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2: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变化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变化观

篇1

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科学,既要研究物质变化时的宏观现象,又要探究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微观奥秘,只有把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统一起来,把握化学现象的实质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物质之间微观上的化学变化常伴有宏观上的现象变化,而现象变化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体系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例如,一定条件下的水溶液中,两种溶液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常伴有难溶物的生成与溶解、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如气体的颜色与气味)、体系的颜色变化等易于观察的现象变化,有时还会引起体系温度和酸碱性(pH值)的变化。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绝对的、确定的,但是,由物质变化引起的现象变化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涉及“宏观与微观”以及“量变与质变”等化学思想方法问题[1]。既然涉及反应的“量”的问题,那么,关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和原因解释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凭经验理解,更不能凭借定势思维想当然地解释,例如中学阶段关于Fe2+与Fe3+之间的转化问题,二者的相互转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有氧化性(还原性)、催化作用、离子检验等等,这些变化大都涉及到溶液的颜色变化,而这种颜色变化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定的或必然的,其实不然,因为溶液的颜色变化涉及到物质的浓度问题,当浓度很小时,人们的眼睛是观察不到溶液颜色变化的。

例1.(2010-上海-13)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 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NO2通入FeSO4溶液中一定有明显现象吗?

分析:对于A选项,涉及的化学反应有:

3NO2+H2O=2H++2NO3-+NO

3Fe2++NO3-+4H+=3Fe3++NO+2H2O

合并两式得到:3NO2+3Fe2++2H+=3Fe3++NO3-+2NO+H2O

反应涉及到的变化有两个:一是物质变化,即Fe2+转化为Fe3+;二是现象变化,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空气中变为红棕色,溶液颜色可能由浅绿色变为黄色。命题人根据NO2通入FeSO4溶液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为依据判定出A选项一定出现了明显的现象。事实上,如果溶液的浓度很小,小到肉眼观察不到现象变化的时候,A选项就不正确了。如果命题人一定要把溶液颜色变化当作明显的现象变化的判据,则必须注明Fe2+的浓度,比如1mol/L,只有浓度(也就是量)达到一定范围时,这种明显的变化才可以观察到,当c(Fe2+)(题干也没有指明)很小,比如0.001mol/L时,我们是很难也眼睛辨别明显的现象变化的。同样,也不可能把逸出的气体作为判断依据,因为通入气体和逸出的气体混在一起,而且又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的是反应产生的气体还是没有反应或来不及反应的气体呢。本题命题人忽视了实际发生的化学变化和对应的现象之间的“量”的关系。问题解决也不难,只要指明反应体系的浓度(视觉可以观察到的范围之内)或把“明显现象”改为“一定发生了反应”就可以了,或改为“向1mol/L的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因为该变化过程中不仅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还有气体逸出。类似情况,2006年高考广东化学试题第18小题(见例2)就比较严密,试题通过一个物质检验的灵敏反应达到目的。

例2.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有明显变化的是

A. 少量明矾溶液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

B. 往FeCl3溶液中滴入KI溶液,再滴入淀粉溶液

C. 少量Na2O2固体加入到过量NaHSO3溶液中

D. 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少量Fe2(SO4)3稀溶液

综上所述可知,化学反应确实发生了,因为微观发生的化学变化的量的问题,宏观上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现象变化。

2、微观化学变化与宏观现象描述的矛盾分析

2.1变化现象与变化原因不对应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化学反应与反应现象(结果)之间的定性与定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释,此类问题不仅在试题中经常出现,在教材中也时常见到,例如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2月版)中,关于盐类水解的原因解释,给出了氯化铵、氯化钠和醋酸钠三种盐的pH值(教材图3-14):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解释盐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类存在水解的事实,由于教材中没有注明溶液的浓度及测定的条件,大部分学生就认为氯化铵溶液的pH一定等于5.12。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1) 醋酸钠溶液的pH一定等于9.88吗?

2) 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一定大于7吗?

这里没有指明测定环境,也没有指明被测溶液的浓度,就算实验在常温下测定,这里也忽略了变化与结论之间“量”的关系。盐类水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盐溶液的pH测定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mol/L和0.001mol/L的CH3COONa溶液的pH肯定是不同的,0℃和25℃条件下测定的pH也不可能是相同的,更不可能都等于9.88。当醋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0×10-8mol/L时,水解依然存在,但pH的测定结果还大于7吗?盐类水解后溶液的pH与温度和c(H+)有关,此外,水解盐溶液的pH还与形成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和所在体系的酸碱性有关。问题关键在于需要明确被测体系的温度和溶液的浓度。

2.2变化现象与原因分析有错误

例3.(2010-上海-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苯酚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

+CO32-+HCO3-

B. 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3)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C. 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

Fe2++2H++H2O2=Fe3++2H2O

D. 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

4I-+O2+2H2O=2I2+4OH-

根据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事实,可以判断体系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问题是所给的离子反应“4I-+O2+2H2O=2I2+4OH-”能够代表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的真实反应吗?如果是,那么单质碘在碱性环境中能够存在吗?根据氯气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我们可以推知,这个离子方程式不能代表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真实反应或最终反应,它可能是变化过程中诸多反应中的一步。根据相关资料[2],单质碘在碱性环境中的反应能够定量的进行得到碘酸盐:3I2+6OH-=5I-+IO3-+3H2O,说明D选项所给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那么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的变化对应的化学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一种解释是KI在日光、氧气和酸性条件(来自空气中的CO2、SO2)下发生的日光反应[3]:

4I-+O2+4H3O=2I2+6H2O

或4I-+O2+4H+=2I2+2H2O

这种解释的离子方程式显然也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来自空气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酸性是很弱的,二氧化硫的量更是极其微小的,所有离子方程式中根本不可能用H3O+或H+表示。综合考虑碱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反应与上海卷第19题D选项的离子方程式,得到如下反应:

4I-+O2+2H2O=2I2+4OH-

CO2+OH-=HCO3-

篇3

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探究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和谐互动,使师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一、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生动直观有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可以说,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牢记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同时,为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

例如,在绪言课中可给学生做一组化学魔术:将两瓶“白酒”(碳酸钠 酚酞)混合后就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稀盐酸),“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把“汽水”中产生的气体再通入另一种“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这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保证课堂高效率地进行。

又如,在学习“Cl2性质”的时候,以往我是这样设计的:1.老师先出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然后问:Cl2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就会根据课本念一遍;2.教师演示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问学生:Cl2与水生成了什么?学生看书后回答;3.分别向所得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石蕊试液等,学生通过现象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成分。这样的设计,虽然说是有实验活动,但更多的还是:教师在那儿演示和提问,而学生仅仅是通过看书来回答问题,并没有真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通过反思,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教法,用生活中的有关Cl2的真实事故为背景来设计教学。首先,用多媒体展示3个镜头: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液氯泄露造成了28人死亡,两万多亩农作物受损,画面上农作物枯黄变白;2005年4月12日,无锡一自来水厂Cl2泄露;2005年10月30日,武汉一废品收购点的液氯钢罐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进行紧急处理,画面上消防队员将钢罐浸入到了石灰水中。然后,学生观看镜头,我在一边恰到好处的追问:Cl2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什么能使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如此大的损失?随着镜头的出现,伴有问题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思考,将视觉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联想,再加上实验活动的探究,学生对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的掌握就轻而易举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和谐氛围,施展学生的自主性

高尔基说:“要像蜂房里的蜜蜂和在土里的黄蜂那样,聪明人应该团结在一起。”以往上课教师满堂灌,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听不懂就不听,于是放弃化学,有的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融会贯通。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煅炼。

例如,我在教学原子、分子时,学生精读“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我始终抓住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两个关键词。“化学变化”指明条件,也就是说离开“化学变化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最小”是相对化学变化而言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又可以分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因此可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事实上脱离了“化学变化”并不存在最小粒子。与分子相比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不存在分子这种粒子,原子理所当然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如铁粉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铁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铁原子。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而构成该物质的原子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粒子是水分子,而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同学们热烈讨论:生活中的物质哪些是由分子构成?哪些是由原子构成?由分子或原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氧原子和氢气、氧气中的氢原子、氧原子有啥不同?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想教任何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能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知识和熟练能力,这不是就不需要教吗?”我想,教学中给予学生指点、给予学生讲解,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解,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解。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所以,教师应在随时准备放手这方面下功夫,方能达到化学高效课堂。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主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化学课堂中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自主、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鼓励、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参与科学探究增加情趣。

例如,“化学实验室内外酸性气体的含量差别”;“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等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从报刊、电视或其他媒体上收集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空气质量相关信息,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组织学生辩论“使用化肥、农药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已学过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图书馆或网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不会对学生有压力,反而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能学以致用,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打好基础;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提供训练平台,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课前整理记忆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造训练平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第一章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炼铁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一氧化碳,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红色氧化铁完全变为黑色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一氧化碳。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用“气―灯―灯―气”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这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总之,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意识,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探究活动。通过多种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建源,构建化学和谐课堂的方法探究[J].化学教育,2008,(9)。

[2]钟小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和谐发展.2012,5,27.

[3]余文森,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J].人民教育,2011,(9)。

篇4

面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比之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生的如此变化,在班级管理方面,老师们应该怎样做?

二、班级管理的对策

1 发挥学生决策主体作用,实行民主管理

高年级学生心智日渐成熟,要求被尊重、重视的意识增强,我们不妨顺着学生的心理要求在班级事务中和学生“商量、再商量”。学期初,和学生商量制定班级目标、班规班纪,探讨实施措施,制度实施中,和学生一起查漏补缺;学期结束,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失。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尊重,贯彻执行制度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效果出奇得好。记得几年前,我曾经接过一个毕业班,这班学生纪律散漫,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不“感冒”。在卫生打扫中出勤不出力,针对这种情况,我马上组织同学,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解决办法。经过大家的商议,决定改变班干部指定分组的办法自由组合小组,选出组长进行逐日轮值,值日时如果完成得不好,被学校扣分,则第二天补值日直到不被扣分为止。决议通过,马上进行自由组合。由于值日轮值制度是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的,结果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从此我班的卫生一项得到明显改善。

2 用事实感动学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对他们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艺术,讲道理摆事实。训斥和批评最容易导致他们对着干。语言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也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比如我校某学生个子高大,经常欺负小同学,甚至要一些小同学拿钱给他买零食。老师教育他,他不以为然,认为要的是几角钱几元钱没有什么大不了。为了让他认清其行为的危害性,在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时候,我带他和几个同学去旁听,通过旁听,该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主动提出给被他欺负的同学道歉。从那以后,他再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3 教师要少说训斥性的话语,多以身作则

高年级学生的“向师性”的心理发生了改变,他们不但会听老师怎样说,更关注的是老师是怎样做的,仿效老师的做法。因此,在高年级的学生的班级管理中,尤其要重视教师的身教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夏天带学生到操场除杂草,如果老师只躲在树荫下指手画脚的话,哪怕你说的话再动听,劳动纪律再严明,学生的劳动热情也绝不会高到哪儿去。相反,如果老师都能顶烈日挥锄铲草的话,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会少。正可谓教师其身正,学生不令而行,教师其身不正,学生有令不行。

教育学生要诚信,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诚信。教师在学生中不可说大话,说漂亮话,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不可随便许诺。而要言行一致,说话算数,以诚育诚。

4 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

高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竞争意识增强,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竞选班干部和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项目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高涨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时间精力吸引到校园、班级学习、思想的竞争中,减少他们与社会不法分子混在一起的机会。在学习上,可要求学生每学期自己找一位竞争对手(水平相当),比成绩比进步。学期结束,老师对胜利者送上卡片,表达祝贺,勉励他们不断超越:对挑战失意者老师则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激励他们重拾信心,不甘落后,急起直追。

篇5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expressionandfunctionofendothelialnitricoxidesynthase(eNOS)andinducibleNOS(iNOS)during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inrathearts.METHODS:IRIwasinducedbyclampingthe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ofcoronaryarteryfor1h,followedbyreperfusion.Nitricoxidesynthase(NOS)activitiesofheartswasassayedatvarioustimepointsandNOSproteinlevelsaswellasNOSmRNAexpressionweredeterminedbyWesternblotandRTPCRmethodsrespectively.RESULTS:eNOSactivity,proteinlevelandmRNAexpressionallincreasedafter26hofIRIanddecreasedafter3dofIRIandthengraduallyreturnedtobasallevelafter21d.iNOSwasexpressedafter12hofIRIandreachedthepeaklevelatday3afterIRIandthendecreasedtobasallevel.CONCLUSION:TheexpressionofiNOSishighwhilethatofeNOSislowduringcardiac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ProperregulationofeNOSandiNOSexpressionmaybetherapeuticallyhelpfulintreatingpatientswithcardiac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Keywords】reperfusioninjury;nitricoxidesynthase;heart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心脏IRI动物模型,用同位素法测定正常及IRI心组织的NOS活性;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PCR法分析eNOS和iNOS在IRI过程中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心脏eNOS活性、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2~6h后均增高,3天后降低,21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心脏iNOS活性、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12h后开始表达,3天达高峰,然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单纯缺血并不引起NOS活性的明显变化,再灌注损伤使NOS的mRNA表达增加,酶的合成增多,活性增高.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合酶;心脏

0引言

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esis,NOS)可分为原生型(cNOS)和诱生型(iNOS).cNOS依存在的部位分为神经型(nNOS)和内皮型(eNOS).心脏组织内的NOS同功酶有两种,即eNOS和iNOS.参与炎性反应及急性排斥反应等病理过程[2].我们研究eNOS和iNOS在心脏IRI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SD大鼠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iNOSAssayKit购自南京建成生物技术研究所;一抗羊抗大鼠iNOS或eNOSmAb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HRP标记的兔抗羊IgG二抗购自Sigma公司;Trizol裂解液、Oligo(dT)、Taq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AMVRT)均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eNOS和iNOS引物及内参照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公司合成.冠状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制备[3]后在不同的再灌注时间点处死大鼠,收集心脏标本,液氮急冻,-70℃保存备用.

1.2方法

取雄性200~220g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I)组和假手术(对照,Control)组,每组60只,在再灌注不同时间点(0,0.5,1,2,6,12h和1,3,7,14,21,30d)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各5只.

1.2.1NOS活性的测定IRI组大鼠取左室缺血区心肌0.2g,对照组大鼠取左室相应区心肌0.2g,采用iNOSAssayKit进行测定.心组织NOS活性的测定采用3[H]精氨酸同位素法[4],心组织在4℃含有1mmol/Lleupeptin,2mmol/Laprotonin,1mmol/Lphenylemthylsulfonylfluoride,1mmol/LDTT,1ml/LTritonX100的30mmol/LHEPES缓冲液中匀浆,反应液为30mmol/LHEPES缓冲液(pH7.4),含1mmol/LCaCl2,100mmol/LNADPH,300mmol/Ltetrahydrobiopterin,1mmol/Ldithiothreitol,以40mmol/LL3H精氨酸(37kBq/反应液)为反应底物,在37℃下反应30min,用200μL含100mmol/LEGTA的终止液终止反应,反应体系过5cm的Dowex离子交换层析柱,加闪烁液后读取放射性记数.蛋白定量用Bradford法,NOS活性用每克蛋白秒fmol(即fkat/g)表示.

1.2.2Western印记检测iNOS和eNOS蛋白表达IRI组大鼠取左室缺血区心肌0.2g,对照组大鼠取左室相应区心肌0.2g,以5∶1(V/m)比例置匀浆缓冲液(含50mmol/LTrispH7.5,150mmol/LNaCl,5g/Lαcholatesodium,1g/LSDS,2mmol/LEDTA,10g/LTritonX100,100mL/L甘油,1mmol/LPMSF,2mg/Laprotinin)匀浆破碎组织.匀浆液于4℃10000g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并用dyebinding(BioRad)方法以牛血清清蛋白为标准测定蛋白浓度.取含30mg总蛋白的各组标本匀浆上清液点样进行75g/L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Mr135000的iNOS及150000的eNOS蛋白.Mr标准采用预染的彩虹重组蛋白(AmershamInternationalplc,Buckinghamshire,England).电泳后的凝胶通过Western印记装置(BioRad)电转移蛋白质至hybondC膜(AmershamPharmaciaBiotech,Buckinghamshire,England).转移膜经封闭、与1∶500稀释的iNOS或eNOSmAb4℃孵育过夜、洗涤、与1∶5000稀释的HRP标记的兔抗羊IgG室温孵育1h和第2次洗涤,最后用ECLWestern印记荧光检测系统(AmershamLifeSciences,ArlingtonHeights,IL)显色、曝光于X光底片(Fuji,Tokyo,Japan)和显影、定影.将感光X光片上蛋白条带应用HPIAS2000型图像分析系统(同济千屏影像工程公司生产)扫描测定光密度(OD)定量.

1.2.3RTPCR检测iNOS和eNOS的转录IRI组大鼠取左室缺血区心肌0.2g,对照组大鼠取左室相应区心肌0.2g,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以thermoscriptTMRTPCR系统进行逆转录和PCR反应.PCR反应采取等量逆转录cDNA模板,分别以iNOS,eNOS,βactin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iNOS的引物对为:sense:5′TGGCTTGCCCTTGGAAGTTT

CTC3′,antisense:5′TCCAGGCCATCTTGGTGGCAAGA3′,预计扩增产物为574bpiNOScDN段,PCR反应条件为95℃5min;95℃30s,60℃45s,72℃1min,共30个循环;72℃10min.扩增eNOS的引物对为:sense:5′TACGGAGCAGCAAATCCAC3′,antisense:5′CAGGCTGCAGTCCTTTGATC3′,预计扩增产物812bp,PCR反应条件为95℃5min;95℃45s,60℃45s,72℃1.25min,共30个循环;72℃10min.内对照βactin的扩增引物对为:sense:5′GTGGGGCGCCCCAGGCACCA3′,antisense:5′CTCCTTAATGTCACGCACGATTTC3′,预计产物为540bp,PCR反应条件为95℃2min;95℃30s,60℃45s,72℃1min,共30个循环;72℃10min.PCR产物以含0.5mg/L溴乙锭的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紫外光照下观察电泳条带,用BioRad凝胶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结果以光密度值(OD)表示.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心脏IRI时NOS活性的变化单纯缺血1h,心脏NOS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心脏恢复血供再灌注0.5h后cNOS活性即开始升高,以2~6h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12h后却迅速下降,3d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后逐日恢复,21d时心恢复正常.iNOS活性在对照组心脏表达微弱,再灌注2h后逐渐升高,12h~3d活性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后逐渐下降,7d后基本恢复正常(Tab1).表1心脏IRI后cNOS和iNOS的活性变化(略)

2.2Western印迹IRI组再灌注0.5h后心脏eNOS蛋白质表达即开始升高,2h达到高峰,12h后开始减少,3d时为最低,以后逐渐恢复,21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与NOS活性变化相一致.对照组心脏检测出iNOS蛋白微量表达,但表达量远低于eNOS,IRI可诱导其表达,在12h后表达逐渐增强,3d时表达最强,随后逐渐减弱,21d时恢复对照组水平,也与iNOS的活性变化相一致(Fig1,Tab2).表2Western印迹法测定心脏IRI后eNOS和iNOS蛋白表达(略)

2.3NOSmRNA的基因表达IRI组心脏再灌注早期(0.5~12h)即可诱导eNOSmRNA表达增强,2h达高峰,此后随着损伤程度加重,其表达迅速下降.3d低于对照组,以后逐步恢复,21d已相当对照组水平.在对照组心脏iNOSmRNA表达微弱,再灌注12h后开始增强,3d达高峰,21d恢复正常水平(Fig2,Tab3).以上eNOS和iNOSmRNA的消长变化与蛋白质的表达和酶活力的变化一致.表3大鼠心脏IRI后eNOS和iNOSmRNA半定量结果(略)

3讨论

eNOS来源的NO具有舒张心血管,抑制白细胞浸润和血小板的凝聚作用[5],从而对心脏可能起到保护作用.Song等[6]的研究表明,在早期eNOS的过量表达对小鼠骨骼肌的IRI具有保护作用,随着损伤过程的进展,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不断加重,eNOS表达也相应迅速下降.这可能由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导致eNOS的合成减少有关.eNOS的表达随着心脏损伤修复和心功能的恢复逐步恢复.NO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加重心肌损害.缺血再灌注情况下,多种细胞因子上调巨噬细胞等内的iNOS的mRNA表达,立即产生大量的iNOS和NO.过量的NO与氧迅速反应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如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后者可进一步反应生成HO-,NO2,NO3-等,其结果是引起和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7].

我们发现,单纯缺血1h对心脏NOS活性无明显影响,再灌注30min后NOS活性即开始升高,2~6h到达高峰,持续到6h,此后迅速下降,24h降低到正常以下,21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RTPCR分析发现eNOS及iNOSmRNA的变化与其蛋白变化相一致.可见在IRI中,早期eNOS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早期心血流的调节,对抑制心血管痉挛、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iNOS参与介导了心脏IRI的炎症损伤.可以设想,在器官保存过程中或移植后早期使用iNOS的抑制剂,将会减少急性心肌坏死和凋亡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对IRI起到保护作用,促进心功能的恢复,为临床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荣庆,徐凯,程何祥,等.卡维地洛对缺氧心肌细胞NO生成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22):2071-2073.

ZhangRQ,XuK,ChengHX,etal.Effectsofcarvedilolonnitricoxideproductionbymyocardialcellsduringanoxia[J].JFourthMilMedUniv,2002;23(22):2071-2073.

[2]许春梅,董卫国,余保平,等.低氧诱导因子1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7):1558-1561.

XuCM,DongWG,YuBP,etal.Expressionof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1α)and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genes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JFourthMilMedUniv,2004;25(17):1558-1561.

[3]SuzukiM,SasakiN,MikiT,etal.RoleofsarcolemmalK(ATP)channelsincardioprotectionagainst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mice[J].JClinInvest,2002;109(4):509-516.

[4]CheungF,SiowYL,ChenWZ,etal.InhibitoryeffectofGinkgobllobaextractontheexpressionof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endothelialcells[J].BiochemPharmacol,1999;58(10):1665-1673.

篇6

[中图分类号] R446.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63-02

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栓塞及溶栓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血小板功能代谢及数量的异常改变,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的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四项参数为评价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国外已将此作为血小板功能的判定指标[2]。随着血液流变学的基础理论和检测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研究、诊断和治疗均有突破性进展。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研究,日益广泛深入。本研究选择了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0例健康人为正常(NC)对照,进行血小板四项参数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以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四项参数及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寻找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 AMI组共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5~69(55.26±9.79)岁。

1.1.2 UAP组共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4~67(53.70±8.62)岁。

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住院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AMI及UAP诊断标准。均除外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肝脏病、肾脏病。检查前2周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及钙通道阻滞剂。

1.1.3 NC组共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2~46(52.86±8.36)岁,来自本院经全面检查除外各系统疾病的健康人和献血员。

1.2仪器

美国雅增CD-1600血细胞分析仪、重庆大学FASCO-94全自动连续切变血液黏度快测仪。

1.3方法

AMI及UAP患者均在发病第2日晨起空腹采血。健康人与患者同步采血。抽取肘静脉血10 ml,放入有EDTA-Na2抗凝管中,混匀,测定血小板参数。同时抽取5 ml放入有肝素抗凝管中,混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每次采血后均在2 h内完成全部指标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AMI组与UAP组PLT均低于NC组(P

AMI组与UAP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高于NC组(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LT减少,PCT、MPV、PDW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这与冠心病时血小板功能亢进和高血黏滞状态是一致的。多项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均与血小板数量及活性异常有关,血小板数量及流行性异常是心肌缺血损害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二者常常同步出现[3]。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冠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AMI的直接原因[4]。血栓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血小板,引起血小板数目的变化。血小板数目的减少可反映血小板在梗死部位的消耗,说明血小板直接参与了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5]。MPV、PDW、PCT结合起来可反映血小板的功能,了解血小板聚集能力。结合本实验结果三者增大,血小板代谢活跃,黏附聚集力增强[6]。血小板功能亢进,则血液黏度增加,血液黏度增高必然引起血流缓慢,组织灌注不足。红细胞压积增高,即血液“浓”。随压积增大其黏度也必然逐步增高。红细胞压积及血液黏度增高提示血液呈高黏状态,血液红细胞聚集性的增高往往又加重血液黏度异常增高,血沉愈快表明红细胞间聚集性愈强,而红细胞处于聚集状态的血液就表现出较高的黏度。血小板的被激活与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AMI、UAP、缺血性心脏猝死)的发病机制间关系密切[7],这是由于:①血小板活化释放ADP和TXA2等物质,通过正反馈机制强化或扩展了血小板的聚集,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本身可阻塞小动脉,造成心肌梗死;②释放TXA2导致血管痉挛;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可增加血液的黏度和血管阻力,加重心肌缺血。本实验结果还提示血液黏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UAP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UAP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反映AMI发生之前血液黏度已经升高,但低于AMI发生时。血液流变学改变出现于心肌梗死发病之前,往往也是出现于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最早表现。因此,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四项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推测,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也可做为心肌梗死发病先兆的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Ross R,Glomset JA.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N Engl J Med,1976,295:369.

[2]Small BM.Diagnosis or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by analysis or 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J].Am J Clin Fath,1981,76(5):685-691.

[3]李星,郝玉明.血小板与缺血性心脏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5,16(5):296.

[4]Fuster V,Badimon L,Cohen M,et al.Inaight into the pathogesis or acute ischemic syndromes[J].Circulation,1998,77(6):1213.

[5]潘宜智,吾柏铭,洪小苏,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的变化[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19.

[6]史功,刘玉兰.5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指数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1996,11(4):187.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学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做足绪言课的功夫,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兴趣不同于有趣,是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的,都想在高中把化学再学好或者曾经没有学好的现在想学好的,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例如在高一新学期里我拿到课本第一节课不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而是从展示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开始的,有力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争论的焦点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么?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而阿佛加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举出一个例子,在数学上“2+1=3”,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油然而生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第二部分当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广大的学生展示了化学学科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在当今社会中作用,感受身边的化学,而打破在初中学习时认为化学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的记忆这样枯燥的学科观点,让学生感受“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最后带领学生领略一些大化学家的风范和化学史上的大事件,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树立信念。

篇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教育应该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英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自尊心。因为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不会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赏识和鼓励学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的看待和评价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主体,相信学生能行。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学校中应该参与的各种活动,并积极落实服务学生的意识。教师必须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而教师服务的对象当然也必须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贯穿于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当好学生的参谋,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发展铺路架桥,提供服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使用英语的国家)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准确设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主,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性,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来练习,同时尽可能实用英语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图片、教师姿态语来引导学生感悟英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模式应该以学定教,即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核心、以任务型等教学活动为主线和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文本资料、音像教学素材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朗读、表演、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和内化,并学会学以致用。尤其是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关注学生学习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和保持,尤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里恰当使用分层次教学来因材施教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不同的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发展速度等都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层次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不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能获得符合自己学情的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日有所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创新能的的发展与培养。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学习现状等综合分析,把学生分成动态的不同学习群体,并设计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增强自己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鼓励学生力争上游、鼓励学生后来居上,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三、关注学习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从而或多或少的影响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同时明确告知学生:只有不断地长期的练习与模仿,才能学好语言类学科。只要过程能坚持,最终结果会令人满意的。学习不仅要看最终的学习效果,更要看平时的学习过程。而我们平时的大部分评价其实是属于过程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要学会从问题中找到促进自身发展、提高和成长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个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并反思自己,积极改进学习策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让学生学会自评和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必须正确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科学评价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并积极改进自身教学,使评价成为促进自己和学生发展和进步的阶梯。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的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不同板块知识的教授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要求,以保证学生在获得创新素质的同时,知识水平能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程度。例如,对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部分内容,根据该内容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的层次。此外,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顺应新课标的理念、原则及要求,删去了一些次要概念,降低了理论要求,并添加了一些如金属、有机物、“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软硬水、清洁能源、化肥、农药以及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以及科技的关系。教师应该明确,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其他一切素质都以其为前提。

二、加强科学引导,注重对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处于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他们化学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去着手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1.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础,它不是单一的感官上的观察,而是集观察、思维等为一体的智力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能动的、客观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现象入手,揭示事物微观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巧借各种契机,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去进行观察,使他们学会科学地观察事物。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它是指学生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进行化学实验,认识并发现化学规律的能力。通常,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推理、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等。在当前课改形势下,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这克服了过去化学教学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件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思维包括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推理,以及动态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授化学实验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从宏观实验现象深入到物质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问、引导,概括出化学实验的本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4.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会学”。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创新不断涌现,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就难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

三、抓好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获取和灵活应用化学知识,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有所获的情绪体验。新课标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做好引导工作,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探究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10

小学肩负着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初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所小学都在不断地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以便完成素质培养的历史重任。那么如何优化教学管理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完善和制订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各学校还可以制订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如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针对这些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再制定配套的措施。如针对听课制度,学校对于教师的听课记录采取在学期中间进行检查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确保教师完成规定的听课任务,因此可采取不定期抽测检查的方法,让教师重视听课制,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教学督导制的实施确实保证了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忽略了实践教学的督导,使实习工作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所以应健全教学督导制,补充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的制订,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及质量,因而在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顾虑和想法,评教内容设计要合理,从而获得学生真实有效地评价。

二、制订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有力依据,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要适合各小学的实际情况。制订这些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落实到文本和实际操作中去,做到有“规”可循,有“规”可依。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对原有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贯彻,充分体现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如在奖学金制度时,一定要做到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实际家庭情况的双结合,做好调查工作,不能只顾其一,而使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完整。另外,在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候,要充分考虑和分析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规章制度的约束性,起到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比如,针对学校的教学检查制度还应制订配套的奖惩措施,确保教学检查的顺利进行,杜绝对各项检查的敷衍和不认真的态度出现,达到检查的目的。

三、合理配备教学管理人员,建设稳定的队伍

合理配备人员数量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稳定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根据办学规模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加的实际,制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数量标准,给教学管理部门补充教学管理人员,确保数量上满足工作需要;其次,开展定岗定编工作,从学校实际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改革需要出发,经充分论证后,核定教学管理工作岗位和职位人数,按岗位配备教学管理人员,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再次,根据学校办学发展规划和发展态势,制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然后按规划补充、配备教学管理人员,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稳定发展。

四、推行学分制,转变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