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化经济体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地区差异[3]
地区 消费支出 农民收入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1.8 1.9 2.1 1.9 1.9
1.3 1.4 1.4 1.2 1.2
1.0 1.0 1.0 1.0 1.0 1.8 2.0 2.4 2.1 2.2
1.3 1.4 1.5 1.3 1.3
1.0 1.0 1.0 1.0 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2002年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自1985年至2001年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拉大之势。另据资料记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2001年占人口62%的农民消费只占我国全年社会零售额的37%,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消费占全年社会零售额的63%。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几近停滞,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全国平均20%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20%的低收入户的7~8倍”。[4]这则资料也清晰表明,城乡经济以及城市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足以表明,尽管我的经济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诸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经济还欠发达,经营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之间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十分少见,法律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也不具备明显的重要作用。鉴于法律意识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必然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能够使企业的产品链在各个环节同时开展,当这些活动得以完成时,企业的范围经济也将产生。可见,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实现范围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此外,任何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的,而范围经济实现程度的程度是企业形成一体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企业范围经济和一体化对企业或者产业的影响则涉及较少。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更多的企业在追求了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其生产组织方式开始向范围经济和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变,以此来迎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普遍要求。
一、对范围经济和一体化的释义
(1)范围经济释义。对现代组织而言,由技术、管理知识与经营信息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范围经济往往涉及到组织管理的多个层面,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参数,因为当范围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之间的纵向或者横向联合就成为可能。可见,对现代组织而言,无论是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经验还是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在对这些要素进行获取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甚至是高昂的代价。同时,这些要素由于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定价较难,估值不易,尤其当企业选择跨国经营时,传统的技术转让并不被特别看重,相反,直接投资则被看成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为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的整合和对市场经验的应用,实现高效率的组织和管理。(2)一体化及纵向一体化释义。一体化是一个广义的词汇,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本文所指的与范围经济相关的一体化为纵向一体化。按照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纵向一体化指的是企业上游的产出能够作为下游的投入,并且这样的一系列纵向生产过程要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因此,在企业进行纵向生产时,各阶段各环节之间进行的生产活动都会以产品的形式最终呈现。当然,即便是彼此之间互为投入和产出,如果这些产品是通过不同的企业制造出来的,然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则往往被认为是不同的产品产自不同的企业。即便是企业在实行纵向一体化时只生产一种类型的产品,同样能将不同阶段呈现的产品看作是不同。所以,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进行多种产品的同时生产,不同的是,这些多产品的交易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只有最后一阶段的产品才会流通到市场上参与交易。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即便只生产和经营纵向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产品,由于其掌握的技术、管理知识与信息存在于不同的阶段,为了保证生产与经营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企业需要对上下游企业或者各阶段的技术特点、管理特点与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否则,上、下游之间的生产协调是难以实现的。
二、范围经济的风险与福利分析
(1)范围经济的风险。范围经济对现代组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管理成本的降低,在短期,选择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能够在财务会计方面取得范围经济,同时还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获得企业所需的关键生产资料或者资源,以此来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证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从从长期看来,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能够取得范围经济的优势。但是,风险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因为,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为客户提供相关而又不同的产品。可是,当这一战略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企业会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去片面的追求纵向一体化所能够带来的优势,使企业陷入到恶性循环的陷阱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可见,盲目的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将使企业的技术获取成本显著增加,分散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资源和管理者对主营业务的注意力,而企业的成本变化也将更加复杂和模糊。(2)范围经济的福利。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讲,范围经济实际上是对协同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就是说,现代组织需要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协调和管理,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以此建立起新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当然,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范围经济的福利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当增大投入时,企业的单位成本得到降低,规模经济呈现出来;而随着企业业务的增多,范围经济就会呈现出来。范围经济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销售,优化采购,增进研发。
三、一体化的风险与福利分析
(1)一体化的风险。现代组织管理采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特性会作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一定的风险。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不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和不公正,像强者获利、弱者受损等。所以,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过程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存在较大的风险的;其次,在国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一个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如果不能因此而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或者是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的结构调整,那么它们就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损,而这被看做是一体化的另一个主要的风险。(2)一体化的福利。从产品的水平差异方面来看,消费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在产品存在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展开部门内贸易。从水平分工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是部门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贸易得益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体化战略将原本被保护主义分散孤立的国内小市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通过这个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等的技术利益。所以,水平差异的部门内贸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如果贸易转移效应超过贸易创造效应,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净福利将是负的。维纳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四、结语
在产业经济学中,纵向一体化经营是指企业沿主导产品生产链向其上游或下游相关产业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根据其向上游或下游扩展的方向不同又分为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自从进入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对于国际经济关系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关系,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并对其未来走向得出不同的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先导和基础,全球化是区域化的必然归宿,因此,研究范围经济与一体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摘要: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差异很大,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孕育出了风格迥异的民间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风俗、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凸显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独特个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68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145—02
基金项目:1.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课题编号:14P34,课题名称:西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体育产业影响及对策研究。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课题,课题编号:2014QNRS094,课题名称:西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王继康(1980— ),男,陕西汉中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
程娟(1980— ),女,陕西咸阳人。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体科学。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北、河南、山东、云南等省区。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抱小腰、掰手腕、扭担、掼牛、斗牛、赶羊跑、木球、踏脚等。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在宁夏、四川、云南等地也有散居。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摔跤、马术、赛骆驼、射箭、套马、布木格、沙塔拉、打布鲁等。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射箭、摔跤、马上技巧、骑射、赛马、马球、达瓦孜、夏合麻特、叼羊、武术等。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数居住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其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姑娘追、摔跤等。
土族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南麓,聚居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土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轮子秋、拉棍、拔腰等。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循化县。保安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射箭、赛马、打五枪、抹旗、抱腰、甩抛尕等。
二、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因
在历史延续中经过选择性传承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体系被称为传统体育文化。一个民族从事的体育运动、交往、习俗等活动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其浓缩着民族习俗的特有内涵,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过去,例如:我国民间的端午赛龙舟、火把节斗牛等习俗都具有极为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特征。体育文化是“现代”和“文明”的代名词,是展示一个民族特色和综合实力的有效载体,也是能使一个民族富强、强大的工具。传统体育文化是展现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其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尤为丰富,这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和民族自然景观,为我们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内容、形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发展和更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山清水秀、植被丰富,风景迷人,在这些地区开展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其吸引力、观赏性和娱乐性都很强。通过开展少数民族特有的武术、赛马、射箭、毽球、摔跤、龙舟、叼羊、抢花炮、秋千等体育项目,参赛者和旅游者既能体验到体育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又能感受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民族体育项目优点较多,可以满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参与者的各种身心需要,起到缓解工作压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功效。在湖光山色迷人、民俗风情浓厚、令人流连忘返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结合自然风光开发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体育文化活动和旅游的效果倍增。
(三)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利用民族体育这一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在节日期间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参加节日庆典,并游览地区历史名胜古迹。在藏族沐浴节、赛马节时,布达拉宫接待了不少游客,凡到拉萨的人,没有不去参观布达拉宫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民族体育是其旅游业中颇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
(四)稳定是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少数民族在整个西北地区都有分布,而且人数较多,如藏、回、蒙、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呈现明显的“大杂散、小聚居”的状态,整个西北地区都有少数民族的活动,因此,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宗教氛围浓郁,该地区的社会安全稳定与宗教因素、民族因素相交织,同时,也成为影响全国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社会不稳定现象多发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与该区域内的民族构成、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关。在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大多是由社会阶层的剥削制度引起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体育文化导致的。由于各民族之间都存在各自的民族特性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不稳定现象。而该地区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发生必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保持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分布的少数民族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体育资源,浓厚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地域性、主体性、广布性,并且还具备了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族体育资源良好的配置结构和合理组合。因此,应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民族风采,使民族体育资源向产业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同时,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济性、探险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联动效应发展。这是民族地区优势文化经济资源新的增长点。
[
参考文献]
[1]杨芳.陕西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之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1).
[2]黄梓东.新形势下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4).
[3]陈振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
市场经济内涵着人类重要的文化伦理现象。市场经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文化精神和文化追求。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决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1]这就是市场经济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中形成的人的稳定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行为规则等等的有机体系。市场经济文化的蓬勃兴起对人的发展提出了现时代的要求,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
一、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战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将是全方位的,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的制定和确立都会因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市场经济文化追求着主体人格的确立。随着市场经济文化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改变,必然对人的素质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毫无疑问,我们仍必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主旋律,仍必须坚持健康心理的维护、心理潜能的开发。同时,也需要拓宽现代德育内容和心育内容,以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道德主体。为此,可考虑以下几项极富现代特色的教育内容:1.经济伦理教育;2.生态道德教育;3.科学道德教育;4.情感教育。应努力把这几项教育内容融入教育的主旋律中,从而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更具有新意,更富有时代气息。
市场经济文化崇尚民主、开放。因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可以往的德育和心育在方法上把青少年学生视为单纯的容器和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学生“自我决定”的机会,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主体
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而且总是试图“净化”学生的生存空间,因而割断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培养辨别是非、自主决断的能力。而主体人格的培养将彻底否定和拒斥一味灌输,将教育和生活紧密联系,让青少年在生活和“真的”教育中生长、建构。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批判以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向,积极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从而使教育与时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市场经济文化的应答
市场经济文化对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挑战已日趋明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应作出积极的应答已是刻不容缓的。面对挑战,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不仅要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主体,同时还要超越市场经济文化,引导市场经济文化,从而实现市场经济文化的正确、快速、高效的发展。
(一)内容的更新:确立适应主体人格建构和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内容
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对原有的品质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果我们不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就无法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根据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下列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必须得到重视。
1.经济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是经济活动中所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协调着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保证经济活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需要一定的经济伦理。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重视经济伦理教育,培养人的勤俭、公正、平等、守信、惜时、效率等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形成青少年正确的经济意识、经济心理和经济行为,促使个体经济社会化。
勤俭,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这里主要指勤俭建国,指生过程中要勤俭,指在生产中,应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能源,探索废物利用的途径,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特别是要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最终实现经济理性的、科学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这也能保证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勤俭也倡导着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不是节衣缩食而是过一种舒适的生活,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现代生活幸福。
市场交换需要公正、平等。只有在公正、平等的氛围中,人们才能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让它们没有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经济真正的繁荣、发展就会在人们的期盼与努力中得以实现,市场经济文化就可以得到优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惜时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2]惜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显重要,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时间”。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传统角度来看待时间,而应更新为“此一刻比前一刻值钱”(托夫勒语)。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再主要依赖于空间的竞争,高科技的发展使竞争表现为占有时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3],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他们不再重视金钱上的利益——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自由的时间”。人们欢迎弹性工作制,愿意较快速地完成工作,希望较多拥有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讲究效率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高效乃成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在一个无法忽视竞争的时代,高效是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花同样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或取得同样的收益只需较少的时间,这无形中就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使得财富能快速地增长。同时也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确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经济教育的核心内容。”[4]在经济教育中,应把金钱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社会中更应把金钱观教育作为实施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抓手,积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的金钱观。日常生活中,金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人们的实际利益,人们不再谈钱色变。对于青少年而言,不耻于谈利,乃是他们价值观念变革中的一个重大进步。但也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挣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我们不能迷信金钱,因为金钱不可能代替一切,金钱决不是衡量精神领域价值的尺度。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以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生态道德教育则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以便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但在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们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们不得不自食苦果。“5亿公顷(123,500英亩)可耕地因遭受侵蚀和盐碱化,已不能再耕种;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森林为了生产而被砍伐:有150种鸟类和兽类因为人的破坏而绝种了;近千种的野兽现在已经很稀少或处于被灭绝的危险之中。侵蚀、土质恶化、森林毁坏、暴雨成灾、动植物生命受害等情况现在仍继续而且有的地方还在加剧。”[5](PP.132-133)资源和能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将使市场经济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社会还不得不为环境污染支付巨额的费用。显而易见,人类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倡导生态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培养生态道德首先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的基本要求。抛弃以人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观点,摒弃人与自然之间任何障碍,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培养人们“关心”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让“关心环境”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同时,我们应该依靠人类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情感,努力发掘人类正确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通过节约资源,利用科技开发新的资源,才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报以乐观的态度。我们还应把价值观念和权利观念引申到自然环境中去。应该认识到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生物也都有他们的价值和权利,同样应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还应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性,并培养尊重自然界有序性的情感,同时对这种有序性承担重要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严禁滥砍滥伐,随意开矿,而且要在正常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还应注意及时修复,在动态中保持生态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也将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努力的方向,积极培养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3.科技道德教育。就本意而言,科技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和技术运用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具有的品德。科技道德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能具有科技道德素质,最终将其融入人的个性之中,并以此协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科技确实能为人类谋福利。科技的巨大进步消除了一些人类传统的及由自然造成的不幸,如贫困、瘟疫等,但对它的使用不当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不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等,而且这种副作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日益明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与社会的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6](P.85)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科技,也就必然不能脱离科技道德。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在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时可侧重于科学精神,科技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依赖于心理教育的共同参与。科学精神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包括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协作、勤思、献身、耐挫、勇于竞争等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对人类的贡献,是我们在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和发展的。其间,创新精神更要突出强调。
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国家若想取得主动,就得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改进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而且,创新也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泰勒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潜在的创造性,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时代的主体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要振兴我们的国家,发展我们的市场经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文化,就必须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这将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将主要依赖于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去变革、去创造。许多调查表明,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学生亦不例外。一般来说,在适当的教育下,创造潜能可以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显现并得到发展。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让学生“走进学校是个问号,走出学校是个句号”。
创新情感的培养。创新情感伴随着创新意识的觉醒而产生,表现为对创新的渴望与憧憬,有着强烈的创新激情,敢想敢说敢做,创造带有强烈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以及对创新的痴迷和不厌倦,等等。培养创新情感可促使青少年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
创新意志的培养。创新意志是指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所作的努力。表现为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努力、永不言败的斗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只有具有了创新意志,才能在创新过程中持之以恒,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我们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现时代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失误。我们只有弘扬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教育,才能适应并发展市场经济文化。
4.情感教育。在高科技的社会里,科学精神得到张扬,科学技术受到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情况下,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中包括人的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教育层面”。[7](P.10)“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7](P.21)我们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质,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8](P.167)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青少年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也离不开道德教育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在青少年身上也日益显现,物质的富裕不可思议地导致人们出现“价值真空”。青少年表现出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而且他们只要求别人爱自己,却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他们缺乏感动之心,缺乏体谅之心。
竞争是市场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青少年感到了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在青少年内心蓄积着一股紧张、焦躁、孤独、无奈、自卑、意欲反抗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适时疏导和缓解,就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爆发,从而导致逃学、出走、自杀等行为的发生。就青少年自身而言,正处于“疾风怒涛期”,情感的两极性非常明显。而且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尚未定型,呈现动荡不安的态势。他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会自鸣得意,一旦学习失败又陷入苦恼、悲观的深渊;他们忽喜忽忧,似乎让人无法捉摸。而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虽在努力弥补一些失误,而从总体上来说,仍不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就说明情感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必要,同时也给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情感教育中要关注情感能力的培养。情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客观道德情境的情感体验能力。(2)共感能力,或称共感性。“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的这种能力。(3)体验自己情感的能力,即自我体验的能力。(4)调节、调制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理想和意志力。[9](PP.74-75)应积极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能力,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完美的主体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贴于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确立“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
赫尔巴特确立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认为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杜威把儿童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要求教师围绕儿童转。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师生观,历史上争论已久,批评声不绝于耳。在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还占主要地位,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和控制的对象,学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师生关系的主动创造活动中。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面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5](P.107)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形成了消极的体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但无论是“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都是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都是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呼唤,我们应积极确立一种“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表现为‘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10](P.131)“对话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生变革的过程。”[10](P.135)
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认识、体验、理解和选择;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人格上,青少年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和成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主体、当作人而非物来对待。而且,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任何被动的学习和灌输都是无意义的、低效的。只有主动的认识、学习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过程。
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也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他无权支配学生,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他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P.107)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怎样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有效地充当学生的向导和顾问。
人们已经认识到师生关系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把师生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本身而富有的教育价值”[10](P.127)。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应是作为独特的、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而相互作用。“在抽掉了人格精神的这种片面的师生交往中,师生关系往往是不正常的。”[10](P.127)在“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中,“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才能存在,教师和学生双方才能在精神的理解和沟通中进行精神交流,获得精神发展。
只有这样“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才能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才能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P.100)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发展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应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指导自我教育,是指导“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12](P.290)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重视学生自主性的重要表现。教育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包括这样一些涵义:(1)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2)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积极的能动体,都是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承担者。
(3)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育活动,都是教育活动主体;外界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意识发生作用。[9](P.79)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注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其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尤为重要。
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与开端,只有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要求,才为以后的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动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也就是使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这实际上是青少年学生把外界教育要求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提出的教育要求,了解其正确性,并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为青少年学生始终不懈地朝着教育目标前进提供可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道德选择。
杜威在其早期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并不留情面地对传统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状况进行严厉批评。但不幸的是,20世纪的教育仍然与生活相割裂,远离了生活。这里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与灌输;二是只注重琐屑行为的训练和消极防范。这两种倾向都漠视了发展中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在方法上都采用了强制灌输。但,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为“具有知识并不就是教养,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教养”[13]更不幸的是,教师总是警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则和常规的形式,总是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上,总是只注重防止失败,总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总是企图把那些自认为“永远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任何事物,包括规定、规范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变化迅速、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正确”已是一个可变的成分,而且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学生“自主决定”最终确定其“正确的身份”。在一个开放的、信息来源多端的社会,又如何让学生闭目塞听?与其让学生接受外界文化的“自然影响”,不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别、自主选择。我们的教育要摆脱困境,要想得到发展,就应努力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视野中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现时代的多元文化中,面对价值观矛盾、冲突的情况,就应指导青少年学生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这是德育和心育共同的任务。
道德判断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善恶、是非、公正合理与否的断定。它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是进行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发生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柯尔伯格用九个道德两难问题,如“海因茨偷药”,启发学生在道德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谈或辩论、作出道德判断。同时在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作出价值选择的能力,对同一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中不同的规范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某一规范完成一种社会活动、道德活动时,从同时存在的几种不同行为方式中独立地、灵活地选择一种最佳行为方式的能力;实际执行某种思想、道德规范的能力。”[9](P.75)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自主性程度往往是学生道德行为自觉性水平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学生“希望学校的道德教育能给他们以一定的选择余地,能对他们自主地确立或改变道德取向真正有所帮助。他们开始逐渐将选择道德取向视为自己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利,并逐渐对学校与教师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利的行为‘深恶痛绝’”,[14]他们“愈来愈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过多地指手划脚”,也“愈来愈不会将自己的选择所致后果随意咎于他人”[14]。青少年学生渴望拥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掌握道德选择能力,学会道德选择。以便青少年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冲突中能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
柯尔伯格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儿童(广义)是“道德哲学家”,因为儿童同教师和成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能够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仅如此,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总而言之,儿童的发展自有他们的规律。很显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人性的教育和教育的人性的本然要求。主体人,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无论怎样,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浩.伦理智慧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力[J].江海学刊,1995(1):90-95.
[2]班华.试论经济教育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4(4):12-15.
[3]参考消息,2000-02-21(6).
[4]班华.试论经济教育中的金钱观教育[J].德育信息,1994(4):9-10.
[5]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8]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班华.中小学德育探析[A].山东省教委普教处.德育师资培训教材[C].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10]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1][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70-02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逐渐提升,对文化建设与生活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体育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了榆林地区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发展时期,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对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榆林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推动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实现全面文化建设,优化体育文化宣传结构,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贡献,深刻影响和教育着榆林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
一、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层面的贡献
榆林体育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精髓与精神文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时期,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了文化层面的高度贡献。其一,有利于以体育文化为着力点,坚持现代文化与精神文化引领,在全面提升榆林地区文化感召力的同时,引导榆林地区积极进行文化示范,切实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片示范效应。强化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打造出与体育文化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建立建设文化示范区,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榆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依托榆林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体育文化领域的整体发展优势,打造出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传播与交流中心,从而以丝绸之路为导向实现体育文化配套文化的服务平台,切实打造出榆林地区文化交流中心,制定出符合榆林地区实际情况的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其二,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切入点结合榆林地区区域发展的现状对文化层面进行整体定位,加快榆林地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沟通和交流,积极推进榆林地区地域文化建设。榆林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推进榆林地区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的作用,打造和完善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功能,从而从群众文化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特色建设,体现榆林地区体育文化经济带核心的魅力。其三,有利于积极争取国家对体育文化建设和宣传的扶持,准确把握好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事业宣传,推进政策和项目切实得到扶持,在统筹规划的标准上推动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从而增强榆林地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榆林地区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切实增强了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在动力。
二、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政治层面的贡献
榆林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政治层面做出了明显的贡献,利用体育文化形成榆林地区文化知识和政治体制巩固的重要基地。首先,榆林地区体育文化主要是以精神文明为主体,以文化市场为主导,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引导广大榆林地区人们积极参与到体育娱乐性的群体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升华到政治层面,切实积极开展体育文化竞赛等体育行为活动,利用经济带的传播与流通,切实拓宽体育文化建设视野与宣传渠道,从而丰富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引导人们强化身体锻炼并提升其身体素质,在丰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推动榆林地区文化建设向政治层面发展。其次,以体育文化为基础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动态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推动榆林地区建立健全相关政治体系与机制,突破长期艰巨的区域性任务,紧密联系经济带的实践与探索,独立进行榆林地区体育文化的研究和提升。主要是在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寻找到经济带发展的突破口,不懈努力,全方位打造和建设榆林地区独特的体育文化,引导该地区体育文化不断延伸和拓展,朝着更加健康、积极进取的方向改革和发展,在体育文化体系的指导下促进体育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最大程度促进人们养成敢于拼搏、乐观的精神。最后,以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基础延伸到各地区政治文化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提升榆林地区广大人民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增强该地区在经济带过程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从而促进该地区积极改善体育文化建设环境,为推进榆林地区与其他地区政治层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层面的贡献
强化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培养顽强拼搏的品质,推动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社会层面的贡献,促进社会向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一,积极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关于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地区共同参与,在提升榆林地区影响力的同时,为榆林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良好途径。因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总是能引起广大人民对文化的吸引力和注意力,在各地区体育竞赛中树立其合作与竞争意识,更多地从政府、社会等层面激发起广大人民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向往,在体验到体育运动乐趣和价值的同时,为形成较好的社会秩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与其他地区、其他层面的合作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其二,准确把握榆林地区体育文化的需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比赛中充分展现勇于进取的性格,顽强拼搏,不断超越,积极探索,在实施性发展的同时推进体育文化活动与其他活动共同发展,在活跃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推进榆林地区社会更加繁荣发展,并与学习、生活深度融合,增强体育信息文化的感染力,在体育文化中促进并形成敢于进取与团结进取的精神,确实推行体育文化建设与经济带建设全面发展。其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带动作用下,增强体育文化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有利于促进榆林地区积极开展娱乐色彩的体育活动,陶冶情操,增强榆林地区的社会性发展,在经济带建设的影响下倡导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超越榆林地区的发展,积极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并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养成不断超越的精神,从而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充分发挥其作用,促使体育文化为其服务,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化。
四、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层面的贡献
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民族性、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层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一,为榆林地区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对体育文化的建设,推进榆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调整与发展,准确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强化榆林地区城市的整体建设,比如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加强榆林地区通信设备、基础设施、绿色环保与体育基地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利用经济带建设,切实优化榆林地区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借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流机制的平台,切实增强了榆林地区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引导和推动榆林地区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城市转变和发展。其二,体育文化对榆林地区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利用榆林地区平台打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圣地,可以吸引其他地区和更多旅游者的眼光,为带动榆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与发展平台,因为以体育文化为视角增强了榆林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在吸引广大人流量的同时增强了服务行业等的发展,为榆林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真正推动榆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其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榆林地区有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持,从整体上来说推动了榆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了榆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榆林地区的城市环境,促使榆林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榆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春风下,榆林地区体育文化深入发展,形成了榆林地区以体育文化为导向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体育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约束的作用,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因此,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层面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准确把握住榆林地区区域内的差异性,优化其产业结构,聚集榆林地区与周围地区的优势资源,促使体育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好地服务,又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实现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切实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推动榆林地区体育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再英・塔拉甫.浅谈新丝绸之路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2] 李翔.浅谈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与建设发展的思路[J].文学界:理论版,2010,(4).
[3] 刘巍.浅谈体育网页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1.现代化企业制度定义
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
2.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一,产权清晰,也就是说我国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形式具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产权划分要明确清晰。尤其是对于企业中国有资产以及出资方的投资进行明确划分。第二,权责明确,具体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根据出资额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和任命管理者的三项重大权利,但是如果企业一旦破产,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形影的有限责任。经营者是根据所有者的任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对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经营的权利和获取相应利益的权利。劳动者是按照企业的劳动合同进行就业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第三,政企分开,具体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政府不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横加干涉,要对企业“放权让利”,但是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不抵债,无法再进行生产和经营,亏损的企业就要依法破产。第四,管理科学,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说管理科学是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都要科学化。同时也是对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形成约束和激励结合的机制。
3.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的区别
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依附于国家政府机关,企业并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只是在名义上具有,这种法人制度没有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家虽然按照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但是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改变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过于依赖政府的局面。同时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求,制定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不再是作为政府行政体系的附属物,也从而解决了以往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中内部管理落后的问题。
二、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在建国初期,我国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质,这种计划经济体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并不具有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决策都要根据国家具体的行政命令去实施完成,其国有企业对于企业的盈亏也并不承担责任。但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87年,基本上所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在此后多年时间,我国在经济制度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在国有企业被改革之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扩大,政府只作为其辅助者,对企业的干涉减少。但是,这种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改革的重点被放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相对而言,对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比较少,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依然存在,政府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尺度掌握不够。二是企业产权问题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相应的在收入分配上的矛盾也就比较突出。三是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但是在改革宗存在着配套性差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势在必行。
三、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必须强化三个原则
为了更好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我们要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学习,在他们的企业制度中,他们坚持法人产权独立原则、权责对称明晰原则、企业经营自主和盈亏自负原则等。因此,我们也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坚持这些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又不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要结合我国的企业经营特征强化三个原则。第一是社会参与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更多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个人的存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拥有多少物质财产,而是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许多企业调整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目标,尽可能地使调整后的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同时,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需要在社会中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只有社会认同,企业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社会公众进行消费,而社会又能为企业提供其生产要素,因此,社会公众是否认可企业,成为了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除此之外,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绿色的生活环境都与企业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水污染、噪音等主要污染源都来自于企业,企业也为国家提供税收,促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就需要扩大社会对于企业的参与度,只有社会参与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够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第二是雇员参与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已经不再单一地为了温饱而奔波劳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去选择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喜爱的工作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而只有通过雇员参与原则,才能够把劳动者的劳动目标从单一的赚钱生活转化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同时,在当代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改变以往企业通过压低劳动者工资,节约企业成本的做法,而是更多的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社会会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雇员积极参与才能够保证,雇员在企业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第三是所有权淡化原则,具体是指:一是在股份公司制度下,股票属于企业的虚拟资本,作为股票持有人具有对股票的收益权和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权,而没有随意处置企业资产的权力。二是成文法限制企业的兼并购买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限制了对所有权的随意使用。而作为小额股东,很少对所有权进行应用,基本都是将所持有的股票委托给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处理。三是有些基金和公共事业组织也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于他们参与企业角决策的权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我国也必须深入贯彻所有权淡化这一原则,如果仍是维持所有权对企业行为的直接作用,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设就难以构建和实施。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制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2.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3.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3.2 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3 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
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4 结语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一、经济物质基础的发展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转变,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都发生了变化,对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大众健身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大众健身的兴起,体育产业的发展被注入了强势的发展动力,体育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从传统的现代化阶段跨入了现代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是,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将进入一个以休闲为特征的时代,体育将融入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必须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所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运动健身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并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推动力量。
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大众健身
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将使人类过着惬意的生活,同时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但过多的余暇生活有时对社会也起到消极的影响。因此,引导人们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将会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享受生活、善待生命已经成为现代人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语),也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大众健身
体育既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无论从大众健身本身的功能与价值,还是从人们参与大众健身活动的环境、条件来说,大众健身都应该成为休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大众健身的社会功能来看,大众健身有助于人性的回归,预防和治疗“现代文明病”,抚慰身心,促进人际交往,引导社会风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生活观念、选择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促进人的社会化。从文化层面来看,大众健身的价值不仅在于娱乐身心,更在于文化。大众健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可以转化为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生存智慧,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它的文化整合功能。从大众健身的经济功能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已有能力享受大众健身消费和服务。为此,开发体育休闲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如健身服务、观赏服务、休闲场地、服装器材服务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大众健身产品与服务,不仅能满足人们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需求,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大众健身作为健身手段,能通过增强劳动体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体育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现代文明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创了我国物质文明的新时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今,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五、文化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一)文化对大众健身的影响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也靠文化培养。今天,我们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也必须从现存的文化基础出发,去开创新的历史局面。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现代体育文化形态旨在谋求身体的培育和发展,增进健康和保持积极的心理、生理状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体育理想、体育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到了现代,在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文化也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步。而大众健身无疑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大众健身代表的是一种健康、休闲、娱乐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其重要性将始终不变。
(二)现代文明对大众健身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创了我国物质文明的新时代,而且是现代文明的进步,是社会文化的巨大更新。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划、价值标准等,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心理、性格、行为和身体也受其影响。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如今,人们的体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性特征。其中追求生理健康的价值取向为39%,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价值取向为36%。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是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更有利于大众体育的推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达成了一致,推动着以健身、娱乐和自我完善为主的大众体育的发展。
总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质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标志,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发展群众体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根本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1995
[2]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4个城市群体处近几年的群体工
作调研材料汇编总结报告[R].2004-08.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
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李相如,刘国永.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