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1: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俗体育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据专家研究是早在西晋末年、特别是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宋、元、明几代汉人南迁于今天闽粤赣交界之山区,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系。这个民系较之后来在中国北方形成的汉民族更具传统性,粗略地说,北方保留了汉民族的器物文化,而客家人更偏重于汉民族的精神文化。从客家内部经济、文化交往来看,赣州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锚地”,约从晚唐元和至北宋末崇宁年间开始有大量汉民迁入。《隋书・经籍志》说:“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天下所有的民族,各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独有的风俗。客家民俗体育是指客家人聚居区经过漫长时间所形成特有的体育活动、习俗。赣南客家历史文化悠久,蕴涵民俗体育种类繁多,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很多均为其它民系包括其它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体育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寻乌香火龙、信丰大阿子孙龙、中村傩戏、白鹭抢打轿、崇义三节龙等等。它们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既表现了客家人的情怀,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很多的民俗体育种类已面临消失和失传。
一 民俗体育概念
首先,民俗体育与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其次,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联系;再次,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最后,民俗体育是那些民间体育中已约定俗成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本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是指在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由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依托民俗节日产生发展的民间体育,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联,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
二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形成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客家先民自秦始皇时期历经6次大规模的中原南迁,南北文化交融荟萃,将中原文化与赣南本土文化共同构建客家民系的鲜明特征。赣南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体育文化,客家民俗体育活动是客家民系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客家民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赣南客家远古时起就有各种祭奠、祈求、纪念、庆祝等群众性活动。在反映当地风俗习惯的活动和节令、节日期间,民俗体育应运而生,同时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风俗、审美意识,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1 迁徙混融产生
客家民系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交汇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客家文化的主体要素,同时融合了迁居地畲、瑶、僚、蛋等土著文化,从而使客家文化不仅具有汉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共同性和丰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由于民性构成的混融特性,导致了文化构成的混融特性,因此其民俗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总体而言,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民间体育,如扭秧歌、踩高跷等大多由北方而来,马灯舞由江浙一带传入。当然,客家人聚集区原属南蛮之地,独具地方色彩的民间体育亦是保留原样式或多元混融。如“九狮拜象”,流传于上犹县营前镇,那里是赣南客家人中一个典型的聚落区,既有南宋以来的“老客家”,也有明末清初从粤东等地迁来的“新客家”。九狮拜象即在新客引入的龙灯、狮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节庆风俗发展起来的大型灯彩活动,由1龙、9狮、1象、1麒麟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麒麟狮象团龙”寓意团结和合、万众一心,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老客家共处一个社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九狮拜象”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种现象与客家民系构成的混融性相一致。
2 山区农耕社会生活产生
客家地区地理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多山。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赣南客家人居住在中国南方武夷、南岭、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是山地开发和农业耕作,所居住的是依山而建的客家土楼,所娱乐的是劳动闲暇而唱的山歌。从生存环境的地理特征来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山区所创造的文化,因此山区社会生活与原始体育形态有着血肉联系,古代客家人居住的赣南地区人烟稀少、林菁深密,求生极为不易。为了生存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就必须以跑、跳、投掷、攀登等身体活动为基础,涉及采集、耕种、渔猎等多项内容。如客家的春摇、搭绳过涧、扁担顶力、滑草等民俗体育活动,都大量的保留了客家人生产活动的特征。可见生产劳动的需要是客家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3 宗教节庆产生
赣南客家人大体保留了汉族的传统节日,也增添了流迁过程中的节日,为传统节日注入了迁移居民的节俗内容。赣南地区许多民俗体育活动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节、花朝节、上已、寒食、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元旦等岁时节日以及庙会祭祀,与节庆礼仪及酬神、宗教、娱人相配套。如春节的舞龙、舞狮、舞马灯、调船灯等,清明踏青、端午闹龙舟,中秋“放孔明灯”等。而宗教信仰在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宗教信仰的宗教祭典活动内容丰富,具有客家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如庙会祭祀活动中的游烛龙、样古史、飞刀圈、划旱船、跳傩戏、遇火练、上刀山、鞭春牛等活动,无不体现了赣南客家人通过简单的运动形式达到娱悦天地、告慰祖先神灵以及驱鬼降妖的目的。
三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特征
任何地域文化,都是社会群体为了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系统。这些历史上创造出来的生存式样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则是汉民族的一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二者之间有同有异,同是共性,异是个性,同异之间又并非可以截然分开,共性寓于个性,个性体现共性。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以下特征:
1 生产性
在赣南客家地区传统体育活动中,处处可以流露出客家人基于生存的需要和生产的需要,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色,其中以休闲娱乐的项目居多,活动多与农耕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关。例如扳腰、滑草、搭绳过涧、扁担顶力等,这些人们喜爱的体育游戏,多半是劳动生产的休息间隙在田间地头里进行。独具特色的六子棋、鸡婆棋等赣南客家棋类,内容丰富多彩,但制作极为简单,随手在地上画一个棋盘,捡几颗石子、草棍之类当棋子,便可厮杀一番。赣南民俗体育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当地客家人长期以来赖以丰富生活、抒感、强身壮体、寄托希望、协调关系的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媒体,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2 多元性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文化,它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迁居地的畲、瑶、僚、蛋等土著以及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等要素,具有汉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共同性和丰富性,而且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因此,从不同类型的文化互动来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属于多元文化,在客家文化生态中,客家人更易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接受或传播一种文化,这当然取决于移民的数量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能量,多种文化产生碰撞、冲突、互动和融合。因此,移民是客家民系融合的动因。
3 地域性
赣南客家由于其迁徙历史、入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形成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有十几个纯客家县,而各县的民俗体育活动又各具特色。仅舞龙舞狮而言,赣南就有游烛龙、香火龙、竹篙火龙、板凳龙、滚龙、稻草龙、瑞龙、凌龙、青狮、梨狮、席狮等等,有些民俗体育项目甚至只在固定的村落才有,如白鹭村的抢打轿、营前村的九狮拜象、中村的傩戏等等。
4 传承性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来源于生活,并被人们世代相习,在群众生活中被反复遵照。它的传承性是靠心理信仰、传袭力量、习惯势力形成的约束力,而不是靠行政和法律。一项民俗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经流传演绎而难免变异,但其核心和主旨总有因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农耕生活、生产特点,如高脚赛跑、禾杆拔河、举石担、打石子、抬杠、春摇、落溏脚等,均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沿袭了农民的生产特点和要素,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传承的作用。
5 亲和性
从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说,在客家文化生态里,客家人更易形成强烈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文化意识。客家人同根共祖,世代漂流,四海为家,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但是,不管在何时何处,只要听到客家口音和谈论到客家民俗,亲切感就油然而生。客家人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遍布各县的乡镇舞龙舞狮队便体现了这种精神,春节和元宵节,各村各镇以宗族为单位组成舞龙舞狮队,集中到祠堂祭祖。这种活动不仅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满足了族人文化交往的需要,而且加深了族与族之间的联系。
6 变异性
赣南客家历史上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改土归流”后更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同时,它又处于几大文化的结合部,历史上就是河洛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各种土著文化也向其渗透。土著的民间体育文化也深受汉文化和相邻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畲、瑶、僚、蛋等土著传统体育活动中的龙舟竞渡、舞狮子、扭秧歌等就深受汉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影响,有的体育活动直接从汉族地区移植,最后变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梨狮、席狮、香火龙、踩高跷、打陀螺、踢毽子等。有的受到相邻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启发,有的运动项目本身就是这块土地上各族所共有的。如放孔明灯、叠罗汉、抢花炮、打牢钱、射弩、玩嬉灯等活动,在赣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盛行。赣南民俗体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内容、结构甚至模式变化的属性。当然其变异并非总是积极的,或全部是积极的。
四 结语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其自身突出的民族凝聚价值、独特的教育、健身、娱乐、竞技功能以及审美追求和极为丰富的民族情感内涵,它反映出独特的民系个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大都是通过口授身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被世人遗忘的境地。许多民俗体育项目已出现既无文字记载,又无技术传人的局面,一些项目甚至濒临灭绝。因此,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我们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弘扬赣南客家传统体育文化。从体育的视角展示客家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摸索出适合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繁荣发展的道路,促使其不断规范化、科学化,让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发展赣南地区体育事业、提高人们的身体文化素质以及为赣南地区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注: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766)。
参考文献:
[1] 周红兵:《客家风情》,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7-3612(2010)07-0039-04
A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 Folk Sport
HUANG Yongliang, FU Jiliang
(P.E. and Art Depart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31600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work and surveys, the origin an d background, types, ways and content of folk sport in Zhoushan Islands areyzed. It indicates that island folk sport has similar natures with land, such a sentertainment and body building, competitiveorientation, productiveorientat ion, dependency and culture, but also is oceanoriented, regional, heritageor iented and diversified, interactive and belief restraining. It originates fromthe special produc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islands.
Key words: island; folk sport; oce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现象作为文化的一 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活跃在民间的文化生活包括体育活动领域中。[1]
地处我国唯一的地市级海岛城市――浙江舟山市,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之口,境内 1 390座大小岛屿宛如撒在万顷东海洋面上的璀璨明珠,面积1440平方公里,区域内夏无酷 暑 ,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广阔的水域、细软平坦的沙滩,不但自然景观美,且海上风速 适度,水流平缓,其特有的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为体育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海岛群众体育源源流长,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海洋特点、海岛特色、时代特征、渔村风 情的海岛海洋民俗体育文化[2]。本课题对舟山海岛的民俗体育的产生与来历、类 型、方式、内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海岛与内陆的民间民俗体育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促 进海岛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舟山市“创建海洋体育文化名城” 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1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的产生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这“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 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一种运动风俗包含一个民 俗体育模式,当行为变成风俗的时候,也就是行业形式稳定的模式的时候”[3~4]。民俗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 5]因此,海洋 的自然条件、海岛的生活内容与方式、民俗习惯和心理信仰等都构成了海岛特色的民间民俗 体育。早在夏商周时期舟山先民使用的早期石器中,石刀、石锛、石斧等既是生产工具和武器 ,也是后来武术器械的雏形。舟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弹和石镞,与现代球类运动和弓 箭射击一脉相承。猎杀大鱼的索标,也是今天标枪的最早表现形式。舟山博物馆《古代史迹 陈列》厅内展示的一些刀、镞、剑等青铜兵器,形象地说明,舟山先民崇尚尚武精神。
古代舟山体育,它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特点外,还表现出浓郁的海岛特色。水上活动是 古代舟山先民最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据《吴越春秋》载:越人习水,以舟为车,以楫为 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种用舟楫搏击长风巨浪的方法,反映出古人已娴熟于航海、浮 水技能。《晋书•周处传》中说“(周)处投水搏蛟”,“投水”就是跳水。弄潮中的泅水技 术,“泅水”就是潜泳[2]。至今在盛产贻贝的嵊泗列岛,还广为袭传着被称为“ 攻淡菜” 的这种泅水技术。东海岛民广泛使用的弹涂船是渔民在涂面采集贝类、藻类、鱼虾的工具, 而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弹涂船是戚继光用来训练士兵追杀倭寇的装备。如今,伴随海岛旅游的不断兴起,“沙滩拔河”、“港湾垂钓”、“浅海网捕”、“弹 涂船速滑”、“挖沙蛤”、“打紫菜”、“海钓”、“潜水”、“堆沙”、“水上射击”、 “摇橹接力”、“沙
投稿日期:2009-01-10
基金项目:舟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基金项目(2006021)。
作者简介:黄永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管理。 滩自行车”、“海上下棋”、“船头拔河”、“舟山船拳”、“海上跳伞“等体 育健身项目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海上运动。它们既保持着古朴的民俗节令的神韵,又闪耀着新 时代的海洋光彩,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
2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竞技的类型、方式与内涵特征
2.1 船上竞技特征船上竞技是指这些民间民俗体育竞技是在船上发生的,也可说只能在船上才能发生,如 爬桅的主桅,抛缆的缆绳,摇船的橹,驶船的船,帆、舵等。
2.1.1 爬桅又称爬桅杆。《越绝书》中云:“以船不车,以楫为马,往者飘风,去则难 从 。”明代,帆船主桅上装有“兜椅”,渔民或水手常攀桅上“椅”而望风。这说明,爬桅的 行为在古代早已产生[6]。爬桅一靠体力,二靠手劲和脚劲,还要靠技巧。爬桅比 赛采用在 同一船桅上或同样规格的两个船桅上进行,以最早到达桅顶者为胜。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 代,木帆船大多改装成机帆船,船桅的作用可有可无,这种爬桅竞技也日趋消亡了。
2.1.2 摇橹摇橹其实是摇船比赛,一般在舢板或小对船上进行。《释名》中曰“橹,膂也 。用膂力然后舟行也。[6]”可见摇橹竞技主要是臂力和技能的比赛。摇橹比赛时 ,摇橹者 身穿背心、短裤,赤脚,一人、一橹,挥臂伎橹,划起陈陈浪花,再加上海螺号、摇橹号子 ,锣鼓声和呐喊声,顿使海湾沸腾一般。近年,沈家门渔港还举办过全国舢板摇橹比赛。
2.1.3 龙舟竞渡竞渡即划船比赛,主要器具是桨。不过,船为龙形或龙饰船身,不是一般 渔船。竞赛日子是特定的,即为端午。据传,温州渔村的竞渡习俗,源于古越族祭龙图腾的 一种仪式,直至明清时期才为纪念屈原的节庆活动。竞渡的实质,是划桨团队的体力和技能 比赛。
2.1.4 抛缆抛缆俗称抛缆绳,这是渔船靠岸带缆或渔船起网带煨固有的海上劳作行为。 当 渔船近岸而未靠岸之际,船上必须有人先从船头把缆抛上岸来,或直接抛进岸上的缆桩里, 或抛向岸上接缆人,由岸上接缆人把缆绳再套入缆桩[6]。比赛这种竞技,充满刺 激和挑战性。
2.1.5 拳术(船拳) 海岛人的拳术,在船上主要是船拳。据考 证,船拳起源于吴越春秋, 流 行于明清时期,是帮会中一种特殊拳种。它根据渔船舱面和船只行驶的特征而形成了似南拳 ,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效法水战,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 簸。传说明、清时舟山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大出风头,一些吃过苦头的倭寇、海盗还战 战兢兢地称之为“神拳”[2]。舟山在1993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武术节”和大型活 动中,船拳列为比赛和表演的项目之一。船上竞技还有升帆、车锚、撤网、拔网、叉鱼,过船、海上骑马战等,均是十分惊险而 刺激的。
2.2 海上竞技特征
2.2.1 船上跳水以船甲板为跳台,有高台和低台之分,所谓低台,则是从船甲板跳下,高 台则是从船后梢角或船前角顶,甚至从高于甲板的船鳖壳上跳下。跳水比赛,往往在同一条 船上进行,以跳得高,姿势美,入海腹不击水,水花不高为胜。
2.2.2 海上潜水潜水又叫泅水,潜泳,俗称“水底攻”。此技能的形成,乃与特定的生产 方式相关联。在嵊山和东极等岛屿,有些大的贻贝生长在礁岩的底部,约在海下3至4米处, 采贝必须潜入礁底才能采集,俗称“攻淡菜”。为此,这些岛屿的渔民,自幼就培养孩子具 备这方面的本领。比赛以最迟出水者为冠军。
2.2.3 海上游泳 游泳的技能,海岛人幼小受到训练。一般三 岁下海,先在海滩上学“闷头 游”、“狗爬式”,尔后从海滩上游向深海,直至游向抛在港湾里的渔船。以先上船者为胜 。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有矫健身手和游泳技能,还要有从水中上船,俗称“爬船”的技巧。据 传,在今东极岛还流传着一种抱着空洒坛踏海陆空游的姿式,雅称“太白醉酒游”[6 ]。 在嵊山枸杞岛,就有一种游向50 m外采得海中塑料或玻璃“浮子”后,再游回海岸的游戏, 俗称“海上采珠游”等等。
2.2.4 海上骑马 海上骑马战,则为一大人泅水在下,另一儿 童骑在泅水者背上,双方进行水战,其形式类似海上芭蕾,却比芭蕾惊险而猛烈。至于现代的水上竞技,如皮筏艇、海上摩托舰以及帆船、帆板、气垫船等等,类型就更 多更广泛了。
2.3 海滩竞技特征 海滩竞技是指在海滩上进行的民间竞技项目 ,分为沙滩和泥涂滩两种形式。
2.3.1 海滩摔跤 海岛人盛行海滩摔跤,有特殊原因:一是渔 民出海前在海滩候船,为打发 寂寞,相互摔跤取乐;二是青年渔民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相互比体力以决胜负;三是沙滩 质软,摔跤倒地,也无伤害,故盛行之。
2.3.2 海滩放鸢 海滩由于场面开阔、海风习习,非常便于放 鸢上天,同时放鸢是把悔气放 向远方海面,以保海岛的平安,因此海滩放鸢历来成为海岛人爱好和滩上竞技之一。每到清 明、立夏、中秋、重阳,形成了“滩头众人牵戏,空中满眼鸢飞”的壮丽场面。
2.3.3 海滩拔河 海滩拔河主要是场地大,倒地,也无伤害。 另外海滩拉船,船上拉网,均 要依靠手臂力量,并要众人参与,齐心合力。所以,海滩拔河实是对海上劳作行为的一种预 演和锻炼。
2.3.4 滑泥运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参与性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不同于滑雪和滑草。滑泥 需要具备行、滑、转向等技能,掌握平衡、速度和节奏。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在细腻的滩 涂上,在跳跳鱼蹦跳起伏的节奏中,滑泥运动的乐趣便一一展现出来了。
2.4 码头(岸上)竞技特征码头(岸上)竞技与船上和海滩竞技一样,都是一些生产性的竞技为主,与渔民的海上 劳作方式是息息相关。
2.4.1 拎石锁、举石墩在渔港码头上,可以看到做渔船大网的网坠或压舱石之用的石锁( 又称石柱)和石墩(又称石大刀)。渔民在岸上劳作之余,常常用此作臂力锻炼,或举行比 赛,获胜者称为大力士。
2.4.2 攀缘绳索当渔船靠渔港码头有一定距离,无小舢板摆渡时,渔民只得攀拉连接船上 和码头缆桩上的一条绳索下船,称之“攀缘绳索”。[6]这个竞技一要胆大,二要 灵巧,并要有较好的手力和脚力。以到达船上(或岸上)的时间最短促者为胜。
2.4.3 “抢窗角”、发生在张网作业渔区渔民在未下海挂网前,须在海滩上把四枝毛竹 扎 成一个个“方窗”,并相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四角方阵。“抢窗角”就在这方阵中进行。一 般是五人抢四个“窗角”,未抢到窗角者出局[6]。
2.4.4 “骑马打” 所谓“骑马打”,则是把若干人分成两组 , 各自背上负着一个小孩。下者为马,上者为兵,尔后叫阵、对打,模拟海滩大战,最后以讨 饶投降者为输。
3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同大陆内地民俗体育特征的异同点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在海洋、海 岛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海岛的民间民 俗体育不仅同内陆一样,具有娱乐健身性、竞争性、生产性、依附性和文化性特征,而且具 有涉海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交融性和信仰规约性的特征。
3.1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同大陆内地民俗体育的共同点
3.1.1 娱乐健身性民俗体育是一种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它着重于人的身心和情感愿 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对应大众,而是以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活动方式迎大 众,使人们在这些娱乐性的活动中,直接得到令人愉快的情感挥发。从因时因地,自由灵活 的娱乐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民俗体育,不仅把民俗体育融合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 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如七月半放水灯,谢洋节关帝庙会演菩萨戏以及“跳灶 ”中送灶神,虽为酬神,客观上却取得了娱人的效果。[7]而且在沿传中,经劳动 人民不断加工,提 高,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娱乐性。这种起源于先民庆祝丰收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的舞蹈, 在海岛仍普遍流行,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民俗体育活动的娱乐健身性体现得更加充 分。
3.1.2 竞争(技)性一项体育民俗,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生活中集体创造而形成的,并 为他们所普遍地遵循,进而得以传播。这种民俗体育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集体性、社会性 和竞争(技)性。沈家门民间民俗体育大会将渔港作赛场,码头成擂台,开展了“船头爬桅 杆”、“田间”插秧、“夫妻”海边拉网、捡“泥螺”、“船头抛蟹笼”、“海边提水”等 民俗体育项目的比赛。如捡“泥螺”,踏着经过改良好的“泥螺船”,比比谁捡得“泥螺” 多;“船头爬桅杆”,选手系好安全带,手脚并用,比比谁快速爬至桅杆顶;“船头抛蟹笼 ”,用力将手中的蟹笼抛下大海,比比谁抛得远等竞技性融于个人与集体于一 体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
3.1.3 生产性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形成,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具有实用性 的特点。海岛渔民以捕鱼为生,在特殊性海洋环境下,渔民一方面要调剂寂寞、劳作带来的 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在出海捕鱼和生产中少不了同大风大浪搏斗的技能。这种产生于劳动中 的某些技能在休渔期被渔民们运用于健身锻炼中,这就有了特有的具有“海腥味”十足的爬 桅、抛缆、摇橹等民俗体育活动。这些这些贴近渔民生产生活实际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一 方面是海上作业固有的程序与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渔业生产之需要,充分体现了渔家 人吃苦耐劳、凝聚合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3.1.4 依附性民俗体育具有强烈的节日依附性,这是所有民俗体育文化的共性。其目的 为 了节庆仪式中酬神与娱人的需要,如春节赛龙灯,清明踏清,立夏斗蛋,端午闹龙舟。[6]在传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体育游戏比赛和文艺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比较典型的有 浙江岱山中国海洋文化节祭海、休渔谢洋大典,舟山渔民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大海的热爱和 感恩之情。 护坛的渔网缓缓拉下,神圣的海坛向世人庄严地呈现;渔火天灯飘然升腾,镇 坛之宝――“定海神针”金光显现。鼓点激越,上百艘渔船浩浩荡荡地拢洋归港,数百位渔 民集聚一起,近千人踩街巡游,色彩缤纷的各种表演方队,洋溢着神圣海洋文化气息的傩舞 、礼祭乐舞表演。
3.1.5 文化性中国民间体育活动像一个文化意识团块,远古的竞技、娱乐、戏曲融为一体 ,从活动中还可以抽取出许多现代文艺的因子。有许多游戏是和传说一起传承下来的。民俗 活动裹夹在民间体育当中。将民俗心理、民俗精神、民族特色代代相传。通过参加集体性民 俗体育活动,它以极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 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个普通文化现象的运动势态。[7]海岛的民俗 体育也是 如此。如舟山海滩摔跤、海滩拔河、海滩放鸢,温州沿海的龙舟竞渡、以及舞龙等均与吴越 地区一脉相承,都反映了内陆吴越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海岛人的竞技游戏中,还表现出 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舟山的“赛泥马”、玉环的“戈石“游戏,相传都是明代抗倭名将 戚继光抗倭时所创,在战斗中都取得奇效;此外,温州沿海的龙舟竞渡很明显受”屈原投江 “的传说影响。海滩放茑则可推至春秋时期,韩信放纸茑,一曲楚歌散尽项羽子弟兵,更在 海岛家喻户晓。[6]
3.2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同大陆内地民俗体育的主要差异点
3.2.1 涉海性差异海岛作为被海水包围着的特殊陆地具有与大陆沿岸不同的海洋文化 形态 ,是随着海岛的经济发展而不断运动、变化的。它既表现了海洋文化的自身扬弃过程,也表 现了海洋文化的自身发展过程。[8]象渔俗文化、旅游文化、沙雕文化、海鲜美食 文化、古 建筑文化、海岛历史文化、佛教观音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舟山群岛所特有的海洋文化。涉海 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涉海性,既包括海洋的自然属性,又包括海洋的民俗体 育文化属性;海洋的自然属性是其民俗体育文化属性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这一基础和前提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也就无从产生。所谓“南人善舟, 北人善马”,海岛人开展的民间民俗 体育竞技活动充分体现了以涉海类项目为主,并与渔业劳作、生产相结合,如爬桅、升帆、 摇橹、抛缆、车锚、海上潜水、龙舟竞渡、海滩放鸢、拎石锁、举石墩等。同时特殊的海洋 环境使渔民喜欢在船上敲锣打鼓、打牌麻将以及吆酒令等游戏来调剂情绪之需要。这种涉海 性及其生产性的民俗体育特征是内陆所不具有的。
3.2.2 地域性差异我国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 的。我国各民族居住分布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体育民俗鲜明的地域性、气候性特征,“南人 善舟, 北人善马”,就是对民俗体育地域性的生动概括;而且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使相同的体育民俗事象也表现出各自地域的特色。[9]如:船拳在舟山称为舟山 船拳,而在湖州则称为湖州船拳,在江南则统称为江南船拳。海岛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船上、海上、滩涂、码头(岸上)上进行,特别 是在休渔期或渔船拢洋时开展类似船拳、船上跳水、海泳、潜水,滑泥运动等项目;而内陆 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则都在高山、平原广场、街道进行。如:放风筝、跳秧歌、射箭、赛马 等。
3.2.3 传承性和变异性差异民俗体育的传承,既是指时间上的纵向延伸,也指空间上的横 向分布。一项民俗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经流传演绎而难免变 异,但其核心和主旨总有因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代代相习,绵延传承。它对维系一个民 族的群体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10]海岛民俗体育作为被广大海岛民 众所传承 的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形态,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海岛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 是可以传播和扩布的。如舟山船拳经受了一种可称为“烙印”的传承洗礼,现列为浙江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体育民俗一旦形成并得以传播,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还成为一种 程序化的固定格式,并以这一格式传承。而民俗体育的变异性,与传承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特 征。由于民俗体育为民间集体藉口头或行为创造和传播的。因此,在流传中必然受到历史、 时代、社会、民族、地域及语言等种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异。如海岛民俗体育中的一些神话 传说,其变异性因口头语言的易变和没有物质载体而最为明显。早期的一些原始娱乐活动的 场地、器材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被现代的一些体育活动、器材所替代。[11]如:抛缆 、摇舢板接力、船拳结合了在水道表演的特点,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 ,这种变异无疑是民俗体育发展与再创造的原动力,促使体育民俗在不断变革中适应新的环 境,继续发挥其作用。
3.2.4 交融性和信仰规约性差异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民俗心理等造成各区域民间民俗 体 育的差异。北方人崇尚勇武、豪爽奔放,因此,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摔跤、奔跑、搏 斗、举重等;南方人的性格趋于平和而细腻,富有思考,擅长心智活动类和技巧型项目,如 游泳、海滩放鸢、海滩拔河、弈棋等。[12]而海岛的民间民俗体育在很大程度上结 合了海 岛与内陆的特点,具有交融性和信仰规规约性。尤其是江南内地习俗对海岛人生活的渗透和 辐射,和海岛环境造成海岛人对海的崇拜、包括鱼的崇拜、潮汐崇拜、龙的崇拜。浙江岱山 中国海洋文化节祭海、休渔谢洋大典、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体育大会。这种民间规约性既约 定了民间体育的游戏规则,也有着严格的人格品行的要求。所以这些规约也是中国民间体育 文化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波.舟山群岛渔民词汇及其海岛民俗特征[J].民俗研究,2002,(2):109 .
[2]zs.省略/舟山信息港.
[3]钟敬文.民俗学概念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20-25.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42-29.
[5]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38.
[6]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6:541-554.
[7]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13-19.
[8]吕利平,郭成杰.从体育考古看我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2000,26(4):12-15.
[9]虞重千,张基振.休闲语境中的中国民间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 -5.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2-01
庐陵,吉安市的历史称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景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庐陵文化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庐陵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庐陵文化的丰富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庐陵文化属于民俗文化,不仅保存完好,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促进吉安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牌,成为了吉安市对外宣传的窗口。
一、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来源与特征
(一)庐陵民俗体育所在的区域与地域性特征。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山区,山脉遍布、水系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人们居住较为分散,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永新的盾牌舞、新干的竹马舞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具有民俗性质和体育性质,而且这种表演也非常具有观赏性。[1]
(二)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群众与群体性特征。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人民群众。由于庐陵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相应的,文化传统也较多,其中之一则是为纪念庐陵人民元朝统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烧塔。在这一天,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会摆上柚子、月饼,点上香烛,燃放鞭炮等,并用舞蹈活动来展示村民们心中的欢乐。[2]更为精彩的则是山歌、小调的对唱,不仅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还特别令人神往,增添了庐陵民俗体育的丰富性。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庐陵地区的人们都是以群体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山歌对唱,数十位年轻男女站在山两面,你来我往,热闹非常。
(三)庐陵民俗体育来源于图腾崇拜与祭祀性特征。庐陵民俗体育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图腾崇拜。相传在唐朝时,万安地区有一年大旱,使得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村民们则根据万安地区古来相传的传说,创造了民间舞蹈麒麟狮象灯来求雨,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此后,这一民间舞就在万安地区传承了下来。[3]虽然麒麟狮象舞是娱神的祭祀,但是也不妨碍人民群众的观看,具有娱己的效果,因此,庐陵民俗体育另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了祭祀性和娱乐性。
二、庐陵民俗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庐陵民俗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以庆祝、娱乐等为主,有的则包括一些迷信色彩在里面。而为了适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庐陵民俗体育必须对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进行重新阐释,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好既保持特色,又具有现代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庐陵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庐陵民俗体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庐陵民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础。
(二)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庐陵民俗体育由于都是人民群众在悠久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传统,而且表演的主要地点也是在民间,使得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增强庐陵民俗体育的舞台效果。具体措施则可以是设计场景、增加灯光和道具的使用、统一着装等,从而增强庐陵民俗体育舞蹈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提高舞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三)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从整体上来说具有简单、笨拙的特点,这些特点已经很难适合当前人们的审美。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娱乐方式的选择都是以美、新等为主,因此,在创新庐陵民俗体育时,应该对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或者是结合庐陵民俗体育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创作,以此来创造出适合现代人们审美的舞蹈。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欣赏到庐陵民俗体育的美,感受到庐陵民俗体育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庐陵民俗体育地域性、群体性、祭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的由来则主要是与庐陵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有关,其中,地理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众多别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历史传统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产生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舞蹈,文化环境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则是留存下来了大量的舞蹈。因此,在对庐陵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时,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创新庐陵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舞台效果和舞蹈动作,从而使庐陵民俗体育真正成为吉安市发展经济的动力,成为吉安市独有的文化标签。
参考文献:
[1]邹利民,余友儒.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J].青年时代,2015,(18):35-35,37.
[2]张华江,王晓东.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20-22+32.
中图分类号:G80―05(256,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80―03
1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构成
1.1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概况 赣皖边区民俗体育主要分布于江西赣东北的景德镇、浮梁、鄱阳、乐平;徽州(现为黄山市)的休宁、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上饶的婺源、德兴、铅山、玉山、弋阳等县市所属村落,其中古村落较集中的是徽州与上饶交界处,这一地区古街、镇;古村落、古巷里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赣皖边区民俗体育种类不下50种,如赛龙舟、划旱船、傩舞、叠罗汉、踩高跷、跳钟魁、嬉钟魁、嬉灯、舞香火龙、舞板龙、仗鼓舞、扑蝶舞、狮子舞、钹舞、舞麒麟、蚌壳舞、龙凤舞、抛绣球、背新娘、舞香火、花船、亮船会、五猖会、抬阁、风筝、踏春、登高、目莲戏、……其中赛龙舟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在三月举行,一种在端午节举行。傩舞主要集中在徽州一带,该地区村落舞龙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在元宵节戏舞;一种是在中秋节玩弄,突出表现了赣皖边区村落民风民俗的特色。徽州乡谚有所谓“黟县嘏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筋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就是对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真实写照。
1.2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形成 从历史遗存的挖掘看,赣皖边区区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5万年前。从影响这个区域文化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看,赣江――鄱阳湖水系,是赣文化区域古代文明的母系。从长江中游考古来看,早期文化遗址多在鄂赣皖三省境内,发现有多处商周时代的矿冶遗址。据蒙文通《越史丛考》指出,赣皖边界地区古属越楚吴之境。蒙文通说:“太史公于此习俗之差异分越楚之地为三区;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衡山、九江、江南、豫、长沙为南楚、并谓南楚、西楚‘其俗大类’”。又据《汉书地理志》载:“今之会稽、九江、丹扬、豫章、庐江、广陵、六安、淮,尽吴分地”。班固认为以上数地“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兼并,故其民俗略同”…。又据有关专家考证,古徽州到三国时,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的居民已有6个方面的来源,第一部分是早在秦以前就生息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禹以前属三苗族,禹以后属左越族;第二部分是秦始皇时徙入的“大越徙民”;第三部分是秦末吴芮部将所率后来滞留徽州的“百粤之兵”以及汉将陈婴拥兵浙地滞留于徽的汉兵;第四部分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徽的北方居民,如方弘家族由河南迁歙东,汪文和家族安家于歙等等;第五部分是为逃避赋役陆续徙来徽州的中原居民;第六部分是留恋徽州大好山水,官于此遂家于此,或游历至此而居此。在历史上人们所称的“徽州山越人”,实际上是指:主要由当地土著、北迁南移的汉族闽粤越族农民组成的以武力反抗地主贵族和统治者的山寨集团。依此,从民俗源流上看,赣皖民俗主要来自吴、越、闽、粤多源。约在宋代,这一地区民俗体育开展的盛况可以从宋人的诗词中发见。如宋代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描写了信州府(宋属江西路东境的信州上饶郡)元宵舞龙的情景。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删处”。这里“夜放花千树”,指的是元宵放灯(又称“观灯”)。如唐苏味道《观灯》诗:“火树银花含,星桥铁锁开”。诗中“火树银花”描写的是树上挂彩灯的情景。“花千树”同样指元宵彩灯。词中“鱼龙舞”实指玩鱼灯和龙灯。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诗:“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宝坊月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鱼龙漫衍”就是耍龙灯。可见,早在宋代赣皖边区岁时民俗体育已经出现,而且场面也很壮观。
另外,赣皖边界村落民俗体育的兴盛与徽商也有一定关系。徽商富甲东南,挣了钱后都纷纷回乡建祠堂、修宗谱、设祀会,巩固宗族关系,还捐资兴学、助学、创立文会,使徽州村落以宗教、祭祀、礼仪类民俗文化得到更加繁荣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消费性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1.3赣皖边界村落岁时类民俗体育 古代中国有独特的节日体系,每个节日,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以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赣皖边区村落岁时民俗体育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社、花朝节、上已、寒食、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元旦等岁时节日中,其中主要活动内容有舞龙灯、踩高跷、跳钟馗、玩嬉灯、放风筝、划旱船、荡秋千、踏春、竞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赣皖边区农村舞龙多在元宵、中秋两节举行。从史料记载上看,赣皖边区农村的舞龙约在宋代就已盛兴(见前文)。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更是进入。当时舞龙主要有双龙灯、马头灯、龙头灯、草龙灯、板龙灯。据清同治刻本《铅山县志》中介绍的“板龙灯”,是以长板作底,用竹在板凳上编成(圆状)扎成龙形,节数不等,形似长桥,故称“长桥灯”。晚清的休宁、祁门、婺源、绩溪等地有“龙灯会”、“迎神赛会”。据《陶甓公牍》中有关于绩溪县舞烛龙的记载:“上元日,各处社土坛神庙张纸灯、或演剧,或扮童戏,驰火马、舞青狮,游烛龙,遍巡街巷,名日‘闹元宵’”。《婺源县志》载:“农历十三日,灯节开始,县城和大的村庄晚间迎灯,十五日元宵节,晚间迎龙灯、闹花灯。十八日夜间为‘满灯’,年节结束”。
二、三月,赣皖边区村落民俗重“春社”、“花朝”和“清明节”。春社,又称“社日”,赣皖边区村落有祭祀谷神祈年的风俗,乡民称此为“祈社”。花朝节,赣皖乡民看作是喜日,这一天除了多行婚礼,不少地方在这一天还要击鼓、张灯赛神,称为“菜花灯”或“花朝灯”。每到花朝节,大街小巷挂起各式花灯,一些乡民甚至手举花灯走街串巷,相比精巧,乐趣浓浓。《陶甓公牍》中提到晚清时期祁门、绩溪花朝节的节俗说:“花朝日,东南乡十八社按年轮祀汪越国公,张灯演剧,……谓之‘赛花朝’”。
五月一日,在徽州休宁海阳一带乡村有“五猖会”。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青白黑红黄绿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接下来是地方戏对伍、车耍队伍等。《明史》记载中就有“阵前阵后神祀五猖”之说。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一《风俗志》也有记载:“三月二十日,歙、休之民舆汪越过之像而游,云以诞日为寿,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震于乡井,以为奇隽”。康熙年间方士庹的《新安竹枝词》有“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之说。
由这一段不难看出,明清徽州“五猖会”已盛行,其中有各种舞蹈杂技,甚至有龙舟(划旱船)表演。五猖会一直在歙县、绩溪各地乡村流行。今天,随着黄山民俗旅游的开发,“五猖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那种仿唐胡舞假面戏和高超的民间杂技深深地吸引了各方游客,如今“五猖”庙会已是徽州民俗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赣文化遗存考古来看,“现在江西境内,也曾是东周时期越国和楚国先后控制区域,所以江西境内也保留有越国与楚国的文化遗址与墓葬”。另外,江西还发现有西汉时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许多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表现出东周及沿海地区的地方特色。而徽州社会也是由东越而山越,古徽州早在三国时期,就生息着前属三苗族,后属左越族的土著居民,还有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徽的北方居民。因此说,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的根基与吴、越、楚文化都有密切关系。据《风土记》载:“竞渡始于武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竞舟)盖其遗风也”。由此,历史上与楚越相邻的赣皖边区,以龙舟迎神祭祀的风俗也十分流行,而且有三月和五月两种形式的赛龙舟。如康熙、乾隆年间,徽州的歙县曾时兴三月竞龙舟习俗。据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歙县志》载:“上已,竞渡龙舟于河”。又乾隆二十六年刻本《歙县志》说:“三月三日,竞渡河干”。但是与歙县相邻的祁门、休宁、婺源等县都没有三月竞龙舟的风俗,而都是在五月五端午节日举行。如清同治《祁门县志》载:“五月……端午日,悬蒲艾、饷角黍,饮菖蒲酒,龙舟竞渡”。据《婺源县志》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和部分沿河的大村庄,进行划龙舟的娱乐活动”。据乾隆刻本《歙县志》记载:“三月三,竞渡,或造神舟陆游,毕具,存修禊意,又名‘拔祝’,‘清明’,沿唐代遗风”。
赣皖边区村落有八月中秋迎火龙的风俗。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这一风俗约在清中期开始盛行。清乾隆刻本《歙县志》说:“八月中秋,……农人具束藁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月光下”。又清同治《祁门县志》记载:“八月中秋,夕设瓜果拜月……又缚稻草为龙,插香周遍,数人共持舞之.至涧东向送之,以祈丰年”。可见,赣皖边区村落舞龙活动一年有两次,元宵节舞烛龙,中秋节舞龙插有香火的草龙(又名“香火龙”),香火龙风格独具,粗犷豪放,具有乡土气息。
2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现状
在地处赣皖交界的婺源县,不少村落现今还保留有古老的,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婺傩别具一格,主要以各种图案的面具和简单的道具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内容情节,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那傩神头戴古具,手持板斧,在激昂的鼓声中起舞,有刚劲雄浑、动作朴实,充满了力度和健康美。婺源傩舞曾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被舞蹈专家誉为“我国古典舞蹈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后,婺傩受到县政府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整理,现在婺傩面具已超过200种,节目类型多达百余种,在婺源成为旅游和古村落保护县以来,婺傩更是有了很大的表演市场、文化价值倍增,每次文化节上表演傩舞时,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高度评价,为婺源旅游创汇发挥出很大作用。与婺源相邻的休宁傩舞也是很著名,在安徽首届艺术节上,表演了傩舞《游太阳》、《童子舞伞》、《跳和盒》、《古老钱》、《魁星点斗》等,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等多项奖。近年来,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而成的傩舞,成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舞蹈、戏剧发展史,当然也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相当广泛的学科。因而,傩舞傩戏享有中国舞蹈、戏剧活化石之称,也应享有最古老的民俗体育之称。目前,黄山市正力图将傩舞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赣皖边区的傩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舞龙更是现在赣皖乡村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最具娱乐性的节目。现在舞龙的制作更是五光十色,精致无比,为了使龙身光亮剔透,龙身采用尼龙纸和纱布制成,并在龙身内采用电光照明,数十里之外也能看到通身发光的龙体。舞龙的动作也有很大的创新,除了奔跑、跨跳、起伏、左右摇晃之外,又增加了劈叉、双人重叠、滚翻等高难动作,使表演迭起,扣人心弦,舞龙越来越贴近观众追求享乐的心理。其中婺源、铅山等地的板凳龙更具特色,其制作是用一段段木板借铁链或插销连接,每节板上插有一到二个灯笼,舞者手举或肩扛,动作要求整齐、配合十分默契,否则整条龙会手脚大乱,头尾不能相应,甚至百米长龙全部倒在田间泥地中,所以各村落一般在元宵节前半个月就开始训练了。近年,铅山农村出现了长达近千米的巨型板龙,仅板上插的灯笼就有数百个之多,数百名身强力壮的乡民手举着长龙,沿着村头村尾、田间小道狂舞,夜空下龙身光芒四射,就像一条巨大的火龙蜿蜒穿梭,数面锣鼓齐鸣,成千上万观众叫喊,嘈杂声响彻数十里。如此壮观的热闹场面是改革开放以前不可能看到的,也是一般竞技体育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在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和婺源至今还流传一种观众举火把参与驱鬼的“目连戏”,每当表演至,观众举着火把蜂拥五猖神沿街奔跑,呐喊声、口哨声响彻荒野,这部戏要连演七天七夜,是我国戏剧艺术的恢宏巨著,故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誉。休宁、屯溪等地有四至八个彪形大汉抬着上、中、下三层楼的“抬阁”戏,休宁海阳乡有“五猖庙会”;歙县渔梁船民有“亮船会”;徽州黟县西递村有古朴典雅的“抛绣球”;至今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有民间舞蹈“仗鼓舞”(又名“得胜鼓”);歙县南乡叶村还流行一种集古代杂技、体育于一身、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艺术“叠罗汉”。每到元宵佳节,叶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罗汉”的表演者,手持火把,脚踩鼓点,在村头村尾周游一遍,招引观众争相尾随,雀跃而至,人流潮水般地涌往村中戏台,由24种不同扮像的罗汉轮流亮相,各出绝招,表演跌宕起伏,幽默风趣。叠罗汉的人体造型,惊险而优美,引起观众阵阵掌声、呼声,伴随着欢乐的锣鼓,整个山乡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欢庆之中。足见,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十分丰富多彩,如果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将是一笔极珍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3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关键词 灯彩 赣南客家 传承发展
一、选题缘由
民俗体育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入,人们对民俗体育的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赣南灯彩是客家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之一,然而这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还处在自然传承状态。为了促进赣南客家灯彩体育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研究拟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点滴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选取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两种研究方法,基中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相关文献和书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田野调查法是指利用节假日,对赣南地区节庆灯会及灯彩节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概况
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项目在赣南地区十八个县市(区)当中均有丰富的灯彩民俗体育活动。
赣县主要有龙灯、摆字灯、茶篮灯、春牛灯牌灯、麒麟狮象灯、鲤鱼灯、春灯等;于都主要有龙灯、八宝灯、云灯、蚌壳灯、狮灯、鲤鱼灯、马灯、茶篮灯、牛牯灯等;兴国有龙灯、蛇灯、马灯、六畜灯、 花灯、龙凤灯、七星灯等;瑞金有龙灯、马灯、鸡婆灯、八仙灯、船灯、花鼓灯等;宁都有杠灯、鲤鱼灯、马灯、船灯、五星灯、担灯、龙灯、狮灯、桥帮灯等;会昌有鲤鱼灯、蚌壳灯、车灯、船灯、茶蓝灯等;石城有茶蓝灯、花灯、盾牌马灯、花篮灯、船灯、采桑灯、云灯、荷花灯、葵花灯、八宝灯、兔子灯、鲤鱼船灯、车灯、鸡公灯等;南康有麒麟狮象灯、马灯、凤灯、采茶灯、摆字灯等;信丰有虾公灯、走马灯、花灯、龙灯、蚌壳灯、鲤鱼灯等;大余有鲤鱼灯、走马灯、牛灯、罗汉灯、牛牯灯、蚌壳灯等;龙南有鲤鱼灯、蚌壳灯、走马灯、花灯、猴灯、跳蚤灯、踩花灯等;定南有马灯、龙灯、茶篮灯等;全南有车马灯、马子灯、鲤鱼灯、跳蚤灯等;上犹有狮灯、采茶马灯、花灯、牌灯、牛牯灯等;崇义有蛇灯、狮子灯、麒麟灯、马子灯、鲤鱼灯等;寻乌有龙灯、马灯、蚌壳灯、船灯、十二景灯、花鼓灯、跳蚤灯等;安远有车马灯、鲤鱼灯、蚌壳灯、花鼓灯、茶篮灯等。
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项目文化特征:
表演特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们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内容丰富,表现手法独具特点。灯具美:灯具是赣南客家灯彩体育表演的重要部分,而且大多数的灯彩对是用灯具的形象为命名的。大部分灯具都是用彩纸、彩布、木料、竹子等经过灯具制作者编、扎、画、剪等制作而成,色彩华丽、制作精巧。音乐美: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在表演过程中有独具特色的锣鼓经和灯歌、灯调。其中包含了两大元素:声乐和器乐。服饰美: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在服饰上也很讲究,讲究协调、和谐、独特。不同的灯种表演配以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角色穿着不同的服饰。队形美: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项目表演中的队形源于生活,灯彩艺人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美观的队形,并配以旋律、步伐、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许多的队形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所谓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 评审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出台的意义非凡, 对灯彩民俗体育传承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城镇化的推进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必将使民俗体育活动场所发生变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民俗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也会变得多样。
(三)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传承发展面临的劣势与潜在威胁
首先,奥林匹克的发展对灯彩民俗体育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体育的强势主体文化,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主题, 对许多方面有著巨大的影响力。其次,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灯彩民俗体育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对灯彩民俗体育文化进行适时的变异,是灯彩民俗体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四、结论
在赣南十八县市区中,灯彩民俗体育开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与全国所盛行的追溯民俗的体育的氛围不相符合。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客家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因此,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较高的文化价值,更是为了挖掘出赣南客家人民独有的特质。
五、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大灯彩文化的宣传力度,要重视灯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当地人民携手努力,利用各种形式对灯彩文化进行宣传。比如出版一些灯彩文化保护的书籍; 或者建立专门的灯彩宣传网站;大力开展灯彩表演活动等措施。其次,加强传承人的培养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是社会文化运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每一时期的优秀文化都是经过不断的积累传递给下一代。最后,灯彩与旅游业的结合式;可以将灯彩设置成一些更具观赏性的灯彩纪念品与地方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或是在旅游景点进行一些灯彩表演活动。
参考文献:
[1] 石城编撰委员会.石城灯彩[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2] 吴玉华.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体育科学与技术.2011(06).
[3] 陈敏,徐晓琴.竞争性、健身娱乐性体育表演比较研究[J].2013.01.
[4] 吴玉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J].2010,10(2).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56-04
Abstract:The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search′s localization is makes widely known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prominently th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The life class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is makes widely known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prominently the main domain. Strengthens the field work, faces directly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ality, goes out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e difficult position; Deepen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research the connotation; Displays the region superiority, promote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social efficiency; The organized excavation reorgan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research key point is the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strategy choice.
Key words: Region folk custom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localization; Strategy choice
民俗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诗经》时代,我国的文献古籍就有关于地域民俗方面的记录与研究。几千年来,为了适应和利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各自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共同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民俗体育正是这个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国以后,我国区域民俗的研究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者对区域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正是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长期探索而不断深化的。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现代体育向乡土社会浸透的今天,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采录与研究进行定位和策略的选择进行探讨,展望其研究趋势,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体育文化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涉及领域广泛的文化,同时又是一个逐渐从大文化中不断分离、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在不同的区域,体育文化又被不同的区域文化熏陶,因而带着明显的区域体育文化特征。各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和互相融合,就构成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1]。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衍生物,是两者交融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定位及策略才选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1 民俗体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审视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民俗体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民俗体育研究主要从民俗体育的定义,民俗体育的分类及特征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民俗体育的起源、传承、演变,民俗体育的产业化开发或者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对于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的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2]。
多数学者以民俗的基本概念为立足点。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3]。也有学者对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的区别与关系,进行分析,多数研究从基本概念的源头探索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纵观我国民俗体育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思考。在促进文化大发展 实现文化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总结与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应当有与其对象性质相应的方法。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化,固然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方法的更新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民俗体育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目前还未形成一门学科,尚未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民俗体育研究启蒙阶段和萌芽阶段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发展阶段以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为主。审视民俗体育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尚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民俗体育的研究方问题。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从田野调查方法上看,尽管学者们在民俗体育研究中应用田野调查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客观来说,中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4]。正如钟敬文先生指出:“回首百年,中国民俗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中国民俗学子发端之初,似乎就很强调田野作业……但事实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5]。已有的民俗体育研究中真正扎实的田野调查的成果并不多见。而人类学研究中的区域研究法、剖面分析法、研究再研究法则应用得比较少。可以说, 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急需品。[4]
第二,研究主题和分布问题。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有对汉族的龙舟、舞龙、舞狮、风筝、土家族的摆手舞、壮族的抢花炮、苗族的玩年抢狮、纳西族东巴跳等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有蒙古族、水族、藏族等整个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也有区域性民俗体育的研究,由点到面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然而与我国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相比,民俗体育研究还是沧海一粟,研究的范围呈现汉族民俗体育少,且集中在龙舟、龙狮、风筝等几个目;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研究多,以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为主;节日、仪式等民俗体育研究多,民间游戏深入研究少;研究范围分布区域不均衡[6]。
第三,研究定位和研究策略问题。从人类学、社会学、区域研究理论出发,微观研究具有以小见大的方法论意义。目前的民俗体育研究,尚缺乏准确的定位,对区域民俗体育是不同小区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区域文化的共性还是个性问题定位不准,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注重描述还是注重历史研究衔接没有阐述。并且对民俗体育研究的时代性发展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
第四,研究区域模糊。民俗体育文化是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各区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俗民情,决定了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所必然具有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正是民俗体育在实地调查和理论建构中的宝贵资源。在地域研究中,缺乏从传承、传播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特征入手,没有打破历朝历代行政区的限制,以文化圈、文化带、民俗圈、祭祀圈、体育圈等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概念来规范区域民俗体育研究才是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成熟的标志[2]。
2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问题
我们今天研究区域文化,往往是以现实的行政区来划为界限的,但在区域研究中,行政地理与自然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同一省区内部也有小区域文化,也就是亚区域文化。存在着行政地理和自然、文化地理的不一致的现象,但在区域研究中,行政地理与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常常是不一致的,现实的省区范围与历史的行政区也常常是不一致的。
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某一个区域文化由实力相当的两个亚区域文化共同构成。如浙江文化,由吴文化与越文化构成,浙江境内的吴文化与越文化固然有很多差别,而且同处越地,即浙东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上也有很多差异。 浙东北部的宁绍地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与苏南、浙北比较近;而浙东南部的温州一带与福建有很多共性,是瓯越文化的代表,受海洋文化影响较深,人民的性格也多以冒险、拼博精神为主。自明清以来,多有向海外移民的传统,而在浙江北部,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需要从不同小区域文化中抽象出某一区域文化的共性来,而这种共性又是要明显区别于其它区域文化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就是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因此,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定位注重于亚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和亚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特征:第一,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指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第二,生活类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突出张扬民俗体育文化个性特征的主要领域。为准确把握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定位,还需把握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2.1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主要是指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它既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也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由此,把握区域民俗体育历史文化特质,充分展示区域体育文化特色,是区域体育历史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8]。只有准确把握好区域体育文化特质,才能给区域体育文化以准确定位,更好地树立区域体育文化的外在形象和应有的体育文化地位。
2.2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各区域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各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的具体体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正是民族文化本体的区域性折射。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之中,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精神相联系。 区域民俗体育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创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
2.3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极有影响的独特亚文化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得相反[9]。”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生活形式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也同样如此。没有文化生产,就没有文化消费;没有文化消费,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因此,人们不但可以理解作为人类行为和物态化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而且也可以理解作为精神意识集中体现的隐形文化。但不管是显形文化还是隐形文化,也都与生产相联系,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民俗体育的个性文化。
2.4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发展文化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属于微观上层建筑,既是区域经济的反映,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区域的发展产生稳固而持久的影响,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又同时兼有动态变化性。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壮大,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事实上,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总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也总是在社会发展中丰富和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自觉地审视社会现有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协调程度,适时地采用新的价值标准去充实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内容,建立与时代需求和社会特点相适宜的现代区域民俗体育文化。
3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策略选择
3.1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策略选择的基本思路
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凭借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魅力来促进地方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的发展。那么,所谓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也就是要突出和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向历史索取,即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积淀或已逝传统中寻找有突出个性特征的因素并加以恢复;二是新创,即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现有基础上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文化因素。
可是,如今世界已在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趋同和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还提突出、张扬文化个性是否可行?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与体育全球化的趋同和融合的确是一对矛盾,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二者也不是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我们究竟要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什么个性特征? 选用何等策略?
如果我们是要一概地突出和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各个方面都把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因子当作好的东西予以弘扬,那确实有悖文化的趋同潮流。不仅如此,这样做的结果也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在有违发展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初衷。因为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并不就是好的。不加区分地强调突出张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极有可能导致自我欣赏、封闭守拙、拒斥外部先进文化的局面。
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中,只有那种既具个性特征,同时又具先进性的文化因子,才是我们应当突出和张扬的。文化趋同,显然只能是劣势文化向优势文化趋同而不是相反,因而弘扬这样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因子就不会与体育全球化趋同融合的潮流相左。问题是多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都不会有多少既有个性特征又有先进性的文化因子,倘若我们只突出张扬那为数有限的文化因子,又如何能形成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和足够魅力?
这就是要大量吸纳外部先进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将吸收来的外部优秀体育文化因子加以本地化的包装,保留其内容和功能,改变其形式,使之染上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色彩,从而同样获得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这样一来,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就能既有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先进体育文化趋同融合,又能扩展自己的个性化范围,长久保持自己的特色。
3.2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基本策略
3.2.1 强化田野作业,直面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现实,走出传统研究的困境
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学术研究,即便进行田野作业,也总是围绕某课题进行纯学术探讨,忽视了现实问题,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指导,导致研究成为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由此,借鉴很多民俗专家学者提出了民俗学研究要“立足现实,关注民众,贴近民生”的口号[10],指导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应用研究,其成果不限于著书立说,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整理开发,推动区域全民健身的开展。利用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当地的社会体育生活和其他文化娱乐事业,以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可行做法。通过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各地民俗体育文化色彩纷呈,开发潜力深厚,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前景非常广阔。如民俗体育应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民俗体育工作者以时代的责任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加以指导,引导民俗体育产业沿着健康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只有我们真正直面现实,关注民众的生活,区域民俗体育研究才会走出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
3.2.2 立体研究,深化区域民俗研究的内涵
(1)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树立区域应有的文化地位
对于各地的文化资源的认识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管哪一个地区都有着许多独特的文物遗存、名胜古迹,有着源远流长的、特殊的文化积淀。杰出的历史名贤、古朴灵秀的建筑、极具特色的民俗等都为各地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必须对区域这些优秀的文化细致盘点、科学分类、理清脉络,把握本质,准确定位,从而重塑区域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提高区域知名度与美誉度。
(2)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发挥区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形成规模,就必须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民俗体育项目和活动,让青少年从小就能了解到区域民俗体育文化,掌握更多更好的健身方法,这对于本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历史积淀于现实中,现实又包容着历史。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全面认识区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改造,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特色性,体现时代性。要更多地关注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尤其要加强对有利于转变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
(3)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要有利于推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包括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许多文化事项要么历经劫难,要么早已荡然无存,要么成为历史博物馆的古董,偶有遗传的也只能到历史的记忆里去寻找。因此,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加强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并将现存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加以弘扬和推广,正确引导群众投入到区域民俗体育的活动中,使民俗体育真正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服务,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对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近来年,各地已经加强了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这都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远不够,所以,各地应该站在历史的时空交叉点上对整个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全景式观察,深层次探讨,尤其要对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质、形态、性格,以及保护、建设、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3.2.3 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民俗体育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全民健身纲要在全国得到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使人民群众的体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将区域民俗体育的开展与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生活化相结合,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国家与社会、大众、民间等相结合共同来举办一些区域特色较突出民俗体育盛会,构建区域民俗体育组织运作的实施机制,发挥区域民俗体育运动的市场作用,从而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效果。在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应当把区域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其中,从培训内容、项目、人员方面有目的地培训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员队伍,使之在宣传、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2.4 有组织的挖掘整理,确立研究重点
区域民俗体育同其它民俗文化形式一样,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政府应该组织学术界致力于民族风俗体育文化及其文化底蕴的继承,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记录保存和研究提炼。这种工作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包括必要资金、人力,甚至制定法规。另外,在对区域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过程当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做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区域民俗体育是行为民俗,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是不足以把区域民俗体育的方方面面保存下来的,因此,通过高科技我们就可以将区域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有学者对民俗体育研究提出了展望:理论体系是民俗体育研究的基础、村落是民俗体育研究的基点、区域是民俗体育研究的重点、多视角是民俗体育研究的生命力、跨文化是民俗体育研究的新亮点[11]。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4 结 语
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在实践中是体育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如何面对在现代性和体育全球化语境下区域民俗体育的存在,已经成为体育学研究、也是地方文化研究、甚至是发展地方经济等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文化碰撞的加剧,文化个性化魅力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避免世界体育文化交往日益加剧给区域性民俗体育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体育学研究者的面前。这不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准确定为,科学制定研究策略,必将对于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增加今后选择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并可以为今后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白泉.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吴越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 [6][11]戴维红,许红峰.民俗体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刊,2008(9):47-50.
[3]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4] 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22.
[5] 钟敬文.写在前面[C].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 何勇强.区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以浙江文化研究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8(4):70-72.
【摘要】本文采用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课题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推广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应用研究,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景点;推广
旅游业与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推广应用,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构建和谐湘西,和谐旅游,打造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应用,是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利用旅游业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的有效实施对挖掘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促进湘西旅游文化建设;创新湘西民俗体育旅游业,提升旅游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1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应用现状
开发湘西民俗体育项目旅游资源最好依托湘西现有景点和现有旅游线路。湘西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心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依托湘西这些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开发当地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可以避免交通上的不便,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方便地被游客看到,不仅可以使这些项目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也可以使景点活跃起来,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欣赏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享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乐趣,达到娱乐旅游的目的。
1.1 有名景点移植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在湘西著名景点开发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做的比较好的是乾州古城。古城内有建一个“巫傩堂”专门用于表演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每天都进行数场表演。
为了促进资源转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也包括民俗体育活动)成为了解湘西、沟通世界的窗口与桥梁;湘西太阳树文化产业公司转无形为有形,在有4200多年历史的乾州古城中,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度挖掘与保护性开发;最终以舞台文艺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节目。表演内容(节目与道具)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非遗项目30项;现场演绎国家级传承人8人,省级12人;州、县级传承人10人。民族体育项目包括:苗寨苗鼓、土家族摆手舞、苗族绺巾舞、民间巫傩绝技等。
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也包括民俗体育活动)移植到乾州古城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湘西苗鼓王石顺民、国家级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张光明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绎。让游客领略到湘西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很受游客欢迎。在最后一个节目土家族摆手舞《大团摆》,会邀请游客们一起参与在土家族摆手舞《大团摆》的热烈气氛中,游客们全部参与其中,齐跳摆手舞,演出进入,各类演员互动,形成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艺术氛围。而湘西其他很多住著名景点都没有这样做。
同理,湘西的其他旅游景点也可以效仿这一做法。在湘西其他著名景点开发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也会为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使各旅游景点活起来。
1.2 特色村寨就地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开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最佳地,这些著名景点中很多是土家山寨、苗族村寨,在这些村寨就地直接开发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人们在享受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的同时可以观赏、参与当地民俗体育活动,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更深刻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如德夯苗寨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峒河上游的德夯大峡谷,2005年12月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是反映和展示湘西苗寨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游客众多。目前,德夯开发了苗族鼓舞表演、民族歌舞表演却没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其他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湘西其他民族村寨一样主要特点还是用各民族的传统建筑和各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工具来表现其传统文化,虽然有一些民族节日表演,但各民族的节日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没到这些节日,进入民族村,看到的则是各民族的建筑、生活用具和一些旅游的人,民族村寨显得冷冷清清、死气沉沉。
越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越要去乡村里去找。笔者到少数民族村落做实地考察,发现在这些村落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可以节约开发成本,另外,可以举办小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让游客们也参与其中,可以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节目,使游客在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让游客在亲自体验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这样做是用一种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会吸引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而湘西民族村寨的名气也会越来越大。这样可以进一步打造当地优势旅游资源,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1.3 有名景点任就没有移植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如凤凰古城,一座享誉全国的著名旅游景点,没有意识到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开发、移植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没有运用体育文化资源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没有展示民俗体育文化的舞台更没有开发游客参与的与民俗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
2 结论与建议
2.1 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和旅游业更好地结合
把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变化,界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据统计,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是山水风光,其次是历史文化。湘西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风光秀美,景色怡人,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借助张家界、古城凤凰、猛洞河、桃花源等旅游风景区的自然资源有时选取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项目,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的体育活动,既推广民俗体育,又发展边区旅游事业。
2.2 加强民俗体育文化自身发展
发展民俗体育,首先要做好理论准备。数十年来,许多学者从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她新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应当与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湘西科协联合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基础上,推陈出新,这对于发展民俗体育,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大有裨益。要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民族传统体育,它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地方政府开展体育旅游业。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组建的体育旅游旅行社,利益共享。
2.3 培育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主体
争取国家或地方财政对发展民俗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扩大体育旅游中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俗体育,推动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的结合。
3 结语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应用推广是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文化的社会功能,在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转中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要想旅游业具有吸引力,必须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为引导,而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推广应用是对人类文化活动内容深层次的开发。为此,应该更好更快地利用旅游业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李文玉.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21-124.
[3]田祖国.湘西民族传统体育调查[M].吉首:吉首大学出版社,2003.
[4]钟海平,田祖国.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1,8.
[5]舒萍.体育资源资产开发与利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民俗体育 商业开发 赣南苏区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批复,这标志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赣南苏区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从而振兴全区乃至全省经济。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健身、娱乐等多重含义的一项创新举措,对构建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革命老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深刻意义。
一、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商业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商业开发
自2005年开始,江西省已连续举办8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326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2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0%,相当于全省GDP的3.47%;红色旅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8万人,间接就业90万人。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与兄弟省份的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江西省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的省份,可从总体收入到实际盈利项目比重都可以看出,我省在挖掘自身潜力、拓展旅游项目资源等方面已经落后了。
(二)民俗体育的商业开发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姓氏宗族、民居、饮食、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其中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俗传统体育在当地十分活跃。民俗体育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彩灯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还有竹马、踩高桥、大刀舞、踩马灯、抢花炮、射礼、傩舞、肩膀戏、舞草龙、舞狮、竹竿舞等民俗活动。
(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的商业开发
在赣南苏区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70%的游客是自费旅游,其中60%以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有“70后、80后、90后”,他们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生力军,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角度及对红色旅游的要求明显不同。许多年轻游客表示,除参观游览革命遗址外,更愿意体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时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和战斗经历[1]。而且,只要旅游项目更具趣味性、更有新意,游客愿意承担相关费用;78%的中老年人也表示想要观看红色表演和参与适当的体育活动。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互动发展已势在必行,并作为红色文化的亮点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赣南苏区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有点无面,未能形成区域优势
在调查中得知,游客对“赣南苏区”的了解远不如井冈山、庐山等这些成名已久的老牌景区,江西省内游客只有61%曾经到过瑞金、兴国等二、三处景点,而且各处游览时间不超过1天,这主要是因为赣南红色旅游一直未能形成“大赣南”旅游格局,没有统一的旅游品牌。
(二)有市场无产业,运营模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任何一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于不可再生性资源尤其如此。在景区实地调查走访获悉,赣南苏区的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欠佳,革命遗址年久失修。尚属开发初期的景点盲目开发,不仅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而且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专项资金的巨大浪费,还大大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民俗体育活动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参与形式单一,收费不合理,且存在卫生状况和器材安全、专项服务人才缺乏等问题
景区内游客参与的民俗体育项目收费过高,表演类节目亦单独收费,严重影响游客参与和观赏积极性;景区内导游和工作人员多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及当地农民,介绍景区情况及维持日常工作可以胜任,但涉及到民俗文化推广、体育运动专业知识、紧急救护常识等专业性较强的专项技能,就显得力不从心,知识、能力储备明显不足。
三、赣南苏区红色民俗体育旅游商业开发对策
(一)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消除区域障碍,为实现旅游资源和市场信息共享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从各县市独自发展,提高到由省里统一规划,全市甚至全省一盘棋发展,把每一个点都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赣南苏区精品红色旅游区,打造整体规划的赣南红色旅游区,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在旅游中有整体观念,景区内的每处景点都不想遗漏错过[2]。
(二)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宣传促销
扩大客源和拓宽消费层,不仅要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媒体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利用游客的良好口碑。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75-01
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凭借其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曾经一度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形势和走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社会争权逐利风气的影响,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精髓逐渐被人们淡忘、篡改,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日渐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色彩。保护原生态文明,发展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应当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文化学概述
社会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起源、发展规律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其综合性比较强、分支学科相当广泛。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起源、积累以及变化过程;二是自然生态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化产生、发展以及分布形态的影响;三是文化自身具备的诸如民族性、阶级性等社会属性;四是文化发展变化的周期、动因以及规律;五是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六是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只有对社会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地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有所研究,才能够让民俗体育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二、目前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
(一)人们认识不够,参与度呈下降趋势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工业落后,由于山区众多,其农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最近这些年,不少青壮年为了谋取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留守家中”。但是所留下的人员根本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参与当地的民俗体育,导致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后继无人,出现“文化断层”的状况,也让当地居民对于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认识不足,年轻人因为外出打工的现状,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熏陶更是相当匮乏,加上当地居民对民俗体育开展投入的不足,导致许多民俗体育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和人力保障,这些现实情况都让民俗体育在湘西地区的活跃程度逐渐下降。
(二)活动内容简化或篡改,民俗气息遭淡化趋势
在现代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笔者发现近期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被简化或者篡改的情况比较严重,失去了民俗体育活动该有的元素和特色。湘西地区当地的居民将定期开展的民俗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简化的情况,造成不少原汁原味的民俗体育运动失去了其原有的生机,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形同虚设,成为走过场一种表现。
三、社会文化学视角下实现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居民意识到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
从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角度来看,要想让湘西地区民俗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现阶段当地居民的思想状态和意识,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群体了解到民俗体育的起源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改变现阶段当地居民被动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激发居民自觉主动地接受民俗体育文化的熏陶。
(二)保留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文化氛围,合理推陈出新
文化氛围是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是吸引当地居民自觉参与的重要因素。笔者从社会文化学的调研角度发现,文化环境是文化活动得以继承、延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文化氛围的建设,加大对相关体育设备的投入力度,健全相关管理、组织部门,使每期每个民俗体育文化活动都有所保障。另外,针对民俗体育被简化、篡改这一事实,一味单纯继承也会与现代文化相背离。因此,民俗体育要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满足了许多年轻人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努力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在保留民俗体育的精髓推动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语
湘西作为重要的文化积淀基地,其在推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湘西地区民俗体育来说,其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和保护,需要从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规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对其予以把握,感受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魅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和创新。
关键词:体育民俗 民族传统体育 异同
日本学者认为民俗是指那些具有地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的民间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英国和法国一些学者认为民俗一般只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古老的、传统的、没有经过修改的一代一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风俗活动和歌舞等。德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民俗是指人民大众特有的传统风俗习惯、民间俗语、歌谣、故事、传说、谚语、格言、舞蹈等。
1、体育民俗与一般体育活动
1.1体育民俗与一般体育活动的不同点
体育民俗:实践活动的意向和观念比较明确,多出自于信念;有一定普遍性;有相当时空跨度的传承性;有严格的规范性,亲身参与者和观赏者自觉遵从;以集体活动方式为主;社会影响显著。
一般体育活动:实践活动的意向比较明确,而观念模糊较多,多出自于兴趣;有明显局限性和随意性;无须一定的传承性和普遍性,多为即兴性,时断时续;虽有通常活动方式方法和活动规则,却可以随意变动;以个人活动方式为主;社会影响不明显,以个体实践活动中身心愉悦的体验为重。
1.2体育民俗与一般体育活动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都是社会文化现象;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以增进健康、增强意志、振奋精神、体验欢乐为目的;都具有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体育民俗不等于一般体育活动。例如,橄榄球、汽车赛、摩托艇、相扑、冲浪、花样滑冰、高山滑雪、伐木赛、保龄球、藤球等体育活动,在其它一些国家早已形成盛行的体育民俗,其中有的项目还被一些国家尊为“国技”。而在中国却不然,目前只是处于尝试阶段的表演性和介绍性的一般体育活动,不属于中国的体育民俗。反之亦然,中国最重要最突出的体育民俗的武术和气功,在其他国家里也不是当地的体育民俗。同样处于尝试阶段的表演性和介绍性的一般体育活动。
又如,偶见某地区一家企业举办贺开业典礼或开业周年纪念活动,邀请著名的专业球队为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们进行一场精彩的球赛,或是组织本企业职工进行一些运动竞赛,使庆祝活动能够吸引更多人参加,活跃会上喜庆气氛。这些活动可有可无,时有时无,不具有体育民俗的基本特点,所以只是属于一般体育活动。
再如,许多老年人喜好每天清晨“蹓早”、慢速跑步、跑走交替、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活动,这可以说是中国体育民俗事象。另外,也有不少老年人虽然也晨练,不过他们活动内容却是自己即兴所编,如随意踢踢腿,猫猫腰,甩甩双臂,隔几天就换一些活动内容和方法,这不是体育民俗的具体内容。因此,这些老年人的晨练只能说是进行一般体育活动。
2、体育民俗与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的基本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传承风俗习尚、共同文化特点等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为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同样,在将来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时,民族就会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民族不同于种族,种族即人种。研究民族是属于历史范畴。民俗有民族共同生活中的心态特征,在逐渐形成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态。民俗是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民俗两者十分容易混淆。就本质来说,两者颇为相近,也可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不过,从多层次和多角度和以全面观察、深入剖析和相对比较,也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相异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2.1流传范围不同
一般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学主要是指各民族内世代传承的体育活动,较多的是在本民族长期生活地区内流传。即使有若干民族相聚一起举办联欢性质的活动,也是表演各自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若干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有相近和相同的项目,其流传范围日益广泛,便可能形成体育民俗。如近几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木球、抢花炮、珍珠球已出现趋向于多民族性体育民俗的方面发展。1990年就举行过这三项民族传统体育的全国运动会。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民俗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结果。民族传统性是体育民俗共相的基本特征之一。”[2]
2.2包含内容不同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指前面所概括论述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若扩而言之,还可以包括中国体育民俗整体组成的“一般体育活动”和“国外传入的体育活动”。但是,不能包括“舞蹈”和“奥运会”,国外传入的体育活动不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而中国体育民俗整体却完全有理由和有必要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传入中国的国外体育运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包括体操、田径和现代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中国体育民俗不仅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还包括一些国外传入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具体活动内容。体育民俗与民族传统体育有不同的基本概念,前者比后者概念的外延更宽广。
2.3发展变化不同
根据现代民俗学的基本原理来识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的时空历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生成伊始迄今已经历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发展变化,也是缓慢而不显著的。体育民俗中部分项目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结果,除此之外,“体育民俗另有些活动项目的发展变化却是十分显著而又迅速,这是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变化上最明显的区别。[3]”如20世纪80年代,“迪斯科”韵律体操和健美运动风靡全国,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新体育民俗,还被编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中。众所周知,“迪斯科”韵律体操和健美操运动不属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已是中国体育民俗整体新的组成部分(归属于舞蹈)。又如体操、田径和乒乓球、足球等各种球类运动,在中国形成体育民俗一般只有百年左右时间,确切地说,也仅仅是近四五十年发展变化的结果。由此可见,从整体的发展变化的角度来比较,体育民俗更具有集体性、普遍性、开放性、融合性等明显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恰恰缺少这些特征,即使有其中某些特征,也不如体育民俗反映的突出。
3、结束语
体育民俗与一般体育活动的区分是相对而言,依据时空条件的不同和体育民俗共相的基本特征加以识辨。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明确地鉴别体育民俗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相异之处和基本关系。既然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有诸多一致的地方,如传承性、民族性、群体性、社会性、模式性、主体性等是体育民俗和民族传统体育共有的一脉相承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