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1: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①输液大厅病人多,输液之前护士报病人姓名,病人未听清楚便答应是自己,易引起输错液体。②输液高峰,病人多,护士少,出现忙乱现象,易引起护理差错。③病人自己调节输液速度,造成病人出现不适症状。④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自己更换输液椅,易引起漏输或输错液体。⑤医生开错药物剂量或药房发错药 。
2 防范措施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①输液室病人与病区住院病人不同,病人流动性大,无法核对床号,因此,三查七对制度显得格外重要。②对姓名的方法,不仅是称呼病人姓名,到病人面前要反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③最重要的一点,病人回答姓名后,病历卡一定要给病人看是自己的病历才可以注射,以杜绝输错液体的护理差错发生。
2.2 护士长要做好人员管理和护理安全防范教育
①输液高峰季节,护士长的人员安排非常重要,护士排班要以动态调整为原则,以满足病人的护理需要为原则 。护士长要做好各个班次、各个时间段输液工作量统计,根据各个班次、各个时间段输液工作量情况,随时调整护士人数,避免病人多、排长队引起的忙乱现象;避免护士处于疲劳状态,必要时汇报护理部,借调护士帮助输液。②加强对护理差错高发人群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护士长要重视新护士、有情绪波动的护士、平时工作欠严谨的 护士及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护理差错的防范,做到“警钟长鸣”,认真做好实习护生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以确保护理安全。
2.3 重视输液速度的调节
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调节输液速度 要了解有些病人输液要快的心理,会自己调节输液速度。护士在输液时做好用药指导,尤其是对于有特殊速度。要求的药物,如甘露醇、硝酸甘油等药物,护士一定要交代病人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
2.4 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更换座位的护理
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自己更换座位,换位置后忘记将未输的液体带走,易引起漏输液。针对这一护理安全问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①在输液前告诉病人有几瓶液体,请病人输液过程中不要自已换座位,如果换座位一定要将未输完的液体带走。②输液巡回更换液体时,签写更换补液者工号及更换时间。③拔针时核对输液卡瓶数并签名,同时询问病人挂了几瓶,还有没有液体,确认无误后方可拔针。
作为一个合格的护士,一定要熟悉各种药物的常用剂量及可以应用的最大剂量。可以及时发现差错,及时纠正 。接待新病人时,要仔细核对药房发的药物,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
3 小结
手术是一项需要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以及手术室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复杂工作,不论哪一个环节或某一个人失误,都可能影响手术的成功,以至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死亡。2003年1月21日,我院手术室发生护理严重差错1例,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为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吸取教训,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制订了防范措施,3年多来未发生护理缺陷,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纱布垫遗留腹腔1例。外科患者,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手术完毕,医生置T管时即喊手术护士与巡回护士清点,数目正确,置管完毕询问护士清点情况,手术护士回答无误,而未再次清点,主刀医生也未再次清理腹腔就关腹了。术后3 d,患者发热,诉右上腹持续疼痛,切口疼痛,T管引流物持续不断,经多次换药无好转,术后10 d切口出现感染现象并有分泌物渗出,后再次打开切口发现一纱布垫遗留腹腔。
2原因分析
护士在术前清点与关腹前清点数目正确,但在医生置T管后没有再次清点。而医生也没有对腹腔进行再次清理即关腹。关腹后缝合切口前手术护士与巡回护士未进行第三次清点器械、敷料等。没有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整理的规章制度,(在关闭胸腹腔及手术切口前,手术护士、巡回护士及术者应共同核对纱布、纱垫、器械及缝针数目等,最后术者再探查一遍,确保无异物存留方可缝合)。发现后立即取出遗留在腹腔内纱垫,虽然没有危及病人的生命,经治愈出院,但延误了病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增加了医疗费用,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给医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经济负担。
事后讨论分析,此事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疗安全意识,不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整理制度的原则,缺乏责任心而造成了不必要的严重差错事故发生。通过此例教训表明,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的操作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否则,都有可能发生不可弥补的差错事故,给患者身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3防范对策
3.1加强医疗技术管理,健全制度,严格执行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根据手术室存在的医疗安全的隐患,结合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与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制度,健全了手术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手术室器械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强化组织学习,严格执行。器械物品管理做到“四固定”、“三有数”、“五规范”。四固定:固定位置、固定数量、固定专人保管,固定时间检查质量与保养。三有数:要求每一位护士对手术的种类所需使用的器械包内器械数量心中有数,对器械的性能质量心中有数,对术前、中、后的清点使用数量心中有数。五规范:规范了器械敷料表格登记,规范了术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台上所有的器械、敷料,核准登记,规范了大手术时间长,中途护士要对台上的器械、敷料、缝针等进行核对确保无丢失,规范了手术完毕关闭胸腹腔前、后均需清点无误才能缝合切口皮肤。规范统一了纱布垫的规格,器械、敷料打包前检查合格,数目统一,清点确认无误,才能打包消毒。从而做到了制订制度必清,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把护理缺陷杜绝于萌芽状态。
3.2抓重点和薄弱环节,制订防范措施
手术病人在手术中是医疗安全的重点,医护之间要密切配合才能安全完成手术程序。因此,要着重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危重手术病人和复杂手术病人,针对医护人员思想紧张,工作忙乱时失误率高的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措施,如“三到位”,质量“三抓”。三到位:任务到位(人),责任到位(人),措施到位。三抓:抓易出差错的时间,抓易出差错的环节,抓易出差错的人。从而达到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具体责任到位。同时注意医护之间,护护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1]。
3.3强化安全质量,责任教育
消除护理不安全性是避免护理缺陷,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责任心是护士减少缺陷发生的基本保证。有了安全意识、责任感,才能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因此,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事业上强化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修养。增强护士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懂得知法、守法、依法、护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使护理安全警钟长鸣。
4体会
通过对手术室发生护理缺陷进行分析,我们体会到,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制订合理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是防范缺陷的关键。培养医护人员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缺陷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充分发挥护理骨干的把关作用,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职能主管部门人员要经常深入临床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由于手术室管理制度实施到位,3年多来未再发生护理缺陷。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儿科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0例患儿中有男孩54例,女孩46例;年龄为2~10岁,平均(5.11.5)岁。所有患儿均为儿科常见疾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知情同意书,患者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3 统计学分析
采集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时间长,因此护理工作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菊科造成严重后果[1-2]。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及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上的伤害[3]。防范护理缺陷是护理安全的重要组成,是护理质量的直接体现。现总结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发生的护理缺陷情况,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及人员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缺陷情况
1.1 护理缺陷容易发生的环节 ①患者接送失误。患者术前已使用镇静剂,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护士术前访视不到位,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②手术部位错误。多见于对称性器官手术。③器械准备不全。准备器械与所进行手术不相符,性能不佳或损坏。未即使调试仪器,发生临时故障等。④负极板放置位置不正确,乙醇未完全蒸发干时使用电刀,造成烧灼伤。⑤输血输液查对失误,药片标签不清,造成误用。⑥手术标本保存不当,损坏或丢失。⑦术中物品清点错误,物品记录不及时,发生器械遗留体腔。⑧护送不当。护送途中患者坠落,各种管道脱落及患者影像片,衣物等遗失。
1.2 护理缺陷容易发生的关键人群 ①新进手术室的人群。主要包括实习生、进修生、新入职人员。这些人员需要一点的时间及相应的培训,方可熟悉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如果不能顺利转换角色,将是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1,3]。②专业技能及责任心缺乏人员。这些人员对待工作不认真或者工作中出现失误。③性格怪异或情绪化人员。这些人员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化状态容易造成精力不集中,工作不严谨,从何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
2 手术室护理缺陷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压力大,工作繁重,休息差 由于护理工作的不规律特征,护士经常加班及值夜班,很容易造成精力及体力的严重下降,影响了正常技术的发挥,体现在手术过程中配合不佳,护理缺陷情况频发[4]。
2.2 专业技能欠缺 有些护理人员对正确的操作规程及相关仪器的使用不熟悉,手术过程中表现出不能应对手术的需要,手忙脚乱,出现护理缺陷情况。
2.3 责任心缺乏 爱岗敬业精神不够,工作作风不严谨,无菌观念淡薄,不按照规章制度操作。
2.4 管理方面 规章制度不健全,制度不能严格落实,手术室管理经验及知识贫乏都是造成护理缺陷情况发生的原因。
3 手术室护理缺陷防范措施
3.1 术前防范
3.1.1 重视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应在术前1天阅读患者病历,有目的的访视。告知患者手术的一些注意事项,并妥善安慰患者紧张情绪。
3.1.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接患者时做到三查七对,即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及部位、诊断、麻醉方式等[5],防止错接患者。并在手术前、麻醉前再次核对。
3.2 术中防范
3.2.1 妥善摆放手术 手术的安置要符合手术的要求,做到“正确、舒适、安全”三原则。注意防止血管、肌肉、神经的压迫损伤。
3.2.2 正确使用电刀 使用前先调试电刀主机,检查功能是否良好。负极板的黏贴位置要正确,面积要合适。避免患者身体部位接触金属物,术中应经常查看,防止负极板脱落,移位等,造成患者灼伤。
3.2.3 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 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硬认真清点记录敷料、手术器械等物品,防止异物遗留患者体腔内。
3.3 术后防范
3.3.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 由于麻醉作用,手术结束后患者并未完全清醒,手术切口疼痛及各种插管的不适容易引起患者躁动,护士应保护好患者,防止输液管道及插管的脱落。
3.3.2 安全转运患者 正确搬运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出入手术室时检查推车性能,拉上床挡,防止患者坠落。嘱患者把手放在身体的两侧,不要握床档。患者躺在担架车的正中,防止头或脚露出车端,被子要将脚盖住。推车速度适中,动作轻、稳,尤其老年患者要注意减慢车速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免晕车。
3.4 人员管理
3.4.1 规范医护人员的语言 手术进行中,医护人员避免谈论与治疗无关话题,不得在手术间大声谈笑,喧哗或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与隐私。取得患者信任,减少误会。
3.4.2 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 鼓励支持护士定期学习,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拔业务骨干外出交流等,使每位护士都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4.3 高度重视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人群 对新进人员要做好入科培训,在带教中详细解释各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使其尽快转变角色,在思想上加强防范意识。对有情绪人员要关心爱护,及时沟通,消除不良情绪,耐心解释,化解矛盾。严格管理专业技能及责任心缺乏人员,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上级主管人员应在关键环节注重质控,必要时可协助其完成工作,帮助其尽快提高。
4 小 结
总之,防范手术室护理缺陷情况的发生是护理安全的重中之重,对患者的生命及预后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只有如此,才能为手术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丽茹.“手术室护理缺陷分析及防范对策.”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53-55.
[2] 胡春凤.“手术室安全护理的防范对策.”慢性病学杂志,2010(04):379-38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39-02
神经内科是个存在较大医疗风险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运动和认知障碍,病情重、变化快,合并症多,病程长,致残致死率高,对护理工作要求比较高,现将神经内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总结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意外受伤
1.1.1 跌倒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神经疾病导致的肢体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然发生抽搐及晕厥。如拖地后地面太湿,走廊无扶手,卫生间没有防滑垫,都是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
1.1.2 坠床 新入院患者对环境及病床不适应,躁动患者没有床档防护,陪护与患者同床,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都易造成患者坠床。
1.1.3 烫伤、冻伤 感觉障碍患者使用热水袋不规范时,易造成皮肤烫伤;脑卒中患者高热时,使用冰块降温,若不及时更换部位,易造成冻伤。
1.1.4 舌咬伤 神经内科患者抽搐发作时,未及时带牙套、置牙垫防护,易造成患者舌咬伤。
1.2 压疮 伴有躯体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不能自行翻身,若不定时翻身,更换卧位,极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压疮。
1.3 自杀 患者因角色改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住院期间的经济负担等,易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随时都有自杀的倾向。
1.4 走失 精神异常及老年痴呆患者,未做到24小时连续看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1.5 窒息 患者因为疾病常伴有咳嗽反射减弱、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表现,故易于出现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1.6 法律意识淡薄 患者意识情况是神经内科护士观察的重点,一旦患者病情变化而未能及时发现,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造成医疗纠纷。另外护理人员只重视每天的功能护理,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及转归,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7 管理因素
1.7.1 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不重视 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如果没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对患者安全将构成巨大威胁。
1.7.2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工作量与护士比例失调,护士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一方面不能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长期如此,护士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范对策
2.1 评估患者危险因素 针对患者发生意外伤害进行评估,对于高危人群在病人床头悬挂警示牌。每班进行交班时要重点观察病人并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安全隐患发生。
2.2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制定培训计划将护理法律法规、法制意识、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护理核心制度等内容进行学习。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于《护理文书书写》、《紧急封存病历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进行熟知。掌握三基三严的知识,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2.3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科内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
2.4 加强健康教育,确保患者安全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床档、约束带,避免坠床。对年老体弱、头晕、视力减弱、走路不稳等患者下床活动时应有人陪护,避免跌倒。
2.5 完善服务流程,建立规章制度 根据医院内的实际护理工作情况,保障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安全,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各项操作流程,并将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下发到每位护士手里,加强各项护理常规的学习。
3 讨 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是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优质服务的基础。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抓好安全质量管理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前提,也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总结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预见与干预能力,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持续整改,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从而保证医院长期健康稳步发展,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护士思想素质的水平直接反映在护理水平上,新护士一进医院,就要逐步培养她具备对工作要细心,对病人要耐心,解释各类问题,要有百问不烦,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解释各类问题,要有百问不烦,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充分体现护士的心灵美、行为美、情操美。
1.2业务素质
1.2.1抓好新护士的培训:新护士进医院后,首先进行脱产一周的医院制度培训、两周的技能规范性培训,由主管护师以上的人员将护理技术操作一项一项的操作示范,护士进行反复多次练习。
1.2.2抓好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理念知识的更新学习,如心理学、行为学、伦理学、健康教育学及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每半年进行一次理论考试。
1.3良好人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优良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有利疾病的康复[1]。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应尽可能地发挥与患者的良好社会关系,使患者得到更多的关爱[2]。
2.防范
2.1培养护士的防范意识:任何护理行为都要建立在医疗安全的概念上,时刻想到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了各项规章制度[3]。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定期组织护理与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认真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士操作技能和准确率;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保护意识。
2.2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4]。护士心理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国的护理教育大多是中等教育,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大多年轻护士都是独生子,涉世不深,不善于处理一些专业以外的问题,还需要在工作中逐步培养,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将出现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范围内处理。
2.3警钟长鸣:护士长应经常将报刊杂志刊登的和其它医院发生的护患纠纷和冲突在科内进行分析,吸取教训,针对科室的高危因素进行讨论,提出防范措施[5]。
2.4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医护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6],这种合作是有原则的合作,而不能互相迁就和抵毁,发现问题要明确大胆地指出,互相督促以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婷玉.如何处理和防范护患纠纷及冲突[J].现代医药卫生,2010,17(2):1043.
[2]余永玲.护士素质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0918(7):637.
[3]胡文.医疗体制改革与护士素质的提高[J].护理杂志,2010,18(2):153.
【关键词】安全文化 ;手术室;护理管理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Room
He Xiao-min Li Jun
【Abstract】Object: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ecurity risks in operating room, to ensure the nursing security. Method: To analyze the nursing management which effect the security of operating room, reveal the potential crisis, and take a searies of precaution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qualitative of operating nursing. Results: There is rare an operating accident or nursing error during lest 5 years, the incidence of general duty nuring distress is also obviously degrade,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is 95%.Conclusion: The probability of operating accident and nuring error may depress by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operating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ecurity Clture; Oerating Room; Nursing Managment
近年来,由于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在医疗领域中,患者安全被世界卫生组织(WTO)及欧美国家高度重视,自从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发表了题为《孰能无过: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保障系统》(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的报告[1],患者的安全问题已引起医学界、公众、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随着外科高、新、难手术的开展,手术室护理人员所担负的风险系数也越来越高。手术室安全隐患却无处不在,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与利益。针对手术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我院将安全文化与护理管理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与利益。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医院,开放床位700多张。手术室现有18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7名,护士4名。学历:本科3名,大专 12名,中专3名。
1.2 方法
1.2.1 分析手术室安全隐患的护理管理因素:黄祖瑚认为[2]引发安全事故的管理系统原因有:医务人员过度疲劳,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过大;临床医护人力不足;医疗仪器陈旧、落后;医务人员无危机感,对于危险(患者/器械/制度操作)后知后觉;对患者缺乏安全意识,沟通不足,团队合作精神不足。主要有安全教育薄弱,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不健全,业务技术培训松懈,设备物资管理不完善,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不力等。其中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种查对制度,甚至,是目前医疗事故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医疗安全的最的大威胁[3]。实际工作中,管理监督不力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4]。
1.2.2 防范措施
1.2.2.1 加强安全文化知识的培训: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与效益、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人的安全素质、安全人格的塑造、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学习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护理人员实施的安全护理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护理人员的安全水平,因而护理人员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使护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保证和提高。
1.2.2.2 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的学习: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观看《护士行为规范》、《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等音像教材,学习《护士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严防护理缺陷的发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及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把护理安全与有关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1.2.2.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科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手术室常见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流程,品、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C型臂、多功能电钻、各种腔镜、微量泵、电凝、显微镜、超声刀、等离子刀、护理人员自身安全等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室护理常规。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参加学习、操作培训、理论考试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未掌握的知识进入下一轮的培训计划,对新参加工作,理论知识薄弱的个别护理人员,安排护理质量小组的成员实行一对一的辅导,直到掌握为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护理管理者和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质量控制更加深入,使管理目标更加明确,也使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有效的发挥质量控制中的职能作用。
1.2.2.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组织护士长、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的成员学习护理质量的概念、重要性、特点、原则,PDCA循环的概念、特点、步骤等相关知识,制定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职责、护理质量标准,使每个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认识到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掌握护理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掌握护理质量管理内容及细则。
1.2.2.5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安全质量控制网络,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使各级人员职责明确,人人有安全管理意识,注重安全前瞻性管理,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5],做到事前预防,层层阻断,达到安全管理无死角[6]。成立手术室安全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感染控制管理小组、护理文件质量管理小组、专科质量管理小组、急救物品药品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每个质量管理小组设组长1名,各小组成员由科室护理人员担任,各组负责不同的检查内容,定期检查指导。根据手术室风险的种类,结合科室实际,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作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抓落实,人人参与管理,使护理工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全员参与管理。对高风险仪器设备,设专人负责,有安全操作规程及维修使用保养档案,并进行定期检测、定期维护。
1.2.2.6 加强过程质量管理和反馈:各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根据护理质量标准、实施方法、内容及细则进行检查,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每周检查一次,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每日对自己的工作回顾分析,每日对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自查、自评、自我完善。护士长在科室随机抽查监控护理质量,重点监控手术室安全管理、专科护理、查对、交接班、危重病人护理、护理记录、访视落实情况等。利用护理质量分析会全面掌握护理工作动态,每周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反馈会一次,评议本周的护理质量情况,评议上周的护理质量问题是否解决,提出整改意见。科室每月召开质量管理分析会一次,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2.2.7 建立不良事件自愿上报系统: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护理人员发生差错事故主动上报科室、科室上报护理部,原则上不处罚。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发现错误并从中学习的机制,鼓励护士暴露自己的错误,形成关心安全的良好氛围。
1.2.2.8 弹性排班:根据工作量配置护理人员,同时兼顾护理人员的职称、各层次护理人员比例,以及护理人员个人的特点,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
2 结果
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价值取向,提高了手术室人员的安全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敬业精神。手术室护理工作特殊,护理人员压力大,容易产生疲劳,人体一旦过度疲劳,不仅降低了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还容易出现不安全护理行为,我们通过成立护理管理质量管理小组,应用PDCA循环等手段,相互发现问题,指出对方工作的不足之处,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及时纠正了不安全护理行为,从而杜绝差错,保证了护理安全。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发现缺陷、解决安全隐患的能力,又增进了护理人员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责的护理团队。降低了手术室意外事件和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5年来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一般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均在95%以上,圆满完成各项护理指标。提高了科室的护理安全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7]。
3 讨论
医院安全文化的概念是由Singer等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8],它是医院文化的一个分支,同属组织文化的范畴。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理念的一种表现,是组织内部人员对人、事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共同而又根本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使组织内部的每一个员工以一种共同的方式去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患者安全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文化建设达成共识。根据美国医学会调查显示:“向更加安全医疗体系转变的最大挑战是改变医院文化,即由医疗差错归咎于个体转变为医疗差错并不单纯地被认为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提高系统避免再次造成患者伤害的机会[9]”。手术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随处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将积极的安全文化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才能在风险来临前提早处理,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执行“安全的医疗”,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环境及物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Comprehensive Accreditation Manual for Hospitals: The Official Handbook.2002.
[2] 黄祖瑚,医疗安全与患者安全文化.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4): 1-3.
[3] 史自强 马永祥 史浩波,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9.
[4] 毛喜绒,供应室安全隐患的防范.护理学杂志,2008,23(13): 56-57.
[5] 陈燕,重视风险评估 加强安全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2,2(4): 9-10.
[6] 黄荔红 李小京 王红,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 提高护理风险干预能力.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 67-68.
[7] 易永红 胡腊先 叶天惠,安全文化在儿科监护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12(14): 1351-1352.
建立安全有效的用药护理流程:根据给药原则,抓住三查七对这个基本要求为切入点,细化三查七对的具体操作流程,从医嘱输入、转抄治疗输液单、医嘱核对,到加药、静脉输液、更换输液、发口服药;从危急症孕产妇的抢救到医生下达口头医嘱的执行等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如《静脉输液流程》,《输液更换流程》,《口服给药流程》,《医嘱核对流程》,《口头医嘱执行流程》,《妇产科特殊药品管理流程》等。首先选择产科、妇科各一个病区进行1个月试点,以方便医生、护士执行减少用药治疗缺陷为准则,得到试点科室医生、护士的认可后形成规范的《护理给药流程的手册》。然后组织全院护士培训,用护理讲课、护理查房、操作示范、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加深临床护士对给药操作流程的掌握,用药流程再造在临床顺利推行。
制定妇产科特殊用药标识及使用规范:如催产素诱导宫缩引产,妊娠高血压硫酸镁静脉滴注降压治疗,过敏体质患者使用抗生素等,制作各种醒目药物标记,悬挂在患者床边,起到护患双方提醒和警示的作用,护士在巡回护理患者时一目了然,孕产妇本人及家属也高度重视,防止由于医生、护士交班不仔细而发生意外情况。同时为了防止拿错药,对于妇产科的一些特殊药物实行单独存放,用醒目标识贴在存放药品的柜门上,并且全院各科统一存放地点,医院内新上岗护士、转科护士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缩短适应期,胜任护理工作。
建立护理流程再造后的检查考核标准:护理部根据规范手册分析考核标准,每月重点进行全院护理用药流程的落实情况和质量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个人、科室进行单独跟进调查,了解执行中的难点,如果是流程不合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再进行反复修改,在不违反相关医疗、护理常规制度的前提下简化流程,取消多余环节,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与流程。
护士用药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护士自身价值得到较好提升。通过用药流程再造意识,增强了护士防范和识别用药安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了护士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护理人员由原来的怕出错到现在的积极思考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可能出现的用药差错环节,让护士共同参与改造,在遇到不熟悉的药物时能主动阅读药物说明书,与医生共同把好用药质量关,既丰富了护士的相关药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了自身价值,又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完善了妇产科用药安全流程,规范了护理行为。通过妇产科用药安全的护理流程再造,使轮科护士和年轻护士更快掌握了专科用药的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在处理危重症患者时能有条不紊,减少了盲目紧张情绪。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任何不规范的护理行为,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患者[3]。通过用药安全管理和护理流程再造,强化了护士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使护理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有效降低了护理用药差错的发生。
1.1护理人员因素
1.1.1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包括护理人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当这些素质不符或偏离了护理职业的要求,就可能造成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疗养员(伤病员)身心带来不安全结果或不安全感。
1.1.2护理队伍结构变化近几年,随着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推行,军队疗养院护理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军人护士大量转业,护理人才流失较多;护理队伍更新速度快,临床经验不足;聘用护士比例明显上升、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增加了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1.1.3急救能力相对不足疗养院担负的任务以保健和康复为主,与医院相比,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机会少,护理人员急救实践少,具备多专业救护能力的人才缺乏,以至综合抢救水平也相应不高。由于护理人员层次不同,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低年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护理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不足,有时对病情的发展缺乏预见性,不能对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在突发事件中应对能力不强,可能延误抢救治疗,从而影响护理安全。
1.1.4护理人员稳定性差军队疗养院的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官兵和离退休老干部提供保健疗养和康复护理。与治疗医院相比对外创收力度较小,奖金等福利待遇较低,因此,部分聘用护士不安心工作,难以保持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往往由于缺乏科学严谨的职业道德观,而为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1.2收治对象的因素
1)疗养员年龄偏高,病种多,病情复杂,常集多种疾病于一身,他们入院时是以潜在的健康问题存在,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往往复杂多变。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机体器官的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衰退变化,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差,一旦发生意外,病情往往发展变化快,且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2)病人的因素。门诊部收治对象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等,病种繁杂,危重病人较多,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操作难度大,导致护理风险增加,从而影响护理安全。
2 对策
2.1加强安全教育,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做好经常性的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队伍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即需建立“八个观点,三种意识”的护理安全观念: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质量;安全就是超前;安全就是风险最小化;安全就是管理程序化;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安全教育应与规章制度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遵守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护理安全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全心全意为疗养员(伤病员)服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护理安全工作,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
2.2加强护理业务建设,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应结合疗养院实际,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业务知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一方面以“三基训练”为重点,积极开展岗位练兵,不断巩固和提高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急救训练,以疗养院易发生的急重症为重点进行模拟演练,并开展相关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如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消防设施的使用等,通过反复训练,定期考核,达到熟练准确,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知识面,要求护士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重视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建设,努力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
2.3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满足临床需要护理工作的超负荷运作也是引发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之一,护理差错往往容易发生在工作最繁忙、最紧张、最疲劳的时候。因此,根据各科室开展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各科护士长在排班时应做到新老搭配、能力强弱搭配,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疗养医疗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有突发事件发生或危重病人抢救时,可以实行动态排班,采取多种方法避免和消除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2.4加大监控力度,抓好关键环节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加大监控力度,着重抓好五个关键环节,即一抓关键时间:节假日、双休日、中午、夜班、人员少工作忙时;二抓关键对象:年老体弱的疗养员、急重症病人、疑难病人、手术病人、接受各种特殊检查者;三抓关键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四抓关键人员:技术骨干、新上岗护士、试用期护士等;五抓关键部门:如急救室、手术室等。对倾向性问题做到“三预”,即预见、预查、预防。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对疗(病)区的护理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影响护理安全的不利因素,把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