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1: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与营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认为商业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就将会失去发展所需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市场营销文化,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祟尚道德诚信,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汲取儒家伦理精华,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道德
现代营销道德必然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我国传统道德的根基是儒家伦理。实践证明,儒家伦理核心“仁义礼智信”是当代市场营销之道。(1)树立以“仁”为内核的市场营销理念。子曰:“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以仁心对待顾客,顾客何以仁回报?(2)建构以“义”为特征的市场营销准则。儒家伦理强调先利后义、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取之有道”,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 “义利合一”追求的是企业、顾客、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既要赚钱又要讲友谊,既重经济交流,又重社会效益。(3)建立以“礼”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当代商战也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4)确立以“智”为动力的市场营销策略。儒家伦理认为“智者,才智” 、“待物为智”。强调对万物的认识依赖于智。在当代,在制定营销策略、预测市场需求、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人才竞争等市场营销活动中 ,无处不需“智”。(5)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原则。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伦理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二、柔性营销超越刚性营销,在营销中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含量
商业企业创品牌的途径,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则是增加文化含量。在市场营销史上,以物质为基础的刚性营销曾经起过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刚性营销必须要与以文化为基础的柔性营销结合起来,而且柔性营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如白酒包装可以巧用古人名诗,体现地方特色,集书法、品名、诗词、印章于一体,包装得古老、朴实、浑厚,给人以返朴归真之感,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意境和韵味。各地可以利用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开展经贸活动。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洛阳牡丹花会、张家界森林节等,通过举办文化经贸节,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红豆”是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提起它,人们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乡酒,一句广告词“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无数人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追源。
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随时调整和丰富当代市场营销谋略
在当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我们应汲取中庸哲学的精华,随时调整和丰富营销谋略,获得最佳经营效益。第一,实现互利双赢,和谐营销。中国人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看重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现阶段有些商业企业仍存在“重市场轻生态”的观念,经销一些不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产品,因此,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引导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体现。儒家文化价值观是“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不按规律行事。从市场竞争战略的调整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的实施,都要求适应、适时、协调与和谐,获得最佳经营效益。在竞争策略方面,贯彻“和为贵”的思想,避开竞争的锋芒,与竞争者互利双赢。“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记载“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兵法》也主张“上下同欲者胜”。第二、尊重顾客需求,以“人”为本。《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当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表现为:“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陈旧的营销方式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顾客是上帝,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第三、做到“知己知彼”, 求“变”创新。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先发制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把握时机要“疾如风”、“动如雷震。”同时,要勇于求“变”创新,《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故变化致胜者,谓之神。”经营者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其次,成功的企业家要做到“知己知彼”,正确把握企业内外部信息,才能“百战不殆”。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无鬼者,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故之情者也。”
四、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关系营销
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包括市场营销活动),是中国人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传统的交易营销,交易双方必须同时从一项交易中得到利益,而关系营销中,并不要求双方在某一项交易中都要得到利益,它要求的是在长期交往中,二者都能得到利益,相互满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缘有缘分与机缘两类。缘分包括亲缘(血姻亲情之缘)、地缘(邻里乡党之缘)、神缘(共同的之缘)、业缘(同行、同学之缘)和物缘(共有的喜好和兴趣之缘)。机缘则涉及同舟、同店、同(考)场、同难等短暂性的社会联系。在5种缘分之中,亲缘是最核心的,外显为家人关系。其他四缘围绕着亲缘,外显为熟人关系。熟人关系之外,便是由机缘决定的生人关系。因此,中国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关系营销讲究责任和情义,信任与承诺是关键因素。中国人的承诺是一种文化上的默契,信任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治,轻法制”观念。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买方“走后门”现象;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是卖方“走后门”现象。我们也经常听到,跑了一个推销人员,失掉一批客户的事情。一些企业在招募员工时,非常注意侯选者的背景,也是想利用员工已有的关系进行营销。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市场营销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对中国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中国市场的根本所在是中国的老百姓,根源是生命力极强的传统文化,把握这个“文化”就是把握了重点和契机,丢弃这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则是舍本逐末的举动。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吸纳现代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升华。我们要以自己特色的文化与精神风貌,走自己营销的路子,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甘碧群著:《企业营销道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陈炳富编著:《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一、引言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可以选择一个短片、一张图片、一首音乐作为文化营销构造的主要元素,也可以选择具体的文化人物事迹、名人故事作为导入素材,剖析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又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循序渐进地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实现跨文化培养的目的。
二、英语口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
职业院校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是对另外一种文化进行宣传工作,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而优化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效果[1]。
(二)语言共同性引发学习的正向迁移
利用中国文化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正迁移,能把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有效地应用到语言教学中,这样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正确的指导,为学生创设专属的链接,提高学生正向迁移的效果,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
职业院校的高素质的人才,肩负着伟大祖国发展的重任,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口语教学中,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学习一门语言就应该深入到真实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和探究。利用直接的生活经验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该把英语口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结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熟悉感,降低抵触情绪,确保他们有话可说、愿意去说。
三、英语口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的现状
第一,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不具备。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英语教师应该不断优化个人的能力,增加传统文化的储备量,深切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加强英语口语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第二,课程设置模式的不完善。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地道的英语知识,保障英语发音的精准性,学校的英语教材一般都节选西方国家的文章片段[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教授语言,还应该肩负文化引领者和宣传者的重任。但部分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足,对自身缺乏自信心,所以无法在口语教学中准确地传达文化。第三,英语口语考试中缺少中华元素。考试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少,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重视,学生也不能积累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英语口语表达技巧和模式,逐渐降低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视度。
四、英语口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营销的策略
(一)完善教材选编
(1)保障口语训练的内容能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课服务,让大家明确口语训练的重要意义,只有提升口语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一前提下,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2)学生在应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时,存在无法精准表达和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而导致“失语”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应该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编撰英语教材时附带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材料。应该让学生从简单的阅读开始入手,逐渐提高他们复述和交流的能力。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料。比如,古诗词、二十四节气、武术、美食等,增强他们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3)教师在编撰教材时对难易程度进行考量,从简单的阅读能力入手,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保障口语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3]。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实施的保障,能引导教师制定科学的英语口语教学目标,并且它的内容和教学安排直接影响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足,不能随意照搬其他学校的教材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发展目标明确教材编撰的方向。
(二)利用网络资源
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职业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进行有效助力,为传统文化提供融合的切入点。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教师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平台。学生能随时随地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口语练习。(1)教师采用微课的模式,以视频为载体,其中再融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字。这样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口语训练中。例如,教师带领导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把大屏幕设置为兵马俑的图案,播放相关的音频。这时教师邀请学生充当导游向其他的游客们介绍我国的历史遗址和其中蕴含着的文化。这时学生需要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英文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也能逐渐掌握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2)学生可以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增加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把英语导游词的口语练习音频上传到平台中,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定,并找出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
教学前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事物,在英语口语训练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探究。把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探究,这样能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师提前把第二天英语口语学习的内容和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主题交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进行预习和探究,明确英语口语训练的重难点。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预习,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之后再使用英语进行翻译,最后形成系统的口语对话,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自己获得的知识。课后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训练的成果进行总结,积累宝贵的口语训练经验。
(四)优化执教观念
在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西方情境的口语练习,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好,认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其他教师的责任。英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英语口语训练中有效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不能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但是也不能盲目地自大,要树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五)掌握文化间差异增加实践机会
因为从小到大学生一直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学生已经形成固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和逻辑思维惯性。所以经常回忆中国式的思维进行探究和表达,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感觉。文化比较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达到平等充分交流的效果。
(六)增加实践机会
2.在讲授新知识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授课是小学英语课程中的关键部分,它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在讲授新单词、新短语或者是新句型时,肯定会采取领读或者是对话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使他们记住新知识点。这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的时候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小学英语三年级的HowMany这一单元时,老师在让同学们记住Howmany…这一句型时,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做对话练习。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知识。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们一年有多少个节气(Howmanysolartermayear?),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HowmanytraditionalfestivalinChina?)等问题。待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公布答案,并让同学们回家查询它们都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下节课找同学介绍。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新句型,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在游戏环节添加传统文化内容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它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而传统游戏亦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所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实施游戏环节时,适当将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加以改变,使其适应于正常的小学英语教学。例如:游戏“跳房子(hopscotch)”原本的游戏是在户外地上画一间大房子,房子内有若干个格子,把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内。游戏者站在第一个格子内,单脚踢瓦片从第一个格子踢向第二个格子,以此类推,瓦片不踢出方格为胜,否则被淘汰。教师可以将游戏设计在室内,并将它运用于英语地点名称、国家名称、月份、星期等教学。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星期,如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等。将学生分组比赛,每组七个人,分别叫做Sunday,Monday…Saturday等,然后从第一个组开始,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一旦出错就下一个组,看哪个组路过的星期最多。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欢乐的传统游戏中记住了单词,学到了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伴随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我国的很多优秀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断淡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事物,吃洋快餐,看日韩动画片,过外国人的节日。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感悟与传承的过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站在教育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对古文工具书过度依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如对古文言文或诗词名句等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最多的不是教科书,而是诸如“高中文言文学习宝典”、“高中语文诗词精解”之类的教辅书。在学习时,学生依靠这些辅导书的帮助,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靠已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来对文章进行细细品读。这样一来,这些文章的学习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2.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上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古人的名人名言、名篇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一代代的背诵传播就完成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优秀文化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传统中的精华进行吸收传扬,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予以剔除。而纵观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大多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常见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等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情感上的教育,使学生难以体会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所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区别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因素既不是生活习惯、肤色等这些先天性因素,也不是社会制度、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等后天因素,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民族所积累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民族文化是保持整个民族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根基,它是在人们的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多次波折,以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到现在,已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从未中断,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精华。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在现实中将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而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个融入的平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以教授传统语言文字为基础,逐渐将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一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深入发掘教材资源。在对教材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教材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教材中各种经典的传统著作和篇章,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观和文化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都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劝学》、《师说》,都向学生传达了古人勤学好问、尊师的美德;《陈情表》则讲述了李密的“孝”,突出了古人的孝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2.开展名篇的拓展。教学教材中涉及的古代经典名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教材教学时,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内容,再加上平时学生学习和熟读名著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学生对名著中所讲述的背景知识等不甚了解。课本教材无非只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经典内容为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原著内容,熟读原著,并组织学生对名篇、名著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了。
3.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来说,都有一个美妙传说或历史典故等,它们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和,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憧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这些节日来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些节日的起源,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就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写文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在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高中语文课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一、传统文化氛围下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科举制度就宣扬“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读了书以后就有机会做官,这是当时社会里最高的激励机制,这也就导致许多读书人都去读四书五经了。什么科学、技术、实验、创新等等早就抛到脑后了,他们只考虑自己的仕途,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也位居其次。封建社会虽然结束了,但这种文化氛围延续到了现在,变成了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考高分,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当大官。可是很少有人教育孩子要读好书,学科学、学技术,很少有人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将来当科学家、工程师等,为人类、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只知道顺从大流,我们的基础教育误入歧途,很难有所发展。
有位出租车师傅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每天开车很辛苦,可我儿子更辛苦,我下班后还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一下,我儿子却还得写作业,复习功课直到夜里十二点多,好不容易有个节假日,还得去上补习班,一年到头就没歇过。作为家长,我也很心疼,可是我若不这样,孩子怎么能考上重点高中呢?其实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就了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通知,要求减少学生的教辅材料,减少考试竞赛,学业成绩取消百分制等。但是“通知”在执行中却遇到了很大阻力,这种阻力来自家长和学校,他们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降低在升学中的竞争力。教育界一直在提倡实行素质教育,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这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的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对社会、对人们的影响、毒害极深,学校和家长很难走出这个误区。
每个民族、每个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望在当今的应试教育条件下如何能实现?
二、西方几个国家的基础教育状况
二战后,日本人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主导思想是“能力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自始至终都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放在课程目标的第一位,让生机盎然的自然现象从小就进入儿童的视野,让学生在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他们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品质,锻炼学(整理)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美国初、高中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在西方的文化氛围下,父母很少有把孩子的成绩好坏整天挂嘴边的,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果一个美国孩子把马路旁的破铜烂铁搬回家鼓捣,或者把家里的玩具、小电器等大卸八块,都会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赏。而那种循规蹈矩、只知道学习的孩子却会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担忧。
三、父母和学校的角色转变
我们的中学生年年都能击败众多选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奖,可直到现在我国的教育也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人才,而美国和日本的素质教育却培养出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一幕幕情景,我们难道还不该迷途知返吗?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跳出“唯分论”的误区,改变旧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
其一,父母勿要从孩子会说话起就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背诗诵词、加减运算,而应该注重保持孩子的天性,维护孩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在自我感知的世界里无拘无束的成长。
其二,父母应该看到孩子的健康比分数更重要,要多地和孩子交流、沟通,不要动不动就因为成绩的原因而破口大骂或者动手打孩子,要关心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鼓励孩子把高兴、愤怒、哭泣沮丧等情绪表达出来,从心里减轻他们的压力。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阶段,“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已迫不及待。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应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重塑形象。
其一,改变“唯分论”,不把分数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和老师教学的唯一标准,不要为了提高升学率、重点率而对老师、学生施压,以免形成恶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78-01
前言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实效性的提高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感恩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发展的智慧结晶,将其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注重传统文化与高校感恩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1.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影响
(1)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发展的瑰宝,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引导高校大学生,帮助其正确的看待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并培养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抒感及良好的报答社会心理,以此全面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从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基础,将传统文化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全方位的促进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2)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的言行举止、内心发展进行基础教育,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可以说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以此保持高校大学生内心的正确性。对于传统文化,是经历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来的,通过传统文化,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提高高校感恩教育效果,这对于高校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传统文化在高校感恩教育的应用
(1)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缔造学生纯洁心灵
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帮助学生缔造纯洁的内心世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净化学生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感恩教育中,采用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该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用真情打动学生,保证学生能将真切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内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保持学生内心的纯净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指引大学生内心思想的健康发展,使其树立积极回报社会的正确观念。
(2)以情感教育为基础促使学生形成感恩意识
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应该将情感教育当做是基础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挖掘,让大学生能流露真情,这样才能通过接下来的感恩教育,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发展方向。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有很高的要求,为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积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学校的关怀,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3)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感恩教育实施
在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感恩的心理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是高校大学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高校感恩教育中,应该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态、感恩行为,从而实现高校感恩教育的顺利实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思想具有时代进步性,对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融合传统文化来推动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4)利用传统文化提高感恩教育针对性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意识观念进行培养,通过净化人的心灵,来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养,进而对人的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内心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能适应不同学生人群的发展需求,传统文化的融入,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以此促进高校感恩教育活动的更好发展。
3.总结
高校感恩教育的教学质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环境下,为全面提高高校感恩教育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以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并做出相应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赵赓,徐景升,张敬丹.浅谈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19-20.
从老子“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开始,一直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一切随缘”,无一不体现和谐。正因为这些和谐思想,才塑造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正和谐的处事方式。而和谐思想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会并学思想,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发展良性的人际关系。
(二)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个个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从天、地、人高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理想教育,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创新
(一)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引导、组织与规范
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借鉴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宣传会,开设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自己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美,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合理宣传,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也可以通过专题学习、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传统文化符号张贴在食堂、走廊等场所,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
2、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组织大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代表性文化,并共同融合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内。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整合传统文化,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体系,真正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二)加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融合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以枯燥的纯理论为主,没有同学生的原有文化联系起来,也缺少与学生的时代、生活联系起来,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不合理。同时,高校也没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成了“传教”的过程,学生普遍不能接受。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规划和管理工作,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
Flash动画能够将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形象化。例如:在教学《出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展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古代战场、大漠荒烟的景象,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当时的环境。其实,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就必须要利用Flash动画的形象化功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二、人物形象精神形象化
拯救文化缺失的教育,拯救文化苍白的孩子,这一重任当仁不让地落在了语文教师身上,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解读要重视民族文化性格的教育。苏教版语文课文之中有很多民族精神的文本,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就是深刻体会传统文化民族人格精神的良好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渲染效果,可以利用Flash动画展现“破庙”的形象,展现明代时期的街道、村庄等,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苦”,体会到民族大义的精神。总之,Flash动画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具体,让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审美与发展需求,是人们人性人伦,智慧结晶的表现。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输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传播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传播媒介,成为人与社会,人与人及社会层面的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同时平面设计还能引导人们的喜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文化,社会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下面让我们就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做一定的分析,希望有助于人们理解平面设计的内在涵义。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由受众心理接受途径,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两方面构成。先来谈谈平面设计的受众心理途径,平面设计不仅仅以深刻优美的画面作为标准,还要考虑其传达的信息途径和受众心理接受的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与之产生心理互动,这也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准则。追求欣然和美是人的天性,平面设计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拥有美的特征。于是受众心理接受途径有创造意境美这一方式,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美学的规则,努力营造出美的意境和塑造美的形象,重视受众感性的思维,满足人们的情趣,有助于平面设计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知。受众心理接受途径还有因相似特点导致的错视,就是指由相似性引发的联想效果。相似联想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可以让信息传达更加快速和直观,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要注意这一点。除二者之外,还有借用认知经验而移情的途径,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或自觉的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来搜寻能引发共鸣的信息。如今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人们熟知的信息,有助于受众产生移情效应,达到物我一致的效用。
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也是平面设计心理效应中重要的关注点。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环境,心理空间,个人情感,审美等都产生了新的诉求。这这个满是设计的时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强制人们关注平面设计的方式被越来越受到抵制,所以设计师应当改变过去单向输出设计传输的途径,尽可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更主动设计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受众变得主动乐于参与这种互动的推广模式。
平面设计的传统文化效应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若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或图腾融入到西方的平面设计当中,可以让民族精神在设计中呈现另一种美感,触动人们的内心,最终获得设计的成功。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可以激发人们的共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北京”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意境,精神与智慧的特性。会徽设计以中国印作为载体,把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和印章艺术相互结合,夸张的展现出一个奔跑舞动着的人形,刚柔相济的外形又酷似中国汉字的“京”字形,搭配上色彩更显出这份平面设计的别出心裁和特有的感染力,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和形式感。
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融合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加减,应该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融合。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看去线条流畅舒适,极有现代的活力感,标志又显示了中国古钱的形象,有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包含其中。提倡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效应并不是让设计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去继承它,而是要努力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到现代设计理念当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平面设计中的精神与内涵。
平面设计中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的结合
平面设计作为精神的载体,是用一定的理念原念指导价值创造和精神的一种形式。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平面设计营造出特有的意境,是人的一种情怀,一种意识的体现。在这种特有的意境中,客观的精神得到了集中额处理,使创作作品情景交融,牵动受众的某种体验,情感,联想。想要达到这种特有的意境效果,需要通过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的有效结合。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设计者们应该更加深入探究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挖掘,继承,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形,意,神融合进平面设计当中。此外还要重视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强对于受众心理的分析探索,设计要符合受众的心理认知,满足他们普遍的需求。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就应将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 结
1、文化差异
1.1历史文化的差异
藏族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在这之前还没有文字出现,这么多年来青藏高原繁衍生息,由于地势、寒冷缺氧的气候、偏僻闭塞的环境使藏族长期与外界很少联系,但随着佛教的广泛转播,使得西藏与很多国家有了很多的来往,西方也人带来了很多西藏没有的东西,因此在藏语中有很多词汇是外来语,如英语:Biscuit(饼干)、Lighter(打火机)、Glass(杯子)、Mug(缸子)等等,印度语:Gum bha li(毛毯),Deng ga ri(自行车)、Bj ji li(手电筒)等,藏族人还仍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这这些词汇。英语形成于15—16世纪,在发展中曾较多地受别的民族和文化影响。英语中有大量的拉丁语、法语、日语。18—19世纪英语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的各地从而使英语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和容纳性。同时也使英语中出现了大量外来语发音规则与语法,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在英语中许多词语都与英美人民特定的历史发展有关。
1.2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差异
从宗教信仰来看;藏族是以藏传佛教(Buddhism)为宗教信仰,其又是信奉大乘佛教(Mahayana)为主群体的一个民族,在大约七世纪时,由松赞干布提倡藏传佛教,直到今天在藏族人民心中已形成了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社会气氛,使得信徒们以诵经求佛为人生重要工作和平生最大的快乐。由此可见这种源于宗教的历史长河,渗透到了藏民族的生活中,从婴儿赐名到丧葬祭祀,从新婚仪式到节日娱乐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对生长于这种氛围、呼吸着这种氛围中的藏族学生的影响又有多大。
英美国家是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圣经文化在英美国家根深蒂固。不同的信仰所包含的教义必然不同,由此形成的宗教仪式和道德规范不同,而这必然会带来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所以两种文化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和冲突在所难免,这就要求两方的语言交流者要站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各自文化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对其他民族的信仰进行贬斥,也不要因为文化差异贬斥自己本民族的信仰,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其它文化中的特点、内容、禁忌等,使两种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人文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每个民族在生活习俗、生活节日、饮食、语言禁忌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比如由于气候和水土的影响,两种文化在饮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过节日方面,由于英语发展时间不长,表现出浪漫和温馨,而藏族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而显得过于传统;在语言交际方面,由于道德规范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两种文化必然存在相互学习和磨合的过程,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也是在所难免。
2、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
2.1语言环境的特殊性
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习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形成了本民族独特而又极其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同时又受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影响,藏族学生在感知、思维方面具有群体特色的认知态度和方式。对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特质会使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所学语言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产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效果。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当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藏族学生对外来文化具有认同感。进而有利于他们接受并学习外来语言。
2.2母语对学习英语的影响
人们刚刚出生时的语言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只会哭、笑或者保持沉默。四、五年之后,人们就学会了母语的全部基本语法和音位结构。并能在许多语境中用它来交际。人是怎样学会他们的第一语言的呢?各个语言学习流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行为主义就认为人通过不断的模仿来学习语言的。而先天论则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天生的,遗传的语言习得能力。这种能力常被称为语言习得机制。据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从一出生就含有普遍语法的原则,而且一切语言都要遵守这些原则。随着儿童的成,长,普遍语法原则也在慢慢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儿童在出生后几年中的某个时间,在某智力发展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已经建立起语言形式的最完整的系统。即母语不必正式学习,儿童通过积极地与母语环境接触即可习得。一切正常的儿童不用正式学习就能成功的习得母语,但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人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水平就大不相同,即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第一语言的学习,何况对于藏族学生来说英语已经是第三语言了。以藏语为母语的藏族学生受到藏、汉、英、三种不同语言的教育,在学习英语过程当中思维转换相对迟钝。因为幼年时接触的语言完全是藏语,思维方式中形成了藏语语法的固定模式。上幼儿园及小学时慢慢接触到了汉语及英语。同时学习完全陌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再加上自身母语的学习,对藏族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母语教授藏族学生英语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加显著,笔者也会努力研究藏英方面的教材及撰写工作,为提高我校藏族学生英语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3、提高藏族学生英语水平的建议
3.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多数藏族学生,因为他们的文化特点有着十分活跃的性格,求知愿望也很强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为维持课堂纪律而去打击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用丰富的语音、语调。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创造十分放松的学习环境。另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也是十分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鼓励可以使学生更加有自信,能够怀着轻松愉快心情学习英语,并敢于大胆发言。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意学,才能学好。另外,藏族学生热爱歌舞娱乐,个性活泼,那么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性格特点,让音乐成为其学习英语最好的辅助手段,我们在今年也举行过英语歌唱大赛,报名参加的学生特别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藏族学生很乐意在美妙的音乐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学英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来培养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2教师要转换教学方式,加重文化教育的比重
英语教师要促进教学方式的转换,努力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英语教师要拓宽教学视角,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之外,更要侧重于英美国家和汉族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文化类的小故事、小笑话,编排文化类的话剧,做游戏等等,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研究者,这可以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娱乐,在轻松而欢快的气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从切身的感受来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3.3营造课外英语学习的气氛
文化差异的范围很广泛,所以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掌握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校的藏族学生想要获得相关信息和材料就要依赖学校所提供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学校应引导学生并要为藏族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气氛,通过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努力从理论上弥补藏族学生在汉族文化、英美文化上的知识的缺乏,构建学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氛围。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活动,或者提供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人员进行交流的场所。营造跨文化交流的校园气氛,从而加强藏族学生对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了解,对学习英语起到积极的作用。转贴于
结论,文化差异对藏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使藏族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让藏族学生充分明白英语学习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准确地进行沟通,了解外国历史和风土人情,达到相互理解的境界。在尊重外来文化的同时了解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一面,使得本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