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文化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文化建设

篇1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

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孕育了“厚积笃行、创新超越”的学校精神,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凝聚、提炼、发展自身的价值理念,确立了“让师生诗意的栖居,让生命灵动的跳跃”的办学理念;树立了“高举诗意教育大旗,坚持文化铸校、质量立校、文明美校、师资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努力把学校办成校园和谐、管理精致、质量过硬、师资优良、特色鲜明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和省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崇德、尚美、和谐、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乐学、好问、善思、力行”的学风。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教育信条,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好书伴我成长,阅读点亮人生;只有专注和坚韧可以创造奇迹等。几经讨论修改,多方求教,以理念识别系统、视听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制度识别系统、特色识别系统五个版块为主的诗意文化手册便应运而生。在系列理念文化的引领下,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享受到职业生活的乐趣;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享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它为师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精心构思,打造优美静雅的环境文化

“一所学校的品味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园品味,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

20xx年,我校借海门市小学“达标创特”的东风,按省实验小学标准,配备有多媒体网络教室、音乐舞蹈室、诗社活动室等15个专用教室,高标准装备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演播室;将每个教室都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整个校园春天群卉争艳,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飘香,冬天白雪压枝,成为了师生诗意栖居的乐园。

走进我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苍翠的迎客松和镌刻着学校精神的金牛伏枥石,左侧的南花园矗立着象征学校精神的标志性雕塑——“超越”,南花园的北边是“u”形教学楼和综合楼;右侧是标准的250米环行跑道,与学校的花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综合楼上,精心布置了名诗、名画、名星、名曲、名著,美其名曰:“五名工程”,让学生耳濡目染名家的风采,激发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教学楼三楼栏杆的铝塑板上设计了学生喜欢的童书介绍,让书籍成为学生永远的朋友。作为诗意校园的“重头戏”——诗苑,它的的北边是用木板刻成的古典诗词,南边是有关童诗的各种活动展示:有校园首届十佳小诗人介绍,有近年来学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优秀诗作,有参加小诗人夏令营活动的精彩瞬间……古代与现代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辉映,构成了学校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空间和智慧空间。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园“好玩儿”电视台、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弘謇杯”民族精神传承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行为规范示范班、书香班级、诗意少年评选;组织教师进行个人形象设计,征集学生格言,促进师生自我激励、主动发展。诗意环境文化建设使学校做到了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景景育人,润物无声,生机盎然、催人奋进。

三、以人为本,构建刚柔相济的管理文化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实验人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追求。”我校秉承“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原则,落实“管理无大事,细节定成败”即从大处着眼,勾绘共同愿景;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重目标,凝聚人。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重生成与实施规划,形成共同的愿景。学校每年的年度工作目标都由教代会全体教师表决通过;教师发展规划和个人工作目标均由校长室与教师协商确定;期末举行教师目标达成情况述评会,年末开展“平小十大超越”评选。引导教师将工作与实现自我价值相联系,让“厚积笃行,创新超越”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2)重制度,规范人。制度建设是组织发展和效 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诗意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按“合法、合情、合理”的要求,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编印成册,让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能及时、清晰地呈现在教师面前,增加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将重要的制度和规范,如《平小教师形象》、《平小学生一日常规》等,张贴于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3)重执行,塑造人。如果没有执行,任何好的计划都是零。为强化执行,我们要求学校的管理团队要践行“四好”。一是计划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作精密安排,明确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去做,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二是布置好。我们要求行政布置工作时一定要简单明了,指令明确,如果任务复杂,可以把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完成时间、责任人及何时检查等做成ppt,到时放映简述即可。三是督查好。校长督查行政,将每周的各项工作分工到人,周末进行完成情况星级评定;行政督查教师,教学和德育两条先值班行政,巡视查看条线人员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沟通,及时整改,月末组织教师百分考核。第四,总结好。为了让大家能做好以后的工作,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适时进行客观性评价。月末各行政人员都要整体反思条线工作,形成工作总结电子文稿,在校务会议上进行本月工作反馈,并组织行政人员考核,接受教师监督。

(4)重氛围,发展人。我们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果分享,智慧碰撞,引领教师在团队中成长。以超越者俱乐部为平台,以“读:主题阅读+集体共读+自由选读;行:集体研讨+课堂比武+多维交流;写:教育随笔+案例反思+专业论文;研:省市课题+微型课题+课程研发”为途径,不断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做到文化发展学校,文化浸润教师。

四、打造品牌,孕育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我校独具个性的童诗特色文化,是学校诗意文化建设的源头和基石。学校的童诗教育以课程、行为、活动为三大核心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丰富着童诗特色的内涵。

学校特色核心组教师在学习国内外童诗教学经验,于20xx年暑期编辑出版了童诗校本教材《种太阳》。全套教材共分低、中、高三册,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童诗的一系列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结合南通市级课题《儿童诗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学校积极开展童诗和数学、品德、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整合研究,形成了《我要做好孩子》、《我为童诗做动画》等十多节童诗与学科整合优质课例,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篇2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70-01

前言

校园是师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塑造学生品行,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然而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较为落后,阻碍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应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农村小学夯实文化基础,利用先进观念加强农村小学的文化建设。本文对相关问题做了调查,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农村小学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办学宗旨,能够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农村小学应本着学生身心健康第一的办学宗旨,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构建独具一格的小学校园文化。

二、农村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正确的文化建设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进行完善。由于农村小学物质匮乏,经济能力有限,使得多数农村小学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或者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简陋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小学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小学多处在偏远地区,很多观念与时代不相符,这就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时代的先进思想灌输到农村校园,学校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将民族和社会文化作为主要的建设核心。我校自2012年集中办学以来,始终秉承“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当教师满意的学生、创社会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品味。

(1)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教师节、“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学校能够拥有自己的文化建设核心,同时也能够保证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时俱进。(2)重视文化育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各班师生共同参与,自主设计,充分展现了和谐、文明的班级文化环境。达到了年组有主题、班级有特色,形成了“墙壁说话、环境育人”的文化氛围。(3)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共组建了剪纸、绘画、跳绳、舞蹈、乐器、乒乓球等几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才艺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4)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举办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5)创办校报《曙光》,办校刊校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师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创编了《曙光》报,它象征着美好的前景,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愿景。(6)建设荣誉室,努力把学校历史的变迁,厚重的文化,进行收藏、整理、传承,需要后人一代接一代地发扬。荣誉室可以有效地激活全体师生的荣誉心理和进取心理,可以长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刻苦学习。

2.优化农村校园教学环境

目前,有一部分农村学校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但是多数学校的设施還没有完善。没有达到标准化建设,更谈不上均衡发展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些薄弱学校的设施建设,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有关部门整合现有的资源,不仅要进行完善的建设,还要加强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标准、达到均衡发展。

3.强化教师总体素质提高

学校的基础建设进行推进,还要增强师资团队的力量,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整个教师的队伍当中,缺乏思想上进,思想纯洁,思想先进的教师,教师应该弘扬奉献精神,形成良好校园风气。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的尊重学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特殊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观念,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结束语

农村小学很多观念都不能够与时俱进,虽然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阻碍重重,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秉承健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寓教于乐,积极向上,就能够创办具有独特魅力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减少城乡差距,促进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永俊.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5). 

篇3

一、调查的方式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旺茂镇玉李村小学和旺茂镇中心小学部分师生。

(二)调查方式

1.访谈法:根据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方案,编制访谈提纲,对师生进行访谈。

2.观察法。参观校园,记录校园环境建设情况。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课堂教学文化品性、教师教学文化理念以及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期待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

(一)旺茂镇玉李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现状

1.办学理念: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乐园,使学生喜欢来学校,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校训:文明守纪,团结奋进;校风:尊师爱生,求实创新;教风:勤恳耐心,探索创新;学风:勤学好问,多思求解

3.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地址位于农村,各种基础设施较差,学校除了一栋教学楼,一块空地,一个升旗台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硬件设施,没有标准的操场,篮球场。

4.学校制度建设:基本是口头制度,暂无明文规定

5.基于学校文化的课堂教学文化品性

每周一安排写字课,每周二经典朗读,每周三阅读,每周四才艺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定期编写校本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6.教师学校文化理念

教师具有较明确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并且积极投身于其中。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学校的文化理念。该学校最大的特色是双语教学,学校将英语渗透到到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会在日常和学生说英语。

(二)旺茂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现状

1.办学理念与特色发展定位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发展

特色发展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极具现代化的人文教育特色学校,让师生享受到“美的教育”。

2.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团结求实,勤奋向上;校风:文明和谐,活泼进取;教风:严谨博学,开拓创新;学风:谦虚好学,积极进步

3.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较好,有教学楼3栋,教师住宅2栋,3个标准篮球场,15张乒乓球台,单杠双杠1套,1个标准沙坑,校园环境布局合理规范。

学校拥有校徽,但是没有标志性建筑,墙上喷绘的“教育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标语倒是十分醒目。此外,校园内果树丛生,为校园增添许多绿茵。

4.学校制度建设

校长以人文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校长每天“三巡”,巡各班教室,巡教师办公,巡校园环境。班主任及副班主任也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5.教师学校文化理念

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无较多的了解,也无法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对本校的教学活动掌握的很深,了解的也很深。但是对学校的特色活动了解并不多,认为一些很多学校都有的活动为本校的特色,教师平时的注意力对集中在了日常的教学之中。

6.学生学校文化理念

受客家文化影响,学生多才多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乐于分享,懂得感恩。

(三)旺茂镇玉李村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现

1.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双语教学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教师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2.在双语教材编写方面,教材的阶段性不明显,连接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编写。

3.在教师队伍方面,教师的资历较一般,很多教师没有进修的机会。此外,教师的数量短缺,多呈现一位老师教多门课或者多个年级的情况。学校短缺美术及音乐教师。4.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全校一共三十多位教师,有十几位教师顶着学校的编制在外校上课,新老师进不来,导致学校师资短缺。5.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硬件设备短缺。6.校园环境建设急需改善,教室环境简陋,需要精心布置。7.学生没有进行才艺展示的专门舞台。此外,才艺展示每周仅有半小时,对学生来说有些短暂。8.教师工作繁重,每天的上课文字记录已经沦为应付检查的苦差事。9.教职工住宿条件极其简陋。10.学校缺乏体育活动。11.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尚未明显的针对自身的规章制度,很多制度处于口头表达阶段,执行力不理想。

(四)旺茂镇中心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现

1.教师的数量短缺,多呈现一位老师教多门课或者多个年级的情况。学校短缺美术、音乐及体育教师。此外教师的业余生活单调,很多教师已经缺乏对工作的热情,激情。2.教师的资历较一般,但每学期有二三十名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3.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影响教学质量。

三、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一)旺茂镇玉李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篇4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品牌,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就目前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小学校园的长远发展。

一、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小学校园中形成的以“和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它也是在校园中形成的一种和睦、协调、公平的校园氛围。由此可见,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活泼融洽、友爱和睦的人际环境和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促进师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不同小学其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德育价值不足

小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外在的标志,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体,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校园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的,因此,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但当前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是校园花草树木的种植与修理或是校园标语的创造与宣传或是校园建筑的翻新与扩建,等等。可见,不少人对小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认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这对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案例1: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舞台。教室设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教室设置的好坏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高效与否也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忽略了通过教室这一物质文化载体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室里的扫帚、拖把也有未清洗就乱丢在教室后门的角落里,天气炎热的时候散发出股股难闻的味道。教室的墙壁上也有被学生随意涂鸦的痕迹,校园不和谐现象随处可见。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任凭德育管理者口头上对小学生如何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也难以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德育思想不够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和品牌,它是经过学校几代人积累并不断被师生认同的结果。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内质和精神积淀为基础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氛围并逐步进化为群体的自觉行动,因此,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主要包括校训、校歌的提炼,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它是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肉体,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是初升的太阳,其可塑性非常大,所以,精神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很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弱精神”现象。

案例2:

校训是一所学价值理念的表现,它表达了学校对师生的殷切期望,也传达出了学校的精神追求。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校训无内涵,形式化趋势较严重,学校在创设校训时并没有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训特色不明显,学生对校训也知之甚少。在对小学生调查“是否知道学校校训”时,有90%的小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或记不清楚。从调查可知,学生对校训这一精神文化没什么感觉,更不要说校训会对他们产生什么道德教育了。在调查中,小学生对校歌的反应也差不多。而对于“校徽”,很多小学生也表示并不理解校徽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学校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度不够,归根结底便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发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功效。

二、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德育价值不足和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我们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便要坚持以德育为基点,通过建构小学和谐校园文化来实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改变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活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鉴于此,校园管理者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便要注重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并以此为契机来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的建构不仅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还包括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利用。因此,我们在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过程中既要优化校园环境又要促进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案例3:

校园环境的创造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风貌的外在表现首先便是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净化上,因此,要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便要创造“五无”的校园环境,即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门窗无积尘、桌椅无刻印、卫生无死角。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实际行动来指引小学生,感染小学生,让小学生深刻意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为今后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注重教室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在教室中开辟“图书角”“学习角”“才艺展示台”“心愿墙”等来鼓励小学生积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受潜移默化地感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后角摆放节能箱、废品回收箱以此来提醒小学生进行垃圾分离、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这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可以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何乐而不为?

2.打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所以,为了实现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管理者就必须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精神实质,以便适应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校园管理者必须注重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优良的校风来提高办学质量,以良好的教风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良好的学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精心打造出“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案例4:

校风是教育优质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建构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它充分展示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有利于每一位校园人日益巩固其集体感受,形成集体成员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从而防御不良心理倾向或行为的产生。为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首抓校风的建设。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便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小学新生进行德育教育,让新生穿着校服、唱着校歌听取学校对校徽、校旗含义的解读,以此来开展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感受到身上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不断创新校风的建设理念,以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宗旨不断革新校风建设理念,以便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多样的变化,展现校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推动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胜.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2]李建明.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J].改革开放,2009(6).

篇5

一、音乐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一)音乐的艺术

声音、时间、表现、情感、联想,这些都是音乐的艺术。音乐以声音为素材,通过节奏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层次等手法来诠释人物的情感,表达物体的形象。脑海中的情境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音乐而发挥想象。比如:听到《十里埋伏》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想到其中的壮观与士兵们拼搏的场景;听到《葬花吟》会感受到林黛玉看到花儿掉落时惋惜的心情。

(二)音乐教育的创造性

音乐在人们的创造中起着引导、强化、调节和补偿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让学生们对音乐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在第一章中采用悲壮的气氛,第二章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模式,用快板代替慢板,表现出了为抗争奋斗的,伟大的英雄主义情怀。对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音乐的发展进入了另一种境界。

二、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建设的可能性

小学的音乐教育对学生具有引导性、激励性、美化性和凝聚性。“真、善、美”是音乐的重要品质。音乐通过声音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通过情感来引导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们的心智,提高学生们分辨美丑的能力。学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比如说:在学校组织一些舞蹈、合唱、乐器等社团,定期举办一些表演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增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还能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们在具备了演唱与演奏的技能之后,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以后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校园的美化之中来,使学校的建设得到完善。

三、小学音乐促进校园建设可行性的探讨

(一)丰富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活动是让学生们参与到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学校可以建立声乐团,让一些喜欢声乐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每周升国旗的时候演奏国歌、在运动会和平时的校园活动之中扮演演奏者的角色,让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中明白音乐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对音乐的发展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的信心得到提升,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一些舞蹈、合唱等社团的建立,不仅能让学生综合素质的得到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融入文化气息

1.改进教学结构

以前的音乐教学基本上只是局限于课堂上,教学的方式单一、死板。小学生的自觉性不高,难以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强,对于音乐的学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老师在教学之中可以运用这些多媒体设备来播放一些多彩的画面、欣赏一些有趣的视频,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一些角色等来提高音乐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将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动画里面的场景相结合,明白其中的意义。

2.结合人文素材,拓宽教学内容

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引进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说:老师在对贝多芬的《月光》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德国的歌舞、话剧等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当时的现状进行思考。收集一些贝多芬的照片、介绍贝多芬的生平、然后让学生们体会贝多芬在一种复杂却坎坷的时代中长大却仍旧坚持创造的精神,最后再对贝多芬的作品进行学习。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贝多芬的认识,还拓宽了学生们对于德国的认识,为其它音乐的学习之打下基础。

(三)创建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交流

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提供足够的音乐平台来供学生们学习。比如:建立专门的舞蹈室、音乐室、器乐室,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中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使用;老师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并对这些特长进行培养;学生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发现学生们对音乐的见解并加以引导等,都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方式,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小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之中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一种艺术,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载体,一种精神文化进步的体现。因此小学文化在发展的同时,音乐教育对学校文化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的发展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温滇.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J].2014,(01).

篇6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强调通过文化构建来引导学校各成员的行为,使学校成员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与理想的追求,自觉地把组织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从而保证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一个有着良好学校文化的学校,会使孩子们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受到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的。在这种学校文化中,寄托了学校成员共同的理想、希望、追求。同学之间互助互爱、团结向上。师生之间,学生敬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同事之间平等互助,相互交流,共同探究。这种氛围使大家感到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从而紧紧把师生凝聚在一起。

(三)陶冶功能。

学校文化创造了陶冶人们心灵的精神环境,恰如“春风化雨润无声”,学校文化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悄悄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在一片文化的土壤里面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作为学校工作人员来说,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员工,作为社会人,他们在学校之外扮演者各种角色,会沾染到各种社会风气。但是一旦踏入校园,在这个环境里,在学校文化的空气中,他们的趋向都将转向为学校的发展而工作,为学校“育人”的目的而工作。这种被学校文化自然陶冶出来的心性将比任何强制的规章制度都要深入人心。

(四)约束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文化,它通过无形的意志把师生的利益,理想、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学校文化的内容与建设

学校文化又可细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

(一)教师文化。

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他们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更为重要。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中,既有丢下学生逃命的“范跑跑”,也有因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两种教师文化显而易见。当前,由于整个社会的浮躁气氛,使得很多老师失去了这个职业纯洁崇高的品质,师德的缺失变成了无可奈何的现象。教师以追求自身利益从事着教学工作,对学生没有关爱,甚至出现了很多虐童事件。

(二)学生文化。

小学学校的学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学校领导,教师的影响,毕竟小学生的创造力还无法使他们完全不依靠成人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即使有的“文化”是被学生所发现或者创造,也得依靠成人的整理和归纳才能形成学生所共同的文化。所以,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群体里兴起的这些闪光点。

(三)课程文化。

与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有所不同,课程文化不是局限在某一特定的群体中,而是以群体间的关系和活动为载体,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文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不同的学校,要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文化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小学的课程安排不及中学紧凑,这给了校本课程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以开发一些技能性课程,如手工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开发一些国学课,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会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快乐。

(四)物质文化。

学校是学生阶段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小学,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课堂,还是学生玩耍的乐园,更是学生成长的天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小学都很注重物质建设,并使之上升为学校的招牌文化。物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文化,能被人们直接的感官到。当家长为子女择校时或者外来人员参观学校时,学校所展现的物质文化是人们最直接的一个评判。另一方面,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化会赋予学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五)精神文化。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精神文化都是引导组织走向的根本力量。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的精神文化常常借助校歌、校训、校徽等形式表达出来,从领导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身上体现出来。例如河北石家庄市石纺路小学秉承明德求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书法载道,翰墨育人为办学特色,遵循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校训,积淀文化、内涵发展。

篇7

学校文化代表学校的组织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组织氛围。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石欧在《学校文化学引论》中将学校文化看作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也是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取向和风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观点,高校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师生价值观及处事方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起初的校园文化概念反映的主要是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譬如,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学校文化则更注重学校以及学校培养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氛。因此,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践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品德优良、知识过硬的创新人才;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有特色的高校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规范高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好的制度文化能规范高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操守,维护高校正确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规范各项制度。

(三)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平等、充满朝气的精神环境,一是增加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更好将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文化知识,更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四)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建设名校不是建造豪华阔气的大楼,名校的底蕴需要德学兼备的师生不断的积淀,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学校发展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当前高校学校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较功利。

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部分高校妄图通过物质环境改善快速提升学校文化,投入资金建造楼宇、园林景观、盲目升级硬件设备等,结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依旧空虚。

(二)部分高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较片面。

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较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于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更注重就业水平、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更注重获奖名次和次数。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价值追求等方面考虑较少,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

(三)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亮点。

校训可以看作高校独立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部分高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校训在校园内体现的频率较少,二是部分高校校训缺乏亮点,雷同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⑦大量相似的校训犹如空喊的口号,更使众多高校丧失了个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参与程度有限。

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因素,一是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科层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规划发展决策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二是有些教师因授课任务和评定职称压力占据了自身大量时间,缺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力;三是部分学生被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所累,对于学校事务关注度不足。缺少了这两大建设学校文化的一线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方向难免会出现偏差。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高校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高校发展方向不是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培养只会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工厂。高校建设学校文化,从大的方向来说,必须坚持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从办学质量来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稳定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气质、品德修为等长远发展。要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培养适应时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不能一窝蜂的照搬照抄,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机械的复制无法建立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分清自身发展现状,寻找个性、差异和特点。其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学校传统,也重视时代进程。制度不仅要起到限制约束作用,也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加强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代表高校价值追求的精华,要审慎确定,人云亦云就削弱校训的意义了。另外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不要让校训仅停留在学生证上,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体会,把校训作为求学乃至是做人的真实行动,把校训的力量发挥出来。

篇8

坚持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校情出发,突出特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整体构思

1、体现人文精神。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和人文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规范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弘扬惟义精神。使师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的惟义精神、“做人要正大光明,做事要认真负责,做学问要精益求精”的惟义风范、“业精于勤,业精于恒”的惟义工作态度。

3、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促进学校和谐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逐步构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持续、健康发展的茶亭小学。

三、目标任务

结合学校校训,科学命名校园内各幢建筑楼名称;加强学校各办公室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学校走廊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四、目标要求

1、要有文化品位,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要施展;教师要有文化涵养,教学的个性和特长要展现;学生要有文化素质,个性和特长要表现;学校要有文化氛围,特色和优势要体现。

2、形成学校特色,在管理、教学、活动、环境等方面追求文化,张扬个性。

3、每一项文化建设要有机融入惟义精神。

五、具体思路

(一)各建筑楼命名思路:

1、行政楼命名为“惟义楼”。一是彰显学校弘扬“惟义精神”的目标;二是激励广大师生向本地科学家杨惟义学习,学习他“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的惟义精神、“做人要正大光明,做事要认真负责,做学问要精益求精”的惟义风范、“业精于勤,业精于恒”的工作态度。

2、教师办公楼命名为“立德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学思想;激励教师树立“德高为世范,艺高为人师”的教师风范。

3、旧教学楼命名为“明志楼”。意蕴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抱负和志向。

4、新教学楼命名为“励学楼”。意蕴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治学、勤奋好学,乐学上进的学习品质。

5、学生宿舍楼命名为“敦行楼”。意蕴敦促广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礼仪美德等行为习惯;

(二)办公室文化建设思路:

创意上要简洁、大方、美观。要体现符合部门、学科、教师共性特点;并要找准与惟义精神、惟义风范、惟义工作态度及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校训(楼名)、教风的结合点整合布置。基本内容应包括办公室门牌、醒目的办公室标语、工作人员名单、职责、周工作行事安排、作息时间表、与办公室人员工作有关的图片或名人名言等。

建议教务处体现“管理育人”思想;政教处体现“以德育人”思想;总务处体现“服务育人”思想;教研处体现“智慧育人”思想;教师办公室体现“爱心育人”思想。

(三)班级文化建设思路:

倡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要注意得体,要体现温馨和谐,要具灵动性、要富有生机。要突出知识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要关注班级学段特点;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班级学生特点;要有机渗透惟义精神与风范;要结合校训(楼名)、学风、班风等整合布置。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活动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其基本内容应包括班级标志(门牌)、班风、班规(班级管理制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学生值日安排表、背书表、学生星级评价表、学生作品(特长)展示栏、图书角、卫生角、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科学家(名人)画像或名人名言等。

(四)走廊文化建设思路:

设计创意应清新醒目、简洁大方、色彩和谐,要以创设“文化长廊”为指导思想。要突出人文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关注楼层学生特点及年龄特征;要有机渗透惟义精神与风范;要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楼名)、校风的结合点整合布置。基本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学校特色(图片)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图片)剪影、国学知识、富有教育意义又富有情趣的精典小故事(或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佳句图片等;板梯楼道处墙面可设置楼层标志、温馨提示(标语、图片)或老师的话等。

(五)寝室文化建设思路:

理念上应着力体现“室雅人和美”,要营造和谐氛围,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同样要简洁美观。布置要关注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道德品行养成的培养,内容要突出人文性、知识性,要富有教育意义。基本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考虑:醒目的寝室标志(门牌)、寝室住宿生名单(注明寝室长)、寝室(包括内务)管理制度、寝室值日安排表、作息时间表、温馨提示语或图片等。

(六)活动文化建设思路:

1、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

2、规范每周升国旗仪式、抓好“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3、定期开展学生入学序列教育活动:学习校规、向同学介绍自己、才艺展示、干部竞聘等。

4、切实强化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班约制定、教室布置、值日督查、文体赛事、班级周报、手抄报、特色班级评选等。

5、积极组织学校社团队活动: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

6、定期举办校园“三节”活动: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

7、精心组织实践外出活动: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和消防演习等体验式教育活动。

8、依托“精读百书”、国学教育及各种读书活动,积极开展学生文化学习、讨论活动:讲故事、命题作文、演讲、朗读、征文比赛、主题答辩、知识竞赛等。

(七)环境文化建设思路:

1、规划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校园整体的环境布置做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请有关专业人员对校园整体布局进行规划与设计。

2、优化校园环境。巧妙设计各景点,科学安排绿化带,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

3、在校园内多方式呈现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茶小人的教育品质。

4、建好学校宣传栏。进一步健全、更新宣传栏内容,充分体现人文性、时代性、教育性及学校特色。

5、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精心设计学校平面示意图,合理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办好学校校刊,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6、进一步健全优化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校园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7、努力构建数字校园。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及时学校发生的事件和师生活动最精彩的故事,

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交流平台。

六、组织与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各处室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为此,学校特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组织机构,领导、管理、协调、实施各部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1、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叶炳华

副组长:张冬梅、郑志华

执行组长:柯诗湖、王宏飞

组员:各办公室负责人、各班级班主任和骨干教师

2、目标任务责任人:见附表。

七、目标完成时间

1、建筑楼命名:20xx年10月中旬。

2、办公室文化建设:20xx年10月下旬。

3、班级文化建设:20xx年10月中旬。

篇9

一、确立校本观念,重构校园文化

从学校的存在意义上来,任何一所学校的存在都具有其独立性,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单靠嫁接,移植所能实现的。学校文化更是如此,就如同中华文化体系一样,离开这片土地就无所谓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即便是一所很小的小学,都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学生从小养成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将对其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校文化构建要靠自我觉悟、自我播种、自我发育、自我成熟,只有深深植根于学校,融入每一位成员心灵的信念和追求,才能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

从学校发展的意义上来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能量场。文化是一片土壤,是一种能量。无论是谁,他都在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汲取营养,在自己组织氛围中形成自己的优秀文化,有了这样的土壤,就能应对任何时事的变化,也就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失而受到致命的冲击。因为人才的流失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而无法带走组织所特有的文化,以及储藏在这一“文化场”无穷的能量。这种文化效应就如同一种能量场,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无时无刻的施加着一种无形的引力,辐射着无穷的能量,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园文化是教育整体和谐中的个性张扬

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关注人的生存,人的塑造和人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存在着个体特质。僵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违背辩证发展观的。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而这是仅仅用知识的填充无法实现的。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而换一角度来讲,就是学校要得到发展,很难想象一所观念守旧、制度落后、死气沉沉的学校里,教育改革将如何推进,学生、教师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能有多大,无非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三、校园文化是品牌、是旗帜

多少年来,由于受国情和教育体制的决定,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没有感觉到会面临生存的问题,因而总缺乏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教育产业化将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教育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冲击,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应对教育面临的国际化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确定了总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就学校本体来讲,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文化品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要义。

篇10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

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践行文化组成,是指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养成教育,受益终生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因此,在这一教育关键时期,要特别重视养成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上面,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弘扬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该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共同特征。小学阶段是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要打破封闭的教室,回归社会,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积极的文化养分熏陶和浇灌他们。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既是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文化素质等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排斥、不放弃任何一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智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发展。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健康、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乐观、勇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

3.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经过几任校长,数十年一贯的坚持,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学校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2010年选送的学生作品“山里孩子乐翻天”获得教育部嘉奖……现总结其部分经验,以资交流借鉴。

1.形式多样,主题鲜明

该校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读书文化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小学生阅读手册》,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弘扬国学文化,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该校决策者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在创设校园文化时,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提炼优化本校的文化理念,精心规划和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包含该校文化内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合理的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3.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