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1: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必须面对社会的变化,适应信息社会,发挥更加全面、多样的功能。我们可以在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来发现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受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规律的支配,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要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关系来分析。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其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必须与生产力的新发展相适应。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器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等。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手段,而作为劳动力的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地联系着的。国家提倡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二是“化民成俗”。读书人读的是儒家的经典,其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能谋得一官半职。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的教育要求同资产阶级的要求是对立的,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杜威则从民主致力于教育这一事实出发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的形式,而主要是一种交流经验的方式。[1]
由此可见,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复杂的。政治规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实现,尚决定于政治本身的性质和受教育者本身的地位以及有关的内外部条件。[2]关于教育的政治功能可归纳为: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使受教育者达到政治社会化;根据一定社会政治需要,培养一批符合一定价值标艰的、本阶级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革新等。[3]教育问题促使政府改变方针政策,教育使政府政策更加开明,政府指定的政策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教育发展,教育公平实现的程度等。[4]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不仅对人类的个体和群体有作用,它对社会文化尤有重大的作用。教育之所以对人类有作用是它对文化产生了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一个地区的教育必定带有那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成为那座城市的名片,教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制度,特别是学校教育制度,是按照一定的文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在现代社会里,学校,就其物质形态来说,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构成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精神文化的工具,使年轻的一代接受、继承已有的文化;教育不仅使文化得以延续,它还应承担生产精神产品的任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要负起更多的责任。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教育以传播、继承和发展文化为己任;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地得到继承和革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对教育也有其制约的一方面,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几乎把人格形成及教育学习的场所完全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对文化保存延续、选择批判、更新创造等功能。这里的保存延续有两种方式,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而言只是一种手段。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并非总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符合人们愿望的结果,有时往往事与愿违。
对固有文化的保守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国外的学者中,对教育负向功能有较为重要论述的富尔(Faure,E.)在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在一段长时期内,教育推动着、伴随着、决定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和技术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教育机构纯粹是保守的,甚至是压抑人的,这个看法是不确切的。一个机构就其本性而论,可能会产生一些稳定性的影响;此外,教学活动本身,如同司法活动一样,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这种双重性在迅速变革的时期尤为显著。于是教育看来既是反对社会改革的,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变化的。”[5]我国教育社会学者很早也就注意到了教育负功能的问题,叶澜教授1991年指出,学校教育自身不作改造,就不可能有效发挥经济功能,甚至会出现负功能。[6]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效功能不是由于我们违背教育规律而受到的惩罚,而是教育内部诸要素或教育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部分,是教育规律的一部分表现形式而已。教育的负效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表现出来。教育的发展如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不遇到问题,况且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要采取措施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积累经验,以提高对各种问题的预防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总之,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并不是第二性的东西,而是社会结构的内在机制或基本要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反映。当教育在为社会的目的做出贡献时,它是服从于社会的,特别当它在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时,它帮助社会调动它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
[2]金一鸣.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
[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21,122.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1
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会治安防控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安问题的关系。国家治理是指党和国家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使社会达到和谐安宁的状态。国家治理体系是指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作用的对象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系统①。因此,国家治理面对的是更为具象的社会体系,包括社会治安在内的一切问题都要以时代特点为关照,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国家各项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治安作为社会各项事务中直接关系安全稳定的问题,是国家治理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治安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全。有学者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治安的分支概念,应与治安状况、治安工作构成三位一体的完整概念。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社会治安的核心要素为秩序与安全,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终极目标。预防和控制扰乱社会秩序的不安因素是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
社会治安防控及其体系建构。为了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社会治安防控及其体系构建成为我国治安工作的重点。构建符合法治化战略要求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当前国家治理在治安领域的应然之举。违法犯罪行为是直接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为因素,是社会失序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因此,从国家治理体系的效益性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来看,体系构建应当针对违法犯罪行为;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的放矢。基于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当立足于违法犯罪行为,以体系性的视角形成符合社会治安规律和特点的系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基石。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功能向度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征表。首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系统性,这是由治理对象所决定的。治安防控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因而也就囊括了各种治理防控方式,这些多元化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体系的整体,进而形成了一个有机防控系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需要国家积极主导,无论是体系主体还是体系的施加对象,防控措施应相互配合,以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状态高效地对治安问题进行防控,进而实现社会治安领域的有效治理。
其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包容度与开放性,其内部的建构要素是开放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社会转型,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因此,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社会的时代性,治安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能够容纳不断变化的行为类型,并能对新型违法行为予以调整,同时也要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形发展不同的防控措施②。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功能:社会秩序之规范与控制。一切规范的作用都在于通过个体行为的引导使整个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诸多属性及功能向度中,规范与控制功能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规范,特别是刑法规范,在社会中培育良好的规范意识。因而,规范性特质强调本源性和基础性需求,强调从根本上寻求社会秩序稳定的有效途径。在诸多规范中,法律规范无疑是规制违法犯罪行为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选择,它明确了公民行为的一般界限,维持着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与规范功能一致的是社会控制功能,这也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本质所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需要遵从两方面:一要优化社会的管理,二要对个体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因而,社会控制功能要综合社会权威的各方面力量,在相关规范引导下,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指导,从而实现对社会秩序和安全的维护。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刑法保障的应然功能:兼顾个体法益与社会价值秩序的体系性保护。刑法是对人们行为进行指引的规范,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刑法对秩序的维护实现了法规范的自在意义,并在社会生活权益与法规范的自在性中实现内在的勾连,这保证了法秩序和生活秩序之间的体系平衡,应当成为后现代社会下刑法保障所兼具的应然功能。③
无论是个体法益保护还是社会伦理价值的维护,对于犯罪行为违法性本质的探讨都旨在为刑法规范的合理性及其控制社会的正当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不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刑法不断完善着其保障法的体系和结构,从自然法对于个体权利的崇尚到社会法对于社会整体的关注,刑法保障的功能指向一种体系性的秩序,即以多数人共同安全生活为必要,兼顾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因此,刑法需要对破坏和阻碍社会体系秩序的行为予以规制,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规范,实现刑法保障的应然功能。
功能性耦合:社会秩序体系的维护。现代国家治理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问题的一种方式,基于社会治安问题的多样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构的侧重点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控制。建构的功能向度及属性指向是要形成安全有序的社会体系结构,以规范和管理的双重视角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刑法规范作为社会诸多规范的一种,在法律层面不断发挥着对公民个体法益和社会伦理价值的保护作用,最终指向的价值诉求也必然是对社会秩序体系的维护。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保障在制度归宿上都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控制,在控制社会的功能上存在着耦合性。在实现功能的方式上,二者有所不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于国家治理框架,在宏观层面直接对破坏社会秩序的各种治安因素予以规制,刑法保障则基于规范的强制性,对阻碍和削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规制。然而,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整体,从社会体系论的角度考量,维护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刑法保障的最终目标。
结语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对社会机体病因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其体系建构需要符合规则性,并以社会本身或社会秩序体系作为起点和目的。刑法作为社会普遍遵循的法律规范,在治理社会的层面同样要以社会秩序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为依归。因此,现代社会始终处于两个维度的控制过程中,即外在的宏观层面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机体内在的规范控制,而作为外在社会控制的治安防控体系与作为内在规范控制的刑法保障都致力于共同促进社会机体的不断自我进化。
注释
莫纪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法学杂志》,2014年第4 期。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65-02
科学具有解释,从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作用来看,科学的解释既是科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重要展现,也是科学现实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科学的解释性与内在逻辑
科学的解释性是指对于科学静态和动态的一种分析,即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物质本质与发展规律的一种解释。也就是说,科学的这种解释一是试图分析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而是解释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关系包括因果联系、必然性关系、功能关系、本质关系、结构关系等等,而事物运动规律则包括概率性、起源性和发展性解释等等。
因果联系是科学对于联系解释的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因果联系是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寻找客观事物的原因,或者试图解释事物发展的结果,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因果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可以具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存在,具体可分为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等等多个方面,这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复杂情况的出现,并不说明科学研究的困难,恰恰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发现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复杂的联系,对其在不同事物和事物演变过程中的具体特性进行甄别、揭示与分析,从而使人类在更广泛、更丰富和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事物,尽量减少超出人的认识之外的因素,发现事物内部的某种稳定性和常态性,使自然和客观世界整体能够尽可能处于人类的认识和控制之下。
科学研究只是所以可能和必要还在于对于必然性的认可。必然性联系是指人类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揭示事物、现象内部和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的稳定的、必然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和关系,这主要是基于事物之间和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所决定,科学技术所遵循的哲学路线是可知论、决定论和反映论,可知论是表明人类通过科学研究是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与研究,能够揭示其外在状况与内部规律,揭示其所存在的多元化联系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是人类能够正确面对客观物质世界,展开自己正确的实践行动,决定论是说明科学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堆放在一起的,事物的发展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而是完全相反,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内在规律,所以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具有稳定性的,可以具有大量常态性的变化和内在的趋势的。
反映论是指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类的认识必须服从于客观世界,而不是以人类的认识来创造这个客观世界,所以在客观物质世界面前,人类不能创造联系和规律,因为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属性,联系和规律是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认识,而不能去创造,所以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客观世界所存在的这种联系和规律,而不能改变这种联系和规律本身,我们只能尊重这种联系和规律,只有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企业责任社会化的必然取向
(一)社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生产、销售、利润等承担应尽的责任,还要对企业以外的社会各层面承担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企业,其追求经济效益是合理的。但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发展提供生存资源的是社会,因此企业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是理所应当的。
要求企业在一定社会环境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支持,企业在获取经济利润时,社会也在为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显然企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责任社会化机制。
(二)企业责任社会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在西方发展中国家渗透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实践,才得到了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并逐渐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对人类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在经过很多市场风险的考验,并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深刻体会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逐渐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二、企业责任社会化的功能性探究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具有“稳定器”功能
责任是兑现承诺的过程,也是兑现契约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在经济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契约的集体。企业需要兑现经济契约,即获取经济利益。为了促进企业产品数量与质量符合规定要求,需要企业员工承担责任,这一过程是企业员工为企业负责的过程。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工资、员工培训等,这些所有的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稳的发展。
(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具有“起搏器”功能
近年来很多大型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加大了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力度。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认识、准则,也是企业员工进行实际工作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传播,需要得到每一个员工的认同和肯定。
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企业文化浓厚的企业,在综合改革试点和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策动下,集团将继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做强文化市场,进军金融市场,盘活存量资产,开发社区商业综合体;树立“做市场就是做服务”的理念,深入研究,主动转型,服务好市场主体,服务好市场贸易,在服务中创造价值;致力于将旗下各大市场打造成城市文明的窗口,城市创业的乐土和城市生活的乐园。本集团企业文化不断促进企业员工不断的进步和创新。
(三)具有信息沟通的“助听器”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经济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消费者追求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为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各个方面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为了有效形成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链条,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度和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责任社会化,有利于加快信息的沟通,使企业管理人员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获取信息。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41-03
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过程中与社会思潮的对应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方向。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组成和实际作用进行研究。从价值角度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概念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概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有一个从纯粹的学科概念到被错误地赋予贬义的政治概念,又从政治概念转变为一个中性、肯定的概念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以此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性主要这样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固定、特指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显阶级性、政治方向性和思想超越性,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教育活动。它的本质之一就是阶级性,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样,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从实际作用看,为社会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引导人们达成政治共识来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而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作辩护。意识形态对于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凝聚作用、社会控制功能也都是服务于社会政治需要的。从社会政治价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其诸多社会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等作用,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也是其诸种价值中的首要价值。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在本质、功能和价值上的一致性,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该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没落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体现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种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融合。当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时,统治阶级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化传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思想,从而使其得到广泛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达到的效果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社会思潮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思想趋势或倾向,并反映了某种利益或要求;它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形式,它植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所属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思想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对应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社会思潮是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演变相伴随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当社会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出现更是此起彼伏,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中可以看到一定社会历史的现状和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必须在了解社会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分析出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断出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可以按照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相对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直接反映人们对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要求,具有不系统、易变化、自发性、直观性等特点。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比较理论化、
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社会思潮相对于社会心理而言,理论化、系统化程度要更高一些,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比还处于理论的较低阶段。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各自与社会存在互动,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互动,内部之间互动的联系纽带就是社会思潮。因为,社会思潮从社会心理产生,当一些共同的社会心理以一种较为系统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思想倾向并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它变化的方向、规模、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趋势。“社会思潮是由社会心理发展而来,它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不会停滞不前,它要么得不到更多的响应而回归为社会心理,要么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牡会思潮逐步实现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那些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中去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方向上和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社会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其指向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冲击和威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思想素材,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补充和完善。由于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对社会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锋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也有影响,当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不同的时候,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限制,决定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这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旨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的仪式性消耗――做摆
所谓摆,就是一种宣传佛教慷慨布施精神的群众性宗教活动,其活动主要围绕买佛、送佛、敬佛、念经的活动而展开。“它是一个佛教的宗教仪式,但是这却关系着摆夷的整个生活。这个宗教仪式,对摆夷文化具有全面的影响。”摆夷的摆呈现的是一种生产与消费的特殊关系。人们在仪式中消耗财物、与神进行沟通。
没有一种活动能够与摆相比,人们渴望做摆,并且对做摆有一种念念不忘、贪得无厌的心理。人们辛勤劳动,努力积累财富,只为做摆,这是对佛的功德,追求的是来世天国的幸福生活。摆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它与摆夷的生活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人们从出生就与摆结下了不解之缘。
摆是一种宗教仪式,在于宗教有着公共性质的集合与仪式,通过一致的活动强化人们心中的社会概念和情感,没有现实的利益,但它“调整着人类计划与现实的冲突,消减个人与现实的混乱”,它的作用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摆之所以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因为做摆的目的并没有夹杂着什么实际的利益,所得到的是一些内心的感觉和深厚的感情。人们要的是永生的信仰、来世的希望。
从各方面分析,摆夷做摆都是与社会相一致的。没有特定的社会条件就没有这种仪式性消耗。作者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卫生状况分析,摆夷生活在如此地广人稀的土地上,他们可以大量生产稻米,食用之外还有很多剩余,因此可以消耗,这是可以做摆的经济基础。接下来,从经商受限,财富只能用于生产,而生产又无法提高的情况下,生活的其他方面:建房、衣着、精神享受等方面分析,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消耗,所以人们把财富用于做摆。做摆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一方面他是一种讨好神灵,以便在死后和下世轮回中获得好运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把人们多余的物质拿来消耗,具有巨大的欢愉性,并增进了人们的感情。
二、摆对摆夷社会的作用
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做摆,甚至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其实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现世别人的艳羡和死后天国的宝座,这样一种追求死后极乐和尊荣去处的精神寄托,使人们为之孜孜不倦。做摆的心理层面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人们能够有这么好的生活,都是佛的恩赐,感谢佛并献给佛多少都是应该的。精神层面:这样的功德还可以为人们争取名号,提高地位和权威。更重要的是于社会层面说,人们在小我的追求中实现的大我的完整结合。
(1)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做摆激励人们去努力工作。结婚之后青年们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在田地间劳作,辛苦耕耘,从分家时的独立谋生开始逐渐积累起做摆需要的费用。如果没有做摆,人们在这样富饶而又极少消耗地域上,只会沾沾自喜于现有的种一年吃三年的满足,对经济的追求就只会限于极低的生活程度,摆成为人们兢兢业业的动力。
人们对财富“轻积重散”的观念和行善积德的风气。金钱只是他们获得宗教体验和满足的一种工具,其并没有对生活有过高的价值。摆是财产到社会地位的一座桥,把积聚的财富在摆中用完了,你才能得到一个受人尊敬的地位。“佛教提倡人们积善布施,因此大家都很注重功德的积累。”他们生活态度很豁达,善待小偷、不计较利益得失并愿意供养寨里无依无靠的孤老。
(2)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围绕摆的活动,摆夷把生命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种社龄。社龄阶段的转变在摆中进行,摆使每一个人的生命结点得以公开化,使人们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权利和义务。社龄原则高于亲属原则,从而使社龄相同的青年团体而不是血缘家庭结成最亲密的关系。
(3)三、有关摆的争论与思考
褚建芳先生在对摆夷的再研究中,对作者强调芒市傣族的施舍与散财而不在乎“得”与“积”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作者仅仅把摆看作是人对神的单向贡献,人们在这里并没有实际的企图,然而摆在人神之间可以说是一种交换关系。”可以说这种交换的互惠性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做摆的时候,并不是毫不在乎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他们的虔诚夹杂着利益计算,他们期待回报,现世的功德贡献多少关系着死后甚至来世的幸福程度。然而这种互惠又是特殊的互惠,因为长期无法完全回报而引起负债性的不平等。人们只所以一直不停地为佛贡献,是因为佛赐予人们美好的生活,佛的恩惠人永远偿还不清,所以产生了“佛居上人居下”的尊卑观念和一系列敬拜和贡献行为。既然对摆也是有实际利益的期许的,那么摆就具有了功利的性质,而不仅是一种纯粹虔诚心理的表达。
同时,褚建芳先生还认为摆是通过强调“功德”的差异与“报应”的差异的对等性强化自身的等级性,摆夷社会是一个“弥漫着等级的社会”。他认为作者把摆的社会功能看成通过消耗来平衡社会等级差异。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是摆对摆夷社会等级的消除。因为在开篇作者就提出做大摆使人们分为两个等级:巴戛和汤姆。人们拼命积累财富为的就是提高自己现世的社会地位并预占死后天国的宝座。因为政治上的贵族等级得益于祖先的遗荫――世袭制。人们不得不借助另一种手段来使现实中的社会等级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流动,而这种手段就是摆。摆夷社会无疑就是一个充满着等级观念的社会,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得封建国家,“长幼尊卑”的观念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摆夷中同样如此。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中国化了,人们生前就希望成为巴戛,地位高汤姆一级,死后渴求位列天国以区别于人间的畜生和地狱的恶鬼。作者想要说明的只是在做摆的仪式中,人们大量消耗财富,减少了贫富间摩擦的起点。经济上的财产私有和积累没有作于于等级的变化,摆才是等级间流动的途径。那么这种对天国宝座的渴望是不是证体现了他们心底里埋藏着对现世政治等级上划分的不满?摆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正在于此。
作者一再强调人们对财富观念,摆所强加给人们的散财与功德的观念使人们习惯于服从社会的安排而不是个体好恶得失的自然倾向,按照作者的观点,摆具有平衡摆夷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我认为这一点与夸富宴对北美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在夸富宴中人们同样大肆挥霍财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在这样的小规模社会中更热衷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而非物质财富,再分配是一种经济过程也是一种政治过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摆夷社会中,人们在土司的辖制之外,摆是摆夷小村寨的层面上存在的另一种政治过程。
作者把摆放在摆夷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体系中去解释和分析,看到了宗教活动中整个摆夷社会得以整合和稳定的原因。摆对摆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宗教的社会适应
宗教是超越现实存在的观念与实践,做摆体现了摆夷如何建构他们的世界,如何共享一系列对神灵的信仰,同时阐释现世,赋予社会生活意义。宗教就是人类的一种理想,宗教生活中充满了人类的追求和期望。宗教的社会适应性不仅只体现在它对特定社会的功能上,在不同的社会,人们以宗教为工具,强化了某种崇拜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自2009年开馆以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先后举办了“聊城辉煌成就展”、“运河微雨――李方庆书法回乡汇报展”等多个展览活动,每逢公共节假日,也都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参观学习。然而,与众多文娱活动相比,其现状是参观者数量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社会教育功能。
二、制约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重视也不断提升,闲暇之余,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参观博物馆,接受历史文化的熏染。如果博物馆能很好的吸引观众,那就能为其开展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而一些中小博物馆却因种种原因,参观者较少,导致其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博物馆自身。
首先,宣教工作不够。博物馆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就要加强自我宣传。现阶段地方性博物馆普遍存在宣传途径较少,信息和扩散速度比较滞后等问题。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为例,运博的固定展厅很少做再宣传活动,临时展览的宣传活动囿于传统的横幅、海报,网络宣传主要依赖官网和新闻媒体报道,较少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信息途径较少扩散速度较慢,导致人们对其整体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也较低。
其次,陈列设计缺乏创新性。目前,大多数地方性博物馆都采用近似“一劳永逸”的橱窗式陈列,陈展质量不高,降低了市民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在运博馆内,图片的材质和较原始的橱窗极大的削弱了参观的真实感。虽然馆内有蜡像陈列,但偏置一隅与馆内整体风格略有偏差,显得生硬突兀,也大大降低了生动性、体验性。
再次,讲解质量有待提高。博物馆的讲解员是连接博物馆与社会的纽带,其讲解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运博讲解工作人员招聘的专业性要求较低,专业素养的讲解人员较少,从而制约了其讲解工作的深入性、研究性和和趣味性,其讲解难以吸引人们驻足和思考,缺少针对性,降低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也不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提升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立足本地区,找准发展方向。在发挥地方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所在地区实际,探索适合地方性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依托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而建,一方面为市民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变迁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民俗文化。因此,基于这样的定位,加上多途径的有效宣传,才能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第二,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有效宣传,扩大自己的观众源。运博可以充分利用纸质媒介来传播信息,如发放印有与运博有关的邮票画册、报纸杂志、台历等印刷品,或是利用地方电视媒体制作创新性强、接受度高的宣传节目等方式,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通过完善官网,开通微博、微信等,与市民互动,引导市民参与,从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一、研究的背景
社会工作教育承担着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是社会工作教学必须时时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技巧与能力。成为一名好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如此,还应具备个性化风格和实际操作能力。鉴于此诸多种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就业机制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会影响学习结果,被动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个性化及实用能力培养的“3231 教学法”在延续了2011年及2012年社会工作系列教学改革课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课堂操作方法系统化,数字化,直观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展示、反馈、点拨、拓展四个环节。它一改往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实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其在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的基础
(1)动力基础:自从2011年以来,作者就开始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等课程中,开始试点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即“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2年,普及到2008――2012级合计5个年级、两个专业的社会工作系的学生。 “3231 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方法,是此模式的进一步细化,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带着一股“小清新”。
(2)作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作者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基于提升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荣获乐山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改文章《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模拟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索》已发表。并担任副主编出版了教材 《学校社会工作》等,为此次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3231”教学法
“3231”教学法,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授课的一种专属式教学方法,从时间分配到理念阐释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3231”主要体现在理念阐释和时间分配上。一是时间分配,即将课堂上的90分钟,按照“3:2:3:1”的比例划分成“30+20+30+10”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展示”30分钟、“反馈”20分钟、“点拨”30分钟、“拓展”10分钟。二是理念阐释,“3231”代表着“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3231”教学法之――30+20+30+10=90分钟。“3231”教学法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即将课堂上的90分钟,按照“3:2:3:1”的比例划分成“30+20+30+10”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展示”30分钟、“反馈”20分钟、“点拨”30分钟、“拓展”1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涵盖了预习的阶段,只不过我们不再将其计入到课堂时间中。
首先,在“展示”环节的30分钟里,我们要学生“展示”的是前面“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提到的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拍摄的由教师指定的个案案例演绎录像(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或者之前的小组工作现场实录(真人全景实拍),也可以是某热点事件的真实情景报道等。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开动脑筋,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演绎,找出问题,或者提出疑惑,在30分钟的演绎中结合之前的个人实践经历充分体会“人在情境中”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案主及服务对象的感受,感知问题。
其次,针对前面的演示,学生做出反馈。可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采取“头脑风暴法”,针对所展示的视频内容,结合课前预习情况,可以逐次提出问题,可以针对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在针对小组的讨论中,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问题,通过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充分参与,小组成员一同讨论交流,分享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在团队交流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支持,充分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在整个反馈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实际问题展开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30分钟”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来分章分节讲述,而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按照教程安排,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问题进行“点拨”式讲解,将知识点按照实用性和学生兴趣度来阐述,增进学生记忆和了解的积极性,一改往日的按部就班,而是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阐述,增强学生记忆。
最后的10分钟,对于学生们在讨论中的表现予以评价,并且根据知识点所涵盖内容进行必要的巩固与拓展,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特别是针对性、实用性方面,要扩展开来,以期达到将来实战中可以信手拈来的程度。充分利用课堂90分钟,寓教于乐。
(2)“3231”教学法之――“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3231”教学法体现在理念阐释上,可以概括为“3231”=“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其中,“三心”指的是“案主心”、“社工心”、“平常心”,“两意”为“意义”和“意境”。
“三心”。具体来说,结合前面四个时间段的分配,我们需要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体会到做为案主、社工以及普通人面对不同的社会和家庭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很好地体会和理解彼此的心情。特别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制约,在遇到特殊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取舍和应用,是“平常心”还是“社工心”?“社工心”的应用则是出于学生对社工热爱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才可以决定的,如果只是“平常心”则对于检验学习成果来说,学生应该是没有走入到社工的世界当中来的,如果可以从“案主心”出发考虑问题、用“社工心”来解决问题,那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
“两意”。而在接下来的“反馈”环节中,我们则要针对“意境”和事件带给我们的“意义”来进行分析,可以是针对视频本身的,也可以是之前自学预习到但还没有自己理解和弄清楚的,都要置于当下“意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两意”既可以锻炼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自己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真实演绎过场景的或者自己亲自带领了小组的同学,一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身临其境带来的是能力的考验和事后的积极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自身参与的意境体会结合事后反思的意义内涵,学生成长仿佛就在一瞬间。
(3)“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说的是教师的点拨和拓展讲解中,“3231”教学法主张将“活与实”、“动与静”、“收与放”三对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形式灵活但是知识点扎实(活与实),动态地演绎结合静态的思考(动与静),学生头脑风暴放得开但是也要在老师的控制下收得住(放与收),是有感而发,而不会离题千里。如此才能使课堂完成了“三个变身”。
(4)“三个变身”。所谓“三个变身”即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教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这样的做法,划清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界限,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精神和实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期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效
“3231”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演绎、自主判断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演绎、自主判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判断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3231”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提高”,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实操方式方法。
五、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然而,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增需求与大量高校跟风地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很多社工专业学生因能力不足导致流失甚至不能够很好地在社会组织中胜任,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们在近几年来,阶段性地开展了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力图通过多种方式、不同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动手动脑动眼,更主要的是灵活的、带着自己思考的、具有独立鲜明个性的可以开展实务工作的合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后备力量,为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工作产业的夯实贡献基础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曲玲玲,匡敏,姜敬红.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模拟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中图分类号:R749.059,R5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7-0486-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7.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social support and happines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after intervention about social function.Methods:Intervention about social function was executed among 82 patients with MMT,and 72 patients with MMT were as control group.The Social Support Assessment Schedule and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were assess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 Assessment Schedule[(32.57±8.42)vs.(30.46±7.01),P=0.097].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36.18±7.17)were increased(P=0.004),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0.62±8.34)had no change(P=0.897).Th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soci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social support;happiness;control study
我国自2004年在药物滥用人群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以来,已累计为全国22万名药物滥用者提供了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这些服务在国内减少需求、降低危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美沙酮维持治疗在国内的开展和推广,不仅极大地减轻了药物滥用人群对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改善了社会、家庭功能,在其所在社区甚至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与美国和中国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提供的服务相对较为单一,大多数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仅为病人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欠缺相关的心理干预及后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成效。随着全国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快速开展,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在上述背景下,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在全国七省市开展了促进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的方法研究试点工作,以探索促进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2007年,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受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委托,在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了系统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干预试点工作,由于干预内容及评估指标较多,本文仅报告干预内容和干预前后病人的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其他部分内容将在后续论文中作进一步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干预组:在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纳入标准为:(1)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Fourth Edition,DSM-IV)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2];(2)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及重性精神病发作史,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全部对象均在自愿加入的基础上接受干预活动,最终有82名病人完成全程干预及基线和终期评估。
对照组:云南省某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纳入标准同干预组。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药物滥用相关情况、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情况、既往史等。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
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得分越高代表得到的支持越多,对支持的利用能力越强[3]。
1.2.3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4]
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共33 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1.3.1 工作团队构成及干预活动情况
由1名精神科教授进行总体干预思路和方案的指导,具体现场干预工作由1名心理学副研究员和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实施开展。项目实施时间为期1年(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除去基线和终期评估,实际干预时间约为10个月。实际完成干预工作情况为:5次集体心理治疗,5次职业技能培训,3次融入社区活动,5次营造家庭和社区支持性环境活动(对家属、社区干部、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培训和座谈,开展社区减少歧视宣传活动),以及一系列门诊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在上述主题活动期间,还不间断开展个别咨询、医疗转介、职业转介、低保申请等干预和支持性活动。
1.3.2干预方法
集体心理治疗: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以心理干预小组的形式,对干预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海洛因依赖者普遍存在职业技能欠缺、就业能力不高的现状,为干预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开展了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以一些简单、易于掌握、方便日后就业的职业技能为主。工作人员培训能力建设: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社会心理干预的培训,以保证试点工作结束后当地继续开展干预活动。营造社区及家庭支持性环境: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家属、当地社区干部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开展培训和座谈,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融入社区干预活动:组织了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参加义务打扫公园卫生、看望孤儿、到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等活动,提高其自尊水平、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
1.3.3 评估方法
开始干预前,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进行量表和问卷调查。干预结束后,采取同样的评估方法对干预组及对照组进行评估,经过剔除脱失患者及无效问卷,实际收集到干预组有效样本量为82例,对照组为72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SP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性别、民族、职业、婚姻状况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受教育年限、成瘾时间、强制戒毒次数、美沙酮剂量、社会支持度、总体幸福感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干预组及对照组人口学及药物滥用特征
除对照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受教育年限较干预组高以外,其余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药物滥用背景方面,干预组病人吸毒成瘾时间较对照组长,强制戒毒次数也多于对照组,而初始美沙酮剂量则对照组更高一些,而当前美沙酮维持剂量和多药滥用情况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干预组男女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总体幸福感及社会支持度变化
干预前,干预组女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总体幸福感及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等各个方面得分均值均略高于男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男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方面明显高于基线得分,而在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体幸福感方面则终期和基线比较得分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终期和基线比较则在两个量表评定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男女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两个量表的各个维度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干预组及对照组总体幸福感及社会支持度变化
在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度变化方面,基线评估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总体幸福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社会支持度方面,干预组客观支持分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美沙酮维持治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阿片类物质滥用的手段,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开展了很长时间,在提高海洛因依赖者健康水平、降低吸毒相关危害、控制肝炎及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降低违法犯罪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自2004年开始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以来,已在全国24个省市区设立了600余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治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美沙酮维持门诊仅有少部分隶属于精神卫生专科机构[5],大多数门诊缺乏专业的开展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和技能,难以开展系统、专业、深层次的心理干预,而少部分受治者接受过的心理干预也多为较低层次、说教式的非专业干预,其成效有限[6]。
研究显示,海洛因依赖者的社会支持度显著低于普通人群[7-8],即便是已经接受了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其社会支持度与普通人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9-10],这些差距既有客观支持的差异,也有主观支持的差异。而较低的社会支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和阻碍了海洛因依赖者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后的康复和社会回归过程。国内一些研究显示,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中开展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社会支持度[11-12]。本研究也显示,经过为期12个月的系统社会功能康复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支持度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支持度则无明显变化,说明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社会功能康复干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社会支持度,同时,病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也同步得到了提高。而良好的社会支持性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药物滥用者的行为模式,减少其复吸的可能[13]。
良好的社会支持性环境,不仅有利于阻止个体滥用依赖性物质或防止其复吸,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幸福感,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发现,通过系统的社会功能综合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总体幸福感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病人仅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未进行社会功能康复的干预,总体幸福感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
作者在本研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接受干预后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方面的变化在不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接受综合干预后,在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及客观支持分和主观支持分方面的得分均有显著性提高,而女性则变化不明显。作者据此推断,可能是社会、家庭对男性使用有相对较高的宽容度,对女性使用则更难以接受,因而导致她们在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一点在作者对女性药物滥用者的访谈中也得到一定的佐证,这也提示相关专业人员在为药物滥用者提供干预时,有必要对女性药物滥用者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药物滥用的治疗是一个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复杂过程。目前,国内各地陆续开展了美沙酮维持治疗,为降低危害、提高药物滥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很多地区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机构仍缺乏开展综合心理干预的理念,更缺少开展心理干预的人力资源。本研究作为一个试点研究,结果发现,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中开展社会功能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社会支持度和总体幸福感,改善了病人的自尊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吸的风险,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回归主流社会带来了希望。因此,笔者建议,国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机构在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同时,应同时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国家级工作组秘书处.2009年8月全国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进展情况报告[R].北京,2009.
[2]美国精神科学会.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J].庞天鉴.译.杨森文库-精神医学分册(增刊):2001:82-83.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4]Fazio.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5]徐笑,马伟,吕繁等.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6):496-501.
[6]罗莉,姚中兆,刘普林等.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病人心理干预现状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54-56.
[7]姚斌,韩卫,吴朝俊等.依赖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219-220.
[8]杨集梅,郑丽军,刘丽.吸毒者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3):217-219.
[9]徐丹,刘明斌,熊志伟等.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依赖者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2):152-154.
[10]周国权,季卫东,李志强,等.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67-369.
[11]张程,陈世强.美沙酮维持治疗辅助康复训练前后病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变化[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4):293-296.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47-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除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等症状外,往往还伴有社会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承担社会角色[1,2]。研究表明,患者症状与功能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与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并非完全吻合[3]。因此尽早对患者进行社会功能评估,引导患者及家属重视社会功能恢复,应成为精神科医生的新职责。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均是目前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研究证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4],但对于社会功能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精神科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5];首次发病就诊,既往无精神病用药史;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评分≥70 分且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严重度≥4;获得家属、监护人或法定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60岁;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或心、肝、肾功能不全。将符合条件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奥氮平组和齐拉西酮组各40例。奥氮平组男 21例,女 19 例,年龄(18~58)岁,平均(34.6 ±7.1)岁,平均PANSS评分(91.8±11.3)分;齐拉西酮组男18 例,女22例,年龄(18~59)岁,平均(34.5±6.7)岁,平均PANSS评分(92.5±11.7)分。两组性别、年龄、PA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在治疗前后分别用PANSS和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分以评定疗效以及社会功能改善效果,采用副反应量表(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不良反应。
1.3.1 PANSS[6] 由7条阳性项目、7条阴性项目和16项一般精神病理项目组成。采取七级(无症状1分,极重度7分)评分,最高分210分,分数越高表明精神病症状越严重。而治疗后减分率[(基础PANSS分-治疗后PANSS分)÷(基础PANSS分-30分)×100%]可作为疗效评定指标。通常认为PANSS减分率
1.3.2 PSP[7] 包括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自我照料、干扰及攻击行为四个维度,各项评分累加获得PSP总分,总分100分,总分越高表明社会功能越好。高于70分为社会功能无困难或轻度障碍;31~70分为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低于30分为社会功能特别低下。
1.3.3 TESS[8] 分为症状严重程度(0~4分)、症状产生与药物的关系(0~4分)及采取的措施(0~6分)三个方面,总评定包括严重度总评定和个人痛苦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奥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PANSS总分、阳性项目分、阴性项目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项目分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PSP评分比较
治疗前,奥氮平组与齐拉西酮组PSP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4,P>0.05),治疗后,两组PSP评分均显著提高(t值分别为-3.716和-5.003,P
2.3 安全性评价
奥氮平组19例(47.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体重增加、嗜睡、静坐不能、月经紊乱、口干等;齐拉西酮组17例(42.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头痛、头昏、失眠、恶心、便秘等。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奥氮平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齐拉西酮组TESS评分为(10.4±3.8)分,奥氮平组为(11.2±4.4)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16,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损害,而认识功能损害尤其是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的损害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因素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使患者被歧视以及面临婚姻、职业、人际危机[9]。同时由于许多家属仅注重患者症状的改善,而忽略了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而患者在长期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时,其社会功能将进一步损害[10]。研究表明即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认知以及生活质量能够显著改善,但其学习、工作能力等社会功能不一定随之改善[1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功能已成为评价药物功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即在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时,除要考虑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还需要关注抗精神病药物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二者疗效相当。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内王冬梅[12]观察了68例患者分别应用奥氮平和齐拉西酮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均显著降低,且组间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国外研究也显示二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近期改善作用相当,即使观察期延长至6个月,二者疗效仍无统计学差异[13]。
本研究观察了奥氮平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PSP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疗程结束后,两组PSP评分有明显提高,但齐拉西酮组明显高于奥氮平组。该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齐拉西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但齐拉西酮的效果明显优于奥氮平,也进一步显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非同步性。目前文献尚未见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但相关研究[14]显示,奥氮平能选择性作用与大脑边缘和中脑皮质的多巴胺及 5-羟色胺受体,达到快速缓解精神急性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而阴性症状、情感症状被认为与社交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阴性症状的改善常带来部分社会功能的恢复,研究也证实了奥氮平可部分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而对齐拉西酮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对照研究[15]显示,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除与齐拉西酮的多巴胺受体及5-羟色胺受体双重拮抗使其症状改善、尤其是阴性症状改善更好外,还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影响患者社会活动有关。
本研究显示,奥氮平与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TE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继续完成疗程,无因严重并发症退出的病例发生,提示两种药物不良反应相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有研究显示齐拉西酮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出现率明显高于奥氮平组,且需要抗锥体外系副反应药物比例更高,但奥氮平对体重、糖脂代谢的影响显著高于齐拉西酮,因此两药总体不良反应和耐受性情况比较并无明显差异[16]。
综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除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外,还伴有社会功能受损。本研究显示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齐拉西酮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作用优于奥氮平,有利于患者全面功能的康复,更好地回归社会。但目前已有研究指出,药物治疗联合综合性的社会心理干预较单纯药物治疗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更为有利[17]。
[参考文献]
[1] Krivoy A,Fischel T,Weizman A. The cognitive deficit in schizophrenia[J]. Harefuah,2012,151(5):277-280,319.
[2] Silveira C,Marques-Teixeira J,de Bastos-Leite AJ. More than one century of schizophrenia: an evolving perspective[J]. J Nerv Ment Dis,2012,200(12):1054-1057.
[3] 李萍,赵辉,王峰,等. 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2):168-171.
[4] 张超,祈明,盛海涛,等.奥氮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6):414-415.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6] Obermeier M,Schennach-Wolff R,Meyer S,et al. Is the PANSS used correctly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Psychiatry,2011,11(7):113.
[7] Figueira ML,Brissos S. Measuring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J]. Curr Opin Psychiatry,2011,24(2):91-99.
[8] Litovitz T. The TESS database,use in product safety assessment[J]. Drug Saf,1998,18(1):9-19.
[9] De Hert M,Yu W,Detraux J,et al. Body weight and metabolic adverse effects of asenapine,iloperidone,lurasidone and pali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J]. CNS Drugs,2012,26(9):733-759.
[10] Kidd SA. From social experience to illness experience: review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psychosis with social context[J]. Can J Psychiatry,2013,58(1):52-58.
[11] 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 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schizophrenia: 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Schizophr Bull,2011,37(Sup 2):S41-54.
[12] 王冬梅. 奥氮平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5):343-344.
[13] San L,Arranz B,Perez V,et al. One-year,randomized,open trial comparing olanzapine,quetiapine,risperidone and ziprasidoneeffectiveness in antipsychotic-naive patients with a first-episode psychosis[J]. Psychiatry Res,2012,200(2-3):693-701.
[14] 宁布,许明智,林勇强,等. 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8):710-712.
[15] 段武钢,孙全新,罗建武,等.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26-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