期不能回收,使企业经营的包袱沉重。

2.社会信用环境欠完善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商品是买方市场情况下,有相当多的企业缺乏信用,对购货款迟迟不予支付,使销售企业包袱沉重,大量应收账款占压流动资金不能正常经营。

3.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对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进行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额,大量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由于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在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忽视了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使大量应收账款处于风险之中。

4.银行对贷款客户应收账款监督乏力众多的商业银行追捧上市公司,银行不能有效监督,不能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信号,是当前贷款客户货款累计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个企业出现巨额货款被拖欠,必然出现现金流支付困难,有些企业没出现这种被动局面,在于多家商业银行对其授信,掩盖了企业货款回收不利对现金流的影响。

5.缺乏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首先是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因为交易过程中,存在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票据在传递、记录过程中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应该就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账后,由双方签字形成对账依据。实际业务中,有的企业对账后没有形成书面材料,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这样就起不到对账作用,不能为以后的账款回收打下基础。其次,未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有些企业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种种原因长期挂账,有的账龄甚至达到10多年,而这部分货款其实早就已经没有收回的可能了。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在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时,应强调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处理,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组织结构预先防范和控制翩风险。

1.科学地确定企业经营策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应分析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法律环境、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及竞争状况,客观评估企业自身实力。

2.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信用管理部门应该保持完全的独立性,不能是销售部或者财务部的下属部门,而是沟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的桥梁。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管理更加科学。信用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客户信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制定客户信用额度,执行应收账款监督等。

3.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是管理应收账款的重要内容。在赊销之前,要对购货方进行严格的资信调查,科学地进行信用评估,考察其信用状况的优劣。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

五、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及销售回款责任制

企业在制定营销政策时,要将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结合起来,把销售回款率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与其工资、奖金挂钩,制订合理的奖罚条例,使应收账款处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凡因自身原因导致货款被拖欠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人为造成的呆坏账,要有明确的赔偿制度,损失重大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9

风险是指发生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的程度,在这个概念中强调了损失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国际经济损失的状况,一般地,将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引致资本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对外投资风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有实质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加快的迹象。根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劲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现状

随着对外投资的发展,目前已拓展到贸易、资源开发、工业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咨询服务、科研开发、农业、房地产业等,其中以贸易、资源开发、工业加工制造为三大重点领域。总的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来源

投资必然存在风险,跨国投资更增加了诸如政治、文化等所带来的风险。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其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本身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更加显示出了风险特点,其风险来源于多方面。

(一)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自然资源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伴随着资源存量的不断减少,在资源开发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将会逐渐增加。

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低。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拥有核心的生产技术是获取投资收益的关键,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附加值较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虽然我国近年来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所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尤其是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

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低。当前,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落在了第三产业上,而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我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二)相对于东道国本土企业及第三国企业的竞争劣势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我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劣势体现在信息不充分上,由于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交流语言的差异,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决策中信息往往不充分,尤其是跨国企业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我国企业与第三国企业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不够,技术当地化的优势并不明显。

(三)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环境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汇率变动、价格波动、需求变化、投资壁垒、技术更新上。汇率风险是指因汇率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投资者在东道国子公司资产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汇率的变动会导致生产成本变动,投资收益率多变,投资者难以对企业形成正确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规避的理论分析

(一)均值-方差模型

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少量参数来描述对象的概率分布,并把效用函数看作定义在这些参数之上,最通俗简便的例子就是均值-方差模型,只要考察几个有关投资-收益的概率分布的统计量就可以很好的描述投资主体的投资偏好,具体为:

假设随机变量W取值wi(i=1、2、3……n)的概率为pi,那么这个概率分布的均值就是它的平均值:uw=∑wi×pi,这个概率分布的方差是(w-uw)2的平均值,记作:z2=∑(wi-uw)2×pi。方差是对概率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测度,因此,它可以合理地度量所涉及的风险。

既然这样,我们自然会假设,保持其他情况不变,如果投资主体是厌恶风险的,比如说企业总是对投资小心谨慎,只有在收益值更大或者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更高时才愿意投资,那么企业一定会选择收益值的均值大而收益值的方差小的产业去投资。

(二)最优资产投资

本文运用均值-方差模型来分析一个简单的资产投资损益问题,假设企业可以投资n种不同的资产xi(i=1、2、3……n),当投资资产xi时,如果不发生意外,你始终可以获取固定的报酬率ri,不发生意外的概率是pi,而发生意外时的损失率是ri'(ri'>0),当然发生意外的概率是1-pi,那么,该资产的平均报酬就是ux=ripi-ri'(1-pi),该资产组合报酬的方差可以表示为z2=(ri-rx)2pi+(ri'-rx)2(1-pi)。由前文可知,如果ux很小而z2很大的话,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根本就不会投资这第i种资产,同样,企业会对各种可能的产业投资计划项目利用以往数据进行收益和损失分析,选择其中最大的收益可能而且风险系数最小的资产进行投资。

(三)双产业投资模型

双产业投资模型即资产分散,是将投资分散到不同区域,即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从而避免某一特定区域经济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以汽车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投资为例,假定企业只能投资这两种产业,并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使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用r1和r2分别表示投资汽车行业和投资房地产行业所获得的收益,即投资后企业拥有的货币价值,当然企业的投资资金预算是一定的,两种产业投资额与收益必将呈现负相关关系。

关键的问题在于预算线斜率的确定。假设起初企业拥有的固定投资资金是S那么r1、r2分别代表投资两个产业的投资收益率的话,纵截距应代表把资金S全部投入房地产行业所获得的收益,即OM=r2×S;同理,横截距应代表把资金S全部投入汽车行业所获得的收益,即ON=r1×S,这样可以导出预算线的斜率为两投资产业的收益率之比,即k=r2/r1(取绝对值)。实质上,如果把资产收益率看作是投资收益的价格的话,预算线的斜率仍然是两“商品”的价格之比,这与消费者的效用理论是完全相通的。

我们还可以粗略的绘制出投资者可能具有的对应于两种投资的无差异曲线,很自然,这种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凸的,这表示他宁可在每一种状态下保持相同数量的投资,也不愿在一种状态下投资很多而在另一种状态下投资很少。

给定了两产业投资的无差异曲线和资金预算线,就可以讨论产业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问题,与往常一样,这种最优选择可以用切线条件来表示:两产业投资额的边际替代率一定等于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投资收益率之比。

(四)产业选择的风险规避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论(TheTheoryofCompartiveAdvantagetoTnvest)的主要核心就是“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其中,“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有一个书面的定义,叫做“边际产业”,具体地讲,“边际产业”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地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正是这所谓的“边际产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的产业。

我国规避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基于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我国的“边际产业”应该是以下几个产业: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资源开发业。这些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然而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其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将其部分投入国外市场正好可以达到双方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为各国的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二)分析东道国市场环境

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前,应该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不能在没有了解东道国的情况之前,就轻率地做出投资决定。企业在投资前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政治、文化、法律甚至是竞争对手情况作调研分析,尽量缩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治、法律、文化等风险。

(三)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针对世界经济波动导致的汇率风险可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套期保值等措施来避免,同时,采用分散化经营策略,即将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地域、行业、产品及产品销售渠道、原料来源等多样化或分散化,例如,如果公司实现了分散化筹资和多样化持有货币品种,那么,就可以防止因某种货币贬值或升值带来过大的汇率风险损失。

(四)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吸收

在技术资源层面,由于国际竞争愈来愈集中于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愈发突出,而我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不足,因此极有必要通过对外投资补充技术要素,拓宽技术转化途径,投资于技术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有助于掌握世界科技动向,汲取高新科技成果,增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费方域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

本文试图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为突破口,为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分析研究银行现行信用评级机制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的缺陷,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借鉴目前国际、国内信用评级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现行信用评级机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机制。

关键词: 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 信贷 、信用机制

 

ABSTRACT

Small &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MSE), as the most energetic and vigorous economic corpus in the market economy,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SMSE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duct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readjustment, regional economy rise and especially in releasing working Pressure and transferring country working force,which makes SMSE the leading entities and factors in driving the constant and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To maintain rapid growth it is far from enough for SMSE to raise money only depending on self accumulation. They have to take advantage of outside finance channels among which bank loans are the main sources. But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exist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with different distant, that most of SMSE are quite difficult to get loans from banks.

This paper takes risk control of credit business of SMSE for commercial banks as foothold,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SMSE’5 characters and credit risk characters, analyzing the obstacle for SMSE to get loan from commercial bank, pointing out SMSE’s lack of credit and banks’ insufficiency in effectively evaluating the SMSE’s credit status as the key reasons of SMSE’s difficulty in getting bank loan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SMSE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for breach,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SMES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in financing bank loan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bank’s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of SMSE rated defec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SE, referr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of advanced theories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revised and perfected the current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established a set of applicable credit rating index system for SMSE.

KEYWORDS:risk control, SMSE, credit loan, credit rating system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2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3

第一节 信贷风险概述 3

一、信贷风险的含义 3

二、信贷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3

第二节 信贷风险控制概念及基本思路 5

一、信贷风险控制的概念 5

二、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6

第三章  中小企业信贷概述 7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7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7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特点 9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贷分析 10

一、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分析 10

二、中小企业信贷难的原因分析 11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13

一、商业银行信用评价应用分析 13

二、现行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4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 15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量模型 15

一、Altman的Z计分模型的介绍 15

二、对Z计分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15

三、对Z计分模型的调整 15

三、初步信用级别的判定 16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 16

一、宏观层面分析 16

二、中观层面分析 17

三、微观层面分析 17

四、构造新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 19

五、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的使用 20

第五章 总结 21

参考文献 22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5%—78%,所创造的GDP占一国GDP的比重达50%以上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市场机制也在不断的调整,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我国特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群体往往还有另一层含义——“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经历了80年代初的起步探索阶段,调整发展阶段、二次创业持续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直到近年来民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速发展。它们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尤其在缓解就业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诸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主体。

从中小企业层面出发,要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小企业无法仅依靠自身的积累,必须依赖外部融资的支持,而在中国融资渠道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我国,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秩序比较混乱,法律法规相对缺乏,银行内部管理、风险控制能力低下,因此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贷款坏帐,以至于一些银行现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产生“惜贷”情绪。

从商业银行层面出发,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普遍增长乏力,其原因在于其绝大部分贷款集中于大企业,而直接融资方式的拓宽使大企业不再依赖于银行,再上长期以来各家银行争相给大企业提供服务,激烈的竞争造成信贷成本上升、利润贡献率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对银行转变盈利方式、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中小企业信贷成为促进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怎样能够既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又最大程度保证信贷资产安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研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建立起一套以风险控制为目标的信用评价机制,以保证这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为商业银行分散资金风险,提高竞争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为立足点,在研究中小企业特点、财务特征和信贷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结症在于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以及银行缺乏对企业信用状况的有效评价。现行银行信贷信用评价机制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存在评价机制不适用及评价指标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被低估,进而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银行现行信用评级机制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的缺陷,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借鉴目前国际、国内信用评级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现行信用评级机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构建一套适用于现阶段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机制,以求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遇到的信用评级不公正的问题。该体系将信用评价指标分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部分,强调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进行调整,力求全面、真实的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各种信用评级方法的比较,并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信用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比较繁杂,中小企业信贷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及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精确测算信用风险在现阶段还有较多困难;但若单单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不能说明信用风险的主要问题,且容易引起误判信用风险。因此,在本文所涉及到的信贷风险控制和信用评价机制的事前定量评价方法中,在运用定量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的方法,以求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

(二)历史的经验教训与现阶段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通过认真的总结以往业务发展中所获取的中小企业信贷信用评价机制,为新阶段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更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得本篇论文更具有研究价值。

(三)比较分析法。对现有的信用评级模型进行描述比较,归纳总结,然后选择己有的适当的评级模型作为本文提出的评级模型的基础,尝试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第二章   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第一节 信贷风险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市场经济中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它包含了两个重要内容,即:利益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最大特征。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也正是由于无法确定潜在的损失或收益,才构成了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论何种决策,都是在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条件下,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II中,根据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银行业风险分为三大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贷风险即信用风险,是指银行总是面临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都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一种内部风险,由治理机制的失效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其中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公司业务、机构业务、零售业务中,主要体现为信贷风险。

表1-1银行业务风险矩阵

项目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零售业务 投行、交易业务 支付清算 、信托、资产管理

信用风险 高 高 高 中 低 低

市场风险 低 低 低 高 低 低

操作风险 低 低 高 中 高 高

资料来源:巴塞尔协议II

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资本积累的严重不足,只能对外进行外源性融资。但是我国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仍不成熟,发展相对不完善,导致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票上市或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大多借助于信贷资本的支持。对商业银行而言,其主要收入仍为借贷的利息差,约占其总营业收入的80%以上。因此,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现在业务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本文中的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中小企业)违约不偿还债务,造成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和利息收入损失的不确定性。

二、信贷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信贷风险的存在有各种原因,从企业方面看,主要是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企业经营能力的缺失,或是企业基本信用道德感的缺乏等。但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主观原因较为浅薄,只有对信贷风险的根本来源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信贷风险的特征,明确信贷风险控制的理念,从而有针对性地在现有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完善工具和方法 。针对信贷风险的深层次理论,主要有不对称信息说、不完全契约说和及信用主体行为说等。

(一)不对称信息说

在信用活动中,不确定性来源于信息部对称。信用风险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博弈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银行无法完全排除信用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拥有银行所无法掌握的大量私有信息,尤其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更具有私有性,不公开性的特征。因此,银行为掌握这些私有信息,必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掌握中小企业从申请信用、接受信用到最终决定是否履行偿还义务整个动态过程中的全部行动和认知,是不知情者。因此,中小企业会有设法夸大项目可行性及其经营能 力,隐瞒其经营风险的动机。由于中小企业的私人信息决定了信用关系是否完成,所以银行不得不为对方的行为承担风险。而且从市场整体看,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发生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越大。

(二)不完全契约说

制度经济学认为,信用契约的不完全性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根源。由于在契约期内,契约双方无法完全预见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因此,权责的划分必然存在缺口,因此,往往存在模糊的权责划分。企业信贷可视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市场信用契约行为。信用契约是信用关系中连接双方信用主体的关键环节,规定了银行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理论上,只要双方主体都履行契约规定,就不会有信用风险发生。但事实上,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契约的不完全性确实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

1.信贷市场上的信息结构不对称及由此产生的高识别成本。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有限理性,无法消除别此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自身的业务特性、银行人员的素质以及其机制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对未来进行完全预测,不可能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都写入条款,更不可能对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的预期事件协商出好的解决办法。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较为迫切,加上由于其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企业制度较为不完善,往往会以各种手段隐瞒企业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在贷款前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以信用契约从订立之初就是不完全的,任何偶然因素都可能引起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天生就是高风险行业,不可能追求信贷零风险,银行的核心管理能力就是风险的掌控能力。

2.契约的签订和执行都会发生成本。从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监督履约成本以及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金额可能相当庞大,而信息成本和契约钱的准备成本都是先于交易决策,可视为“沉没”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存在客观上也使缔约各方倾向于在契约条款中故意遗漏部分内容,比如不去考虑各方都不认为会发生的事件。

    3.道德风险,也可能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契约不完全性。契约条款的不规范性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可以功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但由于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总会存在部分契约无法得到执行。现实中,经常出现契约双方利用契约中的特别规定进行要挟,导致纠纷不断、重新谈判成本过高等。

(三)信用主体行为说

不对称信息说和不完全契约说分别强调了信息结构和契约条款对于信用关

系缔结和完成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提到了信息和契约对信用关系行为主体行为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之所以会与信用风险发生联系,是因为它们激发了信用主体固有的机会主义倾向,并为之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一旦机会主义冲动(比如违约动机)变成了实际违约行动,信用风险就真实发生。这样看来,信息问题与契约问题应当是激励或约束信用主体经济行为的外部条件,正如信用风险涵义所暗示的,真正决定信用风险是否发生的应当是信用主体自身的行为。

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是信用关系完成阶段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所以不难理解,借款人在信用关系缔结之后的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发生直接相关。具体的,只要他们决定不履行偿还承诺,就可以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随时把信用风险转化为银行的现实损失;或者,即便借款人愿意履行信用契约,但如果由于履约能力不足仍然实施了违约行动,信用风险随机发生。相反,即使是信息是不对称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只要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履行偿还承诺,信用关系就可以圆满地实现。由此可见,信用关系缔结后的借款人行为是发生信用风险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二节 信贷风险控制概念及基本思路

一、信贷风险控制的概念

信贷风险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都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它们绝不会因为信贷风险而放弃对企业进行放贷。由于风险和收益的相关性,商业银行必然得对信贷全过程实施风险控制,通过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其盈利能力。

信贷风险的全过程控制可概括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和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将信贷风险导致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实现经营目标。

二、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客观上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是与业务本身风险分不开的,但是银行业务操作不当、风险控制机制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最主要原因。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特点和目前业务操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贷前调查,从信贷业务源头开始控制风险

贷前调查是风险防范的第一关,商业银行应该研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贷前调查技术,找出一套合适的贷前调查方法,在业务的开始阶段就规范操作从而为整体业务风险防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分析技术是信贷业务技术的难点,在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借款人财务风险分析技术也在不停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应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以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为主,将企业借款原因和还款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信贷业务准确决策提供依据。

(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评级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有一种评级系统,将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同一标准进行信用评级,这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对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来说,信用评级应该包括企业信用评级和将要办理的具体业务评级。在贷款决策和管理上以业务评级为主,企业信用评级为辅。  

(四)建立健全贷后监控体系

完善的贷后监控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变化情况,可以随时矫正评级结构和信贷安排,在企业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消除风险因素或把损失减少到最少程度。

 

第三章  中小企业信贷概述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中小企业的界定有一个从生产要素到生产水平的演化过程。2003 年4 月,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这也 是本文所引用的中小企业标准。

表3-1我国中小企业界定表

 中型企业标准(上限) 小型企业标准(上限)

 职工人数(人) 年销售额(万元) 资产总额(万元) 职工人数(人) 年销售额(万元) 资产总额(万元)

工业 2 000 30 000 40 000 300 3 000 4 000

建筑业 3 000 30 000 40 000 600 3 000 4 000

交通运输业 3 000 30 000 - 500 3 000 -

邮政业 1 000 30 000 - 400 3 000 -

批发业 200 30 000 - 100 3 000 -

零售业 500 15 000 - 100 1 000 -

住宿和餐饮业 800 15 000 - 400 3 000 -

资料来源:《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根据《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标准为: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其他行业中小企业界定参见表3-1.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业绩和信用不太理想,并且我国的信用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较低。银行现有的对企业的信用评估系统对中小企业相当不利,因为在评定标准中,“经营规模”或“经营实力”占的比重较大,而这一项恰恰是中小企业的弱项。我国的中小企业存在以下明显特征:

(一)自有资本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市场的转变,劳动密集型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劣势。我国的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水平普遍较少,且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

(二)可抵押的合格资产较少,抵押和担保难以有效落实

鉴于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可信度不佳这一现状,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为降低风险,一般要求企业提供资产作抵押,而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普遍具有固定资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不明确,或是固定资产积累较少的问题。对银行而言担保价值较低,很难符合银行抵押贷款的条件,银行的债权难以得到保障。

至于担保,中小企业所在地一般经济组织有限,难以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担保人,中小企业也无法相互担保,难以寻求大企业的担保,降低了贷款的评级。另外,由于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银行在获得抵押资产后难以迅速变现,容易给银行带来严重损失。

(三)市场竞争力较弱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额和技术力量门槛较低,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很难与拥有充足资金和成熟技术的大企业抗衡。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加上规模普遍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因而对销售商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差,上述因素都会大大降低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设备陈旧、信息与技术来源渠道不畅、技术创新能不强。因此,对单个中小企业而言,其市场竞争力是较弱的。

(四)企业的组织程度差、寿命短

我国的中小企业一开始并不是按照某种战略性规划发展起来的,其中有很强的自发性、自主性,缺少组织性。在我国早期并没有组建中小企业协会、中小企业司之类的专门机构来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所以在生产领域专业化方面协作程度较差,在产品的销售方面缺乏固定渠道。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说是中小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平均寿命比较短,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五、六年。这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中小企业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较差,如融资的困难性,国家的政策偏向大企业,金融体制的不完善等等

(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机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使得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影响银行融资决策。大多数民营企业素质都不高,根本难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治理结构不清晰,基本是家族式管理,经营都是业主个人说了算,内部制约和激励靠人情关系维持,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在经营上常会出现漏洞和失误,导致企业本身抗风险应变能力差。

许多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缺乏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后续资金无着落,项目投资估算脱离实际。许多项目在缺乏充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盲目仓促上马,决策质量太差,由于产品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以及没有配套流动资金,使这部分先期投入无效益,造成大量资金沉淀,有效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其信贷业务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行业风险较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其所处的行业往往具有进入门槛较低的特性,在竞争上就异常的激烈,行业内的进出较为频繁。因而,一旦企业因利润难以为继,或难以得到较好的利润积累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往往会过快地遭到淘汰,退出市场,由此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

(二)经营风险较高

1.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上的有限性,其管理模式往往较为粗放。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通常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人的手中,缺少科学的管理过程。同时,由于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较容易在重大决策上出现致命的错误,从而导致较高的信贷风险。

2.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人才缺乏的状况。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缺乏会导致企业发展的持久力不够。同时,在管理上没有人才的支持,会使企业陷入持续的粗放管理中,缺少科学的管理,企业难以达到质的飞跃。

3.中小企业在各个经营环节上容易出现问题。中小企业在较容易受到外界市场的影响,无论是原料供应商或是产品所在市场的供求波动 都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持久力相对偏弱,一旦难以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就会出现巨大的信贷风险。

(三)道德风险较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主的个人素质,因此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虚假欺骗。中小企业为获得融资支持,会通过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编造虚假的报表来欺骗商业银行;

2.还款意志较弱。由于中小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其利润往往较低,从而导致其积累不足,因此对于到期应归还的贷款往往会拖欠或延期;

3.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区分的现象,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抽逃企业资产时常发生而且很难控制;

4. 经营的合法意识较弱,会擅自改变借款用途;

5. 存在偷、逃税等违法经营行为;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贷分析

一、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分析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会不断增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对产品的升级和技术的革新事在必行。中小企业纷纷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新技术的引进,固定资产的再投入,使得对资金的需求日益上升。另外,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始涉足资本市场,向集团化的方向运作。这一趋势对资金支持的数量、方式和创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特征

以上的这些潜在信贷资金需求都是建立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但从现阶段整体上来看,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有一下几个主要特征:

1.资金需求上呈现“急、少、频”的特征。中小企业通常资金需求的时效性极强,单位资金需求量不是很大,而且在维持再生产中,因生产与资金回笼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加上季节性、临时性因素的影响,资金需求较为频繁。

2.用途上以临时周转为主。中小企业自身实力弱,自有资金少,固定资产少,负债率高,存货多的财务特点决定了流动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更为重要,因而在其从外部筹措的资金中,大部分是迫于临时周转的压力而产生的借款。

3.期限结构上以短期资金为主。中小企业由十经营不够稳定,受市场波动

的影响较大,很多业主无法对企业做长远的规划,故在其借入资金中,多为短

期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外部资金在负债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分类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根据其特性,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临时性贷款需求。临时性贷款需求是指中小企业突发性、一次性的贷款需求。这往往有由于中小企业销售回款临时有变而急需对外支付,或是由于突发性的的业务机会,需要资金扩张。临时性贷款往往时效性较强,需要商业银行贷款发放效率高,而借款期限短,

2. 季节性销售增长借款需求。季节性销售增长贷款需求是指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业务季节性高峰期前需要备货等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而向银行申请借款,在渡过高峰期销售资金回流后,偿还贷款,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

3. 长期销售增长借款需求。长期销售增长贷款需求是指中小企业市场分额增长,或需要生产新的产品,占领新的市场等原因而导致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但是自身资金积累或业务内源性融资不能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要时产生的贷款需求。在长期销售增长贷款需求下,企业需要的资金一般期限较长。

4.营运周转效率降低贷款需求。营运周转效率降低贷款需求是指中小企业因为销售政策变化、业务规模扩大造成营运能力下降、竞争加剧或管理水平降低等原因而造成应收帐款增多、存货量加大、应付帐款减少,从而导致营运周转效率降低,需要增加营运资金,因此需要向银行借款。在这种情况下,贷款金额和期限一般较难把握,并且贷款风险也较大。

5.固定资产支出贷款需求。固定资产支出贷款需求是指中小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现有的生产经营设施无法满足发展需要,需要购置或建设新的生产经营设施,而企业自身资金实力难以保障发展需要,因此而产生的向银行借款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发展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固定资产贷款风险较大。

二、中小企业信贷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先天存在的诚信观念淡薄、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经营管理混乱、内控制度欠缺、治理结构单一、家族现象普遍、逃废债务严重等等,必然使银行在选择客户时,采取慎重放款态度。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然而中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前景不明朗往往具有极高的经营风险,这成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天然障碍。随着现在各银行逐步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风险管理的加强,中小企业将面临着更加苛刻的贷款审核,加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盈利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

(二)商业银行层面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的原因上看,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一方面作为国家金融政策的实现载体,会受到国家各级金融主管部门的约束;另一方面,他们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风险控制也自然成为其首要任务。

1、资本充足率约束

就目前而言,虽然企业经营风险与其组织规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大企业的风险系数仍明显低于中小企业。在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必然将风险系数考虑在内。因此,在开展授信业务时选择风险系数低的大企业,放弃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事实上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利率与风险考核约束

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另一核心指标要求是要求金融机构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一方面,对中小企业放贷所获得的利润有可能不足以抵扣加权风险系数上升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情况所导致的其抗风险能力不强,极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风险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一收益的不平衡必然使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上相对谨慎。

3、激励机制缺失约束

在当前风险控制要求较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以强化监管剥夺放权与授权,以强化责任追究而抛弃正向激励,以强化风险控制而放弃收益机会。特别是在大企业信货市场没有充分饱和之前,商业银行没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激励政策鼓励基层机构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4、虚假信息交易约束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多依靠担保、抵押等方式来维系。由于与声誉机制交易不关联,使得双方无法进行重复博弈,这就使银行最终选择在较低的均衡水平上发放贷款,从而影响到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量。

5、坏账处置差异性约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直以来,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政府一直存在“重大轻小、重国有轻民营”的情况。这种差异性的制度安排,也激励着银行不断向大企业集中信贷,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先级别。这种理念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更是根深蒂固。

6、业务创新滞后约 束

由于法律法规、激励机制等的缺失,商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而开发的新产品或衍生工具不仅品种少,而且也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很多是打政策的擦边球,因而,是很难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三)政策环境层面的原因

首先,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在各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受新增贷款计划、既定的经营战略目标以及项目贷款发放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约束,他们会在无形中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存量、提高新增贷款条件、上收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等,从而人为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

其次,中小中介金融机构的缺失也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行为产生抑制作用。由于我国在征信系统和中介服务机构方面的基础建设尚不成熟,使得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顽症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总之,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结果的产生既有中小企业自身无法克服的先天原因,又有银行体制本身内在原因;既有社会信用机制的原因,又有银行运作和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用评价应用分析

随着近年来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化发展及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行动,扩大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并推出各种信用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贷的科学性,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贷信贷融资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对现行各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一)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所有银行都有自己独有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一般情况下,银行首先都会把客户等级分为按风险逐级递增的九个或十个等级,然后根据行业类别和风险特征进行划分,每个类别都有其特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来对特定的客户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 。如甲类银行根据行业类别及风险特征将客户分为农业、工业、商贸、外贸、外商投资、房地产、建筑安装、事业法人、银行、证券、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除外)、新建企业、项目公司、综合、小企业等15个类型,将客户信用等级分为AAA+、AAA、AA+、AA、A+、A、B、D、免评级等九个等级,客户信用指标体系包括客户风险评价、行业风险评价及区域风险评价等三个部分,在评定客户信用等级时,将财务信息及相关评级信息录入系统,得出客户风险评价值。

(二)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风险过高,就调查而言,大多数的银行不愿意涉足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这一领域,但是银行一般都有自己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如乙类银行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分为最优级、优秀级、良好级、标准级、谨慎交易级、风险级六个等级,并且为每一等级划定对应的评定分值,然后根据不同行业及银行需求,把客户分为几个大类如工业类、批发类、零售贸易类、交通运输类、建筑施工类等,根据不同的类别制订不同的信用等级评定模板,在授信时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选取对应的评分表测定。

(三)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大多数银行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都是按照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准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信用等级,采用的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核心一般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对于客户信用评级,多数银行都有自己的指导性指标来约束客户的信用等级,如丙类银行对于AAA级客户,即信用等级最高的客户,若客户为制造业企业,其资产负债率不应超过60%,若为贸易类企业,则不应超过70%,其余情形不应超过65%。

二、现行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普遍将企业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净额等规模变量作为主要的评级参考指标,对企业的规模因素赋予较大的权重及分值,如乙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时首先会看中小企业的净资产如何。中小企业在资产规模上肯定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致使一些运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产绝对规模的限制,信用评级结果反而不如运营状况相对不好的大企业。

(二)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记录。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中,中小企业遭遇不公平待遇,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记录并且国内还没有建立企业的信用监督制度。由于存在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了解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银行自有的评级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评级时缺少征信数据。为防止金融风险,银行在审查贷款时只看有无不动产可以抵押,而无法调查是否有按期还债的信用记录。

(三)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考察。充分的现金流量是被评估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是分析企业未来偿付能力的核心要素。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管理机制富于弹性,即便是在固定资产等绝对规模小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充沛的现金流量。目前,商业银行的评级制度主要是以企业法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而财务报表都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会对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产生歪曲,从而导致分析结果的错误。商业银行的评级方法中基本上没有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因而难以反映企业未来真实的偿债能力。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量模型

一、Altman的Z计分模型的介绍

Altman于1968、1977和1995年分别提出了Z-score 、Zeta、Z-score模型:计分模型是用来预测企业是否面临破产的模型,模型中的Z得分是通过几个财务比率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财务的健康程度。而计算财务比率用到的基础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公开报告中获得。

构建Z计分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能把正常企业与破产企业区分开来的关键指标,第二步是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每一指标的系数。如果Z得分较高,那么企业就比较健康,如果Z得分较低,则企业潜在的破产可能性就较大。

二、对Z计分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一)Z模型对现金回收能力及现金偿债能力考虑较少。

近财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是,传统会计不提供历史的现金流量信息,更不提供未来现金流量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人的信息需求。为改变这种局面,从1987年开始美国率先规定现金流量表为必须编制的报表,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994年国际会计准则的《现金流量表准则》生效。1998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生效,可见,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程度。

真正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 流量,获取现金的能力大小可以更好地反映偿还债务的能力,是企业信用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而“Z计分模型”并没有考虑企业获取现金能力大小的指标。

(二)X4指标(权益市场(帐面)价值/总资产)的适用性不够。

X4指标反映的是普通股和优先股市价或企业的账面价值与负债的账面价值的比值,此项指标在现阶段不管对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有其不适应性。对上市公司来讲,由于我国股市运行时间较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股票市价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讲,该项指标也只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结构,即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这与X1, X2指标有重复之嫌,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该指际也不适用,因为中小企业有自由资本较少的特点,该X4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三、对Z计分模型的调整

由于Z模型对现金回收能力及现金偿债能力考虑较少以及X4指标(权益市场(帐面)价值/总资产)的适用性不够。需要对该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

将Z计分模型中的X4修改为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计算公式为:营业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原因:

(一)修改后模型中的四个指标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水平、成长能力及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等方面,增强其判别函数的适用性,更好地为企业发挥预警作用。

(二)中小企业虽然自有资本偏少,但是其有较好的成长性,成长性越高的带来的现金流越是充沛,调整该指标后能够较好的考察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也就是使得该模型更加全面。

新Z模型:Z=6.5 6X 1 +3 .26X2+6.72X3+ 1.0 S X4+3 .25

其中:x1=运营资本/总资产,X2二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X4=营业现金净流量/总资产。

若Z计分小于1.10,借款人将出现信贷违约现象,借款人属于破产组,银行应拒绝对其贷款;若Z计分大于2.60,借款人属于非破产组,借款人将能够正常偿还贷款,银行可以对其贷款;若Z计分在1.10到2.60之间,该区域为灰色区域,借款人一年内的破产可能性为95,两年内破产的可能性为70 %。

三、初步信用级别的判定

表5-1 信用级别判定表

信用级别 Z值范围

AAA Z≥5.5

AA 4.5≤Z<5.5

A 3.5≤Z<4.5

BBB 2.6≤Z<3.5

BB 1.8≤Z<2.6

B 1.1≤Z<1.8

CCC 0.8≤Z<1.1

CC 0.5≤Z<0.8

C 0≤Z<0.5

D Z<0

资料来源:王胜.中小企业授信中的信用评价研究.200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于CCC级以下的企业属于破产组,商业银行应将其划入谨慎进入或坚决退出行业。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

由于定量指标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准确度依赖较高,因此,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应建立适当的定性评价体系予以综合的补充。本文借鉴王珍(2009)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的定性分析,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构建和论述。

一、宏观层面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独立性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每个企业都处于宏观经济环境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及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对特定行业和企业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宏观层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企业的外部环境中的经济风险和地区风险两个层次。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考察中小企业的信用时,必须将结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尤其处于经济衰退期时应格外谨慎。而地区风险因素在考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有必要将该地区的平均贷款还款率纳入考量范围,同时也要将该地区内的经济发展事态作为参考。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量。

(一)经济环境。

对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考量所在环境的发展程度。

(二)政策环境。

出于对企业所在地区的政治因素的考量,考察其是否受到到底政策的支持。

(三)信用环境。

主要评估企业所在地的信用习惯,根据当地金融机构的贷款平均不良率而定。

二、中观层面分析

中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是对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评价。各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必然有各行业固有的行业风险。在同行业内,各个企业无论在生产经营还是管理方式上都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最终产品也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因此,同行业内的各个中小企业在共同的经济环境下,彼此间具有较强的联系,面对共同的行业风险。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中观层面的分析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企业的行业运营环境;

(二)行业竞争结构;

(三)行业运行表现;

(四)行业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

三、微观层面分析

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具体落实到企业的基本面,也是信用评价体系中定性分析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一)企业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综合素质是通过企业的有效管理方式实现的。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内外部沟通机制,协调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层面。同时,有科学的管理方式保证企业的决策合理有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领导管理层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对中小企业而言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限制,领导层掌控着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各项决定负有直接责任。领导层的道德品行、知识水平与专业背景、从业经验以及管理能力对一个企业的信用产生影响。另外,管理层整体的稳定性也是考量的重要面。

2.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存续基础,没有正常的经营管理,企业难以存续发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地位和企业形象。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通过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来衡量。

3.企业员工的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计划的实施、领导层决策的正确执行和企业文化的良好形成。因此,员工的素质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

(二)企业的发展前景

企业的发展前景是考量的是中小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主要从以下几点判断

1.产品(服务)的供求情况

通过对企业的供求进行调查,对已有订单的统计和未来销售情况的预估可为信用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2.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

企业的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以此在市场上与同类型的企业竞争,这也是考量的重要方面。

3.产品( 服务)的销售渠道

通过何种渠道进行销售,以及与各渠道的互动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盈利保障是否可靠。

4.产品(服务)的客户情况

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的客户进行研究,有利于掌握产品的被消费能力和需求弹性,有助于从长远的视角对企业的信用做出评估。

5.产品(服务)的盈利点

企业的产品(服务)的盈利点评估是考量企业区分于竞争企业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的担保方式

企业的担保方式是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的保证方式的考量。

(四)信贷记录

主要指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与银行的合作情况

四、构造新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构建出以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

表5-2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定性指标体系

指标 评级调整

宏观分析 经济环境 所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 评级上调一级

  所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区 评级无影响

  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 评级下调一级

 政策环境 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地区  评级上调一级

  政府支持力度较一般地区 评级无影响

  政府支持力度小地区 评级下调一级

 信用环境 当地平均贷款不良率不大于10% 评级无影响

  当地平均贷款不良率大于10%,不大于20% 评级下调一级

  当地平均贷款不良率大于20% 评级下调二级

中观分析 行业运营环境 处于朝阳行业 评级上调一级

  处于成熟行业 评级无影响

  处于夕阳 评级下调一级

 行业竞争结构 竞争结构整合较完善升级 评级上调一级

  竞争结构中规中矩 评级无影响

  竞争结构较混乱 评级下调一级

 行业运行表现 运行较有序,良性竞争 评级上调一级

  运行较一般 评级无影响

  运行较混乱,恶性竞争 评级下调一级

 行业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 敏感性较强,适时调整升级 评级上调一级

  敏感性一般,平稳运行 评级无影响

  敏感性较弱,对变化无举措 评级下调一级

微观分析 企业综合素质 

领导管理层素质

 道德品行 诚实信用,艰苦勤奋,形象良好 评级上调一级

    一般 评级无影响

    背景复杂,信用有问题 评级下调一级

   知识水平与专业背景 有较好的教育背景,水平良好 评级上调一级

    水平较差 评级下调一级

   从业经验 三年以上 评级上调一级

    三年以下 评级无影响

    从业期间曾使企业有过不良记录 评级下调一级

  企业管理水平 运营管理 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模式 评级上调一级

    传统的管理模式 评级无影响

    管理模式较混乱 评级下调一级

   财务管理 财务机制良好,财务信用真实 评级上调一级

    财务机制一般 评级无影响

    财务机制差,有假账 评级下调一级

  企业员工素质 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 评级上调一级

    技术水平一般 评级无影响

   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强 评级上调一级

    业务能力一般 评级无影响

   忠诚度 忠诚度高,在该企业超过3年 评级上调一级

    忠诚度一般,在该企业1至3年 评级无影响

    忠诚度差,频繁换工作 评级下调一级

 企业的发展前景 产品(服务)的供求情况 产品供求旺盛 评级上调一级

   产品供求一般 评级无影响

   产品滞销 评级下调一级

  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 科技含量较高,有专利等 评级上调一级

   技术含量一般,传统工艺 评级无影响

   技术含量较低 评级下调一级

  产品(服务)的销售渠道 销售渠道丰富 评级上调一级

   传统销售渠道 评级无影响

   销售渠道沟通较差 评级下调一级

  产品(服务)的客户情况 客户数量广泛,层次较高 评级上调一级

   客户数量一般,层次中等 评级无影响

   客户数量较少,层次较低 评级下调一级

  产品(服务)的盈利点 有区分于同行企业的盈利点 评级上调一级

   无区分于同行企业的赢利点 评级下调一级

 担保方式 保证 保证人评级高于借款人 评级上调一级

   保证人评级不高于,或无保证人 评级无影响

   有效现金或等同于现金的抵押物 评级上调一级

   其他抵押或无抵押 评级无影响

 信贷记录 信贷记录良好,与银行关系融洽 评级上调一级

  无信贷记录 评级无影响

  有不良记录 评级下调一级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王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评价研究2009 归纳改编

五、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的使用

第一步,根据定量模型的计算结果,查找表5-1所对应的信用级别。

第二步,通过搜集到的中小企业的定性数据,按表5-2的指标一一评级。以宏观分析中的经济环境指标为例:若中小企业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则对其评级上调一级;若所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区,则对评级无形象;若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则对评级下调一级。

第三步,根据表5-2中的所有指标,获得所有评级信息,一一累加,得到最后的评级结果,即为该企业的信用等级。

 

第五章 总结

本文试图以建立信用评级为中小企业信贷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作出一点探索。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特点、财务特征和信贷风险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不足。介绍了日本多家重要机构的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模型。最后引用了Altman的Z计分模型及国内学者王胜对其的改进作为本文的定量评价模型,借鉴了国内学者王珍对中小企业信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信用评价定性指标体系。

本文未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未能建立自己的定量评价模型,未对引用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积累,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的努力:

一、积累更多的中小企业资料,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的公司信息,并将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分组,分成破产组和非破产组。

二、对上述得到的中小企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适合我国的Z计分模型。

【参考文献】

[1]邹琦.美日中小企业融资比较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钟先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许静怡.基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4]钟先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5]武巧珍,刘扭霞.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借鉴融资体系的建立[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5-77.

[6]姚顺先.中日中小企业比较[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1-53.

[7]王韶春.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8]邹琦.美日中小企业融资比较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6.

[9]姚秋,刘聪.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J].天津: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 30-31.

[10]魏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和制度完善—基于我国中小金融机 构发展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张波.美国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简介[J].中国城市金融,2001,(3):49-50.

[12]辛飞,孙永广,邓晶.日本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及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2),80-81.

[13]马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及评级制度探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4]邓云胜,刘亚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方法的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4,(5):37-41.

[15]田丽红,吴晓燕,常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式的选择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11-114.

[16]梁世栋,郭久,李勇,方兆本.信用风险模型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 (7):17-22.

[17]张吉光. 宏观调控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01

[18]李毅,向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J].金融研究.2008.12

[19] 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业的兴起——以浙江路桥城市信用社为例[J].经济研究.1997.12.

[20]王宣喻,储小平.信息披露机制对私营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10.

[21]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22]Berger and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