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一体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2: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术管理一体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技术管理一体化

篇1

中图分类号:TU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05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管理是根本。设备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和进行生产的主要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电设备管理作为煤矿机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是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机电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头戏,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经济方法。大力发展煤炭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行业技术,促进煤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其关键机电设备环节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做好设备修理、维修、保养、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工作相结合,为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机电设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维持设备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机电队伍素质,明确机电工作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1设备维修与技术经济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电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要内容,质量达标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设备投入使用后,由于有一个平均寿命周期,它反映着设备在实物功能和形态上保持完好的时间[1]。在平均寿命周期内,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让设备处在正常工作状态,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但由于设备本身原因和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深度不同,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够完善,寿命周期也不完全一致,具体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因此,要保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工作状态下正常运行,就必须对设备进行维修。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随着设备的维修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短,因此,对设备大修理的经济评价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设备大修理费用必须小于或等于该设备的成本费用,如果大修理费用超过该设备的成本费用(购新设备费)。从经济角度看,不如购置新设备,从技术角度看,大修理设备性能也不如购置设备,因此,设备使用单位维修时应厉行节约,在安全性能及使用性满足的情况,杜绝浪费,让设备大修费用和成本费用成为最低经济界面。

固定设备设大修的主体是使用单位,但是大修后的设备生产单位产品计算费用必须等于或小于相同的新设备的计算费用,抓好机电设备修理费用监控,节约修理成本。

2设备更新与技术经济分析

在20世纪,我国设备管理和经济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设备管理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设备更新是大修理以外的另一种设备综合补偿方式,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1 设备更新的方案比较

在进行设备更新时,方案一般是多样化,比较时,必须做到多个方案比较做到满足生产需要,这样才能做到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达到设备年度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没有真正的把设备是视为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益为要求前提,导致影响额正常的生产[2]。就是衡量尺度是设备使用一年,要支出多少费用,加大设备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设备更新方案的选择

根据设备使用寿命的概念,设备在经济寿命终了时似乎是最佳盯机,用先进的技术或用新的设备更换原有设备进行局部改造。但是,当新旧设备的使用寿命、原值和年度不一致,新设备更换将严重有型磨损使设备更新多种方案,这就要求依据两设备在需要服务期内使用最小的原则更新设备方案。

3设备技术改造与技术经济分析

3.1 现代化技术改造

随着这社会的发展,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是指把科学技术、先进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的现有的设备,适应生产的具体需要,改变其落后的技术面貌和设备结构,通过设备进行局部的改革和改造,达到全面或局部的设备水平和设备性能。设备现代技术改造是克服现有的设备技术陈旧状态,消除技术进步产生的无形磨损促进技术上的发展,即扩大设备的生产能力,改造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技术经济分析,使设备的技术特性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改善,减少设备的不合理损坏,所需投资往往别用新的设备更换费用要少,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去更换成陈旧设备技术。因此,设备现代化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进步的性质。

3.2 技术经济分析

一般采用的是最低总费用法,就是用计算各种方案在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相同的使用时间内总费用,其中费用最低的就是最佳方案。其回收期计算方法如下: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费(元)/采用新设备后年节约额(元/年)从上可以看出,回收期限越短,投资效果越好。实现技术先进性,保证既提高生产效益,有效的节约成本。

4企业对设备技术改造的调节与推动

在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时,既要考虑设备的自然寿命,也要考虑设备的经济寿命。设备的经济寿命是指随着设备的老化,维修费用和次数日益增加。不能在经济上给企业带来盈利,从而又增加生产成本。

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要有比较详细的组织工作。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生产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制定设备技术改造规划,设备陈旧老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生产适应性。

设备的技术改造与购置新设备的关系。企业要把新装备、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权衡好,减少新设备的购置,用少的自己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潜质,提高生产效益和企业潜力,走自己武装道路。

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要同现有设备的维护、修理、保养结合起来。企业在保证生产计划不收影响的条件下。利用的大修的升时机,进行分期分批改造,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5结语

随着煤炭企业现代化、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只有不断的完善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设备的生产力,预防为主、修理为辅;坚持经济效益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是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发展。

篇2

可以说,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系统技术以及伺服传动技术均属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范畴当中。对于煤矿生产而言,采煤过程当中相关机械设备的先进程度与矿井生产能力的先进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矿井生产作业高产与高效目的的达成需要以先进的采煤工艺及采煤装置设备作为基础保障。对我国而言,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当中,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发展与深化。特别是对于高危性的煤矿生产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效应用在提供煤矿生产工作效率,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性过程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意义。那么,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用着怎样的应用?其在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上问题应当如何哎管理过程当中加以完善呢?笔者现针对以上问题,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运输环节中的应用分析。就我国而言,矿井井下工作面生产作业已普遍实现了皮带化处理方式,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复制之下完善有关矿井运输作业的故障诊断及自保护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数字化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提升机装置的应用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总线控制方式的作用之下,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配置更为优化,其兼容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电气安装的可操作性大幅提升,其设备装置运动动作更为协调与安全,可靠性程度也显著提升。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环节中的应用分析。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作用之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针对煤矿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环节作业内容进行系统检测与监控,确保其技术水平的稳定性。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采设备中的应用分析。对于我国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矿采设备的应用更为高效与稳定。特别是对于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的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应用尤为广泛。在远程监控结合专家系统诊断应用的过程当中,煤矿矿井井下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及采煤装置设备运行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监控。采煤机装置能够依照煤层的变化程度对矿井进行自动割煤处理,确保各个轴力点状态的稳定性,从而确保矿设备的机械化水平。

2.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相关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煤矿企业尽管设置了相应的机电管理机构部门,但机电科所承担的机电管理与机电生产职能将相关工作人员的精力主要放置于生产环节当中,其相应的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从而导致机电一体化管理网络频频中断,技术薄弱。

(2)机电管理队伍素质较低且不具备完善的技术操作力量。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是煤矿机电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机电设备操作人员上岗之前未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再加上在职培训力度不够,知识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煤矿机电设备故障问题频频发生,给煤矿生产建设的持续运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的完善措施分析

(1)构建相应的机电管理职能部门,赋予相应的职责权利,实行统一化管理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想在煤矿矿井生产全过程当中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必须需要配备相应的职能部门,推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机电管理职能部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权责:①.机电设备运行计划编制权;②.分配设备配件装置权;③.机电事故追查权;④.违章作业制止权;⑤.人事调动监督权。

篇3

煤矿是我国当前各行业领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有着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而言有重大意义。故而,展开对其应用与管理问题的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首先,从煤矿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引入并落实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式,能够使安全监督与控制的工作效率得到稳定的提升,综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确保管理工作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结合煤矿企业的实践工作情况来看,伴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能够通过对局域网网络平台的灵活应用,形成安全监控体系下数据库的同步运行模式。除此以外,主机、备机监督工作功能的实现可以依赖于专用通信接口的方式完成。在这一条件下,系统硬件模块与软件模块的融合更加的紧密与稳定,主机体系能够与数据库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不但相关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且还支持在安全监控体系下完成信息的检索功能,网络传输功能,图像呈现功能,报表图形打印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煤矿生产现场安全监控管理水平的目的。

其次,从煤矿运输提升设备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工作的重点在于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带式运输等关键设备的融合。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支持运输设备满足长距离、大规模方面的运输需求,确保管理控制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机制上,配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基于机电液一体化软启动模式,使相关运输提升设备能够实现惯性载荷处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条皮带可能引入一台或多台CST控制中心满足驱动要求,对设备运行期间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评估,根据故障评估结果展开自我优化保护。例如,在煤矿生产现场,工作面中轴承部件可能出现的跑偏问题以及倒转问题,能够通过机电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监控与评估。结合下一阶段煤矿运输提升设备的功能要求以及发展趋势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操作控制的全自动化发展,配合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使电气安装更加的方便,设备兼容性优势更为凸显。

最后,从煤矿采煤设备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结合相关的实践研究经验来看,配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能够使采煤设备的牵引能动性得到合理的巩固与提升,同时发挥控制阻力的效果。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于:在采煤设备现场运行下滑过程当中,基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其制动能效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一优势对于大倾角煤层下的采煤设备而言有相当重要的价值。除此以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干预下,整个现场采煤设备的生产运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即便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设备运行也能够得到安全性方面的保障。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对各类参数进行必要的优化与调整,促使整个采煤体系结构更加的便利,降低体积量水平,巩固其动态属性,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对采煤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综合控制。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分析

针对在当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当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优质性的管理策略与方案,结合煤矿生产现场的矿井工作面特征,在评估现场环境以及煤矿开采需求的条件下,构建计算机核心装置,对应设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对工作权限进行划分,确保现场管理与控制的统一性、优质性。

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结合煤矿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管理制度与规范,根据工作面现场设备的投入情况,编制机电工作方案,配合优化系统通信功能,确保故障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警等功能的实现;其二,需要从管理人员的角度入手,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管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处理,针对机电设备各种常见故障,需要构建对应的事故追查与跟踪制度,定期对煤矿工作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了解阶段性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制定相关的完善与改进措施;其三,需要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综合管理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要求面落实科学规章体制,强化机电技术管理培训,深化研发传感装置,引入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多维度、智能化控制管理思维,促使基层煤矿实现流程化控制监督,从而达到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价值的目的。

3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当前煤矿工作面生产作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从安全监督控制,从提升运输设备,还是从现场采煤设备的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针对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多个角度入手,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与优化,促进其实践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on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Method: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4,82 patients were treated as control group,another 82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trol group applied routine management; observation group applied 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management.The basic situation of nursing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quality of car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86±2.16)points,contrast agent leakage rate was 0,repeated scanning rate was 2.44%,the check waiting time was (1.09±0.26)h,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nursing quality score (90.98±1.34)points,contrast agent leakage rate 3.66%,repeated scanning rate 4.88%,the check waiting time (1.59±1.23)h(P

【Key words】 N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Integrated management; Radiology department; Quality of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te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0053,China

与其他科室不同,放射科所接收的患者来自各个科室,每天接触的患者流动性非常大,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许多医院将放射科视为辅助机构,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又缺少护士长这一关键负责人,使得其与各科室及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放射科的整体管理[1-2]。同时,放射科护理人员所接受的系统培训不够,导致其护理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接受放射科护理服务,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项目主要包括MIR、CT及普通放射检查等3项。现有护理人员3名,年龄35~44岁,平均39.7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2名。其中,包括影像技术人员5名,年龄24~40岁,平均32.0岁。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起开始启动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选取2014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5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30~60岁,平均(44.31±2.27)岁;检查类型:MIR 29例、CT 37例、普通放射检查16例;对照组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29~59岁,平均(43.98±2.08)岁;检查类型:MIR 27例、CT 38例、普通放射检查17例。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观察组: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管理小组。成员:放射科主任1名,护理组长1名,放射科主任职责包括职责规划、药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监管等。护理组长职责包括绩效考评、人员调度、技能培训等。管理小组职责包括结构重组、人员调整、制定奖惩制度、安排排班与培训等。(2)培训一体化。影像技术培训与护理知识培训一体化,开展专题讲座:①影像技术基础,包括影像设备原理、扫描与成像原理、影像读取等。②护理基础,包括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患沟通等。③其他相关知识,包括影像检查流程、急救护理技巧、抢救流程等。首先对影像技术及护理人员现有知识结构做评估,然后帮助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3)排班制度一体化。遵从护理人员与影像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原则,并充分考量人员所属部门、年龄及能力,依照新老、强弱搭配进行分组[3]。时间安排上,一线护理白班;二线护理夜班。整体排班制施行弹性原则,工作量增大时,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减少时,减少护理人员;管理小组记录护理人员联系方式,贴在值班室显眼位置,并且所有医护人员手机保持全天开机状态。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情况分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例??/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5

1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煤矿机电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首先要定期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这些指标分别是设备完好率、待修率、煤矿机电事故率、用电综合电耗、用电原煤电耗、功率因数、通风机效率、吨水百米用电单耗、空压机比功率、吨煤提升单耗、防爆合格率、小型电气合格率、矿灯完好率、电缆吊挂合格、大型设备完好率等15项。只有定期(每月)对上述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照行业要求及较好的指标同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整改方案并认真执行,才能更好的对煤矿进行精细化管理,达到节支降成的目的。

2 煤矿用电、用水、设备、配件等方面的管理:

(1)用电管理:

成立节电管理小组,每天对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不定期对使用单位进行检查,对不合理用电现象进行相应处罚。

严格执行躲峰添谷制度,在不影响运煤和提人的前提下,适当减少钢带机峰时段的运行时间,尽可能避开峰时段开机,并对钢带机和煤质科皮带的运行时间进行合理调整,由矿调度室统一监视其开停时间。将每日9点至11点,17点至21点定为钢带机节电时间,无货时停运。主排水泵房、井上供水泵、冲浆泵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躲峰填谷,不得在峰时段开机。材料井绞车、各单位使用提升绞车在谷时段提车,平时段补充,峰时段不提车。根据天气状况,合理调整钢带机热风幕开停台数。其他各单位热风幕也应合理开启,并制定具体开机时间表。

加大井下检查力度,严格杜绝设备空载运行,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用电设备,加强井下供排水管理,严禁排“循环水”。

(2)用水管理:

完善用水计量、统计和定期分析制度。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推进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完善水资源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按照用水单元规范配置计量器具,一、二级水表计量率达到100%,三级水表计量率达到90%以上。规范建立供排水管网图、计量网络图、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定期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障系统和设施的有效运行。

全面进行供排水系统排查,优化升级管网布置。加强供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巡查和定期保修、检修管理,杜绝跑、冒、滴、漏,降低溢流水量。

深化矿井水系统改造和废水处理、利用。充分发挥现有矿井水、生活污水等处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立足各工艺用水的实际要求,充分做好矿井水深化废水处理项目的运行管理工作,促进废水的资源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新取水量,减少废水排放。

(3)设备、配件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认真实行设备二级租赁管理办法,开展逢“十”调度会制度,对基层单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配套,将闲置设备及时回撤,降低设备占有率。

检修设备坚持“精品原则”,矿、科、队三级领导现场指挥,工程技术人员跟踪指导,严格检查每一个零部件,对超限的配件及时更换,检修完的设备全部检验试车,做到精修、细修,达到检修标准。扩大设备检修品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职工组成技术小组攻克设备检修技术难题,努力做到所有设备全部自修,提高自制加工能力。

井下常用采煤机截齿,耙斗机耙齿,刮板机刮板、圆环链、连接环,皮带机皮带、H架,喷浆机衬板等配件均在井下-450硐室集中管理,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加强旧品、旧件的修复工作,由车间质检员和技术员共同鉴定,确认配件不能修复后方可领取新件,减少新品投入,降低吨煤成本。

3 技术革新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把煤矿打造成以自动化为核心的信息化矿井,不断降低人员投入,才能提高矿井安全系数,降低吨煤成本,不被市场所淘汰。对于机电技术方面,要努力推广和应用集中控制、无人值守技术,将提升钢带机、主运皮带机、井下水泵房、井下变电所等设备、设施提升到自动化控制水平。

推广主运钢带机实现无人值守,实现“集控”“就地”“闭锁”三种工作方式,达到集中控制、集中操作、集中显示。指挥中心配备两立的上位监控机及显示器,具有数据采集、监控画面显示、参数处理、事故报警、制表打印及PLC参数设置、控制逻辑修改、系统调试等功能。

推广主运皮带系统无人值守,每个系统皮带机设置PLC控制箱和信息传输接口,分系统皮带机数据通过信息传输接口接入环网交换机站点,将数据传送给指挥中心的工控机进行音频、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推V水泵房安装无人值守系统,监测、控制系统实时在线监测水仓水位,当水位达到上限时能够报警,自动开启水泵;当水位达到下限时,发出声光信号,自动停泵。推广变电所安装无人值守系统,实现变电所内所有高、低压开关保护器,电力监控分站、地面主控机集中自动化控制。

4 结束语

煤矿只有在机电方面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工作,认真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加强供电、供水、设备、配件的管理,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达到节支降成、安全高效的目的,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

篇6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与深化,医院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于医院图书与档案的改革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首先对于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优越性与可行性做出归纳与表述,其次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做出相应探讨,希望经过摸索与实践,医院图书馆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优越性、可行性

1.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优越性。以前图书、档案管理是两个单独的体系,各立门户,无往来以及通信,因此浪费掉不少资源与信息,且在提供的信息中存在重复与交叉现象。对于医院信息资料,要求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医疗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但是图书和档案的各自独立性使得实际工作难以满足以上要求。但是,如果对医院图书、档案进行一体化管理,便实现了两者的融合与交流,有效转变信息管理的单一模式,更使得工作人员对于全局观念的统一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医疗科研项目,从课题的申请、立项、开发到结尾的鉴定,都能够有图书和档案的信息提供利用。此外,在课题研究结束,科研材料归档之后,能够方便再次立项课题重新利用,有利于形成信息保管、开发的良性循环。

2.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基于社会广泛、迫切的需求,对于图书、档案的利用日益要求公开化。另外,由于图书馆学、档案学是知识信息管理的两大学科,两者之间在认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上几乎相同;甚有某些区域已将两者实现统一。由此可见,图书、档案事业的发展必然走向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管理,能够使得其形成综合信息网络。

二、进一步做好医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

1.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确保信息的充分利用。不管是图书还是档案,因为被利用,所以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应当在信息的优化上下一番功夫。首先,经过网络以及计算机的技术,将馆藏结构的单一性、信息不全、提供速度缓慢等问题进行解决。其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使得图书、档案信息在其有效期内能够更大化地发挥出利用价值,及时为医院各项目提供服务,确保信息能够被充分地利用。

2.根据图书、档案各自特点促进一体化管理的健康发展。在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建设初期,势必无法得到多数人的接受。因此,若想要突出两者一体化的优势,就需要针对两者各自的特点整合资源,互帮互助,进一步做好管理工作。由于馆藏档案所记录的大多是历史,越久越珍贵,而图书以及文献资料所提供的大部分是较新的信息资料,两者从时间上可以反映出其价值与取向。医院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后勤基建部门的维修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是档案管理所服务的对象;医疗、医护、研究、技术人员则是图书管理所服务的对象。因此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其自身特点,但对于一体化的管理来说并没有冲突,反而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图书、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在管理上需要整合与配置,进行信息深层次的加工,方能突出其共享优势。

3.图书档案馆成立之后,做好综合服务工作。无论是图书还是档案,在通过利用之后产生的新信息更加具备价值,同样这也是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管理本质。对于此方面,图书档案的管理人员应当主动地做好其工作。例如:院内自办《医学快讯》,对于网上的新知识进行介绍,召开学科领域带头人、科主任进行座谈会等,对于图书馆档案与临床科室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主动地探讨与沟通,了解院内对于图书馆档案的利用需求,对学术论文进行讲评,使得实习医师撰写论文时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文献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图书与档案虽然属于不同的文献资源,但是都有自身的特点以及各自的理论体系,同样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形象,但是作为客观的存在,两者之间不但有着相同、相似的载体,且管理手法以及服务方法也高度吻合。所以,图书与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信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但是一体化建设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以及政府、医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一体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医院图书馆档案一体化管理需要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医院图书馆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技术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但是技术交易的市场化运作还有待加强,应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其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黑龙江省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借助政策驱动,科技成果不断增加,伴随着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活跃。

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持续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技术市场服务理念,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转移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实践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技术交易的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技术交易总量增势明显。龙江技术市场已成为集聚多方资源,结合科技推广、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大关,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1.21亿元,共成交技术合同2134项,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7.97万元[3]。

2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管理问题

2.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能力较弱。部分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技术成果需求较低,而且技术成果对经济提升能力较差。2014年,哈尔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5项,占全省的47.09%,占全省的30.41%;大庆市登记技术合同81项,占全省3.8%,从技术合同成交额分析,排在我省技术交易前六名的是省本级合同登记站、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合计占全省成交额的99.51%。

2.2部分产业技术交易活跃度较低。2014年,在社会经济目标构成中,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农林牧渔业发展、其它民用目标成为主要目标,成交额占全省总成交额94.07%。其中,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4.58%,所占比重位居各类合同之首;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成交额的36.85%,位居第二位;农林牧渔业发展技术合同占6.39%;其他民用目标占6.25%。数据说明一些行业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的热情较低,尤其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差较大。

2.3公共财政支持的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582项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成交金额17.56亿元,占全省总成交额14.49%。各类计划项目中,地市县计划占计划内项目成交额的80%以上,达81.38%。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公共财政的投入项目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2.4技术交易分析机制不健全。技术交易的数据不完整、报送体系不健全,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区域、行业的技术交易数据的更新,缺少技术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测、深度分析,缺少对经济走向、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预警。

3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对策

3.1建设技术交易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增强技术市场的供应能力;提高技术成果的评估能力,控制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

3.2丰富、完善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技术成果推广平台,通畅技术成果供求双方的信息渠道;完善技术市场的配套组织,为技术成果的交易提供金融与法律等专业的保障。3.3建立技术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网络作用,在各省科技局、高新区、技术交易密集县市及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设立技术交易信息采集点,不断更新技术交易和行业区域数据库,完善技术交易统计指标体系。

3.4建立公共财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转移的薄弱环节,政府计划项目应建立从立项到转移的有效机制,加强过程监管,强调转化成果。

3.5构建技术交易大数据的预测预警系统。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制定基于数据量化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体系,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交易数据挖掘的全省智能经济分析系统,实现技术交易的总量、分布、模式等方面的动态调控,准确预测和定位全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和急迫性的技术需求,为发挥技术交易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咨询。

4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交易市场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我省技术交易市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过程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进而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化程度,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晓艳.让技术交易更加市场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78-83.

篇8

这给赵向民所领导的信息部带来了很大的管理挑战:如何能够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管理新数据中心的物理基础设施?

“虽然针对物理基础设施,公司之前也有一套监控设备,但在数据中心升级之后,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特别是在企业应用虚拟化之后,如何使物理基础设施能够适应IT资源动态迁移、分配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赵向民说。

数据中心走向动态化

其实,赵向民所提出的问题,如今在很多大型企业和用户中都有所体现。实际上,这一问题的出现,和用户数据中心整体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首先,数据中心集中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势必会带来用户数据中心规模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是指数级的增长:几年之前,数据中心的规模都不大,但现在,几万甚至十几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已经出现。而数据中心规模的迅速扩大,对于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的管理无疑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另外,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管理方面发生了改变。“一个主要趋势是从传统的静态IT模式转向动态模式。这种趋势改变了传统假设,表现为快速的服务配置,已配置服务的快速调整,根据需求变化对服务进行动态调整。有形的IT 资产不再分配给单一目的。根据需要分配可用的基础设施,以适应服务要求的变化。用于监督这些技术的管理模式必须能够跟上这种快速变化。”艾默生公司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总经理叶雷霖说。

确实,从传统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的管理思路来看,更多的是基于静态的模式。过去,数据中心的建立旨在为有限的计算机和设备提供定量电源和制冷,然后将应用程序和服务分配到这些计算机上。在这里,服务到应用程序到服务器到机架到数据中心的关系一直是静态的。

但现在,数据中心已经成为非常动态化的地方。虚拟化、数据中心自动化、云计算等技术开始在数据中心内得到应用,而这些技术鼓励将服务动态地分配至基本物理资源。也就是说,服务可自由选择硬件安装,并可进行迁移。而硬件随着服务需求的变化移动。“这种动态环境形成了传统物理世界和逻辑世界之间的差距,而数据中心的管理却没有跟上。”叶雷霖说道。在叶雷霖看来,虚拟化确实增加了数据中心管理的灵活性,提高了管理效率,但同时也加大了静态物理基础设施的复杂程度,带来了新的压力。“如今的企业对于虚拟化和部署高密度服务器对物理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缺乏了解,而这种不足又导致他们无法充分使用设备的产能。”

整合管理需求日见明显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管理思路中,习惯于将IT设施的管理与物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分开,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割裂。因而在IT设施动态迁移和分配时,物理基础设施很难做到动态的跟随。而这无疑将会影响IT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如果分析过去几年企业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个最明显的趋势就是整合。

在几年之前,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的管理,一直呈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管理的状态。比如企业内部可能会有监控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一些相关的报表等。但最近几年,这一状态已经发生改变,一些企业通过应用一个物理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实现对所有物理基础设施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但这种改变仍然不够。

“如果我们只是完成对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的整合是不够的,因为现在所面临的云计算时代,IT技术理念已经开始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对于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IT能力,数据中心是一个整体。而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IT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是分而治之的,这显然并不符合最终用户的需求。”叶雷霖举例说,比如将虚拟化技术广泛部署到IT领域中,这将极大提高IT设备的使用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但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IT配置的对应改变,也对物理基础设施的动态匹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上,如果企业只在业务层和IT层进行虚拟化,而在物理基础设施层没有相应的规划,那么虚拟化不仅仅不能使能耗降低,反而会带来能耗的升高。“因此,用户需要一个涵盖数据中心IT和物理基础设施的整合性运营管理平台,所以艾默生在今年正式推出了Trellis管理平台,它是一个集硬件、软件与服务为一体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DCIM)的整体平台,弥补了IT层和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层之间的关键差距。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它能够帮助用户提高数据中心可用性,能耗利用性、以及日常维护工作的效率。”

例如,在供电管理方面,以往企业用户做得并不是十分成熟,因为大部分做IT的人对于用电可能不是十分了解,而管电的人往往不懂IT,这就造成了用电管理上的脱节。而在Trellis平台中,整个供电系统的各个层级的配置关系,都通过一种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管理人员通过可视化视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哪一个开关是可用的,哪一个开关是闲置的,哪一个开关安装了但是没有带载。这样用户在做相关IT部署以及可用性预演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对供电系统可靠性进行准确地评估,从而提升IT系统的可用性。

保姆和管家的差别

那么,这种一体化管理平台是否对于每个企业都需要呢?

在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科长陈杰看来,从企业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管理的发展趋势看,一体化肯定是必然的方向。但对于现阶段的新华医疗而言,一体化尚为时过早。“我们目前主要是采取单独的监控系统来对物理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因为企业数据中心规模不大,所以从现在来看,也够用了。”

篇9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35-01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并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的发展规划,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学界和业界皆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从理论上进行了诸多讨论和分析,在实践中,各国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由于受我国国情以及各种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在图书馆、档案室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1.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同出一源、同为一体。情报产生在语言文字未出现之前,人们起初用手势、声音传递情报,语言产生后又用语言传递,这些信息被称为“口头情报”。直到文字产生后才有了“文字情报”。远古结绳记事,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档案萌芽。后来中华先民把这些档案加以汇辑,传播到外界,流传于后世,是原始档案功能升级,从而形成最早的图书[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三个学科更是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2.图书、情报、档案本质属性相同。情报、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2]。信息是三者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都可以被存储、传递和利用。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可脱离产生它的实践活动而被存储和传递;都有现实的实用性;都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3]。

3.图书、情报、档案的职能、管理手段和发展方向相同。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核心问题都是信息及其载体的搜集、选择、整序、存储、传播及利用。管理手段主要是分类、编目、归档、主题、索引等,在过去都是手工操作,现今大都是自动化管理。广泛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它可以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从而达到高速、高层次、高效的目的。

4.根据著名的贝塔朗菲定律:整体系统的属大于各孤立子系统的总和。这一定律应用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研究中,就是图书、情报、档案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将小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体功能。因此,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本质就是整体内各个子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合理流通中,向着“合”的方向发展,促进系统属性和功能的增加[4]。

二、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依存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实行一体化管理,将图书、情报、档案集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信息网络,有利于图书、档案、情报资源的融合与集成,为社会提供多维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网络型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最理想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机构进行了三者的一体化,从其表现形式分: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档案集中到某个部门管理,实现全部的一体化,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还是情报研究机构;另一种类型是把图书、情报和档案相互交叉地保管在一个部门,实行部分的一体化,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也有的将图书馆与档案工作合在一起的,如玻利维亚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柬埔寨国家档案图书馆。

三、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我国,各高校的图书、情报、档案学专业在院系归属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设在管理学院,有的设在信息学院,有的设在人文学院,等等。这说明这些专业长期处于一种依附状态,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独立的专业定位,其发展和走向也未能形成学明确的思路,其理论水平也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学科建设现状无法为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2.宏观管理无力。宏观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图书、情报和档案三个独立的系统改变封闭、孤立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伸展,组成一个统一协作网络的过程。目前,三个系统从上到下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缺乏横向联系。图书馆系统基本上属于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档案系统由国家档案局指导与协调,而情报系统则主要由国家科技部管理。因此,成立全国性的以及各省市、各行业的图、情、档协调机构和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体化的核心内容[6]。

四、一体化实现的条件

1.改变传统思维,统一思想认识。首先,解决观念上的种种偏见,在思想上明确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图书、情报、档案三界所面临的一件迫切的任务。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研究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图书馆、情报、档案一体化的途径,是信息时代的现实需要,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

2.加强宏观管理,统一制度标准。从全局出发,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对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加以控制和约束,改变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封闭、孤立的状态,理顺专业系统和各方面关系,加强三者横向联系,尽快实行图书、情报、档案实体的相互交叉管理。只有制定了统一的、权威的机构和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的一体化,才能使三个独立但本质上又相同的工作系统在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下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3.寻找三者共性,统一技术标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体化管理就无从谈起。目前,作为三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的任务是要以一体化为目标,重新审视已制定的各项标准,结合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工作特点,寻找三者具有互换性和交融性的结合点,制定出凸显共性、适用更广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一体化的进程。

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通用型人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需要一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通用型人才队伍。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有资源共享意识,为一体化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专业教育。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孙伟江,付杰.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4(4).

[2]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98.

篇10

分工明确:手术室从2008年开始设置主班护士1名,负责物品计划购买、领取、物品盘点和财务报账,药品支领、急救车的管理。责任护士1名,负责院感管理、消毒、登记、手术间内用品的完好备用。其他护士根据护龄及临床经验合理搭配排班,利于各种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制定各种规范图表,便于管理和查找:①制定手术间规范化布置示意图;②制定手术间壁橱内物品种类数量表,规范放置部位;③制定药品橱内药品种类数量表、规范放置部位;④制定手术床附件数量表,手术间基本设施数量表,均按手术间编号固定在手术间;⑤制定各种急危症患者的抢救程序表,示意图,压膜后固定于适当位置的墙壁上;⑥制定无菌敷料间的种类、数量表、规范放置顺序和部位、各种图、表均制成卡片,压膜后固定在各类壁橱内。责任护士按卡片每天检查、整理、补充。

组织管理:①严把时间关:消毒物品数量正确无过期;药品数量正确无过期;手术护理记录时间准确、即时完成;②认真查看各种设施数量正确性能完好,所有物品储存位置准确,所有物品分类明确,名称清楚,30秒可取出和放回;③清洁消毒,环境清洁,无尘,无血迹,种种设施保持整齐清洁,废物处理恰当,分类放置,一般垃圾,医疗垃圾按规定分类处理,手术器械实行消毒清洗,上剂,再消毒处理;④常规范:每天进行实际查看1次,急救物品齐全,功能良好,仪器设备功能正常,保证急症手术的顺利进行。⑤常自律。穿着打扮符合规定,对人有礼貌,乐于助人,团结同志,爱护患者,言谈有礼,举止文明,每人清楚自己的责任及工作范围。

监督检查:制定质量考核细则,对实施情况及护理质量进行每周考核1次,每个月总结1次,提出改进意见。

结果与体会

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诊断及抢救的重要科室,其护理质量管理水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大、中综合性医院都积极的给予手术室增添硬性设备,引进高新人才,内练硬功,外树形象,创优、创新、创特色。然而基层医院的手术室设备、人员素质均无法与上级医院比拟。所以要想提升其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将面临许多实质性困难。结合医院手术室及医院的应诊能力的大小、手术开展的范围,进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改变过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同时对新上岗的人员进行相关管理业务的培训,使她们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任职条件清楚,权限使用清晰。通过放权来激活她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让她们感受管理的压力。以此发挥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理顺、协调好同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工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能随机应变,时刻保证工作正常、快捷运转;如对各项器械、仪器设备、抢救药品要经常主动检查,时刻准备急诊、重症和疑难杂症手术。改变过去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使她们认识到工作的急迫感、责任感、危机感。通过对手术室内部进行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效能,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推行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护理管理质量大幅度的提高。

加强了手术间规范化管理:①壁橱内物品规范化:所有手术间壁橱内物品种类、数量及放置部位统一,使工作人员在任意手术间都能迅速取用,方便操作,避免巡回护士术中离开手术间。②手术间布置规范化,基本设施配备统一,物品摆放整齐统一。护士根据示意图定位放置,杜绝了手术间杂乱现象,使各手术间随时处于待用状态。

加强了设施和物资管理:①加强了无菌物品管理:责任护士每天根据手术使用情况,补充手术间及无菌敷料间无菌物品,并按有效期排好,保证了无菌物品能按序使用,杜绝了无菌物品过期及物品用空无人补充现象,保证了各种物品的供应,减少了忙乱。②基础设施管理落实到人:实行责任管理,手术间所有设施及设备配件均编号,固定于手术间,专科设备固定手术间由专科护士管理,保证专科手术顺利实施。③责任护士每天按规范管理手术间,检查,保养,保证了各项设施的完整性和完好性,便于第2天使用。杜绝了过去物品用后随后放,用时零配件找不到且无人承认现象,避免了过去设备只靠护士长管理检查的现象。

提高了护士责质:①加强了护士管理的责任性,提高了护士的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②规范了护士仪表着装,以往手术室护士外出只在洗手衣裤外面套一件外出衣,走在外面很显眼。实行常自律加常检查,护士出室能做到穿护士服,套白色外出工作衣裤,戴燕帽,穿护士鞋,使全院护士的着装整齐统一,也更符合手术室无菌管理。③规范了护士接待患者的礼仪及用语:制定了接待患者礼仪规范,开始实施时,常有护士觉得难以开口,实行规范化管理以后,护士们已经能把这一行为规范落实到护理服务中去,使服务更加人性化,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社会的赞誉。

提高了护士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①加强了护士长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护士长运用规范和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对护士工作的考核,同时每天审视自己的工作,使日常工作安排更有计划和条理,避免忙乱现象的发生,减轻护士长的工作压力。②加强了库房管理:为满足各种手术需求,手术室要备众多种类的物资,按照规范各种物品根据其使用频率在库房分类,标识摆放。使物品放置规范有序,最常用物品能在30秒内取出。同时备物数量一目了然,避免积压和浪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