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4 15:54: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1

?r?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EB/OL].,2016-8-1.

参考文献

[1]卢福财,张荣鑫.中国民营银行的设立:现实意义、政策选择与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72-77.

[2]齐平,李博勋.民营银行设立对社会福利及国有银行的影响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6,(3):110-113.

[3]周孟亮,李明贤.民营银行金融创新研究――基于普惠金融发展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6,(5):59-67.

[4]曹连娟.中小企业融资难制度分析及政策建议[J].武汉金融,2012,(1):66-67.

篇2

二、我国金融业尚未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业尚未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为低碳经济体推出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导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其发展陷入了瓶颈之中。具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进入到我国的历史也较短,因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理论认识还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审批、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这导致银行业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热情不足,进而低碳金融项目很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严重制约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2.低碳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成正比。

我国金融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但是,受到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向低碳企业转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转型成本高,而金融业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对低碳企业的低碳金融项目的风险以及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敢对低碳企业的金融项目发放贷款,这对于本就资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项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从实践来看,我国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能够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对发放贷款的严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业想要企业自身的低碳金融项目获得贷款支持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其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因而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远远高于传统的金融业,这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理念还不相符。因而,我国低碳金融在享有较高的社会民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而言,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最权威的国际公约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后于2011年在南非规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限。虽然,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各国政府都已经重视并积极投身实践来进行节能减排,但是,立法上却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特备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减排任务轻,政府对于企业的减排监管过于宽松,也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碳排放行为,这导致部分企业仍然至人类生存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场出现的历史原因。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各国在碳排放上都承担起了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不惜花费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还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反观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减排压力小,减排成本低廉。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同一减排单位的国别差价,进而,各国政府、企业为了平衡低碳减排目标,开始以金钱换取低碳排放指标,低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2.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出现后,低碳交易市场曾受到过一定的打击,市场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碳排放价格也曾经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场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价格大幅波动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复苏现象。金融业相关学者认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场已经显露生机,这也为各国碳产品的创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给予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扶持,我们也可以从互联网、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国上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我国政府就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参与,将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也困难重重,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我国的低碳交易市场还是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如何把握当下的发展契机,才是我国银行业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篇3

一、推动我国零售业务加速发展的动因

1.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

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批发银行业务利差减小、风险增大、盈利能力下降。而零售银行业务具有收益较高、风险较小、易于联系和客户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弥补了批发银行业务的优势,而且能够增加盈利能力、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2.零售银行业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带给居民更多的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累积,居民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的多样性、多层次以及投资理念的普及,居民的消费意愿发生改变,从而需要新的银行产品支持,推动商业银行进行零售业务的创新。

3.金融管制的放松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监管当局有步骤地放松金融监管,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渐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定价权,另一方面,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张给银行业务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率政策改革,即利率市场化。二是各监管当局逐渐完善了对银行服务收费的规定,并给予了商业银行比较大的定价权。三是监管当局逐渐放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4.发展零售业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服务的对象广泛,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有限但规模庞大。在同样的经营规模上,零售业务可以更好的分散风险,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收益稳定、风险分散。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1.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从已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可以看出,各家上市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均提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个人理财、消费信贷、住房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贷和信用卡为利润增长点”,这样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说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只注重规模和数量扩张,而在发展中没有清晰的定位,不注重识别、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低下,服务渠道建设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未来零售银行业领先者或落后者的一个关键特征。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信息储存在多个部门业务系统中,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够。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也就难以实施。在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目前仍以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柜台业务仍是服务的主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滞后,渠道相互分离形成的数据分裂、冲突提升了业务成本,并成为客户关系管理障碍,降低了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

3.组织架构僵化,业务流程不科学

目前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缺乏零售观念,零售业务中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常常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不能共享,产品和服务流程不清,效率较低。二是组织架构的设置不是以客户和市场为基础、以业务为主线,而是以分支行为业务发展主导模式。信息传递时间和路径长,市场反应速度慢,进而影响经营管理效率。三是在支行基层营销层面上未配置专门的零售业务营销团队,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同时由于批发业务容易出业绩,在基层营销中仍存在“重批发、轻零售”思想。

4.风险管理不完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行新巴赛尔协议以后,风险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但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依然不太完善,主是体现在没有良好的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技术没有量化。

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规划,树立以客户导向的理念。对客户进行细分与定位,针对客户不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同时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重视打造品牌。

2.整合业务流程,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

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多渠道服务的作用,就一定要做好流程的整合工作。关键要改变现在以产品来设部门、以岗位来设流程、以部门为中心的分割状态,几个零售的部门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3.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形成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控制而言非常重要。一要加强个人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二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银行风险管理要注重量化管理,要制定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具体的防范措施,形成制度严密、操作标准、保障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三要应该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晋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

[2]刘志强.关于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3

篇4

1 我国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市场环境

1.1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

某种意义上来讲,融资租赁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从与GDP占比指标和租赁市场渗透率指标均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也为租赁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对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来讲,有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开拓前景。

从GDP占比指标偏低来看。该指标具体指的是我国的租赁市场业务额和GDP总值的比率。据资料显示,在租赁业与GDP占比指标上,我国和世界租赁市场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2005年,美、日、德三国租赁业与GDP占比平均值为1.65%。相比之下,在2008年,我国租赁业务为1550亿元,与GDP占比指标仅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大致三倍多的差距。2009年,我国GDP值为335353亿元,按照增长8%来推算我国2010年GDP值,2010年的我国GDP可以达到362181亿元。按照美、日、德三国与GDP占比指标为1.65%的值来计算,我国租赁市场将有5976的市场份额,与2008年市场相比,理论上有着4426亿元的空间差距,这表明有着4426亿元的市场容量需要开发。

从市场渗透率指标偏低来看。租赁实现的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的比例为租赁市场渗透率。2008年,我国的租赁市场渗透率仅为2.25%,这一数值在德国为9.8%、快速发展中国家巴西为11.4%,转轨经济的俄罗斯为4.4%。2008年我国的租赁市场交易额仅为1550亿元,按照10%的市场渗透率来测算,理论上我国的租赁市场交易额应该可以达到6891亿元。

由以上资料可知,我国当前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租赁市场扩容。在国家总体经济战略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经济布局,将对国内经济形成拉动,需要大量电力、运输的设备投资。在具体生活用品市场上,电脑租赁、汽车租赁等租赁需求不断扩大,租赁市场已从传统的设备市场向生活用品市场延伸。另外,在新经济条件下,众多中小企业,在贷款上相对困难,对通过非银行融资租赁进行生产经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意愿,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1.2 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金融租赁市场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1981年4月成立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租赁公司。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截止2009年9月,我国已具有各类融资租赁公司150余家,这其中,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有12家,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有37家,商务部审批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110多家。另外,还有不少机器设备制造企业兼营融资租赁业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己经形成,融资租赁业务涉及工程机械、医疗设备、民航海运等众多领域,融资租赁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只重要力量。其中银行系融资租赁则是其中的主导力量,给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据统计显示,2009年底,国内12家受银监会监管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其租赁资产余额达到1507.3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为77.79亿元,利润总额为22.36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120%、80%和61%,发展迅猛。从目前形势来看,这12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占了6家,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注册资金上来看,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分别列第1、3、4、7、8名,是国内金融租赁市场的主导力量,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10名。

工商银行等自己旗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在租赁市场上主要投向飞机、船舶、机器、设备等领域,在整个金融租赁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着强大的资金为后盾,对于资金相对单薄的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来讲,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应对来自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竞争,巩固并发展市场是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2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优劣势分析

2.1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优势分析

在资金资产资源方面。开展融资租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来讲,融资租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由于其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注册启动资金上较为充足,工商银行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都在20亿元或以上,实力雄厚,这是一般租赁公司难以比拟的。同时,在资金获取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往往凭借着大资金的优势,以低回报率的方式占领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在运作上可以依托银行行业的无形资产和品牌资产,良好的品牌优势更是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提供了较好的竞争优势。

在客户网络资源方面。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所在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等业务中建立起广泛的客户网络资源,为其获取了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难以获得的客户资源优势和风险控制优势。在客户获取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凭借其多年信贷经营形成的客户网络和分支机构网络,可以直接获得金融租赁方面的客户信息和资源,在金融租赁运作上,较为容易从业务联系密切的大型设备提供商处获得优质量、低成本的租赁设备。在风险控制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由于掌握了许多相关客户的信用资质,可以较好地控制金融租赁风险。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则难以获得这样的市场机会和风险控制优势。

在人才队伍资源方面。作为边缘性、多学科性较强的金融租赁业,其业务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所在的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专业人才。其在市场营销策划、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人才支撑优势,为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是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难以相比的。

2.2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劣势分析

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运作来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银行系租赁公司数目较为有限,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运作上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船舶、航空等大型设备定位为目标市场,眼光局限于单一的大型租赁设备市场,有着市场定位单一的局限性,同时由于这些市场耗费资金量大,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着注册资本金偏低的问题,其相对于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优势受到了牵制,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上来看,其渠道比较狭窄。受国内目前监管政策制约,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不能从其出资银行取得贷款,资金基本为固有的注册本金,融资渠道受限,极为不灵活。同时按照《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金融租赁公司进行同业拆借前的最近两年必须连续盈利,对新成立的银行系租赁公司的同业拆借行为进行了限制。加之,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喜好于船舶等大型租赁设备市场的业务运作特点,其资金优势大大打了折扣。另外,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出身于银行业,因此其在金融租赁市场的运作上专业性不高,对租赁标的物熟悉程度不够,对租赁标的物处理经验不足,其维修处理能力也较弱。

3 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竞争策略-以华融金融租赁公司为例

3.1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该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开拓,在融资租赁服务方面已全面涉足企业技术改造、工程机械、环保能源、公共交通、医疗保健、印刷出版、船舶运输等领域,为390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累计租赁投资额达790亿元。2006年3月,大型国有独资金融企业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占比99.9%,公司进入了稳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0年6月末,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资产总额250.57亿元,净资产26.04亿元,是我国金融非银行租赁行业领先企业之一。

3.2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思考

3.2.1 将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差异化和一体化战略有机结合

针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市场定位于大型设备租赁的局限性,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应该对现有战略进行优化,将差异化和一体化竞争战略结合起来。在差异化战略上,就是要“放大”。目前,国内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市场开发主要精力放在了航空、电力等大型设备行业,这种战略定位很难取得实质意义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这对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是个重要的战略契机。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应尽量回避船舶、飞机等耗费资金量大的大型设备租赁市场,避免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正面交锋,杜绝拼“体力”。在一体化战略上,一方面,就是重点开拓大中小企业租赁市场,尤其是收益高、成长空间大的大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应积极开拓,进行“深耕”战略,将公司的核心市场定位在大中小企业设备租赁,从一体化角度挖掘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挥企业自身的在租赁市场的专业性优势,使资金得到效率最大化运用,不断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壮大实力。进而在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竞争时赢得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司业务,并应尝试性地介入担保和证券市场,择机登陆A股市场,实施整个金融市场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3.2.2 在非银行金融租赁环境下对金融各项工作进行不断创新

首先,拓展新租赁业务和市场。一方面,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在继续做好直接租赁、回租租赁和杠杆租赁的基础上,应积极创新,对转租赁、风险租赁、委托租赁、项目融资租赁,开展与租赁业相关的延伸业务,积极在设备制造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运输业、电信等方面积极开拓业务。另一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创新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获胜法宝。在实际发展中,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根据承租企业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租赁方案,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租赁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通过多样化的租赁方式为承租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其次,充分发挥企业战略联盟作用。在市场的开拓中,尤其是船舶等造价较高的大型设备租赁,对租赁公司资金要求较高,仅凭一家之力有时很难满足客户企业对大型项目的融资需求。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要更多地与行业内的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协同解决大项目融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再次,加强租赁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租赁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复合型的租赁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中,要加大对懂得经济、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税收、会计、租赁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进行引进,提高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另外,还需要加强风险控制,通过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全面了解承租方的财务和信用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风险控制机制,防患于未然。

4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适宜采取回避银行系金融租赁市场,重点集中开拓大中小企业租赁市场,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并加强企业战略联盟作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加大人才的开发运用,实际上,复合型人才、对金融租赁物及其行业的深入了解和租赁物处理能力正是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非银行金融租赁融资与银行融资的一个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1]郑祖军,张玲.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探究[J].武汉金融,2010(06).

[2]马黎.银行系金融租赁再扬风帆[J].中国金融家,2010(4).

[3]王恋,张瑞兵.融资租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02).

[4]潘天珏,罗文婷.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湖南农机,2010(03).

篇5

一、引言

在中国,民间金融理论研究比其实践的产生要晚得多,原因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金融时期,民间金融没有生存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在经济转轨时期,民间金融只能在正规金融发展的夹缝里生存。当国有金融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时,民间金融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市场特征和比较优势。于是研究民间金融问题的文献才逐渐多起来。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金融该不该存在”、“该如何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作了大量而深刻的讨论。尽管部分民间金融在目前已经自发或被迫地表现出融入正规金融的态势,并不意味着民间金融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民间金融的未来

在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业的激励传导机制可以得到有效强化的前提下,关注民间金融发展的学者们对它的走势作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保持原有的互,升级发展形态

在以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者自然经济,而是二者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金融中的带有明显互助合作性质的那部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并以更加高级的形态发展下去。姜旭朝教授(1996)通过对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格局是国有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民间金融仍应该处于查缺补漏的地位。林毅夫(2003)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考察,指出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程昆等(2005)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时提出:在主流市场经济形态的背后长期会存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态,正规金融较难到达这些地区,因此传统、互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会长期存在。此外,程蕾(2004)在中国民间金融走势分析中提到:民间金融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缘于地下经济发展起来的民间金融,只要地下经济存在,民间金融必将存在;缘于金融浅化的民间金融,只要金融制度没有大的变革,民间金融同样有其生长、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制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经济的外在需求,民间金融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商品经济如何发展,主流的现代金融形式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而且银行金融又往往不尽完善,传统的互民间金融仍然将继续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其发展形式的优化。

发展形式: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可以合理地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小额贷款公司是未来民间金融发展的一条可行之道,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

(2)适度发展典当行

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陶小平等(2011)提出: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已然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3)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融入正规的金融体系,改变发展方式

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往往正是融入正规金融系统(姜旭朝等,2004)。Kohn(1999)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前的金融制度时发现,正规金融都是从非正规金融的行列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因而非正规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它的发展方向将是由小到大,由非正式到正式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等(2001)根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的研究,强调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提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从非正规金融到正规金融“两阶段”的理论观点。熊继洲(2003)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后,发现民营银行最基本的经营领域正是原来地下金融的服务领域,合会组织变革为民营银行是台湾银行制度变迁的关键内容。

民间金融的演变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短期金融组织转变成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转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成正规金融机构(李晶,2009)。从短期来看,民间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积累或兼并不断壮大,分散、零星的资金将变的更集中,使未来民间资金流更加巨额化。规范化后民间融资渠道拓宽,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走低。从长远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最终将融合成一体(姜旭朝,1996)。

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内在缺陷(如其相对落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对较小的借贷额度)致使其难以胜任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无法在经济中永久立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逐渐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同时,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银行的组建中,也推动了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的接轨(王曙光,2007)。

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多的认为民间金融很可能会演变为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或者入股农村信用社或地方商业银行,甚至成立新的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民营银行。

发展形式:

(1)民营银行

由于现有民间金融组织与民营银行在资本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依据市场化原则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改造、使其演化为民营银行,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同时,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因而,民营银行的组建要求将会使一部分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率先融入正规金融体系(王曙光,2007)。

(2)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资产规模较小,是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中提出: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3)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厉以宁(2002)针对我国农村面临的金融困境,提出应对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史晋川等(2003)在考察了温州、台州的民间金融形式后提出,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看到全国首批组建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在苏南地区成立,而且今后农信社改革的试点范围还将扩大。

(三)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

对于部分规模小、管理不善的民间金融将会演化为或已经是非法的地下金融,如非法的标会、应会、老鼠会以及以诈骗为目的的各种集资性的合会等,这类非法的地下金融将会在经济发展较快而政府金融监管缺乏效率的地区存在,为某些利益主体的非法活动提供融资。严格的讲,这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已经脱离了原来意义上的民间金融,而实属非法范畴。对于这些非法的地下金融,政府应该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程昆,2005)。

三、结论

从各种文献研究总结学者们对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互助合作性质;二是将演变成正规金融;三是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使民间金融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融入正规金融体系是不现实的。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虽然政府曾多次强行禁止,民间金融也一度从地上转入地下,但其并未从此消失。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间金融还将同正规金融并存,并为民间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中国民间金融的未来如何,应该从整体经济和整体金融的发展来考虑,不应把现有民间金融的所有形式都强制性地迅速转化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而应着重考虑建立真正的民营金融体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诸葛隽. 民间金融、渐进转轨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资本市场. 上海经济研究[J],2006(3) .

[2]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 (1) .

[3]李迟. 浙江温州民间金融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2011(3) .

[4]王曙光,邓一婷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5]姜旭朝,丁昌株.民间金融理论分析: 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6]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02.

[7]林毅夫,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J]. 经济研究,2005( 07) .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85-03

私人银行业务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并驾齐驱的主要银行服务体系之一。私人银行业务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瑞士,18世纪,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伦敦的银行开始向经商的家族提供财富管理的特殊服务。其后不久,美国开始崛起,迅速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国,大量的财富创造出来,也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富翁,他们需要特殊的银行服务,于是私人银行服务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Lvn Bicker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是以投资管理业务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研究分析为手段,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正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并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际著名商业银行都把此业务当作拓展业务、扩大份额的市场切入点,曾经被国内外誉为“富人俱乐部”的私人银行业务,近两年来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分析

(一)现状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近调查,中国的富人市场巨大,并且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根据数据统计,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富裕家庭大约有300万户,中国持有流动性资产(现金、有价证券、非自住住宅等)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数量约为30万人。不到O.5%的中国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而拥有超过1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富有家庭中,又有70%的财富掌握在那些可投资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中,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来的。显然,如果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未来将会有更多富人从金字塔的中部向顶端挪移,并最终构成私人银行业务的主体客户。因此国内已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银行高端客户市场,而且发展迅速。正是看到了中国私人银行这块诱人的蛋糕,2005年9月27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这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私人银行,国际私人银行在中国的正式登陆引起了国内金融界的高度关注,由此拉开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而后,国际上一些知名商业银行和中国部分银行也宣布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详细情况参见表1)。

(二)特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以下特征:

1.从发展历程看,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中资商业银行来说,私人银行是一项新鲜、前沿的业务,缺乏实践经验,其发展是近两年的事情。无论是从发展的规模,还是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几百年的发展实践看,中资银行高端专业人才、管理经验都很匮乏。通过借鉴外资私人银行成熟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的运作经验,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国内中资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业务必将迅速发展。因此,目前表现出了国外金融集团与国内银行合作的趋势,这将是双赢的举措。

2.从服务对象看,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私人银行的门槛很高,其服务对象不是一般大众客户,而是社会上的富裕人士,或称其为高净资产客户。至于高净资产客户的标准是什么,各个银行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都是根据情况自我确定。从国外的发展看,国外私人银行客户最低金融资产规模要求,最少为20万美元,高的达到500万美元。从国内实践可以看出,私人银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最为高端的理财业务,是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豪服务的。

3.从服务内容看,提供更高的个性化、差异化及长期的全方位服务。私人银行给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体现出独具尊贵性和私密性,并且允许私人经理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从表1可以看出,提供的是一站式的、全方位的服务,向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规划、税收、信贷等资产管理服务。同时,由专职的客户经理队伍负责。

4.从发展地域看,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依托。北京和上海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大型城市,它们的综合经济实力属全国前列,是金融机构聚集地和财富的聚集地。经过这些年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重镇,也造就和聚集了一大批超级富豪。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富人阶层的出现提供了土壤,而中国富人阶层的崛起又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土壤。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将会加剧。从供给角度看,商业银行对富裕客户的争夺正直线上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各项收入的比重最高不超过lO%,最低的不足1%。商业银行由争夺存贷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银行业务领域的战略调整,已经势在必行。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国内的证券业、保险业等将来也会加入到高端财富管理服务潮流之中,抢占市场。私人银行业务是高端的中间业务,利润极其丰厚。根据权威数据表明,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超过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至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仅占25%,远优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外资银行进来之后,它们所看重的是国内的中高端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即私人银行业务,因而,下一阶段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将会加剧。

(二)将呈现出中外金融机构合作趋势。中资银行在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上的优势是了解和熟悉内地的客户、市场及法律监管状况,有着大量的个人业务数据和人脉关系。但是对于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在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上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外资金融机构面临的情况则恰好与中资银行相反。因此,通过合作可以扬长避短,实现共赢。目前中行已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合作开展国内的私人银行业务。笔者相信,在短期内这是一种趋势。

(三)出现“平民化”趋势。由于管理富裕私人客户资金的利润丰厚,加上盈利主要来自较稳定的费用收入,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大,因此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在国内超级富豪数量的约束下,国内商业银行会将私人银行业务的对象扩展至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客户。同时,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普及和推广的过程。在顶级财富管理与一般的理财服务之间需要一个“准私人银行”服务,兼顾中端客户,使私人银行业务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

(四)业务将逐渐在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拓展。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将会在广州、深圳、天津和成都等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富豪集聚地区展开竞争。

三、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虽然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可是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所要求支持科技系统的先进性以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象征之一,要想打造一流的商业银行不能没有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但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如制度约束、经验和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此,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尽快制订针对私人银行私密性特点的法律法规,提高客户经理的道德素质,防止洗钱行为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的隐私尤其是财产隐私,是私人银行服务的基本特征。尊重客户的意见,并切实保护好客户隐私,是作好私人银行业务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根据国外经验,正是借助于这一特点,一些人士利用其进行洗钱活动。2004年花旗银行在日本私人银行业务被封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花旗银行允许开户人不按照正当程序开户,进行洗钱。为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应出台相关规定,同时客户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防止洗钱行为发生。

(二)需要细分市场客户,开展更加专业的营销。同是私人银行业务,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客户标准定义。各家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保证相当的富裕客户群,而为获得这些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机制,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同是社会富裕人士,但是职业和性别年龄等不同,银行应当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群体,开展错位竞争。这样有利于对于客户群体的特殊需求能够深入了解,同时降低竞争成本,避免市场上不健康的激烈竞争行为发生。

(三)与外资金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管理、经验、人才等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一时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受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私人银行业务全面开展将受到制约。通过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全能银行的业务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更快地积累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从而扩大商业银行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1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期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平行下调了0.25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5.35%,贷款利率下调至2.5%。本次调整同时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至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做了相应调整。这是继2014年11月20日以来又一次降息,扩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近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也不断推进,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国内文献综述

黄金老(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还是要受政府的控制,商业银行无法根据每个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差别确定利率,此时银行与客户的风险就不对称。

王世伟和赵保国(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政府对利率波动的控制,使利率的变动随着资金供求、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周小川在2011年分析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意义和具备的条件。

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这十家银行的相关财务数据,对营业收入、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详见如下表:

上述图表中,选取了5大国有银行和5家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样本,分析了各银行利息净收入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近四年的数据显示10家银行的平均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9%,这个比重逐年有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金融品种的创新,其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跟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非利息收入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很低,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刻不容缓。

四、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为了更加有效的防御和减少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能够有效预测具体的风险,为商业银行作出决定提供帮助;二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即将资金分散投入不同地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分散风险来减小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减小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方面的风险。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上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利息差,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还有待提高,而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较大。为了适应将来利率市场化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来增加中间业务领域收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投资者的市场投资信心,有利于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同时也保护了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使资本的运用处于有序健康的状态,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为了增强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秩序,必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发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作用,对市场进行合理引导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篇8

一、我国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市场环境

一融资租赁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

某种意义上来讲,融资租赁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从与GDP占比指标和租赁市场渗透率指标均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也为租赁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对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来讲,有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开拓前景。

与GDP占比指标偏低。该指标具体指的是我国的租赁市场业务额和GDP总值的比率。据资料显示,在租赁业与GDP占比指标上,我国和世界租赁市场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2005年,美、日、德三国租赁业与GDP占比平均值为.65%。相比之下,在2008年,我国租赁业务为550亿元,与GDP占比指标仅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大致三倍多的差距。2009年,我国GDP值为335353亿元,按照增长8%来推算我国200年GDP值,200年的我国GDP可以达到3628亿元。按照美、日、德三国与GDP占比指标为.65%的值来计算,我国租赁市场将有5976的市场份额,与2008年市场相比,理论上有着4426亿元的空间差距,这表明有着4426亿元的市场容量需要开发。

市场渗透率指标偏低。租赁实现的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的比例为租赁市场渗透率。2008年,我国的租赁市场渗透率仅为2.25%,这一数值在德国为9.8%、快速发展中国家巴西为.4%,转轨经济的俄罗斯为4.4%。2008年的租赁市场交易额仅为550亿元,按照0%的市场渗透率来测算,租赁市场交易额将为689亿元。

我国当前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租赁市场扩容。在国家总体经济战略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经济布局,将对国内经济形成拉动,需要大量电力、运输的设备投资。在具体生活用品市场上,电脑租赁、汽车租赁等租赁需求不断扩大,租赁市场已从传统的设备市场向生活用品市场延伸。另外,在新经济条件下,众多中小企业,在贷款上相对困难,对通过融资租赁进行生产经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意愿,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是金融租赁市场的主导

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98年4月成立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租赁公司。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截止2009年9月,我国已具有各类融资租赁公司50余家,这其中,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有2家,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有37家,商务部审批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0多家。另外,还有不少机器设备制造企业兼营融资租赁业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己经形成,融资租赁业务涉及工程机械、医疗设备、民航海运等众多领域,融资租赁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只重要力量。其中银行系则是其中的主导力量,给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据统计显示,2009年底,国内2家受银监会监管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其租赁资产余额达到507.3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为77.79亿元,利润总额为22.36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20%、80%和6%,发展迅猛。从目前形势来看,这2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占了6家,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注册资金上来看,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分别列第、3、4、7、8名,是国内金融租赁市场的主导力量,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0名。

工商银行等自己旗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在租赁市场上主要投向飞机、船舶、机器、设备等领域,在整个金融租赁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着强大的资金为后盾,对于资金相对单薄的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来讲,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应对来自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竞争,巩固并发展市场是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优势分析

在资金资产资源方面。开展融资租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来讲,融资租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由于其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注册启动资金上较为充足,工商银行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都在20亿元或以上,实力雄厚,这是一般租赁公司难以比拟的。同时,在资金获取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往往凭借着大资金的优势,以低回报率的方式占领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在运作上可以依托银行行业的无形资产和品牌资产,良好的品牌优势更是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提供了较好的竞争优势。

在客户网络资源方面。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所在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等业务中建立起广泛的客户网络资源,为其获取了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难以获得的客户资源优势和风险控制优势。在客户获取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凭借其多年信贷经营形成的客户网络和分支机构网络,可以直接获得金融租赁方面的客户信息和资源,在金融租赁运作上,较为容易从业务联系密切的大型设备提供商处获得优质量、低成本的租赁设备。在风险控制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由于掌握了许多相关客户的信用资质,可以较好地控制金融租赁风险。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则难以获得这样的市场机会和风险控制优势。

在人才队伍资源方面。作为边缘性、多学科性较强的金融租赁业,其业务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所在的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专业人才。其在市场营销策划、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人才支撑优势,为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是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难以相比的。

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劣势分析

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运作来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银行系租赁公司数目较为有限,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运作上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船舶、航空等大型设备定位为目标市场,眼光局限于单一的大型租赁设备市场,有着市场定位单一的局限性,同时由于这些市场耗费资金量大,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着注册资本金偏低的问题,其相对于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优势受到了牵制,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上来看,其渠道比较狭窄。受国内目前监管政策制约,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不能从其出资银行取得贷款,资金基本为固有的注册本金,融资渠道受限,极为不灵活。同时按照《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金融租赁公司进行同业拆借前的最近两年必须连续盈利润,对新成立的银行系租赁公司的同业拆借行为进行了限制。加之,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喜好于船舶等大型租赁设备市场的业务运作特点,其资金优势大大打了折扣。

另外,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出身于银行业,因此其在金融租赁市场的运作上专业性不高,对租赁标的物熟悉程度不够,对租赁标的物处理经验不足,其维修处理能力也较弱。

三、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竞争和战略思考

一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应将差异化和一体化战略有机结合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开拓。目前在战略布局上,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已全面涉足企业技术改造、工程机械、环保能源、公共交通、医疗保健、印刷出版、船舶运输等领域,为390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累计租赁投资额达790亿元。200年2月公司完成新一轮增资,注册资本由4.74亿元增加至20亿元,公司运作本金得到较大充实。针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市场定位于大型设备租赁的局限性,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应该对现有战略进行优化,将差异化和一体化竞争战略结合起来。在差异化战略上,就是要“放大。目前,国内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市场开发主要精力放在了航空、电力等大型设备行业,这种战略定位很难取得实质意义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这对我们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是个重要的战略契机,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应尽量回避船舶、飞机等耗费资金量大的大型设备租赁市场,避免也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正面交锋,杜绝拼“体力。在一体化战略上,一方面,就是重点开拓大中小企业租赁市场,尤其是收益高、成长空间大的大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应积极开拓,进行“深耕战略,将公司的核心市场定位在大中小企业设备租赁,从一体化角度挖掘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挥企业自身的在租赁市场的专业性优势,使资金得到效率最大化运用,不断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壮大实力。进而在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竞争时赢得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司业务,并应尝试性地介入担保和证券市场,择机登陆A股市场,实施整个金融市场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二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应不断创新各项工作

拓展新租赁业务和市场。一方面,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在继续做好直接租赁、回租租赁和杠杆租赁的基础上,应积极创新,对转租赁、风险租赁、委托租赁、项目融资租赁,开展与租赁业相关的延伸业务,积极在设备制造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运输业、电信等方面积极开拓业务。另一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创新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获胜法宝。在实际发展中,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根据承租企业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租赁方案,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租赁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通过多样化的租赁方式为承租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充分发挥企业战略联盟作用。在市场的开拓中,尤其是船舶等造价较高的大型设备租赁,对租赁公司资金要求较高,仅凭一家之力有时很难满足客户企业对大型项目的融资需求。因此,在实际发展中,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要更多地与行业内的金融租赁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协同解决大项目融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加强租赁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租赁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复合型的租赁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中,要加大对懂得经济、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税收、会计、租赁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进行引进,提高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另外,要加强风险控制。通过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全面了解承租方的财务和信用情况,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郑祖军,张玲. 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探究[J]. 武汉金融,,200,06) :7-8

[2] 马黎 银行系金融租赁再扬风帆 [J]中国金融家, 200,4) :96-97

[3] 王恋,张瑞兵. 融资租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分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02):09-09

[4] 潘天珏,罗文婷 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湖南农机,200,03) :0-02

篇9

3.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研究——对当前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的思考章迪薇

4.中国传统女裤与现代女裤纸样的比对分析张蓓蓓

5.上海首尔女大学生网络消费比较分析刘巍然,杨以雄,张燕,金智苑

6.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解读徐佳

7.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探究敖妙

8.基于可拓学的纺织企业设备分级管理研究安春明

9.手写技术的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王嵩

10.民艺行销——从中日两国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品牌作用吴艺丁

11.论视觉氛围中公共性因素——人类社会的和谐教育师晟

12.古诗文中的传统节令服饰文化冯盈之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区高垠

14.从编辑劳动的多元化谈编辑素质的培养罗月花

15.动植物结合纹样在民间服饰中的体现李金侠,张竞琼

16.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础教育对现代设计的意义陈健

17.明代传人中国的日本纺织品研究李志梅

18.军队医院门诊楼重大偏差改建项目的管理思路研究蒲晓霞

19.范·路文兹瓦特的比较模式以及描写模式牛宁

1.知识载体的虚拟化及其认识论意义史新颖,郦全民

2.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多视角分析许建添

3.论专利权穷竭原则张悦

4.文化视角中的英欧关系张惠玲,李晓锋

5.基于修正TOPSIS法的电信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赵息,卢赫,高博

6.立领的三维造型变化与二维结构优化分析刘咏梅,于小利

7.基于辽宁地区6~9岁男童原型的建立吴世刚

8.影视服装的功能与设计郑苗秧,朱秀丽

9.服饰民俗学新探柯玲

10.近代齐鲁地域民间服饰色彩解析崔荣荣,魏娜

11.中国明朝服饰文化探析闫晶,仇华美,尹利琴

12.试释(亞)、(惡)的造字本义张景湘

13.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的认知研究曾丹

14.从文化和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吃"的隐喻王英雪,林美玟

15.建构主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吴蕾

16.高级英语课中的情感教学渗透孙永红

17.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英语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良方蒙诗茜

18.诗歌翻译门径初窥夏少毅

19.论大学生意志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张红英

20.以博士生培养为抓手,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陆嵘,刘建树,张家钰

1.论日共创始人片山潜张陟遥

2.清代书吏的历史流变杨呈胜

3.服饰手工艺术的传承与融合——浅谈中国结艺文化孙荪

4.弓身形态的审美价值与纸样设计孙涛,吴志明

5.我国服装企业资本经营研究胡蓉云,杨以雄,王晓莹,陈榕

6.谈建筑绘画视觉语言与三维空间体验的关系朱瑾

7.意大利时装设计中"元素重组"的思维方法分析钱欣HttP://

8.中西方科学家角色社会定位的比较研究李慧敏

9.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知识共享战略分析李丹,汤兵勇

10.关于建构大学英语口语精品课程问题的思考冯涟漪

11.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映射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山军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71-05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施国民待遇,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运营将不存在更多的区域和顾客限制,银行业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714.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7%,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951.56亿美元,比年初增长54.7%,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负债合计1554.2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5%,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06.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68.8%,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可以说,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已逐步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已经一年多的历程中,金融界此前探讨过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已经被现实验证,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究竟会产生如何影响?中资银行乃至中国的金融监管层如何应对这影响?这是实务界、理论界都在热切关注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现状

(一)经营规模迅速膨胀,网点扩张迅速

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的总资产由2002年的338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623.6亿元,增长了3.72倍。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1.43%提高到2007年的2.4%(见图1)。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规模迅速膨胀。

外资银行在网点铺设的发展阶段上,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调一致。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增加到437家,较2002年中国加入WTO第一年的180家增加了257家,增长143%,平均每年新增设近43家营业性机构。截至2007年末,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下设支行9家)。在网点扩张的区域选择上,外资银行大都是采取从上海、北京出发,逐渐将业务网点辐射至全国,其中有197家位于上海和北京,占总数的45%。仅有少数银行选择从省会级城市进入,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张。近年来,外资银行还加快了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及农村地区发展的步伐,目前,共设立营业性机构超过30家,占全国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10%。[1]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7年)等资料整理。

(二)盈利迅速增加,资产质量稳步提高

2007年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显著增强(图3)。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实现盈利达10.6亿美元,为2002年1.84亿美元的5.7倍,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而其不良资产从2002年的13.73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的3.39亿美元,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7年)等资料整理。

(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股权扩张稳步推进

外资银行在稳步增设网点和机构的同时,还积极参股中资银行,通过股权投资迅速提高他们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份额。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主要集中在加入WTO后的近几年;2001年加入WTO后至2005年初,外资开始尝试参股我国中小银行,在此期间外资的商业银行开始成为入股中资银行的主力,股权投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和经济比较富裕的中等城市),投资金额合计达到了190.16亿元人民币。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限制的逐步放开,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改革的稳步推进并陆续进入上市阶段,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2007年末,共有25家中资银行引入33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2007年末有外资银行参股的中国3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注:3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的总股本为9428.38亿股,这14家银行的总股本占中国银行业总股本的比例超过了80%,因此这14家银行的外资股占比情况基本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股份额。其中外资股在这14家银行总股本持股达1046.14亿股,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1.09%,可以说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参股程度已经相当大。[3]

(四)业务扩张立足于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业务发展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受网点数量和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很难与中资银行直接在存贷业务等同质化较严重的产品方面进行竞争。因此,外资银行普遍将更多资源用于开展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如衍生品交易、QFII、QDII、个人理财等。2007年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加快推出与黄金、石油、股票等重要资产挂钩的创新理财产品,加强个人理财及财富管理的投入,加大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在非利息收入的竞争中,外资银行拥有绝对优势,占总收入比重超过40%,并且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占据相当的地位。

随着政策管制的逐步放松,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有80%的外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存贷款业务,95%开展了外汇存贷款业务,85%开展了外汇资金兑换业务,40%开展企业现金管理业务,10%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50%开展外币理财业务,100%开展国际结算、清算业务,40%开展消费信贷,5%开展信用卡服务。总体上看,针对公司客户,主要提供国际结算业务;针对个人客户,主要提供外币个人理财及信用卡等服务。[4]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积极效应

(一)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完善治理机制

股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中资银行内控制度不严、经营不规范、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的重要制度根源。外资银行参股可以改善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状况。引入外资银行股东,能够丰富银行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增强股东的监督作用;推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最终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有效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规范公司的市场行为,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引入国际资本

外资银行进入可以促进我国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和吸引外资。表现在:第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一些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间接地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第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为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便利了“三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实际上直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增加新的融资渠道。第三,外资银行吸引带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投资的间接作用亦不容忽视。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推动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把不断创新的金融新产品带入我国,尤其是把主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新潮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带入我国,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难得的参照体系,通过借鉴外资公司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传统业务以外的高附加值业务能力;外资金融机构丰富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善于学习借鉴的中资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与业务能力,从而产生明显的“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这也将促进我国银行进行内部改革,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5]

(四)增强外部竞争,有利于中资银行加速内部改革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是金融业长期垄断、抑制竞争所致。长期以来,国内市场被少数几家大银行垄断,导致银行业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的低下,社会整体福利遭受损失。随着我国金融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赢利水平以及强大的产品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的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增加了市场经营主体的数量,客观上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外在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加快内部改革,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在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中资银行近年来加强了技术引进和学习,例如对外资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和卓越理财等理财产品,中资银行能够较快地引进和学习,并做出了积极的市场反应。未来一段时间,伴随外资银行的快速成长,中国银行业格局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旋律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而至的是,中国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将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将得到提升。

(五)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东道国的银行监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保证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提供稳定服务。一方面,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活跃程度高,监管国际活跃性银行显然需要更多的监管技巧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的能力。这将迫使监管当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中国的监管实践中。[6]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的挑战与威胁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为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有利于引进国外资本,改善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水平,增强外部竞争,促进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对此,学术界有大量的讨论。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挑战

从管理体制看,外资银行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性经营,营业方式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而目前我国国有银行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或多或少地承担政策性业务,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在短期内仍将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干预。从运行机制看,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我国银行业目前虽正酝酿银行混业经营的变革,但由于银行发展水平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混业经营政策难以出台。这些都将成为我国银行业今后面临的环境方面的挑战。

(二)外资银行从内资银行手中抢占大量业务和市场

外资银行信誉卓越、服务质量上乘,且大多是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些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战,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与中资银行抢夺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而且还向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进军。而与之相反,内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金融服务技术不成熟,因而还不是外资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削弱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三)外资银行会加剧国内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一是我国国内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近期虽然采取了充实资本金和成立资产管理等办法,但在力度上还不够。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份额的逐步增加,外资银行将逐步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引发财务风险。二是外资银行的国际性强,金融交易技术复杂,但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力度不强、监管部门尚欠协调,使得中资银行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如果监管不善,极会引发金融安全的风险。三是外资银行可能把中资银行作为其转嫁风险的一个工具,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金融风险转移到中资银行身上,将自身的经营风险转嫁或传递到国内。[7]

(四)中外银行的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

本土化是外资银行的一项基本战略。随着外资银行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和机构网络的迅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成倍增长。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外资银行会设法“猎取”中资银行体系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利用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本就稀缺的国内商业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一项针对35家外资银行的调查显示,目前这35家银行的员工总数为7000人,2008年将增加到17000人,增幅为150%。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竞争人才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各层面的人员都将涉及。特别是对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客户经理、资金交易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五)外资银行进入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银行业将呈现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挑战。首先,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营资金不到位、将境内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逃避税收、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而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还比较低下,如果对这些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将带来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工具,这使得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增加。

总之,伴随着中外银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外资银行不断扩张与成长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格局也将由此而发生变革。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市场格局的变化依然不会太明显。但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规模的不断加大,外资银行将在局部地区和业务领域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局部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整体上有利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但其全面进入所导致的激烈的客户竞争、人才争夺、市场扩展等如果处理不好,也将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水平以及整体金融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外资银行进入引导其积极效应的发挥规避其负面影响,成为我们所必须深刻思考的命题。我们认为;从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优化政府行为策略正是我国破解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从微观层面来说

我国国内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应大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世界知名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准确市场定位培育核心客户、加快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来优化自身的经营策略;通过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予优秀管理技术营销人才有效激励以应对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从而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市场扩展;通过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控制有效管理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所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保持整体银行业健康发展。

(二)从宏观层面来说

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的职能、优化对外资银行监管、放松银行业对内准入管制,鼓励民营银行发展等手段,积极发挥外资银行进入的积极作用而规避其消极影响。为了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直接干预与限制市场和企业活动,转到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转到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管制方法,健全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上。与此同时,为了规避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我国必须优化对外资银行监管,通过完善监管法规和制度使得外资银行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提高监管专业化程度减少相应的监管成本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增强监管的审慎性而非强调具体经营行为管制来提高外资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陈光.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5).

[2]杨华.中、外银行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对比[J].国际商务研究,2000,(5).

[3]陶士贵.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策略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2,(11).

[4]中国银行国家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竞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