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德育概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评价标准之超越教育目标
形成性的小学德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从加强德育条件和活动本身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多类型的全面教学,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3、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方法
形成性的德育评价并不是说非要创建完全标新立异的评价模式,是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得出更适合本学校的评价模式,在不断改进中不断完善形成性德育评价体系。而如何创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选择方法呢?
(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重点。赞同定量评价的人觉得通过采用定量评价的评价方法能够将德育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隐形的旧观点打破。同时,也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以评价功能的不同来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评价,造成对评价方法不同观点的不同。为了能够降低这种混乱的产生,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则是在对定性分析、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和定量分析三者进行相互结合中来进行评价的。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不管是否新课改,做作业就成了数学学习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学生开始上学就有了作业,教师布置的正式作业、数学家庭作业、数学配套练习,再加上家长给学生买的资料题,学生一有时间总是不停的做作业。我们能否把布置作业与作业批改也改革一下,把学生和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当中解放出来,干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呢?我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布置数学作业
作业作为数学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数学作业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数学学业上的提高。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也是巩固教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作业布置的好,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协调与发展,反之,就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布置好作业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布置数学作业要有新颖性、实践性。以往数学教学当中的作业老是要求写写写、算算算,枯燥无味,父辈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数学的。而现在的我们,应将数学作业看成学生学习、创造激发兴趣、游戏的乐园。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实践。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当中才能感悟到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我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教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学生主动操作、试验的作业。如认识完长度单位《米》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后在父母的帮助下,量一量你家里人的身高,并作为家人的小资料记录保存下来。在学习完《时间的认识》后,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一天作息时间写下来,看谁安排的合理。通过这些作业,使学生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布置数学作业要有层次性、形式多样性。数学作业形式多样,学生做作业就有好奇心,进而喜欢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教学当中,每一个班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参差不起,我们布置的作业就会使优秀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事情发生。为了照顾全体学生,首先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自助餐”式的作业,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将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适合水平差一点的学生,B层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C层适合优秀的学生。以圆锥的体积为例,A层是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面积,求圆锥的体积。B层是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或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求圆锥的体积。C层是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圆锥的高,求圆锥的体积。其次,布置一些“套餐”式的作业,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混合运算后,我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苹果每千克3.5元、梨2.25元、桃子1.78元、橙子2.567元根据信息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这样的作业因人而异,优秀生提的问题难一点,差生提的问题简单一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作业的批阅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师批阅作业还用红色的“√”与“×”,这种单调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也没给学生传送多少温暖的鼓励;一个“×”却能带给学生太多的冷漠与打击,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新课标》提出“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批阅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及时面批。作业批改时教师的常规工作,学生刚交上来的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批时及时指出学生不正确的地方,有利于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改正,也有利于教师知道每一个学生的那些知识没有掌握,在纠正时可以做到心里有针对性,为以后教学调整起到关键作用。还可以避免学生对答案或个别抄袭作业的现象。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逻辑性,而且小学数学对小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小学数学不像其他课程具体化,小学数学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小学生进行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那么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改进及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情况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树立明确的目标及规划。
目前,在许多小学中出现的想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偏低,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抓不住重点内容,对该讲解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只是带着完成课堂授课任务,缺乏对小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小学教师基本从内心就没有对小学生教育引起重视,只是草草了事,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基础打不牢固,甚至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教育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课时,应该突出重点,并结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有选择的教学,提供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比较死板。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死板,教师不能采取比较有吸引力的新鲜的活跃的方式进行授课,还是采取课堂上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这很容易出现学生走思、打盹儿、说话等现象,学生有时还听不懂,学生学习完全出去被动状态,所以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应试考试分数低,结果造成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
学生能够进行学习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课堂,而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一名教师教学的方式及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一名优秀的教师懂得善于观察学生听课状态,做出正确的指引,把学生的思想吸引到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现在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导致课堂质量降低,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4、小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数据调查显示,学生如果对哪一门课程比较感兴趣,那么这一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往往是最好的。所以,在学习中,怎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学生听课时精神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效率降低,结果考试成绩分数低,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学习兴趣当然就提不起来,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及优化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源泉。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积极地思考,进而去发现、去创造新的领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变通,更好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由于教材中所讲的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调,缺乏吸引性。这就要求教育等有关部门对教材进行更新,依据学纲,连接学生本身的学习及理解能力,进行大胆创新,打造一个有助于研究问题的环境,进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及一探究竟的决定及毅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进行讲解三角形的周长时候,可以制作很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再在这些图形的背面加上磁铁,把这些图形扔向带有磁性的黑板,这样这些图形就被神奇的吸住了,同学们或许对这个现象感兴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探讨其周长,教师在旁进行指导,算出一个拿掉一个,最后指引学生探讨三角形,让学生开动脑,运用多种方法计算三角形的周长。这样生动、有趣的情景,不仅让课堂积极活跃,而且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所以,创造一个与数学学习探讨有关的环境,能够既省时又省力,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
2、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其实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法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数学的信心。由于小学生缺乏准确的判断力,而且数学知识往往都非常抽象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于是就出现了恐惧、厌学等现象。但是要让学生认清数学的本质,其实数学就反应在平常的生活中,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其实都反映了数学问题。比如学生可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认真观察汽车牌照,记在心里,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及敏感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及对汽车牌照的认知。
3、增强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身上,学生可以感受到对工作的热情、责任心,教师的为人处事。因此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师只有从实践教学开始反思,才会更有实际性、针对性。从而找出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改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本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数学是小学最基本的课程之一,数学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改进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使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创造探讨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0引言
创新是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相对容易了,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要懂得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的设立、数学实验的开展等,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才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它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3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在于不仅使学生在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中学会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开展游戏、讨论、自由活动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在实践中求得发展。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要经历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艺等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了一种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还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学会交流和合作,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采纳不同的意见,才能融合具有创新性质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开发了智力,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协调,了解了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教科书、书包、文具盒、手巾、铅笔等物体,使他们先自己分辨哪些属于长方形,哪些属于正方形,哪些都不属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此种实践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4创新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只限于理论,却不能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新的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1)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2)把握探究时机。(3)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数学知识与能力是社会交往、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要素,数学是人对社会、世界和人生有独立而理性判断的起源,进而是融入社会的基础。数学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从事职业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数学还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今天,数学是人类交流沟通合作的重要工具,是解决工作问题、人类自身问题、生活环境问题和征服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数学对人类社会具有思想基础性、方法工具性和模式应用性价值
从根本上说,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始终高于现实生活。它促进了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它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为所有创新创造提供数学思想、模型和方法。在关键时刻数学往往能抓住本质问题,促进人类取得突破性进展,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不仅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而且一切重大技术革命的基础也是数学,甚至今天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数学工具。今天,数学不仅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数学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现代技术和实用工具。这一点往往被一般人所忽视。比如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拓扑学在齿轮设计、冷轧钢板的焊接、海堤安全高度的计算、计算机新技术的发明和加工工艺的发展等等方面都提供了有效且便利的思想方法。数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思想框架,通过各种特殊的解决不同问题的思维方式丰富世界的多样性。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秘密,构造种种数学思想,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纵观历史,从医疗上的CT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风洞实验到指纹的识别,从石油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如果没有数学根本就不会有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人们常说“方法总比问题多”,这里的“方法”当然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是数学方法,也主要是指数学方法。数学作为工具,在自然现象研究、经济理论研究,财政分配和金融投资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各种问题,数学提出了许多模式,这是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近日有学者提出在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研究时,不但有传统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方法,还应该添加第三种—数学方法,说明数学方法受到空前的重视。数学模型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研究进程中的成果日新月异,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进行风险分析,指导经济组织活动等已很普遍。最近几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是以数学方法在经济中的运用而闻名的。
2数学能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让人更完美
数学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就是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生产工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数学发展水平成正比,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其运用的数学就越多。数学早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平行发展的独立科学体系,传统的“数理化”科学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数学的核心价值,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科学。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价值,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中介。笛卡尔认为“,现实世界就是数学定律表现物体在时空中运动的总和,而整个宇宙则是一个以数学定律构成的庞大而协调的机器。”正是数学方法为人类开辟了一条获得自然规律的道路。数学的人文价值还体现在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食粮。正如著名数学家M·克莱茵所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变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见一斑。数学教育应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活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
3数学能优化人性道德
数学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工具。在变量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其内容的辨证性体现得非常典型和深刻。在数学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否定之否定、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有很多体现,事实上,人类的早期的哲学和科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数学,由数字规律体现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这就集中地反映了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因此,数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正如许多著名人物所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培训科学家最好的训练方式”。数学的学习和认识还是一种再创造、重新发展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模拟、猜想、验证等活动,概括出数学概念,提出数学命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就是再现数学家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从而这个过程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数学能培养良好的品格
理论严密、逻辑缜密是数学的显著特点,数学的一切结论都有依据,都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既敢于坚持真理又不断完善的良好品格。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以及知识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特点,决定了学好这门课必须不怕困难、努力坚持。因此,数学学习自然地磨练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因为在解题中受到“以退求进”等方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能进能退”的豁达胸怀。
通过数学文化课程的选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方向盘”“定位仪”的角色,唤醒学生内心世界善良的因素。同时,古今中外数学家在追求事业中的坚强意志、在人品上的刚正不阿等,都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美学因素是激发人心向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数学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抽象美、和谐美、结构美,比如美的数、式、形、符号,以及美的结构体系、理论、方法等比比皆是。教师应该能通过数学美的内容展示,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通过美育过程优化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情商和道德品质。
二职业学校数学课的困惑与选择
数学教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学生需要学习的重心,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决定的,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数学的育智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对科学训练的工具功能、对现代工业经济生活所提供的思维模型的“母鸡”功能,是其他学科与内容所不能代替的。但是职校的数学课程已经花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一门,即使花了时间有时却未必获得好的效果,值得吗?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求与知识爆炸所造成学习内容增加的矛盾限制如何解决?从多元智能的理论来看,职校生的优势在动手操作能力,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数学素质当然不可或缺,也要适当培养。
1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困惑
在所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乃至于其他普通文化基础课如英语课)的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状态:学生基础差,无力接受数学知识,又普遍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厌学,也确实不具备学好这些课程的动机与知识条件。因此可以把数学课程归纳为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形成恶性循环。面对此情,学校层面的教学选择就比较困难:理论上重视,实际上无奈;态度上关注,操作上无序;学校当回事,学生当儿戏。现实中的教师就特别没有“方向盘”,缺少抓手,心里没底。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往往有几种无奈的选择:顺其自然,降低要求;强行要求,严格管理;分层要求,有的放矢。
其实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如此,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对应的,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技能欠缺,意志力差,接受能力差,当然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适当选择内容,重视学习效果,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对数学课的目标预设有所考虑。
2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教育的人性化和回归它应有的位置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在许多现实层面上我们的确比过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或者仅仅是简单地盯着眼前的功利化教学,只用分数来简单地评价学生、教师与学校。我们开始从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去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重视学生的差异化成长。但不可否认,许多地方、许多学校仍然是戴新帽子穿旧鞋,用新瓶子装旧酒,嘴里高喊素质教育,但是却踏踏实实地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没有真正地改进教学形式、改变教育思想,对新的课程要求没有真正落实。一些学校仍然套用传统思维,热衷于过分强调纪律,用“授受式”强行灌输数学知识,而忽视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少数学校又认为学生基础差,无法接受,从而放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导致教学计划可有可无,形同虚设。此外,由于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的数学课也越来越像其他课堂一样重视“电光声色”地运用电子教案,不用板书,教师象电影放映员,没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个别化指导,来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有所侧重。但是必须承认,万事万物都有度,丰富多彩是好,但是过犹不及。数学教育仍然需要理解、指导、模仿、思悟。与其他课堂不同,数学课也要小组活动,但是未必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因为数学需要思维,需要高度紧张的脑力投入,需要充分的思考与选择的时间。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当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爱数学,从心底爱数学。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更是我们当然的选择。
3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数学课堂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的热热闹闹。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观察与猜想———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归纳和验证———理性认识。
数学是科学的女皇和仆人,是科学的语言与范式;数学是智力的磨刀石,是训练思维的工具。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思维训练需要一些反馈时间,其他学科问题也有“刺激—反应”的要求,但是数学的需要可能更为独特一些、时间更长一些,要求更定位、专注一些。相对说来,需要比较独立的思考与个体的同化———顺应过程,并且是持续的思维过程。别人的思考不能替代自己,别人的结果无法借用,这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任何表面的热闹均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因此数学课堂的显著特征是“安静”,是典型的“静夜思”,表面的热热闹闹无法代替数学思维,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数学中的许多工作要在课后完成,这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一种艺术。
因此数学教学既包含感性活动,也包含理性活动,从根本上说理性认识更多些。对数学教学的外在形式,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不能从形式方面去要求它如何如何,因为形式是重要,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我们更应该从实际效果上考察。数学教学要重视容量,更应重视质量。在数学课堂上必须“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索、回味、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这才是本原,也是规律。
感性认识是判断一件事的正确与否的力量,没有感性就没有创新和发展。理性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基,没有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持续的动力和源泉。数学教学必须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两者不能脱节,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训练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重视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必然之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教训出发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增强教学效能感是切实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职业院校的数学教育必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能对刚刚学习到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时进行巩固和应用,把教、学、做紧紧结合起来,培养活生生的、能适应实际和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书呆子,这是数学教改的应然选择。
三对职业学校数学课的改革尝试
1需要推进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走向教学整合
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整合,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应根据相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优选职业关键能力,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学选择。有些内容该砍的就要砍,在课程内容中无关内容要舍弃,然后进行整合。首先是把所有课程整体分析,对其中包含基础性、核心的内容加以整合。可以整合成学科讲座性质的课程,如整合科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等几门大的课程,每门课程再细分为若干讲座,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减少总学时,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讲框架结构,为学生搭建知识“脚手架”,讲重点核心内容,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其次是将数学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整合。打破学科专业和能力训练体系,按生产环节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整合。对教材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所占的比例必须大一些,达到70%左右,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学、做”合一,或者是工学交替,以工作任务带动学习和体验,这也符合国家对高职逐步过渡到两年制为主的学制改革的需要。这样一来就能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地了解社会和企业(岗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为社会单位考察人才,缩短人才培训期和适应期,也为学生试用、双向选择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努力找寻学生知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呈现方式准确无误,打动学生的心理。
2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职业院校的数学课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处于困难的境地。它没有文科类课程优美的辞藻,没有语言类课程的生动活泼,也没有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的优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重要,也想学好,却因能力有限而望洋兴叹。而且数学自身特点的逻辑性、严谨性、确定性,使得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是一成不变、枯燥无味而产生厌烦。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88.3%的学生认为数学课程的内容是枯燥的。然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像是“聚沙成塔”,只有在不断熟练运用、经常累积中才能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探究新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功夫在诗外”的“功夫”。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外力,内因还是学生自己。在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育中,可以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人文数学课程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以趣味数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以数学应用为渠道传授数学精神,以数学美学为工具体会数学方法,以数学家及数学故事为媒介感悟数学文化力量,以数学审美为动力进行数学欣赏,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人文数学课程用数学课程中鲜活而生动的内容,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用人文的力量打动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案例、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这是从数学思想角度对目前课堂开设的数学课的补充。
人文数学课程主要的课程资源内容,包含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家与数学故事,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思想相对比较落后。这就要求老师应该从教材的使用出发,而不应该丢弃和脱离教科书,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次数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出教材的真正价值。数学这门课程,在众多的学习课程中是一门比较灵活和难学的学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和反复练习。数学教科书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众多课程中相对比较难理解。如果老师课堂上脱离了教科书,那么就相当于失去了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数学老师应该通读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在课堂上,一些老师没有对教材要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详细讲解分析,没有认真做好教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有些教师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不能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老师应该从教材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认真细心讲解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教学态度不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任课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没有严谨的教学制度,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小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在课堂上,小学生比较调皮、活泼,一些年轻的数学老师没有认真负责管理好班级的纪律。这样不仅使数学课堂没有积极活跃的氛围,还妨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这四十多分钟,使数学课堂学习发挥理想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教学解决方案
1.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老师应该对数学这门课程有正确的数学教学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小学生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不断创新,不仅开阔了老师的视野,还扩大了老师的思维空间理解能力,这样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老师要积极培养和营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交流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对知识点、题型的理解能力。
2.营造和谐的氛围
老师应该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数学老师应该具备教学的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鼓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用灵活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案。要营造轻松、自然、舒适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行列中来。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3.科学合理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将这些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做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加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课后的作业要适中,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不到疲惫和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舒适和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历程中,老师应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升课程教材改革的科学化水平,还要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探讨和分析学生对数学课的态度、建议和想法,以督促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要追求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8-02
小学是挖掘、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但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的掌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应全面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积极尝试各种新颖、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课前预习对于思维、接受能力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设计概念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且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性预习,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只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片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来对其预习作出恰当指导,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准确的预习方向,真正理解其中的定义,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概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做出进一步培养,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其概念分辨能力,教师应给予重视[1]。
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对其学习能力、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全面了解,采取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如,迁移性、形象化等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结合其现有认知水平,适当融入一些实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以概念形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学生回忆或是观察身边周围的轴对称图形,并在相应的实物上画出相应的实线来进行轴对称的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全面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
另外,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恰当的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点框架,且进行系统化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入,以此来加强概念知识间的衔接。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恰当的转化相同、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表象。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点恰当的引入其中,让学生以此来实现知识点的科学整合。
三、强化概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认知发展需求与兴趣爱好基础上,积极采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设计、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将概念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3]。
比如: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在生活中”与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际物体,并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空间,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再结合其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探究做出恰当指导。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外,再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深刻,且能够准确、灵活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概念知识教学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概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概念知识,从而在激活其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