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4 15:5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营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经营的思考

篇1

向的外贸主营业务;第二,积极推进市场结构调整,认清当前经济形势,重视开拓新兴市场;第三,拓宽经营思路,把握全球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良机,大力发展非货物贸易。

关键词:进口导向:新兴市场: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04.0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60―02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传统型外贸企业(即专业进出口公司)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逐步放开,各种生产型企业、科研院所、三资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独立开展进出口业务。对于传统型外贸企业来说,垄断经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失去了国家政策的扶持,传统型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传统的竞争优势,生存与利润空间也受到了严重侵蚀,在整个对外贸易的链条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正因为此,大量传统型外贸企业纷纷倒闭或被迫走上改制与转型之路。那么,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我国对外贸易稳步发展的今天,传统型外贸企业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打破传统经营思路。发展以进口为导向的外贸主营业务

长久以来,传统型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都习惯于把精力放在拓展出口业务上,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前我国实行的“奖出限入”和进口替代的外贸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现在,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同时,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大:我国外贸顺差已持续了近20年,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增加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以年均3.74%的幅度不断升值,虽然未来的升值幅度仍然难以预测,但显而易见的是,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趋势在短期内是无法扭转的。对于传统型外贸企业而言,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给主营进出口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收入不断减少,加之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出口业务的利润空间日渐萎缩。近年来,国内许多中小型出口企业不堪重负,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在这种状况下,传统型外贸企业如果仍然过度重视和依赖出口,势必难以摆脱经济、外贸大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之,随着我国外贸的不断开放和外币对本币的不断贬值,进口商品成本不断降低,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未来我国对于进口商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重化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对资源、能源和各种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满足率低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据海关统计,近几年我国初级产品中除了食品、活动物和饮料以外的其他大类商品、工业制成品中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均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今后这些商品的大量进口是大势所趋:其次,我国整体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投资主体将日益多元化,投资额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投资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加工出口产业将继续占较大份额。在目前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中,排在前列的主要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贸易所需要的半制成品:再次,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高收入人群扩大形势下,国内中高档消费品及奢侈品的需求增大,消费越来越呈现多样性。过去一直对中高档消费品征收较高的进口环节税,抑制了这类商品的进口。今后,它们应当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由此可见,努力扩大进口、以进口为导向发展主营进出口业务将是外贸企业的明智、务实之举。

二、积极推进市场结构调整。认清当前经济形势。重视开拓新兴市场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外贸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我国的外贸地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八”现象,即与全球20%国家的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80%左右的份额。贸易伙伴集中于少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其中,我国和欧盟、美国、日本这前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628.19亿美元,约占我国全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也是国内大多数传统型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市场分布的客观写照。然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缓慢复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美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削减财政预算赤字的压力使政府刺激经济的能力受到掣肘;二是就业机会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三是储蓄率不断升高,表明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没有真正恢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明显。据IMF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3%。欧盟各国经济增长快慢不均,内部不平衡性更加突出。此外,政府债务和失业问题,以及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差异问题,都将对欧元区经济复苏造成压力。IMF预计,欧元区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1.5%。日本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大幅下跌5.2%,创二战以来最大降幅。2010年以来,随着国外需求增加,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进口大幅增长,加上国内消费逐步好转,日本经济复苏明显。IMF预计,201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约为1.5%。但近期日本遭受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核危机的发生,又使2011年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

与发达国家缓慢复苏的步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2011年新兴经济体将持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加速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国际经济力量“东升西降”进一步强化。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潜在丰富的贸易机会,特别是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市场,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开发新兴市场和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势必会成为传统外贸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传统型外贸企业在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应特别关注国家政策导向。例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定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还有部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或评估中。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将给传统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2002年启动建设、

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从2005年7月开始,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始对原产于对方的7000余种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平均税率从9.9%降至8.1%。2007年以后,双方降税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10年1月1日,我国对东盟国家93%的产品取消关税,东盟也对我国90%以上的产品取消关税。相互贸易壁垒的取消,大大提高了协定国进、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给从事协定国之间贸易的外贸企业留下了可观的利润空间。由此不难看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确定经营重点,调整市场重心,亦是传统型外贸企业寻求突破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拓宽经营思路。把握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良机,大力发展非货物贸易

多年以来,大多数传统型外贸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依赖于货物贸易,而在非货物贸易(如服务贸易)领域却很少涉足。当前,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全球货物贸易也将随之步入深度调整期,而服务贸易却正在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由以货物贸易为核心的竞争向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竞争转化。

当今,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征:第一,服务贸易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使得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产品、服务种类、服务方式等都将大幅增加;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的1倍以上:第三,各国对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将继续加强。近年来,各国普遍加强了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作用力度,针对服务贸易的特性制定了特殊的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本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努力提升本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

在全球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却相对落后。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截至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约为8.5:1,同期,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为2.2:1,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这种状态一方面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较落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巨大。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以下几大利好因素: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务院要求“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其次,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夯实了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第三,随着服务业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型外贸公司完全可以借助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的浪潮,以直接参与经营或间接投资的方式发展服务贸易,深入与传统主营业务即货物贸易相关的国际运输、国际租赁、国际交流乃至技术进出口等领域,必将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一条崭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莉.“十二五”时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J].国际贸易.

篇2

一、引言

企业要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赢得竞争优势,良好的发展战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在几个不相关或者相关的领域内,同时经营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业务,是企业能够突破市场约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利用企业的内部化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不同领域实行多元化经营可以风险企业风险。除此之外,在相关行业的多元化经营还可以产生协调效应。然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公司多元化战略和实践的问题分析,

对如何才能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战略选择时机不当。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特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变化等在合适的时机把握机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然而,很多企业之所以在多元化经营道路上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盲目地跟风,没有认真的对市场、政策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没有仔细分析自身情况和各种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适合的经营战略也是不同的,如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就会存在很大的区别,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不当选择只会使其走入迷途,错失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企业的风险。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电视行业的著名品牌――环宇,在1988年,其经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按理来说这个时期环宇应该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大力发展电视行业,但是环宇选择了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采用贷款的方式先后兴建空调厂、兴华配件厂等,说明企业还不具备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多元化的时机选择不合适,导致其在1995年破产。

(2)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资源和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发展优势。近年来,很多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发展中脱颖而出,选择执行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战略,然而,在进入多元化经营之后,很多企业就忽略了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的小退,在多元化经营中失去原本的凝聚力,导致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3)多元化经营过程忽视经营的质量。很多企业对多元化经营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多元化经营就是越多越好,以为多撒网就可以多捕鱼,其实多元化的经营并非如此。对于非相关多元化而言,企业是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可预测性,很多企业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纯粹是看到某个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并没有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不清楚适不适合自身就盲目地跟进。这样不仅不会带来收益,反倒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不利。例如,巨人集团在开始创立的前几年,以自己独有的软件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93、1994年涉及生物和房地产行业之后就严重陷入了财务危机,巨人集团的失败正是其盲目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忽视了经营的质量造成的。对于一些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而言,同样也是只在乎多元化的经营速度,而往往忽略多元化的经营质量。大部分相关多元化经营,都是通过收购等方式来实现,在收购之后,虽然在表面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但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照以前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导致经营的混乱,无法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

三、多元化经营战略和实践的改进策略

(1)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多元化。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其实面临很大的风险,首先,进入新领域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比如新建厂房,产品研发和促销等。选择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过多的依靠贷款来实施多元化经营,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企业进入新领域还会面临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风险等。因此,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时候,需要多内外部的环境以及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不可盲目行事。当决定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后,就需要对经济形式、政策、自身发展情况等做一个全面、认真的分析,选择最佳模式和方向,力争在最佳的时机把握住机遇,在多元化经营经营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就神火集团而言,当其意识到煤炭公司的经营风险较高,现金流不稳定时,为了解决该问题,其将神火集团的煤电铝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是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基点。所以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前,一定要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分析其竞争优势,找到自身超过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围绕着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来发展壮大企业,这样企业才能够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地发展,利用原有的竞争力不断的进入新领域,发展新领域的核心优势,慢慢地朝着更多的方向进行扩张。例如,神火集团,其在1958年到1999年间一直实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主要经营煤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赢得了其他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在2000年初,神火集团凭借自身的核心优势,成功地兼并了永城铝厂,在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并进行了有效的后期整合。从神火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在一个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3

近几年,国家对于天然林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明确了自然资源规划的方向和目标,这对于一般的森工企业来说即是机会又是调整,森工企业如何利用现有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做好企业的规划,争取更多的补偿资金,调整生产经营的范畴,利用现有企业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在减少林业木材产量的不利状态下,通过多元化战略步伐的调整,针对企业自身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较少、人才培养不足、资源开发再利用处于起步阶段等因素的干扰。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步伐的统一与协调。顺势而为,已经成为现有森工企业值得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森工企业多元化发展存在问题

1.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具有盲目性

森工企业在打破原有传统经营理念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肆意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开拓新的项目,只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完全不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甚至于国家提出的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背道而驰。盲目乐观的选择各种多元化经营项目,破环了生态的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百害而无一利。特别是一些比较小的森工企业在经营上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多种经营的后果是造成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造成资源浪费,与同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竞争时,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没有考虑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相关性的业务,受自然因素的干扰,不但给环境造成的不可磨灭的伤害,也给企业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和竞争力增添和负担。

2.森工企业生产单一,融资能力差

目前,现有的森工企业在生产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一个想要多元化发展经营的企业来说,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备支持,是企业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而现有的森工企业大多数在企业经营中,只是贪图小规模,低成本的项目进行建设,而具有含金量高、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大型政府推广项目很少能够接收,就是承包一部分都显得那么困难,真正原因在与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机制不健全。在融资的渠道上主要是以相关政府补助为主,而其他的融资方式运用能力有限,限制了企业自身实力的发挥,有些企业想利用银行抵押或者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但在自我的形象宣传和自我的企业文化传播上还欠缺火候,使得信息不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融资的数量,融资能力的降低,迫使多元化经营项目无法正常运作。

3.多元化经营产品技术创新力不够

作为一个森工企业,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与企业自身紧密联系,在创新思维上,只是延续了传统的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势必会体现出企业的科技能力的不足。森工企业没有把旅游与木材加工有机的结合,更没有与林业资源紧密联系,都是各自为战,产品的生产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低附加值的产品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的利润效率的提升,没有创新,只是一味的模仿,很难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的舞台上站稳脚跟,从科技的贡献上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林业的创新能力要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值,更别说那些拥有更多具有新时代特色科技创新,无法扩大市场影响力,这无形中给森工企业多元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4.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培养

在森工企业工作的员工大多数都处于林区或者较小的城市,企业在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作为区域经济体系的限制,很难招收到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科技人才,而自身在人才培养上面还存在短板,没有专业的培养团队,有些企业为了项目的开工,强行利用现有知识文化水平只有初中文化学历的员工,这样,既不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和科技产品的升级,市场的渠道难以拓宽。

另外,在激励机制上还不是很健全,企业的发展和变化,甚至多元化经营都需要员工的依托,但员工的动力和归属感在哪里,首先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拥有更多的福利待遇作为保障,不仅仅是工资收入还要有比如医疗、学习培训在提高的机会,这样在工资收入较低的现状下,员工的动力无法推动,消极怠工,生活水平落后,情绪低落,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工作的发挥,也影响企业的项目多元化进程的同步推进。

二、森工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多元化经营发展

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要突出重点,结合国家对林业建设的相关要求,在不破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土地沙化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森工企业应该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转换思路,深入挖掘、不断保护生态资源平衡,尊重自然,注重人文文明的素质的提高实现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多元化企业发展经营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绿色养殖、森林旅游等特色项目,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培养更多核心业务,不断通过跟踪、反馈、在执行的方式,优化资源。真正意义的把森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项目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一把利器,使之拥有更强劲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

2.加大融资渠道、推动森工企业生产品牌化

森工企业要通过与银行机构和信贷机构的对接,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的投入,要高度认识到融资不仅仅是企业老板的事情,要员工人人参与,入股投资,还要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宣传企业,把潜在的客服群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群体,在信贷的审批上,要研究与森工企业相匹配的融资模式,在利用政府资金、融资信贷和招商引资上形成合力。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把产品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产品模式,并实施品牌效应战略,提升企业的自身形象。

3.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实施人才战略培养

森工企业要从自身出发,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要招募一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大中专院校的专业型人才,运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分批次的对人才队伍进行结构升级,主要培养一些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战略推广人才等,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奖励机制和绩效机制,推动企业员工的动力和归属感,要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适应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化建设。建立人才机制培养资金机制,对拥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定期进行奖励。完善制度的同时,要推动科技创新的提高,逐步加大产品的附加值,让产品的知名度提高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4.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利润的高低。作为一个森工企业,要脚踏实地的进行科学配置、从质量上把关、工艺上精密、制度上严谨上下功夫,发展多元化经营项目,要按章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深化推进,增强职工的爱岗热情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在多元化经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搭建多元化企业管理框架,积极引入企业文化的理念,全方位的通过学习和传播,使得企业的员工能拥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倡创新和个性的理念,解放思想,按章办事,要重视新型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创造--种技术信息、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多元化经营的发展。

总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出发点,不断探索和推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森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中央企业 经济增加值 经营业绩考核

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企业一定能够创造利润。

衡量一个企业或一项投资真正创造了多少价值,不在于其销售收入或利润的多寡,关键是看减去资本成本之后的最终盈余。在考虑了企业的资本属性、资本结构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后,企业的最终盈余越多,其价值创造能力也就越强。

为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控制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增强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务院国资委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标志着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进入以价值管理为主的新阶段。

经济增加值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一种重要评价系统。

一、与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相比,经济增加值评价系统具有以下方面的优越性

1.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成本,计算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将权益资本成本排除在外,无疑虚增了利润。经济增加值衡量企业获取的利润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只有高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即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该利润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低于企业的所有资本成本,说明企业实质上发生了亏损,企业财富受到了侵蚀。

2.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大多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用不同类型的业绩评价指标,如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往往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阵,只追求实现本部门利益,对其他部门甚至企业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以经济增加值为指标对企业所有部门进行业绩评价,为各部门提供了统一业绩评价标准,避免内部决策和执行的冲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增加企业整体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囊括了对发展创新、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同时也涵盖了关于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要求,企业员工的收益只有在经济增加值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能提升,这就把员工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冲突,使企业内部上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

3.促进技术创新。在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作为期间费用抵减当期利润,降低了会计利润,影响了经营者的当期业绩,所以经营者不希望把钱投到科研开发上,这种情况在高科技公司时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高于净资产,经营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会计处理方式造成,其结果迫使经营者在项目投资时首先考虑其对会计利润的影响,而不是考虑以此带来的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经济增加值把对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活动,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始至终注重长远效益,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完善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相关思考

1.经济增加值计算的有关规定

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х平均资本成本率。

1)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х50%)х(1-25%)。其中: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对于为获取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可以将其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照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加回;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包括:①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②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③其他非经常性收益;

2)资本成本的计算

调整后资本成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其中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对于应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

对于平均资本成本率,中央企业原则上定为5.5%。其中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内保持不变。

2.完善企业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中的调整项

由于经济增加值是根据会计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得来,为了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真实情况,避免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企业短期行为,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要对会计上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从EVA研究结果显示,精确计算EVA可进行多达160多项的数据调整。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做到这么多项目的调整,因此国资委出台的经济增加值计算办法,本着简化的原则,只对部分项目进行调整。《办法》规定:税后净营业利润是以会计上提供的净利润为基础,通过调整“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和“非经常性收益”项目计算得来。本人认为除调整上述三项外,还应调整以下几项:

①企业发生的一次性支出但受益期限较长的费用。这类费用如营销费用、开办费用等与研究开发费用性质一样,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必然使当期EVA减少,影响企业对此类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②企业计提的各种减值损失。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对一些并未发生,但以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提前计入当前损益,这样也会使得EVA减少。而且这部分损失在资产处置之前并没有真正发生,如果计入当期损益,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上述两项费用在企业当期损益中占的比重较大,直接影响到经营业绩考核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而且上述两项费用的数据取得较容易,可根据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账户取得。

三、如何在企业中推行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统一思想,明确“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员工在确信EVA观念已经得到高层的承诺和完全认可,他们才会把EVA价值观念看作是一场变革的驱动力量。企业高层最好在公司的各项活动中,不遗余力的向公司员工传达这个信息。通过不断的宣传、强化,才能将EVA价值观念深刻植入公司企业文化,成为文化价值核心。

其次,基于EVA价值观和分析方法,确定公司的战略。必须明确的是,EVA是企业战略分析、制定、实施的工具,EVA不能替代企业战略。基于EVA方法制定企业战略主要有以下6步:

1.以“为创造股东价值”为核心价值观,明确把EVA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评判工具。

2.使用EVA对企业战略进行评估,确定企业总体战略和各单元战略指标。包括:重新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在确定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退出、并购、内部资源纵向和横向整合)。

3.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确定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设定经济增加值目标,落实责任者,并制定实施计划。

经济增加值目标=经济增加值基准值+经济增加值期望改善值。

经济增加值的基准值设定很重要,它关系到对企业现状的判断和对企业一定时期环境的理解。一般以企业上一年度经济增加值实际值作为基准值,也可以采用上一年度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算数平均值。

4.针对每一步骤,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促使员工理解和掌握EVA理念和方法。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员工明确:我在公司EVA价值管理体系中要但当什么角色?为了提高公司EVA,我应该怎样去做?如果提高了EVA,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5.根据企业的各层级目标实现必需的关键驱动因素,确定对应的EVA业绩指标。

将经济增加值应用于各个管理层级,促使员工关注价值创造。在落实指标时,必须确认各职能单位实现经济增加价值的关键驱动要素,并且与该职能单元的业绩考核挂钩。

6.制定并实施EVA薪酬和价值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国际化企业尤其是一些全球性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好的资源供给、追逐更多的企业利润,纷纷突破生产和市场的空间限制,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加快了实现其产品交换、生产过程、信息传播与利用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一体化打破了国界、边界,扩大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在囿于一国之内,已经遍布到全球市场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的主导趋势之一。如以海尔、长虹、中石油、中国航油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品牌的战略意识,纷纷在观念、生产、营销、研发和资本等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开展国际化经营才能生存和发展?在我国除了那些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不多的大型企业及极少数中小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论其管理水平,还是国际竞争能力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企业本身,无视企业规模、现状、内部资源配置状况,纷纷筹划、发展国际化经营,似乎只有国际化经营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国际化经营风险与机遇并存,那么中小企业在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时,如何恰当的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社会各界如何恰当地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规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风险呢?让我们从已有的现状和需求来看看这个问题。

二、国内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在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企业法人单位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3%以上,我国GDP的55.6%、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额的62.3%和就业的75%均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在目前中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稳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活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中贸易企业占20%,非贸易企业占80%,其中的50%是资源开发型企业。也就是说,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是资源性开发企业,即劳动密集性投资,在高科技领域的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差,抵御风险的能力小,产品的附加值低。

2.缺乏驾驭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精通国际贸易法则的高技术水平、丰富的管理经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WTO游戏规则的掌控缺乏经验,对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是主要管理人员凭借长期的市场经验积累和直觉去感觉和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3.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要快速洞悉国际市场风云,充分预测市场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着决策者们的主观性以及经营的封闭性等多种影响因素,国际市场信息收集的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国内为之服务的信息也明显滞后。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对国际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研究,以市场数据来研究消费者新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从而理性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制约了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4.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科技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由于风险投资发展不够充分和创业板块还没有完全开放,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而在美国70%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一般只需要1-2年,而大型企业则需要4至5年。

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和客户及政府的反倾销行为,使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接近20%,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出口产品竞争实力差,使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分析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差距,如何衡量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作为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本身都应该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评判。

事实上,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趋势有着其内源性和外源性的驱动因素,表现在:

第一,拥有需求强烈的特定专业技能,可向国际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拥有设计和生产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技术与技能优势;

第二,追求利用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极大的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本土市场需求水平降低,企业生产能力过剩,通过开发新的市场增加与客户接近程度的要求,增加企业利润;

第四,可以获得任何竞争对手所不知的有关国际市场的信息,先人一步的开拓出一个利基市场,利用时间优势来建立竞争壁垒;

第五,来自国内、国际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针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反击性行为。

正是由于来自上述不同驱动因素的推动,加上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竞争优势,促成了中小企业寻求国际化经营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格局的逐步形成,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存在,国际化的竞争就发生在家门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使得新产品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转移的时间差几乎消失,很多现代电子产品就是如此。

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市场与竞争的舞台上,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具备上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动因驱使,都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以求生存。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应该属于局域性的地方性企业,仅需在地方性市场经营即可,他们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基础,熟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而在国际化经营时,需要面对不稳定的汇率、面临不确定性的政策和法规、适应不同的顾客需求和期望。这样,中小企业会承担国际化经营风险。

很显然,不同的战略目标会要求不同的跨国经营策略。故国内中小企业在面临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时,要通过分析自身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理性的分析与评判中小企业国际化需求,首先确定是否要选择国际化经营,其次才根据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可能性选择

从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方式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国际化经营划分为内源性国际化与外延性国际化二类:引进来在企业本土参与国际化经营如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生产、许可证贸易等,我们姑且称之为内源性国际化;跨出国门走出去在东道国、贸易区参与国际竞争如出口、技术转让、境外合资、跨国收购、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我们称之为外延性国际化。内源性国际化经营是外延性国际化经营的基础,外延性国际化经营是内源性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高级形式和必然结果。

国际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与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有直接对应关系,人均GNP<150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很少,人均GNP>200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有明显增加。由此表明,至少在人均GNP<1500美元时,国内市场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当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时尤为如此,广域的欠发达地区尚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供开拓。

我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多人口,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在国内也是大有作为的。国外的那些跨国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短兵相接。国内很多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或已经为国外品牌所蚕食、侵吞,有的甚至失去了大半市场。如IT业、饮料业。如果国内中小企业能够在家门口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与狼共舞”,战胜之,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上抢得一定份额,实际上也不亚于国际化。我们看看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光明乳业”和“伊利集团”在与已进入我国的全球前10位的乳品品牌竞争中不仅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反而略胜一筹。得益于“光明”与国际巨头“达能”的资本融合,提高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伊利”与国际标准接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而海尔人的做法是: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光明乳业”、“伊利集团”“海尔”尚且如此,那么,我国的中小企业更应该如此。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和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企业的国际化,就是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和定位,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要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并非一定要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 《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2006.1.6

[2] 侯俊军.中小型跨国公司应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J].国际贸易问题,2002,(8):48~50

[3] 操绪江.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2

[4] 李晓翠.《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5(12):233-234

[5] 吴金希 于永达.《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中国贸易报(特别报道)2003.9.16. Vol.353

篇6

作者简介:成健(1963―),男,陕西武功县人,河北经贸大学双语教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国际)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研究;赵岩(1963―),女,河北献县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基础会计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88-03

收稿日期:2006-06―1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于2004年7月1日实施至今已两年多。这部外贸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私营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中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越来越多的私营外贸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然而,目前许多私营外贸企业出现了在新形势下的经营困难。本文拟就我国私营外贸企业目前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分析,以期提醒各界对这五大困境引起重视,从而为我国私营外贸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探讨思路和方法。

一、私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

自1999年国家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事外贸经营的限制以来,全国已有4万多家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集体和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5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8.6%。另从第96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参展主体不断变化和优化。其中,参展国有企业6485家,占41.15%,比上届减少673家。而私营企业和集体4700家,占总数的35.25%,比上届增加34.71%。随着私营企业大量涌入外贸领域,以国有外贸公司、大型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外贸出口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说,私营企业纷纷取得自营出口权意味着国有外贸公司的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过去私营生产企业很难取得自营出口权,产品出口只能借助国有外贸公司。另外,过去由于私营流通企业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一直很高,不少国有外贸公司的业务骨干辞职后利用“制”,挂靠在国有外贸公司的名下从事出口经营。随着外贸出口体制的改革,这种现象将一去不返。

然而,笔者在走访了若干私营外贸企业以后,在感受私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外贸私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二、私营外贸企业面临的五大困境

1.企业升级改制任务繁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大部分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已成为我国家族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转机建制进展缓慢,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承包制阶段。以包代管现象严重。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从总体上看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决策随意性大,人才来路不畅,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宽经营范围。私营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长远规划。

2.市场环境适应能力欠佳

私营外贸企业不熟悉WTO的各项规则,不能趋利避害,更不能在必要时恰当运用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对外低价倾销,对内抬价抢购,使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伴随着较低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市场风险。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不能有效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身发展状况,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顺应,对战略、产品不能做出正确调整,造成自身不能适应外部市场。

3.市场占有能力较弱

私营外贸企业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偏低,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私营外贸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绝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的创办者缺乏对市场的理性分。市场营销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营销规模偏小,品牌意识不强和营销方式落后。大多数企业在竞争中仍停留在“物美价廉”的传统观念上,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4.融资运作困难较多

第一,银行贷款受到限制。第二,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股票和公司债券市场门槛较高,私营外贸企业因不具备一定的资本金、营业额和利润额,难以符合上市条件。

5.专业外贸人才缺乏

一方面人们对私营企业从业观有误区,不愿意到私营外贸企业就业。另一方面,私营外贸企业由于家族式的组织管理理念和习惯,在用人上疑虑重重,不敢大胆按市场机制任用人才。“家长作风”严重。

三、关于私营外贸企业面临五大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企业升级改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必须从创业初期的“人治”转变为制度化、职业化的“法治”管理模式,即现代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私营外贸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差、素质低的一面,尤其是家族式管理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放弃家族化管理模式,实行非家族化管理,是家族企业兴利除弊、扬长避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并不是要单纯全面排斥家族色彩,但企业做大以后,判断家族制能否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族的人才资源、家族成员的自我提高能力和观念更新程度,能否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的初期创业者文化素质较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也就成了必然之选。

而非家族化管理的核心是在家族企业中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在大多数私营外贸企业中尚未建立或还并不完善,这导致企业经营机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清,还未从根本上完成政企分开。私营外贸企业改革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搞活放开中小企业的精神,积极推进外贸企业制度改革,广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灵活多样的机制,重塑灵活高效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产权改革,鼓励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限制实行优化组合,加速其规模化、实业化、集团化进程。有限责任公司只有对企业资格要求不高,改建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应作为私营外贸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在公司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目标经营责任制和全方位管理,使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促进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应在以下四个关键要素上进行重大改革:(1)在经营理念上,强化企业优先原则,设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家族宗派与企业经营的矛盾,以企业利益为核心的原则应切实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2)在产

权问题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充分发挥经营者的聪明才智,调动其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让经营者更好地为所有者服务。(3)在决策问题上,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企业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4)在用人问题上,广招社会贤达,既可以用家族成员的能人,又可以用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

私营外贸企业在建立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体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管理现代化将大大加速企业的发展进程。为此,私营外贸企业要不断充实管理内涵,以高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向管理要效益,使其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的平台,争取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二)创造宽松政策环境,扶助企业发展

解决私营外贸企业国内外环境适应能力欠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国家立法为私营外贸企业创造宽松政策环境和提供相应服务。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准入应当是平等的、公平的。当前私营外贸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最主要的是解决政策、法律、环境问题,建立一种平等竞争的新秩序。各级部门都应切实转变观念,对私营外贸企业给予更多外贸经营权,淡化所有制形态,把私营外贸企业外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私营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从事外贸业务的私营外贸企业业务指导和行业服务,为私营外贸企业提供范围广泛的国外商品的市场行情、市场趋势、贸易与投资机会等信息,帮助私营外贸企业了解掌握国外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政策和法规。

第二,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在信息经济时代,任何企业的健康发展时刻都离不开信息,私营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企业发展所需信息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如技术、管理、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品市场、进出口、法规、政策、税收、信贷等。由于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很难建立自己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系统,政府和各种行业协会的信息服务就成为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获得全方位信息的重要来源。从欧美等国的情况看,为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建立各种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信息网络,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方式(如书面材料、电子广告板、软件等)直接为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是为其提供一个便捷的联络渠道和信息服务网络。

(三)努力创建企业品牌,强化企业市场占有能力

我国私营外贸企业出口的制成品以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档次偏低,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品牌已经成为任何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中小型私营外贸企业如果不创出自己的品牌,就永远要依附于大企业。

私营外贸企业要摒弃过去贪多求全的作风,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和规模效益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经营范围,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领域。私营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应当把产品上档次作为追求目标,在重开发、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的市场观念引导下创出一大批名牌产品。现在多数私营外贸企业经营范围过于分散,什么产品都做,什么产品都做不精;几百家企业经营一种产品,一家企业经营几百种产品,毫无任何特色可言。调整经营结构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从原来的追逐短期利益转变为培育竞争优势,树立长远发展思想。其次要选准主攻方向。一方面,努力开发新产品和特色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另一方面,把企业现有的几种甚至一种优势产品作为主导经营领域,集中优势兵力实施重点突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通过把工作重点放到现有主导产品经营功能的巩固和延伸上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信息咨询、科研开发等领域渗透,形成围绕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系列化经营。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私营外贸企业只有依靠自己的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稳脚根、求得发展。为此,要集中全力进行科技创新打出拳头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要倍加珍视自己的商誉,使产品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加可靠;要重视产品的升级和更新,以期长期占领市场。

在品牌的创建过程中,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私营外贸企业应当摒弃以往的“物美价廉”的传统销售观念,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在营销策划、形象塑造、品牌推广等非价格竞争手段上,在企业的核心顾客群中建立起对企业所承诺的品牌价值的信任感。

(四)疏通企业融资渠道,“输血”和“造血”并重

疏通企业融资渠道是解决私营外贸企业融资运作困难较多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健全、完善为私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强化现有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此外。还要建立私营外贸企业担保机构,推动私营外贸企业的信用担保,为私营外贸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此为“输血”。

第二,国家给私营外贸企业以“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唯成分论”,以平等的法人关系、契约关系来对待与私营外贸企业的信用关系。国家有必要降低私营外贸企业股票发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私营外贸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要的市场条件。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私营外贸企业降低门槛,允许私营外贸企业在符合要求的条件,通过发行债券筹资。当然,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之时,政府及相关机构的严格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私营外贸企业也必须改进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用实际行动去赢得银行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首先,私营外贸企业要规范治理结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一定盈利,但却能对企业盈利起到催化作用。私营外贸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上进行真正的改革,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谋求最佳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积累能力。而且私营外贸企业还要树立信用意识,以诚信为本。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信息反馈给银行,增进相丛了解,实现信息对称,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此为“造血”。

(五)引进专业外贸人才,持续企业发展“后劲”

针对私营外贸企业专业外贸人才缺乏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诸如培训、引进等方式来解决。本文仅就引进方式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引进方式快捷有效,且利于企业成本控制。

篇7

1.1 激进的战略

KKD在IPO后决定进行一个激进的战略,要在五年内将门店从144家增加至500家,同时计划到全球开设更多的门店。我们认为这个激进的战略对其市值降低有所影响。首先,门店的极速增加很可能造成在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的门店造成市场重叠;其次,前期投入资金过多,一旦市场不景气,很难收回投入;最后,在企业做出如此迅速的扩张战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出任何计划,单单依靠自己的主打产品甜甜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战略。激进的战略为股东和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当企业激进战略不能如预期做到时,对股价的影响可想而知。

1.2 收入结构不合理

KKD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主要的方面:通过公司自营的门店零售(占总收入的27%),通过百货和零售店代销(占总收入的40%),产品配方材料和机器设备生产和分销(占总收入的29%),还有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占总收入的4%)。我们认为它的收入结构对其市值降低也有所影响。它的收入利润过度依赖于门店的扩张,若门店不再扩张,并且原来的门店逐渐减少,则企业的产品配方材料、机器设备等的收入将不复存在,同时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也不存在的时候,企业收入则会大幅度减少,这种收入结构过于危险。若无法扩张发展,企业利润将会锐减,则会影响股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致使公司股价变动。

1.3 产品结构单一

KKD主要产品是甜甜圈,每个KKD门店大约6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其标志性产品甜甜圈,这使得该公司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单一的产品结构虽然突出了主业, 但也降低了公司抵御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如果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核心产品的可替代产品、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对本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准确定位市场并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有益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的调整产品的供应,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现,人们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很快,企业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走在消费者的思维前面。

1.4 特许经营费过高

特许经营存在目标上的冲突,特许经营企业的目标是扩张门店数量,从而收取更多的特许经营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增加收入,而特许商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因各加盟店间的竞争加剧而损害整个系统。KKD对特许商收取2万到5万元美金的和每年4.5%到6%的特许权使用费,过高的特许经营费用会使新开业的门店资金紧张,增加特许商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1.5 特许经营权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

KKD企业对于购回的特许经营权计入无形资产,且不予摊销。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摊销,如果对无形资产不摊销就会造成虚增资产,同时成本小就会虚增利润,这对于企业下年度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致使管理层以为今年的销售业绩很好,利润收入可观,从而继续这样的战略,一直下去只会是企业亏空;同时,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遭到谴责。KKD公司将1亿7450万美元计入无形资产,且没有摊销,这极大程度的虚增了利润,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信用度,所以股价降低至15.71美元,降低了15%,这也是公司市值降低的原因之一。

2 通过对KKD企业的整体分析,从中我们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特许经营系统的管理

特许经营,这种相互借势、力争双赢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它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商业企业是以特许连锁的模式运作的,尤其是美国,95%的特许连锁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企业对其特许经营系统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会造成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甚至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纵向一体化的运用弊端

KKD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纵向一体化迫使KKD只能依赖自己的场内活动,没有外部的供应商,不利于与外部交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不会与自己的内部供应商有价格上的严重矛盾,会减弱员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纵向一体化一环接一环,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使得整个供应链都难以运行,风险颇大。最后,企业在每一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区进行培训,当门店过多的时候,特许经营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

2.3 成本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差异化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造自身产品、服务甚至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创造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服务于差异化战略就是在企业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形象方面的成本方面提供优先的保障,以此来支撑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该企业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完整、适用于企业的成本战略,这也是KKD企业走向灭亡的原因。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定位企业竞争战略,树立企业成本战略观念,识别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恰当应用成本战略决策等,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战略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思考

KKD公司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竞争者,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对成熟期的产品,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长,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创新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用以维持生产的支出在减少,所以在成熟的早期会出现一定的盈余,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会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多元化发展等创新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因此,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再是抢占市场份额,而应是重在关注其盈利能力,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水平,以及如何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性。

(2)稳定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进入到成熟阶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如果急于产投资,无视资金使用的配比原则,会得不偿失。另外,分散投资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困难,新项目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KKD在进行新的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投资受到影响。

3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当采取的措施

(1)模式创新;

(2)创造差异化的顾客价值;

(3)战略聚焦;

(4)顾客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5)重视数据库营销,营销精细化;

(6)资源整合,多方结盟;

篇8

关键词:

经营理念;企业发展;会计审计

经济全球一体化在当下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也对当前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突出,如果企业不能够针对自身会计审计以及相关财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很容易使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在如今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审计制度,以此对会计审计进行约束,减少财务风险等诸多问题的发生。这除了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良好的监督之外,也能够让企业的经济价值与生产效益得到巨大提升。

一、企业会计审计

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对于企业来说所处于的地位应该是相同的,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利益相互冲突较大,这也使得当前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并不能融合到一起。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早已不是过去所能够比拟的,管理者与管理层面都有着极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这也导致众多管理者基本上都会与企业经济责任保持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企业的经济责任也由此被分化。为了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责任可以正常生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财务会计审计。因为企业会计审计可以产生极好的监督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地去确定企业收入、支出等经济业务,同时也能够让企业更加高效地调用资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其实当前会计审计已经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会计审计对于企业的各种会计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让企业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并且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长足进步,也可以对企业控制起到一定作用。一方面来说,会计审计必须要工作人员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审核与监督,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企业内部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会计审计间接地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企业的管理存在纰漏,可以尽快察觉并提出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尽早向相关部门反应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调解,让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得到改善。

二、企业会计审计出现的问题

虽然企业会计审计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会计审计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监控与促进功能。

(一)现有会计审计模式不够先进

现在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会计审计模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针对于现在的市场环境,其早已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于当前企业来说,会计审计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让企业会计工作受到合理监管,得以依照国家法律开展相关工作。而内部审计模式一般是在会计工作结束之后才对其进行审计,这样便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监控与制约。这样得到的结果必然不会很理想。

(二)现有会计审计模式不够独立

一般来说,企业会计审计主要应该由企业专门的审计机构进行各项工作,可是当前最为常见的审计模式却是由企业的各级领导直接管理的。这样虽然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直接掌握企业的各项财务资料,但是管理者参与其中也使得审计机构不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财务的实际情况,而且审计反映出的问题也很难得到针对解决与落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应该由专业会计人员进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工作人员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发现财务管理中的疏漏,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其次,虽然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可以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审计,但是其并没有脱离企业员工的身份,在进行工作时难以完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最后,便是完全由企业领导进行审计工作不能够发挥出审计机构的自身作用。

(三)现有会计审计人员不够专业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提高企业管理阶层的专业素质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审计也是如此。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企业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也开始渐渐采取信息化方式。虽然这对会计审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间接地提高了会计审计工作的门槛,使之受到更多标准的限制。在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时,不但需要会计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更强的专业素质。而当会计审计工作信息化之后,会计人员更需要具备充足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在信息系统进行办公。但是,我国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能力也极为欠缺,在实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审计工作这一方面上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影响了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企业会计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审计方法与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针对于上述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减少当前存在的不足,凸显其优点,以帮助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优化会计审计工作模式

为了能够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提升会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找准当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并针对其进行模式优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现代经营理念下的企业往往将企业资金财务运转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因此会计审计的重心就应该放在对企业资金支出、收入、预算、运转等方面的管理上,对此进行监督与制约的同时提高企业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企业的资金运作出现问题,极容易致使整个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资金对于运营风险的防范以及规避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追赶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目前进行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将其作为审计工作最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同时采取数理统计知识对公司资金运作水平进行数学建模,经由会计审计向管理者提供完整的审计报告,作为企业管理、优化、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增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运营过程中,会计审计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管理、约束与控制。现有的相关法律条文对企业财务工作有着明确规定,而真正直接令企业财务工作合理且合法化的还是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可以说,独立会计审计模式可以为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会计审计能够发挥出最好的监督管理效果,企业应当给予会计审计足够的独立自。当前执行会计审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大多都是公司内部人员或间接受到企业管理者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会计审计工作难免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干扰,从而失去了审计工作的真正意义。因此,必须对当前企业审计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通过审计委员会的帮助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从企业自身中完全剥离开,单独进行工作与管理。由此尽可能避免企业相关部门或是管理者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暗中操控,影响审计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企业会计审计落实到实处,使会计审计机构完全独立于企业而存在,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开展,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三)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范围

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往往会设置更多的部门、接收更加多样化的业务,部门划分也更为具体。对此,如果会计审计工作不能够追随企业的脚步进行工作对象的拓宽,则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因此,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应该更加具体,范围也应该更加广泛,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管理。同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故会计审计工作不应当仅仅横向拓宽,也应该纵向拓宽。即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程监控管理,以动态的眼光与更加立体的视角去判断企业各个业务决策是否对企业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也应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数据进行审计监督,确保所得到的审计结果是有效、可靠的。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依照会计审计的基本流程,严格遵守工作原则,努力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以此辅助企业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四)提升审计团队综合素质

无论是什么工作,人都是其中的主体。因此在当前企业发展越来越高端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必须尽可能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团队人员进行严格配置,并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审计队伍重新建设。需要注意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与业务素质。

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对于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需求是非常高的,只有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审计工作,使之能够完全遵循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完成审计任务。同时,也应该尽可能选择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但是当前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能达到预期标准,引进高素质人才数量可能并不足以完成审计,因此相较于挑选符合条件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自身如何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显得更为重要。

2.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不是简单依靠学习便可以搭建而成的,其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业务实践才能够得到切实效果。除此之外,审计机构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培训,增加会计审计师们的实际审计能力,增强工作效率。

四、结语

现代经营理念下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需要会计审计工作进行财务方面的监控与约束,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审计结构、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才能够规范开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对此,企业应该重视会计审计能够为其带来的价值,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完善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不仅仅是企业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的手段,也是对企业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途径。只有企业真正将会计审计工作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才能够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战略,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为。而有的企业由于没有自身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一味逐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投资方面,看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火热,即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主业方面因投资不足,人力分散,目标分散而不能形成或保持优势,一旦房地产市场冷却或股市转为熊市,则大量资金被套牢,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不考虑自身的基础,不着力于加强管理,追求“一股就灵”或某些管理热潮,费时费力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企业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

(二)以经营使命确定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的经营使命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所确立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无论有多大,无论以何种纽带连接在一起,经营使命的一致性是他们连接在一起的基本要求。因此,明确企业的经营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起点。

企业的经营使命要考虑自身的事业、面对的顾客、企业的职工和股东等方面的期望,并且通过经营使命使企业领导、职工、顾客和社会公众都能共享所带来的机会、方向、宗旨与成就感。因此,它需要明确:一是事业的范围是什么,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应达到何种地位,在顾客、社会公众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二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提供给股东的信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特点、风格、产品和形象;三是组织内部树立基本信念;四是组织应具有的敏锐性、责任感和实现事业的意志力、能力。

在实现经营使命过程中要排除无谓干扰,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海尔集团排除家电行业价格战等影响,坚持品牌战略,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作为占领市场的基本策略,以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活力的创造作为维护产品形象的后盾,不仅赢得了顾客,而且确保了企业的盈利,进一步提高了竞争能力。

二、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制定与实施的因素分析

企业能够利用的经营性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如果采用与竞争对手同样的方式经营企业,显然不会产生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剖析内在和外在的复杂因素,寻找盈利和亏损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正确的战略。

(一)行业结构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1. 产品结构分析。指行业市场上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产品及其组成。进行产品结构分析,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可以使企业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战略,并在企业需要向新的领域开发时,能够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论证,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组合。

2. 顾客偏好和需求分析。企业只有集中注意力鉴别和满足现在与未来的顾客需求,才可能进一步思考将来市场的竞争。为识别顾客偏好和需求,企业必须识别顾客的群体及特征,通过市场调查、服务过程等手段,掌握、积累和分析顾客的信息,形成完备的顾客信息收集、分析、反馈、转化、测量和再反馈的系统,同时注意不同顾客群体的不同要求。

3. 市场进入壁垒分析。高壁垒行业是指那些社会虽有需求,但因为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等让商家望而却步的行业,低壁垒的行业则相反。如纺织业进入壁垒低,所以不断有新的纺织企业加入竞争,以至于国家不得不通过压锭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建筑业也是劳动密集、技术壁垒极低的行业,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时有近1/4的人员进入该行业。市场进入壁垒高低决定了竞争的程度,往往壁垒越低,竞争越激烈,但各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也不是一成不变,有作为的、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创新,不断地占领高壁垒领域,引领行业消费潮流。

4. 行业前景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除了使用各种竞争手段提高竞争能力及市场份额外,还必须考虑行业整体的发展前景及盈利能力。再好的企业都有可能因为行业的限制而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行业前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变化着,现在赢利的行业将来不一定有利可图。行业前景分析有利于企业采取适当的投资与经营策略,从而规避风险。

5. 市场竞争程度分析。市场竞争的威胁对所有企业而言时刻存在,产业的竞争不断地将资本收益率压低到竞争平衡保底水平,即完全竞争状态所能获取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竞争的焦点如顾客、供应商、企业成本等不断变化,企业应不断转变观念,适应竞争的不同需要。

(二)竞争者分析――制定自身的竞争策略

竞争总是在均衡与非均衡状态下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垄断性市场条件下,竞争的威胁也时时存在。每一个竞争者的生存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特色,企业所要分析的是经营同类产品的主要竞争力量,他们可能与本企业在细分市场、经营区域有着共同之处,对本企业的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和潜在市场的开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1. 了解并分析竞争者的经营情况。经营情况包括:竞争者当前经营实力和盈利水平,如经营规模、各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声誉、利润水平;企业的竞争潜力,如组织构架、经营和服务方式、产品质量水准、技术开发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了解并分析竞争者的竞争策略。了解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做到知己知彼,形成自身的战略构想。第一,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经济形成成本优势,或通过降低成本,实施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控制,减少生产、服务、销售与广告的成本开支,使企业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二,创新战略。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作出改进和创新,形成产业范围内所特有的东西。不要完全被动地接受业主指令,要善于将自身更好的想法、更好的设计与业主进行沟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尽量为业主节省开支。第三,目标集聚战略。主攻特定的顾客群、细分市场或地区市场,集中资源做好一项产品,以达到更高的效率。

(三)内部资源分析――形成并发挥资源优势

企业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运用和调配过程。企业集合了优良的资源并非等于拥有了资源优势,还要进一步看企业资源的组合方式和运用手段,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有形的资源,还要考虑到无形的资源,包括市场声誉和企业核心的凝聚力等。

1. 人力资源分析。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实现需要由具体的人员来进行,经营层和职工能否接受战略方案中所提出的创新要求,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维、素质与技能要求,都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方案时,最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引入新鲜血液,以此激发企业员工实施战略的决心。

2. 技术资源分析。技术是对战略实施的强大支撑,企业现有技术还要进一步与战略的要求相对比,找出差距,制定出使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计划。企业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围绕它并将其有效发挥。

3. 市场声誉分析。市场声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市场声誉好的企业更能赢得顾客的信任,而声誉不高的企业应在战略的制定上考虑通过广告、公益活动等适当予以提高。对企业声誉的分析要根据所经营的区域市场分别进行,同时考虑其内在的关联性。

(四)企业文化分析――凝聚职工向心力的共有价值体系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为的共有价值体系,所要分析的是对战略的实施有着一定影响的文化特色。一是风险承受度,企业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和敢冒风险的程度。二是开放性,企业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三是协作性,员工与企业整体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四是对人的关注度,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应考虑其结果对人的影响程度,如在多大程度上关心顾客决定着企业对顾客变化了的需求作出反应的速度。

三、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的举措

(一)要有观念的创新和超常的思维方式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企业领导没有真正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作出战略筹划,不仅市场的机会把握不住,企业内部的问题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企业除要有掌握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经营者外,还应有一批知识广博、具有超常谋划能力的人员从事发展策划工作,从事内外环境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战略策划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它可以对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解决的目标和方案,比较其结果,使系统整体的效果达到最优。运用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内外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标和方案制定之后,企业有必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判断,以帮助企业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三)分解细化“战略”目标为“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

要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把战略分解,从而形成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在战略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进行战略分解时,要考虑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连贯性,当现有的组织机构不足以承担战略管理的任务时,还须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目标确定以后,企业应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协调、改造和提高。

(四)通过反馈、评价和比较进行目标诊断

将预定的目标同反馈回来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看其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其中目标的偏差有可能是实施中的不理想问题,也可能是战略方案的预测或与变化了的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两方面的情况都应考虑,出现后者时则应检验、修订和优化原订方案。如果偏差较大,则需要对战略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评价。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需要也越强烈,实施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的客观需要。在国内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战略管理来发挥企业优势,捕捉发展时机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纪宁. 企业战略转型中的领导与组织策略集团[J]. 经济研究,2007,(2).

篇10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经济危机对企业财务会计活动的影响--重点以珠三角港口物流行业为例

1. 物流企业经营业绩受到重创

2008 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物流业在此情况下也受到了相应的波及。数据显示,2008 年 11月我国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 2. 2%,比上月大幅回落 21 个百分点。全球消费紧缩趋势明显,2009 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从经济整体趋势看,2008年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 9. 9%,比上年同期回落 2. 3 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 GDP 连续增长近六年来第一次回落到个位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全国制造业 PMI 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在 50 以下,11 月份为38. 8,比上月再降 5. 8 个百分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正在从进出口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而且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难以预计的。特别是 2008 年下半年至 2009 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业务量的下降直接导致物流企业经营业绩受到重创。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2008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 88. 82万亿元,同比增长 18. 1%,增幅比上年下降 8. 1 个百分点; 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 1. 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 6%,增幅比上年下降5. 7 个百分点; 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 21万亿元,同比增长 14. 7%,增幅比上年下降 3. 5 个百分点。

2008 年 10 月份,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航运市场没有像往常一样进入旺季。根据深圳港公布的 2009 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全港共完成货柜吞吐量 152. 6 万标箱,与上年同期相比,骤降了 17. 5%,创造了自深圳开港以来的单季最大跌幅。作为支撑深圳物流业发展的港口业务,其业务的萎缩,势必会影响到物流业其他业务的下滑,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仓储等物流业,其净利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国有物流企业上报的报表资料表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 年下半年至 2009 年上半年,国有物流企业净利润和利润总额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负增长,其中许多物流企业出现了急剧亏损的现象。各季度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都呈现出逐季递减现象。当然,据相关资料显示,除了直接的利润指标外,物流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同比下降,2008 年前三个季度,物流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 ,同比去年至少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2. 物流企业筹资活动深受影响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许多物流企业也步入了资本市场的行列。经济危机对严重依赖出口的上市公司和在海外拥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影响重大,而这些机构往往在中国资本市场或者说是在中国股市拥有着权重地位,所以此次经济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是空前的,严重削弱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经济危机中更是首当其冲。如今,物流企业在这样的一个规模化、变革化时期,特别是在危机时刻,更是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资本市场的恶化却加剧了物流企业筹资的难度和风险。

3. 面临应收账款、违约等信用风险

经济危机使实体经济疲软无力,消费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国内制造业、零售业、出口行业、服务业都深受其害,部分行业出现了大量企业倒闭的现象,而这些行业往往与物流业有着血脉联系。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 年第 4 季度深圳市制造业 ( PMI) 综合指数仅为 44. 79%,继第 3 季度环比下降 2. 39 个百分点后继续下滑 6. 67 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又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 1-3 季度珠三角地区的家具业整体规模缩水了 30%―50%,制鞋业整体规模缩水了近30% ,许多企业都处于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经营的不利境地。所以,物流企业在业务量急剧下滑的同时,还面临着回收货款难、应收账款余额居高不下、客户违约率增加等信用风险,更有因客户倒闭致使应收账款变成呆账、坏账。呆账、坏账等信用风险的出现,再加上物流企业成本的增加、业务量的锐减、客户价格的压低,必然会导致部分物流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恶性循环。

4. 物流企业在外投资风险加大

基于资本市场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实体经济的投资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国内外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下降,再加上自有资金的紧张,使投资者纷纷减少了自身的投资。物流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所以,一方面,2009 年整体物流产业的投资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相关数据显示其下滑幅度大概在 15% -20% 之间。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目前所持有的投资也面临着一种风险因素,甚至会因投资带来一种债务负担,或是利息成本上升,导致资金紧张。

二、后经济危机下企业加强应对财务风险的思考

1. 练好内功,加强内控制度

在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更应该强调和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作用。首先,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和制约,特别是要审慎对待公司重大筹资、投资以及经营的决策活动。其次,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监督和监控职能,规范和严格财务审批流程,精细管理、明确流程。再次,强化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对非正常业务进行及时披露和反馈,增强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真实性,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各上市物流公司以及非上市大中型物流企业应积极执行财政部颁布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和披露,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

2. 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要严格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在经济危机时期更应该充分坚持谨慎性原则,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管理者的盲目乐观。要预提应收账款中的损失,建立坏账准备,提足坏账准备金。年末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于投资也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如果存在减值行为或迹象,则要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要有风险意识,对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考核,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对于这些指标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优化资本结构,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

3. 严控、精细成本管理

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业务量的下滑,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所以应该强化全体员工的节约意识,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 “精打细算”。

财务部门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则要做到更加细化和全面,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推行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费用利润率进行有效分析,对于实际发生的成本应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本期的要与前期的成本进行环比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核算,对于部门成本要进行考核,设立考核指标和成本责任人制度。总之,要细化成本管理,尽量减少不合理的开支。

4.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规避信用风险

此次经济危机对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应收账款风险和违约风险方面。如果说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那么回款就是维系企业生命的血液。特殊时期,企业应对自身的应收账款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包括对应收账款余额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坏账损失率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尤其是对于存在信用风险的客户,要特别重视坏账损失率,对于超过一定标准和限额的,要设立相应的坏账预警机制; 同时要加强与客户的对账工作,安排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客户的催款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收回原先开放的信用政策,实施谨慎的信用政策,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评级。

5.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运营能力

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更应该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监管,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失。一方面,要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不高估资产。严格执行准则要求,对于易耗的固定资产应该使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年末应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监管,重视对企业固定资产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的盘点和清查,对于使用过程中的固定资产要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对于盘亏的、变动的固定资产则要进行相应的变更处理。同时,企业应该对资产盈利水平进行分析和考核,包括对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6. 加快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

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更应该 “养精蓄锐”,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自身的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一方面,财会人员在经济危机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要进一步地提高自身财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水平,使财会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另一方面,财会人员也应该当好决策参谋的角色,例如关注政府部门在经济危机时期对于企业的资助和扶持,为企业争取到相应的资助项目和资金提供参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