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学调研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7 13:59: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联合办学调研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

篇1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篇2

襄阳市农广校如今的良好局面,得益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好政策,得益于主管部门与上级农广校的支持,也是教职员工努力拼搏的结果,更有临危受命的襄阳市农广校校长高彬的功劳,在她的带领下,襄阳市农广校在逆境中重振。

破局

高彬是农广校的“老兵”,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广校工作,经历了农广校发展中的起起伏伏,她了解农广校,热爱农广校。上任襄阳市农广校校长后,她坚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关键是要找回信心,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经多方调查和思考,高彬将中专招生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她认为此方向正确,又切实可行。首先,农广校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教育应是立校之本;其次,在农广校发展的最艰难时期,有不少兄弟校已摸索出比较可行的办学模式,可以借鉴参考;再次,在襄阳市农广校的低谷期,整个中职教育也都处于低谷,但农民工就业形势正在向有利于中职教育的方向迅速转变。

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高彬上任后,立即组织召开了全市农广校工作会议,介绍巴东、宜都等兄弟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农广校工作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振旗鼓”的工作思路,并规划了三年工作目标,会议给与会分校教职员工巨大鼓舞。各分校采取积极措施,多形式开展招生宣传;结合各分校实际情况,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办脱产的,有搞联办的,有与初中接轨的,也有与“技能培训”衔接的。

2005年招生工作中,老河口市农广校表现最为突出,他们与汉江职业培训学校联办中专,中职教育与“阳光工程”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学员的培训、就业、学历教育以及学费等问题,在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以及学员之间架起了一条有益的桥梁,当年该校招收中专学员258人。

老河口市农广校的成功,为襄阳市农广校树立了一面旗帜。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河口市分校联办中专学历教育的成功,2006年3月,高彬再次组织人员到老河口座谈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以农广校简报形式下发各地,鼓励各分校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加快恢复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全市农广校教职员工精神振奋,主动出击,广泛寻找联合办学伙伴,2006年全市招生人数再度翻番。通过两年的努力,农广校工作局面终于打开了。

规范

2007―2009年,襄阳市农广校招生工作不断上台阶,同农广校联合办学的民办机构达19所,成绩突出,高彬同志也先后获得了“全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农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高彬选择了冷静,她清晰地认识到,襄阳市农广校的中专教育恢复是通过联办途径实现的,而在联办中各地的方式方法不统一,不规范。要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规范办学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规范办学,高彬提出“以我为主,强化对联合办学的管理”,首先厘清农广校与其他办学机构的关系。学员取得农广校的学籍,所以必须以“我”(即农广校)为主,招生宣传、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农广校的办学政策,联办学校必须接受农广校的统一管理。根据此思路,高彬作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一是选择符合要求的联办学校。社会办学机构良莠不齐,农广校从办学资质、办学规模、办学声誉等多方面审核,选择对联办意愿强烈、接受农广校统一管理和指导的办学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达不到要求的,违背农广校办学宗旨的,不与之进行合作。

二是严格执行合作协议。与各联办机构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协议内容包含各个办学环节,责权利明确,并按照协议严格执行。

三是规范“农广校”名称的使用。在联办机构使用“农广校”名称方面,农广校严格把握尺度,坚决杜绝“混淆视听”或者“浑水摸鱼”现象发生。在各媒体上的宣传内容、招生宣传单、录取通知书、就业协议等可能涉及到农广校名称的情况均需农广校审查。

三是对联办学校定期巡查。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分管中专的校长或专职管理人员每星期要到联办学校了解情况,以随时掌握联办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动向。

2010年5月,湖北省农广校召开全省农广校中职资助暨教学管理培训研讨会,高彬同志代表全市作了题为《注重环节狠抓细节――努力提高农广校办学质量》的典型发言。这也是湖北省农广校对襄阳市中专学历教育工作的肯定。

拓展

取得成绩后,高彬再接再厉,她认为:只有不断拓展农民培训的形式,不断创新,农广校的工作才能持续推进,农广事业才能永葆青春。

2006年,作为襄阳市农广校科技项目的主持人,高彬组织撰写了《襄樊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示范村建设项目书》,被襄阳市科技局批准实施,经费3万元。在谷城县农广校的配合下,该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围绕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这一目标,通过示范村建设,建立了标准化的农民科技书屋;并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指导示范村形成了蔬菜主导产业,支持示范村建立和完善了大棚、绿色植保、节水灌溉等设施。项目建设两年来,示范村农民科学素质整体得到提升,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得到提高。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分类培训与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素质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经验,对襄阳市农民科学素质培训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009年7月,该项目通过襄阳市科技局专家组验收,并获得襄阳市2010年度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这也是襄阳市农广校首次获得的项目成果奖。

此外,襄阳市农广校还结合国家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组织撰写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书,并向市科技局成功申报了《襄樊市现代蔬菜产业技术农民培训示范村建设项目》,获得项目资金3万元。2010年6月,高彬带队在示范村刘古岗村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开展了第一期培训。

篇3

西雅图大学《社交媒体准则》地址:http://seattleu.edu/marcom/Inner.aspx?id=53083

休斯敦大学《社交媒体准则》地址:http://uh.edu/policies/social-media/index.php

②2012年8月15日克里斯·波德里克斯(Chris Boudreaux)回复邮件中的表述.

参考文献:

篇4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校企合作”是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及组织模式研究两方面。校企合作是国家行为,这种行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表现出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而且明确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这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对校企合作进行相关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达成共识,还处于各抒己见的状态。国内多数文献大多介绍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将科研机构纳入其中,诞生了“产学研合作”新说法,在实际应用上与校企合作是一致的。

2.研究的主要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职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传统办学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探索出一套内容全新的、代表时代特征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人士研究的主要话题。

在传统教学中,企业只是起辅助作用,这就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目标不一致,这就形成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的瓶颈(招生难、实习难、就业难)。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应运而生,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这已成为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选择。黑龙江职业学院通过近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和实践,顺应市场办教育,结合企业搞实训,积极摸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3.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虽然,现存的有关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这其中,基于理论框架阐述的很多,基于现实环境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很少,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和探讨。笔者试图从我院的办学模式入手,从实际出发,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我院实施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深入阐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对策,并为我院更好地实施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模式是解决同类问题的一种方法,把实践中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在产业和教育之间、实际生产过程和教育活动过程之间建立非常密切的联系,利用学院、产业、行业、企业等单位各自优势,把以间接知识(课堂传授)为主的环境和直接知识(现场实践)为主的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产学结合,是指在政府的协调和资助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专业、制定计划、教学大纲和开发课程,为企业培养合乎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双方互聘教师,学校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学生更加实用、技能的知识。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先录用学校优秀毕业生,利用学校优良的教学环境、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项目、研究课题,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和技术攻关科研课题,真正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不但为行业企业培养合格的熟练工人,而且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并增强行业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性,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研究的价值

1)创新点 校企合作双方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准,采取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1)订单式培养的校企结合;(2)专业方向设置与教学内容设计的校企结合;(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校企结合;(4)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结合;(5)校内外实训条件不断完善的校企结合。

其最终能够达到校企合作推进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落实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促进订单培养的目的。

2)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身处于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转型期,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已成为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选择。

3)应用价值 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3.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思路、框架:结合我国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问题,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落实并执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分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确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特征、意义等;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对我院现有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和研究,阐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主要类型;最后,找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4.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工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1)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调研,找到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制定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可行性报告做准备。

其中包括:

(1)现行的法律对于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规定处于盲点;(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联合办学发展;(3)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开展;(4)经济社会发展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在拉力不足,还未真正体现市场的引导作用。

2)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后,逐条论证,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其中包括:

(1)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

①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②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畅发展;③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学生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2)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①协调和巩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利益;②培养“双师型”教师。

(3)挖掘校企双方的管理资源优势

①学校的管理资源优势;②企业的管理资源优势。

将以上的研究过程将被应用于我院相关专业,并通过与其他未实行的专业进行对比研究,以验证该方案的可执行性。并总结出一整套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方案。

5.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文献法:通过查阅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意义。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以各种形式(如:书信交往、电话联系、发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等方式)向合作企业进行封闭式或开放式调查,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市场调查、企业走访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情况,做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以便于进一步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3)分析比较法: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研究机构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知识和有关管理经验,对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情况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利用文献法和调研法的成果,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方案。

篇5

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配置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来,珠江三角洲首次爆发了“用工紧”,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其实,“用工紧” 是工作难度和劳动力素质双重差异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高达 31.9%,但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广东省最近对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306家企业的调查,有128家企业急需招聘技术工人1.8万名,而应聘人员中符合企业招聘条件的相当少。据测算,到“十五”末期,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

打破区域人才流动壁垒

据了解,“用工紧”的一个原因是信息渠道不畅通,提高劳动技能为主的培训基础尚未形成规模,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务需求尚未对接。用工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劳务输出地,信息传递滞后加剧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如何建立良好的劳动力供需渠道,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务。

专家认为,应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区域性的合作平台,打破信息共享的瓶颈,加强区内省际之间劳动力市场信息沟通,从而打破区域人才流动壁垒将能有效缓解珠三角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而锐旗人力在异地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基地,为解决“用工紧”提供了新出路。

锐旗公司总经理杨希宏指出,在开封建立了人力资源储备基地后,珠三角企业的用工信息可以很快反馈到河南,当地可根据用工情况及时组织人才输出,而且当地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就避免了人才流动盲目等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锐旗与内地劳动力富余的省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运用资源供给网络,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基地,能为当地人才输送提供一条可靠的途径,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人力资源配置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资源配置需求。

开创多渠道人才供给模式

锐旗近日还与河南开封教育学院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双方将通过资源互换、优势互补,从学生安置、联合办学、实习生计划、短期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据悉,锐旗正在尝试开创“一站式”人才供给模式,即学校订单教育、为企业提供岗前培训和劳务派遣等多渠道相结合,把输送安置劳动力的劳务合作拓展到包括技能培训、组织输送、跟踪管理、劳务、劳务派遣、信息服务在内的全方位合作。

篇6

一、室内设计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其目标是以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在室内设计中对美术基础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注重创新能力的实践培养;教材内容陈旧等。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还要兼顾到市场的需求,只有两方面紧密地结合,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室内设计在高职教育模式中的探索

(一)室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来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于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对一套设计方案而言没有创造构思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重点训练学生,使学生养成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对设计方案的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的成品,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只有对传统方式的颠覆,打破常规的设计惯例,才可以设计出更适合当下生活方式、改变使用者生活行为方式的产品。这不仅是在设计一个作品,而是在设计拓展新的行为方式。这也是室内设计师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室内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不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校教育模式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同时由于市场庞大,设计师缺乏,现有的优秀设计师在各个项目中疲干奔命,导致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并且缺乏创新,抄袭之风盛行,设计水平难以提高。这一系列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室内设计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应提高白身的业务能力并对社会需求明了于心,通过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满足室内设计行业的需求。

(二)加强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过程中,学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起了重要作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只有大量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才能拥有助于现实思维的跨越。室内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专业知识、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实践经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改变仅仅依靠课堂获取知识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选修课程课外阅读及网络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积极参加工程实践,积累实践经验。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课程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以讲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由于课程的整合,有些课程由于受到知识逻辑性的影响,需要走出课堂,直接到市场中去学习,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以室内设计方向的一门课程“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例,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将此课程的教学安排贯穿于整个学期,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理论课占了2/3以上,而市场调研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性东西过多,而感性认识不足。而现在,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市场调研,采集样本,根据实践中察、听、问、摸,对所学材料课有个大概的感观上的认识,写出一套相关的市场调研报告;从报告中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认知度、难点。然后根据与学生的交流和市场调研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授课,这样学生便可把市场调研中的种种问题带到课堂,有针对性地提问和听讲,解决自己的难点和疑问。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前期市场调研中的问题再授新课,在此期间学生又会出现一些不懂或是不理解的知识,通过这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把问题再带到实际中,进一步地进行市场调研、考察,这样反复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有意识的取舍,会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只是对其中的一门的专业课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对于其他的专业课的设计都可以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有实际技能的毕业生。

(四)实验室训基地的建立以及实习模式的探索。

在职业院校中,实训场所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可以和企业联合办学对职业院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装饰装潢公司接受所有的学生实习和实训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从设计方案策划,到设计的实施过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经历。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不再需要用人单位的再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引入制”的模式,让任课老师承担一些社会上的项目,将这一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3年的学习,学生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这样既解决了社会对有用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学校的就业率问题。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现代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亚洲地区也加快了贸易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广西,迅速成为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和境外贸易集团进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道,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课题进一步的开放开发与打造,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广西正在成为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中心之一。近年来,企业用人需求反馈急需大批既掌握东盟各国语言、又熟悉国际贸易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一些岗位如:收银员、导购人员、会展人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出现了不小的人才缺口。

目前广西中职学校推行的是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的“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这种“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东盟国家与我国交流日益深入的状况下,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东盟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企业需要既懂得东盟语言文化又通晓国际贸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借鉴国内诸多高等学校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中职教育国际化课题的研究。

一、中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内的中职院校通过与国际上的教育机构、大型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逐步适应国家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中职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速中职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才竞争力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我国中职教育未来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选择与淘汰,必须用国际标准要求自己。竞争速度的加快和竞争范围的扩大,也将为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动力。

2.中职教育国际化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国际化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创造公平教育、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最佳途径,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职教育国际化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与其它类别的教育院校相比,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部分受到冷落。学生读完中职后一般还要继续深造,进入高职、大专院校再进修几年,否则就业方向和前景不容乐观。如果能将就业、创业、升学和留学四条发展渠道全部疏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瓶颈。推动中职教育的国际化,在培养学生掌握具体工作技能的同时,使之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国际化视野,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完善和升级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中职教育国际化的局限

1.传统职业教育的束缚

传统的职业教育,还是从就业的角度来制定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掌握一门具体技能。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型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国外发达国家的中职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工作技能,更能突出地发展自我,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我国的中职教育应更多地培养跨文化、跨学科全面发展型人才,以期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2.落后观念与机制的制约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未能与社会需求一致,现有教学体制对中职教育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限制。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的指令容易造成中职教育的形式化和不实用,加之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使技能型人才失去了应有的位置,致使中职教育受到冷落。

3.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国教育机构的冲击,相比之下,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更为社会所认可。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仍然较为保守,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和收费标准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的约束,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相比体现不出创新和差异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常常在同行业竞争中被边缘化。

三、推进我国中职教育国际化的举措

增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中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1.师资队伍国际化

要适应中职教育的这种国际化趋势,就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加快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支撑。中职学校只有不断吸纳优秀的外语人才,适时选派本校教师赴国外研修,才能逐步使学校的教学理念与国际接轨。通过国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国内外院校合作办学,不断开发出国实习与留学通道,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发展选择。

2.教学理念国际化

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通用课程,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活动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3.人才评价标准国际化

建立与国际接轨又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与国际教育机构学历互认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积极引进国际各类职业技能考核体系,形成开放灵活的办学体系,实现人才规格设计的国际化。教育不再是封闭的、孤立的和终结性的,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统一在全球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中。

四、中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1.调研东盟国家和国内企业人才需求,形成调研报告

调研东盟国家及国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传统的“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东盟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形成调研报告.探索中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中职教育国际化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国际化职人才培养模式从东盟国家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分析、课程建设、

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采取学生两年国内学校学习东盟语言和专业知识,一年出国留学模式。学生经过考核合格后,第三年到东盟国家(越南、泰国)大学留学学习语言,深入学习东盟国家的文化习俗,安排学生在当地的企业进行实训。优秀的学生在东盟国家(越南、泰国)就业,拓宽中职学生的就业之路。

3.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编写东盟特色校本教材

调研东盟国家对中职学校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实施面向东盟国家的中职教育国际化。与东盟国家人才需求接轨,学校在商务越南语、泰语等东盟小语种专业课程开设基础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国际贸易基础》、《秘书基础》、《会计基础》等商务技能课程;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增设《泰语口语200句》《越南语200句口语》等东盟语言课程,让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互补;同时编写《东盟十国风情》等校本教材,增加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十国人文、经济和社会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国际化职业素养,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

4.与东盟合作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职教育国际化长效合作机制

与越南、泰国等合作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探索面向中职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规范对学生国外留学的管理和跟踪,制定《广西华侨学校学生国外留学管理办法》、《广西华侨学校学生国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中外学校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展东盟文化教育,共同进行学生考评,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5.总结交流

以论文的形式总结交流中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苏雄才,王素群.《拓展办学思路促进中职教育国际化》.世界教育信息,2012(10)

[2]王锋.《广西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广西大学,2012(6)

篇8

一、拜泉县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拜泉县唯一一所公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时,经拜泉县县委、县政府批准,由拜泉县第一职业高中、黑龙江省拜泉技工学校、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拜泉分校、拜泉县卫生职工学校四校合一,成立了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学校校园现占地面积40500平方米。现有办公、教学、实训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食堂宿舍一体楼一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学校现有计算机实习实训教室4个,汽修实习实训教室和综合活动室各2个,有电子、护理、服装、中式面点、畜牧兽医等专业实习实训教室各1个,有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保健室各1个。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为1200万元。拜泉镇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已成为集国家开放大学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各种长、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

(二)在校学生人数与教师配备

学校有全日制中职和技工教育在校生590人,非全日制中职和技工学生1932人;开放教育电大在校生216人。除此之外,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任务,对贫困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和退伍军人等进行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提升等培训,每年至少培训3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30人,中级教师31人,“双师型教师”25人。

(三)专业设置

学校全日制中职和技工教育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幼儿教育、护理等专业。非全日制开设的专业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服装制作与营销、烹饪(中西式面点方向和中式厨师方向)、实用种植和养殖技术等专业。

职教中心的电大部开设专科和本科:其中专科包括金融学、法学、小学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护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本科还包括金融学、法学、护理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药学、汽车、小学教育、园艺、广告、物流管理、数控技术、旅游、学前教育、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粮食工程、粮食储藏与检测技术等专业。

(四)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招生量逐年回升!县委、县政府、教育局把招生指标分解到各乡镇、个系统,年终考核其完成年度中职招生任务情况。统筹制定高中招生计划,继续减少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尽量为中职招生预留空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努力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工作。成立中职招生小组,通过初三学生家长微信群转发了职教中心学校招生简章和招生计划,动员初中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教育。从2018年起,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学校的招生。特别是2019年秋季学期,拜泉职业教育中心高一全日制中职新生招生突破200人大关!这是近二十年来招生工作的最好成绩!

入学无忧。2020年中职和技工招生,我们将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录取、优先选专业、优先安排住宿、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推荐升学和就业,免收三年学杂费。高一、高二年级所有拜泉县及其他市县农村户籍学生、涉农专业学生都能享受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拜泉县及其他市、县的城镇户籍学生以及城镇低保等“八类”困难家庭学生原则上按照15%的比例评定享受国家助学金名额。总之,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同样的升学和就业的机会!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2019年初,校长王标出台了《拜泉职教中心学校“一二三五”振兴计划》:一个理念: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两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三个策略:求真、求善、求美五项重点工作:1、党建工作,统领发展。2、招生工作,促进发展。3、德育工作,首要任务。4、教学工作 ,重中之重。5、后勤工作,服务大局。

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德育工作。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优化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到中职学生培养全过程。强化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加强理想信念、生命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持续开展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展示活动,培育和打造典型。

2.拜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在严格落实国家、省和市职成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还积极筹措资金主动做为、大力投入。按照省政府“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的要求,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需要。努力改善拜泉职教中心学校办学条件,2020--2021年将投资6500万(其中国家产教融合项目资金2000万元,其余4500万元均由拜泉县政府投资)为职教中心建设综合实训楼一栋12382平方米,食堂宿舍综合楼一栋8411平方米,同时对校园进行全覆盖整体规划设计,包括硬化、绿化,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环形塑胶跑道等等。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019年拜泉职教中心教师深入乡镇、村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进行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总计培训5个乡镇,1248人;对下岗职工、农村进城无业人员等进行服装缝纫技术培训180人,直接就业100人;中式面点培训130人;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培训81人等等。

2020年,根据当前疫情形势,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马上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就业困难群体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线上培训,待疫情过后,将组织开展烹饪和服装制作与营销培训。努力打造养殖和烹饪本地特色培训品牌。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拜泉职教中心和黑龙江汇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养服装制作产业工人;和飞鹤集体旗下瑞信诚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畜牧兽医专业;和东方希望集体合作共同打造计算机、汽修、畜牧兽医、护理等专业。

5.毕业生升学就业选择多

拜泉职教中心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升学或者就业。选择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形式直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读大学,或者通过参加“中职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考入黑龙江省内的高等职业院校读大学。比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南农垦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哈尔滨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齐齐哈尔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国一重技师学院、齐齐哈尔技师学院等50多所院校。

学校的毕业生还可以还可以凭着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直接就业。比如到东方希望企业集团,黑龙江汇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瑞信诚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业。

二、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委员和专家们认为,虽然拜泉县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

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另外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还有思想认识不足,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由于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导致社会上盲目追捧高学历,普高过热,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社会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差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教育资源差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另外,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三)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的拜泉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就业制度执行不严

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级技工匮乏,迫切需要企业在岗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水平。

三、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对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状况的调查,委员和专家们表示当前学校对于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想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委员和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3、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二)要把拜泉职教发展为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教育

到2022年,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计划将全日制、非全日制及各种培训专业设置达到10个以上,重点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新兴专业。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特色学校需要特色专业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拜泉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拜泉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要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引导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承接县政府下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复转军人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3000人次以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鼓励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还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学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更要重视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篇9

(一)广泛开展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教育思想观念取得新突破。按照市委部署,广泛宣传学习,全市教育系统召开动员会165场次,专题座谈会1326场次,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56场次。深入调研,市教育局领导围绕市委教育民生调研课题,开展6个专题调研,并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全市教育系统共形成调研报告630份。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4期教育思想大解放论坛。通过学习宣传、讨论调研、决策部署三个阶段扎实有序的工作,教育系统思想大解放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推动了教育管理与工作方法的创新,实施“三项教育经费”专户管理,开创全省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规范管理的先河;推行市辖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竞争性招标,对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率做出了新探索。

(二)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办学条件取得历史性改善。*年全市新建校舍1112幢48万平方米,维修828幢30万平方米,拆除1775幢52万平方米,至今年1月基本达到省提出危房拆除100%、维修完成100%、新建项目主体封顶100%的要求,成为通过省危改验收的7个地级市之一。为使新建项目尽快竣工交付使用,防止出现烂尾工程,今年采取奖励措施,继续加大力度,抓紧工程进度和质量,到8月底,所有新建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并顺利通过省专项审计。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取得历史性改善。

(三)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发展迈进新阶段。从*年春季起,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我市135万多名学生免缴杂费、课本费,全年直接减轻群众负担5.56亿元。义务教育迈进真正意义的免费教育新时代,跨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落实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组织学生入学的责任,建立防流控辍考核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校长“三率”(巩固率、合格率、升学率)考核,加强防流控辍工作。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年,全市有小学2155所,在校生927381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9.91%,毛入学率113.99%,毕业生升学率96.82%。初中268所,在校生473776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7.60%,毛入学率109.49%,毕业生升学率为94.19%。

(四)扎实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新跨越。为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市财政*—2011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高中阶段学位建设,每年从市级教育费附加中安排60%的资金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建立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今年支持新建重点项目28个,新建校舍面积8.23万平方米,新增高中阶段学位3万多个。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取得新进展,吴川一中、遂溪一中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确认验收,坡头区一中通过初期评估。*市四中、徐闻中学通过省教学水平评估。目前我市有4所学校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确认验收,1所学校通过初期验收,11所学校通过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支持湛一中与寸金教育集团、市二中与中英文学校等民办学校联合办学,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制定《*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教育学院与*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合并重组,创办*市社区大学,完成*市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建立了中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立高中阶段招生奖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完成普通高中招生59993人,增长27.5%;中职招生37944人,增长53%;技工招生12338人,增长13.4%;外送生13561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受到省教育厅的表扬。

(五)重视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取得新发展。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科学楼一幢,增加高中层次教育,使其发展成为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集听障、视障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达34个班456人,居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第三位。做好“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全市““三残”儿童学龄人口入学率小学为92.93%、初中为92.92%。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全市幼儿园691所,在园幼儿154961人,3—6周岁学龄幼儿入园率为66.03%。

(六)实施“新装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理化生实验室124间并通过了省的检查验收,补充了一批新课程实验仪器。全市现有计算机室742间,计算机40060台,高中生机比为12:1,初中生机比为36:1。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与安全管理,1122所中小学实现联网,举办了3期网络安全培训,培训132人。做好教育信息网的维护与应用,保证高考、中考网上报名、填报志愿等网络通畅。开展“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活动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站总量名列全省第一,建立了一批特色学科网站。市教育局和4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参加*年广东省首届小学生电脑英文作品比赛,共有15件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10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按新的编制标准完成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完成高中教师资格认定2952人;表彰了200多名市级优秀教师、3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和265名优秀班主任;评定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176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787人。协助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工作,71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举办了全市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开展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教师职务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等专项培训,17000多名教师参加了远程非学历学科培训。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做好代课教师调查摸底和首次“代转公”招录报名工作,解决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工作进展顺利。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分别达到99.6%、97.35%、88.35%。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获得省一等奖12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25人;参加广东省优秀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湛师附中张妙龄、霞山职中李茸分别获得中学组、中职组综合一等奖。

(八)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提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扎实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800多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C证培训,5万多高中学生到市德育基地参加军训。继续开展创“双优”学校活动,新评市级双优学校10所,复查35所,验收班级自治示范学校1所,举办“奥运精神伴我成长”、“朝阳读书活动”,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书信活动,创建“书香校园”,11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表彰了2000多名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以庆祝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利用走进形势教育大课堂,让学生感受祖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开展群众性学校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31足体育活动和校园集体舞推广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十八届中学生协作杯田径运动会。参加省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金牌总数排全省第七名、团体总分排全省第九名。参加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市二中勇夺金牌6枚,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和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市特殊学校盲人足球队代表广东参加全国盲人足球比赛夺得冠军。参加省第三届青少年书法比赛,荣获一等奖7名,二、三等奖各8名,获奖总数排全省第二名。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先后开展3次大检查,保障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抓好教师新课程培训,组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加强对课改工作的指导。完善普通话和英语口语考试,规范中考命题与评卷工作,维护中考公平公正。强化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抽考与分析。加强校本教研,各学科教研员送教下乡,上好示范研讨课。继续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学校做好迎接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抓好高考备考调研与指导,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成绩连续5年创出新高。*年全市高考上线总人数排全省第三,本科上线人数14595人,增长16%,本科上线人数增量占全省1/6;选考科类状元占全省1/3;美术类考生上本科人数占全省1/6,体育类上本科人数占全省1/5;被清华大学录取人数占全省近1/6。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学290人、二等奖647人、三等奖818人。

(九)加强教育督导和法制工作,依法治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对各县(市、区)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教师队伍建设、事业发展等专项督导考核,督促县级政府落实基础教育发展责任。开展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评估,验收确认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570所,占27%。继续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创等级工作,评上省一级幼儿园1所,市一级学校2所,复评省、市一级普通高中5所。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1万多人。加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一中、*市二中、坡头区一中、*市第*小获得广东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开展教育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和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完成*市教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治理教育乱收费。全市组织检查学校收费2000多所,清理违规收费项目5个,清理违规收费9万多元,通报或曝光有偿补课等案件12宗,处理相关责任人15人。

(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教育行业风气明显好转。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加强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推进“阳光招生”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创新廉政歌曲合唱比赛暨廉政主题文艺晚会。确定*市二中等3所学校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校。受理教育306件,查处违法违纪人员22人。完成4期“行风热线”上线,解答群众疑问133个。继续抓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教育学院等8所学校被评为*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满意单位。从严治考,加强高考、中考考场建设,规范考场管理和考务工作,实现平安考试。顺利完成高考、中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共17万多考生的考务工作。树立人本思想,推进中考改革,将普通话、英语口语考场设到镇一级学校,缩短考试时间,降低命题难度,方便考生,减轻学生负担。增强服务意识,在考生报名、考试、填报志愿等环节,通过媒体访谈、作辅导讲座等形式,为考生提供热心服务、优质服务。心系地震灾区,全市教育系统为灾区捐款1431万多元。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教育投入不足,保障不力,教育债务沉重。*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23.17亿元,占GDP比例为2.65%,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现有教育经费政策也不落实,部分县(市、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三个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未能及时安排使用,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中职学生生活补助和农村税费转移支付用于教育发展的政策还没完全落实。加上教育历史欠债24亿元。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经过危房改造后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教学仪器等基本设备设施配备不足,达标率低;城镇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初中平均班额高达69人。初中辍学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防流控辍”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学校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学校安全工作形势较为严峻。

篇10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目前黑龙江省具备MPAcc培养资格的高校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五所院校。其中东北农业大学也是刚刚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养资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学员。通过对这五所学校发放的MPAcc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发现,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成为构建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当前阶段,各培养单位对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处于边学习、边研究,边培养,边校正,边优化的状态。尚未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学生发展、市场需求的MPAcc培养模式。MPAcc的培养旨在为社会提供系统掌握高级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会计工作领导潜质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立MPAcc培养模式时,立足市场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而后重新确立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力求培养出“理论提升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当前的MPAcc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学术型会计硕士和专业型会计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MPAcc的培养还延续着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学,但案例的选择多是一些经典的国外案例,从时间和空间上与中国国情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师资队伍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各学校的MPAcc指导教师90%以上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教师,同时负责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教学工作,对于实务的指导甚少,难以摆脱学术型的影子;对于学生实践教学这块,多采取放任式教学,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实践导师近乎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起到辅导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学校的两年制速成式培养,致使研一就必须完成30学分的课程,繁重的课程除了量的积累外,却很少有质的飞跃,研二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实践、研究断层,更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突出实践指引教学,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研究贯穿始终。“用中学,学会用”最终达到具备“理论提升、实践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该培养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录取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课题研究阶段,如图1。

(一)录取阶段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薄弱环节进行考核,以弥补在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缺陷。对于全日制MPAcc本专业考生,要在笔试结束至复试开始这段时间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专业岗位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可认证的实习证明,同时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以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检验实习的效果。对于总成绩(全国联考成绩和复试成绩之和)优异者,按排名次序,给予奖学金奖励,如第一名全额奖学金,第二名学费减半,第三名部分减免学费。

(二)理论学习阶段

根据MPAcc学员的实习工作岗位和就业意向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学员资质,将培养方向定位CPA(审计方向)、CFO(财务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核心课程依旧按照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课、外国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外,还要及时的将新理论、新法规,以及当前企业中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确保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而在方向课的设置上,则依照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针对CPA审计方向,增设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T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MPAcc学员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将各课程指导教师整合为一个CPA审计方向导师组,共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同时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的实务专题讲座,定期将校内导师派到相关单位调研学习。针对CFO财务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进行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强调全程式考核,除了试卷的形式外,还将课堂作业、课上讨论、案例分析、撰写专题报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构成总成绩。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期末按学习成绩与导师组综合评定,评出2—3名学习标兵,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学金,以资鼓励。而对于默默付出的导师,由全体学员进行投票选举,按照教学态度、质量、对学生的帮助等方面评出优秀导师,树立教学模范。

(三)实践阶段

作为培养单位要积极与所在区域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与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基地,同时国家也为提供实习的单位制定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以鼓励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二的上学期(9月—次年3月),将MPAcc学员派遣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CPA审计方向的学员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CFO财务方向的学员则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时的校外实践导师将充分发挥作用,不但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学员的技能弱点、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实习结束,学员要整理出一份详实的实习报告,实践导师也应做出一份客观的实习评价。整个实习训练,学员不但在实务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时也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根据校外导师评价,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评为实践之星;对于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给予奖励,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单位。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对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校内的专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以研促学,定期举行师生论坛、汇报演讲。在探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术论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写作能力。最终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汇报演讲的效果等来评定学员的学术能力,对于在学术上有突破的学员优先授予创新科研课题,根据教师对学生学术指导的成果来评选优秀导师,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让老师和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之余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