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育

篇1

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文化过程。课堂是一种师生互动,它的文化含量取决于教师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释等文化底蕴。我们的课通过教师的互动努力和不断提炼,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开放的文化意识形态,彰显出“文化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交往过程;课堂教学以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内驱力为指向而形成其学习人格;课堂教学突破了时空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

我校研究了促主体性发展的备课模式,即“四分层”的备课模式。遵循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这个备课模式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分层:

一是学生分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析,根据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单元验收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别,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教学时分类指导。所分类别是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教学目标分层。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基础目标和层次目标。分别针对于低层学生和中高层学生。在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力求下要保底,上要挖潜,使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课堂提问分层。在设计重要的课堂提问时分层。在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时,要充分发挥中、高层学生的领先突破作用和示范作用,在强化认知反馈的时候,要多照顾低层学生。四是课堂练习分层。有为低层学生设计的基本练习题,也有为全班学生设计的平均目标水平的练习题,还有为高层学生设计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各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可以选做高一层次的提高题。这样的备课由于充分考虑了每一个学生,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分层备课使教师心中有了全体学生。教师心中有了学生,自然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甚至是照顾,进而兴奋起来,上课时也就能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听讲上了。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

学生上课做到不说话、不搞小动作,老师让做什么就是专心听讲了吗?这样说只说对了一方面。在学生进行了预习的前提下,有许多较易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在听课时,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不懂或似懂非懂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使一堂课非常轻松愉快。

我校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趣、动、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更要爱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

“趣”,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使之爱学;另一层是不断满足学生认知的心理需求,使之处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在激趣方式上以问题,以形象,以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自主式、互动式、评价式学习等来激发学生探究。

“动”,即积极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过程的学习活动,参与以开启思维为核心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设计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教学环节,组织好全动、互动、自动的活动。巧妙地将游戏、表演等形式引入课堂,力求在活动中交流,活动中发展。

“评”,科学的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课堂教学一种必要的反馈。可以是自评、他评或互评。我们除了重视对学生获得知识进行评价,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评出自信,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在评价中享受快乐,在评价中彰显个性。

习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学校要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学校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为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管理,解决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习惯培养正常、稳步的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学习习惯培养领导机构,全面负责习惯培养计划的制定、检查督导以及考核评估。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各学科分别制定出了学科教学培养习惯的思维导图,科学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的制定,是保证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扎实有效进行的关键。以语文学科为例:

篇2

一、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中职学校致力于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德育教育,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数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认真的对待知识,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或者道德观去弥补学习能力的欠缺。所以,在中职的教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们缺少知识补给与价值观形成的缺陷,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知识的丰富,由此学生们面对新的知识与挑战也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精神境界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另外,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会根据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们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以及完好的价值取向,就会不适应这种调整,不能很好的接受各种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势在必行之势,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促进学生就业

综合性人才是企业如今选拔人才的重要尺度,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数学习时间都花在了专业技能上,而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也是为了技能性的培养。但是如今的企业为了适应大时代的要求,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品德要求更加注重。如果中职院校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文化,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了先进的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素质的养成,长此以往在就业的过程中相比较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美好情操的技术人才就会更加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研究中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后都会深入到用人单位的基层进行工作。而基层工作需要学生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之外,还需要有兢兢业业,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的道德情操。所以,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要在就业之前就培养学生们能够扎实工作的思想,用德育去教育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培养出学生们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怀。由此,才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学生们高尚道德情操,则对于学生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面对人生坎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一生,使之终身受用。

二、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方式

(一)内外兼修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在课堂中,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在课前导入时间播放语段有教育意义的动画,新闻或者是故事。在上课之前也会对于中职学生的着装有着要求,比如说:整洁干净,不允许出现奇装异服的现象。教室是否的整洁,学生是否标志卡的佩戴等进行检查,从内在与外在要求学生,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二)将德育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除上述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中巧妙的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用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立一些情景,并且将发言权交给学生,抽出5―10分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对一些时间,新闻,名言警句,或者有启示性意义的漫话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发现问题,并且对某一个现象或者实践进行分析,锻炼和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顺其自然的完成德育教育。

(三)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点,引起道德共鸣

根据实践经验,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枯燥,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没有深刻的领会道德教育所要传达的精神。

例如: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就所讲专业课程播报一些当下案例,引起全员讨论。就某中职院校的经济理论教学为例子。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了海尔集团在进口货电器进军中国的形式下采取的应对之策的视频短片。观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海尔集团除了技术性战略之外还有这什么样的思想战略,海尔集团作为民族企业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道德情怀”。不出所料,大部分的学生都分析出海尔集团在经营战略上打出了民族品牌是借助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表示这种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购物时候的心理。此时的课堂上,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实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所以说,在中职的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够将自身课程特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就可以有效的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2生活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陶行知对学生的解释为:生,即生活或生存。这个解释发人深省。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品德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不同地区生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风俗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品德教育要根据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来进行适配结合。使学生在身边的社会活动中体验,获得进步。把课堂教育搬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真善美。比如开展各种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组织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新型建筑等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等事物的有关了解;让学生走到街头观察交通实况,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性。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时,引导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洗一件衣服等。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愉悦的态度,培养学生出动脑筋勇于创造生活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教育上分享对这些社会活动的感受,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思想。

篇4

老师不是独角戏,虽然三尺讲台上只有一个人。老师需要扮演各种我们涉及到的角色,他的语言的转化,声音的转变,神态的转变,动作的转化,就好比一场精彩的话剧或口技。

特别是老师形象的语言,自如的神态,牵动着我每一次的心动。声色并茂,声情共鸣的讲,轻松趣味时,诙谐幽默;激情昂扬时,慷慨陈词;发人深思时,凝重而震撼。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艺术”是“审美”是“享受”。仿佛用几十分钟的时间,上演着千百年来的故事,让我们切身其中,似乎站在某个历史的转口,看着一切的发生,结束。这样的课堂,让我的心灵天空更加广阔,胸怀无尽扩展,对知识,对经典产生膜拜,似乎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渴望,都在呼喊,对知识有了种如豺狼般的饥渴。

是的,因为老师用“艺术”的形式完成了真正的堂课教育。

二、“课本教育”与“课堂教育”

同样一套教育体系,同样一套课程,同样的环境下,却教出不同的学生,达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为何呢?原因之一便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育,实践为灌输式的“课本”教育。

第一,当前高校课堂的“课本教育”:目前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精彩的课堂变成了单调的课本教育,用教材教,俨然成了教教教材了。教学本相长,教师与学生本该互动和谐的完成一堂课,然而,事实却是,教师上课状态呆板,缺乏感情投入而没有吸引力,照本宣科,好多教师成了教材和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视教材学习为课堂目标,知识拓展不到位,教师只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枯燥没有创意,更缺乏人性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不但不能很好的将学科魅力传递给学生,更无法让学生懂得修身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学情更不容乐观,上课缺乏兴趣,吵闹,睡觉,玩手机,聊天,甚至不清楚教学目标,和老师交流少,对学科了解甚少,且在考试导向下,学生学习方式被动消极单一,同时因为简单的课本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而迷茫颓废煎熬。这样就出现教多学少不教不学的非正常现象。其实教师教学观,教学方式,教学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学习方式,学习状态。

第二,真正的“课堂教育”:它是在教师了解并尊重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基础上,教师真正的“因材施教”,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教与学形成互动与完全参与的状态。课堂便是艺术,教师努力创造它的美,学生努力寻求体验这种美。它所体现的是新型教师的课堂活力,创造力,沟通力以及感召力,是学生顺其天性,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广泛参与,融入沟通教学的理想模式。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首先学生容易而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其次,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拓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进行自我生命的体验,探索与认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改变颓废堕落的生活状态,增强课堂学习满足感;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学习,树立“学乐”精神与终生学习的信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会正确积极的自我教育。

篇5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聚焦课堂;创新教育

案例描述:

活动背景

一次,班上陈奕霖小朋友把衣服上的拉链含在了嘴里玩,我看到了,专门为此在班上作了一次安全教育,告诉他们这样很危险,还给小朋友讲了前几天北京医院为9岁男孩在气管里取出笔帽的事,让小朋友知道空气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空气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怎么看不见、摸不着呢?”“因为它们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那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抓住呢?”詹敏捷说:“用袋子装。”“还要用绳子把袋子扎紧。”沈西龙补充说。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次找空气、玩空气的探索游戏活动。

第一次实验

戴欣池自告奋勇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只塑料袋,但是没有东西扎怎么办呢?孩子们在冥思苦想,突然,宋佳欢说:“可以用跳绳试试。”话音刚落,王珑颖就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根跳绳。我用嘴吹了几下,把袋子扎紧了,小朋友满怀信心地来到了阳台上,期待着我把它放出去,但是塑料袋在我的手里一动也不动,宣告失败。

寻找原因

望着小朋友失望的眼神,我想:该帮帮他们了。回到教室里,我让孩子们寻找失败的原因。

这是,清扬说:“我知道应该装氢气的,我买过氢气球的,它飞的很高的。”但我们这儿没有氢气呀,她的建议被大家否定了。

沈西龙说:“我知道了,这根绳子太重了,所以飞不起来。”杨丰说:“袋里空气太轻了。”

“对呀,袋里空气太少了,所以太轻了,你看这袋子一点也不鼓。”倪枫雨附和着。

“那我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我说。

于天琪说:“阳台上的风太小了。”

总结了以上的三点原因,小朋友对此又信心十足地进行了改进,准备下次再试。

积极改进

针对绳子太重的问题,小朋友都想到了老师平时作奖励用的小红花上的棉线。这种棉线很细、很轻,绳子的问题解决了。袋子里空气少的问题又摆在了小朋友的面前。沈西龙说:“用大的塑料袋,装的空气就多。”说着他从柜子里拿出一只装衣服的很大、很重的袋子来,大家一看马上给予否定,原因这只袋子太重,会飞不起来。大家说要用薄一点的袋子。陈雅各说:“我有。”从柜子里拿出红色的很薄的袋子。小朋友说这个行。但是当我吹气时,发现怎么也不鼓起来。坐在前排的灵灵说:“这上面有洞,空气都跑掉了。”这个袋子也在孩子们的一片惋惜声中也被淘汰了。怎么办呢?欣池说:“我柜子里还有一只大的袋子。”小朋友看了看,同意了用她的袋子。

第二次实验

袋子有了,怎样让袋子很快就装满空气呢?小朋友说要到风大的地方装。可是教室里没有多大的风,怎么办?

张栩豪说:“用电风扇。”这个注意不错,那就试试吧。很快就装满了空气,扎紧了袋口。

沈西龙说:“问题都解决了,这次肯定能成功。”可当我再次放出去的时候,袋子却一直往下,一点也飘不起来。

“唉,又失败了。”黄海桐说。

还是杨丰脑子转的快,“这个电风扇的风一直往下吹,所以袋子飞不起来。要到外面去放。”

终起来了

孩子们排好队,一路欢歌来到了操场。可是几次的试飞都因风太小而失败告终。

沈思瑶说:“可以试着拉着绳子跑。”

沈西龙说:“对了,我妈在放风筝的时候就边跑边放的。”

我说可以试试看。我一边拉着线一边跑,终于袋子飞起来了。小朋友欢呼雀跃,大喊:“成功了!成功了!”操场上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的心也随着快乐起来。

反思与体会:

上面的案例可以说是成功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活动,获得了成功,在活动中老师也得到了专业的成长。反思这个案例,我感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聚焦于课堂,而且是创新的课堂。它所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用《指南》和《纲要》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如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敏感地发掘它的教育价值,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当孩子有想法时,能支持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尝试、让他们在事实中得到反馈。当孩子失败时,能理解孩子的失败,耐心等待,再多给孩子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通过自己实践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比如:学历提高、各种的培训、书本和网络的学习等等。

三、加强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篇6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观念一变天地宽”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源于这所学校在崔校长上任之前的破败局面:学校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倒数,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师生信完全丧失了信心。校长、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的严重流失,使这所乡镇初级中学面临撤并的绝境。崔校长就是在这种境遇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接手这所学校管理的,他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向现实挑战的魄力,使杜郎口中学绝处逢生,在绝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而这一切靠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从不经意间学生的一句对教师不屑一顾的评价“老师讲的没有我讲的好”中,崔校长得到启发,何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为此,崔校长大力倡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并对课堂师生活动时间作出硬性规定,从一开始的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再到教师不用讲解的“无师”课堂的创建,逐步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完全地交给了学生。崔校长强调课堂上学生越乱越好,“乱”说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的课堂表现从“乱而无序”走向“乱而有序”再到“乱而有效”。这种放手靠的就是对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和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放手不等于放弃,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示,离不开教师针对学生的基础、性格、性别等因素而合理搭配的小组组建,离不开教师拆掉讲台、搬走讲桌、摆脱自身神圣权威地位的勇气。取消所有学科的书面作业,不是抛弃作业这一有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是对传统书面作业存在的反馈周期长、不及时、不直观等弊端进行改进。在教室的前后左右增加黑板,并分片划给学生,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有能为及时有效的纠错提供直观便利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这样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靠的就是观念的转变和创新,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观念一变天地宽”。

篇7

对于高效课堂来说,必须有学生的高效情感的投入。如果没有学生的高效情感的投入,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产生。学生作为高效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对于高效课堂的创造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的高情感的产生,一方面出于对某一个学科的兴趣和喜欢,一方面出于对学科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有出于对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魅力的感染。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无限热爱的情感,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兴趣联络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情感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教师,如果人格高尚、学识渊博,那么学生对他的景仰和崇拜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则会产生一种相反的情感,这种相反的情感就会消解积极的情感。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对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也是不可分的,学生在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的感染熏陶之下,如沐春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一方面来自客观。

高效课堂与教师情感

教师的情感是高效课堂能否高效、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没有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可能有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的积极情感是在教师的积极情感的感染之下产生的,学生的积极情感也是教师的积极情感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教师的积极情感密不可分。因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用人格培养人格,要用知识培养知识,要用情感培养情感。教师的情感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当中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消极情感可以压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破坏学生学习的潜能。

因此,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教育价值,可以从无数成功教师的案例中获得启示。凡是那些备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他们都是带着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反之,那些教育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就是因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高效课堂与情感交流

在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着知识的相互交流、相互传递,一方面也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情感的交流传递。在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自己和自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这样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本就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离开了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不存在的。要想创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创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情感,这种课堂教学当中的高情感的交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源泉和动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高密度、高效能的情感交流,就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教学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乐于沟通的心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效课堂与情商培养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精神文化重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要对现有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课堂教学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只有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辨证统一。”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产物,人也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其行为受文化的制约。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非常丰富,几乎无所不包。人类后天实践活动习得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类型及方式,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习得的并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

精神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它是一种观念性的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起源于人类在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超越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性和自由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造性本质特征的是精神文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接触、交流、对话而构建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范式和行为方式等。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特殊性、情境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特殊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主体、特殊的文化活动和特殊的行为规范构成的。首先,构成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课堂外不同的是,教师是经过严格培训和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学生是处于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其次,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传授文化,学生学习掌握文化,这一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最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特定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既有显性的,如课堂规章制度、行为守则等,又有隐性的,如教师和学生达成的共识等。所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模式的特殊文化。

情境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存在于课堂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具有特殊的环境背景,并受一定的时空条件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方式、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和情感的交流,相互理解、信任,营造出适宜开展教学活动的课堂氛围。所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情境性文化。

隐蔽性。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不具有形体性,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时刻制约、左右着师生的行为,而不被我们所发现。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已经融入师生的活动,内化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师生的课堂行为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下进行,但不被我们意识到。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试图去改变我们已经习惯化了的某种行为,如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时,我们才会感觉到这种文化的存在。

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文化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深受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深深植根于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之中。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孕育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打个比方,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就像土壤,课堂教学活动就像是在土壤上进行的各种劳作。

二、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现实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最大特点是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整整齐齐地坐在下面,安静地听着、记着,教师好比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变成了灌输,学习成了接受。在这样的文化中,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解,其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教师成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难以在课堂上体验到教学的乐趣。

(一)教学理念的滞后现象

当前,我国中小学盛行一种“挖坑”式的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提前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诱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想,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教师提前预设好的统一答案,正如提前挖好坑,引导你往坑里跳。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的逻辑或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适时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视课本知识为权威,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低估了学生己有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的职责就完成了;只要学生考出高成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这种机械传授知识和追求高分数的做法其实质是对生命的漠视,忘记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成长需求,使得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单一的目标,远离了现实生活。教学变得机械与乏味,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压抑与痛苦。这样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这样的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不能成为一个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快乐与成长的地方,不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也因此由原本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而变得机械、沉闷。

(二)教学方法的机械化现象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由于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每个学校每学期要统一组织考试,考完后按班级或年级进行排名次,给学生贴上了“差生”和“优生”标签,不仅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据1993年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同时,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忽视了思考和探究,使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三)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讲台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不利的影响。有“拉美的杜威”之称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对师生关系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根本特征:

①教师教,学生被教;

②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③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④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⑤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⑥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唯命是从;

⑦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通过幻想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⑧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⑨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自己的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⑩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

在如此封闭的教学情景下,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活动,讲台成了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则变成了容器,变成了由教师灌输的储存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灌得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知识权威的地位,教师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味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背诵“标准答案”,没有思考、想象和探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主体性地位。

三、新课程蕴含的文化理念

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重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也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本次新课改的灵魂。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以学科教学为重心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强化和突出了学科知识,而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失去了创造性,成为知识的“容器”。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以学科本位论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

(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理念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Husser1)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回归生活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回归人本身,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的那样,“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王鉴教授指出,教育源于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又回归生活世界,这是当前人们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出发对教育世界的基本认识。四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要求知识教学与生活的整合,同时要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关注知识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统整。

(三)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语境并不关乎人的生命,而是把教育作为工具。教育的工具主义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盛行,造成了生命的遮蔽。

教育作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为着人的生命的事业,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忽视甚至遗忘了这一使命。现实的课堂教学到处可见的仍然是单一的目标、规训的色彩、远离现实生活,其根源在于对生命的漠视。以知识为本位,将完整生命的成长窄化为知识的增长,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处于附属地位,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它应有的轨道,忘却了对生命价值的问寻和提升,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扭曲和残害,使这个本应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成了让师生生厌的过程。从生命层次上审视课堂教学,问寻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重新建构一种充满生命关怀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让课堂教学更多地放射生命的光彩,透射人文的气息,“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知识课堂’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

四、新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构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它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必须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新构建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打破这种封闭的文化,建构一种对话的、合作的探究的文化,以确保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一)转变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动态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人的生命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生命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还需要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要素的协调发展。四因此,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从生命的层次、从动态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的被动接受者。看成一味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鲜明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经验背景。真正把课堂教学视为教师和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把课堂变革为真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完整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巴西教育家保罗·佛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交往中,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文化共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即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与关爱,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睛感体验。

(三)变革课堂教学评价

科学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教学评价对新型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建立是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学实践和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精神文化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如果包括高考在内的诸种评价不做出实质性的变革,那么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和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美好愿望的实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篇9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数学教师沃兹绘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新课型——“自由日”。在“自由日”,孩子们可与老师天南海北地聊这问那,无拘无束。有人干脆跳上凳子手舞足蹈:“嗨,让数学见鬼去吧:干点有刺激的事。”沃兹老师平静地说:“问吧,说话算数,所有的问题,只要我能回答的,我都会回答你们这帮家伙。”一个调皮的家伙高高地举起手:“老师,你认为你是不是一个天才?”老师幽默道:“有什么天才会来到这里教你们这帮家伙呢?”同学们大笑。聪明的迈克慢悠悠问:“你知道怎么做核武器吗?”谁都没指望老师回答这个玩笑,但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把核弹的工作图及点火系统的示意图画了出来。还有一个学生想嘲笑老师:“嗨,沃兹先生,你一生中干的最蠢的事是什么?”老师反唇相讥道:那就是让你通过这次段考。”这个回答把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矿矿说:“一个‘条理型’的老师,很需要像沃兹老师那样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小小的活动,让学生从平淡无聊的代数、三角几何中发现乐趣……还教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这一发现定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2-02

当下,素质教育在各中小学开展的如火如荼。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更是让众多老师不满,天下学生开心。老师考虑的是教学压力,学生考虑的放松心情。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并不矛盾。抓住课堂时间,这样的矛盾迎刃而解。但是,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课堂变得“有效”甚至“高效”?这是值得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市场以“供需”为动力,“供需”合理则市场有效运转,高效发展。教育也应当借鉴这样的模式。作为教师应当知道学生的需要,这样教育才是有目的的,而教师恰当的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课堂才会实现有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某学生迟到,在上第二节课的老师,听到了喊“报告”的声音,烦躁之情溢于言表。“怎么回事?都快中午了才来?”不管原因,一顿训斥。而笔者在听公开课时遇到的另外一位老师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面对十几个听课老师,这位老师却满脸笑容地说道:“来早了?”一句话,既把紧张的学生逗笑了,也把听课老师逗笑了。

正是这满脸的笑容,让这句本无所谓的话有了幽默感,也会使学生放松下来,接下来再问起学生迟到原因,学生不会心存芥蒂。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显然后一种是合理的。事实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教育,师生之间共同教育学习,建立了共生共荣的关系。共生共荣的师生关系,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学生需要的合适的课堂内容

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内容?

1.符合认知需要的内容

作为发展中的主体,学生处于未成熟状态,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使他们渴望知识。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需要,给他们的学习活动带来了动力。

2.符合情感需要的内容

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包括:被关注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归属集体的需要及被尊重的需要。一般来说,情感是具有两极性的,即正情感和负情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的是正情感(即给学生带来愉悦,快乐的情感,如:成就感、宽容、理解等)。当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时,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更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3.符合生活需要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首先就是要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学习的起点恰恰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只有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才能得以有效的展开,才能使学生的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4.符合成长需要的内容

成长的需要是从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全方位的洞察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等。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全方位的考虑学生的需要(包括认知需要、情感需要、生活需要、成长需要)。教学内容,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高度;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敢于探索;既要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需要;既要教学课本知识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三、学生需要的优良的教学方法

其实,教师在上课前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详细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教学计划。而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

1.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说明教材只提供基本教学内容,而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

2.理论与实践的课堂,富有激情的气氛

课堂就像一场演出,它应当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每一节课都有其特殊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从导入至结束应当有几处,让学生的精神得以放松,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满足;理论加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

3.给学生反馈的机会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课堂反馈信息的果敢意识作为课堂构建的重要音符。课堂上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馈所学的信息,并对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持积极包容的态度。教学双方都持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反馈的问题,这有助于师生心智的共同发展。

4.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语言决定教学过程的节奏、内容是否清晰明了,学生的情感是否愉快。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楚的表达能够使所教授的知识简单明了的传达给学生;有节奏感的语气,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幽默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喜欢教学的内容。作为教师,不应当仅以讲授知识为己任,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这同样是课堂成功关键,高超的语言艺术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以需要构建教育课堂,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内涵。以需要构建教育课堂还需要具体化为课堂组织机制,使教与学双方有充分、及时交流所需课堂信息的机会,从而稳步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