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篇1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金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自从2013年我国人大会议通过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草案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资金制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仅是政府工作预算中的一部分,也是为社会保险的按时发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基金制度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更关系到了我国每一个参保公民的切身利益。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含义

所谓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得是国家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对用行政手段筹集到的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支出安排的一种预算活动。它可以对社会保障基金数量的多少,以及该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且客观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仅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基础。我国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基本原则。并且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进行有效管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合理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过于随意化,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对本地区上半年的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有所了解,并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特殊经济因素,以及地域因素予以足够的考虑,不能盲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制定。另外,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对超出预案的情况进行考虑,并根据不同的超出范围,制定不同的预算标准。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计划性。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美??政府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参考了以宪法为主的20余部法律。日本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也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其中有些法律还是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的专业性立法。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立法工作还很不完善,现有的法律条文也是以“法律法规”以及“暂行条文”为主。不仅缺乏明确的相关法律,而且在立法的层次以及立法的权威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不仅如此,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法规中,有些规定和条文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性,这给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一)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保险事业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对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的有序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还可以使政府对该地区的财政财政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化的了解,进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进行完善,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政府在对进行相关预算时,不仅要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还要积极听取相关经济管理专家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讨论。对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和实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要进行及时的改正。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政府还要勇于对一些错误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

篇2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管和执行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定的监督与管理,因此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是非常的好,很多的预算编制以后根本就不执行,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流于形式。在监督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强,使得监督管理的作用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未完全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预算编制的意义无法充分的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是非常的重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不是非常的健全,这使得很多的预算管理人员经常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来损害基金安全,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另外,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预算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标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过于盲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是非常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工作,完全忽视了预算执行的重要性。因此,很多的预算在编制完成后根本没有相关的人员对预算进行有效执行,这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配套的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战略性。基金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战略作为指导,预算管理人员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基金的总额不断地增加。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只有符合战略的预算才是最符合基金需要的预算,才能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战略的价值,造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脱离预算目标,缺乏战略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为基金保值增值带来价值,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能有效的显示,最终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双重浪费,完全背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的初衷。

三、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力度监管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必须要保证预算编制结果能够被有效的执行,因此应该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升执行力,保证预算管理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保证预算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应该设置独立的预算监督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不受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管控,保证监督管理的效果与效益,提升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拥有更多行为标准,保证预算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为了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活动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及时发现流程中的问题,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与实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提升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为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绩效考核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能够保证预算内容实行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必须要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更好的开展绩效评价,让预算管理人员都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为预算管理工作更好的实施创造条件。首先,预算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评价员工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执行力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执行力差的给予一定处罚,寻找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其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激励有效提高全员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四)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想要不断增加,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方案,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与预算方案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方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服务。首先,开展预算管理前应该明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让经办机构所有员工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让预算管理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其次,预算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以发展战略为前提,根据战略做出有利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以战略为导向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战略目标的可执行性,避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盲目的追求战略上的一致性导致管理上的失误。

四、结束语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证我国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维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必须强化基金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把一系列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保证居民的养老待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失。

作者:姚军 单位:龙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3

二、养老保险条例中的精算问题分析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具体国情,国务院适时制定和调整了养老保险制度。国发[1995]6号文(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供了养老保险的两个实施办法,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方案;国发[1997]26号文(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统一了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将参保人员分为三类:“老人(在此决定实施前退休的人员)”、“中人(在此决定实施前参加养老保险计划,决定实施后退休的人员)”“新人(在此决定实施后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待遇办法;国发[2005]38号文(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计发办法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科学的调整。对这些调整进行精算分析,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一)缴费办法(含非工薪收入者待遇计发办法)

1.国发[1995]6号文

办法一:个人账户:相当于本人工资的16%。个人缴费比例每两年提高1%,由最初的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3%升至8%;个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小于个人账户入账比例金额的,由企业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补足差额。社会统筹账户:企业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总额扣除其中用于补足个人账户的金额之后的余额。非工薪收入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下略):缴费比例约为20%,其中16%计入个人账户。精算分析:a.个人帐户收益率综合考虑银行的居民定期存款利率与当地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进行确定。办法二:个人账户:个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及企业所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一部分。社会统筹账户:个人和企业所缴纳养老保险费扣除其中进入个人账户金额之后的余额。非工薪收入者:缴费比例小于或等于企业与个人缴费比例总和。精算分析:b.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养老保险基金营运的实际收益计算。

2.国发[1997]26号文与国发[2005]38号文

个人账户:由个人所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总额形成,并且由26号文本人工资的11%下降至38号文的8%。社会统筹帐户: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企业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即20%;且38号文规定实施后企业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再进入个人账户。非工薪收入者:26号文规定缴费与待遇计发办法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38号文中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进行缴费,其中个人账户入账比例为8%,养老金计发办法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确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直在缩小个人账户规模,扩大社会统筹账户规模,体现了“做小、做实”个人账户趋势,兼顾效率与公平,保障参保人员退休待遇。具体而言:个人账户入账比例逐步下降,注重公平。6号文中个人账户相当于本人工资的16%左右,26号文调整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1%,38号文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个人账户的规模,个人账户规模较大,将增加现在工作人员负担;较小将影响两代人退休后待遇保障,适度规模利于实现代际间与代际内再分配的公平。社会统筹账户入账比例逐步扩大,弥补资金缺口,兼顾效率。6号文和26号文中,统筹账户为企业缴费减去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然而6号文中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高达为8%-13%,26号文中为3%,38号文则直接将26号文中划入个人账户的3%也划入统筹账户,统筹帐户的入账比例增大。增大社会统筹账户入账比例,注重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增强了统筹帐户的基金实力,促进养老金账户的良性循环。

(二)待遇计发办法

1.国发[1995]6号文

办法一:“老人”:在原计发办法的基础上执行养老金待遇调整。“中人”:一是基本养老金按改革前原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与个人帐户储存额乘以增发比例之和,适用于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参加工作且于本办法实施后年3内退休的人员;二是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与120之商,其中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以个人账户已有储存额进行估计,适用于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参加工作且于本办法实施后3年后退休的人员。“新人”:基本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精算分析:c.关于“中人”,该办法只是将实行个人账户3年内退休的人员视为“中人”,这是由于3年内退休的人员,个人账户积累额比较少,采用账户放大法推算个人一年内退休人员”归入“中人”,但并不影响研究效果。d.“中人”:月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系数÷120,这里的系数根据工龄和缴费年限确定。e.这里的120,是假设个人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10年,即120个月。但近年来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这种制度设计会造成养老金待遇高估。办法二:缴费年限满10年及以上的,退休后的养老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社会性养老金: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5%;缴费性养老金:缴费每满1年,增加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即1.0%-1.4%。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全部;可一次或者多次或者按月领取。精算分析:f.缴费型养老金=退休上年月平均工资*职工所有缴费年限工资指数的加权平均*系数*缴费年限。其中,个人工资指数=个人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系数在1.0%-1.4%,1.0%是考虑到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北京)设置的下限,1.4%是考虑到与该文件相一致。

2.国发[1997]26号文与国发[2005]38号文比较分析

两个文件中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差异较大,26号文规定,基础养老金与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挂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一个确定的固定值120;38号文将基础养老金与本人指数化平均工资、缴费年限挂钩,且个人账户计发月数随着退休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见附表1),不再是固定值120。精算分析:g.38号文中,。W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S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N为缴费年限。h.38号文计发月数的做法更加科学,有利于建立参保职工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预算与决算(2010年财政部预决算手册)

2010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原则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坚持收支平衡,适当留有结余。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以支定收。本研究将考查其中的精算问题,训练学生运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相关理论的能力。养老金收入预算公式为:当期征缴收入预算值=平均缴费人数预算数×月人均缴费基数预算数×12×平均费率×基金征缴率其中:平均缴费人数预算数=上年实际缴费人数×[1+(上年缴费人数同比增长率×权重+前三年缴费人数平均增长率×权重)]从当期征缴收入预算值公式可以发现,当期征缴收入预算值依据以前年度缴费人数确定,即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并不是以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违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收支平衡原则,导致当期征缴收入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养老金支出的预算公式存在同样的问题。养老金支出公式为:养老金支出=平均离退休人数×月人均养老金×12个月其中,平均离退休人数的确定以上年末离退休人数乘以一定的增长比例确定。增长比例按各市前三年平均增长率确定。不难发现,平均退休人数的预算是根据以前年度离退休人数确定,导致养老金支出预算不准确。

三、以精算为基础的案例

计算:某个体工商户退休后第一个月的基本养老金。资料如下:2006年1月,45岁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假定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上一年当地职工的平均工资为32808元/年,增长速度为3%/年。该个体工商户在年满周60岁时办理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已知该个体工商户退休时的个人账户的累积储存额为63772.48元,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4100元。且每年末按2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按4%/年获得收益率。解:由于该个体工商户于2006年1月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因此应当按照38号文计算退休后的养老金,根据制度规定可建立该个体工商户养老金的精算公式:基础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养老金=可知该个体工商户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退休后第一个月领取的养老金情况如下:基础养老金=(4100+32808×1.0315/12)/2×15%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63772.48/139领取的基本养老金=4100+32808×1.0315/12)/2×15%+63772.48/139=1085.76

四、结论及课程教学建议

将精算技术引入案例教学,结合养老保险条例中的精算问题,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课程教学在以下几方面独具优点: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教学中开展严格意义上案例教学的高校并不多,长期以来该课程强调教授事物及其关系,这与案例教学注重学习关于“行为步骤”知识的机制完全不同,被证明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结合养老保险条例,开发以精算为基础的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理论知识处理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个过程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二)选择贴切的案例题材

个人账户储蓄额计发月份案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徐亚纯,2009;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2010)。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以养老保险为例,基于其中的精算问题,探讨国发[1995]6号文、国发[1997]26号文、国发[2005]38号文中具体的缴费办法、计发办法调整的原因,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一个计算基本养老金的案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精算技术,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实务操作能力。

篇4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以及生育保险基金等,都采取的是分别建账、分账核算以及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金是由我国社保基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经营,并且不得挪作国家相关规定以外其他用途的支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的财务独立性。虽然在我国的《预算法》修改以后,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了政府预算统一管理,但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仍需遵循财务独立性的原则,也就是在具体的财务运作过程中,社会保险财务仍独立于国家国库预算管理,这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不同要求。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独立性概述

(1)社会保险基金独立于国家财政资金。在我国社会保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诸如医疗、工伤以及生育保险等,都明确地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必须遵循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对于社会保险基金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等由于需要统筹考虑企业职工承受能力,因而要求以支定收、略有结余,进行统一归集后集中管理。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源自于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以及运作收入,但是都是遵循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各项资金都是独立于国家财政的基金。

(2)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基金同样独立运作。在我国《社会保险法中》,对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以及生育保险基金,都同样有着财务独立性的要求。各种不同类别的保险基金由于支付对象以及支付范围的特定性,同样要求需要分别建账,并进行独立核算,基金彼此之间采取独立运作的模式,而且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共济使用。

(3)社会保险基金独立于财政自负盈亏。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社会保险基金是用于社会保险相关待遇支出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以及具体的标准都有着法律规定要求,社会保险基金具体支出并不是由政府部门等通过预算来确定的,而是独立于财政资金、自负盈亏进行运作管理。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功能以及财务独立性对其要求分析

(1)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功能概述。在我国的《预算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社会保险基金与国家的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以及政府性基金预算等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在支出范围、标准以及对象上,也并不是按照政府预算进行控制,而是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预算控制也无法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不同主体之间的平衡,从这方面来说社会保险基金并不应纳入政府预算范围。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源自于缴费收入,而社会保险基金缴费的主体、标准以及时间等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要求,而且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不足时由政府补贴,一般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开支,列入保险基金的收入范围。因此,综合这些相关的规定要求,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的收支依据并不是预算基础,而是法律规定的缴费支出标准条件,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重在对基金收支的预测,并不是对基金的整体控制。

(2)财务独立性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要求。1)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应该以保险法作为基础依据。社会保险基金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也不同于公共预算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上,应该以社会保险法作为基础依据,按照社会保险法中的具体规定要求来对社会保险支出进行核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重点围绕着预算核算收支以及统筹规划资金余缺的功能,特别是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提前明确基金补充来源,而不应该按照当期的收入来安排当期预算支出。2)社会保险基金的编制应该遵循分类核算的原则。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财务独立性的相关要求,对于收支平衡的原则应该在不同类别的基金中实现,而并不是整体的社会保险基金。在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编制上,应该实行分类合算的模式,实现各个基金的收支平衡。3)社会保险基金缴费与支出之间应尽量平衡。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来自于社会保险缴费以及国家的财政补贴,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提升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基金运作、增加保费收入等方式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措施分析

(1)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水平,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应该结合我国的《预算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相关条例细则,以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性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其次,应该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运作程序,特别是相关的主管职能部门等,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应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机构的设置水平,可以联合财政、社保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独立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2)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的编制、审批以及执行决算管理。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编制,应该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往年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预测以及社会保险工作计划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全面的考虑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缴费人数、缴费工资数等一系列的参数,同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保险政策调整及社会保险待遇标准调整等相关要求。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经由保险机构编制以及人社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核、政府部门审批后,应该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依据。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计划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调整,对于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必须重新调整方案,严格遵循审核审批程序执行。

(3)强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功能发挥。社保基金在预算编制上是遵循的财务独立性原则,而且是以保险法等作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分析预测功能。因此,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计划的基础依据功能,加强对参保、征收、核算、核发、经办、运作等部门的调度管理,以尽可能地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在缴费、拨付、存储以及运作等环节都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计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出现的与预算中有较大的差异内容,应该及时分析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调整管理措施。

五、结语

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属于全口径预算体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预算法》《社会保险法》等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标准、条件以及范围等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功能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社会保险金的预算编制上也应该全面充分地考虑到这些具体的要求,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功能的有效实现。

(作者单位为招远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篇5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

(一)定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税(费)征收机构进行各种社会保险收支活动后,最后由社会保险的结余资金形成。由于完全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或者解决制度运行支付危机的物质基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某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综合上面两个概念,从会计的视角研究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单独反映和核算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成果,最终达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社会保险会计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其实早在社会保险制度建成之初,一个核算和监督社会保险资金运营状况的职位就随之产生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社会保险模式的影响,社会保险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融为一体,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运动目标和方式,下表是我国2010年-2014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累计结余的数据:以上每一项都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大险种汇总费用的收支合计构成,其中基金累积结余是指以往年份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累积和当年度基金投资获得的收益的总和。在五年间每一项指标都有显著地增长,其中随着基金收入的增长,基金支出从15018.9亿元增长至33002.7亿元,增长了2倍多;基金累积结余从第一年的23407.5亿元,到5年后直线上升52462.3亿元,增幅达到近2.24倍。如此可观的社会保险基金数据,不仅显示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通过各方不断努力和划时代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同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也被提上议程。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改革,说到底还是人民的养命钱。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可以根据参保人、劳动者、国家政策制定者、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等不同对象的要求,完整地提供其关注的不同方面的社会保险资金的运营详情,以供使用者评价基金运行的效率和保值增值的程度,最终,为政策制定者做出正确决策和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独立性

社会保险预算是指将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险事业的平稳发展。在建立预算管理时,要遵循全面性和统一性、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及独立性与专门性原则,严格规范各项收支行为,防止滥支超支。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这种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和结余同政府公共预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收支情况,不分界限融为一体地预算模式,虽然能够增强资金的协调性,但是实践的困难比较大,编制方法复杂,独立性较差,会影响基金的流动和使用。建议选用基金预算模式或者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以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独立性。

(二)加快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法制化发展

我国从1999年开始重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并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规范化文件。目前在此领域仍适用的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但是三者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缺乏基金会计知识的理论指导,会计要素命名不统一。根据不同的规范得出的会计信息之间不能通用,信息间不能进行整合,最终无法得出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总体运行情况,也无法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效率进行客观地分析比较。2016年由财政部公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文件向用来征集社会大众不同阶层的看法和建议。在本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将新时代社会保险基金核算的要求纳入其中,统一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名称,修改并制定了很多会计科目应该包含的规范化的内容和核算方法。将原来不统一核算原则统一为权责发生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变更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向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希望尽快将其落实成为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三)针对基金运行的不同环节,强化会计预测和监督的职能

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操作过程的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第一项,征收社会保险费(税),按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费收取的对象范围和比例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将不同地区的收取社会保险费(税)汇总,在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通过统一的审查和归档,最终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基金支付,劳动者遇到各种风险,影响其基本生活时,按规定的标准支付社会保险金。在以上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大量的资金参与,通过发挥会计基本核算的作用,确保资金数额的完整性以外,更应该加强其对资金的预测评估和监督的作用。不仅可以强化资金保值增值的程度,增强基金的安全性,同时给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投资带来多样性和科学化的选择,最终从效率的角度看可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

作者:郭敬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2011年全省基金收入5152.03亿元,完成预算的154.8%,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2.6%,决算收入数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47.29亿元,完成预算的117.9%,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32.6%;政府性基金收入4004.74亿元,完成预算的170.1%,下降9.5%。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16.49亿元,完成预算的124.9%,增长36.8%。

2.失业保险基金收入60.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7.8%,增长22.4%。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95.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增长27.3%。

4.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5.6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增长25.4%。

上述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长较快,一是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缴费人数增加;二是解决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增收较多。

政府性基金收入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8344万元,完成预算的58.8%,下降35.9%。收入下降,主要是2011年开工建设项目减少。

2.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2.26亿元,完成预算的90.2%,下降1.3%。收入下降,主要是2011年开工建设项目减少。

3.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5.49亿元,完成预算的125.5%,增长38.2%。增长较快,主要是娱乐、广告等服务业发展较快。

4.地方教育附加收入66.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2.0%,增长13.3%。

5.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入386万元,完成预算的21.4%,下降76.5%。收入下降,主要是2010年有一次性收入。

6.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33.36亿元,完成预算的91.9%,下降7.3%。收入下降,主要是部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面积减少。

7.森林植被恢复费收入2.41亿元,完成预算的116.5%,增长23.5%。

8.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90.53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增长21.2%。

9.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8.0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9%,增长20.0%。

10.政府住房基金收入4.00亿元,完成预算的133.4%,增长46.7%。增长较快,主要是预算外资金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11.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7.13亿元,完成预算的93.8%,增长6.6%。

1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3401.58亿元,完成预算的170.1%,下降15.3%。收入下降,主要是我省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土地出让成交量减少及价格下跌。

13.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25.20亿元,完成预算的178.9%,下降11.1%。

14.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11.29亿元,完成预算的188.1%,下降10.1%。

15.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3091万元,完成预算的171.7%,增长99.9%。增长较快,主要是该基金从2010年8月起征,翘尾增收。

16.彩票公益金收入21.12亿元,完成预算的116.0%,增长15.8%。

17.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1.82亿元,完成预算的3.9倍,增长331.5%。增长较快,主要是预算外资金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18.车辆通行费收入3.26亿元,完成预算的159.8%,增长93.4%。增长较快,主要是预算外资金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19.船舶港务费收入5914万元,完成预算的79.9%,下降14.6%。收入下降,主要是2010年有一次性清缴入库收入。

20.其他基金收入198.58亿元,完成预算的6.4倍,增长645.2%。增长较快,主要是预算外资金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二)基金支出决算

2011年全省基金支出5029.05亿元,完成预算的151.3%,下降0.4%。决算支出数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11.31亿元。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145.24亿元,完成预算的117.7%,增长32.6%;政府性基金支出3883.81亿元,完成预算的165.1%,下降7.2%。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713.87亿元,完成预算的124.4%,增长36.4%。增长较快,一是社会保险参保扩面进一步推进,支出增加;二是为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支出增加。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60.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7.8%,增长22.5%。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95.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7.7%,增长27.5%。

4.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75.49亿元,完成预算的109.1%,增长27.2%。

政府性基金支出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教育基金支出54.07亿元,完成预算的82.4%,下降3.1%。支出下降,主要是杭州、宁波两市2010年有一次性支出因素。

2.文化体育与传媒基金支出3.6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1%,增长18.2%。

3.社会保障和就业基金支出22.62亿元,完成预算的140.5%,增长15.5%。

4.城乡社区事务基金支出3565.99亿元,完成预算的167.8%,下降10.4%。

5.农林水事务基金支出84.47亿元,完成预算的97.5%,增长18.4%。

6.交通运输基金支出4.89亿元,完成预算的175.8%,下降59.4%。支出下降,主要是中央对水利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旅游发展基金支出补助减少。

7.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基金支出2.83亿元,完成预算的94.2%,增长46.2%。

8. 商品服务业等事务基金支出460万元,下降14.0%。

9. 彩票公益金支出15.55亿元,完成预算的85.5%,增长0.8%。

10. 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129.68亿元,完成预算的4.2倍,增长346.3%。增长较快,主要是预算外资金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11年全省基金决算收入5152.0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20.68亿元、调入资金(按规定从公共财政预算中调入的资金)46.44亿元;减去全省基金决算支出5029.05亿元,调出资金(按规定调出到公共财政预算的资金)5.26亿元,收支相抵,结余184.84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结余182.79亿元),专款专用。

二、省本级基金收支决算

(一)基金收入决算

2011年省本级基金收入188.03亿元,完成预算的125.8%,增长28.2%,决算收入数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9.37亿元,完成预算的103.6%,增长20.0%;政府性基金收入108.66亿元,完成预算的149.1%,增长35.0%。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8.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0%,增长21.2%。

2.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85亿元,完成预算的109.6%,增长23.2%。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0.00亿元,完成预算的102.7%,增长7.5%。

4.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70亿元,完成预算的115.7%,增长28.5%。

上述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加较快,主要是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缴费人数增加。

政府性基金收入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421万元,完成预算的105.3%,增长14.7%。

2.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1847万元,完成预算的49.9%,下降45.3%。收入下降,主要是2011年开工建设项目减少。

3.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4.69亿元,完成预算的126.6%,增长40.4%。增长较快,主要是娱乐、广告等服务业发展较快。

4.地方教育附加收入7.64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增长13.1%。

5.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26.75亿元,完成预算的89.2%,下降10.0%。收入下降,主要是部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面积减少。

6.森林植被恢复费收入3427万元,完成预算的85.7%,下降9.6%。收入下降,主要是2010年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占林地较多。

7.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12.66亿元,完成预算的105.5%,增长19.1%。

8.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36亿元,完成预算的113.5%,增长24.5%。

9.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1.76亿元,完成预算的146.8%,下降9.6%。收入下降,主要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土地出让成交量减少及价格下跌,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减少。

10.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3091万元,完成预算的171.7%,增长99.9%。增长较快,主要是该基金从2010年8月起征,翘尾增收。

11.彩票公益金收入9.02亿元,完成预算的116.8%,增长16.9%。

12.车辆通行费收入1.41亿元,完成预算的94.3%,增长14.3%。

13.船舶港务费收入5855万元,完成预算的79.1%,下降15.5%。收入下降,主要是2010年有一次性清缴入库收入。

14.其他基金收入41.90亿元,完成预算的6.6倍,增长155.1%。增长较快,主要是预算外资金按规定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二)基金支出决算

2011年省本级基金支出94.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3.7%,增长11.7%,决算支出数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79.45亿元,完成预算的103.6%,增长20.2%;政府性基金支出15.23亿元,完成预算的103.9%,下降18.4%。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58.89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增长21.5%。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2.86亿元,完成预算的109.8%,增长23.5%。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0.00亿元,完成预算的102.7%,增长7.5%。

4.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7.70亿元,完成预算的115.7%,增长28.5%。

政府性基金支出分科目决算情况如下:

1.教育基金支出5623万元,完成预算的112.5%,增长13.6%。

2.文化体育与传媒基金支出1.05亿元,完成预算的143.5%,增长49.6%。增长较快,主要是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增加较多。

3.社会保障和就业基金支出1352万元,完成预算的28.2%,下降68.1%。支出下降,主要是2010年筹备残运会省级支出较多。

4.农林水事务基金支出1.45亿元,完成预算的98.0%,增长5.9%。

5.交通运输基金支出1.53亿元, 完成预算的100.0%,下降77.6%。支出下降,主要是2011年中央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没有补助。

6.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基金支出603万元,完成预算的104.3%,增长32.8%。

7.商品服务业等事务基金支出80万元,与上年持平。

篇7

国家设立设备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要想很好地发挥这一社会效应,做好其管理工作非常的必要,其管理工作内容众多,包含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稽核、决算管理、预算、收支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保证其各方面管理工作的管理质量非常的必要。

1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中,但是在实际的基金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外部权力的制约性监督,很难避免其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积极挪用等违法现象,再加上缺乏完善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一些部门领导、业务员、财务人员等利用工作之便进展基金的现象还是非常的多,这会导致社会保险基金难以发挥其实际的功用,其运行的风险性也大大增加。

1.2缺乏完善的基金运转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保险基金覆盖面的扩大,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基金的收入增长速度是高于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的,这会导致社会及基金管理人员不能透过表象看到基金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性,一旦出现当期基金入不敷出的现象,就会导致出现基金赤字风险,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基金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高,并没有完善的基金运转机制约束,导致没有一个部门对基金运转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不利于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1.3缺乏完善的基金预决算机制

若能够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使用的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基金运营的合理性,还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对于基金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开展基金的预算管理对于其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基金管理工作中,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从收缴到支出,中间会经历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导致基金预算管理工作中难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基金预算管理机制,由于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欠缺,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为基金管理工作中一些重要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不利于其管理质量的提升。

1.4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收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单位由于参保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地缴纳社会保险,时间长了,会出现大量的滞纳金,并且当前有很大不一部分基金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的一次性补缴,这会导致未来基金的支付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从基金的支出管理角度分析,目前很多人都会办理提前退休,这会导致基金的收入减少,但是基金支出增多,使得未来基金的运行风险明显加大,而负责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是关注社会保险基金有没有按照要求支出,而不会关注基金支出数额还能持续多久,运行风险有多大的问题,导致基金收支管理方面过于松懈,不利于基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能够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针对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现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起专门的内部审计科室,由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基金的审核工作,对于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上报,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方式,来提升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付及货币资金管理等一些重要的环节,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贯彻落实授权批准、权力分离等一些内部控制原则,有效防止违法行为的出现,并要定期向社会披露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相关信息,从而加大社会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建立完善的基金运转机制,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

当前缺乏完善的基金运转机制,导致基金在运转环节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各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散,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交流所导致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质量,降低其在运转环节的风险性,就应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各个经办机构的整合,尽可能地减少其运转环节,将社会保险基金的登记申报、信息管理、支付等一些工作集中在一个专门部门来完成,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可以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基金运转过程中的风险性,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基金运行管理效率,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核算与记账,对于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与决算机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强化基金管理单位内部控制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中,其收支管理环节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人员的思想观念重视度不够所导致的,这就需要强化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以便于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基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起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基金的收治,严格按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开展基金的管理工作,促进基金管理质量的提升。

3结束语

社会保险是涉及面甚广的一项民生工程,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就主要对其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对于实际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一、 引言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特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的,反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是国家用来管理指导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工具。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压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可以增强基金筹集、运营和使用的计划性与约束力,有效提高基金运行效益,兑现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承诺,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起步较晚。2010年1月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保基金预算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正式开始。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上升到人大法律规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其它四种社会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具有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的特点。从财务管理层面看,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需要运用保险精算工具、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等技术手段,评估未来基金的充足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要当期预算平衡,还要保证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实践中,由于受公共管理能力和基础数据的制约,我国政府部门总体上缺乏对社会养老保险中长期的预测。目前我国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省市财政、社会保障部门采用的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比较粗糙,迫切需要科学的模型理论来提高预算的精度。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方面的成果不多,特别是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本文基于对国外在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经验和模型构建方面研究成果的述评,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预算提出了几点启示。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模式大致有三类:一是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以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为代表;二是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以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为代表;三是完全脱离政府财政的预算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严格来讲,第三种模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预算,而且目前只是被少数小国所采纳。下文选取前两种模式的三个代表性国家:美国、日本与英国,分别阐述其在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

(1)美国。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实行经常性预算之外的独立预算管理,即实行专项基金预算管理模式。Koitz(1998)指出实行独立预算一方面是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盈余掩盖公共支出的巨额赤字;另一方面是因为养老保险基金与其它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其收支具有长期性,需要对其进行短期(10年)和长期(75年)预测,以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应对未来支付高峰。Koitz(2000)指出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经历了独立到统一,再到独立预算的过程,因每一次变动都有相应的法案跟随,确保了预算编制的合法性与稳定性。

为编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美国有多个政府机构每年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进行中长期预测,主要有社会保障总署(Social Security,缩写SSA)、为总统服务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国会预算办公室(The Congress Budget Office,缩写CBO)、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等。这些政府机构都会根据实际人口、经济数据设定精算假设、建立特定的模型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预测。

(2)日本。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特别会计预算,其实质是专项基金预算,预算编制受到《健康保险法》、《厚生年金法》、《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发》等共28项法律法规的限制。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与美国类似,日本政府部门重视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精细管理,突出养老保险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规定厚生劳动部养老金局下设的精算处至少每5年对养老金体系的未来中长期收支做一次精算评估,并向公众披露,以此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3)英国。在英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全部纳入经常预算内,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资金收入来源于养老保险捐款,同其他税收收入一样列入政府的经常收入项目中;资金支出体现在两方面:部门支出DEL (Department Expenditure Limits,缩写DEL)预算下的工作与退休金科目中和每年的管理支出 (Annually Managed Expenditure,缩写AME)预算下的社会保障津贴项目中。英国养老保险的收入与支出分别由财政部(Her Majesty's Treasury)和工作与养老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负责管理,每年度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预算,分别基于两个部门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来编制,最终由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公共预算部门则基于对这些部门预算结果的审核来制定年度预算。此外,政府精算部(Government Actuary's Department)每5年向国会提交并向公众披露的国家保险基金财务报告,用以展示基于精算假设和模型技术的短期(1年~2年)和长期(5年)的国家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为养老保险预算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从制度层面,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实行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的专项基金预算模式,有利于防止政府预算赤字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并且预算依法律运营,体现了社会保障预算的严肃性;英国的养老保险预算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养老保险的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政府直接参与其具体的管理工作,体现了较高的福利水平,其前提是国家有较强的经济支持力,否则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较大困难。可见,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实际最为接近,因此其预算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从技术层面,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都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公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报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严谨真诚的管理态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值得我国预算编制部门学习和借鉴。

2. 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在养老保险预算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精算机构定期对社会保障基金或公共养老基金在未来长期内的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理论上看,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预算建立在对未来计划人口预测、未来工资和利率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输入变量赋值方法的不同,通常将养老保险未来收支的长期预测模型划分为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等三类。

确定性模型的输入变量是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值,输出结果是点估计值;如果在确定性模型上增加情景测试,通过对输入变量在若干可能情景下分别赋值,就会生成在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值,即为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则通过考虑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在时间上的随机波动,能够生成基金未来财务变量估计的概率分布。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每个输入变量的历史数据,先构建时间序列随机模型,再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随机模拟,最后得到社会保障基金未来财务变量的概率分布(Kenneth,2007)。

与确定性模型相比,随机模型不仅可以提供对未来财务结果的预测值,还可以给出这种预测在一定概率下的估计区间,有利于读者理解预测结果所面临的不确定,因此它是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财务预测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和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容易掌握和运用,因此,目前大部分国家政府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预测仍然采用高、中、低三个情景的确定性模型,只有美国采用随机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长期财务状况。可以说,美国政府部门在运用随机预测模型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面走在世界最前端,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Clark (2003)指出美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随机预测模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总署SSA所属总精算办公室的OSM模型(OCA Stochastic Model)、国会预算办公室的CBOLT模型(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Long Term),以及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的SSASIM模型等。

(1)OS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从2003年开始,SSA在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OSM随机预测模型。SSA(2004)详细阐述了用OSM取代多情景方法对总和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率、移民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残疾发生率和康复率等因素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通过对误差项的随机模拟,得到每个影响因素的75年预测值的过程,并基于随机输入变量的大量取值,生成每年基金财务状况的随机预测结果。

(2)CBOLT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美国,CBO的职责在于客观及时地分析国家经济状况和联邦政府的预算报告,并依据自身对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做出的假设,对总统预算进行分析和修改,其预算报告中有单独的养老保险预算部分。CBO(2001)在模仿SSA的基础上,选取了与SSA相同的9个随机输入变量,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的随机预测模型CBOLT(CBO Long Term Model),其优势在于将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制度子模型和社保基金财务状况的输出子模型,编制成了一体化的程序,使随机模拟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利于在实务部门的推广应用。

从2002年起,为了分析联邦政府潜在的社会保障财政改革可能造成的长期财务影响,以及各种潜在改革对不同人群产生的不同影响,也为了给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提供定量分析支持,CBO开始构建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微观模拟模型。CBO(2005)和 CBO(2009)概括介绍了经过8年时间建立的CBOLT,认为它是一个集人口、经济和联邦预算为一体的基于个人的微观模拟模型,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详细的个体层面的人口统计与经济变量的预测数据,并允许代表样本被分成任何可以想象的人口组,从而能够分析潜在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对系统内每个个体或者按任意特征变量划分的人口组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能更好地满足联邦政府对于预算和分配效应深入分析的需要。

(3)SSISI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SSISIM 模型由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模拟小组(Policy Simulation Group)建立,用来定量地模拟对DB养老金计划进行的各种参量改革、以及转变为DC型个人账户制的结构性改革等的效应。它从1994年开始每年向公众提供模型指导书(SSISIM Guide),介绍模型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描述模型的安装程序,并提供模型使用的参考资料和工具,目的是为政策研究者或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政策模拟模型。(Martin,2007、2009、2012)。

3. 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人口假设、经济假设赋值方法的改进,以及对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等方面。在人口假设方面,Lee (1992)提出了一种包含死亡率未来变动趋势的死亡率预测模型(Lee-Carter模型)。Lee(1993)建立了美国人口的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Lee(1994)用随机模拟方法取代了“高”、“中”、“低”三种情景的模型,建立了美国未来人口的随机模拟模型,其预测结果被CBO应用于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长期预算展望报告中。Samir Soneji(2011)在进行死亡率预测时,用现代统计方法代替美国SSA正在使用的线性插值和数量调整法,通过引入更多的风险因素(吸烟、超重等)得到更精确的死亡率预测。在经济假设方面,Foster(1994)基于历史数据分别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建立了一维的ARIMA模型,并对1994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短期的经济假设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三个经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Edward(1998)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简称VAR),使每个变量的估计方程中既包括了变量自身的滞后项,又包括其它两个变量的滞后项,这样可以捕捉到变量间的相关性对每个变量产生的影响,使模型的拟合优度更高。

在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方面,Lee (2003)基于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和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以及利率、工资增长率、资产回报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随机预测,并对提高正常退休年龄、或增加税收、或将部分基金投资到股票市场等改革计划进行了效果评估。Martin(2003)尝试采用在数学上更复杂的结构时间序列模型为输入变量建模,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为输入变量设定不确定的长期预测均值。结果表明,结构时间序列模型比ARIMA模型得到的结果波动性更大,指出SSA采用的OSM存在忽略均值随时间的位移而导致对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性低估的问题。但随后Lee(2004)的研究证实,如果选取更多的输入变量,采用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和常用时间序列模型的财务预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后,有不少文献讨论对OSM模型的改进。此外,每年由精算、人口、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技术小组每年会对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的精算假设、模型方法等进行评估 (Technical Panel 2011) 。

三、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国内关于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成果不多,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社会保障整体出发,总结各国的预算管理经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现状,对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必要性、预算模式选择提出具体构想。朱柏铭(1998)对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理论依据、框架体系、运行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是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周顺明(2000)从政府财政的本质职能,国家预算、复式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预算产生的必然性,分析借鉴了国外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政策、收支体系、收支分类、预决算编制等内容。林治芬(2006)则立足中国现实,汲取国际经验,完整论述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现实可行性、技术方法性和制度保障性,明确提出量化分析社会保障收支,进行长期精算预测模型的重要性。肖红梅(2007)基于对国内社会保障预算发展现状和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国际经验的背景,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推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点,提出了应先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然后随着制度的日渐完善,最终编制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便于清晰地反映整个社会保障事务的收支全貌的观点。

第二阶段始于2010年前后,是围绕刚刚起步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际工作展开的研究。单晓红(2010)对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强调了新的预算制度要求预算编制方法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综合考虑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发展情况,运用规范的财务预测和精算方法进行编制。杨燕绥等(2011)提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应依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尊重社会风险特征,养老属于长期性风险,建议年度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应建立在长期预测,甚至精算模型基础之上。闫俊(2011)指出养老保险预算编制应根据养老风险周期长且有积累性的特征,明确提出社保经办机构不仅要测算出下一年度养老基金收支总量,而且要通过精算模型预测远期养老基金收支需求,评估养老基金结余额可支撑的收支平衡基准点期限。在预算监督环节,应提供预算的政策依据和支撑预算的主要假设等。

2. 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预测模型方面。

(1)政府部门的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从2010年开始编制,其预测模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指标除特别注明外均按综合增长率测算,以2012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来说明预测模型,如公式1所示。

2012年预算数=2011年执行数×(1+综合增长率)+修正值 (公式1)

综合增长率预测综合考虑了预算指标近期及中长期增长变动情况,近期增长趋势以同比增长率为准,中长期增长趋势以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准。各编制单位根据指标性质和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同比增长率和3年平均增长率的权重,计算综合增长率。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构建的养老保险预算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但过于粗糙,模型未考虑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以及通货膨胀率、利率、实际工资的增长率等经济变量对基金收支的影响,因此预测结果精度偏低,与国际经验存在着很大差距。

(2)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但存在一些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应用长期精算估计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应用微观模拟模型评估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和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等两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晓军(2000)明确了养老金计划长期精算估计的基本思路和模型,利用人口模型和工资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是国内将精算模型应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早期重要文献。高嘉陵(1999)率先将微观模拟模型应用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中,介绍了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思路和建模方法,并以烟台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模型为应用实例,建立了人口状态模型和政策模型,给出了1996年~2025年人口变化的模拟数据和模拟执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状况。张世伟、李学和樊立庄(2005)利用长春市微观数据建立微观模拟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财政效应,指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优化和完善进行了探索研究。郝冬阳(2008)利用吉林省城镇人口微观数据,用Logistic模型对微观模拟模型中事件发生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拟实验。

四、 结论与启示

世界上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制度层面强调依法律运营和预算的严肃性;在技术层面,政府部门和学者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在养老保险预算方面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开展,虽然存在一些围绕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但缺乏从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角度出发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鉴于养老保险预算编制部门对模型理论的迫切需求,我国政府部门和学者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点开展支持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推进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在养老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基础工程方面的建设。虽然我国从2002年已启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并且在劳动与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各地区数据和应用软件不统一,数据和指标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现有数据很难满足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财务预测模型的需要。其次,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精算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在我国,尽管早在2004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设立了精算处,并希望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精算报告制度,但由于在实践中缺乏制度保证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至今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年度报告的财务预测报告。今后我们需要在法律和制度、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和模型技术等各方面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财务预测分析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嘉陵.微观分析仿真的建模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1999.

2.郝东阳.一个动态微观模拟模型及其在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林治芬,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单晓红.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解析.中国社会保障,2010,(2).

5.杨燕绥,闫俊.依社会保险法做好社保基金预算. 中国社会保障,2011,(3).

6.闫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政府理财责任. 社会保障研究,2011,(1):26-30.

7.王晓军.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肖红梅.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9.张世伟,李学,樊立庄.养老保险政策的微观模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10. CBO, U.S.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Uncertainty in Social Security Long-Term Finances: A Stochastic Analysis. December,2001.

篇9

1尧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

篇10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上海一个论坛上坦承养老金确有缺口,建议完善养老制度,可延长退休年龄以及养老金的缴纳年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还提出可能将60岁的退休年龄,在未来延长到63岁。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网上就出现了关于延迟退休、“制”、“养老基金缺口”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热议。其实,热议的这些内容都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内涵,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个侧面、一项内容。下面就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并阐述对基金运行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社保基金方面,一是要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基金管理内容。它是为确保基金的稳定运行,达成建立基金的目标,而围绕基金监督、投资运营和管理模式等,采取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是社会保障制度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尤其是在基金的保值增值方面、待遇支付及筹集方面,体现着具体而重要的管理行为、作用。我国社会保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各种社会保险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平稳运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对基金的管理,予以了法律制度层面的规范之后,我国的社保基金管理运行成效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社保开展目的为本,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险功能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所有的参保公民,在生育、失业或是工伤、疾病和年老等情况下,都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获得经济补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保障,在保基本,体现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环节上,因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依法支付就尤为重要。社保基金依法、钢性支出,是保证参保者合法权益的根本,是社保开展的根本目的。

(二)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功能,不断提高了基金运行效益

《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这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规范,都就基金在预算方面的编制,提出了规范和要求,当前,编制社保基金预算和决算已经成为必然,这为社保基金运行状况及运行效益分析提供了依据。对社保基金进行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得基金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益,促进其增值,使社保制度发挥出更加长远和显著的作用。再者,社会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管理,可以提前反映社保基金收支状况,及时分析影响因素,从风险防控的角度竹筏,强化管理的预警能力。决算,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总与反馈,通过对决算情况的编制,能够对基金全年的收支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的反映,帮助评价预算的执行、落实,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现实问题的再次出现,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成效,提高社保基金运行效益。

(三)以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为本,合法运营基金,最大限度保值增值

对社保基金进行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并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这也是基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特别是省本级及以下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都以保证安全为主,结余基金全都存入国有银行或购买国债。在基金运营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保证基金的流动性,除保证正常开支外,结余基金都购买国债,但受物价指数上涨、利率下调和通胀影响,出现了结余基金安全有余,保值增值不足的状况。但无论如何,都能保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有效运营。

(四)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各经办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制订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特别是涉及基金收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更是一丝不苟地落到实处。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管理部门多

目前我国在保险费征收于管理的主体上,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保险费征收由税务部门完成,其他管理工作由社保经办机构完成;二是社保基金征收和管理全由社保经办机构完成。在多个不同的基金管理部门之下,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通畅,到账时间也较为迟滞,并不及时。基金的收入、支出等环节流程不顺,数据及票据传递不够及时,这些都导致基金在每个环节上不安全。就社保经办机构设置上来看,根据参保人员身份按险种设置社保经办机构现象普遍,造成机构重置,人员臃肿,效率低,浪费严重;更者,按险种分设经办机构,人为地形成了身份分割、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的局面。

(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单一,结余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来源最主要由征收社保费和财政补助两项构成,其他还有:银行存款(或国债)利息、转移收入、其他收入(一般是滞纳金),但后三项收入额度较小,所占社保基金比例非常低。无论是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缴费构成的社保费,还是来源于税收的财政补助,都来源于特定单位或个人,而缺乏向全社会募集社保资金的渠道。但有的地方财政困难,依赖中央财政现象较严重,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不够。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受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的限制,一般采用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投资,方式单一,收益性差。实际工作中,除保证正常开支外,社保基金结余部分仅限于存入国有银行或购买国债,虽然实行优惠利率,但近几年,银行存款率的不断下调使基金收益率也不断下降,国债的利率受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越来越差,基金保值都成问题,增值就更无从谈起。

(三)征缴扩面,部分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不抵支

征缴对象不断扩大,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从如今的基金收入情况来看,其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是为了扩面征缴,让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将保费一次性的缴纳完成。虽然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可以暂时扩充基金,不过这些人即将面临退休,因此这一举措也明显的提高了未来的基金支付压力。人口老龄化将使社保基金运行风险不断增大。征缴方面单位拖欠社保费现象严重;发放方面,社会化发放管理要求高,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企业连续13年调整退休金,每人每月都有100元以上的增资,这样就形成了如果越早退休的话,就会享受到越多次数的退休金调整,这显然比更迟一些退休更加的划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必然会有不少的人会想法设法提前退休,从而减少了基金的收入,同时增加了基金的支出及未来的运行风险。

(四)社保基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就现目前所实行的相关规定来看,负责社保基金监管的单位,主要有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及社保部门,同时也包括社会监督。不过就三个单独的职能部门来看,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难以形成联合性、集中性的监督力量,弱化了其监督的有效性。如果缺少了外部监督,就难免会发生一些内部风险,如地方领导占用、挪用基金等。再者,社保部门自身的内部稽查力度也较为弱化,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职务犯罪监管、控制制度措施,侵占、挪用和截留基金的情况屡屡发生。社会上一部分人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单位少缴漏缴,退休人员也有冒领养老金现象。

三、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现状的对策研究

对于以上存在的这些基金运行中的问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

(一)为提高基金运行效益,降低运行成本,最好自上而下地设立统一的社保经办机构

1.统一管理部门、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征收机构。实现各项社保工作全部由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管理,各社保经办名称一致,社会保险费全部由经办机构征收,确保个人权益记录准确完整。2.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最好是由一个部门一条龙负责到底,五险合一,有效缓解机构重置,降低运行成本和管理风险,降低身份、部门、城乡差异,促进社会和谐。3.提高经办机构行政级别和执法权力,逐步减少或降低同级政府对其影响,加强上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对社保基金监管。综上所述,只有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待遇支付、信息管理等集中于一个部门,成立一个综合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样基金运行管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全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基金收支才能统一记账、统一核算,才能形成社保基金的预算和决算机制,才能有明确的主体去关心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建立正常的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二)实行养老金改革,解决财政可持续问题

主要是延迟退休年龄,减少养老金领取者的人数,提高私营企业的就业,扩大税基。另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如积极鼓励劳动者就业等。增加社保基金筹集渠道。可以借鉴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方式,发行社保彩票,以增加社会保险募集方式,扩大社保基金来源渠道,最大限度地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来充实社保基金,缓解社保基金支付压力。

(三)健全基金预决算系统,增强基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保障基金收缴两条线,规范基金收支管理,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认真执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各项制度和法律,积极配合,确保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基金预算编制过程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

(四)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

实行纪检、财政、审计部门联合监督,建立对社保基金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在监督过程中,要重点监管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实施;监督社保经办机构在社保基金征收、支付环节是否合法合规;监督社保基金是否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对参保单位严格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基金的征收、支付管理、保值增值等问题要加以规范,防止基金挤占挪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

(五)加强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