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1: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园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 IBM 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2(上海久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摘 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智慧”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本文从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入手,提出基于智能电网架构的智慧园区基础网络建设思路,解析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效,以智能电网的建设带动园区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物联网等建设的多网融合,既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又提高了建设效率,将有力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关键词 智慧园区,智能电网,基础网络,多网融合doi:10.3969/j.issn.1674-7933.2015.05.007
作者简介:苗佳波,男,1981 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及研究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行业分析、产业研究,Email :miaojiabo@hotmail.com ;
邱素川,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0 引言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提出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2008年,IBM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从近两年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布局来看,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旨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能源等城市运行的要素聚集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建设,我国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也在积极进行中。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比如,目前全国有200多个软件园区和基地,占据全国软件收入总量的八成以上。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资源集聚、人才集聚、功能集聚的重要平台。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1 智慧园区发展概述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即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1]。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园区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平台为载体,以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信息资源为特征,形成以智慧技术、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产业等为内容的发展新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学管理、产业培育、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及资源整合等领域地广泛应用,进一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地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整合效率,进一步抢占未来智慧产业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这也是把培育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2 智慧园区网络架构
智慧园区是基于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网络架构,否则所有智慧应用都无法实现落地。智慧园区的先进网络层主要由光纤驻地网、WiFi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和数据中心四个部分构成。园区光纤驻地网是由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园区内部布线系统组成,入园企业用户终端可以灵活方便地接入互联网,满足入园企业高速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快速互访的重要通道。WiFi无线网络是园区提供移动网络服务的必备条件,实现WiFi无线网络的园区全覆盖有利于构件智慧园区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的移动门户。移动通信网主要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等负责建设。而今后智慧园区的网络建设必须首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全面覆盖。数据中心是智慧园区建设中基础性、公用性的软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存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设施,它将为园区用户提供超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为所有用户集中存储核心应用系统的各项数据,以及由园区感知层系统传输过来的各类采集数据,并提供安全可靠的灾备服务。
3 智能电网价值
智慧园区,虽然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组合为基础,但所有这些基础平台所承载的功能还是必须依赖能源平台,也就是电网的支撑之下。否则任何功能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在城市发展中,电网是最重要的能源载体。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行,需要坚强可靠的电网来提供优质的电能。因此智能电网与智慧园区建设在能量与信息这两个关键要素方面拥有一致的内涵与特征,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园区管理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引领“两化融合”、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的功能。
如今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电网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并与传统电力技术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运用于电网技术中,为智慧园区管理方提供系统状态分析和辅助决策,电网的智能化将让电网可以实现自我检测、自我痊愈的功能。而智能电网的调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柔性输电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使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实现更加广泛的日常应用。通信网络的完善和用户信息采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2]。
与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信息流、电力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的全景信息可以通过传感器、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与电网基础设施有效融合来获得。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电力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而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3]。
因此,智能电网作为城市和园区智能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智慧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更高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将有效实现能源资产的高效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智能电网的相辅相成,智能电网将是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智慧电网对智慧园区的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3.1 智能电网概念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给出的智能电网定义为: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4]。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允许各种不同能源渠道的准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5]。
3.2 智能电网的多网融合
城市电网是一切应用的载体和基础,而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电网的功能,还可以和电信、广电、互联网、物联网等一起在用户端走向融合,形成多网融合。
建设智能电网首先需要实现电力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就是把光纤组合在电力电缆中,同时具有电力传输和光纤通信功能。电力光纤入户将为智能电网跨界“三网融合”业务奠定基础。电力光纤即可输送传统的电能,又能承载互联网和电信、广播电视信号,也能满足物联网通信需求,从而实现资源整合。
电力光纤入户使得电网功能由单纯输电迈向智能电网。目前主要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将光纤和电缆复合制造,在铺设电缆的同时完成了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入户PFTTH(Power Fiber To The Home)是指在低压通信接入网中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等线缆,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实现到表到户。配以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承载智能电网配用电环节和“三网融合”相关业务。
宏观层面,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在全国积极推进电力光纤入户。确定基于OPLC的技术方案,还颁布了《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
4 智能电网建设成效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基于各国国情以及基础的差异,世界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主要关注现有清洁能源技术和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正在积极推广诸如特斯拉在内的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发展分布式电源和能源存储的并网运行技术;欧洲主要关注电网对风电的消纳、分布式能源并网等问题;日本重点关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大规模并网问题,同时在电动汽车和电网的互动问题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的智能电网发展总体思路,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智能电网。
4.1 建设效益
从数据的对比性出发,建设效益可以根据节省的建设费用ΔTC去展现智能电网投资创造的预期建设效益:ΔTC = (S-S’)/N其中,S—非智能化电网(多网)建设费用;S’—智能化电网(多网)建设费用;N—需要实现的功能种类。
比如,以智能电网目前已经可以整合三网融合的功能为例,及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电网等原先建设四网的建设费用,现在只需要投入四分之一的建设费用。
4.2 设备安装调试效益
设备安装调试效益ΔTC可用节省的设备安装调试费用来表示:ΔTC = N×tc
其中,N—减少的设备数(台);tc—每台设备每次的运行维护费用成本。
比如,以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的某产业园区为例,建设智能电网将减少传统设备150台,每月一次的运维成本约为1 000元/小时,则园区每年设备运维可以降低安装调试成本180万元。
4.3 建设规划
结合国内目前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建设,驱动高度构建智能电网建设,彼此互为影响、互为依托。从顶层设计考虑,智慧园区与智能电网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站在全新的角度进行论证。以市场来说,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开放互动的交易平台,是新的能源供应保障和服务体系;以技术来看,智能电网是具有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从定位的角度来讲,智能电网是智慧园区的基础和创新驱动力,具有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的基础平台功能、网络市场功能;而根据行业角度看,智能电网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功能的双向能量信息系统,将是智慧园区网络建设中的核心骨干支架。
而今智能电网在智慧园区建设中的各项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初步实现智能电网项目与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的良好对接。完成了包括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智能用电楼宇试点工程、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和智能变电站改造试点工程建设等多个试点。一些试点项目中,已实现电力光纤到户,已率先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智能抄表和中低压线损比对等全业务功能,并实现宽带和高清电视服务。
此外,智慧园区的智能电网建设还可以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早在2010年,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就分别和上海联通、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电力光纤平台开展宽带和视频点播等业务的合作,推出“互视通”业务。并在浦东新区部分产业园区和商圈展开了商业示范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 应用
智慧园区建设中的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将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智能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去实现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从而给智慧园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增值服务。二者关系如图2所示。
从具体实际应用层面看,智能电网几乎可以涉及到智慧园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基本的智能电网功能就是可以远程采集电表、水表、煤气表等信息,对用电进行调控,并可并网运行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信息的综合配置和资源共享。
5.1 智能网络服务
在智慧园区中部署了智能电网的用户就可以直接通过电力光纤拨打IP电话、宽带上网、接收高清互动电视信号,实现三网融合功能。而无须再部署其他网络架构载体。各种物联网应用也将实现,用户可以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实施用电分析与控制,用户通过网络或电话可实现对家中电器的远程控制。
5.2 充换电服务
在智慧园区工作和生活的用户不用担心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通过建设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多元化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及远程监控调度服务系统建设,就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故障定位等问题,满足出租车、工程车等专用电动汽车的监控调度需要,为电动汽车的便捷服务提供基本条件。充换电服务采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服务的核心,支撑电动汽车充换电作业。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站外充电桩、手持终端及电动汽车车载终端等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能够有效接入运营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5.3 双向互动服务
在智慧园区中,通过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能效管理等实现对用能设备的监测与控制,实现用户侧能效智能管理和服务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与园区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园区管理手段,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比如园区用户可以主动参与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自身用电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有效的需求自主响应。智慧园区的用户可以由自身的能源使用习惯、价格水平以及具体的使用环境,给各自的能源消耗设备设定相应的参数。如中央空调、楼宇照明、办公电器等智能用电设备可以根据相关参数,自动优化其用电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用电效果,进而提高设备的电能利用效率,实现节能节电[6]。
5.4 信息资源服务
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电力通信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园区环境监测信息、用户用能信息、经济活动信息等多种信息进行可靠的采集和传输,为智慧园区提供多种信息资源,支持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6 结语
目前,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解决方案和支持政策中,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关注度最高、对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等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对于作为运营命脉的能源保障,特别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还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
智能电网能更大程度地起到对智慧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紧密结合智慧园区发展的不同应用需求,并且大大降低多网建设的重复费用。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理念和措施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中,推动智能电网与智慧园区建设规划的紧密衔接,尽快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朱敏.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 J ] . 移动通信,2013,(5).
[2]张盛山. 智能电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研究[J].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3,(4).
[3]李锦仁. 建立多级认证用电系统的一点构想[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28).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2010年,我国社会组织总体数量的确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增长率却创近十年来的历史最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政策和体制性制约因素仍然较为突出(黄晓勇,2011)。同时,据2010年7月的2009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19个行业之一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年平均工资为全行业最低,而且比2008年度工资水平降低了2.9%。
在政策层面保障力度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增加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组织生存现状依然严峻。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状况,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学术界的研究既有历史进程、公民权力、制度变迁、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组织与政治改革、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变迁的宏观视角,也有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建设的微观视角。这些研究都表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源不足。清华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2000年对全国社团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有41.4%的社团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列在这些组织面临的诸多困难的首位(邓国胜,2001)。孔德福(2008)在《我国社会组织资金来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组织资金来源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平衡;体制障碍限制着财政资金向社会组织转移;机制不健全,资金转移无依据等问题。从广义上看,这里的资金可以理解为资源,包含着活动许可、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税收优惠、资金、权力背景等,这也是本文对资源的界定。
因此,本研究尝试了解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渠道及方式,分析其资源获取异质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组织拓展资源的渠道。笔者对位于上海S区的六家社会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这六家社会组织分别为:A机构承担全市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和服务事务;B机构从事中国汉文字教育和倡导;C机构为贫困地区学校建立图书室,募集儿童读物及倡导良好阅读方式;D机构以“遏制艾滋病蔓延”为己任、关注男性生殖健康;E机构以创意公益、时尚公益为主旨,推动民间公益项目的发展和宣传,并为众多公益组织和企业提供志愿者支持,培训和服务;F机构以提供城市应急支援安全服务为主。
政府、市场、理事会是社会组织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六家机构资源来源不同,资源类型也不同,包含活动许可、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税收优惠、资金、权力背景等。从活动许可、组织体系而言,六家机构较为相似,他们都经过了登记,并找到了业务主管单位,并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机构间最大的差异是资金来源及比例的差异,六家机构的资金来源情况如图1所示。
从资金来源的比例来看,D的资金有65%来源于基金会,其他的五家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几种类型,包括资源政府导向、资源市场导向及资源理事会导向。
(一)资源政府导向为主的社会组织
A的运作是典型的资源政府导向型。该机构在成立早期,是由当时该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担任总干事,机构所有的员工经费、行政费用都由政府承担,政府承担的费用占机构运作总费用的90%以上。
(二) 资源市场导向为主的社会组织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六家社会组织中,B、E是非常典型的资源市场导向为主的社会组织,C介于资源市场、政府导向之间。B主要向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方面的相关服务,B机构背后有一家提供相似服务的教育咨询公司。社会组织和公司的人力、场地资源共享,财务分开。对B而言,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仅占机构和公司运作的10%,社会组织90%的资源来自于公司本身的造血功能。
C机构负责人表示:“我相信社会的力量,目前我们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还是比较少的。机构从一开始就是依靠市场、依靠社会爱心人士在做。我们比较想践行机构自身的理念。如果我们的资源都是来自政府,可能会改变社会组织原来的一些理想”。
(三) 资源理事会导向为主的社会组织
在访谈中发现,除了以政府和市场资源为主的社会组织以外,还存在资源理事会导向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理事会通常由较为复杂的成员构成,理事会中包括资助者代表、资深专家、行业管理部门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企业代表以及组织内部的代表(马迎贤,2005)。这六家社会组织的理事会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A的理事长是高校知名教授、资深专家,F、C、B的理事长是资助者代表,D的理事长是行业管理部门代表。
F机构理事长兼总干事表示:“我做这个机构,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我总觉城市应急服务是非常需要的,每个公民都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因此,对于机构而言,做这个就是义务,我愿意出资,我的理事会成员也愿意出资。至少目前的运作就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叫,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推选我成为咱们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咱们的小区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涉及的社会关系就像社会一样复杂。当我们单独一个人与政府或各种机构处于一对一的关系中时,普通个人是很少发言的,即使有不和谐的声音,大家也难以听到。但整个小区作为一个天然的会场,一个人的声音会因集中的人多了而显得非凡响亮。在其它场合个人是很难找到“业主”这样唯一的身份认同的,因为其它场合中的各种关系就显得散乱而不集中不和谐的现象即使存在但也不显眼,而在小区内却截然不同。
我们都知道业委会就是小区实行业主公共事务民主制度,协调办理物业治理公共事务和社区公益事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性是它的最大特点。要成为业委会成员的条件之首是必须热心公益事业,我们业委会成员为业主办事纯粹是“为人民服务”,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有一定组织能力等等条件,我认为自己不仅具备了以上条件,,还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懂得物业治理专业知识,知道经济核算,具备处理危机的能力,介于我的工作性质,有双休日,我也有时间来处理业委会工作。要做好业委会工作,先要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正确合理的运用它,在处理业委会和物业治理企业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合规,要协调处理好业主公共利益和事务,在此我也做好了良好的心理预备,预备在长期的业委会工作中接受我们广大业主的监督,同样要下定决定在面对业主的不理解或者物业治理企业这样那样无故的埋怨、指责和非理性“待遇”时,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泰然处之”。
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我们身边最多只有3-4%的业主会有强烈维权愿望,而大多数业主是沉默的,只有通过我们广大小区业委会成员的不懈的宣传、屐以事实和法规来说话,使广大的业主觉醒,逐渐扩大维权的比例。美国治理学家法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工作的奉献”,在此我向大家公布,在这场唤醒、发动、普及法制教育的过程,我将以百分百的热情与主动,投身到维权活动中来。
谢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6 例,女性32 例;年龄18 岁~63 岁,平均34.54±9.21岁;左膝38 例,右膝50 例。88 例中属开放性骨折25 例,闭合性骨折63 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6 例,高空坠落伤8 例,重物砸伤5 例,其它伤4 例;骨折分类按Schatzker 分类法[1]:本组88例中Ⅲ型外髁单纯塌陷骨折44 例,Ⅳ型内髁骨折17 例,Ⅴ型双髁骨折21 例,Ⅵ型双髁骨折涉及干骺端及骨干6 例。合并伤:半月板损伤6 例,外侧副韧带损伤5 例,内侧副韧带损伤4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3 例,腓总神经损伤2 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综合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复位是手术关键,选膝关节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为防皮瓣坏死需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一起翻起,切开关节囊,检查半月板,显露关节面,尽可能复位骨折块,恢复关节面的平滑,根据骨缺损状况选用自体骨植骨。根据骨折类型选用支持钢板、加压拉力螺钉给予有效内固定。本组中拉力螺丝钉固定47 例,松质骨螺钉、螺栓或+钢丝联合固定23 例,T 型钢板固定+自体骨移植18 例。半月板切除4例,膝关节韧带修复共12例,其中外侧副韧带修复5 例,内侧副韧带修复4 例,前、后交叉韧带修复3 例,后侧副韧带修复1例。2 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在骨折内固定术的同时做了腓总神经探查修复术。术后切口常规负压引流48 小时,并早期X 线照片:骨折解剖复位或基本解剖复位74例(84.09%)。
1.3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2.50±0.75年,全部骨折愈合。治疗效果参照Merchant 评分标准[2],优67 例,良10 例,可6 例,差5 例,总优良率达87.50 %。
2 讨 论
胫骨平台骨折,在治疗方法上的争论由来以久,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损伤情况、病人全身情况等而定。
2.1 手术适应症
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车祸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此类骨折大多创伤严重,不仅造成关节严重粉碎骨折,而且骨折呈多平面,治疗有一定困难,并发症多,采用保守治疗是达不到要求的,骨折的稳定性也难以维持,若治疗不当,就会导致骨不愈合、关节僵直或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治疗能够达到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关节的正常形态,对关节的功能恢复是有益的。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处理,我们认为手术适应症为: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合并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劈裂骨折移位超过5 mm,塌陷骨折块凹入关节面超过8 mm 或侧方不稳> 10°,经闭合整复达不到解剖复位并影响膝关节功能者。
2.2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为了使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我们主张早期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非负重性的关节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鼓励病人由被动锻炼逐渐变为主动锻炼,早期借助CPM(持续被动运动器) 进行非负重功能练习是最佳的锻炼方法,早期膝关节CPM 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使用关节功能练习器可以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功能,防止粘连和僵硬。对于关节部软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能利用关节活动时关节面间的互相适应力量对骨折块进行二次复位。同时Salter[3]认为可以增加软骨的营养代谢能力, 刺激多能使间质细胞分化成关节软骨, 加强关节软骨及其周围组织的愈合,从而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高原地区骨折愈合的力学性能变化较平原晚,因此需相应延长制动时间,防止过早去除固定而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4]。后期可借助理疗、按摩及其它器械进行锻炼,以达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本组病例在坚强内固定的基础上,辅以早期的关节功能锻炼,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7.50 %。
2.3 关于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对于开放性骨折为能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我们主张彻底清创后积极采取内固定,尽量恢复关节的正常关系,选用简单、牢固的内固定材料,术中注意避免广泛剥离,减少软组织损伤范围,同时患者在急诊室就开始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感染的机会。高原地区由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度大、气候寒冷、干燥,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创伤切口的修复与愈合与平原地区有不同的特点[5]。实验研究结果证实,高原地区引起感染的细菌数量标准要高于平原地区,每克组织中的细菌数量为108 才出现伤口感染,而且感染时限明显比平原地区延长,平均引起感染时限为48小时,这与高原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细菌生长繁殖速度慢有关[6],这为高原地区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组25 例开放性骨折,我们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实施内固定,术后伤口亦Ⅰ期愈合,这说明高原地区在24 小时内清创闭合伤口,对伤口愈合无影响。
2.4 合并伤的处理
胫骨平台骨折同时怀疑有韧带损伤,术前应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应力X线片、关节造影等检查膝关节是否有不稳定,以协助诊断是否有膝关节韧带(包括前、后交叉韧带以及内、外、后侧的侧副韧带和关节囊韧带)的损伤,如有韧带损伤应积极予以修补,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本组韧带损伤者共12例均行修补术,术后随访膝关节稳定性较好。据报道,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未行韧带修补,术后随访发现膝关节稳定性不同程度地受影响[7]。半月板损伤如在边缘部应予以修补,如果损伤的半月板既不能愈合,又因其破裂严重而造成膝关节严重的功能紊乱,则仍应考虑全切除[8]。腓总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探查,功能不恢复者,晚期行肌腱移位或踝关节融合矫正足下垂畸形。
参考文献
[1]Schatzker J, M cbroom R, Bruce D.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J].Clin Orthop, 1979, 138: 94.
[2]Merchant TC,Dietz FR. Long term follow 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J]. J Bone joint Surg(Am),1989,71:599.
[3]Salter RB. The biologic concept of continous passive motion of synoviol[J ]. Joints Cliin Orthop, 1989, 242 (1):12~25.
[4]梅芳瑞,赵慧毅,周军海等. 高海拔对骨折愈合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1999,(2):117.
[5]温志大,郝景坤. 高原临床外科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8.
1.指标体系的建立。经分析调查,建立物流园区选址的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2.灰色评价方法与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集。结合层次分析法原理,将指标体系的三个层次定义为:目标层U,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都等于5)。令U代表准则层指标所组成的集合,记为,代表指标所组成的集合,记为。
(2)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值,即通过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假设 的权重分配为,指标权重集为;的权重分配为,各指标权重集为。
(3)确定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本文将评价指标的优劣程度划分为优、良、中、合格、差5个等级,并分别赋值(5,4,3,2,1)。若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其相应的评分为4.5,3.5,2.5,1.5分。
(4)打分评价。设有s个评价者,其评价者的序号为n=1,2,…,s。依据评分标准分别给各评价指标评分,并填写评价专家评分表(略)。设第n个评价者对受评对象某指标给出的评分为,由此得出受评对象的评价样本矩阵D。
(5)确定评价灰类。根据评分等级评分标准,决定采用5个评价灰类,灰类序号为e=1,2,3,4,5,分别表示优、良、中、合格、差。相应白化权函数如下:
第1灰类“优”(e=1),设灰数,白化权函数为:
第2灰类“良”(e=2),设灰数,白化权函数为:
第3灰类“中”(e=3),设灰数,白化权函数为:
第4灰类“中”(e=4),设灰数,白化权函数为:
第5灰类“中”(e=5),设灰数,白化权函数为:
(6)计算灰色评价权数。设评价指标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记为总灰色评价数记为,则评价指标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数可记为。若评价指标对于各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为Hij,则有,指标的灰色评价权矩阵Hi可记为:。
(7)综合评价。①对准则层做一级综合评价,若对指标的评价结果为,有
②对目标层 做二级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B为:
=Ai・Hi=(bi1,bi2,∧bi5)
③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设 C=(5,4,3,2,1),于是得出受评对综合评价值S:S=B・CT,由此,可根据 值大小对受评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3.实例应用。某地规划拟建一个物流园区,需进行选址研究,经初步选择确立了三个预选地址A、B、C,需对这三个地址逐一进行综合评价,这里主要以A的评价为例。
(1)构造层次评价指标模型。利用上图给出的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各指标重要性两两比较 ,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如下:A=(0.4,0.3,0.3);A1=(0.483,0.083,0.141,0.129,0.164);A2=(0.311,0.264,0.159,0.136,0.130);A3=(0.154,0.296,0.136,0.166,0.248)。
(3)打分评价。现有6位评价人员对A地址进行打分评价, 评分结果如表所示:
(4)按上述(5)、(6)步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受评者对指标的灰色评价矩阵:
(5)进行综合评价
一、引言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超过240个,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聚集于上海世博会,参观交流。世博局官方数字显示大概有8万世博会园区志愿者将参与到世博会之中,其中90.6%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自愿无偿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参观者秩序引导协助、接待协助、语言翻译、残障人士援助、媒体服务、活动及论坛组织协助、志愿者管理协助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发生的得体有效的行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合理的动机和有技巧的行动。[1]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与来自世界上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功提够服务的关键。世博会园区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与外国游客交流的成败。本文对园区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议,以期为今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大型会展活动志愿者培训提供帮助。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概述
在过去的20年间,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各种角度展开了研究。陈国明[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 Wisema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3]Brian H. Spitzberg指出,“ICC的判定是认定某一行为在给定环境下是否得体、有效。”[4]Gudykunst从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把ICC组成要素分成了不确定性控制和焦虑控制,形成了焦虑与不确定性控制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理论。Martin and Hammer从社交技巧的角度认为ICC包括交际功能行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谈话控制行为。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方面。Spitzberg和Cupach指出,交际能力模式的三要素是知识、技巧、动机。[5]陈国明提出的个性强度、交际技能、心理适应、文化意识可以被包含于动机和技能两个方面之中。此外,陈国明也提出“知识也应该成为在考虑ICC组成的要素之一”。[2]
Byram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在外语教学的框架下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构成模式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6]要与来自另一国家或另一种文化的交际者交流,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即自己文化以及交流者文化中有关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产物和行为的知识,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一般过程的知识。同时成功的交际需要达到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与保持。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依靠态度因素。对待外国人与其他文化的态度以及有无交际意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际的成败。知识和态度因素是前提条件,交际过程中表现出的技能也是决定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Byram将技能分为理解与建立联系的技能和发现与交际技能。[6]前者是指分析自己国家文化信息和其他国家文化信息以及将两者建立某种联系的能力;后者是指在交际或非交际环境中发现某些文化信息的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以及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我国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革建议。本调查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取测试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首先在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编制《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并设计了访谈大纲。测试卷全面覆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根据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本测试卷对Byram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维度都具有较好的效度指标。调查分两步进行,首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世博会园区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而后随机对其中30人进行了个人访谈。
1.调查内容
1)《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内容
此调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多采用多项选择题,共100题,分四部分:文化知识问题,交际知识问题、跨文化态度问题以及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
2)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访谈大纲
①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是否关心,为什么?
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你的英语老师是否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什么方式介绍?
③你通常喜欢通过哪种课堂活动方式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④你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吗,大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⑤你有外国朋友吗,你经常采用什么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什么?
⑥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你是否感到焦虑,为什么?
⑦如果与外国游客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发生交流障碍,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⑧在世博园区上岗前,你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吗?具体实施情况怎样?
2.调查情况分析及结论
测试卷结果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对文化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6.1,平均失误率为29%,其中89%的错误集中在时间观念、身体空间距离问题上;交际知识题的平均失误为5.2,平均失误率为26%,大学生志愿者对各种文化的交际禁忌把握不准确,有7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此类题目中出现错误;跨文化态度题的平均失误为5.9,平均失误率为23.6%,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普遍愿意与游客朋友进行交流,但对某些文化存在不理解,交流方式不适应;针对技能测试的情景问题的平均失误为11.8,平均失误率为34.7%,学生学到的各种文化知识。交际技巧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具体的真实跨文化交际情境。
通过访谈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普遍比较关心,有86%的访谈者表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非常关心,并会努力吸取相关知识,他们表示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频繁和深入,有效地跨文化交流是成功的保障;9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谈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会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方式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但只是在讲授语言点时随机插入文化的讲解,不系统,零散,而且相关知识量较少;5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喜欢阅读或观看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书籍或电影等视频资料,有10%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不喜欢阅读或观看,他们表示看或读不懂有些外国电影和书籍的内容;25%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多外国朋友,经常采用电话或网络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47%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二三个外国朋友,不经常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仅仅涉及到学习专业方面。而33%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没有外国朋友,不怎么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46%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并不感到焦虑,但对外国游客的文化以及交流方式感到不习惯,少数习惯感到不理解。10%的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感到与外国游客交流时,紧张不安,害怕出错。与外国游客发生冲突的原因,不同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有不同的想法,大体有二类:对外国文化不熟悉,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来衡量外国的文化;交流风格不同,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交流习惯来影响外国游客进而产生冲突。在世博园区上岗前,进行过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由世博局和所在院校组织,多以讲座的方式讲授文化知识,培训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情景训练。
总之,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某些文化和交际知识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误;对待外国文化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但仍然对有些外国风俗、习惯不理解;在技能的掌握上缺乏在特定的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调查显示,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力度,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7]跨文化交际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次调查,认为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4+1”模式。即大学英语课前五分之四的学时用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这五种技能后,剩下五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的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对目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的宽容性和接受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识别文化差异并能够发现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培养接纳变化的态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终身教育和成长的自我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敏感性进而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8];学习显性文化主题、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情感意识以及涉及言语和非言语的具体文化特征;培养对具体文化中得体行为、认知和期待正确假设的技巧;培养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培养对陌生的人或事物延迟评价的态度;了解学习新文化的风险性,培养适应新文化的愿望,能够克服文化不适应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不断地经历描述、解释、反应的过程[9]。通过一段时间反复的文化碰撞,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目的文化知识,加强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文化的意识,产生更多的更为得体的语言与文化行为,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策略
在教学手段和工具方面,以多媒体网络为支撑,利用音频、视频材料体现英语教学的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表演、文化谜语、关键事件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折、文学作品分折等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向学生介绍文化新领域的可叙述或描述的知识;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统一观摩文化现象;组织学生根据预定的计划就某一文化专题或某一文化事件,作汇报式讲演;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假设的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内汇报演出他们的交际行为。教师描述发生的事情,并提供交际各方的感受和反应,并不解释在此情景中交际各方的文化差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文化差异。使学生经历各种各样的,在与另一文化的人们交际时或在适应到另一文化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冲突情景,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此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追求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流利性的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1203153)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Lusting, M.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2nd)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Chen, Gu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Philadelphia, PA, April 1990).
[3]Wisemen 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Gudykunst, W. B. (Ed).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4]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Samovar, L.A. & Portef, R.E.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Ninth Edition[C],(P375-387).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5]Spitzberg, B.H.,&Cupach,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Beverly Hills, A: Sage,1984.
[6]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社区的运作。因此说,城市社区体育的公益性及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决定了体育产品的公共性。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政府投入的持续增加是实现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目标的公平性和产生良好社会效应的前提,但是政府投入渠道的单一必将造成投资效益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要,因此,有必要导入社区运作模式,对有限的体育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并对体育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满足和服务于社区居民。
1 社区体育资源概念的界定
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体育资源是投入到体育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或者说是体育生产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类条件及要素。从以上对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概念界定来看,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外延既要考虑社会的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到劳动力因素。基于以上对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社区体育资源是指在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满足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其中物质要素主要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商品、体育仪器设备等,非物质要素主要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服务的相关信息及技术。
2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原则
2.1 公益性的配置原则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原则首先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公益性原则,体育创造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社区体育资源是宝贵和有限的,是全体社区居民享有的。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于1993年公布的《国际体育与运动》也明确提出:“体育与运动实践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享有对于其个性全面必须的参与运动的基本权利。由此可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公益性配置原则是社区居民获得公平享有社区体育资源的前提,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使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参与感)不断增强。
2.2 计划与市场协调配置的原则 计划与市场协调配置原则是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公益性原则与计划与市场协调配置原则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两个不同层面,公益性是保障社区居民公平享有社区体育资源的权利,而计划与市场配置则是为了更好地优化社区内部体育资源的配置,让社区居民更多、更好地享有社区体育资源。计划与市场相协调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以市场机制作为体育资源的配置的基本手段,同时采取社区政府计划干预的配置方式,使体育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区体育消费就是目前一种主要的体育资源方式,它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康复咨询、购买体育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这些资源在配置时有必要导入市场机制。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调配应以市场机制为主要力量,社区居委会对其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这样可以使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更趋科学、合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目标
3.1 健康目标 健康目标既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目标,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健康目标既满足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居民娱乐身心的需要。健康目标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理性需要,是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在这一点上既要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又要体现其科学性。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内容丰富,一般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内涵,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能满足居民心理健康的需要,有利于居民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城市社区体育资源中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居民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健康目标是基于社区居民身心需要而提出的资源配置基本原则,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身心的全面发展。
3.2 政治经济目标 政治经济目标是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应兼顾的目标。社区是我国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社会发展比较迅速,社区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理应重视和发展。社区的政治经济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从体育的意识形态来看,体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振奋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热情两个方面,作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目标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更好激发和振奋社区居民的爱国热情。经济通常是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目标的建立过程中,既要考虑社区当前的经济水平又要考虑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把提升社区居民人力资源的水平,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目标。
4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模式
4.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结构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结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细化,主要分为社区体育资源的主要构成方式、社区的基本特征和资源配置终极目标三部分(目标模式结构见图2),其中资源结构中包含的实物、人力、文化、信息等资源基本上涵盖了社区的体育资源,这四大类资源中,实物资源指代的是社区的体育健身娱乐基础设施,它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的主体,此外,人力、文化、信息等资源是目前和今后急需开发的潜在资源。在整个资源配置模式结构中,社区居民是主体,也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现有社区体育资源还是潜在尚未或正在开发的资源都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结构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层面就是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它是进行资源优化应把握的中心,其中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居民的兴趣爱好、社区居民经济状况都是资源优化配置应考虑的,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体现资源的配置的优化。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让社区体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但是终极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要做到社区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开发以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在整个目标配置模式结构中,每个环节都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须考虑的因素。
4.2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流程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流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图3):1)全面了解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社区体育资源以及居民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
资源和居民的真实状况。2)资源优化配置细化阶段。根据社区基本情况对社区体育资源进行具体配置,其中资源分配是综合诸多因素而进行的,是否真正体现配置的合理与否关键取决于资源分配过程中对现有资源、潜在资源以及居民现实情况的合理把握。3)资源配置优化评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第二阶段中资源分配合理、科学与否的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居民对体育资源利用满意感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身体锻炼的舒适感;②文化娱乐的满意感;③资源享用的满足感;④工作学习的愉悦感等;第二部分是资源利用合理性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资源分配的人口结构比例;②资源浪费度;③资源分配的目标权重;④资源分配的经济程度等;第三部分是对社区体育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评估。主要包括:①潜在的社区文化资源;②潜在的体育信息资源;③潜在的体育设施资源等。这三部分的评估结果用来最终确定资源的配置目标,也就是第四阶段。在目标确定好之后,马上要进入的是终极阶段即资源配置目标的实施。
近年来,随着图论、概率论,以及各种几何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一般认为,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年代的英国人类学。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社会网络”的概念。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莫雷诺创立的社会测量法为社会网络分析奠定了计量分析基础。莫雷诺在分析人际关系的时候所使用的社会测量法的基本思路至今依然影响着社会网络分析的定量分析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密度”、“中心性”、“点度”等等,也逐渐被提出来,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概念
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概述
所谓社会网络,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解,是一个由特定集合的行动者(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整体。各个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就是集合体的网络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分析视角和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最初是由人类学家布朗(R.Brown)在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研究社会现象,不仅要关注个体,更要关注社会结构,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网络。此后,社会网络的概念越来越成为人类学和社会学思考社会结构的重要视野。虽然社会网络理论起源于人际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运用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但由于理论核心在个体间的关系,与结构特性对个体的影响,对于网络个体中的属性并不列入考查,所以,其所谓的个体不必然是“个人”,而可以将“团体”、“组织”、“小区”、社会”、“国家”及“区域性经济体”等不同类别作为网络中的个体,以至于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种领域均可运用其概念及分析的方法,来补充及强化本身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的应用及理论的解释能力。
依据社会网络所谈的内容,我们可将其概念做个区分。主要的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整体网络的结构特性;二是关系连结的性质;三则是关系连结的内容。针对整体网络的结构特性,包括网络的规模(参与的个体数量)、连结的密度(所有个体间的连结状况)、连结的集中或分散性(产生连结位置的分布)、小团体分布(数个内部密集连结,而彼此较松散的结构)等网络结构,成员的组成同构型或歧异性(指个体与其网络成员,在性别、年龄、教育、职业等特质上是否相同);关系连结的性质,是指社会网络联系性质可包含强度、持久性与互惠性等;而关系的内容,则是指关系的质量,若关系的内容是正面的、能维持情感的,则为社会支持,如果关系的内容是负面的、强求的,则为紧张的关系。
二、社会网络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会网络定义及分类
一个社会网络是由一个特定集合的行动者,以及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线)组成。各个点以及点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网络结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网一般包含3个要素:(1)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常常表现为节点,可以是个人、团队或组织;(2)关系:关系的内容可能是友谊、借贷或是沟通,其关系可以是单向或双方,且存在关系强度的差异,关系不同即构成不同的网络;(3)连带:是指当一行动者想要与另一行动者建立某种形式关系时,必须透过某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彼此的关系,连带依程度差别,可分成“强连带”与“弱连带”。
社会网络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中心社会网,一种是整体社会网。自我中心社会网只能分析社会网络连带,却不能分析网络结构。整体社会网则分析社会连带的功能较弱,更加强调网络结构中成员的关系状态,如团队、组织、公司、产业、区域与网络成员的社会网络关系。
2.网络边界
整体网络分析需要封闭的群体,即每做一个整体社会网就必须选择一个封闭团队。因此,整体网络分析的一个前提条件便是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分析单位,以及欲调查的社会网络的边界,它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社群、一个组织,也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实体,如一个外包系统,甚或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
3.网络类型
在确定了网络分析的边界之后,便需确定研究所涉及到的网络类型。通常组织研究中的网络类型分为4种:情感、情报、咨询和信任。4种类型的网络定义如下:(1)情感网络:指与其他团队成员情感交流、联谊的程度;(2)情报网络:指会向谁传递正式或非正式情报、或向谁求证情报内容;咨询网络:(3)指在工作学习中咨询他人或被他人咨询的范围大小;(4)信任网络:指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需要协同合作的时候,会倾向于向谁求助。
4.社会网络密度和群体中心性如果将一个组织团队作为网络分析的边界,那么此类型的网络结构分析指标主要是测量团队的密度、中心性的状况。基于上述分析,研究中一般选择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网络密度和群体中心性,目的主要有两个:(1)探求社会网络密度和团队绩效的关系;(2)探求社会网络的群体中心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某虚拟论坛的个案应用
1 鲁西南地区的界定
鲁西南广义上包括菏泽、济宁、枣庄,狭义上单指菏泽市所属地区。本文研究对象为广义上的鲁西南。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鲁西南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2.2研究方法
2.2.1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走访了鲁西南(市、县)体育局、文化局等单位。同时,深入基层考察,对各地的文体站负责人进行抽查访谈。听取了他们关于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情况及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情况。同时,又随机对鲁西南15个群众体育活动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2.2.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体育学和统计学分析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发放了《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表》。为保证调研数据的真实有效性,问卷采用经过严格效度检验。分别为菏泽地区、济宁市、枣庄市的指导站点、社区的55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与指导员工作的有关问题。发放问卷558份,总共回收问卷54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95.7%,效度检验的系数为0.87,信度检验的系数为0.90。
2.2.3逻辑归纳法
在文献资料的整理、数据的采集以及访谈调查所得的相关材料整理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研究方法。
3 结果分析
3.1影响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因素
3.1.1经费、场地、器材等制约发展
从调查情况来看,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活动场地,有很多健身项目无法开展,活动场地少而小,从数量和面积上无法给予充分的供给,这已经成为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最大的障碍。
3.1.2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组织多是以街道办事处、老年体协、晨晚练活动点等基层管理型组织为主体,是民间社团和群众自发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在推动群众性体育工作中职权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体育指导员,大多数是兼职人员,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指导是属于公益性质的,并呈现出多头管理的情况。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是不利的,隐藏着一种不稳定性,容易被某些因素所干扰。
3.1.3群众观念落后,缺乏活动激励机制
调查发现多数群众的健身意识差,观念落后,这是影响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重要因素。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量过少,必然引起社会体育指导员供应量的减少。目前,大多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义务服务。这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关系,经济因素仍决定着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致使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缺乏激励机制。
3.2开展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基本对策
3.2.1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制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政策法规,确定更为合理培训课程和时数及考核标准,并督促培训和考核的严格落实。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考核条例实行择优淘劣;严格技术等级的实施办法、申批手续,实行合格一个批一个;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评聘制度、实行工作量计算办法等。
在鲁西南地区使人们尊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劳动,肯定他们的社会地位,为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力度,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良性、可持续发展。改变社会体育指导队伍结构,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从根本上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对指导年限长、年龄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必要的荣誉奖励,逐步改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
3.2.2多渠道筹资,扩大经费来源,更新和引进健身活动新项目
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对相应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部免费,培训经费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投入。但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还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在继续加大体彩公益金对培训投入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充分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和赞助等形式支持、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努力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开展在经费上得到保障。
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及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因地、因人引进新兴类的运动项目,以满足鲁西南地区人们求新、求变、求异的需求,在坚持传统项目为群众充分接受的基础上,使得一些新兴类的健身项目逐步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3.2.3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宣传力度,建立评估体系,健全组织管理系统
在媒体宣传上,可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情报、宣传栏等形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鲁西南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意义,知道通过社会指导员的指导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提高社会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地位以及在社会群体中认可度。
为了进行科学管理,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估体系,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实行激励机制,并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的撤销其资格,以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健全鲁西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系统,如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是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中作用的重要保证。通过这些组织,可以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竞赛、表演、科学健身宣传、咨询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改善群众的健身态度,激发群众的健身热情。
4 建议
4.1建议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学用一致,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实践,多思考,学思结合,充分做好指导后总结工作,大胆创新。
4.2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培训工作在内容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在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在考核工作上严格把关,考核合格方能颁证,持证才能上岗,在岗期间,相关部门要认真监督,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4.3加强当地社会指导员工作的研究力度,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适时适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更新现实素材,丰富研究内容,为当地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