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5: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前,成人教育的教育模式与社会人才需要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其中,成人教育的毕业生缺乏专业精神,专业思想不牢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专业思想就是指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和态度,是一种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的稳定的综合心理品质,它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对今后所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专业思想教育是保证高校人才素质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学生自身发展形成良好学风的需要,它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情感问题。只有对所学专业形成较为完整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并进一步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积极稳定的专业思想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催其奋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波动的专业思想却使人迷惘、消沉,最后导致一事无成。成人学生各自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来校,入学后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动摇自己的专业思想。反映到学习、生活和纪律等各方面,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教学生专业思想的稳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他们未来职业的素质基础。因此,成人教育在培养德才兼备跨世纪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一、成教学生专业思想特点的表现及其成因
1、多样性的学习目的
由于成教学生的来源复杂,背景不一,他们的学习目的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些是有工作单位的学生,出于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要求而学,这些学生表现为对专业有感情,或者能够培养出感情,愿意为填补本专业领域的空白而努力;有些是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学生,出于对竞争的压力需要补充知识,为将来发展而学;也有些是部分中专技校学生出于自己学历太低,为提高学历而学;还有些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因进入普通大学无望而选择成人高教学习,这类学生入学起点较低,整体素质相对于普教学生来说可能较差,因而对专业的态度有点游离不定,时好时坏,容易受别人暗示,情绪常随周围舆论的变化而波动。当然还有一些是被父母赶进学校的学生,他们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很多是高考落榜生,在中学学习基础就比较差,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会愈发吃力,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心理压力也会相应变大,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显现出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差、创新思维较弱等现象,对学习常常处于一种应付的被动状态。应该说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太大兴趣,也没什么太多要求,更不要说专业思想的培养,他们学习本专业仅仅是为了捞个文凭,奉行“60分万岁”的信条。
2、普遍存在某些自卑心理
许多成教学生是由于成绩差、高考失败后才进入成教学习,因此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产生自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大。从当前就业形势来看,随着普教的每年扩招,毕业生增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趋向于要名牌大学或高学历的毕业生,而对成教毕业生则另眼相看,这就给成教学生就业带来很多的困难。因而多数成教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所以这种形势让许多成教学生片面的去追求实惠,缺乏正确的专业观,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能否留在大都市。
3、明显的市场价值取向
市场观念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构成了校园文化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思想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的自主择业以及人才的自由流动,专业学习与专业化已经转化为多向联结方式,因而专业思想教育的目标指向已经不能再适应其变化。专业思想的规定性随之减弱,使得专业思想的教育也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侵入校园,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不少学生片面地追求个人利益。
二、加强成教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1、融专业思想教育于专业知识结构训练之中
专业思想不仅仅限于对专业价值的认识,它与人生观、世界观都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受后者的制约和调节。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认识与接受是在学校完成的,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专业特点介绍,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教育就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也是德育课教学的延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意识。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可利用教材的专业思想因素展开教育,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学生外出参观见习,搞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把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多举一些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教育,按照该专业的基本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在职业道德课堂中适当增加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既需要通过德育课讲授,也需要渗透到专业课领域中去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因此德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使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结合实际,有利于专业思想教育取得实效。德育课教师熟悉学生,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有所了解,可在教学中将两者互相联系而渗透。
2、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成教的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主导行为,教育质量是成人高校发展的永恒动力。成人高校的发展前途与此是息息相关的。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以学生为目标,强调对学生自身的教育,认为专业思想是学生自己的思想问题,外界力量无能为力。而忽视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1)成教的专业设置应该要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实际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应该如何去学好专业知识及掌握专业技能,以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人高校的专业的开设及其课程的设置通常是参照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因此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课程结构过于老化、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授课方式过于单调,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弱
化,和普通高校同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就有优劣差异。因此,当务之急,成人高校所面临的就是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以提高成教的质量来端正并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2)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反映,由于成教学生的类型不同,学习基础有差异,因而必须因材施教。针对成人学习的不同要求,设计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此应剔除过时的教材及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并且理论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其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用并巩固提高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同时也力争设置多种选修课,成人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以培养通才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去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必将使学生卸下专业思想的负担。
由此可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成救救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端正成教学生专业思想的根本措施。
3、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者。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成教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成救的教师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教师,专业思想的普遍性对教师而言就是意味着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专业认识的态度、对所教学科的感情会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因此,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教育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隐形课程是潜藏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专业思想教育也是学生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把教育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的重要意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把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它融入常规教学任务中去。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把指导学生参与实习及生产实践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亲身体会到本专业在社会中大有作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4、利用课外活动对成教学生进行专业精神陶冶
由于成教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经验、家庭背景及其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也就千差万别。我们发现有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有的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学生如果带着专业思想问题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对成教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例如可以根据成教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组织他们实地考察,参观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现代化企业,让学生在感受现代化大生产气息的同时,看到自己将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也可以邀请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让学生从身边可亲可敬的成功典型事例中看到所学专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其次,邀请专家或权威人士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介绍为什么要开办本专业,本专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如何等;也可以请有关人员经常到学校通报信息,组织讲座甚至兼课;另外,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外出实习、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中能形成良好的专业道德情感和行为,是学生重要的社会课堂,同时学校也要适当的克服经费困难,添置实作场所,延长实习时间等等。总之,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避免了简单的说教,从而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5、在就业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品质和人格
现有的成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二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缺乏创新;三是教学效率低,搞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呆滞死板,效果不好;四是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在教学管理评价中很盲目,不知如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进体育教学管理,强化高标准的体育教学管理意识。首先加强成人高校体育专业科学管理。对管理人员要加强体育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的学习,增强体育科学管理意识,强化体育科学管理,使体育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其次增强成人高校体育管理服务意识。成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科学组织、协调、控制和指导的管理,要在成人高校体育管理中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最后强化成人高校体育教学高标准服务意识。对成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为师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二、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调整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核心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应积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从修订教学计划开始,目标定位要明确,增删教学内容。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取决于课程设置,使学生从课程中学到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成人高校体育教学应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学习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体育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能够培养学生应试素质,着眼于智力培养,素质教育则注重思想道德和兴趣特长。“考试制度”体现了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但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育内容方面,“考试制度”以安排应试为目的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考试制度”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考试制度”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公正、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体质、心理、情操、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科学评价,从而在根本上改革考试方法与考试制度,并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手段是师资培训,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是教师队伍整体提高的保障。全面实施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体育教师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体育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五、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成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以及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评价体系,实现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评价的教育功能。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具有如下作用:
1.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对成人体育专业教育性状态做出准确判断,从盲目模糊的被动,转向自觉主动。
2.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学工作,确定新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对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是对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概况的评价,并对现行的教育措施成效做出评价,为改进评价体系提供实际依据。
4.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对评价客观事实的评价,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合乎实际、实事求是、客观正公正,尽可能的排除偏见、成见,以形成客观的评价结论。
1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范畴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上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训等几个方面。上机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的具体进度,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些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练习一般在经历了一定的学习阶段之后,任课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日常生活、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综合性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综合练习主要侧重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应用。课程设计是在本门课程学习完毕后,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实际应用,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综合性强的课题,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课题任务。课程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开发实训则是通过实际软件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都采取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其过程为:上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训。
2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1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基本开发能力、程序代码编写能力和程序调试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算法应用分析能力和数据综合处理能力。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设计的具体过程,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语言特征,具备程序设计师的基础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编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2实践教学是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应通过编程实践体现,通过具体的程序设计案例和实际编程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
综合编程能力的强弱是检验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3成人教育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成人教育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体现在下述方面:①实践设施不足,教学条件不完善;②对教学认识不足,实践教学不受重视;③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转贴于
4积极探索,构建合理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1实践教学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结合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注重对学生编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对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改变单一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2以社会就业需求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上机实验、课程章节综合练习、大作业、课程设计、软件项目实训、校外软件基地实习、软件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校内软件课题研发等。其中实训、实习和研发都是采用“真题真做”。通过上述这些实践过程,学生的程序设计综合应用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4.3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一般要求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大多数情形下,采用实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实例的演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例式实践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教学目标、课时要求、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总结、成绩评定等几部分内容。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践内容感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创新,完成实践内容。二是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适应,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保证实践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实践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论文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8-03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古老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存在并且发展了上百年。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一直被视作高等教育中的支柱专业,一直是被重视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穿插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之中,这无形中也决定了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建设阶段,国家和社会对于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人才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这也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时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建立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做好相应软硬件准备。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世界各国在贸易、金融以及投资方面都进一步融合,世界一体化程度日益受到重视。这种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给了土木工程这一基础专业无限的发展机会。工程监理制度和注册师制度的建设,使得我国建筑行业逐步与国际建筑业接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外各个行业都有大公司或大企业进入我国,尤其是建筑行业,这给我国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人才。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建筑行业的竞争就是实力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要想在世界建筑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凭借自身实力去参与国际项目的竞争,赢得市场。人才的不断发展使得土木工程行业也在不断向前,推动着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工程模式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与现代工程技术要求相适应,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变得更加务实,不仅要发展研究型技术人才,还要有能够深入一线,掌握大量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方面也要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各尽其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优势。高等教育既要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继续搞好精英教育,又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形式,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要为一线、为基层培养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研究表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的工作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基层,最一线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够从事工程施工管理或者建筑设计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第三个层次就是专门负责行业研究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建筑行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在一线从事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也就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当前从建筑行业岗位分工来看,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工长、技术负责人、技术员、预算员、现场监理、档案员和项目经理等职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拓展办学思路,在学生技能培训中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上学开始就有学习目的,带着目标去学习,争取在毕业后就能胜任相关岗位,进而开展工作。
二、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
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技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要坚持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技术岗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实战为目标,并且要注重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拿得出、用得上,能够踏踏实实完成相关工作,以此来构建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方面来讲,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一定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生产施工一线的工作,具备从事工程预算、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建设监理以及项目投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处理相关问题,促进企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面向的是建筑施工第一线,从事的是施工预算或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要坚持宽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而不能拘泥于“大土木通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具有掌握实用型技术的一线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学科基础上要体现大土木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其在专业方向上的培养要精,但是选择方向上要多,不能紧紧拘泥于严密的理论要求,而是要将重心放在实用性上面。
(二)以解决问题的工程技能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实践,加强实训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工程现场问题的能力。从意识上加强学生工程方面能力的锻炼,强化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淡化学术化教育,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一线问题的实战技能。
(三)以素质教育培养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面对工程现场一线,而工程一线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人员众多。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作为施工人员就必须具备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做好组织运营、系统管理及评价,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具备相关的法律和经济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也要从相关素质方面进行教育。
(四)以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培养为主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日渐增高。很多建筑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就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够从事相应的工作,甚至要独当一面。因此根据这些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时期就要立足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岗位要求的适应性去培养,让学生提前适应所从事的职业的特征和要求,缩短学校教育与需求企业之间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首先要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改革,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是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合理改革,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与实践实训方面的关系,平衡拓宽知识面和强化专业技能的关系。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同与以往专才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专业划分实际上是在大土木的平台上,对各个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要以宽基础、宽口径为提前,体现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要求,以工程基础教育代替专业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之上,不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专业平台式的教学结构体系。
专业平台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每一平台层次由若干个课程支柱支撑,上一个平台层次建立在下一个平台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结构的设立,既能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
专业平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要改变以往仅考虑单门课程学时分配的做法,将各门相关课程作为一个子系统来整合。只有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优化。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抓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组合优化,进行大体系的整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专业平台体系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更多的是要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基础概念的教学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解决好课时相对较少与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适应当前形势,就必须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要进行三大模块的学习。第一模块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土木工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种类和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一般功能要求、特点及其生产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工程的总体背景,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第二模块是课内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该模块是对土木工程中各具体工程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模拟训练。第三模块是实训,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学完专业课后,在第一、第二模块基础上,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设过程或管理过程中去,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工程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最后根据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设计和报告。
另外,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择方面也要有所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生技术素质的高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在工程意识和实战意识方面经验欠缺,并不适合担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教学任务。因此要真正搞好高职教学工作,应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或引进具有工程工作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建立一支能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万勇.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物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3,(6):5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
[5]成丙炎,夏玲.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7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拉动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国外知名品牌制造商的加入,大量的信息和技术的引入,离不开工程机械专业英语,专业英语不仅要求具备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还要求具备公共英语的口头交流和书面写作能力,是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再生和迁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能力提升的要求,项目任务法教学模式的引入和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 项目任务法在工程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项目任务法教学模式的定义是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对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将含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工作任务概括化和机构化,借以形成主题工作任务,然后依照工作过程间的逻辑关系,把概括化和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再将各个项目结合起来,组成相互关联的项目主题课程体系,整个教学体系依托于一个由外在环境、内在条件、核心动力和主导力量等元素构成的保障系统【1】。根据该理论和教学实践,首先对教学教材进行改变,将原来只是部分汽车系统和部分工程机械整机内容相结合的教材淘汰,根据市场调研和实际职业能力需要,新的教材编写时将涉及内容分为10个项目模块,紧扣市场就业需求,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生动,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适当留给学生们自学和拓宽专业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2】。为了端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的信心,还特别邀请我院已毕业在某知名企业国际售后服务的毕业生到课堂与学生互动交流,谈他们在事业上的成长过程和成功经验,交流国际服务过程中英语的重要性。下面以“项目9设备维护的介绍”为例来体现项目任务法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项目任务前期调研。相关教师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量较大设备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某知名企业的挖掘机作为本次项目任务对象,用人单位要求技术型人才掌握设备各部分的专业术语,了解设备的常见维护方法和内容,了解设备维护作业方面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制订项目任务工单。
第二,制订项目任务工单。任务工单制订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完成项目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的流程,项目任务工单的制订既要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又要难度适当,内容适宜,概括性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结合学生所学挖掘机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公共英语情况,将挖掘机底盘、电气控制系统、液压系统、工作装置以及动力系统五大块常见故障维护作为5个母项目任务,每个母项目任务下又可以分为若干子项目任务,再根据学生英语口语情况制定教学情景。项目制定完成后,教师和学生要对每个项目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进行提前准备,教师还要注意项目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协调融合。
第三,准备项目任务。事先将班级学生(42人)以宿舍为单位分为7个团队,为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每个团队从既定的5个母项目任务中任选一个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母项目任务,团队之间如果选择的母项目任务冲突,那子项目任务就要不同,项目任务选定后,学生根据各自的项目任务去网络、图书馆、用人单位等处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将收集的资料以PPT形式规整上交。这些都由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增强了团队合作,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还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四,实施项目任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过程。项目任务实施时,挖掘机模块需要的专业词汇,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由师生共同对挖掘机各个部分进行回顾和翻译,例如动臂( hoom);动臂缸(hoomCyIinder);挖斗(bucket)等等,对于性能参数部分的专业词汇,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和公共英语知识自行连线翻译,既增加趣味又降低难度,无形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情况,由团队选派代表上台进行项目任务完成结果的展示和讲解,这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讲述,刚开始学生觉得困难吃力,经过多次鼓励和练习后,基本上能用简单句子进行故障维护的描述。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
第五,评估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每个团队展示和讲解完毕之后,结合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评价各团队完成的质量,给出一个展示分值,教师再根据学生项目任务完成后上交的PPT课件和其他材料,对每个团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对各团队的表现进行总结,最后教师综合各项指标评出最佳团队,给予相应的物质或者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学生的期末成绩由原来的笔试,改为平时任务工单成绩加笔试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越来越强。
3 结语
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采用项目任务法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后,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是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起来,上课学生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兴趣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课堂质量也得以保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不断探索反思,不断更新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一、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前教育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
为适应时展之需要,2010年国家将学前教育正式纳入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提到重要议程。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儿童发展规律、学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和其他从事儿童工作的人员[2]。这一专业十分注重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结合,同时也注重教学方面与研究方面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在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中都颇受重视,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很大差别。开放教育以远程教育、业余学习为主,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学生多且覆盖范围很广,均来自不同地域,而且是年龄差别比较大的成人对象[3],也就是说,开放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以在职的成人学生为主体,所以学生在基础学历层次上呈现多元化特征,即高中、专科和本科学历并存。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本身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因此大多数开放教育的学生本身也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教育为全日制教育、以面授教学为主,培养对象是通过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的,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基础学历层次一般都为高中或者中专,且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4]。在宏观培养目标上,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都聚焦于面向教学、管理和服务一线,造就大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5]。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6],即使学生在德育、智能、身体、审美、心理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但具体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所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将社会中在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基本的理论素养和相关教育技能进一步提升,将其培养成为学前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并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的学前教育技能,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胜任在社区、幼儿园、家政等各种儿童教育场所工作的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高中生或者中专生,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重点学习掌握学前教育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育、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7],高职教育更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掌握弹、唱、跳、说、画、做六项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善于沟通、勇于创新能力。所以在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培养过程中,需尊重规律、区别对待,具体规划出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但无论如何,开放和高职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是将培养学生有道德、有素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等基本人文特质作为首要条件,将技能培训和实践应用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而且两者在教育实习实施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的亲身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这就使得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二、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不管是开放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都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且规定着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要求具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两者课程体系的内容,都要求具有完整且合理性,要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得到专业训练,从而获得系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教育的课程系统是通过提供一个课程集合,按照一定的专业规则,指定统设和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并指定相应学分和先行课程条件等约束信息,从而形成对这些课程进行有序、关联学习的课程体系设置。开放教育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实践为重,理论够用”为基本原则,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通识课、专业/职业延展课和综合实践等基本模块。高职教育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遵循了高等教育常规知识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延展课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两者所开设的课程模块详见表1所示。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模块明显不同,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模块设置了个人理财、实用法律基础、塑造良好的性格等43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通识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选择性更加广泛,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知识、艺术等品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某开放大学与某高职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开设了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军训、就业教育、实践拓展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全日制的高职教育相匹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开放教育均是在职学生,所以这些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同时注重学生英语与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但是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开放教育主要是让远程教育学生了解开放大学的概况,熟悉远程教育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从表1中可看出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职业核心课程均设置了必修与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多种多样,学生选择范围更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成人远程教育特色。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均是各高职院校所设置好的,关于专业课程学生没有选择性。开放教育针对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的特点,不仅在拓展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幼师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的课程,还开设了一些与职业相关的延伸课程,更深层次地注重成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高职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刚毕业的高中生或者中专生,所以注重的是职业技能的提高,开设的均是学生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以后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课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都针对各自的教学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虽然两者之间差别较大,但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语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受到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8]。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对策探求
通过前文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对比分析可见,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又具有独立性和互补性。开放教育的优势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以高水平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和管理软件作为运行支撑;高职教育的优势主要是依托高质量的职业技能课程、实验实训设施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经过总结分析可看出,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开放教育具备的“开放性”优势能够较好地弥补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反过来高职教育所具备的“职业性”优势又能帮助开放教育克服不足得到持续发展,两者之间良好的互补性使得两者的融合发展将会成为现实更好的选择。其欠缺在于,两者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都未考虑学生自身现有工作和未来就业的需求问题,在开设的课程实践实训方面与理论方面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应秉持科学有效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及未来就业的前提下,对现有学前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促使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拓展课程设置上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更大限度的发展。具体说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对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将职业技能性方面的课程置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地位
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具有较明确的实践应用性指向,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素质要求、能力需求相适应。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都应当着眼于以技能性方面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的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规范以及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为导向,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和特征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建立基本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将教学实习纳入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中
教学实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既可使实习者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可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检验乃至创新所学的理论。让学生切实通过实地体验、调查和研究,了解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运作情况,亲身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使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所以,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应让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分量,与学前教育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导师制”,使实习者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中扎实知识、学以致用。
3.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要着力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线上教学资源,有效实施开放在线学习,形成规范而又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有学者提出建构从职业到学业再到职业的远程素质教育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从塔基到塔顶依次由远程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政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六大维度构成[9]。这一构想值得借鉴。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论文百事通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新晨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其次,教学内容需要多样化。根据各高校的场地、器材、人员等现实情况,各学校可以自主开发和设置课程,这种权利使各地区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和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职业的个性化需求。一些高校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注入了创新元素,同时根据不同需求增设相关的学科内容,例如,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民族特色竞技项目等。把理论课程放在这么重要高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面,不但要让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健康的体魄应对日后的教育工作。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幼儿体育活动;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课时比重,就是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可以适应不同地域和不同环境的教育工作,这样对学生入职后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在开设多种多样的专项选修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活跃的思想意识和鲜明的个性令他们希望体育课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希望自己接触的体育内容能够包含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课程内容正好符合自己愿望,那么对于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有益的,也为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培养运动技能和提高综合能力同步进行,学生在学习某一运动技术的时候,如果此项内容正是学生的兴趣点,那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也随之上升,身体素质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就不是一句空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选修了自己爱好的项目,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全面的个性发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主动性增强等。学生对课程兴趣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发展,学生和教师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选修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实用性体育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可以发挥自身特长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体育教学理论基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健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