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04:41: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学概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些传统上专门致力于旅馆经营管理的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都已将《旅游学概论》纳入自己的课程设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开设旅游专业时,借鉴了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将《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纳入自己的课程设置。现在,各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无一例外都开设了《旅游学概论》课程。然而,由于目前对旅游学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开设《旅游学概论》时碰到了许多实际困难,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及手段等各方面差异较大,《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很多问题尚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课程。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以及政府的旅游政策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懂得旅游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了解旅游者的类型,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的原则,了解世界及国内旅游市场情况,世界及我国的主要旅游组织,以及旅游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掌握旅游业的构成、性质、特点及各旅游行业的业务范围及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目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大同小异,基本上围绕旅游与旅游学、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效应、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等内容进行叙述,从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看,又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涵盖面宽,深度不够。
二、教学手段选择
(1)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根据《旅游学概论》的课程特点,理论教学要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电子课件,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光盘或其他电子存储介质,为学生进行旅游业的实践演示,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2)为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相对不足而提供的网上课件。网上课件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更全 面。
(3)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组织的实验室和网上模拟实验。《旅游学概论》应用性强,要想学好,只靠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
(4)为解决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而进行的课后答疑和网上答疑。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并可能对后面内容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及时进行课后答疑是非常必要的。网上答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使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1)专家教学法。在“旅游业”这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实际运作的基本情况,给学生多一些了解和接触行业成功职业经理人的机会,树立从事旅游职业的信心,专门邀请旅游企业高层管理者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授课。同时,每学期至少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开设2~3次讲座。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旅游概论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多种方式,既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主要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辩论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意识,例如就“旅游开发重于保护,还是保护重于开发”论题,模仿全国大专辩论赛举办课堂辩论赛事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效果很好。
(4)影视教学法。因旅游学涉及社会的许多问题,在旅游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引发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技术等共生影响的关系;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而且对将来从事旅游职业的学生来讲,具有美学欣赏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讲授中将大量的信息直接、立体、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采取“看片子、评片子、谈想法”的启发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大量专业知识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地考察法。因《旅游学概论》是旅游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安排学生到旅游饭店或旅行社进行一定课时的专业认知实践学习。在本课程的开始与结束阶段,在校外实践基地可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实践教学。
(6)实景模拟教学法。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创设旅游活动的实地条件,模拟再现旅游业实践中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旅游活动的过程,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层次从简单的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体验。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1)教材编写。依据课程规划方案,进行《旅游学概论》的进一步修订工作。新修订的高职教材将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要求新修订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新教材强化了教材的基础性,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删除以前教材中那些次要的、陈旧的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建立充分体现“应用能力第一”的知识体系。与《旅游学概论》配套的《旅游学概论习题与案例》、《旅游学实验指导教程》等系列教材也在完善中,形成《旅游学概论》立体教材体系。
(2)教材选择与内容调整。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决定了课程内容体系、大纲基础以及和后续专业课的衔接。随着旅游业、旅游教育的发展,本课程的教材日益丰富,但各种教材都是编者根据本时代、本学校,甚至旅游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编写的,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因此必须首先抓好教材建设,选定优秀教材。本课程教材选择确定的标准是:①符合本系旅游专业培养计划;②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情况;③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④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
2.实践性教学条件
为突出实践技能,要创造较好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条件一流的校内实训客房、实训餐厅、模拟导游实训室、形体房等实训基地。校外有稳定的产学基地:我学院已与北京昆仑饭店(五星级)、福建大厦(四星级)、齐齐哈尔的天马、中信等三十几家旅行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与各种类型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实训协议,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性教学条件。另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保证所有专业课程均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专业实训室都拥有多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课程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五、考核办法
(1)平时考核(20%)。主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和问题的态度等进行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听课情况、在小组和全班讨论时是否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相互协作,以及情景设计现场模拟时的操作情况 等。
(2)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占学科总成绩的50%。
(3)实践考核。采用教师、单位共同评价的方法,给出学生的实践成绩,占30%。
最后,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出本学科的总评成绩。
1.1 教学模式机械化,师生联系仅靠书本
现在的旅游学教育跟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教学模式依旧死板,缺乏活力。课堂上的老师专读于课本,而同学也同样专看于课本。这样一对多的传输与接受的教育模式,无法让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本身是极其充满趣味性的,令人向往的,而这样过于单调的教学只会更加降低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正因为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进而也就无法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而陷入永久的死循环当中。因此,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亲身体验旅游的乐趣,是关于其教学改革走出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1.2 教学内容单一化,专业领域衔接不紧凑
关于旅游业概论的教学,其讲课本身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推广与传承。也就是说,单一的学科教学传授给同学们的知识仅限于其本身所体现的表观层面,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是无法让同学们真正了解和掌握的。尽管这些较深层次的内容不一定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于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旅游业的内涵,更好的把握旅游的精髓是尤为重要的。就比如我们只是注重了事物的表面形象,而忽略了它的内在本质,这样徒有其表的教学结果也无法实现我真正们的教学目的。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可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多讲授一些与旅游专业不同但却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最重要的是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了a其概论的重点。
1.3 教学方法不明确,学生课上理解是难题
在旅游业的课程教学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同样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旅游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时候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首先,教课的老师可能对上课的学生水平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可能过于复杂,而同学们听着也会感到过于深奥,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对于高职的专业学生们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而与之对应的老师教学而言,也必须是一种简单而明了的方法。然后,接受知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追求优秀的教学结果是老师们共同的目标,但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是教书育人。所以,关于这一点是老师们应该自己探索和创新的一个环节,同样也是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责任的重要体现。
2 面临教学现状,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2.1 创新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关系活起来
课堂上教育与学习的氛围是极其重要的,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同学们能更好的融入其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下科技手段,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不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照搬到课件中,可以采用绚丽的风景图画来展现旅游胜地的魅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多媒体的画面教学结合起来,营造一个似真似幻的旅游场景,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磨难,而是转换成为一种享受。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按次序制作旅游课件,并在课上展示肚子讲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创作能力,还能鼓励同学们的相互竞争学习,无论是对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环境决定成长,可能也就是如此吧。
2.2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单调的理论学习,只能使同学们逐渐丧失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此类现象,我们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一个广面上的拓展。例如,对于某某一个很有名气的旅游胜地,我们不仅可以讲解其简单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还可以去讲一些与旅游胜地有关的文化故事,更有可能的是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其具体内容的理解,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旅游学的魅力。此外,加强这样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教学模式,也更能体现现代教学的综合要求,在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涵养的同时,既加强了同学们的认同感,也更能增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2.3 简化教学方法,让知识简单易懂
“旅游学概论”主要以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系统阐释旅游学科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旅游文化、旅游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系统接收旅游学科基础认识、宏观认识和把握旅游活动、全面了解旅游行业,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课程教学的指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依然有待提高。
一、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性
(一)、基础性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科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效应。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产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旅游职业道德。
(二)、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本课程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二、目前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因素受制于教材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现阶段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未能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包括诸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环境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旅游学概论”的知识框架是以上诸多学科理论在旅游活动这一特有主题下辐射和积淀的结果。所以“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就必须全面反映旅游学科的全貌,而不能将其定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否则会导致教学内容知识缺乏、与后续课程无谓重复等问题;二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旅游热点问题的了解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即“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师的知识霸权和话语霸权,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呆板,缺少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很大程度上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所以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或缺乏灵活性和艺术性也是影响“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简单地生搬教材,过多地采用“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教学语言未能体现旅游审美。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非常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紧贴特色。强调职业化改革,改善教学困境
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改变教学思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提倡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教与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克服课时紧、借鉴少等现实困难,寻找适合学科与职业化教育改革和谐发展的路子。
(一)、教师是改革实践的主导
旅游学概论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与各专业知识相结合。但显然要求我们的教师对旅游学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都有所了解是不切实际的,或者只会变成都想了解却又都不甚了了,这便达不到我们改革的真正目的,所以:
首先,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实现多面手是困难的,必然是有所侧重。可以考虑将教师有针对性的分配,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做相应的研究和调整,实现有限资料的最大化开发与利用。
其次,加强与各个系教师的交流合作,利于融入良好的专业氛围。教师要克服惰性,灵活思路,加强自我提高的压力,勇于接受和学习陌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刻体会专业实践与理论的联系。
(二)、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改革实践的前提
旅游学概论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将改革过程逐渐细化,然后一步步扎实地展开,以期达到坚实的改革成果。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特色。
第一种教学模式是将这两个过程并进,即将基础与应用结合起来,进行基础讲解的同时跟进相关的应用。这应该是一种最理想的模式,可作为改革的最终模式,但就目前来说还无法做到,这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将这两个过程分开进行,即先进行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方向进行应用方面的学习。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在平稳方式下灵活的可操作性。
四、结语
旅游学概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挑战。要使改革走得稳健又卓有成效,有几个问题还是要重点把握的:
第一,改革不是对基础学科的忽视或压制,而是本着为更广阔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应用,忽略学科的基础性作用。
一、研究背景
学生满意度这一概念是在顾客满意度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国外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而我国有关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期,伴随着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产生和发展。现有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二是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线教学方面。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满意度研究较少。“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大多数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对于学生专业认知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推进“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本研究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出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优化问题,既有助于课程建设相关的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也为未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旅游人才培养观念,由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方向转变。
二、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构建
CIPP模型,也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由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四项评价活动组成,由于其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特点,故而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本研究运用CIPP模型,结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确定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
(一)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对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子包括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特色是否鲜明。
(二)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的师资力量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子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以及在授课时是否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启发性,能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能否对理论知识联系行业实际进行分析、能否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大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因子包括课前是否安排学生预习、教材选用是否恰当,课程内容体系是否完善、授课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授课方式是否多样化、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课后作业是否适量、能否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数目和学习资料。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从第二课堂进行,评价因子包括教师是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师能否对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全程指导。考核方式的评价主要从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因子包括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否多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期末考核的试题覆盖面及难易程度。
(四)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考虑到“旅游学概论”课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人格培养三大方面进行。评价因子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对行业的认知是否清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课程是否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修养和审美水平的培养。综上,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共设置6大评价指标31个评价因子(表1)。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设计根据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31个评价因子,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请被调查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分别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分,分值从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依次为1-5分。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定向发放的方式,发放对象为旅游管理大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覆盖面从大二到大四,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学习过“旅游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份,均为有效问卷。
(二)信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对本次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α信度系数为0.988,可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非常高。
(三)数据分析
1.过程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2.输入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3。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师的专业水平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过程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4。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材选用、授课时间、授课方法、课堂氛围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5。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第二课堂的全过程指导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6。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命题难易度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4.成果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7。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专业知识、行业认知、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水平的培养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本科高校“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及优化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显教学特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结合我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大类学生培养需求,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旅游活动的种类、表现形式及发展特点,厘清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旅游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明晰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影响;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现象和解决旅游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1)引领性。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专业认知体系,合理选择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2)综合性。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旅游者行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旅游学科全方位知识;(3)创新性。课程教学包含大量来自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的鲜活案例,问题突出,现象明显,有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二)立足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厘清专业认知,激发专业热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志愿率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感到困惑。“旅游学概论”作为首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重要使命。课程教学应由各模块教学内容谈及学科整体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认知体系。课程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分析旅游现象,让学生逐步领略到旅游学科的魅力和旅游业实际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专业热情。2.提升理论深度,培养理性思维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讲授技能知识多,讲授理论知识少,教学内容较琐碎、分散、浅显的问题。“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应注重旅游学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对前沿理论深入浅出的传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学习的“高阶性”与“创新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资料收集、文献分析、系统阐述和小论文撰写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具有较为清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师生互动,实现课堂翻转为解决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成为“低头一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在每节课中增设提问、分析和讨论环节,学生思路必须跟着老师走,课堂学习节奏快、动脑多,学生主导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现了课程的“挑战度”。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计
在“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计,具体包括:(1)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创新意识。在“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建线上线下互动、启发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发掘和科学增负,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解读社会需求,重构协同育人。立足市场,面向行业,既突出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应用,既强调知识灌输,也重视能力培育,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重塑协同育人机制。(3)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旅游热点。为让学生获得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增设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旅游发展主题内容。(4)凝聚集体智慧,打造高质课程。课程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案、电子课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并通过学习通APP构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反馈平台,努力打造高质量课程。
参考文献:
[1]谭诤,王欣欣.高校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6,(5):101-107.
[2]金明,刘一弦,王媛,李云鹰,魏雪梅,郑娟.护理本科全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6):1762-1767.
前言
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旅游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初步建立旅游学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因此,只有合理构架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学习旅游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旅游学概论也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专业的兴起而开设的新课程,其内容的设置还很不成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旅游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文化学、心理学、地理学、规划学等[5],这就为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增加了难度。
1.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旅游学概论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专业兴起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教材非常多,真可谓是“层出不穷”。以市面上的书目来看,目前已经出版的旅游学概论教材就有一二十余种之多。
对这些教材出版的目的与用意笔者不敢在这里妄加评论,至少这种现象本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旅游学概论教材建设的不成熟和混乱。这种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2]:一,内容的选取与安排随意性极强,比较杂乱;二,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也在论述的角度、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这些教材都有一个通病,教材内部各章之间各自为阵,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学术逻辑联系。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简单拼凑起来的课程。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编撰中由来已久的并且日趋严重的“剪刀”加“浆糊”的现象。
2.内容中亟待澄清的一些重大问题
本文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版)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版)出版的《旅游学概论》为例,提出不同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2.1旅游业的复杂性与产业关联
《旅游学概论》教材在分析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时指出,“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表现为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景点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影响农村和城市建设”[2]。
事实上,旅游业是具有复杂特性的产业,而不是具有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我们的教材对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的讨论是典型的循环论证,是把它的内部复杂性与外在关联性混同的结果。这一点早在2002年就有人指出:“(有关论述)其实只是指出了旅游业构成的复杂性,或者从更深层次说,旅游产品的复杂性。我们可以用这种复杂性说明旅游业的涉及面广,而不能用来说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强。”[6]
关联性是产业经济学中研究主导产业选择与配套时使用的核心概念。产业关联有两种基本表现,一是主导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影响与带动,其影响程度称影响力;另一种是主导产业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称感应度,这两种影响合起来叫做主导产业的波及效果。影响力和感应度要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
产业关联又可分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等。旅游业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服务,旅游活动本身具有移动、异地、即时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是具有强关联带动性的产业。旅游活动在开始之前,没有服务对象;旅游活动一旦结束,服务随即停止。旅游活动、旅游业的特点使其很难产生产业关联效果。所以,旅游业是涉及众多部门的复杂产业聚合体,内部联系紧密,需要协同发展,而对外部经济系统则缺乏关联带动作用。
2.2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产业
《旅游学概论》教材在分析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时,称“旅游业是当今社会中投资见效最快的经济行业之一”,“旅游业是个永远的朝阳产业,有投入少,产出多,效益较高的特点……”[2]。这一观点在我国由来已久,教材、论文、旅游规划文本中经常见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桂林、杭州、苏州等少数几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在道路交通、宾馆住宿、景区景点等方面并不需要太大新增投资就可以开展经营,而且当时旅游产品属于“卖方产品”,盈利能力也较高。而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发现的景区多数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开发首先要大量地投资,解决交通可进入性,解决大量游客的住宿接待;游客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旅游交通要求快速、安全、舒适,旅游接待要求高档、豪华、个性,旅游业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资金密集性产业。同时,旅游业的核心部门,如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已成微利行业,再将其看作是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的高效益产业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
还有,传统上旅游业经营从不核算“资源占用”。随着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资源占用、环境消耗等计入成本,传统的观点更要改变了。
3.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构架
综上所述,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有其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首先应该明确几个问题[4]:一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问题;二是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
首先根据在体系中的地位,可以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3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本课程和整个旅游学教学内容的基础。具体来讲,包括“导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基本概念与范畴”3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这是全课程乃至整个旅游学学科的统领;第二部分主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角度”讨论“旅游”产生的机制与过程;第三部分则侧重分析旅游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活动的概念、属性(性质)、特征等。
第二板块是“旅游的三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与旅游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活动要得以实现,首先必须有这些要素的共同参与与协调发展[5]。
第三板块包括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与旅游业活动)有关的一些外部问题,主要包括旅游效应(影响)、旅游的社会支持(行业管理、政策等)以及旅游的发展趋势、战略、其它内容等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指第二板块各要素各自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或外在表现,与前面的基础部分与核心部分关系最紧密。第二部分论述的是三要素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外部支持问题。第三部分是基于对第二板块内容的总结及前瞻。当然,这一板块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安排一些其他教学内容,可以不做统一的要求。
当然,除了上述编撰者主观认识的偏差和不足以外,还有另外一些学科建设、旅游教育总体规模发展状况和出版周期等等主、客观因素也导致旅游学概论乃至整个旅游学专业课程的建设还很不成熟[3]。
结论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改革,教材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参与的作者、出版社众多,版本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内容重复冗余、杂乱无章等问题。对本课程的探讨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教材建设本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631,263,263-264,141,145,267.
[3]张斌.建立规范的旅游教材体系难在哪里[N].中国旅游报,2005-8-12,(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7-02
《旅游学概论》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旅游学概论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进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别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考核形式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以期共同提高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
在旅游学概论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单位或主讲教师将其定位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学等学科内容的简单罗列。由于课程定位不准确,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必然出现缺乏特点、内容肤浅、泛泛地对旅游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介绍、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积极性。旅游学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入门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变动性的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应侧重于解决学科最基础的议题,诸如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属性、理论体系、分析范式、研究方法、课程性质等基本问题,并同时注重内容的动态更新。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问题。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较流行的旅游学概论教材看,其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三部分:(1)旅游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等基础知识;(2)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着重介绍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3)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包括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等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旅游学基础研究的成果。旅游活动构成部分对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介绍又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重点不突出。而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的旅游组织和旅游市场等内容在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又会重复讲述。此外,教材内部各章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泛泛而谈,使整个旅游学概论课程更像是旅游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大杂烩。
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基础入门课的定位,建议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基础理论和方法部分的内容和学时,包括旅游学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旅游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旅游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对于涉及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应重点讲解最基本的理论内容,而不必展开深入讲解。任课教师不仅要对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非常熟悉,同时对其它专业课程也要了解,这样在内容选择和讲解的详略上更便于把握。此外,教学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紧跟旅游业发展,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院校旅游学概论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学生上课只是记记笔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有些只是把教案简单地复制在电脑上,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而有些教师又过度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大量播放视频资料,占用教学时间,本末倒置,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议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以下几种可行的方法:
(1)学生主讲模式。学生主讲模式主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课下精心的准备,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并讲解相关的知识。如课前5分钟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和讲解近期旅游业重大新闻、事件、国内和国际旅游界动态、旅游热点问题等,通过对旅游业发展动态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旅游情节和专业思维,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师,为同学们讲解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2)案例教学模式。它是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即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时间上最好是近期发生的;其次,师生定位准确,各司其职。教师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案例和问题,督促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课堂讨论中,要当好主持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控制讨论的进度与方向,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讨论结束后要做好总结。学生要做的主要有:认真阅读案例资料,深入思考,准备发言提纲。讨论中要积极发言,讨论后认真撰写分析报告。
(3)问题讨论模式。问题讨论模式是在学完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后,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不提供大段的案例资料,只就单独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阐述本组主要观点,作总结发言,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通过问题讨论,将问题留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辩论模式。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模式进行讨论。如发展旅游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各自论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大胆质疑、辩论,直至将问题分析透彻。
3.2 在教学手段方面,对多媒体技术要适当使用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等多种技术辅助,展示图片、声音或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对旅游资源的展示、对旅游案例的介绍等。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等教学手段要结合使用。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入门课程的《旅游学概论》,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要及时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调研。如在讲解旅游资源时,可选取本地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保护情况等;讲授旅游企业时,可带领学生到旅行社、饭店等企业参观,了解旅游企业经营的特点、业务流程,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将专家“请进来”。如在讲旅游组织、旅游市场和旅游影响时,请旅游业界专家或旅游局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通过与专家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业界的动态,开拓视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学生知识的学习从课堂移动到了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既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又使课本知识得到了深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欢迎。
5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形式通常是课程结束后通过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人才的选拨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采用灵活的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的比例打分。平时成绩主要结合学生课堂主讲情况、课堂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辩论演讲情况、实践教学表现情况以及出勤情况等设定评分标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 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的现象,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期末考试的试题建议增加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那种死读书、背死书就能得高分的现象,真正体现考试分数在区分人才层次上的作用。
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要及时创新课程建设,使之不断地发展和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视野下旅游学课堂教学的定位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S1).
[2] 张欣.旅游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2011,(7).
[3] 盛蕾.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J].商场现代化,2011,(2).
[4] 王凯.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科教纵横,2010,(12).
[5] 程丽,马佳.《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36).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将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
目前所提到的多媒体教学,通常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二、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要将多媒体教学合理、准确、高效地运用到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在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旅游学概论》具有以下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该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在高职院校,《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使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帮助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该门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它不仅仅是高职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二)该课程在旅游专业的系统学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旅游学概论》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程, 对学习旅游专业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旅游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旅游专业的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旅游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包括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导游实务和旅行社管理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该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认识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教师通过对该门课程的讲授,要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系统的旅游知识框架,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多而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等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包括了旅游学的核心概念、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资源的分类、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需求的成因、旅游的影响等旅游业的核心知识。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
与传统的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容量性、直观性等多个优势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基础性、重要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可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高职旅游专业的《旅游学概论》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包括了较多旅游学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如果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声、像、图、文等各项资源,能达到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大大提升了《旅游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例如,针对《旅游学概论》中的概念,如果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高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地利用声、像、图、文等各项资源对旅游学的核心概念进行诠释,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该门课程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持久、全面、深切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概念。
(二)多媒体教学可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性
《旅游学概论》在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和技能较多。网络、书籍、音像制品上,可供教师查阅和使用的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大量案例、图片、视屏和音频,并将这些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旅游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添加各类声、像、图、文等资源,将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可拓宽学生知识面,达到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较好结合,这就大大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性。
(三)多媒体教学可将教学内容条理化、简单化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前后相连,关系错综复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在讲授课程前后关联交叉的知识时,往往会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声、像、图、文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教师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比较彻底的分解知识技能信息,减少抽象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转换过程,可以全面、准确地表达其教学意图,将教学过程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简单、准确地呈现,使教学内容调理化和简单化。
(四)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场景直观化
高职《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对具体场景和问题的处理;传统的板书和口头无法表达清楚的这些场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且高职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很难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构建和重现这些场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声、像、图等资源,可较生动、准确地再现教学中需要的场景;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突破视觉的限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四、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相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一)够用原则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信息查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查阅和搜集到与《旅游学概论》相关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教师将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课件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需要,把过量信息和资源带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过度快速地操作多媒体,以求将所有信息展现给学生,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高职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没有时间消化和思考,最后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秉承“够用原则”,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课时安排,从海量教学资源中筛选出素材,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实用原则
相比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形式,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教学形式更新颖。但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新颖和丰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过多地应用强烈的色彩、大量图片和动画,片面追求采用最先进、最现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置教学内容不顾而一味地追求形式,反而忽视了真正核心教学内容。其实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教师应紧记“实用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和优化课堂,而不是“统治和主导”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用适当的资源将教学内容呈现即可,不应造成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
(三)合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明显,导致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只注意到它的优势,忽视了它的局限性;不管课程的什么内容,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实教师也应进行思考和筛选,针对高职《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合用的前提下,实用多媒体教学。以该门课程的“旅游线路设计”的内容为例,以笔者的授课经验,该部分内容更合适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学生讨论结果呈现,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灵活的修改,这种方式更利于师生互动,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四)会用原则
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受精力和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师将网络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下载,然后不加修改地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其实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如果教师不做任何的学情分析,直接拿来就用,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教师还应通过学习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到真正“会用”。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上等方面已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因此,建设适合高职院校《旅游学概论》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任务驱动教学及其实用意义
1.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这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用意义
(1)有利于打破教材原有的板块结构和教材局限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在确定“旅游活动要素分析”为该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全面构建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这就彻底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和章节局限,形成“一个核心、三个模块、五个学习项目、17个学习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任务均含有适量的新知识点和认知冲突,任务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解决任务的途径,并且选择最佳方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该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般,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指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即是所学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用能力一般包含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科技的应用和设计、创新等几方面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通用能力。认知冲突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旅游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将《旅游概论》课程序化为17个主要的学习任务(表1),然后在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传授知识。笔者以“任务4――分析成为旅游者的条件”为例,进一步介绍任务驱动教学在《旅游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1.设定目标(Object)
(1)素质目标:认识旅游者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习惯。
(2)知识目标: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旅游动机。
(3)能力目标:分析一个人成为旅游者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本课程设计要求能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笔者将每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真实具体的任务,每一项任务的教学又以真实案例导入。在这一任务中,笔者通过播放韩晓的单曲《我想去桂林》这一影像资料,把学生引入教学情景。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节选自《我想去桂林》
3.准备工作,实施完成既定目标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同时对一些新的知识点做出说明。
介于本任务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学习小组讨论并口头汇报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完成设定的目标。如以5~6人为一学习小组,具体讨论成为旅游者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口头汇报讨论结果。
4.评估,总结
学生根据具体任务完成操作,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项教学目标的标准评价各小组讨论的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回顾并强化该项教学目标。
四、任务驱动教学在《旅游概论》课程应用中表现出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围绕着所有旅游类服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分析旅游活动”这一典型的任务,并根据典型人物序化出17个子任务,围绕每一任务设定了学习目标,同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这一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灌输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新模式;教师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为主。教师的工作内容也不再仅仅体现在知识点的准备和讲解上,更体现在创设项目情景、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把控学生操作效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上。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行为的主要问题,其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效果影响非常之大。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来看,其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尽管如此该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工商管理相并列的重要性管理学科内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最大限度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符。但其还是带有浓重的传统教育色彩,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划分不得当,以及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等等,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专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即违背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这里所说的师资力量匮乏是具有相对性的。所谓相对性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教育之间的相对性。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只有20年,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其中以教师资源的缺乏最为突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有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但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背景下,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的大面积开设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变得非常稀缺,进而形成了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另外,很多进入到高校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在经过几年教学后,已经适应和融入到了教育环境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教学思想、行为与当前的旅游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所以从教学需求角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相对匮乏的。
3.实践课程开展不利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以旅游服务业为基础的管理型工作,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从这一基本目标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充足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才能胜任旅游业对其的需求。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其次,实践课程的仿真模拟环境不好;再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不足。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办法
1.根据职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想要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事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课程内容予以科学配置。首先,要确保课程设置与当前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向一致,确保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到岗位当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做好对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尤其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设置,保证学生既能够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课程当中有所收获。最后,要加大本专业内容与其他专业内容之间交叉学科内容的设置,为旅游业的融合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为旅游业的创新融合性发展提供支持。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基础水平
教师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传递者与教学行为者,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要加大专业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系统性培养方式,来使更多的具有旅游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其次,要做好对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意识能够与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需求保持一致,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3.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水平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育目标,也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无论是对旅游服务人员还是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都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课程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当中的内容,为了确保实习的有效性,高校可以与一些当地信誉、名声较好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进入其中予以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岗位锻炼,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自然界和社会上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类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可能出现那样的结果,而在试验和观察之前不能预知确切的结果,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并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类现象的结果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是研究和揭示这类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其理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领域。可以说,凡是有数据出现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应用到了概率统计提供的模型与方法。然而,该课程在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上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既有别于其他讲述确定性现象的数学课程,又与它们具有共性。如何把握合适的理论深度,尽量避免复杂的理论推导,是工科高职数学教学的一项永久性课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实际问题,并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概率论的有效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可以使他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加强。数学是一门理论非常严谨、抽象的学科,要让学生主动探求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让学生适当地了解所学的各部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任何一种数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并回归于其适用的生活领域,因此数学教学中每一新的数学理论的引入都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例子,不仅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可以举生日问题、彩票中奖问题、决策问题等生活中的例子;在讲解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时可以举癌症问题、赌徒输光赌金问题的例子等;在讲解事件相互独立时可以举工厂的工作效率问题的例子;关于贝努利试验与二项分布式时可以举保险问题和可靠性问题等;在讲解假设检验时可以举药效和预测问题等。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概率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方向,深刻体会到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三,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对他(或她)所教授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对他(或她)所教的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用微笑的表情、肯定表扬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是轻松、愉快、和谐的;若用严肃的表情、批评苛刻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是压抑、沉闷的。教师应当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的姿态、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去学习数学。
二、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各种实际问题
由于概率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直观背景,从而让学生感到解题方法很难把握,从而无从下手。若是不能将各种问题进行归类整理,而只沉浸在题海之中,这对于实际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讲解,对某一特定背景加以改造整理,使它成为一个模型,再将这种模型类比到其他背景之中。比如,有以下两题。
题一:已知男子有5%是色盲患者,女子有0.25%是色盲患者。今从男女人数相等的人群中随机挑选一人,恰好是色盲者,问此人是男性的概率是多少?
题二:对以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机器调整得良好时,产品的合格率为98%,而当机器发生某种故障时,其合格率为55%。每天早上机器开动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为95%。试求已知某日早上第一件产品是合格品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是多少?
虽然以上两个问题的实际背景不同,但它们都是贝叶斯公式的具体应用。对这一概率模型,可以给出许多不同背景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将实际问题与相关的概率模型联系起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学完该门课程之后,脑海中只记得定义、定理、公式,而在实践中,遇到大量数据出现,需要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时,却不能够灵活运用,充其量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在实验课中可设以下内容:随机实验的模拟与概率的近似计算;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统计分析综合实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学会使用一些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等。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