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保险业务风险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6I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邮政保险业务也得到快速提升。然而,在邮政储蓄网点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违规操作现象,如“存款变保险”等,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报道,给邮政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为切实防范保险业务合规风险,维护邮政企业声誉,必须强化保险业务合规风险管理。
1 邮政储蓄保险业务违规操作现状
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进行虚假宣传,违规向客户承诺保险收益,欺骗消费者;销售人员打着“银行理财”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违规销售保险产品,致使“存单变保单”现象出现;保险公司人员“乔装”邮政储蓄员工,坐守邮政储蓄网点违规销售保险产品;网点营业人员违规代客户填写保单,代客户签名;对客户投诉和退保要求,相互推诿,售后服务质量较差,影响邮政储蓄声誉;销售人员未取得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不具备保险销售资格,存在合规风险隐患;违规收取保险公司协议外收益或销售返点,存在商业贿赂风险。
2 邮政储蓄保险业务合规风险管理建议
2.1事前控制
2.1.1加强保险销售资质管理
营业网点应按照保监会规定在明显位置悬挂“保险兼业许可证”,并获得上级行授权。从事保险业务的销售人员,应当具备保监会规定的保险销售从业资格,取得保监会颁发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2.1.2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防止错误销售
网点在销售投资性保险产品时,应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根据客户风险适合度评估标准,在营业网点理财服务区、理财室或理财专柜进行当面评估,并根据产品风险等级提高销售门槛,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防止错误销售。同时,应妥善保存客户评估的相关资料。
2.1.3加强内控建设,规范操作流程
要充分认识加强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保险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全行统一、操作性强的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和涵盖业务全过程的操作规程。
2.1.4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训内容应涉及保险产品、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等方面。要修订和完善保险业务考核办法,逐步建立激励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保险业务健康、有序、合规发展。
2.1.5建立投诉处理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制定统一规范的投诉处理程序,营业网点要明示客户投诉电话,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之前,必须要求有关系的保险公司建立问题处理应对预案,确保能够对客户投诉的保险产品进行全面、及时、妥当地处理。
2.1.6明确责任,建立问责制
要明确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准入、宣传、销售和投诉处理等各个业务环节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建立问责制。
2.2事中监管
2.2.1合规销售保险产品,规范销售行为
网点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不当用语,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人”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不得以中奖、抽奖、送实物、送保险、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误导或诱导销售;不得代客户签字,不允许非客户本人签字。
2.2.2规范销售模式,严禁出现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
各单位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进驻网点,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只负责提供培训、单证交换等服务,并协助网点做好保险产品销售后的满期给付、续期缴费等相关客户服务。
2.2.3加强费用的财务核算,防范商业贿赂风险
严禁网点收取或索要协议外利益、销售返点等。
2.2.4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
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保险业务进行检查,对不再具备销售条件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分支机构,应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根据审计意见决定是否对其继续开办保险业务进行授权。
2.2.5正确对待用户投诉
牢固树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客户咨询要耐心解答,对客户投诉要及时处理,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信赖。对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以便及时处理,减少客户投诉现象的发生。
2.2.6高度关注舆情动态
对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按照程序办理,对采访内容要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防止引发重点、热点事件。
2.3事后控制
2.3.1实行首问负责制,建立银保联合应急机制
1 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实践
一般保险公司的财务活动可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这些财务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司在日常经营中的支付能力、盈利能力及运营状况。基于财务分析视角,本文从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分析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情况。
1.1 筹资风险管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资本金以及保险费收入。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中,负债所占的比重较大,其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保险费收入带来的债务。基于财务分析视角,保险公司的筹资风险可以从公司的偿债能力方面来衡量。具体的评估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及偿付能力充足率。
A公司近三年资产负债率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所示,2015年A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前几年有所降低,说明其债务负担有所减轻,长期偿债风险减小。高负债率通常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A公司适当削减了债务资本比率,优化了公司的财务结构。
偿付能力方面主要是分析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具体指标的分析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2015年A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5.1%,相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原因在于2015年A公司进行了权益融资,进一步补充了资本金及营运资金,使集团的偿债风险有所减小。
1.2 投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投资效果偏离收益目标的可能性。结合财务分析,公司的投资风险可以用盈利能力来衡量,衡量指标主要有:总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A公司投资收益指标的分析如表3所示。
2015年,A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为5%,与上年持平,但净投资收益率有所增加。2014年和2015年的收益水平较201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收益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加大。A公司近两年在投资方面获得了较大收益,说明它在投资方面承受的风险也较大。
1.3 运营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公司,现金流量在其日常营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A公司这个企业来说,更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作为保证,因此,基于公司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对公司的运营风险作出较好的识别。主要衡量指标为: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比率。A公司营运风险指标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分析可知,2015年A公司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较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说明A公司集团资金的经营收现水平有所下降,其资产综合管理水平降低。同时,2015年A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较2014年也有所降低,说明公司盈利质量降低,利润的实现程度低。另外,A公司2015年经营现金流量对负债比率也有所降低,说明公司短期偿债风险有所增加。总的来说,2015年A公司集团受业务发展的影响,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少,短期运营风险有所增加。
2 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评价
据上述分析可知,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较好,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步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
2.1 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A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将风险管理视为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逐步建立起与业务特点相结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A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较高,超出理论的合理水平,但是最近几年A公司的发展势头强劲,说明A公司注重风险管理与发展并举。而先进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公司战略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理念的关注和认知始终保持明确清晰,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将其渗透到公司的各个层面,有效做到上传下达,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激励和领导作用。
2.2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合理有效
A公司注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以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为辅助,将财务内部控制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从而基本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财务内控体系,使得A公司内控管理中心各部门形成目标统一、高效配合的合作模式,同时,也有效促进了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之间的联动与运作,减少或规避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损失。另外,在A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推动下,A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于地方子公司,更是加强了对各个环节的控制,提高了员工的应对风险的素质。
2.3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
在逐步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指导下,A公司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即以公司财务信息化为基础,利用财务指标度量其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并发出财务警戒信号。在健全的财务预警机制的指导下,A公司以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选择重点检测财务指标并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并采用比例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对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监测财务状况的变化及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并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分析和报告本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对公司财务运行存在的潜在问题,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2]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帮助A公司有效规避了潜在的财务风险,保障了其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
2.4 资本结构合理,偿付能力稳定
A公司在业务迅速发展的现阶段,在不断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资本结构,从而做到了有效合理配置资源并保持偿付能力稳定。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险公司生存的空间更为狭窄,此时充足的偿付能力首当其冲地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3]因此,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自身所要追求的目标与方向之一。另外,A公司在再融资的同时注重了资本结构的优化,保持了偿付能力的稳定性,从而促使其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2.5 注重投资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
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保险资金的运用过程中,正确的投资决策是投资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而合适的投资决策准则是重中之重。基于此,A公司首先确定了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然后结合资金的来源、运用特点,按照负债类型要和相应类型的资产相匹配的原则来制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工具、确定投资比例,以此减少业务开展的盲目性,增加了投资的安全性。[4]另外,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分散了非系统风险,并且保证了投资的多元化,同时提高了随时满足短期债务以及应对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了对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3 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对我国保险企业的启示
A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其他保险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借鉴。
3.1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能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体系。
3.1.1 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一步。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风险偏好设置与目标定位。风险偏好设置决定了公司在风险决策中的行为特征。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定位并不在于完全规避风险,而在于与风险共存,特别是作为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其存在的前提。
3.1.2 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公司文化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人文力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风险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滞后的风险管理文化则会呈倍数缩小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重视公司文化的评估结果,巩固和发扬公司文化的建设成果,并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定影响公司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及时?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3.1.3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首先,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正确判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人们才能够更加主动地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其次,风险防范则是采取预先防范措施,得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程度。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离不开风险控制,即采取各种措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3.2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保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不仅需要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更需要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
3.2.1 财务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财务内部控制是强化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的筹资、投资、营运活动都离不开财务内部控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保险公司处于风险旋涡中,更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和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与安全,因此需要一套系统的财务控制体系。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强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必然在经营管理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从而使得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生存求发展,以效益为本,更好地防范风险。
3.2.2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作为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财务内部控制为财务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体系保证、方法保证以及质量保证,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同时,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其保险业务流程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组织架构,科学设置公司内设机构、分支机构以及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分工,建立安全实用、能够覆盖所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尽可能使各项业务活动自动化、流程化、信息化,减少或消除人为干预和操作的失误,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和有效的系统支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能力,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进而促进保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公司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3.3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合理的现金流是一个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更有利于公司及早识别保险公司的资金流风险,从而降低公司的营运风险。作为保险公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3.3.1 正确选择财务预警指标
在财务预警体系选择的关键问题上,保险公司对于财务预警指标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定性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变化,主要受经济环境、本行业特征、国内外市场状况、公司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是影响公司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定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发展状况,其中包括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5]因此,保险公司在指标选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特别应注意的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相互补充,以便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
3.3.2 加强公司信息化管理
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主要在于它的及时性,因此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为财务预警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所以公司应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体系,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此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智能化,提高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并为公司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3.4 从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再融资行为
在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基于实现金融综合化经营的战略需要,在满足保险资金投资股权、上市公司再融资规范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从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高度提前规划公司的再融资行为。[6]
3.4.1 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存在其特殊性质。一方面,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股权资本有自身的获利要求。此类特殊性使得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受到了监管机构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双重限制。[7]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使其既能够维持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满足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同时又能够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4.2 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
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考虑的主要是融资额大小、门槛高低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因此股权融资成为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再融资的首选。虽然股权融资对改善股权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股权融资并没有考虑到公司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不符合财务管理理论关于最优资本结构的融资原则。再融资对公司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应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从优化资本结构的战略高度来规划再融资行为,有效提高公司偿付能力、优化资本结构,从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3.5 积极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对建立合理的投资比例、拓宽资金运用渠道这两个方面。
3.5.1 建立合理的投资比例
在现阶段的条件下,保险公司应引入合理的投资比例,以一定的风险水平为前提条件,从而实现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8]保险公司自身属于经营风险的公司,组合模式下的投资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抵消、对冲处理能够有助于整个收益水平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收益要素与财务风险要素的均衡。因此,建立合理的投资比例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自身投资风险,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一、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会计操作缺乏规范化
目前,保险公司采取的赔付方式主要是先收取保费,而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间隔的时间都相对较长,因此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均匀分配各种效益的情况。在各个保险公司中,一般是由总公司将会计人员委派到各个分公司中,而这些委派人员的物色,则还是通过分公司进行决定。且委派人员的各种待遇和福利,均是由分公司进行决定,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会计人员的操作能力急剧下降。同时,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保险公司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预期能力,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就会大大增强,因而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获取一些不真实的财务信息。另外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一致性,在处理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且做出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失误,这就给保险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资金运用缺乏合理性
在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一般资金风险主要指的是划拨和运用保险资金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使其缺乏有效的增值利用。通常资金风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保险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投资方面还存在期限短、品种单一以及工具稀少等缺陷,因而导致了资产与负债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性。二是在执行核赔核保制度的过程中,不够严谨,容易出现逆向承保、通融赔付的情况。三是运用保险资金的的方式单一,且渠道也较窄,一般都应用于证券买卖以及银行存款等。四是保险公司一般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对保险资金进行管理,但是在一些分公司中,由于经常出现多头开户、分散资金的情况,这对资金周转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从而使其经济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充足的提存准备资金
一般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保险人需先支付一定的保费,如果处于生效期间的保险合同,一旦保险人出现财物损失或者人身事故,保险公司就可以此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因此在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费之后,保险公司为了确保有充足的赔付资金用于应对突发事故,就会准备一定的提存金。但目前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还缺乏较为充足的准备金,这给保险公司的偿付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且在发生了客户退保的情况,其自身对于财务情况也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
(四)监督机制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目前保险公司在分析财务情况的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报表和报告来进行的,这些资料中,包含了保险公司的亏损与盈利情况,以便为公司的管理者以及监管部门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制定出方案加以解决。但是有一些保险公司,为了逃避惩罚,或者伪造经营业绩,就会做出一些掩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这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制定出了一定的监管制度,因而使得信息的流通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这对于有效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漏洞。
二、我国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改进对策
(一)规范会计核算操作
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的依据就是会计核算,且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监管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保险公司在改进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会计核算操作加强规范,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不断的增强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同时还应让财务工作人员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在管理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严格进行。另外财务部门还需对公司的负债率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公司的负债率和现金流。
(二)加强管理资金运行
目前,我国的保险业在运用资金的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加强管理运行资金,并对资金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对资金进行决策投资,同时安排专业的人员组成投资决策小组,对保险公司的投资项目以及资产分配做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工作人员的岗位权限进行明确,且在运行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将管理与操作分开,这样才能促使资金风险有效降低,从而确保资金的运行安全。另外还需要执行资金托管机制,对于托管的双方,必须将法律关系明确清楚,要相互写作进行资金的运行,这样才能达到改进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健全财务监管制度
在改进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管理的制度加强建设,这样才能确保运营过程中,保险公司能够有效的、合理的防范和规避各种财务风险。而保险公司还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发展与经营的情况,建立一定的会计工作流程以及财务监管制度,同时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保险公司在对财务风险加强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财务主管部门还需加强管理总公司以及分公司的财务情况,在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从而达到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内部控制
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指的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风险管理机制,而加强内部控制,则能确保财务风险有效的降低,从而达到财务管理强化的目的。保险公司在评估自身的财务状况的过程中,必须将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亏损情况以及收入情况如实的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并且要对自身的偿付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从而保障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并对会计核算的工作进行规范。也可组织一些专家预测和评估财务风险,这样就能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而避免发生较多的财务风险。
(五)加强建设信息化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并且要不断的加强建设财务管理系统,并对预算的执行、编制以及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样既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又能提供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改进的过程中,加强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保险业是其重要的支柱,其能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保险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对财务风险管理加强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保险业能够获得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同样,不想盈利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在担保这个行业里,任何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担保公司无不都在积极的扩大规模、拓展担保贷款业务。但如果疏于管理、轻视对于担保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其结果往往则是担保公司不但不能长期发展、实现盈利,反而极易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风险,误人误己。
1. 信贷中所存在的风险现状分析
1.1识别风险的能力薄弱
从商业银行方面考虑,其所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仍不成熟,过分相信担保公司的审查结果,对于担保公司的依赖过大。因而,形成了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便毫无风险的错误认识。自己对于贷前的审查环节,不了了之。将担保公司提供的审查报告深信不疑,缺乏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贷后管理方面,疏于定时定期的调查,总以为只要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即使中小企业发生财务意外状况,而还不上贷款时,此时仍旧有担保公司提供的保证金作为后盾,低估风险。从担保公司方面考虑,部分企业唯利是图,完全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风险评估能力薄弱。因而往往放松了对于中小企业的审查,对其绿灯长开。从中小企业方面考虑,由于其的道德缺失,试想投机取巧,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拖款甚于不还贷款。这其中种种毋庸置疑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系数。
1.2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缺陷
在法律建设上,对于担保额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着法律上的缺陷。法律中对于担保机构的准许条件、监督主体和监管法规都未作明确的规定。从社会方面考虑,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经常鼓励各个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发展资金业务,但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监管建设力不从心。且整个社会的信贷毒瘤长期存在,仍没有根治,这让不少不法份子得了可趁之机。在自身因素上,银行担保管理制度不够强硬。一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可行性地操作流程欠缺,没有具体的控制监管措施。二来,对于担保公司的监制不到位。银行对于担保公司的约束仅仅凭着一张白纸黑字,对和担保公司的往来客户、担保资金的来源以及担保公司的企业道德素养信息度掌握不够。三是,高端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贷款担保的成本,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来招拢专门对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和防范其风险的管理人才。将繁琐的贷款手续移交给了担保公司,不重视一手资料的获得。中小企业营运良好也罢,若出现了坏账则仅仅将保证金扣收,将坏账原因地检查、分析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担保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股东恶意抽逃资金,到时担保公司怕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此时银行极易出现债权悬空或者担保失效的尴尬境地。担保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亦不可观,担保责任贷款保证金违规现象普遍。对被担保人的“三查”工作不到位,对担保责任的认识不足,依赖农信社贷款管理和反担保人连带责任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的担保公司为了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对于某些棘手客户,则采取降低担保手续费和风险保证金来拉拢客源,随意性大,存在少收、不收的现象。再来,担保公司的有些保证金来源于其他借款,甚至是将股东向农信社所借的贷款转为保证金。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担保公司对于风险的抵抗力薄弱,无法履约,公司的诚信度降低。
1.3担保公司的综合素质差
有些担保公司过分地强调盈利,狂热地招揽业务,甚至有将多收的保证金挪用于投资、借款,形成极高的信用风险。担保公司是担负防控信用风险来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对于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二字,社会效益达到了,又何会愁苦于经济效益。热衷于高盈利,高风险的大项目业务的结果常是业务规模做的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高。保证金的不到位,致使公司的诚信度下降,长期如此,担保公司则有破产之危。如若担保公司出现了诚信危机常常会被市场淘汰。诚信经营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品质,亘古不变。
2.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担保风险认识
世事无绝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相对面。高风险自然对应着高收益。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也不可能绝是零风险。银行一定要跳出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便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银行想要扩大盈利固然没有错,但对于担保公司地选择要思之再三,务必要将把风险防范放在首要位置。银行可通过建立担保公司入围认证制度,从源头上将缺乏资金实力、专业人才、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担保公司予以排除。另外,银行要建立信贷担保法律审查制度,灵活利用法律才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于信贷管理人才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切不可因小失大。对于被担保人,担保公司一定要确保客户提供的抵押或质押资产充足且有效合法的条件下,才予以办理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业务。在这方面,担保公司能采取的反担保措施,一旦被银行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可以同时向借款人和反担保人追偿,从而减少自身的损失。
2.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担保公司应该规范担保手续。贷前,严格把关。为中小企业担保时,注意对于为担保人的近三来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对于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有一定的掌握。贷后,加强监管,严禁贷款挤占挪用。坚决杜绝借款人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贷。此时,担保公司可以采用一笔贷款分多次发放的方式规避担保额度限制,分散风险。对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认真分析,掌握客户的近来财务状况。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缺陷,不断修炼自身信贷管理的基本功。对于规范保证金管理,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保证金要设立专户储存,以明确资金的流动方向。善于利用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合作协议中对担保公司提出明确的信息要求,避免可能的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一旦借款人出现财务危机,银行应及时要求担保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如担保公司不巧也出新财务危机时,则银行需确保没有恶意的商业欺诈行为下,拟定书面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银行内部的管理,应严肃工作纪律。推行分工合作的方式,划分责任到人。不定期地开展专项稽核活动,加大稽核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对于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察。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降低贷款门槛,以谋取不当利益。二是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担保保证金存储情况、总的担保责任余额、单个借款人最高担保数额占其资本金比例、风险金提取情况、履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项稽核,发现超单户规定比例的担保、超协议约定比例的担保立即予以纠正,严防贷款风险,规避法律风险。
2.3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银行和担保公司都应该择优选取合作对象,切不可沆瀣一气,只顾眼前利益,其后果往往不利于自己可持续发展,而逐步被市场所遗弃。加强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道德素养的培养,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互利共赢,齐头并进的竞争环境。
3.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个公司都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动态的发展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完善自己,在行业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正确认识风险,降低风险系数,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这样的公司方能在市场里寻得一席立足之地,不论风雨飘摇,经久不衰。
由于世界各个地区的商业习惯不同,金融发展情况更是各异,因此对保理(Factoring)涵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目前对于保理的定义并无统一的认识。英国保理理论权威弗瑞迪•萨林格在《保理法律与实践》及在美国较受认同的《金融与投资辞典》中对保理的定义均有所不同,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所制定的《国际保理公约》中,对于保理一词也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国内刘舒年则认为,保理是指供应商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卖商品(或提供服务),在货物装船后(或服务提供完毕后)立即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承购应收账款的财务公司、专门组织或保理商,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1]
现代保理业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到60-70年代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欧洲、美洲、亚太地区所广泛采用。随着保理业务的增长,世界上先后成立了几个国际性的保理业行业组织,其中较大的有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下称FCI)、国际保理协会(IFG)以及哈拉尔海外公司(HOC)。保理业务在我国开展的较晚,最初发展的较为缓慢,但近几年则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来自FCI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的保理业务量从2003年的26.40亿欧元快速增长为2009年的673亿欧元。[2]
(二)发展保理业务对我国银行的意义
推出保理业务,不仅可以拓宽银行业务品种,扩大客户群体,还可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随着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传统表内业务的利润空间正在不断压缩,因此,国内银行需要发展中间业务,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保理业务则是一项盈利性较强的中间业务,一般而言,作为出口保理商的银行,可获得发票金额0.1%-0.4%的佣金,而对于作为进口保理商的银行,由于需要承担买方信用风险,可以享有更高的佣金,一般为发票金额的0.4%-l%。[3]因此,发展保理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叙做保理业务风险的识别
(一)信用风险:
1.交易对手的履约与否与经营状况。在保理业务中,银行作为保理商,则其交易对手包括供应商、债务人,在双重保理中还存在对方保理人。在保理业务中较为普遍的是,供应商由于未能及时有效的履行合同,从而引发债务人发出争议通知。尽管在实际操作中,供应商与保理商所签订的合同中往往都明确规定供应商一旦不能及时有效的履行合同,则保理商可以暂时无须承担担保付款责任,并可以向供应商行使追索权。但在实务中,银行只有提供有效的供应商未能履行合同的证明,才能向供应商行使追索权,而在国际保理业务中,这又会涉及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法律法规,这往往会耗费银行大量物力与财力。[4]此外,交易对手的经营状况也会影响应收账款质量。当供应商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时,供应商可能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合同约定的产品或劳务,从而使得保理合同无法有效履行。而债务人经营状况存在问题时,则可能使得到期的债务无法及时足额的收回。在对手保理人经营状况存在问题时,可能会在成功收取应收账款后无力转付,挪用账款,甚至携款逃匿。
(二)操作风险:
1.外部欺诈风险。保理业务上是保理商向供应商提供的一项预付款融资,因此,供应商从短期利益考虑可能会虚构销售合同甚至同进口商串通虚构交易,以取得保理商的短期融资。
2.贸易纠纷适用规则所带来的风险。在国际业务保理中适用的规则主要包括《国际保理业务通用规则》(下称GRIF)、《保理仲裁规则》、《国际保理公约》以及《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GRIF为FCI制定的规则,因为具备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可视为国际惯例,但其并非国家参加的国际条约,因此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在出口保理商与供应商之间签订保理合约中,供应商并非FCI会员,且双方一般同属一个国家,因此GRIF作为一项国际惯例,显然并不适用。因此,当GRIF作为一项贸易纠纷适用规则其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5]
1深刻解读,从研究背景找寻关键驱动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作者:袁 翔 吴 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由于境外施工项目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在政治、经济转轨期间。所以,境外施工项目可能存在因所在国政治体制不稳定、经济政策变化而引起项目实施变动的风险。例如我公司承建的某国的糖厂项目,就因为该国总统换届,导致项目停工,直接影响工期和施工人员的安排,进而大大增加了成本。又如我公司承建的某国的学校、医院项目,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后,当地政府突然出台政策,对此类项目征收3%工业税,直接导致项目成本增加200多万美元。
应对措施:首先要事先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对于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国家,要在合同中约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其次,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出现上述风险,出口商可得到赔偿。第三,事后及时与业主沟通,采取补救措施,争取从业主方得到一定的补偿。
二、税收和法律风险
由于EPC项目是包括土建、安装、劳务等的交钥匙工程,情况比较复杂,各国的税收、法律规定也存在差别。例如有的国家要求总承包商在当地设立分公司,作为一个盈利企业,按照当地的法律缴纳各种税收,如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即便有《避免双方征税协议》也只免部分税种,其他税种依旧要缴纳。这个因素如果在招投标时没有考虑到则财务风险很大,因为这属于较大的成本支出。在法律方面,有的国家规定,如不给当地雇员上各类保险,则承包商将面临被的风险,这部分成本支出也是要充分考虑的。又如,有的国家是外汇管制国家,如何履行外汇收支审批手续,能否按时拨款到位,都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如果在资金安排时没有考虑审批时间,影响了工程进度,将会面临没收保函的损失。
应对措施:承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时要重视前期调研。尤其是对初次涉足的国家,一定要聘请当地的律师、会计师、税务师进行咨询和筹划,避免税收、法律风险。
三、外汇风险
自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使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给国际工程承包的财务人员提出了一个较大的课题,下面介绍一下我公司的应对措施。
(一)将部分升值因素转嫁给分包商
即与分包商签署与对外合同同种货币结算的分包合同,在这种方式下可以将部分收入和成本的汇率绑定,汇率波动只对外币净利润部分产生影响,最大限度规避汇率风险。例如我公司在某国的学校、医院项目由于分包合同、设计合同均采用美元结算,我公司收汇近一半都转移给分包商,减少汇兑损失约2 000万人民币。
(二)锁定汇率或锁定汇率波动范围
通过在与外方业主的合同中对汇率相关条款进行约束,将汇率固定在一个固定值上或一定的范围内。当外币与人民币的汇率超出规定区间,合同价格将进行相应调整。例如我公司的某个项目,合同中与外方约定1美元兑7.4元人民币,通过买方信贷结算,在这样的条款下,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就完全转嫁给了业主。又如,在某国对业主提出以当地货币支付的款项,合同可以约定该货币与美元汇率极限范围为140:1,超过此汇率按此汇率调整价格。
(三)利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工具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承包的国际工程多集中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通常有一定的还款宽限期,还款周期也很长,因此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不断加快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此情况下,通常可以考虑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市场工具,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汇率和利率成本。例如押汇、福费廷等。
(四)选择好结算币种,优化货币组合
承包企业的中标价格含有一部分当地币,如安装费,售后服务费等,因此需要在现场支付的各种费用,应尽量通过当地币来结算,其他的款项尽量采取国际硬货币结算,这样可以规避一部分外汇风险。
四、 用工风险
作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施工时如果带动出口国的劳务输出,势必与当地的劳动力产生竞争,影响其就业,因此各国对劳务输出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某国规定:国际工程承包商每向该国输出一名劳务人员,必须雇佣当地5名员工,否则总承包商要为每人每年缴纳2 000美元的管理费。此外,有些国家在签证上加以限制,还有些国家甚至对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政策,例如总承包商在该国的一个城市雇佣当地员工比例符合要求了,但当把这些员工调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时却得不到认可,还必须在该城市重新雇佣当地员工。还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当地用工超过一定时间时,如果再要解聘,补偿金还要加大,无形之中又增加了用工成本。
应对措施:在承揽项目前充分了解当地的用工制度,并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与业主协商,争取部分转嫁,或者直接将劳务工作分包给当地企业,规避用工方面的风险。
五、设计流程控制风险
“术业有专攻”,一流的设计单位未必是一流的施工单位,但是,一流的设计单位与一流的施工单位的组合也未必能打造一流的工程承包项目。一般情况下,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都是分别由不同分包单位来完成的。双方如果没有充分沟通,就会导致施工承包企业对设计意图理解不深,设计单位对施工难度不予理解,出了问题互相扯皮,有可能造成总承包项目的潜在经济风险。
应对措施:通过设计单位推荐施工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推荐设计单位,甚至直接寻找具有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分包单位,达到避免设计施工沟通不畅造成损失。
六、当地土建中的风险
对于交钥匙工程,前期勘探设计和预算相当重要,任何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最终亏损。例如有的项目工程量场地平整预计是10万方,到实地操作时有可能是20万方;又如前期对地下情况勘探不准确,预计地耐力是20,实地施工时发现地下是个大窟窿,实际地耐力是8,这样就不得不打桩,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成本;再如,有些地区当地工艺不允许,原设计方案不得不变更。还有些国家专门在保函上做文章,例如在施工完成后需由当地监理人员签字认可后方可让设备进场,恰恰在签字环节监理借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而保函规定最终交给日期延期一天都要收罚息,此时的总承包商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左右为难。
应对措施:首先,在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时,必须明确责任,由于设计勘探失误导致的罚金必须足以覆盖由此导致的整体成本支出。其次,土建施工由当地完成,但要注意的是交工日期和罚金要明确。第三,要注意保函条款,尤其是出现过类似情况的国别。第四,前期预算时,现场施工不可预见费用要打足。
七、招标文件模糊定义的隐性风险
例如:某项目招标文件中关于工作范围的描述,有这样一个条款:“如果在分输站附近50公里范围内有临时机场存在,则不需要再建新的机场,否则,应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新机场。”根据此条款,投标人需要做出是否要建新机场的决策,经过现场勘察,发现在附近有临时机场,且能起降合同中所说的小型飞机,遂做出决定不再建新机场,报价中没有考虑临时机场的费用。但承包商忽略了上述条款存在3种模糊定义:一是50公里是指陆路距离还是直线距离;二是现有机场是否包括所有类型的机场,如军用机场等;三是采用什么样的国际标准。此项目中恰恰一个机场的陆路距离超过了50公里(直线距离
业主本可以对是否建临时机场直接在招标文件中列出,却故意将此决策权交与承包商行使。而承包商常因投标时间短,无法核实所有影响报价的因素,造成匆忙决策。如果承包商决策失误,则业主可利用合同的相关条款向承包商提出索赔。
应对措施:要求业主对招标文件的条款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错误解释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八、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是以项目方式并在国外执行的,所以需要懂项目管理、懂语言、懂当地文化、懂当地法律、懂财务控制、懂客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种人才不但难以培养也更容易流失。公司多年培养的项目经理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应对措施:首先奖励要到位。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精神和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留住人才。第三,对项目经理和现场的人员加强关怀,例如安顿好他们的家属,安排随任,对不随任的家属节假日组织座谈联欢等。第四,定期给现场人员安排国内外高级培训的机会,使他们不仅有实践经验,更要定期在理论上迈一个新台阶,当然培训过后与他们签订的合同会更长些。第五,注重培养由多种专业人才构成的复合型人才团队而不只是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避免因个别人才的流失影响整个施工项目。
九、项目管理内外沟通不畅、现场管理不善的风险
有些项目现场财务收支随意,出现审批手续不全,随意挪用款项的情况;有些现场固定资产没有专人管理,换两三批人之后,从国内采购的摄像机、照相机等就无从查找了;有些现场不及时向总部报账,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发现;有些现场国内外沟通不畅,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等等都会导致项目难以顺利执行。
应对措施:首先,现场制度要健全。如现场《财务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不仅要有制度,还要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其次,外派项目经理的同时,要派财务经理。第三,一些关键性资源应由公司进行集中管控,如统一合同管理、日积月累的项目实施方法经验等知识性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管理。第四,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借助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的财务集中管理;借助大型通讯支撑平台,实现项目运作中的及时信息反馈与管理,达到国内外沟通流畅及时,做到国外账务定期报总部。
十、其他风险
财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将自身的部分或者全部流程的财务会计职能,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业务或流程移交给外部承包商代为管理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财务外包中主要有两个角色,发包商与承包商(服务商、专业化机构).
1.2财务外包的主要形式
1.工资外包工资外包就是本企业与外部专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本公司职工的工资管理与核算交由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执行,企业通过采用工资外包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内部员工工资保密性问题.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员工之间因工资差异造成在工作上的消极情绪,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保证.2.财务报告外包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否满足各主体的要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监督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查,因此要求企业将财务报告向外提供.因此,企业可以选择在此方面具备专业技术的公司来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并促进企业顺利的发展.3.税务外包我国税务制度复杂,合规性高,业务处理繁琐,中小企业内部精通税务的人员较少,要想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达到精通税务,这会增加公司的管理费用,并且还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因此税务外包在我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4.差旅费和招待费外包招待费和差旅费在费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这两种费用的管理与控制都比较繁琐,也是违反规定的多发地段.要想做好这方面工作,企业就需要聘请大量的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制定出具体和详细的制度.因此,将差旅费和招待费外交给承包商管理,可以及时反馈费用支出信息情况,从而帮助企业监督和控制费用预算与开支.5.应收账款外包应收账款分析、管理、核算具有专业性的特点且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对应收账款的财务外包可以弥补公司自身管理能力的不足,提高资金周转率.
1.3财务外包风险
1.契约风险企业与承包服务商在签订合同时,由于缺乏合理性、完整性及适应性等原因,使企业处于不利位置,造成财务外包效果不理想或对企业自身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风险.2.成本风险财务外包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在其他方面增加企业额外的费用支出,增加企业相关的成本及潜在费用,它包括筛选成本和成本.3.财务核心能力削弱风险如果将会计核算、纳税筹划、成本预算、财务管理等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企业可以一心一意专注自己的核心工作.公司主营业务的提升可以促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但与此同时发包方会长时间处于不处理其财务工作的状态中,这会导致企业财务专业能力和创新技能的流失.4.商业秘密泄露风险每个企业都有不可向外透露的商业秘密,财务外包后企业需要将公司内部财务数据移交给承包商,外包实施的初始虽然双方对保密性协议内容有所商定并签署,但如果承包商内部控制不够完善,泄密风险就会增大.这样就存在发包方财务数据被泄露的风险.
2W企业财务外包效果分析
W企业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生产经营各种钢材、铝材、幕墙玻璃、玻璃胶等产品的企业.W企业主要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内部虽设有独立的会计部门,但由于公司管理不善,精力有限,且不具备这方面的管理专业人才,公司的会计核算存在随意性,如固定资产不能按时计提折旧,每月均有大量的白条抵库,未挂列“其他应收款”科目,长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计入坏账准备中,从而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2014年企业实行部分财务外包,效果分析如下:
2.1应收账款外包效果分析
近几年来W企业的应收账款占了营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且逐年还在上升,2014年公司把这部分外包给了专业的服务商来管理,结果如下表.从上表1可以看出应收账款占据了营业收入的很大比例,2011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0.11%,2012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1.39%,2013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涨到48.56%.这都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不能及时对欠款人催款,导致了很多的坏账,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2014年公司决定把这部分财务外包给了专业的服务商.经过服务商的有效管理,在2014年应收账款大幅度减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降到20.71%.
2.2期间费用外包效果分析
W企业不仅将应收帐款外包,还将期间费用外包,结果如下表.W企业通过财务外包有效减少了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到2014年减少到3.25%,合理调整了企业的内部支出,使利益达到最大化.
2.3财务外包后企业净利润分析
W企业2014年的财务外包让企业在整体上的收益提高,净利润的变化如下表:通过对表3数据的分析得出2012年净利润与2011年相比增长6.22%,2013年净利润与2012年相比增长43.11%,2014年净利润与2013年相比增长87.95%.
3财务外包实施风险分析
3.1发包方的选择风险
发包方公司从成立以来就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发包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管理经营理念与财务处理的方法要求就有所不同,若选择的承包商发展的较慢,不能跟上发包商发展的脚步,就会阻碍公司的向前迈进,若承包商发展的过快,其对财务处理的方法与发包方之间会出现不适应现象,也会抑制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选择一个与自己公司发展战略相似的承包商才能有效的发挥财务外包的作用.发包方要经过调查与研究最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承包商是尤其重要的,在选择中风险一直存在.
3.2决策风险
企业管理层在做出财务外包决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支撑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的决策失误或者成本超过预期的风险.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在财务外包与否,选择哪家外包服务商等方面,都需要分析财务外包能够给其带来的财务处理技能以及可能带来的成本与效益问题,同时要考虑财务外包协议生效之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变革与创新,以及这些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影响.
3.3财务外包质量的监控风险
企业将自己的财务外包出去,与财务外包服务商两者之间签订合同,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与监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商的工作质量没有人监管,没有人鉴定,国家在财务外包方面的法律还不成熟,很难鉴定服务商是否按照其职责履行其义务.
3.4信任风险
发包方与承包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负责提供初始数据与信息,承包商进行分析处理,原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甚至是只有高层才能获得的财务信息,现在要交给外人管理,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商业机密,这让发包方很担心,属于商业机密的信息是否会被第三方获得.如果承包商没有建立严密的保密制度,客户信息的安全性便会受到威胁,因此发包企业在提供企业机密信息时就会犹豫不决,甚至不愿提供给承包商.另一面承包商不知道企业是否提供了真实信息与数据,承包商也会持怀疑态度,承包商在对此企业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时,对发包商的财务管理上会受到阻碍,这样对双方的发展都无益处.
3.5过分依赖服务商风险
财务外包后,企业容易对承包商产生依赖性,由于企业不能恰当的把握依赖性的尺度,因此依赖过度风险依然存在.在未来企业发展进程中,需要服务商的同步发展,若彼此发展进程不同步,企业的发展会受到服务商的影响.其次在财务外包双方合作中会出现问题,如果外包企业想终止合同,将会面临交易成本的费用,例如谈判费用和违约费用等,此外还有财务信息外泄的风险,选择新服务商所产生的磨合成本等.只要现任服务商在不影响其质量的前提下所提高的续约价格的程度不超过上述交易成本,企业的态度通常是接受承包商的要求.因此过度依赖承包商只会让企业支付更多的费用.
4财务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4.1谨慎选择财务外包服务商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要听取内部与外部专业人员的建议.这些专业人员要覆盖财务、法律和外包等多个领域.要从承包商的专业化程度、质量承诺、价格因素、市场地位及市场成熟度多方面对承包商进行评估,经过评估后要选择那些与自己企业业务有联系两者间愿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承包商,在综合考虑后需要写一份书面材料,其中要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的价格、服务等级和承担的责任等.一份详尽的协议书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2以严谨的财务外包合同来管控风险
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之前,应制定好详细的外包合约.在签订合同时,如何将协议与企业的绩效评价相结合,又如何通过交流和奖励等各种途径来促使承包方以规范的行为来获取适当的利润是每一个实施财务外包实务的公司需要考量的.财务外包合同中不仅仅要包括外包的具体业务、期限、价格、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等问题,还要根据财务外包的特殊性,针对某些特殊问题比如惩罚制度、审查制度等进行详细说明.因此,财务外包服务的企业应在协议中规定,在确定日常运营的服务是否按照协议规定的标准进行,最后,协议中也必须要将可能发生的变化商定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外包的顺利进行.
4.3增强对财务外包商的控制规避财务信息泄露风险
为了避免财务信息的泄漏风险,可以通过增强对承包商的控制来实现.实施以下要点来对承包商进行控制,首先从合同与协议中着手,对协议内容进行强制规定,特别是由于财务部门涉及众多的商业机密,所以在合约签订前我们必须要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外包服务商为保守商业秘密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公司要在服务外包商内部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上引起重视,高素质的职员可以有效避免财务信息与数据的泄漏.发包方不但要充分了解服务商的内部情况与制度,即使内部制度十分健全也要对外包信息的保密性列举应对措施,在泄漏机密方面签订详细的条款.
关键词业务外包风险识别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国内企业的竞争是包括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各节点参与的整体竞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已经不太适合快速响应的市场需求。在企业柔性化过程中,业务的外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强化核心竞争,为企业提供活力等优势,但由于开展外包业务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有可能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一些风险。因而,企业需识别和了解风险的种类,以有效规避相关风险,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一、业务外包风险分析和识别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发包方)为实现其战略经营目标,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风险是企业的某种经营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一些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或服务品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形势和企业声誉等。企业业务外包风险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业务外包所处的环境风险
业务外包所处的环境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种。外部的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文化、竞争者和供应商等三个主要因素;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决策者自身的情感偏好。
(1)外部环境风险
由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业务发包方对承包方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不熟悉,往往影响外包业务的结果,使发包方承担风险。企业盲从竞争者将业务外包的举措不一定能给该企业带来生产运营的利益,存在一定的风险。与供应商利益不一致,也是造成的企业业务外包风险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之一。企业要进行特殊的业务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发包,却找不到供应商,这也属于供应商因素造成的危险。此外,在实践中,公司的核心和非核心能力的鉴别往往不明显,这就为企业外包战略决策者的决策带来一定的风险。战略决策导致的风险一旦发生,会影响到企业其他业务模块的正常运行,藉此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可设想的。
(2)内部风险
业务外包内部环境的风险主要源自决策者。因为决策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影响企业战略,影响外包的决策。如果企业外包业务主要的决策者来自于非核心业务部门,其决策往往会偏向于将相关业务保留在企业内部,而不会选择对企业更有利的外包。这种决策这也有可能因其占用的企业的内部资源,使得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而承受相应的风险。此外,业务外包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者不能了解全面的外包活动信息,或者预测未来可能的风险,也是造成风险的因素之一。
2、 业务外包产生的成本风险
业务外包的直接驱动力源自于节约成本。正是由于这方面的考虑,企业决策者决定将相关业务进行外包,但决策者在计算其直接成本节约的过程中,若忽略了潜在的成本――交易成本,那么,业务外包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外包方式,不仅会产生看得见的成本,而且还存在常常会让企业忽视的协商成本和监管成本而构成的成本风险,且这类风险的也常常会导致企业业务外包活动的失败。
3、 相关业务单元本身存在的风险
业务单元本身存在的风险往往会被企业决策者所忽视。若公司决策者们将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性核心业务单元的业务进行外包,即有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风险。核心业务是企业投入资源最多,对企业存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业务,往往也是企业擅长的、能创造高收益、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业务。这些功能性的业务单元一般具有高复杂性,较强的综合性和结构化程度低的业务结构特点,具有不可控性。一旦企业不能管理和控制好这些核心业务,企业就有可能失去核心竞争力,甚至面临破产。一般来说,核心业务不能外包,必须自制,非核心业务可以外包。
二、业务外包风险控制
目前,烟草行业在业务外包方面主要是对物流、后台服务的业务实行部分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一是部分主业、核心业务也进行了外包,如:电话访销、卷烟送货等;二是业务外包以后对外包人员仍有管理痕迹,如对外包人员考勤和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构成劳务派遣关系;三是承担业务外包的服务企业在实力、资信、信用等方面较差,一旦出现交通、安全等事故以后,逃避责任,转嫁负担;四是现场管理流于形式,名义上是承担业务外包的单位实行现场管理,实际上是以烟草企业管理为主;五是业务外包单位对外包人员不交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抗风险能力较低等等。
根据烟草行业的特点,以及业务外包的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风险,要防范业务外包的风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部控制活动:
(一) 确定科学的业务外包策略
一般来讲,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不能外包,必须采取内部生产、经营的方式来解决;而当某项业务若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作用不大,同时外包战略使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小时,企业可以采用较轻度的外包控制方式;对于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的业务,企业一般采用适度控制的外包战略,从而使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灵活性。卷烟配送、电话访销等业务是烟草行业的主业、核心业务,不能外包,卷烟的干线运输、后勤服务是非核心业务,可以外包。
(二) 拟定合理的业务外包方案
企业在确定业务外包内容后,指定与该项业务相关的职能部门编制外包项目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应包括业务外包的背景、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风险和预期收益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拟定企业的业务外包方案,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比如说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审批。
(三)重视承包方的选择与评价
承包方的选择,是确定外包业务顺利实现的关键。承包方的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已有的类似业绩等都是影响外包业务能否按约完成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结合自身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评价和选用承包方。企业应当建立承包方资质审核和遴选制度,确保引入合格的外包合作伙伴。承包方的遴选一般应当考虑承包方类似项目的经验、服务能力、资格认证和信誉;承包方是否与本公司存在直接的或潜在的竞争关系;承包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和效果;承包方的性价比是否合适等方面的因素。
(三) 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机制
企业的合同管理必须重视谈判,并与承包方签订一个能准确、清楚地表述双方的预期和责任的合同;为了确保合同的完备,应该在合同中明确外包范围、协议涉及的术语界定、对各种附属服务最低标准的规定、支付要求、激励条款、保留与第三者合作的权利、合同分包的可否、数据与资料的所有权的保护及保密等;合同必须对服务机构的人员与技术要求做出明确约定;建立外聘律师审查和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四) 加强发包过程的有效管理
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在前馈控制阶段,应建立外包业务服务企业信用评定体系,对服务企业的企业性质、规模大小、资质等级、经营业绩、人力资源等情况,以及工商、税务、银行等资信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健全业务外包竞争机制,通过设定外包门槛,与有实力、有资信、有信用的企业合作,并逐步结成战略同盟;制定业务外包规范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现场控制方面,建立定期服务质量报告制度和不定期服务质量抽查制度,对重点流程要能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服务质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不受影响。在反馈控制方面,对业务外包出现的问题根据其影响,可以采取纠正过失、修改标准、结束外包等处理方式,建立纠错机制,形成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企业业务外包活动由于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定会存在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要降低业务外包所面临的风险,就必须先了解风险的种类和导致风险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正确认识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并付出成本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成本与风险之间寻找平衡,才能让企业面临风险的时候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科学防范和控制风险,这对于外包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控.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2(10):80-81.
一、报业集团税务环境分析
近年来,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被卷入“税务风波”中,赛迪传媒、中国平安,苏宁电器、等多家企业都曾深陷其中。2014年我国税务稽查查补入库税款为1806亿,较2011年上涨了95%,这不仅反映出税务稽查的力度不断增加,而且这也表明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日益凸显。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是一家拥有五报一网一刊的现代传媒集团,在传统纸媒的影响力不断地减弱的今天,温报集团也在寻求多角度的发展,近年来温报集团的战略发展多元化、经营业务多样化、业务形式复杂化,加之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复杂、税收政策易变,因此温报集团不得不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税务问题,税务风险与日俱增。
二、报业集团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存在误区
现实中很多员工认为纳税义务是在财务核算时才产生的,所有的涉税事项以及税务风险的管理都应该由财务部门加以管理与防范。但是事实上,纳税义务不是在财务部门核算时才产生的,而是在发行、投递等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因此,支付税费的高低不是财务核算的结果,而是涉税选择的结果,在经营环节上税务风险意识的缺失,将导致报业集团税务风险的产生。譬如,业务人员在签订合同时,既可以签订区分广告和发行收入的金额的合同,也可以签订广告并赠送报纸的合同,但是前者就比后者要节税许多。
(二)财务管理代替税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逐步加强财务管理,现已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较完善财务制度。但是与之相比,税务风险管理就显得相对薄弱。温报集团目前虽在本级设税务管理人员一名,但是集团并没有相关的税务机构去履行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等相关职责。在管理上,报业集团更多的是将税务风险管理视为财务管理的一个辅助项。但是财务管理与税务风险管理还是存在区别的:一是财务会计法规比较稳定,变动较小,而税务法规则变动较为频繁;二是财务管理相对侧重业务的事后核算处理,而税务风险管理更侧重事前筹划及事中控制;三是税务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去识别、评估、监控税务风险,这样的工作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比较难完成的。
(三)缺乏内部税务审计制度
温报集团在内部财务审计制度上相对较为完善,集团本级单设审计部门,该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会对集团本级及各所属公司进行审查监督,但是内审部门在审计时,主要是侧重对财务情况的审查,内部监督更多的是关注广告的收入及其核算、资产的管理等情况,而较少关注集团内部的涉税情况,这就会导致报业集团对税务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及应对。
三、强化报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应该说该文件对温报集团以及其他的大型报业集团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报业集团应结合《指引》中的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关键要素,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报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
(一)完善组织架构,深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浙江省的报业集团大多下辖多个分公司及子公司,要在下属企业中都分设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集团总部设立与财务部门平行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或岗位并明确其相关职责。除了设立相关机构外,报业集团还应加强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让每一名员工都意识到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性,并将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主动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报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法有流程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流程分析法为例,报业集团可以从征税对象、纳税行为等要素着手,对经营活动进行深入分析,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定量的识别评估法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法、蒙特卡罗模型、AHP层次评估法等,其中比较便捷的方法是财务报表分析法。譬如对比分析销售额变动率与税负率,如果销售额变动率为正,但是税负变动率却为负,就可能出现漏缴税款等税务风险。
(三)完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
报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组建一个包含内部控制和税务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报业集团可以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专属的内部税务信息系统,并将与自身经营业务相关的税收法规、税收优惠,办税流程、经营业务的具体税务信息等都上传到系统中。通过这个内部税务信息系统,集团的管理层以及所有的涉税人员不仅能更直观了解税务信息,还能更快速便捷的解决税务问题。
(四)建立内部税务审计制度
各类大型的报业集团都有必要建立内部税务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集团的涉税情况以及税务风险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或有针对性的检查,查找税务问题,以期最大程度地防范税务风险。
四、结语
税务风险管理虽然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但报业集团能通过税务风险管理这个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集团税务风险的运行态势,并且有效地处理和控制税务风险,从而最终实现报业集团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姚小玲 单位:温州日报报业集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