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化学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4 15:54: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日常化学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日常化学知识

篇1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受制于中考指挥棒的束缚,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脱钩,导致本来神秘有趣的化学教学充斥着枯燥乏味的定义、方程式、原理、现象的死记硬背,导致化学题海成为初中生不得不面对的暗无天日的苦海,造成初中生失去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困难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密切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多年来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使初中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来。

一、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

为了科学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引进来,同时,将其和化学课本中的诸多概念原理进行一一对应,因此,有必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保证初中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初中生进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具体来说,在进行分子概念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初中生认真思考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奥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奥秘是什么?臭豆腐的味道很远就能闻得到的奥秘是什么?刚刚洗过的衣物在太阳底下很快就能晒干的奥秘是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出现白色的痕迹的奥秘是什么?一汤匙食盐放在水里消失了而水却变咸了的奥秘是什么?一升的水和一升的煤油混合之后的体积之和不是两升的奥秘是什么?等等。通过你这种方式,来引导初中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

二、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课程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通过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能够保证初中生深入地领悟到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效果的提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关于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的作用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初中生非常爱吃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的气体成分来引导初中生深入地探索:第一,在包装食品的过程中充入气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第三,怎样进行实验来证明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在初中生进行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初中生就能够证明大型的正规厂家所生产的“可比克薯片”等一系列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所充的是氮气,而不正规的厂家所充的是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的含水量要高于一般的空气,这就导致包装袋里面的膨化食品吃起来不会那么脆。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通过利用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作为原料来做成酸碱指示剂,能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味极鲜、果汁、豆浆、食醋、水果罐头、啤酒等各种各样的食品的酸碱性;利用鸡蛋壳来取代典型的化学药品可以验证碳酸盐的存在;利用碘水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分等。

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能够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锻炼初中生与人协作的技能,有利于培养初中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在具体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讨论问题的设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教师在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化学课本,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精心设计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问题,保证初中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保证初中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回归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53-02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失。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2.注重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教育。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3.注重校园文化重点内容的建设。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2012,(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5]孔庆茂,王宗支.贯彻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学校秩序[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The Impact and Application of Campus Culture 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per Daily Behavior

ZHANG Wen-bo

篇3

那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呢?可以用摄像机摄,可以用数码相机拍,可以用录音机录,但问题是谁会在日常教学中把这些东西都带在身边呢?

智能手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智能手机已不再仅仅是打电话的工具,而是一台可以随时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是一台数码相机,是一台摄像机,是一台录音机,完全可以用它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服务。而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手机都是随身携带的,随时可用。利用智能手机,可以很方便地在日常教学中展开教研活动。

二、研究方法

在智能手机促进物理教研日常化开展提高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教育文献直观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并进行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对象就是智能手机采集的板书照片、学生作业照片、课堂录音等第一手资料,它的优点在于真实和鲜活,贴近教学实际,缺点在于这些资料是原始的,需要加工才可以使用,比如,课堂录音,根据研究目的,提出需要的东西,如整堂课的提问记录,整理好才可以进行相关研究。比较研究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本研究中,可以比较不同教师同一节课的板书,也可以比较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板书,等等。

三、研究内容

1.教师板书的研究

研究者每次下课都把自己的板书拍下来,保存为一个个系列,课后反思字体大小是否合适,黑板上的布局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精练又突出重点,是否漏掉重点,对比是否鲜明,总体是否美观,能否让学生对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纵向看,经过一段时期,如一个月,半个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看板书有否明显改善,进步的地方有哪些,没有进步的有哪些,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一步改善。也可和往年同期的板书相比,进行研究。如老教师带有徒弟,可以进行师徒对比性研究。

2.学生作业的研究

一种是随机的,看到典型的错解拍下来,思路特别的拍下来,特规范和特不规范的拍下来,保存整理好以备上课之用,可以连到电脑上投影出来,这种作业反馈是最有效的。也可以作为研究之用,研究学生的错题规律。

另一种是确定的,如确定第一名、第十名、最后一名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跟踪拍摄,保存为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和他们交流,既可以让他们横向对比,又可以让他们纵向比较,并让他们谈谈感想,并录音。通过这种跟踪研究,发现他们的发展规律,并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注意关注他们的动向。

3.智能手机在教学中作用的研究

如在学生课堂反馈训练中,教师在巡视过程时发现典型的错误、共性的错误,可以立即拍下来,并即刻投影到屏幕上,当堂反馈错误之处,节省时间。可以同时拍摄多份作业、优秀的解题思路、解题规范性的示范等,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四、研究成果

1.提高了物理教师教学语言能力。

2.提高了物理教师教学板书能力。

3.提高了物理教师教学课堂驾驭能力。

4.强化了物理教师教学效果。

五、研究注意

在课堂中,手机应设置为飞行模式,且为静音状态,拍照设置为静音及不开闪光,避免干扰正常教学过程。

六、研究困难

资料采集要日常化进行,需要有恒心,资料的加工包括整理、挑选、剔除、命名、归类存档等,工作量很大,从实际角度出发,可以挑某一个最感兴趣的方面坚持实施,或者采用阶段性研究,比如,某一阶段只研究板书问题,当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板书有了明显进步),转为只研究提问问题。

七、研究总结

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但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解放,移动式教学必将大行其道。将智能手机应用于教学研究,是由于它的功能可以满足教学研究的需要。因此,用智能手机实现教研活动的日常化既新颖又可行。

参考文献:

篇4

一、用化学史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化学工作者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历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科学发展史中的典型史料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同学沿着化学家们研究的足迹,体验化学家们科学研究的喜悦和艰辛,学习化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

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典型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初中化学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中波义耳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的故事创设情境;学习酸碱的内容时,可以用化学科学中人们对酸碱认识的历史创设情境;学习石灰石的知识时,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创设情境……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化学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化学方面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被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教学中联系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能够提高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陌生感。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3-01

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现行初中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许多栏目,都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并学会促进个性发展。现就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建生活化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食醋中含有醋酸,山楂、柠檬、苹果、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等物质让学生体会酸,从肥皂和洗衣粉的使用中让学生体会碱,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识别它们的欲望。在学习金属材料时,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锄、水龙头等,它们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体会到化学有用性,让学生从心理想学化学,进一步了解并尝试解释身边化学的动机,能促使他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在不断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过多,保护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铝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也有害。

这样,教师模拟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巧妙地将学生融入到这生活化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补调动起来,议论纷纷,积极计论,课堂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三、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必要的。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到化学的真实。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其中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展开分析。

在学习钢铁锈蚀及其防护时,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钢铁锈蚀的事实,并根据自已的经验猜想钢铁锈蚀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更全面的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并从中认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钢铁生锈。通过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达到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这样以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倍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实践证明,一旦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更大,这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学习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测定雨水PH的家庭小实验,开展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学习了常见的盐后,提出:请你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用的食盐和碳酸钠;学习了化学肥料后,让学生回家了解为什么碳铵等化肥要在早晚施用?铵盐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熟石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天的营养食谱等。这样,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等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增,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化学知识来解决。试想,如果我们化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国民素质不就大大提高?脱离生活的化学是空洞的,化学教学一定要竭力提高公民素养,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消除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树雄.让化学教学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篇6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化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初中化学朝着生活化方向的发展势在必行。我个人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导入要实现生活化

精彩、出色的课堂导入不但能瞬间集中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构建起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实现课堂导入的生活化无疑将会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我自身为例,我会在上课伊始环节,就向学生列举既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能触及他们学习兴趣点的生活实例,以此作为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强烈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部分知识时,我向学生提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清澈见底的小河,我们也知道河水虽然清澈,却也混有多种杂质及细菌,不能直接饮用。那么,你们知道怎样将水净化,才能达到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标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水的净化’的小技巧。”

这个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却又无法解决的日常现象,借助这一问题进行导入,不但实现了课前导入的生活化,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为他们更专注于接下来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讲解要实现生活化

讲解环节是教师集中展开教学、进行知识讲解的重要课堂环节,更是学生系统接受知识、提升自我的有效环节,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课中讲解是整节课堂的有效、部分。教师要想实现生活化初中化学课堂这一教学目标,必须格外注重课中讲解的生活化方向,所以在讲授具体的化学知识点时,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这部分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最轻的气体――氢气”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向学生列举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买回气球后,我们必须用手牢牢抓住,否则气球就会在我们松手的那一瞬间缓缓飘上天空。这是因为生活中,我们买到的气球通常都是由氢气充灌的,而氢气就是世界上最轻的气体……”通过这一事例,一来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熟悉的学习情景,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二来借助这一生活实例,还大大减少了化学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与乏味感,便于学生在已有生活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当节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与进步。

三、课后实践活动要实现“生活化”

所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都是为了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所服务的,初中化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的落实对于真正意义上构建起“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与作用。

如:在学习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章内容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环境专家,面对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你会向人们提出什么建议呢?”并鼓励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环境现状的基础之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如此,借助这一问题,不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通过课后的实践活动又切实帮助学生实现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对于“生活化”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自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真正对“生活化”理念形成足够深刻的了解。如此,必能为“生活化”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篇7

要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一)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化学学科

初中化学是一门新开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学习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化学科目。具体来说,对化学科目的认识和了解主要包括了解化学科目的主要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科目的学习切入点,化学学习方法等,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来完成。

(二)提高实操化学实验的能力

化学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化学实验的教学。作为一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化学实验的教学必不可少。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开展化学实验的训练。

(三)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整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等。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后,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科目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也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化学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课程,因此,化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初中化学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石灰(CaO)遇到水(H2O)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化学反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生活中盖房子时运用石灰的过程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理论讲解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动手能力

化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化学实验原理,了解化学实验过程等课本上、口头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动手能力。

篇8

在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影响下,教学中的热点是考纲、考点、考题,教师们挖空心思教学生们怎样对付一道道难题、怪题,学生们在漫漫题海中苦苦挣扎着,艰难度日。鲜活的自然科学变得如此枯燥乏味,令人生畏;丰富的化学知识被束之高阁,使人望而却步。花季的少年们背负着太多的沉重,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惆怅和无奈。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科学探究贯穿始终。这一要求体现了化学是有用的,化学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化学的兴趣。学生愿意学化学,一是因为化学实验的"有趣、好看、好玩";二是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蕴涵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如果能够贴近生活开展化学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化学并学会用化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可促使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获得愉悦的学习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下是笔者在化学新课程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1.1 用化学知识辨别生活现象的真伪

现实生活中时常有骗子利用化学反应的现象使人受骗上当,我们要用化学知识教学生揭穿这些骗术,辨别真伪或解释假象.案例:不法分子声称新开发的神奇药品具有排毒养颜功效,用方便面,碘酒,维生素C做实验来引诱人们上当.实验:把方便面放入杯中,加入热水,滴加酒精,很快变成蓝黑色,再加入神奇药品并震荡,方便面恢复为原色.揭秘:实际上这种神奇药品是维生素C ,淀粉遇碘变蓝色,维生素C把碘还原。

1.2 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的问题

人的衣食住行等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可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小孩吃了加入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变成大头娃或患肾结石,问学生:(1)不法奸商加入三聚氰胺的原因(2)家中如何检测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查阅三聚氰胺【C3H6N6】PH=8微溶于水)

1.3 用化学知识拓展生活及科技视野

以问题为驱动力渗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身边化学和科技前沿,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工艺意义,如渗透食品、烹饪、保健、毒物、穿戴、环境、日用品等知识。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体会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中实现教育的价值,作为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各种活动中,他就像一个魔术师,将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而我们该如何把具有生命活力的化学完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化学知识,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和体会。

2.1有意识地加强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兴趣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唤起,是展开化学思想的启动器,学生有了兴趣,上课便能全神贯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便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便可积极主动地认识、实践和创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化学教材独有的特点:与工农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做到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社会与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2.1.1用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碳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联系为什么要用碳素笔填档案?为什么古代的字画可以保留到现在?在学习铁生锈时,联系铁制品表面为什么有的喷漆、有的涂油?在学习气体溶解度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易拉罐饮料出现的现象,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在氯气一节学习中,我们也可从生活常识问题出发,导出问题,为什么自来水不可直接用来养金鱼?家中要用自来水养金鱼,应将自来水如何处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景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很快就产生浓郁的兴趣。

2.1.2用生产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与工农业生产联系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农药、化肥、催熟剂、催化剂、人工降雨、玻璃雕刻、电解与电镀、合金材料、耐火材料、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有机溶剂等。我们可在课本的教学内容中向学生介绍相对应的工农业生产,如“氯气”一节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氯气与漂白粉在工业、自来水消毒、战争中的应用等:在“铵盐”一节的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化肥的生产状况以及各种化肥的科学施肥方法;在“煤和石油”一节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介绍石油和煤的加工产品在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新型电池及应用等。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学好化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过的每一个化学方程式。但是整个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有很多,如何去记住这些方程式是一个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反应实质的理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制,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有些演示实验是教师做给他们看的,这样学生对实验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化学反应的原理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可以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对于反应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介绍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物是偏铝酸钠与氢气。很多学生总是忘了金属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或者知道会反应,但总忘记生成物是什么。所以在介绍这个反应时,可以引导他们想想每逢节假日,有些小商贩在街头卖氢气球,他们是如何制备氢气的。这时很多学生都会联想到一个锈迹斑斑的密闭铁容器。初中时候讲过利用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制取氢气,学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如果卖氢气球的用的是这个原理制备氢气的话,为何锈迹斑斑的铁容器不会被酸腐蚀掉呢?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时候引导他们思考铁容器中不应是酸溶液,那会是什么呢?再向他们解释,其实目前充氢气球所用的氢气是利用是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而不是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所以反应的铁容器才不会被腐蚀。有了这层认识,学生对这个反应的印象就深刻了。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就会更加牢固。

讲授难点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 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在讲述《环境保护》一节,如果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这一节课将会干巴巴,学生也从中得不到什么启示。如果找几个因为没有注意环境保护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则环境保护就显得重要和有意义了。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历史上曾出现75%的人患红眼病;广东省有一个小山寨有一段时间出生的婴儿都是女孩,变成"女儿国",后来调查才知道是因为采矿队在采矿时破坏了当地的水质,水源被铍元素所污染等等。有了实际的数据和现实的例子,学生听课的热情高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增强了。

2.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我们能够从书本上更快、更多地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引导学生到实践应用,不仅不利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为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高兴,能充分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对,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比如:学习了纯碱就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蒸馒头时,我们要加一定量的碱面,才能蓬松可口,反之则酸硬难吃呢?学习了乙烯就让学生明白利用熟水果催熟生水果。学习了乙酸就明白食醋的用途有很多,既有食用价值又有医用价值,还可以用来除水垢等。此外还有鉴别“真丝”与“人造丝”、鉴别真假金银、食品中的防腐剂、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学化学的生动有趣,他们也愿意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9

在高考试卷中,高中化学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这也造就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为了考试而学习,在生活中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化学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化学学科特征

化学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它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可见化学现象,随时可以学习化学知识。比如说,当我们在购买羊毛衫或真丝围巾时,判断自己买的毛衫、真丝围巾是否是真货,我们可以用火柴点燃衣服上的样本线,点燃后如果闻到有烧焦后的羽毛的味道,说明买到的是真货;没有,说明是假货。采用这种方式判断真假的理论依据就是真丝与羊毛都含有蛋白质成分,蛋白质灼烧后会有烧焦后的羽毛的味道。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对应在一起。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式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将课本上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用于解决、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化学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想。比如我们平时常吃的油条,多吃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道理,我们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验证。在炸油条时,经常会加入一种物质:明矾,目的是让油条显得蓬松、个大,明矾被人食用后,基本不能排出体外,长久沉积在人体内部,具有慢性毒副作用,致使人提前出现痴呆、脑萎缩的现象发生。这些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教师可以从课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观察、联系、挖掘生活素材、生活现象,根据化学知识,让学生自己设疑、解疑,自主学习。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学思维。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情境生活化是指将生活情境移到化学课堂上,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要将生活素材转变为教学资源,使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易学。比如: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一个苹果放在讲桌上,用刀子切成两半,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切开的苹果的颜色(有浅绿色逐渐变成综黄色);然后再将市场买回的一杯鲜榨苹果汁展示给学生,苹果汁的颜色鲜艳,且一直未有改变。根据这些现象启发学生思考,苹果汁保鲜的方法?切开的苹果变色的原因?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提醒,苹果中含有二价铁离子,切开后置于空气中,被空气氧化,二价铁离子变成了三家铁离子,因此颜色呈现为黄色。而市场所售鲜榨果汁是因为渗入了还原剂才会保持颜色鲜艳。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高中化学生活化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生活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化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向与生活实H相结合的开放的、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小组合作,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师由教书匠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如在学习“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搜集周围关于环境污染的资料,将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类。对于当前面临的最危险的“雾霾”现象、水污染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防治这些问题的化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化学知识。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渗透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而且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知识。比如在学习食品的添加剂时,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家人、朋友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亲自参与,即掌握了课上知识,拓展了知识面,有培养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讲解物质的酸碱性时,讲到人体正常的PH值为7.35~7.45,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国民PH值在7.35以下,呈酸性体质。其实在化学课堂上,学生根据物质的酸碱性的知识就应该明白我国国民体质呈酸性的原因,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将此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忽略了化学知识的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忽略了化学学科的魅力,阻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起着重大作用。教师要注重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知识,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活化,使学生产生“学有所用”的感觉,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1.2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使学生巩固并接受化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发现能够与化学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是发扬了化学理论的学习作风。在学生生活中看见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都能够亲身缩减,因此,在与生活情境相联系更加容易使学生对化学课程生活化进行理解并接受,对于化学课程生活化的课程实践也会更加容易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不至于一段时间后就被遗忘。

1.3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体现化学教学以人为本的特征: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过程能够对化学学习产生有效的帮助,在当今化学学习中,学生的生活已经存在很多的化学现象,而在教学中是否能够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细小的化学现象就成为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教学的重点,化学课程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生活化,在生活中也应体现化学现象的学习,这样不仅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帮助,还能够使化学教学生活化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发挥以人为本和促进化学教学的本质。

2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2.1在课堂教学生引入生活化的基本方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应当以一个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增加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引入可以从两个角度引入新课:一是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另一种是从生活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学科的角度引入,学生往往感觉比较生疏,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生活的角度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容易让学生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引入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化学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学生在学习诸多化学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相关生活体验。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应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出发,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产生探究的欲望。

2.2通过构建教学课堂活动来进行生活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单纯的语言授课已经很难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结论,更需要体验,感受和领悟。这些不是语言能带来的,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获得。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在关注个体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学习化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构建可能的生活。在化学课程中也可通过化学作业来进行引入,化学作业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外延,对于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开拓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布置作业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途径。生活化的化学作业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就要打破书面练习一统天下的局面,作业从形式上要多样化,内容上都要把握生活和化学之间的联系。

2.3通过对日常生活资源的开发来进行化学教学:根据日常生活资源进行化学课程生活化的指导,这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化学教学形式。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课程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利用日常生活资源开展化学教学有利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利用和开发日常生活资源开展化学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