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9: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提升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验证情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
(二)、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景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在学习《交往讲艺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三)巧留时间空白,创设悬念情景
思想品德课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视听情景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践表明,提高情景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和情景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学生和社会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二)、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品德课实行情景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讲授者,还是情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情景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服务而不是为教服务;教学中,教师要将质疑、反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并且让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就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新课改的理念,特别强调“人文主义”、“以人为本”,采用情景教学,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量体裁衣,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发展的目标。
三、思想品德课引入情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的情景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二)、情景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0-01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方式,准确的提问时间和精彩的提问内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大有裨益,教师需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与日常生活中的提问不同,课堂教学提问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首先应当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技能,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提出的问题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计划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的提问,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分类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提问,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活动。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课堂的提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将问题分为引导型问题、掌握型问题、探究问题和创新型问题等。其中引导型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此类问题的设计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来导入新的内容的教学,难度通常不大;掌握型问题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因为此时的学习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石;而探究型的问题则在难度上有所增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型问题考虑到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按照问题思考难度的高低,则可以分为纯粹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记忆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通常都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如概念、基本定理的记忆等;思考性问题主要通过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新学的知识,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完善;探究性问题主要是从已有的结论出发,推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无论是哪一种划分提问问题的方式,都是对有效提问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甚至是不同的教学时间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内容。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提升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一,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这是提问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包括难易程度,学生接受和理解本课程知识水平的能力等。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重现以往的知识,以及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到知识的迁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和疏通,然后用一些简单的综合性题目来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发现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就可以通过对公式进行变形,再用更为复杂的问题来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从公式形式上的特点,比如和a2+b2进行结构比较。总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
第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层层深入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旋转变换的课堂教学中,等腰直角三角形OAB和OCD(如图所示),连接AD和BC,M是BC的中点,连接OM,OM和AD之间是什么关系,将OCD进行旋转,又会得到什么结论,继续旋转呢?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即教师决定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历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二、潜心钻研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我们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地钻研教材,能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语言,甚至一个词语,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本。古人说“高效方能为师”,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与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个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旅游文化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基础性作用。旅游文化课程的设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文化概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为后续的导游讲解技能、旅游管理能力及其它各项旅游服务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具有内涵和审美创新力能力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教育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旅游文化课程所用教材,如《旅游文化》,其内容丰富味性十足,涵盖了天南地北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自然人文景观景、园林建筑、旅游诗文等内容。教材内涵丰富,知识系统庞大、结构完整,主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回答了“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陈述性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而且机械记忆成分居多。
2中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2.1课堂纪律涣散,教学效果低下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于中考时成绩未达到普通高中入学资格的一批学生,他们整体上具备以下的特点:(1)年龄处于17-20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阶段,心智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但是还不够成熟,时常会表现出一些类似小学生的特征。如思维单一,易冲动,对教学直观的依赖性大等。(2)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气质类型多为胆汁质和多血质,他们大多生性活泼好动,情绪波动性较大,易兴奋且兴奋后平复心情的速度较慢。(3)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注意的品质相对较弱。包括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及分配四个方面,尤其是注意稳定性极低,即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很短。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年龄阶段、心智特点、气质性格及注意品质上的特殊性对于有序的课堂纪律的打造和维护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利于学生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尤其饮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内容极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积极性高涨,但他们常常会兴奋过度,在课堂上无序发言,发言内容天马行空甚至有不符合教学内容的脏话粗话,致使全班同学一团哄笑,教师短时间内难以平复这样纪律涣散的氛围。此外,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弱,兴趣保持的时间短,失去兴趣后,他们大多选择各自聊天或者睡觉,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也不利于其他认真听课同学的学习效果,更是班级不良风气的源头之一。
2.2学生缺乏自信,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现阶段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给予了职业教育大量的政策支持与帮扶,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不认可职业教育,认为这是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才接受的二流教育,学而优则仕才有前途。社会的整体认知反映到中职学生心中,便致使其产生不自信的心境和不愿自主学习的心态,长期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旅游文化课知识点众多,学生容易产生理解和记忆混淆,仅仅课堂学习不足以掌握知识,学生课后的自主巩固训练至关重要。但中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偏低,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够高效,影响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导致旅游文化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2.3教师激情不足,轻视教法和学法
教师是一份灵活而富有挑战性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目标是要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这要求教师拥有充分的职业认同和教育激情,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点、学习习惯,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行合一等教学探索,践行终身学习以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用激情和师爱灌溉教学这片热土。中职旅游文化课教师大多数存在教学激情不足和师爱缺失的现象,在老教师中体现尤为明显。教师激情常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旅游文化课程记忆性内容多,学生又缺乏课后自主巩固训练,考试成绩常常在其它科目中处于末位,导致教师的成就感下降,对学生产生失落感,对教学的努力和热情随之降低。教师失去教学激情,减少在教法与学法上的探索,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下降,形成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学生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高素质旅游人才的输出。
3中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3.1优化班集体,打造优良班风
班集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健康成熟的班集体拥有良好的班风,能够促进生生和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提升师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针对中职旅游文化课堂纪律涣散、学风不佳、教师激情匮乏的问题,从优化班集体建设出发,能够有助于从根源上改善旅游文化课堂的不足。(1)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学生发挥作用,针对旅游文化课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把握班集体的整体学习状况,同时尊重差异,在班集体中实现全体学生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2)要树立班集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动力,是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调和剂。在旅游文化学习中,经教师和学生集体探讨,依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有意义的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目标。(3)合理安排座位。不合理的座位安排是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原因,且对学生各方面的互补及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座位安排要考虑学生课堂行为、个性、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做到最大程度的促进旅游文化等课程的课堂效果。其四,有效的激励。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旅游文化课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3.2学法上注重记忆术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掌握良好的记忆术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加速知识的掌握,提升旅游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及学生的成绩。(1)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利用生动的言语,丰富的旅游文化课堂形式吸引学生兴趣,激发记忆的动力和无意记忆,这是首要的前提。(2)化无意记忆为有意记忆。有目的才会有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设定短期、中期、长期可行的记忆目标,对学习记忆做好规划。(3)利用缩简和编歌诀,降低记忆难度。通过把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若干关键字,编成易于记忆的歌诀,以增强记忆的长久性。如中国菜系:鲁川苏粤浙徽湘闽。(4)联想与位置记忆法。通过联想和利用位置记忆增加视觉效果,知识的直观性及联系以利于记忆。如菜系的记忆可以将各大菜系所在地区在中国行政版图上进行标记,通过位置及菜系与行政区简称的联系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此外,教师和学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旅游文化知识识记的策略方法,让记忆术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3.3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思想开放富有创造性且热衷于新兴事物,但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旅游文化知识往往过于单调,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疲惫感,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内及课外的恰当运用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提升自主学习水平都有着显著的作用。(1)课内适当运用教育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教学直观,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切忌喧宾夺主。(2)课外利用微信公众号,强化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旅游文化课的微信公众号,定期进行知识点、自制微视频、课后练习、文化故事等的推送,通过微信功能监测学生必做的预复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分析成绩等。(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教学网站,布置自学任务。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幕课网、学堂在线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拓展视野提升旅游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山.中职旅游文化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201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21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谁改变“对话”谁就改变课堂。高中地理课堂对话是指在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通过师生与教材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等对话方式,分享各自观点与见解,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话的有效性是高中地理课堂成功的标志。反思当前的课堂对话,有的形式单一,以师问生答为主,极少看到生问师或生问生答的现象;有的预设味浓生成性差,纵使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提出,教师也是倾向演“教案剧”,削弱了课堂对话生成性;有的追求“讲深讲透”,学生常陷入“广种薄收”困境,削弱教学有效性;有的以启发式居多,思维深度不够等。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讨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对话就显得十分迫切。为此,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后归纳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平等氛围是提升对话的实现基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总会存在着差异,要达成双方思想上相互回应,避免课堂对话就成为“传话”,就必须营造平等氛围,这是有效对话的实现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以实现课堂对话的真实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鼓励学生的创见、异见,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再三,通过教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指出其可取之处或不足,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同时引导学会倾听、分享他人的观点,以便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契机。
以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对话为例,课前先把试卷发下来由学生自行去改,回归教材、澄清认识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求以2-3人为一组负责一道题,轮流推荐学生评讲题目,放手让学生解决较容易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难题的困惑之处,增加个体学习的体验,促进生生对话,必要时教师补充引导。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原命题“图”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自己命题,有利于发挥试题知识和能力的辐射性。
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在平等氛围的课堂对话中,师生、生生才能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改变对话单一化,促进对话主体的多样性,实现有效对话。
二、准备弹性预设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实施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其中“一定情境”是指教学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预设是必要的,然而单一的预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预设不应该像“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而应该是“能给出多种体验方案的旅行指南”,即弹性预设。
所谓的弹性预设,常见的做法有:预设教学流程时,教师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确立基本的流程,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粗”一点,实际流程可在动态的课堂中加以变化,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预设问题解决方案时,要求教师要充分设想提出话题后学生多种可能性的回答,预设多种弹性解决的对话渠道,多多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自主解决,从而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以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堂对话为例,教师预设“有无外星人”“探讨探寻外星人方法”“外星人在探寻中”三大对话板块,在课堂对话实施中更多是让学生广开言路,互相启发,自行解决问题。这就是弹性预设准备。
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预设的方案,当出现阻碍或低效时,便可勇敢选择更有效的方案,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课堂对话峰回路转。
三、抓准知识结点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开展关键
建构主义主张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促使学生不断地建构所学知识。每堂课的知识点之间实际上都存在某种关联,其关联处就是知识结点,即“脚手架”。由于知识结点往往蕴含着较多的思维触发点,有了知识结点,知识之间环环相扣、难易结合,点与点之间就如线串珠多而不乱,学生接受时自然连贯、推导顺利,课堂对话就能清晰有效地开展。
抓准知识结点,一方面,教师需要准确解读文本,弄清知识块间的联系,把握宏观上的整体构成和微观上的相互联系,然后通过分析和理解、消化,勾勒出知识链及网络,从而抓准知识结点。另一方面,尽可能通过与学生交流或提前让学生完成的学案中获得反馈信息等方式,挖掘并获悉学生的学情,知识结点或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扎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想说就能说,促成师生、生生课堂对话形成发展。
可见,抓准知识结点能吸引学生主动介入教学,并沿着结点延伸到各条脉络,以利于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经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体现课堂对话的真谛。
四、合理运用追问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思维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对话的价值存在于思维含量。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从不同条件、侧面、角度追问,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
追问的应用策略表现在:针对简单的话题,教师立足于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的关系,恰当地改变问题的条件、情境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对话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学会寻找知识点背后内在联系;针对复杂深奥话题,可以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简单的对话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再铺路搭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最终解决问题;针对可探究的话题,不追求标准性结论,通过假设想象、角色扮演、预测后果等,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在企图恢复这种平衡时拓展学生思维,实现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针对意外生成的话题,教师要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和资源,运用追问给予积极的回应,把学生从“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正轨”上,将课堂对话引向。
以《区域地理》“中国地势特征”课堂对话的应用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说出中国地势的特征,要求沿北纬32°画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用线段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学生画图(如图1)。
教师追问:这样的图能反映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征吗?(板画:添加虚线如图2)此时,学生个个才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最后,要求学生修改(如图3)。
通过以上合理运用追问,促使学生将已有地理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用,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提升课堂对话。
五、捕捉课堂生成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创新动力
课堂对话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弹性预设也难免有“意外”的生成。生成的课堂对话是有效对话的创新动力。面对学生“抛来的球”,教师要迅速做出教学决策,或合理选择,或委婉拒绝,随机调整教路。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对生成的话题做深入的探索,而不是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这样生成性对话,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所获得的感悟丰盈,散发出真正课堂对话的味道。
如在高二《区域地理》“北方地区”课堂对话中,当讲到东北的大米质量优与光照有关时,学生提出“泰国光照条件不比东北好,为何泰国米香满全球?此时,如果教师避之不理,学生的好奇心就不会马上回归课堂,就抓住这一契机问:“有谁能根据所学的农业自然区位分析说明这个问题?”这就点燃课堂对话的火花。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39-01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当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提倡“以生为本、兴趣引导”教学理念,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从其兴趣入手。建立高效课堂是小学数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就需要数学教师落实数学课标、精心设计教学,活跃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生动、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去实施,最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
一、落实数学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把课标中的理念落实,利用这些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最终提升教学的效率。例如,《认识方程》具体是这样设计的:1.从直观的天平开始。上课开始,先贴出天平的简易图,再往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放了“300克的砝码”(硬纸做的)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天平此时的状态,(不平衡)。然后问学生:“要想让天平平衡起来,怎么办?”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中,老师往左盘里加了“180克的苹果和120克的香蕉”。并随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学生很容易写出180+120=300的算式。在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如果把120克的香蕉拿走,拿来一个x克的苹果会怎样?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吗?学生在用身体表示天平此时的状态的同时写出了下面的算式:180+x=300,180+x>300, 180+x50+20+30。这些算式都是老师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教具天平称出来的;2.分类。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把上面这些式子分为两类(等式分为一类,不等式分为一类)后,就揭示了方程的意义;3.让学生调起心中的天平。在此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我们认识方程是谁帮的忙?现在我把天平收起来,你心中有天平吗?”,接着,老师就出示了一个图片,上面的题目图文并茂,鼓励学生调起心中的天平,让学生:(1)从图中获取信息;(2)发现等量关系;(3)用自己语言表述;(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等量关系,写出了下面的算式:X-145=35,X-35=145,145+35=x;4.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方程就是讲故事。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深入的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完成了方程的建模过程。
二、活跃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提起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力量,是学生进行持久、深入学生的保证。“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大家都知道学习兴趣重要的重要性,可是学习兴趣培养是很难的。通过这次高效课堂的启示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剂。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亲切的握手、一次轻轻的抚摸,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师生关系是那么的融洽。当学生在判断“80+( )=120”是不是方程有争议时,有位老师没有责怪学生,你听这位老师的话语是多么的亲切:“方程老早老早就和我们照过面了,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它罢了”。难怪有很多学生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后,很怀念这位老师,这位老师也经常收到很多学生写给她的怀念她的信。
在讲《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撕纸游戏,和学生一边撕纸一起说“嘶啦嘶啦”。这样老师讲课时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时常走到学生的中间,亲切的和学生交流。学生也积极的思考,课堂上小手如林,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洪亮。当学生假设有错时,他憨厚的一笑说:“假设无罪”;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课时可以随便说话,当然是说和学习有关的话。在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动手操作,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阵阵掌声。是啊,关系和谐了,就会喜欢老师,俗话说:“爱屋及乌”,喜爱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变抽象为生动、突破教学难点
要想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先了解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只有这些了解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从而真正地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
1.课堂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有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操作素养和技术水平,使学生从中职学校毕业后,就能走上工作位,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所以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被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与初中和高中的教育相比,中职的教育具有特殊性,把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操作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因此中职的语文教学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中职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就必须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离不开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把语文学好,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课堂教学内容
(1)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要求员工有教好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中职毕业生存在交流的障碍,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中职学生这样的语文水平,不但降低了中职学校的声誉,而且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多设置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经验,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和周围的人交流与学习,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在中职的语文课堂中开展一些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辩论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用语文进行表达的能力和意识。
(2)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无论是工作计划的制定、还是工作经验的总结、或者是技术应用的推广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更应该得到提高。一些机构针对大学的就业情况和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交流沟通能力强的、写作能力强的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岗位。因此,中职学生要想提高职业素养就必须能不断地总结出自己的职业经验,要想更好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并能比别人表现的更好,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效果;并能提高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掌握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打下基础。因此,在中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学生缺乏学的兴趣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成绩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要 不贪玩、要不捣蛋、要不自卑,总体来说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缺乏上进的决心,学习意志不强,更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更不用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这些学生在学校整天不思进取、课堂上语文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但也不想听,他们认为我学习的是技术,而不是语文,认为语文的学习是无用的,对未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他们不想也不愿学习语文。这些学生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没有看到语文在本质上起到的作用。
2.老师缺乏教的热情
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加上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偏见,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这就使的中职的语文课堂比较乱,语文老师面对这样的课堂秩序,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不受学生重视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很难有较高的热情去进行语文教学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前也不会积极地备课,在课中也不会积极热情地讲课,在课后更不会督促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职语文课改革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也会增添更多的障碍。
三、提升中职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探究
1.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要求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没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这和他们自身的学习理念和期望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语文老师要能从学生的内在要求出发,去理解和改变学生,让他们从心里感觉到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从而真正的重视起每个学生的个体,让他们感觉到尊重、感觉到成功、感觉到我是最重要的、最有用的,这样才能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搞好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学生的好朋友,老师是时时刻刻在关心和爱护着自己,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着想的。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遇到问题时,敢于去向老师请教,敢于表现出心的疑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如果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就必须要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备课环节就要把上课的内容准备好,设计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除了提高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外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那么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4.进行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语文的教学中要能根据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语文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到学习语文是无聊和无趣的。
5.加强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中职学校的学生当中也不缺乏愿意学习的学生,他们为了学好语文也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但就是事与愿违,不能很好地提高语文成绩,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是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学生进步的不是很明显;二是学习不得法,在没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就是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语文,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更不能提高语文成绩。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多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高效的方法,才能使提高语文成绩成为可能。
6.构建一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
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是非常欠缺的,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如果要想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语文老师必须要能构建一定的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比如,在教授《项链》这课时,有些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认为她没有必要花费十年时间去承担那样的责任,那样做是很傻的表现。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构建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一种失信于人的表现。老师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假如学生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最终倒闭了,因此没有钱给工人发工资,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板的你会怎样做呢?是一跑了之,不管不顾工人的死活,还是向玛蒂尔德学习,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想尽一切办法筹钱给工人们发工资?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学生都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但他们面对自我时,还是会选择向玛蒂尔德学习的。这样的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但使学生理解了玛蒂尔德的做法,更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现实而奋发图强。
总之,要想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刃牡恼媸迪敕ǎ了解他们上中职学校的真正的目的,了解学生心中的人生目标,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生改变,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发生了改变,才能激发他们愿意学习语文,从而真正地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二、图史共建:视觉轨迹之中的理论解读
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视觉在其感知和接受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艺术活动“必须依靠经过选择和改造的物质媒介并作用于审美感官才能进行。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工具,艺术家必须创造出有独特时空特征的艺术作品,呈现于他人的感知觉。艺术活动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材料中的体验和思维”(王林,2004)。所以,中国美术史课程的理论解读可以循着图像分析的视觉轨迹来行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图像和影视等资料的综合运用。例如在讲授秦汉美术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画像石、画像砖的作品图像,通过图像的分析来阐述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及艺术特点,从而将美术理论的分析贯穿于图像的解读过程中。这种以读图来释理的方法较之传统的理论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汉代先民缤纷多彩的生活画面,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再如,教师在讲授清代山水画的特点时,可以采用图像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从直观的图像感受和比较中,得出清代山水画的空间已由两宋时期自然化的物象空间转向抽象化的笔墨空间。而通过对清代山水画代表作品的图像分析,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清代山水画是以“笔墨”、“写意”和“书法性”的特点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结局。从而使学生对清代山水画的特点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正如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对图像研究者而言,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在今天,这种思想已成为常识”(彼得•伯克,2008)。所以,在中国美术史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图像和美术史的共建与解读,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全貌。
三、人文制衡:从先验的说教走向经验的认同
中国美术史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对美术史知识的先验说教,而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艺术实践相连通,使美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真正得到学生的经验认同。“教师由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者、传授者,变为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钱初熹,2005)。所以,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美术技法学习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法的提高。正如学习在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章节,教师引导美术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山水画的创作实践,来分析在构图和表现技巧方面五代时期所形成的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的艺术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很容易总结出山水画的南北两大派别及其各自在构图和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反过来,教师对这一时期山水画派别及特点的理论分析及总结,特别是对南北两大山水派别皴法的分析则会对学生的绘画实践起到深化和指导的作用,这样理论学习和绘画实践之间就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通关系,形成了学生的绘画经验认同。同样,在花鸟画、人物画等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绘画实践,把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被动性转化成主体内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领悟美术史知识学习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原始彩陶及不同历史时期陶器及瓷器艺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陶器和瓷器,对辨别陶器和瓷器找到经验的认同,这样学生在学习陶器、瓷器艺术时必定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因此,将中国美术史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美术学习经验和自身生活经历中去解读,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性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
四、调转模式:多元文化生态中教学方法探寻
中国美术史的教学要不断探寻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首先,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般认同原始美术用人类学的方法,古典美术用图像学的方法,现代艺术用形态学的方法,当代艺术用文化学的方法。由此,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对中国古典美术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扩充符号学、图像学等学术研究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不同美术类别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包括纵向历时性的,如中国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文人画等发展线索的梳理;和横向共时性的,如中国明代山水画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横向比较、中国秦汉美术与西方古希腊美术的比较、西方油画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明清时期绘画的影响等。再次,对美术史知识的分析要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之中,把社会历史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加以阐释。当然,教师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更加多元的方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总之,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要调转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创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方法。
五、因材施教:特定学生群体的针对性教学
教师要对所教授学生群体的能力、兴趣、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于该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逻辑思维及理性分析能力较弱,但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等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多与美术实践相联系,在教法上多选取图像分析方法等。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地将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内容教条化或者是采用单调的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则可能会收到事倍功半或者是教师的理论分析再严谨细致也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消极效果,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配合理论课学习。因此,针对具体的教学班级,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并采取适宜该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有效目标定位,精选处理教材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节好课,必须在明确“学生需求”这个大目标下,吃透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从而满足孩子的需要。《朋友之间》这一节课,老师就创设种种情境,让学生感悟,对待朋友要宽容要真诚,要学会分享。《说声“谢谢”》这一节课,教师就教给孩子,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为我们服务过的人,要真诚地说声“谢谢”。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节课,就让孩子明白,花草树木作用大,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从小事做起做个爱绿护绿小卫士。《我们的大地妈妈》这一节课,教师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孩子,地球妈妈被污染了,“她”难过得哭了,我们要保持环境,努力让大地妈妈“笑”。上述课例证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才能真正对整节课起指导性的作用,这也是达到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步。
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在课堂上应体现“生活性”这一学科特点。首先,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并将这些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华食文化》这一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理念。教学中,林老师对“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增删取舍,在众多“食”中,选择了学生较熟悉的面食作为切入点,从观看拉面的制作过程,进而展示面食品种多、制作方法多、制作手艺巧的特点,以点带面呈现中华的菜系文化的博大精深。熟悉的话题、熟悉的场面,通俗易懂的展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陈老师拍下校门口的堵车的场面,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交通问题就在每个人身边。这些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都是那么真实,学生在回归真实生活的同时,也真正感悟了生活的真理。
其次,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节课,老师就请孩子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植物的功用,有些孩子讨论了“芦荟汁能使皮肤的伤口加快愈合”,“妈妈用黄瓜美容”等来自生活经验方面的信息。《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节课,教师把鸽子、金鱼等小动物们请进了课堂,让学生在与小动物交流中懂得:爱护动物就要去了解动物、尊重动物,“动物和人一样,也有生活的权利”(学生语);“动物也有生命,我们不要随便去伤害它们”(学生语)。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更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创新教学设计,深化情感体验
品德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我们长大了》这一节课,老师牵着孩子踏着歌声进入教室,又引着孩子踏着歌声走出教室。每个孩子都动手在印着“成长的脚印”的大红布条里写下最能体现自己长大的一件事,人人参与、个个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愉悦中体验自己成长的快乐。《风儿吹呀吹》这一课,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去“寻找风娃娃”和“制造风娃娃”。在“寻找风娃娃”的过程中,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多种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在“制造风娃娃”这一活动中,学生富有创意地用气球放出的“风”吹动风车,吹走羽毛,真真切切地“制造”出风来。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游戏化的学习中,感受“风”带给他们的乐趣。《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老师教给孩子三个让自己的眼睛更明亮的妙招,并当场让学生体验,于是有学生快乐地说“我的眼睛更亮了”、“感觉舒服极了”,真切的体验才是最有效的,只有真切地体验过,孩子才会自觉付诸行动,保护眼睛。只有求新求变的课堂,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