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1: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篇1

 

一、关于安全教育定义的研究 

一般说来,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有着统一规范的定义,所以关于安全教育的定义研究是非常少的。如古月娟、白海琦认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已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这一点黄维平、韦帮得也是认同的。而王能武认为“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种安全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安全规章和纪律、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总的说来,高校安全教育定义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这些研究主要认为高效安全教育是指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为了确保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等的安全而运用一些教育方法而实行的教育措施。 

二、关于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 

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的提法很多,很多研究者将安全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三点 

古月娟、白海琦在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即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四点 

张玉华、袁成龙提及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相比狭隘的高校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已拓宽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把国家安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另外,孙光辉也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分为四点:“社会注意荣辱观教育、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交通事业的进步,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交通安全教育与消防安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五点 

姬学民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教育即有关安全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法规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不法分子制定的。教育大学生学法、知法、懂得依法办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法纪法规学习,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安全教育中应该包含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四)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分为六点 

李晓明认为:“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各高校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有学生违反了这些 规章制度,从而造成了一些安全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规章制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杨绪霞,薛刚认为,高等安全教育包括国家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防范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二者都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划分的更细更全面。 

三、关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袁健认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且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内容不够全面且教育形式单一,导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张玉华、袁成龙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只是走过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完整。谭汝媚认为当前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大学生减灾和避灾自救能力相对匮乏,网络安全问题突出。宋江浩认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化发展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园外来人口增多,校园住宿条件等都会影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问题,校外人员参观、访问等也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问题;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问题,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多样,使得校园也更加复杂,安全教育的问题也就更多;交通安全、性安全等也影响校园安全问题。王能武对上述观点也是认同的。 

研究者罗列了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目前高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是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只有在对安全教育有了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才能搞好安全教育;另外,研究者也看到了由于社会问题而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有利于高校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高校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高菲提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袁健认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张玉华、袁成龙认为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三进”工作即安全教育进宿舍进课堂进校园网络。 

谭汝媚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安全投入,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学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和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网络知识安全教育。宋江浩认为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完全教育;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强对高校学生防盗窃、防诈骗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王能武认为: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姬学民认为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陶娟提出:首先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其次,精编教材,规范教学。精编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再次,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如专业保卫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转好重点学生、重点时期和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接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关注心理,爱护学生;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李晓明认为: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平安氛围;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安排学时,开设课程;明确内容,选编教材;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辅导。 

研究者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建议主要针对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提出,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具体可行性意见却不够。以后的研究可能会针对时展所出现的安全教育的新问题,进行非安全教育定义,而是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视其实用性。 

 

篇2

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应用现状

当前对新媒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媒体形式。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交流平台、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但新媒体也包括很多其他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新媒体当前在社会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比如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识到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强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这使得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当前各个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

二、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理论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厌烦的情绪,而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发展,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学生都可以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安全教育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体说来,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1)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安全教育是一种即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预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伤害。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样。当前出现较多的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安全学习,高校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参加各种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资源和内容。

(2)新媒体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查询、了解、学习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和背景下,高校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进行各种信息的查询以及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处,从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偏差,这是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向学生传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安全小常识、如何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等,真正的实践性教学不够,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够,也不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规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安全教育与新媒体应用进行结合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不够,甚至没有对各种新媒体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变得更加呆板。

(2)对新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安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新媒体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台进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与安全教育相关的小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识别各种安全威胁,并且进行积极的预防。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这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应用还不够,应用的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度不高。

(3)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自身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也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新媒体进行应用与结合的掌握程度不够,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结合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体制创新

1.加强对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认识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应对能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辨识各种安全隐患,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各种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意义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的思想逐渐转变,促进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内的所有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新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高校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组建专门的安全教育队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言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首先,要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利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频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课堂上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且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以提高新媒体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子课件等形式,对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都与新媒体有紧密的联系。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应用能力,从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应用新媒体对传统的安全教育进行变通管理,与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对各种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参加相应的培训,比如加强教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媒体和技术。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定期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讲课交流,可以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对彼此的思维方式、讲课方式中的优点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学习,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安全威胁的掌握和预防的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对自己进行保护。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促进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教师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

篇3

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应用现状

当前对新媒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媒体形式。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交流平台、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但新媒体也包括很多其他类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新媒体当前在社会很多行业中都有应用,比如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各种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识到新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强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这使得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当前各个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

二、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理论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厌烦的情绪,而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发展,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让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区域内的学生都可以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在安全教育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体说来,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1)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安全教育是一种即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以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预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伤害。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样。当前出现较多的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安全学习,高校学生可以选择的范围比较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参加各种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换言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安全教育的资源和内容。

(2)新媒体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查询、了解、学习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和背景下,高校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如何进行各种信息的查询以及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处,从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2.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新媒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新媒体应用的认识存在偏差,这是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向学生传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安全小常识、如何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等,真正的实践性教学不够,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够,也不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规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对安全教育与新媒体应用进行结合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各种现代媒体的应用不够,甚至没有对各种新媒体进行应用,导致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变得更加呆板。

(2)对新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

在当前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安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新媒体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台进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与安全教育相关的小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也能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识别各种安全威胁,并且进行积极的预防。但是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这些新的媒体形式的应用还不够,应用的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兴趣度不高。

(3)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教师自身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也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新媒体进行应用与结合的掌握程度不够,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结合新媒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体制创新

1.加强对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认识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应对能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辨识各种安全隐患,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各种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论性就比较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意义的掌握和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的思想逐渐转变,促进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内的所有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新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高校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组建专门的安全教育队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言应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首先,要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利用,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频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课堂上规定必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且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以提高新媒体平台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子课件等形式,对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都与新媒体有紧密的联系。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应用能力,从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应用新媒体对传统的安全教育进行变通管理,与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对各种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参加相应的培训,比如加强教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媒体和技术。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定期组织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讲课交流,可以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对彼此的思维方式、讲课方式中的优点进行有效的借鉴和学习,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安全威胁的掌握和预防的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对自己进行保护。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促进新媒体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教师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篇4

调查于2016年10-11月进行,采用匿名、自填、送发式问卷的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南京在读大学生,来自6所综合性院校,每个学校调查200人,抽样方法为定额抽样,要求各校样本男女学生数、各年级人数相近。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网络系统安全情况、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安全教育。研究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存在的网络安全行为与意识的相关问题而判断的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定义为客观需求,将被调查对象自我觉察到的需求定义为主观需求。研究中以被调查者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正确率来判断客观需求,以被调查者目前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途径、网络安全专题教育的必要性、对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评价和期待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反映主观需求程度。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X2)检验,检验水准α定为0.05。

二、结果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男生略多,占50.7%,大一、大二年级的偏多,分别占27.9%和28.4%;工科生和文科生偏多,分别占38.3%和27.8%,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平均使用网路的时间超过3小时,被调查大学生的上网目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学习67.2%、观看网络视频62.1%、网游戏等娱乐活动51.3%、购物50.2%、新闻浏览49.8%、交友40.3%、生活信息浏览35.4%、工作17.0%。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客观需求。(1)网络系统软件安全维护行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分别有37.8%和27.6%的学生“偶尔”或“从不”在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时杀毒后再使用,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和专业性质在网络系统软件使用的行为选择上有较大差异,男生和公安类学生在网络系统软件的使用中更偏向选择安全维护行为,如表2所示。表2被调查者在从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后是否杀毒再使用的情况(%)(2)网上支付安全行为几乎所有对象(95.3%)近一年有过网上支付行为,其中分别有26.3%、22.3%和21.8%的对象使用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没有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的网址和使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支付后没有及时消除上网痕迹等行为,卡方检验提示:年级和专业性质在网络支付信息的行为选择上存在偏差,大四和工科学生更注重网络支付的信息安全,具体如表3所示。(3)邮件接受安全行为对于垃圾邮件的处理,过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会选择“设置垃圾邮件过滤”(56.3%)或者“看过发件人和主题后,判断是垃圾邮件的话,手动删除”(54.8%),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拒收不明来源的邮件”(30.9%)、“为防止收到垃圾邮件,不轻易公开自己的私人邮箱”(26.3%)、“将发现的垃圾邮件标志为广告邮件”(19.2%)、“向邮箱的运营商举报垃圾邮件”(16.8%)或者“专门准备一个专门邮箱用于各类网络会员注册用”(13.4%),还有3.9%的被调查者没有采取过以上任一措施。卡方检验显示:性别和年纪对被调查者的邮件接收行为没有明显差别,专业性质对其有明显差别,公安类学生的邮件接收行为安全性更高,如表4所示。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观需求。(1)目前网络安全信息获取及评价大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从网络(85.5%)、同学/朋友/家人(48.1%)、电视(45.6%)获取网络安全信息,只有少部分的人从报刊(28.1%)、手机短信(27.9%)、专题讲座(26.1%)或专业培训(8.7%)。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非常到位”和“比较到位”,分别为11.4%和54.1%,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所在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和“很不到位”,分别占31.8%和2.8%。(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绝大多数(90.2%)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分别有40.0%和50.2%的对象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而选择“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的比例仅分别为8.5%和1.3%。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需求有明显差别,女生、大二和工科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需求更大,具体如表5所示。调查还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有必要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形式由高到低依次为:专题讲座61.3%、课堂教育42.3%、座谈会41.6%、宣传折页发放39.3%和主题班会39.2%。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的差异性较小,大多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高校需更加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从客观需求看,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三小时,上网的目的多集中在学习、观看网络视频、网游戏等娱乐活动、购物、新闻浏览,有37.8%和27.6%的学生在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时“偶尔”或“从不”杀毒后再使用。几乎所有对象(95.3%)近一年间有过网上支付行为,其中26.3%的对象使用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大学生在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上仍然存在较高的不安全行为选择,这意味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有着非常迫切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从主观需求看,绝大多数(90.2%)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40.0%)或“比较有必要”(50.2%)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而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31.8%)或“很不到位”(2.8%)。这说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大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及时、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服务。2.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需求。在网络安全教育形式的必要性调查中,选择比例都接近或超过4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不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都有一定的主观需求,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充分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利用教育手段,通过安全学术研讨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等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学校传播媒介、舆论工具等手段,通过校刊、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安全教育,[9]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体系。3.丰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能力。随着网络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互联网充斥着虚假、诈骗信息,但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缺乏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正规途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和网络权益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培训,培养大学生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拓宽大学生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培养大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权益防范和维护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行为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SZDG2016037)的部分成果。

作者:张春柳 张艺璇 周建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EB/OL]./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

[3]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4]马闯.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5]李霞.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

[6]邓晖.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4,(7).

篇5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和今后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大幅的扩充和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围,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对高校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在大安全观的框架下,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结合,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目前,学术界对“非传统安全”尚无被统一认可的权威定义。通常认为,相对于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外交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更关注那些由非政治因素、非军事因素和非外交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存、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稳定发展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和威胁的安全问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方面,部分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中演化而来,只是各自的具体成因、安全主体、涵盖范围、关注重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两者研究的主要焦点和由此形成的路径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余潇枫、林国治认为,传统安全更关注“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战争—和平—不可持续安全—战争”的循环式路径。而非传统安全则更关注“非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价值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发展—和谐—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式路径。

(二)非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安全、金融经济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领域。一般认为,第一,社会公共安全指社会全体成员公共生活的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等内容。第二,金融经济安全指国家金融经济秩序正常,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以维护国家经济正常运转为核心内容。第三,科技信息安全指国家科技发展、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第四,生态环境安全指人类的生产、健康和生存环境等的安全。第五,能源安全指为保障一国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维护能源供需渠道,规避对本国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第六,文化安全指维护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其遭到外来破坏和颠覆。第七,其他安全领域。如人口安全、宗教安全、生物安全等。可见,非传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掌握包括非传统安全在内的一定安全防范知识和方法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同时,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显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稍显欠缺,内容也不够完善。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急需更新。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基本还属于传统架构,并没有从整体上完成对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三是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新出现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显得模糊。因此,将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加强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更密切地关注和应对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的威胁和影响。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思想单纯,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安全,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这当然也包括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安全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处置不当,给自己、学校、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提供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防范各种对自己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临危不乱,逐一化解,确保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发展迅速,GDP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在等着我们去克服。从国家安全领域来讲,当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瞬息万变的因素,切不可掉以轻心。从高校的安全稳定来讲,境外敌对势力以高校大学生为重点目标,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手段,加紧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例如,通过互联网络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宣传,散播诋毁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煽动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等。可见,高校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较大。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将有利于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策略及途径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各高校需要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强化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研判,做好教育,备有预案,深入推进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新威胁,在思想、安全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切实担负起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保持安全稳定。

(二)与时俱进,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

以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新形势下,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未能及时纳入我们的安全教育中,这就使得高校的非传统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的个体安全和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的扩大,应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拓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1)经济安全教育;(2)生态环境安全教育;(3)信息安全教育;(4)流行疾病安全教育;(5)科学文化安全教育;(6)校园恐怖暴力安全教育;(7)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安全教育;(8)重大事件、敏感日期、个体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等。既要关注国家安全,又要关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使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实现常态化、系统化。

(三)优化方式,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将大学作为一种生非传统教育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逐步构建起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一,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第二,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结合“两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 “两课”的教学中。第三,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 通过主题班会、特色活动、专家讲座、图片宣传、播放相关教育影片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此外,还可以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爱国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之中。

篇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94-02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通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也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安全问题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目标的工作过程。它是对受教育者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能力、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

(一)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治安问题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视。把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特别是保卫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各高校已按照国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生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但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大,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珍惜在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但也有极少数人不珍惜进入大学的深造机会,当自己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不良习气:酗酒滋事、偷盗财物、参与传销、考试作弊等等。大量事实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学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缺乏。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高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国外敌对势力和各种组织、非法传销组织和各种不健康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学校周围酒吧、网吧林立,不少违法分子混迹其间,伺机作案:而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吧、书刊、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不求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治安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防范技能,从而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对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四)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安全知识,不仅能使其在学习期间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安全渡过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其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受用,确保一生平安。

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导致他们的思想道德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可能会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采取紧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贴专业领域、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思想的科学性、哲理性、知识性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帮助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二)法制观念与法律知识教育

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以致违法后,还并不认为是违法:有的学生以为受到伤害后可以“私了”,不愿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伤害后不知如何寻求法律救助:更有一些学生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地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教育

随着校园日趋社会化,高校由过去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广泛,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安全意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加必耍,大学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有效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安全,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起码的需要。如何开展安全教育,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这项工作的重心。

(一)明确责任,遂级落实

高校领导把安全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亲自部署,在全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把安全教育工作同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真正把安全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高校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正确处理安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把“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及“安全不能说明一切但能否定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管理,这不仅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更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组织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学习国家关于高校安全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对高校内部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与自查自纠,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三)加强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保卫部门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安全教育中要为高校领导当好参谋,对安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授课内容、运行途径和方法拿出规划,提出主导意见,供领导决策后在全院实施,真正起到保卫部门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学科建议

1.走在立法前列,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安全教育

进入课堂,作为学科建设,形成高校独特的教育制度。

2.从国家利益和高校利益出发,建立一个适应高校实际的、高智能的、有战斗力的保卫组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吸收相关院校安全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五)建立适应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学体系

1.完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安排。法律教育应作为安全教育课程的首要内容之一,耍用基本的法律知识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讲授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开设《宪法》、《法律基础》、《合同法》、《劳动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课程,使大学生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课程,开展“三防”教育,讲授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性事故知识,宣讲法律法规等,教授大学生安全常识,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一是必须依靠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把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内容。二是在课堂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讲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三是发挥高校校园局域网的优势,利用高校校园网安全教育信息,分析典型案例,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二,创造有利条件,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模拟法庭,学法用法;定期组织公安、法院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来校开展讲座,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教育大学生引以为戒。

篇7

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曾提出过,认为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

首先,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安全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就是安全价值、信念、道德、传统、风气和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强调安全文化的意识形态表现。涵盖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园安全文化是作为其中—个分支而存在的。其次,校园安全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所谓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是与校园社团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会实践文化等校园文化子系统相统一的。综上所述,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交叉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是学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高校是—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功能: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创新功能:高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这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

补位功能:校园安全工作仅仅有物质和技防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监督每一位师生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安全管理及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从领导到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

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的关心和影响是长远的。

三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

一般来说,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校园安全文化也应由这三个文化层所构成,从而构成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层面:物质文化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表层部分,如安全设备、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及警力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作风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形。

制度层面:主要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制度,还包括对师生员工的安全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规定者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

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价值理念。它体现着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应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关注安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能够达到由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关爱全社会、关爱全人类的境界。

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建设学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要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

四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采用纪录教育、技术手段的情况较多,安全管理水平与当今高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谐校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载体的设计要坚持内容的人本性,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负责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员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应用知识、能力,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贴近广大师生员工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二是安全教育和设施、制度、机制等建设应“以人为本”,从切实需要出发,以师生员工乐于接受、学校能够承担的方式、方法进行,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诉求。只有坚持内容的人本性,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深得人心、顺利进行。

第二,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建立组织保障。在具体的学校建设中,可以进行分工,由学校的各个不同部门具体负责,一是由保卫处负责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负责安全设备管理;二是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三是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四是由科研和国资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等。建立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载体的具体实施组织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专业的安保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咨询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在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意识,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一所学校从领导到普通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按安全责任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富有显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学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 坛,2005(3).

[2]孙哗,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1).

[3]邱小云.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

篇8

当代大学生的专业及社会生活知识日益丰富,但安全事件却屡有发生,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既要关注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做到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家庭与高校、高校与学生社团、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等合作机制,提升大学生群体预防、处置危机的能力,减少大学生安全事件。

一、解决大学生安全问题需要利用社会支持资源

大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2013年4月,发生在南京某大学的安全事件,大学生袁某在宿舍玩游戏,遇宿舍蒋某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没有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袁某将蒋某捅伤,后蒋某抢救无效死亡;又如2016年3月,四川某大学学生芦某在宿舍被室友用菜刀砍50余刀身亡,遇害的原因是和室友因生活琐事不和。我们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事件,实际是相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绪调整能力差,社会支持资源有限导致人格发展狭隘,在遇到矛盾时在行为上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分析大学生安全问题具有现实作用,我们整合各种大学生社会支持资源,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危险防范意识、安全危机应急能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目的。

二、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最早应用在社区心理学等领域,它原本指与个体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后来扩展到了社会学等领域,它建立了以“社会互助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支持概念,支持社会个体与弱势群体建立良好关系,提供各种救助及服务;但有所区别的是,这种服务不是单向的,它更多地是支持者和被支持者间进行“社会互助关系”建构的过程。在这里,弱势群体内化了社会支持观念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按照社会支持的主体,我们可将它分成四类:由政府等正式组织主导的社会支持;以街道、乡镇等社区主导的社会支持;由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的支持;由高校、医疗机构等专业组织提供的技术性支持。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范围,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支持资源予以分析。

1.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

社会是一个广泛概念,大至整个世界,小及大学寝室。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指的是大学生在学校、家庭之外、个人主动或被动接触的交际行为。学校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包括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以及朋辈这四类人员提供的社会支持资源。

2.家庭方面的支持系统

家庭是一个大学生在成长、生活中受到极大影响的环境,对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溺爱、家暴等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甚至有时产生危害他人的想法或行动。

3.个人关系网络的支持系统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在此定义为家庭、学校之外的社会支持资源,这些社会支持在大学生面临安全危机、处理紧张事件时会发挥潜在作用,如果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发挥这些社会支持资源,就可能及时化解安全风险。

三、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引导大学生对愉快、美好、有意义生活的追求,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格特质,同时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为使社会支持系统能更好地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必须整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在家庭与高校、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高校与学生社团、高校内部资源等形成相互补充,发挥高校、家庭、朋辈群体等主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群策群力的作用。

1.完善家庭与高校合作方式

高校和家庭之间应该进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机制的渠道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有家庭与高校合作的意识,充分认清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安全教育存在部分缺位的现状,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健全高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如建立家长QQ群、微信等,传达和分享安全教育知识;第三,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支持系统。

2.完善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

高校与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在个体的社会支持、安全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超过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危害大学生自身安全时,必须引导学生到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实现高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两者之间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目标、权利、义务和程序;在日常工作中,高校也可以邀请精神卫生机构的专家进入校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咨询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置能力。

3.完善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与学生社团合作

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和各学生社团之间要形成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工作机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培育力度,在安全教育资源方面给予投入、活动经费等方面要有保障;尤其鼓励学生建立心理社团、安全知识传播社团,开展朋辈辅导活动,组织专家对学生社团成员进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社团深入大学生群体开展安全教育,形成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品牌活动,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知识宣讲员,处处凝聚社会支持正能量,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高校内部社会支持资源的衔接

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强调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社团等主体资源之间的衔接,同时也要特别强调高校内部社会支持资源之间的衔接、配合,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相关的教职员工相互配合,这一才会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氛围。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物质资源、信息支撑、心理健康咨询和教学资源支持等。大学生安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整合围绕在大学生周围的社会支持资源,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挖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社会支持潜能,实现对大学生安全困惑问题的交流澄清,才能避免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君林.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社会保障再认识[J].苏州大学学报,2013,(01):42.

[2]郭洪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03):93.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90-01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1 造成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的原因是高校校园文化定义的差异

关于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所以针对校园安全文化各高校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理论界模糊的定义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时出现如“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标准” 等问题。安全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没有找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结合点,等到出现了安全事故才有反思和处理。

1.2 多层次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内容导致评价标准无法量化性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而因为制度层面的评价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很强,所以要用数据对它进行分析就显得相对困难。最容易衡量的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简单的问题都是由校园安全文化所引发的健全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建立高效法律体系保障校园安全文化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ISO 9001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满足顾客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其目标管理体系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ISO 14001的目标是企业或组织对社会的环保做出承诺,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环保意识和环保水平的管理体系;GB/T28001-2001的目的是保护企业员工基本权益,不断提高职工健康和生产安全的管理体系。

在安全科学的这片新领域提出一种针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教学、科研的保证和对师生的关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最新对策。所以,依靠“三标一体” 化的指导,在对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完善的要求下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是推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之一。

3 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管理的新机制和新理念

3.1 转变思想理念,使各级领导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如何处理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学校领导需高度关注的课题,学校领导需要时刻将“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铭记于心,把高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制创造性地纳入“三标一体”化的科学管理工作中,把学校安全工作真正作为依法治校轨道和学校基础性、日常性管理工作,同步于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等重要工作,将重点放在事前预防,杜绝事后补防。

3.2 积极高效的防控并应对危险

一是高校要将重大危险源防控纳入在学校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当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于危险隐患进行监测、风险评估和方案调整,将校园危险源的风险防控纳入到学校综合治理规划当中,从拟定管理方案开始,从落实安全工作目标出发,从校园饮食安全、重大传染疾病预防、严重防控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二是确保政策实施。高校应组建领导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型小组和防火、防盗等专项综合治理工作的专业型小组,积极开展风险预估工作和实行安全事故问责制、风险调控责任制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

3.3 实行责任分工制,建立健全安全体系

为建立体系完备、高效健全、操作性强并与法律法规对接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高等院校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严格贯彻法治精神,积极开展有关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学校应根据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并予以落实。确保在完善的法制体系下建立并健全安全文化体系,形成安全文化的细则清单,使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法律法规上的切实保障。学校结合“三标一体”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可靠硬件保障,注重安全基本建设

各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校园安全文化的产生也有其社会根源。所以,学校应加快物质基础建设,确保硬件设施和硬件环境的安全,为学生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另外,要加快校园安全文化设计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是校园安全文化得到更好的贯彻。其次是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扩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条件,为校园安全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保障基础。提高校园的安全保障程度。

4.2 层级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篇10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处理

Key words: universities;student injury;prevention;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3-02

0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矛盾日益突出,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伤害,同时,高校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引起了社会、高校、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1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定义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该事故在主体、地点、时间都具有特定性。

2原因分析

2.1 高校方面的原因

2.1.1 忽视安全教育所谓安全教育,就是针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忽视安全教育将会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极大的损失。

2.1.2 管理漏洞现行高校的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各主管部门的责任区分不明确,现有的制度由于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力度,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尤其是在事故防范机制的缺失,多数高校还未能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事故防范机制。

2.1.3 保障资源紧张由于持续的扩招,不少高校出现学校资源有限与学生数量不匹配现象,在治安、消防等方面都存在隐患,很多基础设施是超负荷使用。很多省属院校每年大幅度扩招,可是经费没保证,所以扩招后一些省属高校的生均经费是不升反降的,一些中西部的省份,生均经费才三千多一点,同时各高校在进行财务运算时往往将保障性资源的投入列在最后考虑,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得不到彻底整改。

2.2 学生方面的原因

2.2.1 安全意识淡薄在初、高中学习期间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方面,而且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较少独立参加社会活动,对社会的认识不多。在步入大学后,多数大学生没有接受充分和系统的安全教育,导致他们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加之大学校园内的相对安定有序,使学生思想麻痹大意,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威胁,而法制观念不强,则容易实施不法侵害。

2.2.2 身心素质差由于偏重于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学校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注。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而体质较弱,或有某种特异体质,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同时,学生本人的经济条件以及一些社会因素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当这种自卑心理积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疏导时,必然造成学生的伤害事件或自杀事件。

2.2.3 各方压力较大当前,大学生肩负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一些学生由于处理不当,使期望变为压力,诸多学生的心理承受不住。随着就业竞争加剧,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无法实现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因此,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出现人身伤害事故。

3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处理机制

3.1 学生伤害事故预防

3.1.1 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也要有重点地进行。一是抓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在事故高发场所做好安全教育;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同时,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负责人要把安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履行职责,真正负起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态形成一种习惯,通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体现出来,进而指导学生的安全行为方式。

3.1.2 加强心理教育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走进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减压。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等有关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周期性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等。对特殊体质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个别继续留校学习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学生和家长强烈要求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采取与学生和家长签定安全责任协议的形式来明确责任,减少学校的风险。

3.1.3 加强安全设施监管加大学生安全设施经费投入比例,坚持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高校应把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整体排查和重点排查结合起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到位。同时,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从源头抓起,严把入口关,实行统一招工,归口管理,建立外来人员的详细档案,并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3.2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3.2.1 责任界定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来分析高校的法律责任,可以将其分别认定为三种情形:高校全部责任、高校部分责任、高校无责任。当前,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生来到高校,在高校发生的任何伤亡事故不管事故发生的原因,一律归责高校,都要求高校负责,通过对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界定,使高校以及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

3.2.2 解决途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能否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不但关系到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救济,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中要合理利用解决纠纷的途径。现阶段,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一般有如下解决途径: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请求有关调解机构调解解决,以及法律诉讼解决。

3.2.3 引入社会保险学校组织学生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我国的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保险种类日趋完善,高校可就对高校学生的生命、健康与保险公司协商,签订更具有针对性的保险种类,或增设专项基金,为处理伤害事故提供民事赔偿费用来源,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不受影响。

3.2.4 消除影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伤害,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多数高校在面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时,都采取回避态度,间接的引发社会的各种猜想,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各高校成立学生伤害事故调查组,致力于处理该类事故,同时对学生伤害事故做到有始有终,及时正面报道,使其透明化,避免引发社会对高校的不利猜想。

3.3 辅导员处理机制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辅导员起到了极大作用。辅导员应熟悉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为此,在遇到校园意外、突发事故时,辅导员应准确做到:

①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现场处理工作,防止事态蔓延;

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应尽快将事件报告给主管部门和领导;

③稳定周边学生,防止造成群体恐慌;

④待事件稍稳定之后,初步了解事发原因,为认定责任收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