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流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2: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规划流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规划流程

篇1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212-02

1网络规划流程

1.1 覆盖规划

1) TD-LTE覆盖能力与设备性能系统带宽,小区的用户数,天线模式,调度算法,边缘用户所分配到的RB数,小区间干扰协调算法,多天线技术选取有很大的关系;

2) 室外覆盖的策略,可以采用双流波束赋形技术,它是TD-LTE的多天线增强型技术,是TD-LTE建网的主流技术,结合了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技术与MIMO空间复用技术,大大的提升了吞吐量,提升了覆盖半径,有效的降低了小区间的干扰;

3) 室内分布系统的策略,一是针对现有的室内分布系统采用单缆分布实现MIMO方案。可以将TD-LTE的一个通道与原系统末端合路,并单独增加一个LTE通道,原来的天线更换为现在的双极化吸顶天线,就可以实现单用户的MIMO,工程施工量相对较小。因此,双极化吸顶天线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性能,需严格控制天线质量和各种参数值。

二是采用上下行分缆实现MIMO方案。将TD-LTE MIMO两个通道信号分别与分缆方式的室分系统的Tx与Rx进行末端合路,构成单用户MIMO模式。该方案无需对原室内分布系统进行任何改动,成本相对较低;

4) 覆盖规划的方法,一是链路预算,主要考虑系统资源配置,包括载波带宽时隙配比,天线类型,边缘MCS,信道接收机解调门限和干扰余量等,通过对系统中前反向信号传播途径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对系统的覆盖能力进行估计,获得保持一定通信质量下链路所允许的最大传播损耗。二是RS信号进行覆盖性能预测;三是上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进行预测;四是根据使用的区域边缘业务速率,评定有效的覆盖范围。

室外覆盖的估算过程,上行下分别进行计算,先计算发端EIRP,接着计算收端天线入口所需要的最低接收电平,两者相减(考虑相应的余量)得到路径损耗,再根据传播模型计算成本出相应的上、下行小区半径;比较上下行半径,取较小值作为实际小区的半径(链路预算完成)根据小区半径计算站点覆盖面积。所需站点数=规划目标区域面积/单基站覆盖面积。下图说明了三种形式的站的覆盖面积。

室内覆盖链路预算分成无线传播部分和有线分布系统两部分。室内覆盖边缘场强的确定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边缘场强应满足连续覆盖业务的最小接收信号强度(需要考虑所承载业务的接收灵敏度、不同场景的慢衰落余量、干扰余量、人体损耗等因素),另一方面应大于室外信号在室内的覆盖强度,即:设计余量,其典型经验值为5~8dB(不同的场景要求会有差异,比如办公楼、酒店余量可以适当取大一些,相反停车场可以适当小一些)。

目前室内传播模型应用较广的有:Keenan-Motley模型和ITU-RP.1238室内传播模型,我们使用ITU-R P.1238室内传播模型,公式为:

其中,f频率MHZ,d移动台与发射机间的距离,穿透损耗系数,慢衰落余量。

室内覆盖系统有线部分的分布损耗是指从信号源到天线输入端的损耗,包括馈缆传输损耗、功分器耦合器的分配损耗和介质损耗(插入损耗)三部分;

5) 覆盖规划的要点是传播模型校正。不同频段传播校正结果差异主要体现在传播模型的K1参数上,其中GSM900比TD1880频段路损均值低12dB左右,比TD-LTE2.6路损均值低16.77dB左右。另外,高频段的信号波动性大于低频信号。针对不同城市,典型的地物地貌,必须进行专项的传播模型校正,确保覆盖规划的精准性。

1.2 容量规划

1)系统容量规划的方法,系统仿真和实测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小区吞吐量和小区边缘吞吐量;

2) TD-LTE容量规划,是在一定网络负载条件下,对网络承载能力的规划,重点在于网络仿真。 网络仿真整体的流程和TD-SCDMA规划仿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仿真的实现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其中核心区别是各种业务速率、调制方式并不固定,都需要基于用户分布和用户信道实际状况进行调度,以获得网络容量的实际情况。所以TD-LTE容量规划必须通过仿真获得。

1.3参数规划

1) 频率规划核心思想是频率复用。频率复用距离以内的小区使用不同频点,避免同频干扰;频率复用距离以外的小区可使用相同频点,提高频谱效率。

同频组网的特点是频率利用率高,小区间的干扰强,边缘性能差,干扰抑制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我们要做好干扰抑制,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干扰随机化通过比如加扰、交织,跳频、扩频、动态调度等方式,使系统在时间和频率两个维度的干扰平均化;干扰消除利用干扰的有色特性,对干扰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即:通过UE的多个天线对空间有色干扰进行抑制,波束成形是一种,在空间维度,通过估计干扰的空间谱特性,进行多天线抗干扰合并;在频率维度,通过估计干扰的频谱特性,优化均衡参数,进行单天线抑制如:IRC;干扰协调对小区边缘可用的时频资源作一定的限制,正交化或半正交化,是一种主动的控制干扰技术,理想的协调,分配正交的资源,但这种资源通常有限;非理想的协调,控制干扰的功率,降低干扰,如:SFR。

异频组网的特点是频率利用率低,但是干扰比较弱,边缘性能很好,干扰抑制也比较容易,因此也是备受青睐的。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合理的进行频率规划,确保网络的干扰最小,同样由于频带资源受限,也要做好干扰控制与频带使用的平衡问题。

下图是两种组网的简单拓扑结构图,相同的颜色表示相同频率,反之不同;

2) 码资源规划主要是对物理小区ID进行规划。PCI(Physical Cell ID),即物理小区ID,是TD-LTE系统中小区的标识。PCI和RS的位置有一定的映射关系:

相同PCI的小区,其RS位置一定相同,在同频情况下会产生干扰, PCI不同,也不一定能完全保证RS位置不同,在同频的情况下,如果单天线端口两个小区PCI 模6相等或两天线端口两个小区PCI 模3相等,这两个小区之间的RS位置也是相同的,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导致SNR急剧下降;

3) 邻区规划,保证在小区服务边界的终端能及时切换到信号最佳的邻小区,以保证通信质量和整个网络性能;

4)TD-LTE参数规划原则

TD-LTE网络中, PCI规划要结合频率、RS位置、小区关系统一考虑,才能取得合理的结果,物理小区标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不冲突原则:保证同频邻小区之间的PCI不同;

不混淆原则:保证某个小区的同频邻小区PCI值不相等,并尽量选择干扰最优的PCI值,即PCI值模3和模6不相等;最优化原则:保证同PCI的小区具有足够的复用距离,并在同频邻小区之间选择干扰最优的PCI值;为避免出现未来网络扩容引起PCI冲突问题,应适当预留物理小区标识资源。当然针对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也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2 TD-LTE规划的关键问题

TD-LTE网络规划指标体系是决定网络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结合LTE技术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TD-LTE规划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覆盖和容量两大类指标,覆盖指标除关注场强指标RSRP外还应重点关注信干噪比RS-SINR指标,容量指标应重点关注边缘用户速率以及小区平均吞吐量指标。中国移动TDD频率规划方案仍存在变数,不同频率配置的组网方案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实际性能。TD-LTE天馈系统的建设存在挑战,对网络布局、业务性能等都存在较大影响。从TD-SCDMA的升级演进可实现快速部署LTE网络,是需要重点验证的一个技术方案。

3 结论与展望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LTE技术的逐渐成熟,国内外运营商纷纷开始考虑向4G网络演进,一方面是借助LTE带宽优势缓解网络压力;另一方面是实现技术和市场领先。TD-LTE是中国移动的未来,要坚持TDD/FDD融合的发展方向,将主要承载高速数据业务,并具备承载话音业务功能。随着OFDM技术,MIMO技术,干扰抑制技术和调度技术的完善,LTE真正走向大众已是近在咫尺了。

参考文献

[1]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1.

[2]孙雨彤.WCDMA无线网络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篇2

1 引言

无线网络规划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当中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移动网络的建设成本和未来服务质量。无线网络规划用于指导移动网络的建设,以实现综合建网成本最小、盈利业务覆盖最佳、有限资源容量最大、核心业务质量最优、网络未来可升级能力最强等目标。

规划仿真是无线网络规划的核心工作,它利用仿真工具模拟无线网络,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循环验证和反复优化,得到良好的基站布局和优化的工程参数,以取得网络设计预期的性能目标。本文针对两类不同原理的GSM规划方法展开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并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归纳出各自的特点与适用情形。

2 传统的无线规划方法

2.1 原理和流程

传统规划方法基于无线传播模型的覆盖预测原理,即计算三维数字地图上各像素点的来自所有基站信号的路径损耗,从而对覆盖范围、干扰矩阵、最好服务小区等结果进行仿真,最终由迭代算法给出频率规划方案。覆盖预测的准确性关系到仿真环境与实际网络的切合程度,是无线网络规划的核心。同时,无线覆盖的规划精度将决定网内平均的干扰水平,是网络建设的基础。

以GSM系统为例,给出使用传统规划软件进行小区规划的一般流程。整个规划流程中,影响仿真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传播模型选用的正确与否以及基础数据与数字地图的匹配程度。目前,工程上比较常用的几种规划软件如Asset、Tornado、Atell等,尽管有不同的操作系统或数据库要求,也在仿真算法或操作使用上略有差别,但规划的原理和流程都基本相同。

2.2 传播模型校正

无线传播模型是针对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和电波传播方式建立的模型,用于对传播路径损耗做出预测。传播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系统的覆盖和其它性能分析结果的可信程度,它是无线规划工作的关键和难点。

传播模型校正是根据实际无线环境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与系统参数,校正现有经验模型公式,使其计算出的小区内收发两点间的传播损耗接近实测值。传播模型校正分设计测试、数据处理、模型校正三个步骤,其中修正原模型参数的迭代过程,可以采用仿真工具的自动模型校正模块实现,也可以手工完成。

以Aircom公司Asset软件的模型校正为例,对标准宏蜂窝模型进行校正时先调整与视距传播有关的参数,再调整非视距传播的参数。参数校正的顺序如图3:

这里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规划软件有不同的模型参数定义、参数校正顺序和收敛算法,但不同软件的模型校正收敛准则基本相同,即统计均值与均方差(公式(1)),当均值趋于0、均方差小于8即认为模型收敛。通常来说,使用某一种规划软件校正出来的模型对该软件而言是收敛最佳的方案,校正以后的规划仿真也是最逼近实际网络的。

2.3 模型校正实例

某中型城市的模型校正项目,采用Rohde&Schwartz发射接收设备T995XAssei规划软件,生成了密集市区DCS 1 800的传播模型。经过校正,迭代收敛于均值0、均方差7.0。是将实际路测的采样点和校正后的预测值进行的比较统计,可以看到,在数据量采集充分的情况下,校正后的模型预测电平与实际路测电平的吻合度很高,只有极个别点的差异在20dB以上(红色)。

3 基于测量的无线规划方法

3.1 原理和流程

基于测量的无线规划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纯仿真环境,利用实际的上下行测量报告对网络干扰进行分析和仿真。相对基于覆盖预测原理的传统规划,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一方面,它基于实际统计数据而非覆盖预测数据,能较真实地反映现网的用户话务分布;另一方面,规划平台以现网配置和性能数据作为输入,得到使统计数据最优化的无线网络方案。由于移动网络发展对质量和容量的高要求,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厂家倾向用这种方法进行全网或区域的频率规划或日常优化,例如增删邻区、干扰分析、故障排查等。

目前。Nokia、Ericsson、Schema、Moto r0Ia等公司都开发了基于测量报告的规划平台,尽管它们在安装模式、测量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格式、多厂商支持率和自动优化算法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频率规划的流程基本相同(如图5),大致分为测量、质量评估和频点优化三个子模块。其中,测量模块需要针对网络的不同厂家设备进行,质量评估模块评估预测和真实的网管统计值之间的匹配程度,而频点优化模块则根据网络模型和定义好的频率规划原则生成最佳频点分配方案。规划流程中干扰矩阵的验证是判断测量准确度的重要步骤,诸如测量数据收集的时间、测量小区的遍历性、每个小区的统计数据量、有无盲点或过覆盖等因素都将影响话务分布

3.2 测量报告的收集

新方法的主要输入是上下行链路中手机的测量报告,收集的方法与复杂度通常和不同厂家的设备有关。测量报告每480ms通过Abis接口上传一次,除上报服务小区的RxLevel(接收信号电平)之外,手机上报最多6个BSIC可解码的BCCH测量频点的RxLevel、6个BSIC可解码的最强的BCCH及允许使用的NCC。报告映射在空口的信令逻辑信道SACCH(慢速随路控制信道)上,手机在上行发射时隙和下行接收时隙之间完成测量。

利用测量报告建立网络模型,需测量网络中每对小区间的干扰电平,通过比较服务小区与每个测量报告中的小区的RxLevel,估计干扰电平大小。为提供全面充分的干扰模式图,手机应能报告所有可能的干扰源,而标准GSM过程仅测量定义为邻区的BCCH频点,所以需要通过新的频点扫描方法识别所有可能的干扰源。2G系统测量收集的过程是先在BSC上开启测量功能。然后为当前服务小区定义所有相邻小区的全部BCCH频点,由BSC通过BTS告知手机,在长度为32的BCCH分配列表中作频点轮循测量。

3.3 基于测量的规划项目实例

某特大城市的密集市区,曾用Ultima Fort 6“软件进行过GSM900网络的翻频。图6是软件对翻频前后的干扰情况的仿真比较,可见翻频后的干扰话务比例降至翻频前的11%。翻频割接后,实际的话务统计指标确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4 两类规划方法的比较

篇3

无线网络规划是根据所规划的无线网络的特性以及网络规划的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最低。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任务就是在满足运营商提出的覆盖范围、容量要求、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运用理论分析、仿真、测试和勘查等手段,估算网络规模,设计网络构架,并以可控的成本完成无线网络的配置和部署。

1 网络规划的标准实验流程

1.1 设计思路

网络规划概括为四个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仿真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最后进行详细规划工作。

1.2 规划流程

WCDMA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

1.3 规划步骤

(1)调查阶段:

需求分析

在规划开始前,有必要和运营商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取更多的信息,为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规划前,要完成网规信息的收集工作,明确运营商可以提供的资源,如:网络定位、现网2G基站信息、电子地图、可用频率等。还要根据运营商要求的业务区,确定规划区的覆盖区域划分,了解规划区的地物、地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用户(数)密度分布、混合业务模型,确定业务区域划分,及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只有对运营商提出的这些需求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才可以制定出满足覆盖、容量、QoS等要求的规划策略。

传播模型测试和校正

在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移动台不断运动,传播信道不仅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另外移动系统本身的干扰和外界干扰也不能忽视。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述特性,严格的理论分析很难实现,需对传播环境进行近似、简化,从而导致理论模型误差较大。因此就需要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测试,通过分析与计算等手段对传播模型的参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出最能反映当地无线传播环境的、最具有理论可靠性的传播模型,提高覆盖预测的准确性

(2)分析阶段:规模估算

在预规划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是给出预测的基站数量和配置,通常的做法是从覆盖与容量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通过无线链路预算并结合传播模型,得到每种待规划业务的覆盖半径,再由待覆盖面积计算所需站点数;然后根据语音与数据业务的等效处理模型,结合各自的业务模型,将各种业务折合成某种虚拟的等效业务,从而得出为了支持所给业务容量所需的站点数。取覆盖与容量两方面需求的最大者,即可对网络的规模有初步的认知。但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估算过程中诸多参数的取值差异会导致输出结果的较大差异性。

(3)仿真阶段:网络仿真

为了进一步确认和分析预规划阶段给出的基站数目和相应配置的无线性能,需要通过WCDMA网络规划仿真工具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估。通过仿真工具,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网络的性能,对于规模估算的结论加以验证,通过物理调整和参数调整使得网络性能最优化,并输出仿真报告,指导后期的网络建设和优化。

(4)勘察设计阶段:站点勘测和设计

在完成了仿真工具设计之后,需要对规划的站址进行现场勘测,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作为最终的实施站址。基站站址选择是将工具设计的结果应用于具体的无线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站点进行天馈选择和站点设计,以满足实际的覆盖需求。这些结果都可以返回工具重新仿真、预测、调整,直到满足要求。

(5)规划的后期工作:详细规划

站点勘测和设计完成后,经过适当的调整,最终网络拓扑确定后,还需要对系统的参数进行详细规划,包括下行基站各个信道的发射功率、频率、码资源、切换参数、小区重选参数以及邻区关系等。

2 网络优化的标准实验流程

依据优化实施的时间段、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将优化分为工程优化、单站优化和运维优化。完整的无线网络优化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黄色的阶段包含数据业务,实际的网络优化项目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裁减,去掉其中不必要的阶段。

3 优化的分类及工作内容

3.1 工程优化流程及工作内容

工程优化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测试和分析,包括DT(Drlve Test)和CQT,在测试时可能会结合测试UE的信令和网管工具后台跟踪的信令进行分析。优化测试工具主要是路测软件+Scanner/UE+GPS,信令跟踪利用LMT的信令跟踪工具;优化分析利用路测软件可以完成。

3.2 单站优化流程及工作内容

单站优化又称为单站验证,其主要目的是在簇优化前,保证待优化区域中的各个站点各个小区的基本功能、基站信号覆盖均是正常的。单站验证包括测试前准备、单站验证测试、单站性能分析及问题处理三部分。在测试准备阶段,需要输入基站规划数据表和RNC参数配置表,检查站点状态是否正常,并选择合适的测试路线和测试点,同时需要检查测试设备是否齐备可用;在单站验证测试过程中,要根据单站验证规范测试,针对存在的硬件安装问题,提交问题分析报告由工程安装团队解决,功能性问题由RNC工程师配合解决。

(1)基站簇优化流程及工作内容

在簇优化阶段所做工作主要有:覆盖优化,邻区优化,扰码优化,解决业务接入失败、掉话和切换失败等问题。基本上,基站簇优化是一个测试、发现和分析问题、优化调整、再测试验证的循环过程,直到达到基站簇优化的目标KPl指标。

基站簇优化阶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基站簇优化开展的前提条件和输入信息;

2)进行路测和路测后数据处理分析的详细过程;

3)判断基站簇优化工作结束的验收标准。

(2)全网(区域)优化流程及工作内容

全网(区域)优化流程基本上与基站簇优化流程相同,是在基站簇优化完成的基础上,对更大区域的网络进行优化,这个区域先是几个基站簇的合并,然后是一个RNC的优化,最后是整个网络的优化。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前一个优化单元边界之间的优化,如基站簇边界、区域边界、RNC边界、2G/3G网络边界等等,进一步提升网络性能。

全网优化也主要采用路测的方式,全网优化的测试路线设计应与验收测试的路线设计原则保持一致。路线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各簇交界地区的测试,以避免跨簇的问题。评估优化后网络质量,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初验测试做好准备。

3.3 运维优化流程及工作内容

运维优化的内容主要是后台网管性能指标KPl优化,网管KPI优化是通过对OMC统计数据的分析来定位异常KPI的过程。异常KP)是指日常网络运行监控中网络质量报告输出的KP)不满足项,如接入成功率、掉话率、异系统切换成功率等。

运维优化的主要手段是基于网管的性能统计与综合网络优化平台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对关注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DT和QT的测试分析。后台统计指标有RNC级的不合格指标时,明确是否突发性、可自愈性的异常。这类异常通常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对统计指标可能有很大影响,需记录具体原因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若不是突发、可自愈的指标异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设备告警信息,排除可能的设备告警,这点很重要。

若设备无告警或告警消除后指标没有恢复正常,进行下一步:将统计指标和话务量联合起来进行过滤,列出所有指标不满足的小区,并进行地理化显示;收集网络当前的传输配置表、软硬件版本和无线参数配置信息,分析筛选出的异常小区是否存在某些共性;若异常小区没有找到共性,或优化后仍有不满足指标的小区,则进行单小区的异常指标分析,主要关注无线接通率、掉话率、软切换成功率、2/3G互操作指标、PS业务速率等KPI指标。

通过上述的思路,基本完成运维后的网络优化,运维优化流程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WCDMA网规网优工作就是根据系统的实际表现和性能,对系统进行评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系统性能逐步得到改善,提供最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1关于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就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和方法对通信网络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研究网络质量受到影响的原因,并对设备与系统参数进行调整,让网络在最佳的状态下运行,更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网络的规划建设与运维提供有用的建议。网络优化包含交换网络优化和无线网络优化。因为无线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制约着网络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对无线网络优化更为关注,在一定意义上,网络优化是指无线网络优化。

2工程优化流程与方法

2.1概述

工程优化主要是通过路测、定点测试等方式,结合天线调整,邻区、频率、PCI和基本参数优化提升网络KPI指标的过程。从优化流程上来看,工程优化阶段是站点开通后到初验之前的重要阶段。工程优化阶段是后期网络质量和KPI指标提升的基础,也是优化工作量最大的阶段。主要任务包括:(1)覆盖调整:覆盖调整的结果对网络性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无论是处于空载,或是较大负荷时,覆盖优化都能使其在指标上有更好的表现,反之,假如不重视覆盖优化,不仅空载状态下指标不合格,而且会随着负载增大会更为恶化。TD-LTE系统采用AMC技术和高阶调制64QAM,对SINR要求更高,对网络覆盖优化提出更高要求,控制越区覆盖、净化切换带、消除交叉覆盖尤其突出和重要,特别是切换区覆盖控制。(2)业务优化:在覆盖优化的基础上,完成对各项业务指标的提升。

2.2总体流程

工程优化的流程主要包括优化准备、参数核查、簇优化、片区优化、边界优化、全网优化等步骤。下面将阐述各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2.3详细工作要求

2.3.1优化准备该阶段需要准备好站点优化信息表,包括优化相关的工程参数、无线参数、站点开通信息、设备状态等信息。具体如下:(1)基站信息表:包括基站名称、编号、MCC、MNC、TAC、经纬度、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发射功率、中心频点、系统带宽、PCI、ICIC、PRACH等。(2)基站开通信息表,告警信息表。(3)地图:网络覆盖区域的mapinfo电子地图。(4)路测软件:包括软件及相应的licence。(5)测试终端:和路测软件配套的测试终端。(6)测试车辆:根据网优工作的具体安排,准备测试车辆。(7)电源:提供车载电源或者UPS电源。2.3.2参数核查站点开通时可以设置统一的开站模板,其中涉及许多规划的参数。因各站点的情况不同,须手动完成配置,这有可能会引起小区配置数据不符合规划结果的现象发生。开展网优工作之前,首先要核查各站点的重点参数,确保其与规划结果一致,若出现问题应立即提交工程开通技术人员修改。本阶段主要是对规划相关的无线参数、输出参数进行核查,重点参数包括:频率、邻区、PCI、功率、切换/重选参数、PRACH相关参数等。参数核查时,一般在网管系统中,导出各个站点参数配置信息表,与站点规划信息表进行对比,核查规划参数和实际配置的差别。2.3.3簇优化本阶段要求根据簇划分列表,逐个完成簇优化,并输出优化报告。根据基站开通情况,对于一般城区和密集城区,对基站开通数量>80%的簇开展优化。对于农村和郊区,一旦开通的站点连线,便可进行簇优化。簇优化之前,首先需保证基站已开通,进而需确保基站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无告警。簇优化是工程优化的最初阶段,首先需要完成覆盖优化,然后开展业务优化。簇内覆盖优化的工作步骤如下:(1)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簇内的优化测试路线,尽量遍历簇内的道路;(2)配置簇内站点的邻区关系,并检查邻区配置的正确性;(3)开展簇内的DT测试,由于TD-LTE系统下UE上电后自动激活,处于RRC连接状态,所以DT处在RRC连接态下的测试;(4)分析测试数据,找出越区覆盖、弱场覆盖、邻区切换不合理等问题点,并输出RF、邻区优化方案;(5)实施RF优化方案,并开展验证测试;(6)循环第(3)、(4)步骤,直至解决问题,完成簇内覆盖优化。覆盖时可能出现覆盖空洞、弱覆盖、越区覆盖、导频污染(或弱覆盖和交叉覆盖)四种问题。要解决它们,有下面六种手段(按优先级排序):调整天线下倾角、调整天线方位角、调整RS的功率、升高或降低天线挂高、站点搬迁、新增站点或RRU。簇内业务优化的工作步骤为:(1)按照测试规范开展DT或者定点测试;(2)根据测试规范要求的优化目标,分析网络性能指标,如PDP激活成功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FTP上传和下载速率、ping包时延、切换成功率等关键指标,对异常事件开展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优化方案。TD-LTE为数据网络,数据速率是衡量网络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异于其他网络的一个方面,因此重点关注数据上传、下载速率的测试和优化;(3)执行步骤(2)的优化方案,并开展验证测试;(4)循环第(2)~(3)步骤,直至解决问题,指标达到优化目标值。2.3.4片区优化完成区域内簇优化工作后,合并为片区优化,对整个区域内的业务与覆盖进行优化,将簇边界及盲点作为工作重点。依照先覆盖、后业务的优化顺序,采取和簇优化相同的流程。如果是簇边界优化,建议与相邻簇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完成对边界的优化。工作过程中,注意对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地进行更新,对比优化前后的网络状况并输出报告。区域优化工作步骤与簇优化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区域优化的重点是簇边界,以使多个簇形成连片覆盖的区域。2.3.5边界优化边界是指片区交界路线和区域。边界优化主要是梳理片区边界覆盖和邻区切换关系。实际优化中,为缩短优化时间,不同片区由不同的优化队伍并行开展优化,片区交界处无法统一优化,RF调整不能达到最佳优化状态,因此需要实施边界优化。片区边界优化在片区优化完成后进行。相邻区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可组建联合优化团队对边界开展覆盖优化与业务优化。若边界两侧为不同厂家设备,此时应由各厂家的工程师建立工作团队。片区边界优化的流程和簇优化相同,工作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进行更新,对比优化前后的网络状况并输出报告。2.3.6全网优化全网优化是对整网开展DT测试,掌握网络的覆盖及业务状况,并根据客户需求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完成优化。全网的覆盖及业务优化流程与簇优化相同。同样要注意对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进行更新,对比优化前后的网络状况并输出报告。

3总结

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无线传播环境,用户位置、分布和应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对网络进行持续的优化才能与之相适应。网络优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贯穿网络建设发展,也只有对网络进行持续的优化,才能提高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吸引和发展更多的用户。参考文献[1]刘思杨.LTE网络优化技术[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01).

篇5

0 引言

由现在网络技术和其在以后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IMS会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其可以使移动与固网融合,引进多种融合业务。IMS越来越被运营商接受,未来基于IMS的网络及业务应用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IMS网络的优点突出,但同时建设的难度和风险也大为增加,这就对IMS的网络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这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IMS核心网的总体结构

IMS网络是一个开放、分层的体系架构,整个网络包括业务应用层、核心会话控制层、承载与接入层和运营支撑等4个层面。由IMS网络提供统一的会话控制,采纳全IP的宽带承载方法;网络核心接入层同控制层之间通过标准的SIP接口协议,实现接入的无关性,可适应各种的固定移动、宽窄带接入方式;架构在核心网络之上的业务应用层接口更加标准和开放,业务能力部件向第三方网络开放,将便于新业务的快速成长和安排。

2 IMS核心网规划的前提条件

进行IMS网络规划和设计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包括IMS建网策略、用户及业务发展需求、技术发展预测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是。

2.1 明确总体建网策略

对于固定运营商而言,由于受移动替代和VoIP的挑战,IMS建设重点关注于PSTN改造、IP语音及增值业务;对于移动运营商,则重点关注业务差异化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综合运营商,重点关注实现固移接入融合业务以发挥全业务运营的竞争优势。

2.2 用户预测及接入类型分析

用户预测应首先根据上述网络建设策略以确定IMS终端用户类型。从IMS自身的网络特性来看,IMS用户是由多种不同的用户群体构成的。IMS用户可包括传统固网POTS用户、PBX用户、软交换IAD/AG用户、xDSL/xPON/LAN宽带用户、无线WLAN用户以及2G/3G移动CS及PS域用户等多种。因此,需要针对上述不同用户类型,在分别采用合理方法预测的基础上,对各种用户数进行累加,得到总的IMS用户预测规模。

2.3 业务需求的规划分析

IMS的网络规划建设必将以用户及业务为中心展开。规划前期需要对用户的业务需求及业务部署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分析,明确目前市场上IMS相关业务的需求度及各省和各地区的差异,从而决定:哪些业务属于基本业务,可以全面部署;哪些业务属于特色业务,可以由个别有需求的省单独部署。IMS建网初期,可考虑针对集团、家庭和个人客户的业务需求,在全网提供多媒体电话业务、企业统一Centrex业务、多媒体彩铃业务;局部区域可开展融合一号通业务等自有特色业务。

2.4 业务模型分析

业务模型是用户在系统忙时的表现,它主要包括话务模型和信令模型2个方面。每种业务有自己独特的话务模型,话务模型包括每用户忙时话务量、各种业务的比例、话务的流向、业务速率、会话持续时长等指标;信令模型对于不同的业务来说具有普遍性,一般包括忙时注册(鉴权)/注销/订阅/通知请求次数、忙时呼叫次数、每呼叫消息数量以及消息长度等参数。有了这些业务模型,可以计算出每种业务的平均话务量和接口带宽,进而根据全网支持的总的用户规模数量计算出全网的话务量和对承载网的带宽需求,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就可以作出最优化的网络规划和设计。

3 核心网的规划流程及规划内容

3.1 IMS核心网规划流程

IMS核心网规划应该是从业务需求入手,结合IMS网络特性,并充分考虑现网情况和演进策略等因素,按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过程进行,IMS核心网规划流程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IMS总体建网策略及制定网络建设原则、明确IMS的整体网络架构和总体规划思路。

(2)信息收集:包括现网网络信息、用户业务发展信息等,根据收集的信息对现网网络拓扑、网络容量扩展、承载网、业务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

(3)业务需求分析:对用户需求及业务部署进行规划分析,进行业务预测、取定业务模型及话务分布模型。

(4)网络资源规划:根据上述的现网分析和业务预测结果,进行网络开销预算及容量分析,结合现有IMS厂家的设备处理能力,进行合理的网络设置及资源分配。

(5)确定网络建设方案:对IMS网络具体网元的配置、容量、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及规划,包括核心网方案、业务网方案、接入网方案、承载网方案及网络安全方案等。

3.2 IMS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

IMS核心网规划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建设方要求,明确目标IMS网络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并确定核心网规划建设总体原则,明确核心网技术版本和总体网络架构,确定相关总体建设原则。

(2)对现有网络情况、网络资源现状以及国内外其他运营商IMS网络商用部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3)根据对现网及其他运营商IMS网络相关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结合现网用户业务发展信息,进行IMS业务预测。

(4)进行网元节点设置的规划设计,具体包括HSS的设置方案、I/P/S-CSCF的设置方案、MGCF/IMS-MGW的设置方案、业务网AS的设置方案以及现网关口局等网元的改造需求方案等。

(5)进行IMS核心网络的网络组织方案的规划设计,包括IMS域内网络组织方案、IMS域间网络组织方案、IMS网络与业务平台的网络组织方案、相关IMS业务路由策略以及漫游/游牧方案等。

(6)进行IP承载网对接的规划设计,具体包括IP承载网的解决方案、核心网络与IP承载网互联方案、MPLSVPN的部署方案、不同业务QoS的保证策略、IP地址规划等。

(7)进行IMS核心网流量带宽计算和接口配置,主要包括核心网各网元间IP带宽需求计算、核心网元与业务平台AS间带宽需求计算以及核心网与接入网间带宽需求计算等。

(8)根据IMS网络容量设置,以及码号分配原则,对IMS用户的码号资源进行分配,包括用户标识、公共业务标识、信令点编码、APN等。

(9)提出核心网规划对相关配套资源的需求,具体包括对传输的配套要求、对同步网的配套要求、对信令网的配套要求、对局房的配套要求,以及对网管、计费、支撑系统改造等方面的要求。

4 核心网规划关注的相关问题

IMS核心网的规划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网络结构规划

核心网采用何种网络结构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规划设计,目前IMS网络组织可采用2种方式,一种是单域集中式组网,另一种是多域分布式组网。单域组网即只集中建设全国性的IMS核心网网络及业务平台,省内建设IMS接入网和互通节点;多域组网即采用分省或分大区独立建设方式进行IMS部署。采用不同的组网结构所要求的IMS网络设备类型和数量都不一样,对业务部署和承载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4.2 漫游方式

移动IMS用户处于漫游状态时,所有会话业务均需路由至归属域网络的S-CSCF进行会话控制和注册服务,但对于以GPRS/WCDMA分组域网络作为IPCAN的IMS核心网,存在2种漫游方式。一种是IPCAN漫游(GPRS漫游),即通过漫游地的SGSN和归属地的GGSN为IMS用户提供IP-CAN接入,然后直接连接到归属网络的IMS域;另一种是IMS漫游,即用户附着在拜访地IP-CAN的GPRS/WCDMA分组网时,用户将通过拜访地P-CSCF接入到IMS网络,并由归属地S-CSCF进行用户注册和会话控制,漫游用户发起主被叫业务时,所有信令也均由拜访地P-CSCF进行转发。

4.3 网络安全保障

由于IMS核心网络采用全IP承载,且采取开放的网络架构,可以将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不同业务,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接入方式来共享业务平台,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和业务互通性。但这也使得IMS的安全性要求比传统运营商在独立网络上运营要高得多,IMS的安全保障问题不容忽视。除了采取标准协议规定的IPSec、AKA鉴权等SA机制实现接入安全和网络安全外,IMS核心网规划中可将IMS核心网划分为多个安全域,包括接入网络域、核心网络域、承载网络域、业务应用域、运营支撑域以及与其他网络互通等安全域,对于各个安全域间采取各种隔离技术,包括物理隔离(如防火墙、SBC等)和逻辑隔离(MPLSVPN、THIG、VLAN)等,并执行一定的QoS控制机制,实现不同域间的信息拓扑隐藏、业务开关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IMS核心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4 IMS核心网元的容灾建设

在IMS网络商用初期,建议对IMS所有核心网元(包括CM-IMS核心网元、AS、SBC、ENUM/DNS)均实现设备级容灾备份;CSCF、HSS、MGCF/IM-MGW要求实现网元级容灾备份。对于设备级容灾,主要功能模块可以采用1+1(N+N)方式,也可以采用N+1备份机制;保证单模块故障情况下,系统容量仍旧能够满足需求。若设备为服务器架构,应采用双机热备。

对于CSCF设备,建议采用1+1或N+1工作方式;在相关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对于S-CSCF设备,可以采用池组(Pool)方式进行网元级容灾备份;对于MGCF/IM-MGW建议采用成对设置方式,并设置在不同局址;成对MGCF/IM-MGW采用负荷分担方式,为保证互通安全性,MGCF/IM-MGW应至少选择连接两个异网关口局设备。

5 结语

由上可见,文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IMS网络规划流程、规划内容,对IMS规划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能够为以后的IMS网络规划和网络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篇6

工信部在2013年12月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时TD-LTE(LTE-TDD)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LTE网络的规划是目前非常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一、LTE覆盖估算

1、覆盖规划流程。

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网络负荷;创建链路预算,估算出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上、下行半径的较小值即为小区半径;然后计算单站覆盖面积;最后可用规划面积比上单站覆盖面积得到所需站点数。

2、链路预算。

分析信号在系统的传输途径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系统的覆盖能力进行估算,从而获得在保证呼叫质量前提下链路所允许的最大路径损耗。链路预算的关键步骤是计算出上行和下行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MAPL):

MAPL = 单RB发射功率 +增益-余量-单RB接收灵敏度-损耗。

MPAL的计算流程是:配置系统参数计算EIRP计算MRRSS计算其他损耗、增益、余量。

(1)系统参数配置。(2)计算等效全向发射功率(EIRP)。(3)计算最小信号接收强度要求(MRRSS)。(4)计算其他损耗、增益、余量。

二、LTE容量估算

1、容量规划流程

(1)话务模型分析及需求分析

针对客户的需求及话务模型进行分析,如目标用户数、业务次数、忙时激活率、平均回话持续时间、激活因子、业务速率等。话务模型指网络中所有用户的呼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平均统计特征。

(2)每用户吞吐量

通过话务模型进行计算。由以下因素决定:会话时长、会话任务比率、BLER/PER、承载速率、业务渗透率、BHSA、峰均比等。

(3)整网需求容量

网络整体容量需求,等于每用户吞吐量*用户数。

(4)网络配置分析

包括频率复用模式、带宽、站间距、MIMO模式等考虑因素。

(5)每基站容量

基于一定网络配置进行系统仿真,得出的平均每站点承载的容量。

三、LTE传输估算

LTE的无线侧采用扁平化的系统结构,eNB通过S1接口与EPC进行连接,通过X2接口实现和其他eNB实现互联,所以LTE无线侧的传输流量由两部分组成:S1接口流量 + X2接口流量。

1、S1用户面传输流量

S1用户面流量计算的主要输入有:单用户平均吞吐量、单站规划用户数、开销系数ER、峰均比。

S1用户面流量=单用户忙时平均吞吐率*基站规划用户数*ER*流量峰均比

2、S1控制面传输流量

S1控制面流量主要包括各种信令传输的流量,如要精确估算将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S1接口控制面的流量为S1用户面流量的一定比例,一般取值为2%。

3、X2接口流量

X2接口主要用于传输流量eNB之间的各种数据和信令,其流量受到eNB之间的切换次数、干扰协调等控制信息开销的影响,相对S1接口而言,流量较小,一般取S1接口流量的3%进行估算。

四、小结

在完成了TD-LTE无线网络的估算工作之后,再对未来的无线网络进行预规划,即进行系统仿真和确定相应的工程参数,最后再对无线网络小区进行规划(包括频率规划、TA规划、PCI规划、PRACH规划)就完成了对整个TD-LTE无线网络的规划。

参 考 文 献

篇7

一、我国企业集团预算责任网络存在的问题

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对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预算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设置预算管理小组、预算管理委员会或预算处(科)等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仅19.48%预算指标的最终决定者为董事会的仅30%负责预算执行跟踪调查的机构为董事会和专门预算管理机构的仅11.5%,其他基本由财务部或计划部进行跟踪调查;设置董事会预算调整权限的只有19.3%;设置专门预算管理机构预算调整权限的只有12.3%。此外,该课题组的结论包括:企业对预算执行不够重视,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削弱了预算激励的职能;预算及预算指标的宣传、沟通不足,职工对自身行为与指标的关系、对完成指标与获得奖惩的认识不明确(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2001)。以上调查结论表明。我国企业集团的预算决策责任网络不够健全,执行责任网络也有待完善,亟需改进。

二、企业集团预算责任网络的再认识

通过对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比较分析,折中预算管理模式应是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基本取向。折中预算管理模式的特点包括:母公司控制战略方向,把握战略规划;子公司负责业务计划;母公司对集团内预算资源进行协调和调配;重点监控子公司的重点业务预算:强化对子公司的预算考评(李国忠,2005)。也可以理解为,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控制的重点是母公司战略规划的贯彻、执行和监控,正好吻合我国企业集团多属于战略规划型产业集团或战略控制型产业集团的特点。

我国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基本是混合型组织结构,以母子公司制和总分公司制为基础,也包括事业部制,或者是相近业务的子公司组成虚拟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东会是预算审批机构,董事会是预算制订机构,总经理负责预算的组织实施。可见,我国企业集团的预算责任网络应该与公司治理相结合。

学术界对“联合基数确定模型”仍存在争议,但该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有效地抑制了预算松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f谭利黄玲玲2008)。我国企业集团预算决策组织机构设置方式上,可采取下级单位{责任中心)上报,上级单位(责任中心)审查,共同确定预算的方式,类似于联合确定基数法的运行模式,以利于减少预算松弛。

三、预算决策责任网络的构建

预算决策责任网络(如图1)所示以公司治理和分级授权为基础,对预算目标确定以及预算审批调整和考核权限进行决策。其中:股东会/董事会,上级单位(责任中心)具有预算管理的最终决策权;预算审查委员会/股东联合预算审查小组对董事会/上级单位(责任中心)提供专业的预算审查意见和建议;各级管理层设置投资/预算审查决策委员会,审查公司管理层权限以上和审批决策权限以内的预算管理事项;设置跨部门的预算管理小组,在公司内部协调预算管理事项;设置专门预算管理岗位/人员负责具体预算事项。

该预算决策责任网络以公司治理架构为切入点,以董事会或上级单位为平台;以董事会/上级单位投资预算审查委员会和公司管理层的投资预算委员会为载体:预算决策具体支持工作落实到部门或人员。该预算决策责任网络在法律上满足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在集团公司管控上与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相一致,有利于母公司战略意图的贯彻和控制,甚至有利于减少预算松弛。

四、预算执行责任网络的构建

(一)健全经营责任体系

战略规划型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是全面的,既强调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导向,又强调预算的全程规划与全程控制、财务(预算)与非财务(作业)统一性等特点(李国忠,2005)。可见。在战略目标导向的前提下,经营控制与财务控制并重,应该成为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目标取向。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各级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责任。应在符合集团总部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包括经营(作业或数量及质量)责任和财务(价值或金额)责任两个维度。理想的预算执行体系应包括各级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收人中心和费用中心(周鸿2004)。而且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还应该包括经营(作业或数量及质量)责任和财务(价值或金额)责任(如图2)。

篇8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92-02

1 WCDMA系统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3G发展正在稳步推进的现实情况下,通信技术领域已经为3G的建设进行了足够的技术准备,随着3G标准的确立和相关的技术不断成熟,一些通信公司也开始进行了网络平滑过渡的建设准备,并进行了网络现状的调研,以期能以较为经济的手段建设高标准的3G网络。作为 3G三大标准之一的 WCDMA,其技术比较成熟,是目前3G标准中应用最广的,研究WCDMA无线网络规划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一个好的网络结构不仅能够使网络的性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为日后的网络优化 、运营维护 、容量的平滑演进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WCDMA中文译名为“宽带分码多工存取”,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的状态,可提供384Kbps的传输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内环境下,则可提供高达2Mbps的传输速率。WCDMA系统的组网采用了与第二代通信系统类似的结构,包括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 RAN)。其中无线接入网络RAN又包括陆地无线接入网(UTM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TAN)和用户终端设备,而CN处理系统内部所有的话音呼叫和数据连接,并实现和外网的交换和路由功能。CN从逻辑商分为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 CS)域或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 CS)域。WCDMA系统结构和主要接口如图1所示。

通过了解WCDMA系统结构可知,可以看到无线网络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网络的性能。无线网络建设的投资要占总投资的70%以上,因此无线规划在整个网络规划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WCDMA 无线网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是CDMA多址方式固有的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WCDMA系统面临的移动通信环境本身。

2 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原则及流程

无线网络规划是根据规划的无线网络的特性以及网络规划的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最低。在WCDMA系统网络规划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规划原则:

(1)WCDMA网络建设应该坚持规模发展的原则,采用全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网络规划建设方案。

(2)网络规划初期应该在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上根据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状况而调整,在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基本实现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全覆盖,在欠发达省市可实现大部分地级市的覆盖。

(3)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规划应实现在发达省市绝大部分乡镇的覆盖,在中等发达地区大部分乡镇的覆盖,在欠发达地区可实现少部分乡镇的覆盖,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

(4)在技术合理的前提下,网络规划应充分利用运营商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包括机房、铁塔、传输等),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5)选择合理的技术和手段,加强无线网络规划,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协调好无线网络容量、无线覆盖和网络质量与投资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网络建设的综合效益。

(6)网络规划应充分考虑远期发展目标,具有向前良好的扩展性,即系统容量以满足用户增长需要为衡量目标,能方便地进行扩容升级,满足远期业务需求。

(7)无线网络规划要将覆盖与业务规划结合起来,考虑室外与室内覆盖并重。

(8)网络规划要规划好无线支撑系统的建设,能提供不同用户的QoS等级服务。

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流程与GSM网络的规划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规划目标及信息收集、预规划、初始布局、站址实地勘测和最终设计等几个阶段,如图2所示:

确定规划目标及收集信息主要包括确定规划所要覆盖的区域、每个区域所支持的业务类型、每个区域内每种业务所要达到的覆盖率等。收集信息还包括各种业务量的密度分布图、地形地貌数据资料、运营商初选的站址信息和网络发展长期规划等信息。规划目标应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成本因素。最终规划方案应该包括覆盖规划、容量评估、干扰规划、计算功率预算、参数集规划、码字规划、频率规划、站址分布等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案。在最终规划设计方案进入试运行阶段之前,根据实地勘测结果进行相应参数的修正。

3 校园无线网建设的策略选择

无线网络的覆盖、容量和网络性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用户的分布、用户的移动速度以及用户的业务模型都直接影响到无线网络的覆盖、容量和网络性能。因此要准确地反映未来网络的实际情况,不仅需要通过链路预算、容量推算等方法估算网络的大致建设规模以及基本建设方案,而且还需要采用专用的网络规划和仿真工具,建立准确的地理环境模型、用户业务和行为模型,才能仿真出实际网络的运行效果。由于WCDMA网络是一个多业务网络,在不同环境里的混合业务种类各不相同,通常选择各个环境下对无线网络性能要求较高的业务作为连续保障业务。能够满足这种业务的无线要求的链路理论上更能满足其他业务的连续覆盖要求。对于采用R4版本的具体组网方式,建议核心网电路域建设采用混合R4组网方式,实现承载与控制分离,语音承载采用IP传输,信令网采用TDM传输的网络建设方式。根据以上分析,校区采用混合R4的组网方式。

TMSC1:汇接TMSC2间、TMSC2与其他TMSC1间或本地端局的业务;TMSC2:负责汇接MSC的省内业务、转接至TMSC1的省际业务;VMSC:负责本局交换功能、来/去话功能以及漫游用户数据管理等;GMSC:汇接本网与其他网络的来、去话呼叫,实现网间互联互通。HLR/AuC:保存用户各种数据,实现用户的位置更新、呼叫、切换等各种流程。网内任一VMSC、GMSC都可以通过STP访问某一HLR/AuC。为了实现移动用户的漫游、呼叫等各种业务,必须建设移动NO.7信令网。信令网的网络结构和移动话路网的结构一样,分为三级:HSTP:汇接省际NO.7信令业务;LSTP:汇接省内信令信令业务和省际信令业务;移动网络中任一节点如:VMSC、GMSC、TMSC、HLR等都作为SP连接到LSTP、或HSTP。本地校园网无线网络结构如图3:

电路域包含VMSC、GMSC、HLR等,所以电路域本地网必须包括VMSC、GMSC、HLR。由这几个网元组成的移动本地网一方面要完成移动本地网内各种呼叫业务,同时还要完成本地网到其他网络的呼叫以及移动长途呼叫业务。不同的网元组网方式、建设思路也不同。对于VMSC和HLR,可以按照本地网内用户规模的大小设置一个或多个节点。GMSC主要处理网间话务,通常成对设置,负荷分担。通过有关仿真结果分析,上行负载必须任60%以下,下行负载在80%以下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在设计中还应留有一定的余量,故设计最大上行负载取50%,下行取75%。由于密集城区的用户密集,业务密度高,且业务增长迅速,突发增长可能性大,并且是网络质量的重点保证区域,所以录用相对保守的规划策略,把站点的设计负载制定得高一些,以便网络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增加网络的安全系数。在 WCDMA网络规划中,传播模型是进行网络规划的重要工具,传播预测的准确性将大大影响规划的准确性。在具体应用时由于地形、建筑物密集程度和高度等方面的不同,各种对应变量函数应该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一般的传播模型对具体的无线环境预测不够准确,而需要在这些典型的传播模型基础上进行传播模型校正。

参考文献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著.WCDMA系统原理与规划建设培训,2005.

篇9

海南联通拥有覆盖全省的光传送网、GSM/WCDMA、IP互联网、传统PSTN、软交换、智能网、基础数据网、支撑网等各种专业网络。由这些专业网络构建起来的通信网络资源是支撑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石,也是网络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如何有效的管理好这些复杂多样、时刻都在动态变化的网络资源信息对于公司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网络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网络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已形成通信生产能力的网络资源状况和使用的情况,进而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网络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快速响应市场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以保持公司在全业务运营下的竞争力。

一、网络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网络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要设计一套有效管理制度、流程,明确网络资源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分工界面、工作流程、岗位设置等,通俗来说就是“什么事情由什么人来做,按照什么流程做,如何考核”,实现对网络资源实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确化管理,并且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有效支撑资源的灵活应用和快速服务。

通过分析公司的管理架构及梳理网络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我们认为建立起省级公司、市县分公司偏平化的二级网络资源管理体系是最合理的,省运行维护部是全省网络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负责部门,市县分公司维护部门为市县分公司网络资源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网络资源管理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省分公司运维部门内部应设置7类资源管理岗位:网络资源管理岗、资源分析岗、资源服务响应岗、资源信息管理岗、资源调度岗、专业资源数据维护岗、资产管理岗。负责全省网络资源、资产的统筹管理,指导各级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网络资源管理工作;负责全网网络资源数据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优化分析工作。

市县分公司网络部设置4类资源管理岗位:设备资源管理岗、管线资源管理岗、号线资源管理岗。负责维护区域内的网络资源、资产管理,负责落实省公司下发的资源管理制度、流程,确保维护区域内的资源数据准确性。

网络建设部门作为资源建设部门,负责资源的建设、新建资源数据的提供,对新建资源数据初验移交前的准确性承担责任;负责该部分资源移交前的现场管理工作、负责部分资源数据的管理工作,包括录入、变更、调度现场实施。网建部、各市县分公司建设单位为资源建设部门。

以资源管理系统为抓手,实现资源数据的动态管理,明确“工程新建”、“业务开通”、“故障处理”、“网络割接”等四类建维场景下资源录入与变更要求,完善考核办法,确保资源数据的准确可靠与持续更新。工程建设方面,保证数据源质量,将资源数据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实到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各环节中,要在工程初验前完成资源数据的系统导入,并对资源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核检;业务开通方面,以业务工单触发装、拆、移操作,与业务实现相关的所有网络资源要在资源管理系统内进行管理并及时更新,要实现资源自动核配与变更,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数据质量下降。故障处理方面,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如需更换设备板块、端口及光、电缆芯线时,要及时与属地资源管理人员联系,进行资源核配,并在施工完毕后24小时内完成系统资源数据更新。割接操作前通过资源系统提取割接影响范围,进行现网资源核实,并对相应网络资源进行封锁。割接完成后要在48小时内完成资源系统中资源信息变更,并对继续使用的资源数据进行解锁。

二、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一)资源管理系统的定位

资源管理系统属于OSS系统,是构建在各专业综合网管基础之上,将网络与客户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物理资源、逻辑资源、业务资源进行关联形成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依托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显著提升在业务开通、服务保障、资产管理、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1.对网络规划、设计、建设进行有效的数据支撑,实现网络资源数据系统对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有效支撑,对网络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评价等信息的实时查询统计。

2.对市场进行有力的信息支持,售前阶段提供快速的、端到端的资源核查;售中阶段提供快速准确的资源方案设计和分配,提升业务开通速度;售后阶段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全程资源视图的展现,支撑服务保障。

3.实现资源资产一体化关联,将资产管理与网络资源设备日常维护紧密结合,实现资源统计报表、资产盘点工作的自动化、动态化、常态化管理,大幅度减轻人工报表统计工作量

(二)资源系统管理范围

网络资源管理范围按专业分为专业网络资源含移动、交换、传输、数据、IP、接入设备、支撑等和管线、空间、电源空调及配套设备资源。

1.专业网络物理资源

(1)传输:WDM、SDH、ASON、MSTP、DXC、PDH、微波、卫星等网络设备、机架、机框、插盘/板卡、端口;

(2)交换:PSTN、NGN、智能网、无线市话等网络设备、机架、机框、插盘/板卡、端口;

(3)IP:IP互联网、IP城域网、IP承载网等网络设备、机架、机框、插盘/板卡、端口;

(4)数据:ATM、FR、DDN等网络设备、机架、机框、插盘/板卡、端口;

(5)接入设备:DSL、LAN、PON、WLAN等设备、机架、机框、插盘/板卡、端口;

(6)支撑:同步网、信令网等网络设备、机架、机框、插盘/板卡、端口。

(7)移动交换网资源:MSC/VLR、GMSC、TMSC、HLR/AUC、IGW交换机,软交换的MSC SERVER/MGW、GMSC SERVER/MGW、TMSC SERVER/MGW、SG等设备及相关信息。

(8)GPRS网资源:SGSN、GGSN、BG、CG、DNS、CE、防火墙和NTP SERVER等设备及相关信息。

(9)移动智能网资源:SSP、SCP、SMP、SMAP等设备及相关信息。

(10)移动信令网资源:HSTP、LSTP交换机、与信令网配套的DXC等设备及相关信息。

(11)无线网资源:RNC、Node-B、BSC、OMC-R、BTS(含用于室外覆盖的微蜂窝)、码型转换器(TC)、PCU设备、直放站及室内分布系统等及相关信息。

(12)软资源:公有IP地址、信令点编码资源。

2.管线资源

光缆(架空、直埋、管道、其它)、电缆、楼宇综合布线、管道、杆路、光缆配套设备、电缆配套设备、其它管道设施等。

3.空间资源

局站(机楼)、子局站、机房、设备间、井间等。

4.电源空调及配套设备资源

动力设备(变电设备、发电设备、空调、蓄电池等)、电源及环境监控设备,各种配套设备(ODF、DDF、MDF、电源分支柜、终端机柜等)。

(三)资源系统功能

1.管线资源维护管理

实现了电光缆网管理、管道杆路网管理、成端面板管理、资源及地图的层管理、节点的增删改维护、以及导航树模式的查询定位等功能,同时支持多种查询条件,并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包括区域管理、地址库管理、资源覆盖管理、地址详情、临时地址管理等。

2.固网资源管理范围

传输网资源、基础数据网资源、固网交换网资源、IP互联网资源、综合接入网资源等。

3.移动网资源管理范围

移动核心网、无线接入网物理实体资源、逻辑资源两部分;系统对于移动网资源提供设施录入、导航显示、查询统计、逻辑图管理、拓扑图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功能。

4.图纸管理

新建图纸功能,并可生成管道、杆路、电光缆线路的路由图和逻辑图等各种图纸,方便了解相关信息。

5.查询与统计

可对任意范围、任意维度进行资源查询和统计,实现了对“光进铜退”的支撑。主要体现在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两大块,综合查询分为局设施查询、管道杆路查询、电缆资源查询、光缆资源查询、无线市话查询以及业务信息查询等;统计分析以统计功能树的形式分为资源常用统计、集团报表统计分析、铜缆网分析报表3大块。

6.用户权限管理

实现对功能点的可配置,整个权限管理分为用户管理、角色管理、部门管理、用户统计四部分,提供增删改和赋权等功能,可实时得分配或了解用户信息。

资源配置:提供关于传统光网络和EPON网络光路的新建、删除及调整等,可展示路由图,逻辑图等等,并为前端运营做支撑。

7.固定资产管理

系统提供固定资产实体拆分、卡片导出、目录维护,固定资产卡片回填等功能,同步资源与固定资产卡片的一致性,便于电信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

8.预约服务

前台营业受理时,快速的查询资源覆盖范围,有效地节省了业务开通的时间。查询功能分为地址信息查询、业务信息查询两类,覆盖范围可提供出局站名称,可接入设备,实测速率,语音线路资源空闲数,是否可加装等信息,如不能加装,也会给出原因,及最近的加装点。

三、网络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在横向管理方面,由于资料信息由各级不同专业部门及个人分散掌握而造成脱节,长途网、本地网和接入网的网络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纵向管理的脱节,最终使各级管理部门无法对网络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和统一调度,很难为客户响应、网络维护等提供快速的端到端服务支持。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种类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上承载的业务类型,包括传统的交换业务、多媒体业务、电路和网元出租业务,原有的网络资源管理流程、分散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运营和管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作为电信运营商,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在公网电话、IP、数据、多媒体等电信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经营范围,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而所有这些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一个高速宽带、安全可靠、调度灵活、完整统一的电信网络作为基础。

不能满足电信网络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决策支撑需要。经济的发展,不但会使建筑物、道路、河流等地理地貌发生改变,同时电信业务的分布等诸多电信要素亦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用资源数据库来指导新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例如,规划设计部门需要提高网络建设的效率,要充分利用已勘察的数据资料,减少重复勘察的工作量,分散的资源数据管理不能满足需求。

不能满足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目前的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资源数据分散、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安全性差、网络综合分析能力弱等问题,资源数据共享困难。

不能满足维护、管理的需要。电信网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关联复杂,要准确地描述及记载网络资源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企业急需全面了解全网现状,以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配置。

四、完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及途径

(一)完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

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模拟实现整体网络的端到端管理功能。端到端的管理一直是电信各专业网管的主体需求。随着电信网络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网络的扩展,以及客户跨区域需求的增加,客户业务跨越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现象已很频繁。因此,为了保证所提供的服务,端到端管理已成为电信各专业网络管理的需求。但是,在多厂商设备组网环境中,要实现端到端管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整个业务提供中,至少一个网管系统能够获得整体网络的资源数据。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每个厂商的网管平台只能获得整体网络中的局部资源数据,而且,因管理接口不兼容,几个网管平台的局部资源数据无法直接合并生成整体网络的资源数据。

在电信网中完成跨越若干网络层面的端到端电路配置过程,在资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首先,根据业务要求,确定端到端的源宿客户目的地、电路带宽和其它辅助要求,查询出源、宿两点间路由表,以人工方式确定一种合适的路由方案,让系统自动形成该路由所经过的各站点的设备物理配置,它应包括相关网元的时隙占用、DDF跳线连接等。然后,将这些可实际操作的方案通过SF模块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相关执行部门,网络监控部门在相应的各厂商网管平台上完成所有的时隙交叉操作,网络维护部门完成各相应站点的DDF跳线交叉操作。

由此可见,资源管理系统的上述特点为TMN的网络管理层和服务管理层功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真实再现了端到端管理的全过程。

(二)完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途径

1.开展系统的总体规划咨询和业务流程梳理

虽然我们编制了许多流程,但这个流程跟真正执行的信息化流程多少有些不同,建议首先对那些相关的业务流程,比如网络建设流程、运维保障流程做一个梳理,方便信息系统实施和执行。

2.结合双向网改造、整体平移,加快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因为历史的原因,许多企业历史的网络资源资料已经不太清晰,很多网络资源数据是借助老员工的头脑,建议借助网络整改加强网络资源清理和信息化建设。

3.加强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为避免前清后乱,提高资源数据准确率,贵州电信认真分析各本地网网络资源动态管理现状、关键流程和关键点,制定出统一的本地网网络资源动态管理流程模板,本地网管线、传输新扩建以及应急工程竣工资料提交规范,并在流程执行过程中抓两头促中间,理顺资源动态管理线条。

总之,资源管理系统对客户服务、转型业务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网络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有效地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益,降低支撑成本,满足公司业务与网络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熊翱,邓广莉,李斌.传输网综合网管建设的探讨[J].电信技术,2004(1):45-48.

[2]张聚明.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03,24(6):1-3.

[3]姜建里,赵振东,李冶,等.地理信息系统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3(2):38-40.

[4]张强.资源管理系统——电信运营商的生命线[DB/OL].

[5]enm lightscape′s network manager user′s manual[Z].enm company.2001.

篇10

1 引言

随着3G牌照的发放,3G网络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TD-SCDMA网络以及自身的技术特点,其规划流程和方法虽然与2G网络以及其他3G网络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何发挥TD系统的技术特点,做好网络规划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是决定未来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的关键。

与其他无线网络规划相似,TD-SCDMA的规划可以分成:前期数据收集、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站址查勘、软件仿真、评估与调整等几个阶段。由于室内覆盖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对于TD-SCDMA网络,室内分布系统性能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营商的客户体验及其收益,室内覆盖规划也是TD-SCDMA网络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以上TD网络规划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2 TD-SCDMA网络规划主要步骤

2.1 数据收集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数据。随着软件仿真应用的日益广泛,前期的数据准备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在文中2.5节可以看到这些数据在软件仿真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TD-SCDMA网络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性,需要采集到准确而丰富的数据信息。

对于TD-SCDMA网络来说,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地理信息数据、传播模型参数、设备参数、天线参数。同时在网络规划之前需要设定建网目标,包括覆盖目标和容量目标。为了进行准确的容量规划,还需要结合所规划城市现有的话务情况和发展特点,准备相应话音和数据业务模型。

2.2 覆盖规划

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是确定网络规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之前,需要确定建网目标。通常建网初期的主要目标是覆盖,因此主要依据覆盖规划的有关结果,后期则需要重点考虑容量规划。

在覆盖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链路预算,通过链路预算获得基站的覆盖范围,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规模。TD-SCDMA的链路预算可分为上行链路预算和下行链路预算,其中上行链路通常为受限因素,因此工程上一般通过上行链路预算对基站覆盖能力进行估算。

TD-SCDMA系统上行链路预算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允许空间路径损耗(dB) = 移动台发射功率(dBm) + 移动台天线增益(dB) - 人体损耗(dB) - 馈线损耗(dB) + 基站接收天线增益(dBi) - 建筑物穿透损耗(dB) - 慢衰落余量(dB) - 干扰余量(dB) - 基站接收灵敏度(dBm) 。

与GSM相比,TD-SCDMA链路预算中需要考虑智能天线带来的增益,同时其馈线损耗相对更小。

通过链路预算可以获得TD系统的小区覆盖能力,图1以某城市为例,给出TD系统不同业务与其他系统不同业务的覆盖能力对比。在获得小区覆盖能力后,可以根据建网要求和城市面积获得覆盖规划的网络规模。

2.3 容量规划

对于TD网络来说,容量规划主要包括频率规划、时隙比例规划和码资源规划。频率规划以业务模型为依据,常见的业务模型包括每种业务的话务量,忙时用户数等信息,在获得业务模型后依据资源计算方法获得所需的无线、传输以及核心网资源。常用的资源计算方法包括爱尔兰B、等效爱尔兰、坎贝尔方法等。

时隙比例规划是TD-SCDMA系统的一大特点,非对称时隙配置能够适应不同业务上下行流量的不对称性,提高频谱利用率。尤其在引入HSDPA后,非对称时隙的配置将发挥更大作用。具体上下行时隙比例的设置需要根据估计的话务模型计算:首先根据话务模型计算出上行和下行的话务量比例,然后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决定上下行的时隙比例配置。但在考虑不对称时隙配置时,为了避免上下行交错时隙产生的干扰,在时隙交错区域边缘一般需要考虑增加保护小区。

如表1所示,TD-SCDMA系统共定义了32个下行同步码、256个上行同步码、128个中间码、128个扰码。所有这些码被分成32个码组,每个码组由1个下行同步码、8个上行同步码、4个中间码(Midamble)、4个扰码组成。

下行同步码用于区分下行导频时隙、小区搜索和下行同步的建立与保持;上行导频时隙由上行同步码区分,用于上行同步的建立。为了减少干扰,相邻小区使用不同下行同步码的规划。而扰码规划要尽量避免采用两个同频、同码字的小区分布到两圈小区以内的位置。

2.4 站址查勘

站址查勘是网络规划重要的前期准备,查勘过程需要对可用站址的无线环境、天面情况、传输资源、电源等全面考察,从而最终确定可用的站址资源。

对于TD网络来说,由于目前2G网络中有大量的站址资源可用,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与现有的2G站址共用,其查勘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同时,由于TD-SCDMA系统使用智能天线技术引起天线面积增加,也给天面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因素都需要在查勘过程中进行考虑。在考虑与2G系统共站址的情况下,主要考察天馈和机房两个方面:天馈主要考虑抱杆、馈线、避雷针、电源、GPS天线以及承重;机房主要考虑承重、空间、馈线洞和电源功率的要求。

2.5 软件仿真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建设的加快,软件仿真在网络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增加。经过前期的数据准备工作、覆盖和容量估算、站址查勘后,需要利用规划软件进行网络仿真。一般来说,规划软件包含的功能很全面,

图2给出了规划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功能,其中最常用的功能通常包括覆盖预测、容量仿真、频率规划、码资源规划、邻区规划等功能。

图3给出了利用规划软件进行网络仿真的流程,从流程中可以看出前期的数据准备对整个仿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软件仿真,我们可以从覆盖、容量两个角度更加精细地分析当前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并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调整。图4给出了某城市的覆盖预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最佳服务小区和各个地区的覆盖效果,对于覆盖效果差的地区,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下倾角、发射功率以及增加基站的方法来解决。

利用软件仿真,可以查看规划方案的效果,并且根据仿真结果不断调整规划方案,直到满足建网目标。经过软件仿真后,还需要结合网络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最终给出一套全面、完善的规划方案。

2.6 室内覆盖

(1)室内覆盖规划原则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室内覆盖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增加。目前运营商已经建设大量的室内分布系统,因此在TD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保证TD-SCDMA网络的质量,还要尽量减少对原有2G室内分布系统的影响。

(2)TD-SCDMA网络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针对TD的技术特点和产品特点,目前有多种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各自的特色,需要根据实际的场景选取合适的方案。这些方案按通道数可以划分为单通道方案和多通道方案;按信源类型可以划分为宏蜂窝方案、微蜂窝方案、RRU方案、无线直放站方案和光纤直放站方案;按室内分布系统主干线内传输的信号类型可以划分为基带信号分布方案、射频信号分布方案和中频信号分布方案。

(3)TD-SCDMA网络室内覆盖干扰规避

与室外系统相比,室内覆盖由于空间更小,其干扰规避更加重要。TD室内覆盖系统的干扰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间干扰和系统内干扰。

为了降低系统间干扰,可以尽量提高基站接收前端器件的线性动态范围;使用低增益、高线性度的LNA作为前级放大器件,将增益尽量分配在混频后的中级放大器和后端的功率放大器;提高相关设备隔离度参数要求,增加滤波器并有效利用空间隔离。

对于系统内干扰,可以在建设室内分布系统之前,首先对室外信号在室内的覆盖进行普查,根据测试结果,在建设室内分布系统时候,合理控制室内信号的电平强度,原则上在室内要保证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压过室外泄漏信号。室内分布系统完工时,要在室外约5米或者10米处对室内信号泄漏做普查,保证该处以室外信号为主导。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出口,避免发生频繁切换,可以通过调整RF参数和功率参数加以实现。对于室内外采用交错时隙配置时(如室内2:4,室外3:3),一般来说,为了保障网络的质量,需要采取一圈保护小区,即对该小区关闭干扰时隙。当容量不大时,可以通过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将用户分配在没有干扰的时隙。

3 总结

在TD-SCDMA网络规划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前期数据准备、覆盖规划、容量规划到软件仿真,以及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室内覆盖规划,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个网络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对整个流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认真分析准备,才能设计出一套高质量的规划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