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1: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
1.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政府部门应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微课程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软件、硬件的安装,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每个学生能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微课程制作宣传、远程服务等方面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更多的本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优质视频等教育资源。最后通过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以当地一些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制作和使用水平
心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将一些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浅显的知识点,而且能应用相应的教育技术很好地将心理学知识制作规范的课件与讲授相融合,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视频编辑、剪辑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心理学教师对微课制作所需的各种技能的培训。心理学工作者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做好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同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微课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并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营造学生适应网上学习的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至关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而课堂教学的刻板、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微课程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要拉近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探索,联系实际解决自身问题。
(1)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时,应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难易性以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性。中小学生由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加之各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不同,有些以“择业”“婚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微课程并不适合他们,同时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如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知识也不应选择。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微课程的选择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成长困扰和心理困惑作为微课程制作的内容,结合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剥离出来,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视频,供学生学习、了解。
(2)编写教学设计
微课程也应有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合理地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对中小学生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学习内容应简易、好学,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是快速、新颖的导入,立即进入主题,讲解过程应围绕一个点,全方位系统的由浅入深地讲解。可以采用心理学的一些常态生活案例,形象生动地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录制一些心理辅导视频,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有心理问题时应有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意识等。最后,结尾要简洁、明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可以适当地扩展或引申心理学知识,利用问题和任务,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自身有紧密联系的心理问题。
(3)教学实施与视频制作
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实施教学和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针对微课程视频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讲解时应适当使用一些工具标注讲解的重点、难点,抓取关键字的近景,而且拍摄的镜头移动应缓慢,同时还应配上重要的字幕;对于那些内容演示性的微课程,可以采用录屏软件,按照教学设计播放,同时配上写字板和麦克风,将传授知识的音频视频信息同步保存。在后期的制作中,可以采用音视频软件对有瑕疵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利用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有效的剪辑。对镜头进行编辑时要符合教学逻辑和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应围绕重点、难点,构建一系列的知识框架,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对于编辑后的微课视频应加上字幕,便于学习者学习。总之,视频的制作应遵循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科学实用的原则。
三、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与使用
1.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微课程制作完成后,可以借助校园网平台和校园微信平台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进行,供学生学习和评价。这一平台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搭建,也可以由学校建设。目前的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网络平台,另一种是基于手持式移动终端的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1)可以供学生下载观看的微课程,也可以供教师上传的微课程平台。(2)平台应具有资源搜索的功能,此功能方便学生对一些关键字的内容检索、查询和使用。(3)平台应具备对微课的讨论与交流功能。通过学习者的观看、评价和建议,微课程的制作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然后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观看和学习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5-01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中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合理有效,从而在短短的三年初中时光,为数不多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是我们一直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手教学设计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欲望渐渐萌发、童心玩念依旧旺盛、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面对这样的特点,在初一年级主要教学设计围绕新集体的适应、人生理想规划来设计。学生在适应了新集体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的基础上,开始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人生规划“长大了我要干什么?”让学生点燃理想,初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至少是初中阶段的目标。
初二这个年龄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高峰期,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容易冲动,“直面青春期”的教学设计,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比较顺利的面对青春期。对青春期逐渐了解适应后,面对即将来临的初三,很多孩子是既期待又有恐惧的,设计“直面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为即将来临的初三做好准备,有助于缓解焦虑,快速的进入并适应初三的紧张学习状态。
初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讲,又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在这里学生面临人生中很重要的选择,所以,在“直面初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比较清晰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不同于初一时的规划,应该让学生通过量表测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一个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确定了自己的中考目标后,学生自然会按着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完成初中学习的最后一段历程。学生的任务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了冲刺阶段,这时学生面临着一天天临近的中考,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此时,缓解考试焦虑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学生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带着轻松,走进中考考场。
二、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生的四大心理需求:合理的物质需求、朋友的交往需求、对异性关注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
比如青春期,他们的异性关注需求常常让他们很困惑,而且也因此会有一些事端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异往的指导,这个指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能比较清晰的认识异性。
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有一些孩子在此时人际交往不成熟,尤其是发生冲突,遇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因为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困惑无处诉说,矛盾无法解决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应该在恰当的时机,设计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学会在遇到困惑时求助于可以求助的人,避免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
引言
在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充斥着社会各个领域,对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教育体系中已经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新方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也采用了教学新方法,利用“微课”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入活力,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微课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种动态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未来规划做引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就业需求等进行指导和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和微课应用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时间通常是在第一学年,主要教育对象为刚入学的新生,秉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中教师会通过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向新生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然而这门课只是作为公共课而存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重视和审慎,不了解学校开设该课程存在的意义,因此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因为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遵循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单纯通过教材讲解和简单的示例讲解构筑课程内容,这样也使得学生缺乏好奇心,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昏昏欲睡,无法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但是因为教学手段仍然缺乏吸引力,同样遭到了学生的漠视,甚至有人会在课堂上走神,或者玩手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降低,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亟待开创新颖的“微课”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设计,吸引高职院校学生注意力。
(二)微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借助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激发了许多新的教育手段,其中“微课”以其精悍、简短的特色受到了教育行业的青睐。我国胡铁生教授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微课”概念,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看重,认为其可以代替许多教学方法,综合众多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新颖和刺激的感官享受。从此,国内教育行业中的认识开始了探索微课的旅程,并且逐渐对微课应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取得不俗成果。
高职院校发展已经向前看,在改革之中强调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自从微课模式取得成功效果后,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启了探索微课之路。其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微课进行了理论探讨。当然,由于微课模式τ诟咧霸盒@此瞪星也皇煜ぃ引入时间较短,很多研究都没有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继续加强理论探讨,并且逐渐在教学中投入使用,观察应用效果,为日后创建微课教学提供实践依据。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意义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微课引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表现。微课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微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借助这些工具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细致分解,将收集到的典型资料,进行组合和剪辑,制作成简短、精彩的视频或者图集,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学生们在看到心理学知识点不同的一面后,会获得更深感悟,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兴趣,激发大家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二)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就是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强制性约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比较困难。而引入“微课”模式后,教师能够通过微课展示课程内容的重点,并且利用微课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到自信心部分时,教师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小男孩在病床上跳小苹果的视频资源进行剪辑,通过“微视频”播放给学生,并且提问大家觉不觉得小男孩很勇敢,非常自信。此时高职院校学生看到小男孩如此坚强、自信、乐观的表现后,会受到感染,大声回答教师:“是”。微课模式引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利用采集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坚持与学生互动,培养师生感情,这样当有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会敢于向教师倾诉,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心理。以往网络技术还不发达时,学生们都是通过教师传授和课本自学获得学习资源,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公平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点详细剖析并放到网络平台上共享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接收健康教育资源。学生们利用微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关键点,就会主动去了解,去学习。
四、高职院校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一)设计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众多内容,被文以其中的一课《大学恋爱心理》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大学恋爱心理》包括许多知识点,选取其中爱情的定义、大学生恋爱中常出现的问题、失恋后心理调适方法三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主要微课设计内容。
(二)设计方法
设计内容确认后,教师需要根据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剖析,并且优化配置每节课十分钟“微视频”内容,再根据不同的计划进行资料的搜集、处理,制作微课。
1.爱情的定义。针对第一个知识点“爱情的定义”,因为这个知识点属于感性、抽象的问题,如果使用语言进行概括,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此选择制作成问答类微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引导,利用简短的故事作为导语进行微课设计,搜集资料时可以选择古今中外著名的“爱情”典范,例如悲剧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王思聪与他的网红女友们”爱情等等,然后通过微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可以允许回答的学生就爱情话题再提出问题,交给大家讨论,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开动脑筋,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可以说,心理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努力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一节,通过对母亲怀孕、分娩、哺育等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二、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
三、合理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中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更应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挖掘生物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师生在课堂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与纠正,学生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等要素都要进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其次,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围绕学生来备,如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掌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努力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二是上课关。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三是课外活动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需要在课外的实践应用中得到真正的巩固和实现。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亲师感”,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有效的灌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感受成功,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接受力较差或基础没打好等原因,长期学习成绩都不太好,已经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教学设计题目时,注意梯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和提高,特别是挑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对答对的同学大加赞赏,使他们能够体会成功的滋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事无成的,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经不起挫折,受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当为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五、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学生在被提问或是要求到黑板做题的时候,会脸发红,心发慌,明明会作的题也做不出来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常常会说:“别紧张,慢慢来,能做到哪里就算哪里,相信你自己。”这句话往往给学生以很大的信心,让学生逐步克服胆怯心理。
六、运用激励、赏识对学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工程技术类师范生;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师范类大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心理素养的第二课堂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系列体验式课程。
一、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需求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适应障碍、依赖性严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心理素养的提升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工程技术类大学生设计的,是我校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课程。
二、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其主题针对性强、学生主体性发挥充分、形式活泼新颖等特点,深受工程技术类师范学生欢迎,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学生成长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对推动个体心理的成长与班级或团体的心理品质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课程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群体特点等,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情商提高。另一方面,为将来成为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奠定基础。
三、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是在一种全新的视野之下,最大的特点应体现在一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以师范类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素养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他们心理成长中常见的问题专门设计,旨在构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心理素养培养活动课程体系。体验式课程由过去通过单一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转向对课程的体验。将知识原理与心理游戏、测试、体验活动、团体辅导等巧妙结合,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体验反思过程,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四、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训练将大学生心理成长作为一条主线,从人格发展、情绪情商、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设计课程项目,根据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心理发展变化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项目,例如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大四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还有各年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情商培养问题,课程组教师集体研讨,归纳出关键问题作为课程项目主题,其中,人格发展方面包括自我同一性、公民意识、诚信、正直、责任感、时间管理、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等项目;情绪情商方面包括情绪管理、战胜挫折、恋爱观从众心理、人际沟通、学会宽容、换位思考、职业规划、理性消费等项目;心理健康方面包括克服害羞、远离抑郁、压力释放、提升幸福感、学会感恩、克服自卑、提升自信等项目。在教学设计上,第一部分是情境导入,以大学生活的问题案例、视频、故事、音乐作为引导,引发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第二部分是通过心理学的原理剖析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是通过小组研讨、主题游戏、小测验、心理剧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互动体验中交流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总结反思成长。
(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工程技术类师范生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主要是“心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应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特征,如采用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小拓展活动、课堂讨论与分享、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体验式、项目课程等寓教于乐的课程方式,利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矛盾性、过渡性、可塑性的特点,使他们在模拟或具体实践情景中达到对自我的认识、探讨、接纳与完善,获得心理成长。
(三)课程教学环境设计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教室整体设计要宽敞明亮,色彩协调,气氛温馨、舒适,能够营造活动气氛;使用活动桌椅,方便活动实施;也可以在户外公园、草坪,创造自然和谐的心理感受,是学生放松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的。
(四)课程设计及实施的要求
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有团队工作资历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或案例情境,促进学生获得活动体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困惑与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获得自我的成长。要求学生能够放开自我、对自我有一定反思的能力,具有自我探讨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体验式课堂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在课程训练中,将心理学理论与学生成长实际紧密联系,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有效教育形式,推动个体心理的成长与团体的心理品质提升。
总之,心理素养培养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以活动构建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使用专用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及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促进作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王冬梅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传媒与数理学院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急剧发展与变化的高速时期,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形成基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也十分敏感。因此,基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特别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初中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中学生因相关心理问题造成事故的几率。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重,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够合理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进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课堂设计明显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生物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关于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珍爱生命、感受亲情的部分进行整合,同时应该注意两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把课堂分成两部分。
2.没有重视教学的反馈环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对学习的定义狭义地理解为进行考试,教师常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则。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将初中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是针对此现象而提出的相关举措。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的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反馈,不仅对教师完善课堂有积极作用,并且还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1.深度挖掘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解读。比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以及其他无机成分,但过多的水分或者无机盐又会反过来抑制植物的生长。基于此生物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告诉学生做事要有度。做事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还有合理膳食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前学生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的话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培养开朗的性格。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境很重要。为此,教师需要为W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放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心境更加愉悦。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教学理念的主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多互动的实践性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等。定时转变教学方式能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目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国家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教育部门也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是可行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1.拟定主题,个体备课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一教学内容,基于此,我们才能对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暂未拟定统一的教材。所以,第一环节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学情自行拟定主题;个体备课部分则不仅是授课教师需要备课,听课教师也必须提前对该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写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框架。
2.教学实践一
通过观摩教学实践一,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执教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了解自己教学方案的亮点及不足,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第二,听课教师在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可与执教教师进行比较;第三,听课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评价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方案。
3.教师反思,集中研讨
教学实践一结束后,我们进入教师反思及集中研讨阶段。首先,我们要求执教教师谈论自己最初的教学构思及预期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随后,听课教师逐个分享自己对该教学主题的构思。最后,针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方案及教学风格进行评议,集思广益,制定出下一节课的方案。
4.教学实践二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评课建议,对教案进行调整,再次进入课堂实践。设置教学实践二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了解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及对评课教师意见的消化情况;(2)此次教学仍是一次新的尝试,用以了解教学方案的调整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完善教学。
5.对比研究
对比两次教学,针对执教教师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实践的表现、教师的教学体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将把教学中出彩的一面巩固下来,进行推广;仍有争议部分的保留意见,继续研讨形成方案,以完善教学。
6.完善教学
显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执教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不过,我们仍继续通过集中研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尝试,我们通过不断实践,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实例
2013年10月16日及17日,我们到我市某小学开展为期两天的心育课教研活动。下面以其中一位教师的一人同课异构教研实践来具体介绍我们的做法。
授课教师郭老师去年则入职,担任一、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2013年首次承担三、四年级心理课的教学任务。她结合日常授课实践及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为教学主题。由于暂无统一的教材,郭老师对 “换位思考”这一主题的整体把握只能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挖掘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学生学情设置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并制定教学方案。经过一周的独立备课,郭老师为本主题课拟定课名“假如我是他”,教学方案见表1。
在教学反思中,郭老师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及目标,并分享感受。郭老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和摩擦,学生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礼让。为了缓解学生的人际矛盾,她采用换位思考的主题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换位思考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她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定位于让学生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体会换位后所获得的同学间的良性人际关系。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她设置了导入、三个活动(视频学习、情景剧、填写换位思考卡)和总结三个环节。教师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很快体会换位思考带来的作用,并能够在填写换位思考卡时将感悟呈现出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的教学任务并未完成,且教学效果不甚满意。她自身的体会是:累和赶,“累”体现在不断地说,引导学生思考;“赶”则是课堂时间不够。
听完郭老师的分享,听课教师轮流说出对此课的感受,并简要介绍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大家整体认为,郭老师的选题贴近现实,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比较清晰,教学准备工作充足,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目标大部分都能够实现。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目标循序渐进以符合学生实际;(2)拓宽情境创设,换位思考的方法不局限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3)减少活动数目,突出主题活动;(4)设计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发引出主题,进行小结。
第二天,我们再次进入课堂,观摩郭老师的教学实践二(见表1)。通过她对“换位思考”同课异构的展示,我们发现了其在两次教学中的变化。
第一,从教学目标看,教学二中的目标层次逐渐分明,较好地体现了认知、情感和方法三个层面的学习。郭老师将目标设置从一味地强调方法习得,转变为三方面的学习,即认识什么是换位思考、体会换位思考带来的积极情绪、发现并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
第二,从教学设计看,郭老师由强调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转变为强调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一的导入使用了“两可图”,体现的是注意方面的内容,与本主题并无紧密联系,导致冲淡了主题的意义。视频《大雄与多目》虽然有趣,但是播放时间过长致使学生陷入剧情而回不到课堂中,效果适得其反。教学二中活动量适当减少,导入从非常贴近现实的师生矛盾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小老师”的角色,从第三方角度了解事情原委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这些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换位思考及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从而凸显活动的效果。
第三,从主题引入的设计看,郭老师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一中,导入之后由教师来引入主题,直接出示课名“假如我是他”;而在教学二中,她铺垫了两个情景剧,把学生引入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有所领悟后,主动地归纳课堂主题,如“宽容”“学会体谅”“学会容忍对方”“站在别人立场上想”“假如我是他”等,通过她的点拨,引导学生找出最佳题目。
第四,从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控制看,郭老师在教学二中的时间分配和控制更能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好各个活动的时间分配是值得推敲的问题。只有时间分配估算好了,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教学一中,教师因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致使活动三没有时间进行,本课总结也没有很好落实。例如,导入环节中由于未能及时引导学生的答题方向,致使时间消耗过多且冲淡主题。教师问“小白兔用胡萝卜能钓到鱼吗?鱼爱吃什么?”学生在“鱼爱吃什么”的问题上讨论得异常热烈。而教学二中除导入部分时间稍长外,其余活动时间均控制得较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五,从师生地位来看,郭老师从对整堂课的有力掌控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和导语的设置,让学生成为主体,自觉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学一中她非常努力地引导学生进入其预设中,当学生未能表现出其所期待的反应时,她显得很焦急并更加迫切地让学生去换位思考,学生显得非常被动。教学二中,学生参与到情景剧中,有所体验后自发地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发现本堂课的意义,最终能够归纳出本课主题。从学生在教学二的课堂表现可看出,他们沉浸在情景剧和故事中,能够在故事中认识换位思考,体验其带来的积极情绪,在“当小老师”活动中掌握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就郭老师个人而言,她感到教学二的授课过程流畅,相对轻松,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她感到惊喜。
从学生及郭老师在教学二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教学较为成功。当然,通过评课教师的集中研讨,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如:(1)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将情景范围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扩大至亲子关系,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设计为两个课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掌握这一方法;(2)如果需要保留《大雄与多目》,可在前半段视频播放完后,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设计后续情节,并请一两组学生进行现场表演,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研反思
1.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参加完此次教研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教师在撰写教学方案时,教学框架都比较清晰,能够扣紧主题,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一些困难。换句话说,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厘清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即使课堂再热烈,我们也不能评估其是否有效。其次,教学方案是以一个主题来撰写还是以一节课的内容来撰写呢?我个人认为,在备课时从主题来把握,这样每堂课才能层次分明,富有连续性。但是,落实到一堂课中,就应另拟一份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细化,从而一一落实到课堂中。再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由于太想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却陷入“问题强行与主题扯在一起”的怪圈,学生在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时会觉得困惑。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是很容易有感而发的,不需要把学生硬“拉”到主题中。最后,课堂中的活动小结和课堂总结,通常都由教师来做。教师是否可以把这部分环节适当交给学生来做?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已经逐步发展,能够承担此任务。
2.对心育课中运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反思
体育教学的评价(本文仅指课堂评价)本身就相对较难,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相对更难,这种难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一般都是任务式的,由于从观念上学校对体育学科存在偏见,不够重视,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很薄弱;客观上体育课的评价难以量化标准,同时职业高中学生的总体素质较差,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很难从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达成进行评价,更不要说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进行测量,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几无可能。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教育的成效必须、也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而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课堂上的评价,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掌握,才能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力。什么样的体育课是好课?我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是科学的?我们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实际,对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深有感触,经过长期思考,认为职业高中体育课堂评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对自身教学的评价
自身教学包括教学前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一节体育课上完后,或一个系列内容训练完成之后,首先要看的就是本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前提是有预期,知道自己想通过一节课或一系列训练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漫无目的、混时间的课不在此列。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教学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一般我们要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准备活动,三十分钟左右实施教学,五分钟进行总结。那么一节课上完后就要看这个时间分配是否符合这一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应当如何改进等。
(2)对教学目标的评价。一节课结束或一个系列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们要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符合我们预期的目标。如在跑的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跑的技术,包括步幅、步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跑步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意义,这既是理论教学也是实践教学的目标;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技术教学不该是重点,让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健身方法,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这才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能否有效达成,也是我们评价自身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3)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的过程都是按既定教学设计的思路展开的,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这就成为评价教学设计的第一手材料。以篮球教学为例,学生需要的,实际上是两个身体部位的能力,一是上肢的投球能力,二是下肢的弹跳能力。这两种能力如何分别得到训练,又如何协调就是考验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件事。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训练的方式,即分别进行投篮训练和弹跳训练,也可以采用结合训练的方式,即让学生练习弹跳投篮。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很难说清,最好的选择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看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如何。而选择的依据就是评价结果,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完成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评价不能离开学生而存在。那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正是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先从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角度来说,一节体育课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外部表现来评价判断学生的体力付出。如果能做到“微汗、脸红、气喘、肌肉酸”(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语),那我们就认为学生有了恰当的体力付出,换句话说这九个字就是判断评价的依据。另外,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其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也是评价的依据。
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堂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形成乐观地面对挑战、并且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而在日常教学中,这种进步往往不是很明显的,有时候还需要教师作出更多的判断,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等。如长距离跑,有的学生往往是闻之色变的,因为这项运动对学生的挑战太大了。如果说要让学生喜欢长距离跑,恐怕也有点不现实。但如果当这项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必须拥有接受它并挑战它的勇气,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这种品质的生成。如我们结合不同教材上的学生自我评价表,针对长距离跑进行了专项设计,在不同的阶段让学生从态度、能力、意志、跑后感等角度进行描述。这一描述的过程其实正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潜意识有可能被明显化。这种明显化会让学生生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可能让他下次会以更为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新的挑战。
三、对师生互动的评价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会有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方面来自于体育学科本身的挑战,由于体育教学更多时候需要通过动作示范来完成,因此身体语言就成为异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沟通交流方式,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要做好通过身体语言来完成互动的工作;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质,有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纪律观念相对松弛,学习目的性相对不明确,在体育课上更是表现得很松散。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摸准这些学生的兴趣点,顺着他们的兴趣方向去实施教学。
根据我们的实践,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师生互动时的默契程度。笔者的经验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每个班都会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这样的特点往往是班上部分学生的特点,如果掌握了这部分学生,就掌控了整个班级),结合不同的体育教学任务,多给学生体验和表现的机会,那师生互动关系就会比较和谐。反之,如果出现了低于预期的情况,我们就要做好学生情况分析工作,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分析的过程,也正是评价的过程。
总之,对于职业高中这样一个学生群体,我们的体育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一切评价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将评价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积极因素,及时诊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多种潜能,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桂海.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2]周桂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
技信息,2008(1).
[3]汪英.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