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1: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92-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探究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数学知识呢?

一、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如在我上《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时,新授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自己去量一量活动表中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张表。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组内交流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图①和⑥都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有的说:“图③和⑤都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图②和④三个全都是锐角。” 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锐角最少有2个,钝角和直角最多有1个。”最后让学生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再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果然,学生一谈到动手分一分,兴致高、劲头足,完全消除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压力;更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创设一种愉悦、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伸在整堂课中。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由听者变成了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每位同学都参加了学习,还至少得到了二至三次的发言机会,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大班教学中这一合作学习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课改中“生生参与”的要求,也让学生充分得到了发展。这样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事情有了深层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三、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数学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在《三角形的分类》本节课中,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动起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有没有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就让每个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去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画完后,有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对我说:“老师,不可能有2个直角,那样有2条边就不相交了。”一个三角形里也不可能有两个钝角。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组织有效操作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能力

篇2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

1.过分的强调科学探究这一单一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确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并且他在科学学习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科学学习的方式,那就会使得科学学习研究的的不全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关键是要打好学习的框架,以便日后在其之上添砖加瓦,如果只是注重一味的修饰某一根柱子就会造成日后学习科学知识的不全面。

2.给予学生过多的自

现下的教育的确需要鼓励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要知道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他们特有的天性。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有现,心智还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如果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耐性还是明显有欠缺的,在加上孩子身上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很难独立的去完成科学学习。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科学的培养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科学教学课活动中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也离不开科学概念,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而现实是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1.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科学教学上,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学会查阅资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给予学生自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方法: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面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能敷衍解决,有学会引导孩子逐步探索,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创设教育环境,培养探究能力。学会给孩子特定的场景,在一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与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自主学习习惯是在自学实践中养成的,刚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不会预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帮孩子设定一些简单的容易达到的预习目标,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孩子的自学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又会让他们收获一点成功的喜悦。当孩子一点一点地适应了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后,我们再帮孩子制定一些稍难的自学目标,这样在阶梯式预习自学目标的引导下,孩子不断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一点一点地培养着孩子的自学习惯,这也为课堂中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奠定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随波逐流的基础。让孩子自主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比任何命令都好,尽量鼓励、表扬,少批评,让孩子的自信心亮出来。

二、以教材为基础,创设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

孩子始终是孩子,与其让他们枯燥地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只有让孩子能够掌握自主合作学习,他们才是课堂上真正快乐的主体。课程改革让语文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及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又兼具形式美,丰富多样,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如,小学一年级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放手让孩子在小组里自主确立识字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的方式完成互学。小组间还可以比一比哪组的识字方法多,识字方法妙,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创编顺口溜、小儿歌等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样也锻炼了孩子的听说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教师适时的肯定与鼓励让孩子懂得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功是与同伴的付出分不开的,成功的喜悦与人分享时自己也是快乐的,从而使孩子生出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之情。当这样的体验积累得多了,孩子就不会排斥合作学习。另外,小学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针对这一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是要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与现在相对落后的教育形成巨大的对比。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着眼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作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这也是由初中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初中语文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进行探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组织创新性教学,创造情境,激发初中生创新的意识

要有效调动初中生创新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以前的教学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以前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方式注重我们自己的讲解、忽视孩子们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摒弃以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组织创新性教学,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实现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调动他们的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孩子们的成长,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他们的自主性为基础的。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高效创新的课堂需我们创设宽松、愉悦的的教学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变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语文教学便成了我们自己的独舞。而学生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被完全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被压抑和抹杀,得不到挖掘发现,更没有发挥和提高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毫无和谐而言的关系。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知道学习死知识,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天性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展现,积极构建了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初中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培养初中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由人大脑中活跃的多向性思维共同作用产生的火花,这些火花就是创新的灵魂。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桎梏着,我们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激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多向性。只有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了调动,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思维的创新,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更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围绕主题组织激烈的辩论,进而构建一种群体效应,实现孩子们思维的跳跃发展,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自主创新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是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语文应用生动而有趣,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应用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留出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舞台,给他们充足地自主展示的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初中生通过对语文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高效发挥,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挖掘,创新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四、教师要给初中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

可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教育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并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是每个幼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教师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应积极地去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去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教师应适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只有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帮助他们去构建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首先可以从游戏入手,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科学活动内容之一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与孩子好动和好玩的天性相吻合,因此,教师应把理性的科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从而去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愉悦的体验中去接触科学、学习科学、喜欢科学。

比如在寻找春天的科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感受春天的主要特征。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爱上科学课,还能为他们的知识库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用提问艺术激发幼儿探究

启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提问艺术。有效的提问是有效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精心设计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经验及认知特点,要了解幼儿对所学习的科学概念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师生间的问答中去帮助幼儿实现探索活动。

教师有艺术的提问可以把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激发幼儿去发现问题,促进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问艺术去有效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精选探究材料引发幼儿探究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去精选探究材料,以引起幼儿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暗含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同时提供的材料

还应具有开放性,以让幼儿能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操作方式去与材

料进行互动,并让幼儿有多种方法去进行有效地探索和发现,让他们能从操作结果中去获取科学探究和发现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材料的设计及提供准备上给予高度重视,尤其在选择材料时应做到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还应在课前进行材料试验并有选择地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准备材料。教师只有对材料的特性了如指掌、有的放矢,才能在操作过程中减少干扰因素,让孩子观察和记录更仔细和清晰,才不会使课堂操作流于形式,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平台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平台。因为幼儿生性好奇,他们在科学活动课上,会对观察的过程充满好奇从而提出各种问题,因为教师应及时提供相应的平台去为幼儿提供科学信息,并提供有效的实验操作等以解除他们的疑问,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以激发幼儿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有创设有助于幼儿思考、创造的心理环境,才能更好地去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总之,科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外幼儿教育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去发挥出幼儿在科学探究

活动中的主动性,这要求教师在扮演好自己教书育人角色的同时,还应掌握相关的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真正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做到有效,甚至高效。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对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

篇7

农村的孩子虽然经常看见绿豆、红豆以及小麦等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种子。但孩子们对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于是我们便利用小麦、玉米等等这些农作物精心设计了“批发种子”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种子批发商,幼儿扮演来批发回去卖的小老板。通过买卖这一灵活的手段和语言的交流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不少的经验,如:南瓜籽、丝瓜籽可以通过形状、大小的不同来区分,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的种子可以从颜色、形状的不同来区分等等。在比较这些种子的不同之处时,孩子们对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还生成了《种子的聚会》这一课,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在种子的外面贴上标签,布置成一个“种子的聚会”。放置在科学角,孩子们在活动之余都可以来看看说说,交流自己认识的种子。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得出了结果。就这样让幼儿在玩中总结了经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二、把握好奇心,让幼儿易于探究

记得在一次中班的活动区,我投放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去观察。谁知班上的张可抓了一把黄豆就放进了水里,随即就有孩子来报告。于是我就问张可:“你为什么要把黄豆放进水里呢?”张可说:“我想让它长大,结很多黄豆。”“哦!是吗?那放在水里能让它长大结黄豆吗?”我的问题一出来,其他的孩子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孩子们这个时候都变得很好奇,于是我就提议让他们去做实验。经过分析有的孩子跟张可一样将黄豆放进了水里,也有的用杯子到外面挖了泥土回来放在自然角,将黄豆种在里面,还有的直接将黄豆丢在了外面的泥土里。没几天孩子们就兴奋地发现:丢在外面的黄豆长得最快最好,水里的黄豆才发了芽,自然角杯子里的黄豆还没有动静。接着我又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最后得出了结论:外面的黄豆有土有水还有阳光,所以才能长得又快又好!这里我抓住这个突发的“黄豆发芽”事件,让个体的探究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三、树立自信,让幼儿敢于探究

篇8

案例1:浙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这一单元的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一节内容,验证空气有重量的实验(如图)时,需要孩子自己把气球绑到棉线上去。结果这个简单的打结动作,全班没有几个孩子能完成。

可见,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包k生活中”,生活已经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

其次,学校教育偏颇,动手操作被忽略。虽然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但学校还是会片面追求学科教学成绩,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给科学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两年甚至都见不到良好效果。所以很多学校只考查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而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虽然市县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期抽查,但科学的地位还是没有提到对等的高度。

再者,孩子玩而不思,动手操作被浅化。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基于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很多孩子津津乐道的不是从某个探究活动中得出什么结论,往往摆弄下实验器材就算大功告成,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从“玩”中可以探讨出新知识。

案例2:浙教版科学五下《时间的测量》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的关系,要求学生多次测量单摆的摆动次数,学生很认真搭建器材开始探究。每次都按照实验记录单(如下图)中的要求认真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可是数据记录好之后,便整理实验器材,静静坐在座位上不知何为。

孩子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动手探究的作用何在,即使有老师出示了实验记录单,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认为只是阻碍了他们自由施展拳脚,而只重视过程的完成不注重完成的质量和是否规范操作。

正是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的动手探究能力不强,这严重阻碍了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对此,我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一、在家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双手操作的灵活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们动手去做的事情有很多。

案例3:例如做家务,做习题。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作业、书包。书包要整齐。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写上去就算完了,而是要一步步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作业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接过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二、在学校重视操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动作操作的好习惯

(一)创设合适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小学生思维以实物形象为主,课本等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适当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案例4:浙教版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做框架”一课,研究斜杆起什么作用的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加固的操作过程中探索斜杆的作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把握动手时机,培养操作习惯

在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是操作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前、中、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

1.把握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科学源于生活。小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概念或知识的形成都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故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课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案例5:浙教版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涉及的实验材料提前安排学生自己准备。目的有二:一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准备何种材料以及用量学生亲自经历一个思考、采购、体验的过程,尤其是碘酒,在生活中很常见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通过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识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2.把握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

案例6:浙教版六下《微小世界》单元“放大镜”一课,寻找身边能放大的物体――透明圆球能放得最大,无论怎样讲解放得最大的原理,都不如实际的透明圆球拿给学生亲眼观察来得形象,继而再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为何放得最大。边动手边接受概念并能解释,这体现了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3.把握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

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多体现在课后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运用上。很多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例如教科版六下课本中结晶花的制作、观察月相、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等实验,不仅需要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实践,还需要课后较长时间细致、耐心观察。这些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三)依托动手过程,发展多种能力

1.在动手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

篇9

孩子天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植物的观察”这一章节时,我先强调植物观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植物。又如,在“观察动物”的章节中,我请孩子们观察蜗牛、蚯蚓、蚂蚁等常见的昆虫,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这些昆虫的特点,并通过观察比较其异同,孩子们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们的注意力持续性很有限,如果纯粹是老师讲解,他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如何在一节课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身体的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跳绳的游戏来观察心跳、呼吸的次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会更加形象、直观。有一些现象的变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其变化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观察、教师的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动物卵的孵化”时,我先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做这些实验,然后一起观察并记录。最后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讲解了这些生命的现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43-0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本质的、间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除了用感性思维方式去接触科学外,更希望学生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发展他们探求科学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课应是一门逐步建立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课程,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应成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任务。

一、利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所以以思维导图作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笔者要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作思维导向图,通过全班学生的汇报,他们马上就能获知各种生物都依赖着有生命和没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很多学生很好奇:想改变一下生物的生存环境;到底生物是如何与它的环境影响着,激发了孩子们的想探究的好奇心。因此,在探究“种子发芽实验”中,他们想出了各种新奇的探究“种子发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实验计划和方案,例如,在研究水与种子发芽关系的问题上,孩子们除了研究水量与种子发芽关系,还想出了在相同水量以及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探究不同浓度的牛奶、茶叶水、洗涤水、东豪涌水、白砂糖水、柠檬水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孩子们对有思维导向图引发出来的研究问题很感兴趣,探究起来兴致勃勃,有始有终。由兴趣带动整个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发现得就更多。

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思考、研究、探求新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探究热情。

在科学实验课中,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和动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利于学生自行探求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引导学生设计和改造实验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曾用过这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会有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联系实验材料,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过了一会儿,学生设计好实验。他们把硬质塑料导管伸进胶塞里,并把胶塞压在圆口烧瓶中,用热毛巾盖住烧瓶,把塑料导管伸入水里,气泡冒出来。“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发出胜利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又提出:“你们能用其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继续尝试,失败了,再思考,再讨论,再尝试。终于,学生想出新的实验方法:用手贴住烧瓶,把塑料导管伸入水,水里出现气泡,又成功了。学生更加兴奋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当气泡出现后,你们再用泡过冷水的毛巾盖住烧杯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中发现水“上升”这一奇怪现象,纷纷问“为什么?”并展开讨论。明白了水“上升”是因为气体受冷收缩,水形成倒吸现象。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和改进实验,不仅获得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思维。

三、在实验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形成鲜明的科学概念。例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片段:

(教师拿出两个压瘪了的乒乓球)

师:同学们,你们有办法让这两个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吗?

生:可以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中看到的,乒乓球会热胀冷缩。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为了证明你的办法,老师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拿出一个不锈钢饭盒,把两个乒乓球放进去,倒入热水,然后盖上盖子。过了一会,教师打开了盖子。学生惊奇地发现,一个乒乓球变回圆圆的,可是另一个却还是瘪瘪的。)

师: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这太不可思议了,难道两个乒乓球是不一样的吗?教师见火候到了,给每组分发了两个瘪的乒乓球,要求他们在烧杯中重复刚才的实验。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实验结果跟老师刚才做的是一样的,也是一个乒乓球变回圆圆的,另一个还是瘪瘪的。我们还发现没有鼓起来的乒乓球上面有一个小孔。

生:我们的发现和他们的一样。我们还看到有气泡从乒乓球的小孔里跑出来。

师:这个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气泡应该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乒乓球里装不下了才跑出来的。

师:这个实验主要是乒乓球受热膨胀还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呢?

生:我觉得主要是空气受热膨胀了。

上述案例中,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后恢复原状的现象是很容易观察到的,但是要让学生分清是“乒乓球”本身膨胀还是“乒乓球里的空气”膨胀却有一定难度。教师进行演示时,故意将实验放在学生看不到过程的不锈钢饭盒中进行。当学生看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时,跃跃欲试想要解开其中的秘密。教师就势让学生用亲身实验解开其中之谜。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在实验观察时无不细致入微,终于发现原来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四、在创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空气和水”单元时,孩子们在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时,经他们自己商讨后,完成了“水和空气”单元知识整理表,从单元知识整理表中引出研究问题,也就是今天课题:空气有重量吗?孩子们对“空气有重量吗?”这一问题进行猜想。接着孩子们选择并利用身边的材料初步设计验证方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促进他们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接着孩子们商讨和确定实验方案,特别是“怎样调整木棒的平衡”这一环节,孩子们用铅笔在木棒与中间线的接触点画一条线做标记,方便以后能快速找到能使小木棒平衡的那个支点。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进行了实验和探讨。

在做实验前,孩子们探讨并自行强调实验步骤:先在简易天平调平衡并做记号――一端气球充气――挂上充气气球――观察实验结果――得发现。最后孩子们自己动手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并汇报。孩子们在思维导向图的作用下,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并自行整合知识:空气有重量,而且很轻。孩子充分发表意见,思维的火花在课堂里点燃和碰撞。在孩子们汇报、归纳出初步结论后,有些孩子会发现,实验在没有精密的仪器帮助下,可能会出现误差,他们会想出用精密仪器:天平。再次验证自己刚刚归纳得出的结论。

在思维导向图中出现需要探究的螺旋形上升的问题,但没有有效的探究方法也是不行的,所以“科学探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总结升华:孩子们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总结和升华,让他们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孩子们会利用“科学探究方法” 研究本单元的其他问题和课外思考要研究的问题。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所以说,效果明显的实验设计既可以加强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确定探究方案的筛选能力,能够强化探究的目的和科学学习的方向。

五、利用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把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在学校开展“科学养蚕”活动,孩子们通过灵活运用观察、记录、查阅、访问、交流等研究方法学习知识,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孩子们都是亲自动手,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观察养蚕的过程,用情去体验,用心去探究养蚕时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