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5: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
一句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的小学生,因为接受了很多的互联网消息和外来文化,他们的思维比较灵活,都很聪明。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积极、主动地备课,要尽量避免回答不上学生所提的问题的情况。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很广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多看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一名博学的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交朋友,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接受并喜欢这位教师。
在2016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十分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孟祥彬。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孩子就是他的一切,为了孩子能够不顾自己的形象,创新校园旋律舞。孟老师虽然才四十多岁,但是经常被班上的孩子们叫孟爷爷,因为这样更有亲和力。这位孟老师说他可以当孩子们的老师,也可以当孩子们的朋友,更是孩子们的闺蜜。他是教历史的,但是他一直把历史上成了服装展示课,在课堂上展示各种朝代的衣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知识的内涵。从这位教师的身上,我学习到了,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应该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的世界,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二、在课堂上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都十分活跃,思维方式和我们不同,他们喜欢稀奇古怪的事物,不喜欢中规中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症下药。在讲课的时候,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样,他们会记得很牢固。比如在学习近反义词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说出那个词的近、反义词。比如,在学习“喜欢”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问学生的一些爱好,让老师知道学生所喜欢的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开始造句。“我喜欢看书。”“我讨厌看电视。”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记忆词语的近、反义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而且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容易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还可以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感受到学生之间的互
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生硬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将课文中的故事排练成一些情景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得死气沉沉,每天除了读读,就是写写,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他会安排班上的同学上台讲五分钟的小故事,什么类型都可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班级每位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很快提高,他们学会如何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之中,使W生对语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从小学开始,语文学习一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而语文的学习需要逐步的积累和练习。现在的学习中,语文的学习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课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语文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有效教学的提出吸引了无数搞教育人士的眼球。这里的“有效”是指教师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采用一种先进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者发展。起源于20世纪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学的核定,引起各国教育学者广泛的关注。
下文笔者将从传统教学,有效教学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等角度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传统英语教学
在新课改之前,传统教学可谓是一统天下。即使有创新思路的老师在这个大环境下还是会循规蹈矩,不敢独自开创授课模式,担心达不到教学成果,更是没有同事们的支持。我们应该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读完初高中的,只能一句话来概括之――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完全不顾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针对每个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尤其是在农村、山区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环境条件恶劣,信息不通畅,只是一味的教授学生语法和翻译,甚至连正确的发音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英语对话,交际比赛,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逐日下降,更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创建。虽然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收到的效果却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滋生厌学情绪,潜意识里加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是落后的,高效性的英语教学就应运而生。
二、有效的英语教学
与传统的单独教授单词、语法、翻译,不同,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有效的英语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兴趣为导向,通过改变教学理念,获得高效的课堂效果。就如教学新单词一样,过去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带领同学们重复去读,通过时间的机械重复来达到记忆效果,这种方法无疑费时费力;而现在的有效教学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无形中让学生主动的将所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再加上一些辅助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教学将之前的“一个人的舞台”变为大家共同参与的局面,让更多的的学生参与进来,老师尽量采取各式各样的提问方式,以避免形式单一、枯燥。引入竞争机制,定期总结结果,不仅鼓励了同学,又可以让他们看到差距,激发学习兴趣。
三、如何实现“有效”
这里的“有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的有效教学,二是学生的有效学习。针对不同的主体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一改“老师辛苦,学生痛苦”的局面。我们这里的有效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说其绝对是因为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在提倡的有效教学都是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多学到东西,而说其又是相对的是因为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层次不同,具体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另外就是教学还有走向性问题,不管是获得短期的效果还是要持久的经济效益,为了后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部署。
1. 在教学准备方面 最重要的是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即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指导着教学的全过程。作为任课教师,上课之前必须清楚的知道通过本次授课,要让同学们获得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要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其次选择与学习主体想匹配的目标评价。最后,还要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很显然,老师必须对活动的组织形式,举办的可行性,每个成员的任务,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因为在新一轮的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老师这个角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即是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到“平等中的领导者”。学生要善于思考,随时可以对老师的权威提出质疑,因为毕竟老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确实无限的,正所谓是“教学相长”。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作为最终目的。老师实现角色转变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提供舞台,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
3. 在教学方法上 特别要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语言,这是提高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教学过程中是要利用语言来沟通的,它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是任何高科技来都无法代替的 ,现在大多学校都引进多媒体教学,很多老师上课就懒得说话,主要靠放ppt课件来传授知识,这种乏味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有效性的英语教学并不像传统的“一言堂”,老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只是做一个听众,昏昏欲睡。,现在的有效性课堂对这方面更加关注,老师的语言尽量要有幽默感,比如说声音洪亮,音调的抑扬顿挫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做到与学生“一唱一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备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可能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教学“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教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了,如果还按照教材编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就会不耐烦。又如,现在的学生中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已经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定位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卖东西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当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而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如果按教材的编排进行授课的话,“认识几分之一”与“认识几分之几”是分开来上,但我觉得其实把两者合在一块学习的话更好。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平均分西瓜、苹果等活动,取其中的一份来认识几分之一,紧接着取其中的几份来认识几分之几,效果很好。
实际上,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确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备份多个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在课前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地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四、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确保人人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口协调活动开始的,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如学习“时、分、秒”时,我让学生先拿出钟面学具,依次辨认时针、分针、秒针后,让学生独立拨动秒针、分针、时针,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的数量关系。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1)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2)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3)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1)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2)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3)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 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 ,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教与学的时间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1.学生自读、试讲
高一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有初中文言文学习基础,根据课文较为详细的注释,有能力读懂文章的大意。因而,每节课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首先让学生认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对于疑难字、词、句,回忆从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解决新的类似问题,养成边学边想,学与思结合的好习惯。遇到通过努力还未解决的“难点”, 做上记号,以便下步解难时加强注意。 经过这样的一段 时间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问他们的感受,他们说:“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理解字词的意思,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急于“表演”的欲望并已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特点,我让同学们在认真自读后,大胆走上讲台,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 容易沟通,思维活跃,争强好胜,这样就使想上讲台的同学跃跃欲试。为了使自己的知识丰富些,能够解难,他们会更认真自读,积极思考,精心准备,而下面的同学们看到这位同学有新见解、新突破,更能激起学习兴趣。在比较中学习使同学乐于学语文,在得到良好的回报后,积极性更大,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例如,"触龙说赵太 后》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也较通俗,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有一次,一位同学上讲台后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入而徐趋"怎样又徐又趋呢?这位同学就用动作生动而准确地表演了触龙应当快走但又因足疾走不快的神态。以"实际行动"代答,同学们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师点拨、深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3
你喜欢化学吗?如果你是一名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者,你用这个问题去问你的学生,你是不是觉得学生的回答越来越让你失望了呢?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功能正在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教为主的思想还在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导致了化学教学活动中本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使得学生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安排给边缘化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也就荡然无存,使得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化学学科,其内在的是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学科味道。他们急切地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他们的需求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这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体验,并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师生共同品味化学学科独特的学科味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体验学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过程体验的指导理论——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领域的学习理论有多种,比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体验学习理论是1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提出的。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见下图)。体验学习圈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积极尝试),这四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由此可见,注重过程体验这一教学行为的指导理论就是体验学习理论。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学习理论就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论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处理、贮存、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体验学习理论最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过程体验中化学学科味道的呈现——学生喜欢化学的源泉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教过的学生里,有多少学生在做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几乎没有,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化学学科的味道或者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呈现出来,没有让你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
什么是化学学科味道呢?化学学科味道就是指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索物质的性质,促进理论的发展。化学实验的探究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的味道,也即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
化学物质是成千上万的,化学现象和性质也是非常复杂的,遇到了具体的化学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呈现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化学学科的又一学科味道,即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比如在课堂上问学生:金属镁的熔点为什么比铝低?较多的学生会回答:因为镁比铝活泼。“熔点低”是物理性质,“活泼”是化学性质,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用来解释的。这种答案反映出在这样类似的问题上,较多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用化学思维来回答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化学思维,如:结构决定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现象、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决定存在。也就是说解释性质要从结构入手,解释现象、用途、存在等要从性质入手。由此可见,金属镁的熔点比铝低的原因是:Mg的半径比Al大,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Mg比Al少,金属键Mg比Al弱。
在纷繁的物质化学性质中,用化学学科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是一种抽象的美,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如何看待化学学科关系到化学学科的是否可持续发展,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曾经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但现在的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有关的种种现象:毒生姜、塑化剂、镉大米……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也是化学学科味道之一。
化学学科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上化学课,就得上出化学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过程,品味着化学学科的味道,慢慢地从内心喜欢上化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具体应用
1.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体验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养成不唯书、不唯上、不依赖任何权威的良好习惯。强调化学实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才会对什么是科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完成可控条件下的探索实验是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重要方法。现举例说明:
在完成苏教版《化学1》有关硝酸的内容教学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展示一瓶无标签的未知溶液(溶质只有一种),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是否为KNO3溶液。写出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后得出方案:先焰色反应检验是否有K+,再检验NO3-。
老师:检查各组方案,目的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反思、操作的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师生:将完整的正确实验方案和步骤齐声朗读一遍,共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硝酸根离子的检验一定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和品味到了化学学科的味道。
再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教师:给出右图实验装置图和相关物质的信息(熔沸点、溶解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后反思。
师生:共同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大概内容见下):
(1)暴沸的问题;
(2)滴加药品的最佳顺序的问题;
(3)倒吸的问题;
(4)温度控制的问题;
(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问题。
除了通过实验操作这个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创设模拟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比如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尤其是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让学生搭建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在搭建的过程中体验单键是可以旋转的、双键是不可以旋转的等重要的空间知识。通过这种模拟的体验,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具体的感觉,纸面上的平面结构就能与实践体验过程的立体结构对应起来了,处理有机物线面问题就很容易了。
2. 注重学生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表述体验
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化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化学用语,用化学语言将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正确有序地呈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这样表述或文字表达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是对化学问题体验后的思考,是内心活动,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体验过程。规范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能呈现出化学学科的味道。
比如:
教师:水为什么比甲烷稳定?
学生:因为水中含有氢键。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这里隐含着稳定性、氢键、共价键的强弱、化学性质等化学用语,对这些化学用语必须熟悉并能够正确理解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氢键的存在影响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对于水中氢键存在于分子间,分子内是H—O共价键。物质稳定性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尤其是化学键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因为氧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半径小,H—O共价键比C—H共价键的键长短,更牢固,所以水比甲烷稳定。
化学用语固然很重要,但在化学学科中对化学问题表述时融合化学用语的修饰语也非常重要。
教师:设计实验检验CH3CH2Br中的溴原子。将步骤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①用试管取少量的CH3CH2Br,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②加热,充分反应;冷却;
③滴加过量稀HNO3使溶液呈酸性,再加AgNO3溶液;
④若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存在溴原子。
以上加着重号的文字中“少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药品的节约意识,“过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中的量的意识问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探究的体验以及表述的体验,学生明白了实验方案表述的主要化学思路:先操作,再现象,最后结论。
对化学问题的表述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建立图像模型可以很直观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复习电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展示左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出电极名称、电子、离子、电流迁移方向。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得出右图的结果。
最终的这幅图是由学生参与,通过讨论得出的,它系统的梳理了电化学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通过对图像的描画,表面上是对知识的体验,其实是对学习方法的体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体验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其功能就是让人们能舒适、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一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在教学设计准备之前,就应该思考哪些教学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不能引入教学过程中?材料如何去寻找?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合适的?
比如:在设计分散系、胶体等内容的教学的时候,雾霾和PM2.5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霾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PM2.5?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气溶胶吗?将这些问题合适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
在复习有机物的性质的时候,可以叫学生从家里寻找带有化学名称或结构的有机物的图片来课堂展示。再此基础上开展对有机物性质的复习。可能有如下的图片:
针对上面的有机物(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片)的结构,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含有的官能团有哪些?
(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3)能否与盐酸反应?
(4)能否与H2、Br2反应?
(5)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4. 注重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呈现
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科研精神、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成功的化学家是很重要的,但培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化学家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化学学科本身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坏的一面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的观点必须明确:支持、赞扬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进行的科学研究;鄙视利用化学知识损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行为。
总之,注重课堂上的体验就是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课程是知识”转向“课程是经验”,就是将教师精心设计掉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是经历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亲身体验的权利,“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构建的完整过程,成为学习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化学学科的味道,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敢于转变教学观念,让体验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让课堂高效,才能够改变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摘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体验和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01-0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上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课,则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内容的生活化,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与学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问题,就是说,从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经验及学生班级、学校群体的特点出发,在把握教与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只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内容资源。具体说,就是把学生的具有时展特点的现实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做教科书,用世界做教科书,充分体现课堂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题。
二、关注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三大目标都应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即首先是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和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多种观点碰撞、争论和比较以及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一个智慧创新、个性张扬、情感体验的过程。其次,是由“学会”转向“会学”,由一种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终身受用的方法。在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新知识探索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的过程。
三、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涉及的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展现和师生个性张扬方式的问题,就是说,师生应用有情趣、有光彩、有创新性的展现方式展示课堂内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的情趣和活力。所以,采取适时适当、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感官地去再现,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图文并茂说明,或活灵活现地实物演示,或创设逼真的童话情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用动情的音乐来熏陶,或用体态来表演,或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或用多媒体来多方位剖析等等。
四、关注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与交流涉及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再现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使其不断生成、张扬、发现、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情感的交融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需要温馨感人的师生情感,这种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引导中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热情投入、真诚相待、宽容负责、幽默时尚,使学生兴趣高涨、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课堂生活的情趣,使情感交融的课堂充满活力。
六、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课堂教学体现思维的创新与发展涉及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讲求民主、讲求进步、讲求开放,为学生创建创造性氛围,多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以鼓励表扬为主,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尊重学生灵感,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些“不听话”权,给学生“离经叛道”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自由畅想,寻找指导性很强的语句让学生表演,寻找思维空间广的内容让学生去想象,寻找多思维的思考问题去探索,寻找自己的兴奋点去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寻找新异的问题去研究,寻找生成理想的翅膀在广阔长空中翱翔。
七、关注课堂教学多学科的整合
课堂教学体现多学科的整合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多学科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的问题。就一门学科而言,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点;就不同学科教学而言,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应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这种各学科彼此关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也淡化了以往过分强调的学科本位主义的课程观念,使小学课堂教学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关注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的主导和线索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着主动权和裁决权。在课堂上,教师应跟着学生的思路、兴趣走,即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组织引导学生学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鼓励、参与怎么学。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把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全面地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一、关键字:新课标、提高质量。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还靠加班延时、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和大量的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不仅违反教育规律,还制约了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情趣是人的重要心理特征,是人们观察、认识、研究、探索客观世界奥妙的基本心理品质,在非智力因素中有特殊的地位,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提高求知欲望;,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它可以立即将学生的学习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主动学习探索、积极参与创造了最佳的氛围。
例如,在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学法:直接从定义人手,结合课本中图形进行分类…… 第二种教学法,请学生用一根直尺(作为直线)和教具圆演示相对运动,寻找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在老师点拨下进行分类,并抓住交点这个要素,引导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接着,结合课件展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过程,要求学生对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说明,至此,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还从理性上加深了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点评:不难看出,第一种教法缺乏问题情境,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学生精力难于集中,接受情况肯定不佳。而第二种教法创设了恰当的实际问题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和生活实例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一气呵成的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显然,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心境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基础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性和发展性。具体的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严谨性、创新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抓准教学要点、强化过程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沿伸、拓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训练,不断完善和延伸,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1) 思维变通性培养
几何教学开头比较难,要想迅速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更难,有的同学对解题规律认识不足,一下子很难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往往一条道走道黑,钻进死胡同,思维缺乏变通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劈溪径,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春”。
例题:(实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一点,∠1=∠2=∠3求证:AE.AC=AD.AB学生甲分析:欲证AE.AC=AD.AB,需证AE/AB=AD/AC即需证AED∽ABC,需证①∠1=∠2(已知),②∠ABC=∠AED,或∠ACB=∠ADE(不能实现),思维受阻(山穷水尽疑无路)
接着教师点拨:非得证AED∽ACB吗?有无其他思路?
学生们略加思索,很快学生乙分析:可证ABE∽ACD, 需证①∠BAE=∠CAD ②∠ABE=∠ACD ③∠AEB=∠ADC 中任两个成立即可。而由已知易得①②③都成立,不难证得ABE∽ACD
同学们顿悟。(柳暗花明又一春)
(点评: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此类问题的训练,学生再遇思维受阻时,其变通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2) 思维严谨性的培养
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考试时陋解或未把不满足题意的解舍去等。这些都表现为思维不够严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此类的例题、练习、试题是很有必要的。
例题:(实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为3cm、4cm,则第三边长为_。
(点评:解题时有部分同学的答案为5cm,其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们把3cm、4cm长的边都作为直角边,而未对4cm长的边作为直角边和斜边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结果失去另一解,表现出抽象思维不够完备。)
(3)思维创新性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设计、新方法等。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连续性和发散性的发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错误看法不能随意责备,应认识到这是学生学习中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闯,对于有独特见解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赞赏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对于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要进行提优辅导,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揭示解题规律,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极为有限,依靠题海战术获取解题规律决不可取,那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如何解题显得极为重要。如在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时,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解几何题的四个主要步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几何的兴趣。
解几何题的四个主要步骤是:第一,必须弄清问题中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条件是否充分?或多余?或矛盾?可画出草图,引入适当符号,以便分析用。第二,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即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接近未知之间的联系(综合法);如果找不出,可以考虑添设辅助线,或者反过来从未知需要成立的条件去寻找接近已知之间的联系(分析法);或者同时从已知和未知出发相互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两头凑)从而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顿悟)。第三、有理有据的写出整个过程并得出结论。第四,反思并检查结果是否严谨,计算是否正确,或用其它方法检验这个结论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