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

篇1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关于职业形象与职场纪律

要树立企业良好的职业形象,首先必须严格遵守职场纪律。作为公益事业的污水处理企业,厦门污水公司把“安全生产、达标排放、优质服务”作为公司的经营宗旨,宗旨中的“安全生产、达标排放”诠释的是遵守职场纪律,而“优质服务”则是树立公司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职业形象的体现,这是公司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为了全面达成经营宗旨中的目标,厦门污水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不断规范和完善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并努力开展技术研发解决实际问题,生产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证了污水处理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为当地水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职场纪律是打造和磨砺企业的一把利剑,也是企业展示和提升职业形象的重要工具。厦门污水公司在力争“安全生产、达标排放、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运行管理,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职业形象。2011年7月,厦门污水公司当选为福建省城建协会排水和污水处理分会会长单位,成为福建省排水和污水处理行业的领头羊;2007年被福建省环保厅等四家单位授予福建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企业;2008年度被厦门市政府授予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被厦门市科技局授予“厦门市创新型(试点)企业”;2012年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先进企业。

二、关于内外服务意识

在服务经济的当今时代,“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的命脉。优质服务,必须把文明意识、服务意识融进广大职工的血液里,自觉地表现在一言一行上。厦门污水公司在内外服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内提倡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注重落实一线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开展职工互助互济和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在高温期间、春节等节日期间,深入基层慰问一线职工;组织一线职工进行定期体检、组织女职工妇检,并对健康问题的复查和治疗情况及时做好跟踪和回访;开展三八妇女节、六一节儿童联欢活动;做好困难、重病职工的慰问、看望和帮扶工作;重视职工食堂建设工作等,使广大一线职工安心一线、扎根一线工作。

二是对外积极开展社会承诺服务。污水公司依托厦门水务热线96303社会联动平台开展社会联动任务,2011年共接收处理社会联动任务914件,回复各类单62件,及时处置率100%,得到厦门市行风评议的认可。制定“三个一次”的管理制度,即对管理范围内的路面污水设施每48小时巡视一遍,对管理范围内的管网及附属设备、截流设施(设备)每半年至少检查一遍,对管理范围内的管网每年至少疏浚一遍,实现排水管道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零事故率。

三是对行业服务带动福建省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受福建省住建厅委托,主编完成《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实施意见》、《福建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和《污水处理工》培训教材;承担全省污水处理工和污水化验监测工培训工作,2007年至今共培训了423名合格污水化验监测工,培训了684名合格污水处理工。较好地规范了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三、关于责任意识与工作效率

“责任”与“效率”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递进的关系,责任心越强的人,往往工作效率就越高。厦门污水公司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开始强化树立员工责任意识,一是组织内部培训,提高责任意识,邀请专家结合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讲授职业道德和污水处理工作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是引导职工开展自我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在全公司范围内倡导职工阅读《责任比能力重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等好书并进行心得交流活动;三是提倡“珍惜每一滴污水”,提高责任意识,要求每一位职工严格遵守岗位职责,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每一滴污水达标排放。几年来,厦门污水在强化职工责任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公司得以良好、稳定、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心是工作效率的根本动力,在责任意识建立的条件下,以制度促效率。自成立以来,厦门污水不断完善制度化建设,先后制定了《董事会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项目招标管理办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等。生产运行管理上全面推行《福建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按照公司制定的《工艺管理手册》建立污水处理厂自检——排水监测站每天监督检查——水务集团水质部定期考核的日常水质三级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各污水处理厂工况运行管理。制定《设备管理工作标准及管理办法》,《设备安全操作与维护保养规程》规范设备管理工作,使设备管理标准化。制定《排水管理手册》和《排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制度上规范排水管网维护与管理。从制度上规范职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四、关于科学计划与有效执行

没有科学的计划,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想;没有一支高效执行的队伍,企业发展从何谈起。

1.高标准,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厦门污水公司自成立始终坚持根据“全局性、效益性、平衡性、应变性”的原则,每年9月初就开始筹划第二年的年度工作计划,要求下属各污水处理厂结合实际从水质、水量、生产成本、设备更新改造、技术创新、经营、排水、建设、应急管理等方面制定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针对各污水处理厂上报的年度计划初稿,公司本部各部门必须对本部门相对应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调研和核实,重点核定计划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并反复进行会议评审后形成讨论稿,再经公司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形成上报,最终报公司董事会批准后再实施。使我们的年度计划既是科学决策,又切合实际,在保证生产运行的同时,使我们的资金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

2.重考核,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首先,依照年度计划设立工作目标,并将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每一个项目责任到人;建立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工绩效工作挂钩,保证工作计划得以有效执行。严以考核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考核办法,坚持秉公考核。厦门污水制定并严格按照《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每月、季度从生产、设备、排水、综合、财务、党政工对各厂进行集中考核。对于违规违章行为的扣罚,注重调查了解,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不妄下结论,确保考核工作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迁就、不了了之,而是采取考核扣罚、下达整改通知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处理。

二是加强沟通,齐抓共管。结合规定的考核内容,注重加强与公司所属各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尊重被考核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合理要求,把公司规定的考核项目和被考核单位内部制定的工作程序等有机结合,综合考核,通过考核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发扬民主,公正考评。对工作考核嘉奖、处罚的评定,通过召开考评会议的方式,公司分管领导和考核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由来自各职能部门的考核小组成员分别通报每月各自的考核结果,经过共同讨论,最后研究确定,并且会后形成每月综合考评意见,将嘉奖、扣罚事项和结果向被相关单位进行通报。

五、关于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有污水处理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全体职工力量投身企业发展,公司倡导树立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建立,使厦门污水公司这个9年多的老企业焕发新颜,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团队优势。

篇3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architecture creation, not only the architect purely insular art play, but rooted in lo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wo-phase embraced, thus finding a unique sense of place, get the spirit of place. In Chongqing Chaotianmen project design, the architects wanted to create an apprecia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natural beauty, tourism, leisure, business, culture, service in the vast number of members of the public,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city complex.

Key words: Chongqing; west gate; the sail sail; open; the spirit of place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概述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今日的朝天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是重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首要窗口和最佳名片,是重庆经济腾飞、启航的象征。方案设计从三个层面来体现重庆当地以及该地块的场所精神,首先是场地的自然生态层面;其次是场地的历史文化层面;再次是场地的区域定位层面。这里我们就朝天门方案设计的不同角度来反应这些点。

二.设计构想

本案位于朝天门核心地带,方案中设计师试图建立一个直叙性、凝聚式的空间形态。纯净而结实的弧形裙座以凌空上扬的姿态向朝天门广场挑出,形成一座巨大拱门,面向江面,寓意开启朝天之门,塔楼神似风帆与裙座共同组成雄伟的主体形象,犹如一艘巨型帆船,启航。突显“重庆之窗 西部之门 朝天 开放启航”的设计理念。

方案中追寻城市的历史脉络,将一道灵魂的主线串联起一组序列性空间。将新建的长江文化广场与现存区域的朝天门广场连接贯通,形成三级连通的巨大广场,向江面打开,在空间组织上更强调其开放性和溶合性,突破传统上围合封闭的建筑空间,达到共融共享的目的。达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设计。

三.建筑形体解析

建筑形体设计从重庆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中抽取而来,表述了我们对建筑、对江城山城的理解。建筑的原创体形,通过表皮肌理的细尺度处理与大体块的对比,显现了建筑的简洁与纯粹、亲切与活力,反映了建筑的个性与力量,映射出重庆的传统与精神。

壁垒的基地、弧形的裙座结合神似风帆的塔楼形成了破浪前行的动感帆船形象,与分流江面自然和谐。通过不同的空间设计,多方位地强烈暗喻了西部之门的形态。

四.空间设计策略

朝天门基地地势高低错落,形成台地格局。现状中缺少有序的中心及滨江空间。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针对现状,提出 “一轴两岸三广场”的方案构想,建立朝天门新的城市轴线,规整滨江广场功能,建立区域中心。

五.外部城市空间设计

主轴空间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开阔的朝天门广场形成了广纳百川之势,奏响了宏大的序曲部分,沿大台阶穿越弧形裙座步入主塔巨门,主轴向前延伸进入中心长江文化广场,最后到达新城门。主轴将功能空间前后串连,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放碑至朝天门广场的视线通达,中心广场全方位的面向江景,城市空间得到延续。形成序曲—发展——起伏—尾声的序列性空间主轴。

六.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在布局上运用各种透光绿化中庭,创造内部空间自然化,在不同的标高设置庭院,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绿化中庭作为空间节点将建筑的大体量划分为多段功能空间,同时将各层商业连通,提供了高品质的内部商业环境。

七.功能布局

整体采用均衡的台地滨水建筑布局,合理利用原地形高差,建筑群体由叠层退级的弧形体块裙座及五座塔楼组成。裙座包含商业、娱乐、文化体验设施、游船码头、地下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地下停车场等功能。 三座主塔楼均衡的布置于三角形用地的几个端点处,最大限度的享有江面景观和庭院景观,塔楼围合出的中心的长江文化广场通过下沉手法,与原朝天门广场连成整体,将各商业板块有效连接。考虑到人们可以从朝天门广场及解放碑等各个方向顺畅到达,形成极聚人气的城市商业空间。广场上采用大量绿化配合小尺度的拉膜遮阳构筑物,为炎炎夏日提供遮阳。顶部的弧形体块凌驾在各叠层弧线裙座上,向朝天门广场深远挑出,形成巨大的城市灰空间,其表皮肌理取材于蜀道峭壁,加入遮阳体系的现代的LED信息幕墙,底部则采用镜面效果的白色金属板,映射出广场丰富宽阔的景象。白天,城市灰空间可以遮阳挡雨,是最佳的城市客厅。便于举办大型表演,也是优美的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夜晚,变幻的多媒体墙面将成为展示重庆魅力的窗口,也成为江岸上最美丽的风景线。弧形裙座的顶部设置遮阳系统,人可以从240标高平台面缓缓而上,这里也将是游客观赏两江交汇,取景留念的好去处。在中心广场和南广场之间,依据原朝天门城楼的尺度、比例用现代的手法重塑新城门,新城门是低层商业的主要垂直交通体,也是一个符合街区尺度,适合作为街区标识的的体量,当人们乘车、步行而至,将在遥远的街道上就被她纯白的现代形体深深吸引。

为打破商业功能的单一性,提出体验式消费理念——在弧线体块的凌空部分设置顶级体验式会所。这里拥有最佳自然景观,用体验的形式将餐饮、展示、会议等活动融入。同时可以开展国际高水平的时尚、艺术、文化互动等体验活动,独特的空间形态融入领先的时代消费观念,引领城市国际化氛围。汇聚人气,提升整个地块的商业核心价值。

在主楼300米高的顶层设置国际会议中心,从空中绿化平台,可俯瞰大江东去、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观,它将成为独一无二的国际顶级的会议场所。

八.交通流线设计

步行系统在原方案进行了强化,设置了多层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联系,可以简洁快速地到达不同功能区位。

九.绿化景观设计

长江文化广场的景观以硬质铺地配合大面积的规则树阵,加入少量的绿化草地及拉膜遮阳体系等活跃元素点缀,同时设置历史文化人物雕塑,沿江而下,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空间。建立有长江的历史人文特征,体现“森林重庆”的市民休闲文化广场。

城市中的滨江消落带景观应以自然形态为上,所以我们提出了滨江景观自然化设想,以大量乔木植物为主,建筑裙房配合绿化自然跌级的,减少人工构筑。

十.结语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下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建筑师需要静下心来与场地进行对话交流,体会场地中隐含的特点,理解场地中的历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点,使建筑空间真正融入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崔恺.本土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探讨,主要还是指在学生方面的建设。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为学生创建适合于本班的文化氛围,在创建班级 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给予他们的精神关怀。

那么何谓“精神关怀”?“精神关怀”(pastoral care)一词来自英国,原指牧区的牧师或主教给予教区的教民的关心和帮助①。唐云增教授等人认为这一词很好地表达了教育者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情绪的关注,其从主要方面表达了班主任劳动的性质,主张吸收这个术语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生活实际运用。而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的精神关怀应当主要包括:关心、理解、尊重、信任。

班主任要给学生以精神关怀,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给班主任以精神关怀?毕竟班主任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更能体会教育的艰辛与困难,“累”是广大班主任共同的感受。即使在提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今天,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很多学校在进行班主任专业化探索时,主要的还是班主任的工作,而学生的自主管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实现。班主任仍然是奋斗在一线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身体还是思想上,他们都有很多困扰与困惑,同样也需要精神关怀。

但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的他们却只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做着辛苦却可能没有人承认的工作,班主任们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在他们的班主任津贴中加多少钱,或者在他们的履历中多一份炫耀的资本,而是需要社会、上级主管领导以及学校通过为班主任创建的校园文化,给予班主任更多的精神关怀,从而促进班主任的成长。物质并不是对班主任奖励的唯一手段。必须创建一个使广大班主任能安心、舒心工作的文化氛围,这就是对班主任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应当通过创建和谐、稳定、优良的校园文化来实现。

一、社会及上级领导要为班主任成长提供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社会、上级主管领导、学校在评价班主任工作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中考或者高考成绩来衡量,结果班主任不得不跟着这根指挥棒转。忽视了教育基本规律的评价,带来的势必是广大班主任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高强度的工作量,有的甚至无法承受。很多教师不愿做、不想当班主任,即使是班主任津贴提得再高。

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不能再实行下去。如何为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制定新型的评价方式?

1、班主任工作评价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全面性、激励性及可操作性

通过建立新型的评价方式,引导广大班主任到实现德育目标上来,而且评价要全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队伍,如上级主管领导、学校、年级组、班主任、家长、学生的评价体系。而这样的体系,应当是激励班主任能够更舒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操作性要强,分解指标,尽可能的做到量化考核。

2、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每一个时代,班主任的工作都不一样,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也不应一样。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盲从的一代,他们独立自主性与个性都很强,当然不管是哪个时代,要求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是不会过时的。因而,评价班主任工作时,除了要评价其班会工作、教育活动、文体卫生、学生成绩、家校联系、评比获奖之外,还应当适当考虑教育科研能力、工作效果,如学生毕业后的情况观察(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及学生反馈评价等。并且这些评价指标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纠正与增删,与时俱进。

在这方面,广西柳江县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初步建立起了以班主任专业化资格等级评审为核心的新型班主任评价体系,并且把班主任等级定级升格为政府行为,通过班主任专业化资格等级来制定班主任的评价体系②。这对广大班主任来说是改变以往以成绩来论英雄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构建和谐校园,全员参与教育管理,创建有助于班主任成长的环境

和谐的校园,将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但是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工作仍然是学校工作中最基层最辛苦的,教师普遍不愿做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对班主任的种种要求,无论什么事情,首先想到就是交给班主任,甚至在科任教师课上发生的问题,本来科任教师可以自行解决的,也要班主任出面完成。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在学校中班主任津贴比普通教师有所提高(当然这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承认和具体体现),班主任就应该去做这些事情。一旦班主任不能及时处理,就对其进行苛责,或者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

但班级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班级管理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协作进行管理。班主任迫切需要同事的理解和尊重,也迫切希望各科任教师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而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科任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如设立副班主任,给予副班主任相应的待遇,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中学中实行班主任轮换制,让每个科任教师都能得到当班主任的机会。

这样,形成了全员参与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每一个教师成长为优秀班主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打造班主任交流平台,让经验型班主任成长为专家型、专业型班主任

当我们在谈论到某位优秀班主任时,相信大多数赞扬最多的还是谈到这个班主任有经验、有方法。诚然,经验与方法是一个班主任所必须的,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班主任却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说这样的班主任还处于班主任的初始状态。

因为在班主任专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固然很多班主任都有很多好方法、好点子,但这些方法、点子需要由实践升华为理论,这也是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要义,即班主任专业化重在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成长,然后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这些实践上升为理论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光有优秀案例是不够的,只有不断的交流,才能将各位班主任的创新案例不断挖掘出来,发现其在专业化建设中由实践发展出来的共性,进而升华为理论。

广西柳江县实验高中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班主任专业化研究室,将班主任工作上升到了理论研究的高度,同时也为广大班主任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在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班主任充分展示个人丰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一个班集体能否成为优秀班集体,最关键的是看班主任在这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但是班主任作用的发挥,除了班主任本身的威信外,还应该包括班主任管理工作以外的东西。班主任不应该是一个只知道工作的机器,他也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通过教育管理以外的东西来增进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班主任之间的比赛,如教育案例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这样既可以增进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展示班主任的风采。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让班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充分展示班主任的个人魅力。

综上所述,如同学生需要精神关怀一样,班主任同样也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精神关怀,他们也需要得到关心、理解、尊重、信任。通过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班主任能以更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能够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篇5

在新的时期,新的挑战下,应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的确,如果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从宣传和党建的角度深度剖析其内在意义,不仅能增强工作的感染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而且还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1.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经营管理、企业形象、员工思想品德和企业精神起到规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价值导向与凝聚人心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作为企业价值的载体,在进行结合时更能激发企业活力,所以进行两者的结合意义重大。

1.1两者结合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到的深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引入,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得到了加强。但这项工作要一定得落到实处才能彰显其现实意义。企业文化既包含物质文明的东西,也包含精神文明的东西,它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融,可以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并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体现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1.2两者结合有利于增强企业感染力。

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会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与氛围,加上企业文化的四大功能: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就能发挥出强大的感染力。企业文化指的是指在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为全体员工所信守的内部文化氛围,作用在于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将两者结合有利于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

1.3两者结合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

近年来,从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员工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与福利,二是精神层面的个人成长与满足感。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背景下,要加紧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能力。因此,企业文化的塑造也是生产力得以提升的途径。当前的企业文化中更应该宣扬这点。

2.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应该大力予以支持,在宣扬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引导企业的价值观念。新闻宣传在建立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2.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价值。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企业的价值观是通过群体性的认识和文化氛围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制度、规范等硬性手段来实现的。为了使得广大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有深刻认识,牢记于心,主管部门应该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橱窗、海报、电视台等途径将企业文化宣传出去,从而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中,达到耳熟能详的的效果。

2.2提升企业形象,增加社会影响力。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人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升华,其建设情况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情况,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的措施

3.1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必须找准两者的切入点,形成凝聚力。企业发展取决于企业行为的正确,从根本上讲又取决于指导思想的正确,这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因此,塑造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切入点。这种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就是要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局面,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企业发展的向心力。

3.2找好工作着力点,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找好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发挥出两者融合所产生的凝聚力。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两者的融合目标在根本上就是表现为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精神是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一面旗帜。落到实处,就是要大力倡导“主动服务、全员服务、文明服务”的理念,使“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精神日益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源泉、凝聚企业职工的力量,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3.3两者结合需要健全的企业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首先依赖于健全企业制度和严明纪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培育工作都牵扯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严明纪律,才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促进和保证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企业健康向前发展的最终目标。

4.务必将“中国梦”与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相结合

当主席提出“中国梦”三个字时,“中国梦”就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确实如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执着追求,其中包含着无限的爱国热情。结合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提出“中国梦”的同时,应该结合现阶段形式,将两者理性的结合起来。在培养员工的精神文明时,结合“中国梦”的实现,应该为广大员工提供平台,认真学习这三方面的精神。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以此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切实去执行的一个重要使命。

篇6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篇7

2建筑与创新——努力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

我们尊重自然,我们传承文化,绝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味守旧或者止步不前。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够为社会设计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建筑以及与当前生活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就是把起点放在现代的时空坐标上,用现代建筑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建筑,将传统建筑中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创造出现代精神与古代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优秀建筑作品。[6]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社会和时代的客观需要。“作为当代的建筑师,一定要对当生的问题有反应,有回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建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理念,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较高层次和较系统的建筑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和胜任实际工作的本领,要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7]这就要求高校要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积极创新精英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也要求高校建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学生为本,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辟蹊径,不墨守成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建筑文化又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关乎学生的成长,更是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合理地传承、创新学校建筑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策略

1.加大建筑文化的建设力度

提高建筑文化在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首先应取得政策与立法方面的支持。在集合专家学者意见和公众动议的前提下,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建筑的方针、原则、方向,确定高校建筑的文化尺度,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营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方面进行深人调研,开展实证研究,并且进行政策分析和专家咨询,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出台一系列“办法”或“条例”,立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其次要取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建筑业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在技术等方面具有着严格的指标要求,学校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必须求助于专业人员。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做法是政府与某些建筑设计者和施工者长期合作,而这些合作者都是洞悉社区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重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方向性原则。学校建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此体现教育的方针与发展方向。二是整体性原则。学校建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三是主体性原则。学校建筑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校师生既是学校建筑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应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四是选择性原则。现代学校建筑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应取其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建筑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建筑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3.重视建筑文化传承的基本技术

建筑文化传承具有一些基本技术,比如复古技术、仿古技术、移植技术、融合技术、局部保留技术、典藏技术等。这些技术是建筑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条件。当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学校建筑的发展体现为新校舍的建设和旧校舍的改造,能否在这些建设中很好地体现高水准的文化是一个关键。

二、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策略

1.提高学校建筑文化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学校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首先应该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因此,作为管理层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在发展学校建筑之前,不能简单地以拿来主义进行操作,应加大对发展方案的论证,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特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丰富学校建筑文化的内涵

首先,学校建筑应是对学校历史文脉的提炼。空间环境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各种形体要素所涵盖的文化意义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历史文脉。学校建筑作为反映或记载人类历史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和校园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语汇,尤其是纪念性的建筑,往往体现了该校的历史、文化和风格,是学校精神的标志,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述说着一个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其次,学校建筑在校园环境空间构建和文化引导的作用。学校建筑可以增加校园空间的凝聚力,作为校园特定空间标志性景观因素的同时也是校园环境空间的重要节点,它使校园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人们在其中获得一种归属感。这种传递和体验不需要借用外力的强迫,而是以一种自然、巧妙、和谐、潜移默化的方式予以述说。再次,校园建筑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学校建筑以其突出的视觉艺术效应即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或历史背景,赋予校园艺术的美,更丰富了校园的人文气息,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彰显着学校独特的灵魂和理念。因此,在学校建筑文化的发展中,应重视学校建筑文化的内涵。

3.突出学校建筑文化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建筑文化,尤其是高校建筑文化,由于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与方向,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因此,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应注重反映时代精神。

4.突出学校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

一般来说,地域性是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一个区域的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一个区域的人文同样具有地域性特征,建筑作为有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技术,由其衍生的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区域就是培育、生长建筑文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学校建筑文化的创新也应充分融合和显现地域文化特色。

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和我国学校建筑的不断发展,考古和史学的发达以及利用各种艺术信息资源的可能性增大,对于每个社会单元和个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建筑文化不断增加。这同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其丰富的文化格局,在众多的选择中,打破了一元化的局面,多种多样的建筑流派和建筑思潮层出不穷。作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交互的建筑文化,其未来必将是数量众多,风格多变的。世界范围内必将是新建筑类型和新建筑结构形式不断涌现,同时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建筑师将登上建筑舞台,载入建筑史册,作为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学校建筑作为特殊的建筑文化体系,与其他公共建筑比较而言,更应体现文化性。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凝结着历史和未来,而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建筑文脉延续和升华。

总之,学校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联结学校历史与未来的、让学校唤发出生命力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事业,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体现着包括建筑师、教育家和全体公民在内的理智品格、历史责任、决策勇气与生存智慧。

参考文献:

[1]马本和.高等学校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6(4).

[2]高介华.关于建筑文化学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3).

[3]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9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加以创新,我们就能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将引进中国的世界文化同化,而向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但传统建筑的现代化继承,并不是简单的重返过去、简单的复古,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建筑创新。

1.传统文化给当代建筑留下的痕迹

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在于对传统建筑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更重要在于吸取传统建筑的精髓,运用传统元素应用并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一般来说,当代建筑常常运用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创作中。从官式建筑到皖南民居,用直白的中国式文法,玩足了传统的功夫。不仅展现出了中国民居潜藏的文化力量,同时在这种精神和气质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对古典文法借用的“中国式”建筑。并且,这些设计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无论从手法还是心态都比过去更加成熟。

2.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延续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在对传统建筑进行现代化解释的基础上,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推进中国特色建筑创造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2.1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来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高妙,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符号、色彩、装饰与构件,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形式因素,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中国传统建筑的肌理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性。这些原则采用了几千年还在继续流淌于时间的长河中,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构图方式。

2.2 从当代建筑设计构思整合来看

在建筑研究的学术领域,统治性的话语不再是宣言式地谈论传统继承之有无必要或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实现,而是转向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开展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建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2.3 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是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时,要突破传统局限,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构思上、造型上、艺术上进行突破,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传统也总是要发展的,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增加、不断减少、断减少、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未来。

3.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原则

过去与现在,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在未来这些问题仍可能出现,所以,在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3.1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继承传统文化并非眷恋过去,而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而传统文化的更新的过程就是将适宜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传统因素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现代的新生活特色等现代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这个问题上,除了“形似”还应重视“神似”。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永恒目标,建筑设计以满足特定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目标。

3.2 解放思想,跨文化交流

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当代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启迪作用。在设计中,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只有把引进来的东西与本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方可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活力又富有地域特色的新东西来。

3.3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一般来说,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其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源自当地的条件。当人们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4.结语

全球化对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今天多元化文化环境,建筑创作既要多样化,又要不满足于多样;既要反映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又不局限于单个民族。而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对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所以,对传统文化与建筑创新的联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筑创作或建筑创新,它更致力于探索对于建筑的地区性如何进行正确的理解、认识,并且保持和发展,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因此在建筑创作中,构建出多元的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At the dimension advantage Asia world expo in 1992, theJapanese hall quite had the Eastern charm by it is not deficient themodern feeling again the construction style prepares the common people is paid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unified Japan constructs thedevelopment the cours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is hall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sign idea, and contrasted theresearch through China and Japan, obtained from the center developsthe our country woo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evera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architecture, tradition culture of design ,design idea, neterogeny construction culture, native constructio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66-03

收稿日期:2005-12-11

作者简介:向正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为21世纪绿色环保型建材的木材是永恒的建筑材料,因具有结构上的性能和美学上的价值而得到广泛使用。从过去的小木屋到现在的多层木屋,木结构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史中的一条基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木结构建筑也面临着建造技术与设计手法诸方面的挑战。尽管世界各国的建筑师都很注重自然材料的美,但日本建筑师对自然材料潜在美的认识能力却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在木建筑的创作上日本建筑师尤为活跃,他们众多的设计作品即表现出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继承与发扬,又表现出他们在建筑设计中对木材的运用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尤其在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的设计创作中,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腾忠雄采用集成木材这样的现代材料,以展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为基点,演绎出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木构工艺有机结合所带来的全新形象。

1塞维利亚日本馆简析;

1.1建筑特点分析

对于日本馆的设计创作,安藤的设计主旨是强调对材料本质和结合方式的理解,他试图通过一种现代技术来重新诠释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整座建筑面宽60m,进深40m,高25m,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在地面上有四层,在这四层高的展馆中,安藤对传统木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和,大量采用层积木墙、木柱、木梁,由胶合木梁柱构成的框架体系支撑起了整座建筑,向现代人展示出一个具有浓郁日本特色的大空间。未上漆的木结构和白色粉墙建筑,有意强调了材料的原本状态,无形之中又反映出日本传统文化以及日本人独特的美学精神。

参观者首先是由一座独具传统韵味与象征性的太鼓桥登上高达11m的观景平台,进而到达展馆内部。在日本古时,这种太鼓桥常被作为由一个世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象征,这也是早期东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空间形态――“天梯”的具象载体。在日本人的传统意念之中桥会把人引入一个虚构的梦幻世界。参观者登上太鼓桥,到达展馆入口,就可以见到一个硕大的多层开敞空间――一个从由“斗”字变异而来的巨型门廊,人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隐藏在这种木结构组装方式中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

在随后一个接连一个展室中,强烈的阳光穿过半透明的氟特隆薄膜屋顶,在室内看似明亮而又均匀的漫射光使得该建筑的木架结构非常之清晰,并且映射出木材所散发的美丽而又柔和的自然光泽,烘托出日本式的木格纸门窗的空间意象。步入这座木的殿堂,人们完全可以找寻到古罗马万神庙的建筑痕迹,只是木质的纹理与柔和的光线让人感觉到的是更多的亲切,从而失去了石材的庄严与神秘感。建筑外部护板的层叠和曲翘方式也隐约向观众传达出传统特色,其后展厅空间的大小随参观速度的不同而起着明显变化,参观者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独特的空间感受和展览所陈述的日本历史联系在一起。

1.2设计理念分析

塞维利亚日本馆的建成,使东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民族文化传统出现了崭新的结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把国际上的现代主义和日本美学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设计理念。

1.2.1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些先进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行的新建筑理念,他们把几千年来完全依附于石材,砖瓦的建筑传统给打破,大量采用玻璃,钢材等一些工业用材;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造方法,采用大量的预制板,现场组装等方式。在形式上出现了简单的立体几何外形,色彩基本都保持白色,建筑取消了任何由柱支撑,采取框架结构,奉行功能主义原则,使建筑形式简单到极点,形成理性而冷漠的立体主义新建筑形式,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则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从塞维利亚日本馆中我们也可以找寻到巴塞罗那德国馆那样大手笔的建筑创作缩影。未上漆的木结构和白色粉墙的建筑正是现代主义所奉行的“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木建筑在组装方式上采用的框架结构,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结构上的延续。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特别重视对空间的考虑,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的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想必日本馆的设计灵感也是由此而生吧。

1.2.2 日本美学精神

纵观日本上古时代风格朴素的万叶诗歌,哀婉的《源氏物语》,余音袅袅的中世纪和歌,日本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向人们展示的着眼点是淡雅而不是华丽,他们讲究余情余韵,务求清淡中出奇趣,追寻着一种传统的自然美。武士道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精神体现在日本人民心中,他们自小就接受传统的“义”、“理”、“忠”教育,这是一种带有武士道精神的黯然渗透,塞维利亚日本馆的宏伟之势,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再现。也许正是受这种民族精神的震撼才使得日本的木结构建筑的创作手法,自古以来一直都是采用大手笔的空间表现形式。看日本馆高达11m的拱桥直接面宽60m,进深40m,高25m的木屋之中,正是平淡中出奇迹的光辉写照,再看馆内天然的木质纹理,白墙之朴素,这正是一种追求自然美的深层次体现。

2日本建筑设计维新变革

日本建筑业发展能有如此巨大的飞跃,这与日本建筑师对建筑设计所做的探索与努力是决然分不开的。纵观日本建筑发展史,是一部异质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交融互动的历史,是异质建筑文化不断被吸收与同化的历史,多样性外来文化是促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作为外来建筑文化和本土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日本建筑师对外来文化进行了模仿,折衷与转化三个阶段的学习与探索。

2.1模仿

西方建筑技术的主流是砖石建造技术,而日本传统建筑是木构技术,西方的建筑式样对日本来说是一套全新艺术。在西方全新的建筑形态刚开始被引进日本的时候,日本建筑师便将国内建筑进行从施工技术到设计手法的全盘西化,没有任何取舍。这足以证明日本民族比较善于模仿。其实对于日本而言,没有传统是很幸运的,这使得日本建筑师肯用四、五十年的时间高效率地学习西方[1],这z筑样式搬至日本。这种看上去好似失去自我的模仿,实际上只不过停留在物质表面上,因为日本政府仍保持着警惕,并完全拒绝西方精神领域上的渗透,再三强调“和魂洋才”[2],他们明显地意识到不能丢掉作为日本人的自豪感,因此对于西方建筑只是注重吸收他们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中对己有用的东西。

2.2折衷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师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建筑艺术进行的简单模仿,出现了“样式论争”“帝冠式”“兴亚式”及“民族传统样式”的建筑论战。他们敏感地觉察到日本建筑要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来展现民族精神。这一时期日本民间建筑师的艺术设计对折衷的探索尤为成功,从纯木构建筑到拟洋风建筑进而又发展到近代的和风建筑。经过折衷主义建筑师们的努力探索,日本建筑虽然后来采用现代派的先进建造技术,但依然保持了建筑的传统风格,日本的现代建筑设计初见成绩。

2.3转化

70年代末期,日本建筑发展经历了战后的演变,近现代建筑师又一次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在他们为数众多的建筑创作中包涵的更多是日本的民族气质以及建筑所承载的各种传统文化要素。由此可见,日本木结构建筑设计在吸取了新的建筑理念之后,表现出自身强大的“转化”优势,正是这种“转化”使得日本现代木结构建筑更加适应当代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促使日本木结构建筑创作在世界繁荣之关键所在。

3对中国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启示

从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有效结合有可能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关于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设计走东西方结合的道路是势在必行,也是行之有效的。不可否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不经意间会上升到物质层面上来,也就是说这种“无形”的文化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支配着“有形”的建筑空间。由于我国和日本都共同隶属于东亚文化圈,在文化传统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日本建筑师在对待传统以及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必定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创作到日本当代的木结构建筑发展现状,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考虑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上、思想上以及空间组织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建筑形式。日本建筑设计的维新与变革经历了从丹下健三到安滕忠雄等几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从形式上的模仿到注重空间精神塑造的转化。而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仍停留在追求形式感的层面上,造成我国木构建筑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奉行一种“中庸”的传统哲学,对待任何事物一概都采取折衷的处事态度,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对于西方先进的建筑创作理念不可能彻底接受,根本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全盘西化”彻底吸收。我国建筑师学习西方建筑,时常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既不甘心落后的传统方式,又担心背上“崇洋”的卖国罪名,就象历史学家庞朴先生说的:“本来是一种落后的现象,却又带有民族主义的光辉色彩,本来是搞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却又带有一种卖国主义的味道”[3],所以木建筑创作中经常会出现“方盒子”上盖“大屋顶”,“民居”上装“玻璃幕墙”这样一类不中也不西的奇特形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师的设计创作。

3.2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都有共同的佛教信仰,但是中国信奉儒家的佛学思想,比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协调,追求温馨的生活情调与情感体验,古建筑一贯采用华丽的漆饰,繁复的雕饰,采用中规中矩的建筑布局。日本信奉宗教的道家思想,更偏重于心灵和个体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主张在平淡无奇中求其醇厚之味,日本的皇家建筑、茶室、庭园建筑都到处弥漫着一种禅意识,普遍具有简朴、素雅、孤高、自然、幽玄、静寂和不匀称的自然性格,并非诉诸感观之美,而较多地诉诸于思想、冥想中的美。而西方国家信仰的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信奉的是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无所不在的、高于一切的神,致使西方古建筑的形态和布局普遍遵循高度抽象化的“规整几何”形式,整体结构平整、竖直、稳定、厚重,加强了西方建筑神圣的独立性。

3.3西方先进建筑理念的影响

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展初期,日本有大量的建筑师直接到德国接受“包豪斯”的现代主义思想教育,几乎与西方国家同时接受了现代建筑运动的洗礼。而同一时期中国虽然也有学者到西方学习建筑,但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仍旧接受着保守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仍旧继承着古典主义建筑思想。此后又由于社会和政治原因,促使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中国木建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中断,而70年代末期打开国门后涌入中国的却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了当前我国木建筑现代化发展状况的滞后。

我国木建筑创作滞后的不仅是建筑的实体,还包括建筑思想、建筑研究和与建筑生产相关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技术等各个层面。现在我国对于外来建筑文化的吸收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仍是一种“东拼西揍”的模仿,怎样用我们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将外来的优秀异质文化融合我们的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待于国内建筑师长期而持久地深入探索,辉煌的成果无疑会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产生。

注 释:

①村松贞次郎(日),日本建筑的传统与现代性[J],世界建筑8904:10-14

②同上

③杨京先,日本的文化与建筑[J],世界建筑,1991(5):53-54

参考文献:

[1] 萧默.东西文化的交融[J],建筑意,2003。(10):65-76

[2] 胡莹.谈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J],南方建筑,2002(12)

[3] 刘小波.安藤忠雄[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

[4] 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中国建筑轻工出版社,1999(3)

[5] 沙永杰.“西方”的历程――中日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