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建设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58-02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等等,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等等有利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政策,河南省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将会发挥的作用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乡村图书馆建设对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0.94亿人,其中乡村人口0.54亿人,占总人口的57%,全省城镇化率低于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达5个百分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而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农民更好地参与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乡村图书馆是提高全民素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重要渠道,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缺少先进的文化,农民除了在农忙之外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娱乐生活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300万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安全感;生活习惯不良等等。孩子没有书看,而且在农村,书籍、杂志等较少,书店也少,买书极为不便,加之农民购买力较低,买不起正版的好书,只好买盗版的非法书刊,农村市场上充斥着盗版的非法出版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读书的兴趣。乡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能够很方便的阅读到好书,获取先进的文化科技,同时对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培养爱读书兴趣,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和知识的更新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再教育的能力难以为继,众多已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淘汰。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或者以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工程为依托,汇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
(四)促进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和储备人才
人是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各种建设的质量高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河南省占多数的农民,如果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会制约经济区的发展;如果农民在整体上素质提高,会使中原经济区实力大大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对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为当地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图书馆的现状
乡村图书馆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乡村建设,也跟不上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有些乡村甚至连书店都没有更别提图书馆。就全国范围而言,县、乡镇、村级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文化脱贫”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经费入不敷出,空壳乡村图书馆现象严重
“空壳乡村图书馆”是指其建成时作为一个图书馆的基本设施都齐全,能基本实施图书馆的职能,后来由于种种在外的因素,使图书馆的功能渐渐萎缩,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体。以河南省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例,总的一般预算支出为4246.4亿元,而文化事业费为57.29亿元,所占比例为1.35%,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更少。由于我国现有的官员体制所致,相当多的基层领导认为经济建设第一位,乡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费不足,导致目前乡村图书馆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且近几年来乡村图书馆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和空壳图书馆出现的严重现象。
(二)馆员队伍素质低,读者群的图书馆意识薄弱
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下,且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乡村里管理人员后继无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馆员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读者数量势必逐渐下降,也导致农村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丧失。同时,乡村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主要是农民,但大多数农民只能望书兴叹,他们可能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欠佳,加之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没有多少闲暇利用图书馆。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又在对个人未来发展展望中受到制约,往往安于现状,去图书馆读书的意识很低。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让人们生疑
2011年4月23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财政投入4000万元打造的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全部开馆,平桥区是我国第一个出资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地方政府。外界对此褒贬不一,有媒体报道为“图书馆,就在农民身边”,“乡村处处溢书香”等称赞的,但也有质疑的,有媒体报道称“4000万建18个乡镇图书馆值不值?”,“耗资4000万信阳18个乡镇图书馆被指过度‘烧钱’”等质疑的声音。笔者觉得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投资,觉得短期内没有回报,应该从长期来看,乡村图书馆不仅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整个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现今,党和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指导,为加快河南省乡村图书馆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加快乡村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推进乡村图书馆普及与发展有如下对策:
(一)增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图书馆的好处
建设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于:让图书馆成为农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他们除了农耕及为日常生活忙碌外的闲暇时间内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更新知识。乡村图书馆首先应先做好宣传,使农民认识到书的好处,同时乡村图书馆应努力把农村孩子吸引住,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兴趣,对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鼓励动员个人办图书馆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时曾经兴起的家庭图书室就是现今乡村图书馆的前身。建设乡村图书馆是属于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乡村图书馆却又是必须要建设的,这时政府可鼓励个人办图书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007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创立了“立人图书馆”,距今4年多他已经在湖北、河南等省份创建了18个乡村图书馆,这对乡村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三)放眼全球进行募捐办馆
1990年,一些美籍华人教授发起了一项捐资计划——“选择中国的小乡镇创办图书馆,给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同胞送去精神的食粮,开启知识的明窗”。同时美籍华人与国内某教授合作现已在我国建设了80多所乡村图书馆。可以看出海内外同胞投资兴办公益事业造福桑梓的热情是相当高的,这也为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图书馆应积极的与我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合作争取国内外的帮助。
(四)已建设成的乡村图书馆增强服务意识
乡村图书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应增强服务意识,如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不同的需求群开展服务,定期更新书的种类。工作人员也应该增强其服务意识,农民初始去看书或者借书时可能对图书馆程序不懂,工作人员应耐心给予帮助。所以,乡村图书馆不仅要增强其与时代潮流保持一致的步伐,实时更新书目,工作人员也应有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N].2011,(10).
[2]徐涌,史聪慧.美国拯救图书馆运动及其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6,(1).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等等,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等等有利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政策,河南省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将会发挥的作用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乡村图书馆建设对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0.94亿人,其中乡村人口0.54亿人,占总人口的57%,全省城镇化率低于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达5个百分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而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农民更好地参与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乡村图书馆是提高全民素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重要渠道,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缺少先进的文化,农民除了在农忙之外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娱乐生活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300万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安全感;生活习惯不良等等。孩子没有书看,而且在农村,书籍、杂志等较少,书店也少,买书极为不便,加之农民购买力较低,买不起正版的好书,只好买盗版的非法书刊,农村市场上充斥着盗版的非法出版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读书的兴趣。乡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能够很方便的阅读到好书,获取先进的文化科技,同时对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培养爱读书兴趣,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和知识的更新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再教育的能力难以为继,众多已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淘汰。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或者以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工程为依托,汇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
(四)促进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和储备人才
人是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各种建设的质量高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河南省占多数的农民,如果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会制约经济区的发展;如果农民在整体上素质提高,会使中原经济区实力大大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对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为当地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图书馆的现状
乡村图书馆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乡村建设,也跟不上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有些乡村甚至连书店都没有更别提图书馆。就全国范围而言,县、乡镇、村级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文化脱贫”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经费入不敷出,空壳乡村图书馆现象严重
“空壳乡村图书馆”是指其建成时作为一个图书馆的基本设施都齐全,能基本实施图书馆的职能,后来由于种种在外的因素,使图书馆的功能渐渐萎缩,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体。以河南省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例,总的一般预算支出为4246.4亿元,而文化事业费为57.29亿元,所占比例为1.35%,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更少。由于我国现有的官员体制所致,相当多的基层领导认为经济建设第一位,乡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费不足,导致目前乡村图书馆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且近几年来乡村图书馆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和空壳图书馆出现的严重现象。
(二)馆员队伍素质低,读者群的图书馆意识薄弱
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下,且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乡村里管理人员后继无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馆员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读者数量势必逐渐下降,也导致农村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丧失。同时,乡村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主要是农民,但大多数农民只能望书兴叹,他们可能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欠佳,加之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没有多少闲暇利用图书馆。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又在对个人未来发展展望中受到制约,往往安于现状,去图书馆读书的意识很低。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让人们生疑
2011年4月23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财政投入4000万元打造的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全部开馆,平桥区是我国第一个出资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地方政府。外界对此褒贬不一,有媒体报道为“图书馆,就在农民身边”,“乡村处处溢书香”等称赞的,但也有质疑的,有媒体报道称“4000万建18个乡镇图书馆值不值?”,“耗资4000万信阳18个乡镇图书馆被指过度‘烧钱’”等质疑的声音。笔者觉得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投资,觉得短期内没有回报,应该从长期来看,乡村图书馆不仅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整个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现今,党和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指导,为加快河南省乡村图书馆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加快乡村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推进乡村图书馆普及与发展有如下对策:
(一)增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图书馆的好处
建设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于:让图书馆成为农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他们除了农耕及为日常生活忙碌外的闲暇时间内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更新知识。乡村图书馆首先应先做好宣传,使农民认识到书的好处,同时乡村图书馆应努力把农村孩子吸引住,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兴趣,对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鼓励动员个人办图书馆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时曾经兴起的家庭图书室就是现今乡村图书馆的前身。建设乡村图书馆是属于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乡村图书馆却又是必须要建设的,这时政府可鼓励个人办图书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007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创立了“立人图书馆”,距今4年多他已经在湖北、河南等省份创建了18个乡村图书馆,这对乡村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三)放眼全球进行募捐办馆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Value the Function of Country Music Group in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ZHAO Yan-hui1,2
(1. School of Music, Nanjing Institute of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2. School of Music,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围绕苏北地区乡村乐班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笔者自2007年以来,多次赴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等辖区内的村落,通过座谈访谈、实地查看、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乡村唢呐班进行了深入调研。①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活跃在苏北地区数以千计的乡村唢呐班及其数以万计的唢呐班艺人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一些唢呐班被列为县、市、省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唢呐艺人被评为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文试图通过对苏北乡村唢呐班的调查,以及对唢呐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的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唢呐班的关注和重视,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唢呐班简述
根据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年间江苏人王西楼的《朝天子•咏喇叭》词曰“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的描述,说明唢呐在当时已经传入江苏。明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年间《海州志》卷二:“然居丧不按家礼,丰酒食、具鼓吹,以待吊客……”②这则记述了明代海州地区(即今苏北连云港地区)民间举办丧葬礼仪中使用鼓吹乐的情况。“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沛县志》:‘沛人喜唢呐’,沛县民间亦有唢呐艺人和剃头艺人是一家的说法,迎亲或送葬的唢呐班路过剃头铺③时不演奏,可见唢呐长期流行于沛县民间。”④另据睢宁县钱家唢呐班、东海县吴家唢呐班等有年代可考的唢呐班家族传承史料证实,苏北乡村唢呐班的历史最迟可追溯至三百年以前。
当前,在苏北地区,每逢婚丧嫁娶及其他民俗与节庆之际,老百姓仍然会邀请民间艺人奏乐,以达到造势和宣传的效果。由这些民间艺人所组成的音乐表演团体,在当地被俗称为“唢呐班”、“喇叭班”、“鼓乐班”、“呜哇班”等。近年来,随着乐器与表演形式的日益丰富和拓展,唢呐班艺人将其班社自称为“唢呐乐队”、“唢呐乐团”、“唢呐电声乐队”、“唢呐艺术团”等,以示时髦。唢呐班常用部分中国乐器见图1。
此外,近年来还增加西洋乐器有,吹管类:萨克斯、单簧管、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等,弦乐类:无,打击乐器:架子鼓。电子乐器:电子琴。1985年以前,唢呐班的表演形式多为纯乐器演奏,如唢呐独奏、唢呐齐奏、唢呐与笙齐奏、笛子独奏等,使用乐器主要为打击和弦乐类。1985年以后,唢呐班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在纯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加入了唱歌、跳舞、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如演唱歌曲、跳现代舞、表演京剧、表演快书等。唢呐班使用乐器及表演形式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充分说明它具有很强的适应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
唢呐班参加奏乐的场合以葬礼居多,其次是婚礼、祝寿、送奶糖、剃毛头、送慰劳、送喜报等。近年来,唢呐班的运用场合有所扩展,可谓五花八门,新增了诸如“过生日”、“贺子女考取大学”、“店铺开业庆典”,甚至有农民因家中一头母牛产了“双胞胎”也请唢呐班奏乐庆贺。部分活动场景见图2。
二、唢呐班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着特殊优势
近年来,国家虽然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活动往往是走过场,其效果如同“沙漠上的一杯水”。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其效果就不是太理想,农民朋友一年看不到一场戏或一场电影的情况并不少见。即便农民朋友能够一年看上一场电影或一场戏,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唢呐班的表演活动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补充作用,在满足新时期农村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优势。唢呐班一直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有些专家雅士看来,唢呐班或许有“低俗”或“下里巴人”之嫌,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唢呐班的表演比较贴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易于和老百姓产生共鸣,能够直接地反映和影响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荀子云:“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⑦。即强调了音乐与民俗在塑造民众高尚品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是要运用乡村唢呐班与民俗活动所具有的规范、教化、育人等功能,对农民的品行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唢呐班参与的“葬礼”活动就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晚辈、后人对长辈、先人的尊重与孝敬,展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思想与美德。
0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基于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来对人民开展思想教育,人民在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良好进步。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增强职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做到齐心协力,减少以往公路建设效率低、建设质量缺乏监管等问题,并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避免出现走形式的管理现象,使农村公路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加快建设步伐,以此提升农村公路的建设速度。
1 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现状
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并形成良好氛围,当地的管理部门对该项目建设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相关职工人员极少参与其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次数十分稀少,管理部门对该项目建设也缺乏相关支持率,对该项目建设过于重视经济管理,缺乏人员管理。第二,思政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过低,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思政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但若政工人员存在素质低下、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无法完全胜任该岗位,那么农村公路建设将会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使得思政工作无法得到顺利开展。第三,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式过于落后,从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单位来看,这些人员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都是以走形式为主,缺乏对工作实效的关注,并且在人员的思想教育上也过于单一,仍然是在延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政工作缺乏创新,与我国目前提出的“中国梦”有着巨大差距。并且,虽然有部分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执行了相关要求,但其执行方式大多都停留于喊口号上,忽略了职工内心的真实想法,宣传过程无法出现共鸣[1]。
2 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开展策略
2.1 增强职工思想政治意识
公路建设是农村建设中的基础项目,同时也是近几年我国推进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建设。对于农村来说,公路建设不仅意味着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同时也能增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使农村经济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按照农村公路的建设特点,其建设特征主要包括面积大、点多,因此在建设上与城市公路建设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农村公路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技术,而是经费,这意味着管理部门需对公路的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做好预算准备,根据农村公路建设的特殊性及建设需求,从政府和项目管理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政团队的责任意识,并了解当下农村公路建设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获得当地政府及其他地区的资金支持[2]。
2.2 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精神的宣传和氛围的感染,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需做好全面的思想政治普及工作,加强奉献精神的传播,将印有社会公德、职业素养等内容的思政手册发放给管理部门的各个人员,在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打造优质的工作行为作风。并且,管理部门还可根据思政工作的开展需求,将相关思政文化标语制作成宣传牌,将其设置在农村公路已建成的路段当中,将其作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警示语,激发团队的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开展力度,使团队对该工程有着足够的重视。其次,管理部门可定期在农村公路建设时组织施工人员及管理部门集体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将奉献精神作为思政的开展核心[3]。
2.3 从人才教育上提升单位凝聚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工人员的执行,同时政工人员也决定着 思政工作的开展力度及开展情况,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得到良好开展,则还需先从人事领域上进行提升与培养。管理单位需充分调动号召力,将农村公路建设进行社会传播,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并开展文明建设,将各个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落实,杜绝走形式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成农村公路建设的示范形象,让职工了解农村公路对农村发展的意义与重要性,明白农村公路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将文明建设作为公路建设的指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升单位思政人员的凝聚力,使政工团队对自身工作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
2.4 开展思想政治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以往的开展形式往往较为单一,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也无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作用得到发挥,对此,相关单位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从多途径来开展思政活动,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率。首先,单位思政人员需做好带头工作,为公路建设做好示范,创办争创青年文明号的活动,将青年职工作为团队主要人员,提升组织人员的凝聚力,并积极鼓励和提倡不同岗位人员的参与,使思想政治工作完全融入单位当中,促进单位作风的建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项引导团队发展和凝聚人心的重要工程,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单位人员的价值观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凝聚单位的团结力量,促进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打造基础强大的团队,提升单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此为公路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伟大的目标,国家要求加大对农村建设的力度,农村围绕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逐渐被人们接受和看中,这种新型的农业形式对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休闲农业逐步发展的今天,城市的文明发展和农村文明的发展相互结合,使农村居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休闲农业对于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农村内部结构的发展起到了调整的作用,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初步发展起来。台湾发展较早,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也给我国大陆发展休闲农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公民的法定假日越来越多,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放松心态,因此休闲农业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支持;对于农民来讲,休闲农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不用再去城市务工,必然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也被叫做旅游农业,因为休闲农业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农业和旅游业都得到了发展。
2 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 城郊休闲农业改善了经济状况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农业形式,可以供人们旅游、度假、娱乐、聚会、体验、放松等等。由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形式的农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接受和认可,使得农业除了本身的农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额外的提供场所和服务的经济效益。那么为提供这种休闲农业的农村就带来了经济效益,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 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
原本村民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城市居民也奔波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休闲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城市里没有的环境、空气、放松的心情,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来到农村体验这种愉快的休闲方式,也使农民和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加以了解和沟通,促进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更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文化相互传播,让农村与城市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2.3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
现在每年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大,让农民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四处奔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很大的原因是农村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过剩的劳动力使农村发展的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力,浪费了人力资源,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增加了产业,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经济来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2.4 改善城郊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用地比较紧张,使得大量的工业产业移居到城郊和农村。工业产业的污染相对较大,近年来城郊和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休闲农业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环境,需要保留原有的农作物、农产品和山水等等,因此就必须改善城郊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使人们大大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自然生态得到平衡发展。
2.5 充分利用资源
休闲农业是一项多功能的农业,农村的环境以及农业作物在农民的眼中并不是特别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其实这都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宝贝,因为在城市居民的眼中这些都是难以买到的绿色无污染产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放松,休闲农业就能够使农作物和农产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既满足了城市居民放松娱乐的需要,也满足了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2.6 乡村设施的改善
为了发展城郊休闲农业,对城郊乡村的生活设施必须加以改善,这不仅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别,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铺垫的作用。
3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郊农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就会给农村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城郊休闲农业发展不能因地制宜
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大中型城市,虽然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来源,并且能够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是有些乡村并不适合发展休闲农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还要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色,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要和城市生活过分融合,太接近于城市化建设,如果大肆发展休闲农业就会造成相应的负担,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2市场竞争恶性循环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控制,就会导致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的数量增多,超过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出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过剩,景点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创新性等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就会互相攀比,采用降价的模式进行经营,造成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还有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如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就会出现急于投入使用经营,而忽视质量和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3.3 过度建设,浪费资源
发展休闲农业必定要对基础设施加以改造,但是如果改造过度,太过于城市化,缺少了乡村的本来具有的特色,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使资源过度浪费,就会改变休闲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此需要经营者和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休闲农业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够真正理解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不仅要发展,还要可持续发展,达到一个长远发展的目标。
4 总结
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长远而伟大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建设新农村就要改善农村环境与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交流,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兴起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使农业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使农业产生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地制宜,建立管理和开发部门,科学地开展休闲农业,不要盲目开发,过度浪费,造成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城郊休闲农业得到快速、稳定、持久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加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中国农学
通报,2007(1)
2牛明明,岳耀智.休闲农业对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基于共生
理论的分析[J].大众商务,2009(24)
3潘国亮.休闲农业在福建省沿海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和产业,
2009(12)
中图分类号 S88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50-0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活动,旨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是全国种植桑园最大的省(区),2012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7.47万hm2,蚕茧产量超过30万t,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生态蚕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发展经济与建设优美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增殖资源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2个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优化环境,合理投入,持续发展,增中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蚕业新格局[2]。
合理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对“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改善蚕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建立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创造出更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蚕业的意义
生态蚕业主要是把种桑养蚕与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美化环境、增加蚕农收入、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关系、推动蚕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目标意义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党委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三农”,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为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总体要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3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1 清洁治理管理落后
农村缺乏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场所,也缺乏管理措施与制度。公共设施缺乏管护,各家各户散养的禽兽随地乱排放粪便,造成公共场所脏乱不堪。污水排放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3.2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清洁难度大
目前,乡镇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由于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造成随意乱丢垃圾、乱摆摊,环境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田间地头、河道水渠、池塘等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给田间的清洁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3.3 资金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难于集中处理,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不高,自筹资金难度大。大多数乡镇缺乏环卫工作站,造成垃圾随地乱扔,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4 生态蚕业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中的作用
4.1 有利于“生态宜居、和谐生活”的特色乡村的建设
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蚕农配合3个方面,重点开展蚕沙处理、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养蚕特色乡村,塑造“一村一品”的形象。同时,开展生态蚕业,有利于引导蚕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习惯,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制订完善的清洁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形成文明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如宾阳县古辣镇的南阳村依托桑蚕协会,大力实施“科技兴蚕”工程,通过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不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桑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成为广西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年平均养蚕13批,平均每张产茧40 kg,全村每批产茧可达6 t,年产值近260万元,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宾阳县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的经济支柱产业[3]。
4.2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以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来发展生态蚕业,培养和打造蚕茧、蚕丝、桑等的品牌效应,形成了蚕区特色产业。如河池市利用下茧生产蚕丝被,2012年全市蚕丝被生产企业有21家,年生产蚕丝被达16万床,产值达9 000万元以上;宜州市年生产蚕丝被10万床;象州县蚕丝被生产企业有4家,共生产蚕丝被2.2万床,其中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促进了蚕区经济的发展,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4.3 改善蚕区环境,推进清洁生产
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蚕业,形成蚕桑经济的良性循环,对推进清洁乡村的工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蚕沙在蚕区乱堆乱放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是蚕区需解决的最大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通过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把蚕沙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在为农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4]。
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在产业推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村容村貌,促进了“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2012年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罗城县建立了38个蚕沙无害化处理示范点,无害化处理率达77%,通过把蚕沙集中堆沤发酵后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对改良土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宜州市已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对解决蚕沙污染环境问题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4.4 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合理种植桑园不仅可以养蚕,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规划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蚕业,通过立体种植、养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美丽乡村”增添色彩。如广西鹿寨县重点推广“猪—沼—桑”及“养蚕—沼气—种植(桑、果、菜)”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蚕区生态和居民居住的生活环境[1]。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蚕桑生产模式,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构成一种良好的生物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生态农业”的良好模式[5]。忻城县利用蚕沙作为填充料发展沼气池2.5万个,通过“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遏制了石漠化[1]。生态蚕业的建设促进了蚕区环境的美化、绿化,有利于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4.5 发挥蚕区特色,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展
传统的蚕业经济是以栽桑养蚕为主,现代蚕业充分利用桑蚕副产品资源,借助生态、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通过开发桑椹采摘、蚕桑科普知识宣传、桑蚕宴、桑园观光等旅游休闲项目,让游人了解蚕桑现代养殖的新技术,领略田园风光。如在钦州、北海等地有部分蚕农引进了台湾的具有果型大、无籽、糖度高、口感好等特点的特大果桑、四季长果桑等优良品种。果农通过举办果桑采摘节,以农业休闲的观光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摘[6]。通过开发蚕桑资源,建立蚕桑立体种、养植模式,突出蚕区乡村特色,既符合现代人生活品质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蚕桑文化传播[7-11],对推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广西是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可充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村容村貌,建立清洁管理等长效机制,实现蚕桑资源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广西”格局。
6 参考文献
[1] 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2013,34(2):60-62.
[2] 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从干物流量谈发展生态蚕业——如皋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蚕业的例证分析[J].中国蚕业,2011(2):58-61.
[3] 邓昶,覃雄,李晟.[美丽广西]种桑养蚕桑果红 南阳村成新农村示范村[EB/OL].(2013-03-30)[2013-12-01].广西新闻,http://news.gxnews. /staticpages/20130330/newgx5156ea68-7265454.shtml.
[4] 国家农业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6] 陆春霞,李全,陆飞,等.广西桑椹酒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分析[J].广西蚕业,2012,49(2):69-73.
[7] 齐永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9):36-37.
[8] 兰丽盼.开拓资源利用新路 促进蚕业持续发展[J].蚕桑通报,2013,44(1):58-59.
新农村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各区域的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开展的,乡镇档案部门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政府部门其主要的职责就是进行该区域内的各种重大事件的记载和相关文件的存档,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的档案工作中,乡镇档案部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且人们可以通过对前期资料和档案的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好又快的开展下去。
一、乡镇档案部门具有监督和指导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职责
乡镇档案部门作为政府组织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因而在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乡镇档案部门准确有效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存档具有较强的意义,但是当前的乡镇档案部门的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适当的进行改进,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
(一)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责任制度。制度的设置和惩处标准的建立其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惩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在较长的时间内都是具备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意义的,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该工作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其责任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是发挥其职能的重要前提。
(二)明确的工作流程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是十分必要的。乡镇档案部门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是比较多的,从信息的搜集、整理、销毁、移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严格的按照既定的流程来实施,并且在进行文件保密期限的相关规定和参考标准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设定,从而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可以很好的得到实现,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下,信息安全和保密问题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三)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和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工作效率的好坏其影响是比较大的,针对当前的乡镇档案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人的能力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从意识和技能上都要定期的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起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时刻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的目标。
(四)健全相关的乡镇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监督对于工作效率提升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可以鼓励群众积极的进行监督和信息的反馈,这样可以有效的团结群众的力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乡镇档案部门的组织协调是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齐全完整的保障
(一)新农村建设的档案工作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并且需要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到的资料是完整、真实的。乡镇的档案部门通过多年的工作已经对于档案管理和信息搜集的每一个程序都十分的了解,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基础,因而在新农村建设的档案工作中,乡镇档案部门的全力配备是十分有用的,这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二)对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由乡镇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收集办法和收集范围,并依据新农村建设进程和周期实行定时更新,保证文件材料收集方法的适用性和收集范围的全面系统性。
三、乡镇档案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软硬件优势
(一)建立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作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外延,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可以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党和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惠民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借助其人员和设备条件,有的放矢地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从实际需要出发,理顺现行文件送交渠道,确保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以方便的利用形式为农民提供满意的服务。这种服务内容应包括各级政府印发的占地补偿、税费改革、土地承包、土地流转以及与种植、养殖有关的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科技信息。
(二)实行“村档镇管”。“村档镇管”,是指在不改变其档案所属权的前提下,统一的进行乡镇范围内的档案的有效管理,这样既可以减轻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同时也可以确保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各地区的档案管理的成本,在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的真正作用。可以通过定期的档案的移交工作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对于村级干部的职权和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职责的界定和实现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意义。
四、乡镇档案部门在综合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档案方面条件优越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分析,我们可以全面的利用当前的乡镇档案部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为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于系统性的地区历史档案的展示来带动农村地区的旅游,这样可以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建设好各地区的网站,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结语
通过对于乡镇档案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各种作用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乡镇档案部门的职能是比较多元化和实用的。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我们的乡镇档案部门仍然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改进和工作方法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你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先进技术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充分的发挥出乡镇档案部门的优势,从而为有效的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奉献出全部的力量。
前言:在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在不间断地推进着,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城乡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增加,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将城乡之间的差距进行缩减,平衡城乡之间的整体差距,成了首要问题。但是增减挂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整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就有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增减挂钩在我国的发展以及现有模式
1.1增减挂钩的发展
作为城乡建设的针对性政策,增减挂钩已经被提出很长时间[1]。并且有国务院下发的具体文件作为保证。增减挂钩政策首次推出时,主要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问题,为了能够将存量进行盘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遏制建设用地扩张的节奏,从而缓解农村用地的整体压力。在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文件中,逐渐将区域性试点范围进行扩大,截止到2008年,试点范围已经增加到了19个省份。针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相关细节性条款,也正在不断细化和完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政策性支持,能够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民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或者生活。这一政策不仅能够对农民耕地进行保护,同时还能够使得耕地质量得到强化,使得土地结构更加科学。
1.2增减挂钩政策的现有模式
增减挂钩政策是我国在针对建设用地,进行具体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独创出来的管理机制[2]。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特色,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教训可以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在增减政策体系中,并不存在标准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以当地现实情况作为基础,在政策推进过程中进行摸索式前进。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得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应有价值。总体来讲,能够将应用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①城郊并居型:这种类型主要针对一线城市而言,在这一地区针对城市以及农村的用地情况进行具体整理和统筹规划,在增减挂钩政策的作用下,农民居住点将会得到整理,从而使得城市建设能够得到充足的用地,并能够保障农民的相关社会权益。
②场镇向聚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位于小场镇附近的村落而言,在城镇规划的基础上使农民居住点能够以向场镇为中心进行聚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用地进行充分利用,使得二三产业能够得到开发。
③村落搬迁型: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并且频发灾害性事故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全部搬迁处理,在此基础上对遗留的用地进行利用和开发,从而能够使得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④拆旧建新型:这种模式针对地广人稀的农村而言,存在着大量的限制用地空间,用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在增减挂钩政策的作用下,对相关用地进行重新开垦,或者进行城镇建设。
⑤合村定居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居民的整体分布相对散乱,并且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将不同村落进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及具体的公共建设。这样一来,农村的基础性条件将能够得到初步改善,在此基础上,促进城镇建设。
二、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
2.1政策定义
增减挂钩政策具体是针对用地规划而言,针对农村用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能够在保证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为城镇建设流出充足的空间,使得在农村和城镇之间能够成立共同的项目区,从而实现对相关用地更加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得用地发挥出高质量的耕地效果,还能够推进城镇建设,强化城乡用地的合理性。
2.2政策的本质
在我国进行具体的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有限的用地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3]。这样一来使用过程中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益,这样一来使得农村以及城镇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得农业和工业能够得到同时发展。增减挂钩政策的本质是能够使得农村和城镇能够在权利上保持均等,利益上分配更加平衡,同时能够共同履行相关义务,使得城乡发展能够更加协调,更加平衡。
2.3政策的意义
在城镇建设强力推进过程中,严重威胁到了农村的用地情况,为了能够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效化解,增减挂钩政策应运而生。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得城镇建设得到更加快速地推进,并使得土地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运用,使得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同时还平衡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三、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村的整体面貌进行了改善,农民开始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居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整体来讲面貌较为落后,缺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庄的整体分布毫无章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能够使得农村整体面貌有所改善,借助城镇化建设,来对农村相关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的整体局面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农村能够得到科学布局,并能够集中力量来对农村进行开发和建设。
另外,在增减挂钩政策的带动下,农村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同时还将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以及质量全面提升。伴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开始呈现出了差异化的开发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率,影响了土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土地得到集中管理和开发,使得土地开发利用成效更加显著。
结语:在进行具体的城乡建设过程中,推行增减挂钩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进行缓解,同时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这样一来城县之间存在的差距,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小,并且能够平衡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权利和义务都能够均等,从而全面建设起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返乡创业人员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铸就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磨练了意志和耐力,素质相对较高;而且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了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创业的冲动和信念。
因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而且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这些农民工知道返乡创业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可以保证其较高的成功率和预期的回报;返乡农民工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这片广阔的天地就是他们的舞台,返乡农民工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尽显风采。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4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1%。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成为从更高层次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与做法。
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开拓就业门路 延长产业价值链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这些摆脱了土地束缚的农民如果全部涌向城市,就会造成极大的容纳压力和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为广大农村地区就地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近解决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很多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创业的农民工还带回来了很多大城市的新思想,这也影响了很多农民。
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向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农民工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农民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据调查,农民工有5万元就可以做生意,有10万元就可以办企业,而且70%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样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建立,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改变了农业以农为主的传统局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另外,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他们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无疑会以很低的成本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
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的行业与他们务工的行业基本相同,比较集中于食品、农产品加工、餐饮、运输等行业,他们在城里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本对返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必须要有效地分流和安置,必须有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而大中城市不可能完成上亿的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工作,必须就地转移安置,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也是一条解决农业过剩人口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