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2.1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2.2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

2.3减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4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2.5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6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3重视心理教育为孩子减压

篇2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身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目前很多学校并未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心理、法律和政治素质,可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的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许多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学习障碍或学习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加以重视,除了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外,更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从而易于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家庭环境、性格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自卑、封闭、自私、嫉妒等心理,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2.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属心理科学范畴,侧重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在宏观方面给学生一个智力和思想的标准。不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仍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思想品德教育若忽略了学生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空洞、流于形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教材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从不同的方面融入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交往艺术新思维”等就分别从家庭、学校、同学、朋友等多个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如何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以解决学生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等心理问题。由此可知,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若缺乏好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让学生取得心理认同,从而就无法切实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具体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方法有两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而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便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如:在讲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学习压力,如果有,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然后让他们摆擂台分小组辩论学习压力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习不能没有压力,需要理智对待学习压力。进而我再把学习压力的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压力,要正确对待它。这样,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辩能力。

(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老师错了允许指正。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篇4

Exploration of Fun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N Y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Kuangyan Town, Cixi, Zhejiang 315318)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stage in obligations prescribed, shoul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mental state. Because students in class often appear fear, emotionally unstable and other ba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E teaching,and i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s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gym clas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PE Educ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xplore

1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

(1)认知能力正常。认知能力也是人的基本能力,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智力没有缺陷。智力是由人的观察、思维、想像、和操作能力所构成,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3)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理想是人生方向的动力。(4)个性健全,情操健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自己有恰如其分评价,并对困难和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而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造成体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缺陷,为此,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初中生是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同时也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心理断乳” 期,心理上产生独立、交往、尊重及适应环境的种种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前提条件。当前学生的情感比较单薄,存在着情感反应和取向多方向、多角度和纷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景,应该恰当安排适应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得课堂近乎娱乐体育,或者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给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理感受,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加学习,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磨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技术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例如,篮球课是初中学生比较有兴趣学习的一个项目,如果在学习、练习中受到阻碍干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信心,女学生更为明显。所谓阻碍干扰是指在学习进度、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及受学生身心个体差异的影响和教法、组织方法上的不力等等。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不同的技能分组,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术上都有一定的收获。又如耐力跑是学生感到较为恐惧的项目。而近年来学生耐力素质的下降己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市自从安排体育中考,历年来耐力跑都是必考项目。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谅解、帮助、期待、和鼓励。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练习方法上可以用接力跑、定时跑、追逐跑、越野跑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学生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和练习方法,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乐观、个性得到发挥,以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把已知、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体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发现自己学习效果不佳,而感到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也有的学生由于怕苦、怕累主观不努力,而造成个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把练习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出现(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26页)这种现象往往伴有自责和内疚,也有学生有了一点进步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主要可以改变练习情境来调整学生心态,也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参加感兴趣的多种练习,同时可以创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述自的情绪。

4 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游戏,是指各种有规则限制的具有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价值的自身娱乐或集体娱乐活动的总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够,而体育游戏的兴起给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带来新气息新内容,因为它内容丰富多彩,在体育教学中倍受学生青睐,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例如我们上田径教材时,也可以安排学生用游戏形式的练习“跑跳绳” 接力、“鸭步兔跳”接力、“综合练习”接力等。上球类教材时可以安排“推运球” 接力、“抢传接球比赛”、“角篮球比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兴趣,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又消除了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感心理。

5 课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及时针对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课后更加给予关心,通过谈心向这些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而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在课后所提出的心理问题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解释,以利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参加体育学习、练习的自觉性得以强化,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6 要正确评价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体育课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如激动、烦躁、紧张等失控情绪时,此时教师要耐心告诫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造成急躁、被动,要学会冷静的思考,要分析原因,用什么方法来避免动作上的错误,改变技术手段转劣势为优势,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诚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7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竟之路,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一切措施。

参考文献

篇5

1.据相关文献报道,大约30%左右的初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意志力、危机意识、合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当今学生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有关。

2.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但很多家庭的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二、学校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能直接给学生愉快的心情,并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影响、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助的精神。

2.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就增强了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篮球运动、足球运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能力,因此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好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的功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总是与心情、精神等关联,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学生会很愉快的度过每一天;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学习的乐趣。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5.学校体育运动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的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不适。

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在进入这个学校以来,我任多年初一年级组长,现在是分管初一学生的政教工作的一员,所以,我对初一的学生特别关注。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上来,转换了一个新的环境,由亲人常在身边照顾和管教变为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了: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水、打饭、整理内务等;学校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部分的同学也是新的,一切的感觉都是新的。面对这样的新生活,有的学生好奇,也有的苦闷,有些甚至彷徨。我校有一个习惯,就是初一学生在没开始正式上课之前进行新生适应新学校的训练,而我就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个晚上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学校的布局、学校的一些日常生活要求、安全和卫生以及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等的教育。此外,我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第一时间去到学生的宿舍指导学生怎么样整理内务,然后就去到食堂指导学生怎么样排队打早餐等,这样使学生早点了解学校和生活规律,解除了对学校的陌生感,更容易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也让他们尽快地、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刚好在去年我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刚好就有一个新生何某,到上课时间了,他还没进教室,后来过了约20分钟左右,他才慢腾腾地来到教室门口:“报告”,我点头示意他进来。下课后,我就找他了解情况,他满脸通红而且在流着眼泪对我说:“老师,我还没吃饭,也没洗澡”。我说“没事,现在我带你去我宿舍吃饭吧,下自修你就去我那里洗澡就行了,不用担心”。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从另一个县的乡镇中学转回来,父母离了婚而且各有各的家庭,他是寄养在一个亲戚的家里长大的,没有父母的教养,没有亲情,没有同学,很胆小怕事,不敢去食堂打饭、打水,在学校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中等,接受能力较强,但入到我们学校后,有一种害怕感,其实是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当晚我就找来一位同学做为他在学校里的向导,带他去打饭、打水等,这样,我很快就从这个同学的脸上看到他的笑容。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居班上的前列,当学习委员。

二、开展帮助初一的学生树立和培养自我意识的活动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人通过实践活动、社会的交往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主动地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所以,我认为初一学生首先要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果不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学生很容易会走岔路,教育也会走入误区。

三、初一学生心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当前农村初中二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偏激、固执心理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有部分是“富二代”、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性格,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自卑心理

在学校,有的任课教师迫于职称评聘、荣誉、奖金发放等的压力,为提高成绩,采用排名次,以成绩排座位的方法,使这些学生自卑心理加重;个别成绩好的同学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处处与他们划清界限等等,周围人的白眼,往往使他们的自尊心丧失,自卑感加重,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一塌糊涂,行为孤僻,不与人交流。有些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三)逃避心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中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当他们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温暖和理解,他们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朋友,寻找快乐。游戏厅、网吧、歌厅等地方是他们的首选,而到这些地方没钱不行,于是他们就说谎行骗,用于维系他们空虚的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们有可能误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朋友,也正是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误入歧途走向堕落走向犯罪的开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逆反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对众人的歧视,他们本能地会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线,家庭监护人的“苦口婆心”,老师的尖酸刻薄,同学的淡然冷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恐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还击,“最大的侮辱莫过于不理睬”。他们表示了沉默,或者公然顶撞监护人,有时他们也搞“破坏”,出老师的洋相,捣乱同学的学习。

(五)自弃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他们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六)盲目自负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他们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造成这些初中农村中学生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他们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七)性格柔弱内向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八)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有些初中农村学生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不再以种植为业,而是在农村开办小商店,小工厂,当起了农村的小老板,从而在农村出现了“富二代”学生,有些富起来的家长只一昧地从金钱上的满足子女,缺少教育,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行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60%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5%,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写日记的占51%,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3)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想读书,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2.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心,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2.学校方面

(1)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农村初中学生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二代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1)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

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长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焦虑心理突出

有些留守学生看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与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依赖心理较强

农村初中学生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由于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4.社会方面

①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②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农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农村家长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要帮助农民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建议农村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和感受心声。

(二)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三)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各科教材中蕴含有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学生“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学生活动。

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8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都应该认真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学生造成影响。当前,社会中的种种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给他们带来压力,并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了日常的教学行为中,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给学生展现出正面、积极的形象,给课堂带来活力,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初中生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向师性比较强,因此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教师把自身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的时,学生心中老师也会树立起高大形象,学生通过跟随教师从而被教师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资料,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将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感受,对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通过讨论、游戏、竞赛和表演等开展活动。例如,在开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处处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第二,将心理健康体验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情感体验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理解,进而得到实际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开展多种教育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对话体验、生活体验和问题体验等,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会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体验,比如经常被别人笑话相貌、身高、家境、口音、成绩等。教师这样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虽然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但是每一个人的体验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学生个体的真实特征,学生通过与教材对话、和教师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跟自己对话等,深化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互相尊重,构建起自信,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只学习理论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将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理解消化,从而更好的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当别人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头头是道的进行分析,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培养自身的自觉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教学评价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科学的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保护班级内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性质,既要实现学科目标,也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不但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另外,要做到全过程评价,不能仅仅评价结果,还应该评价过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心理素质评价。当前有很多初中生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同时受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以及同学的讽刺,从而产生了自卑、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业,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的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中教学课程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使教学课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教育素质。

篇9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学校因素(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班级因素(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和教师因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制约,三者之中又以教师因素的影响力最大。而聋生不同于正常学生,由于听觉障碍,无法从听觉渠道接受语言,获得信息,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只能借助表情、手势、姿态等获得信息与交流。由此可见,聋生比正常的学生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聋校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聋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比正常学校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聋校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对特教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制力,做到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事妥当。这样走上讲台,在聋生面前是一个面带微笑,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引导他们经受住学习上的各种挫折,带领他们遨游知识海洋的教师。

许多心理素质健康的语文教师,无论课前教室里出现怎样的现象,只要教师走上讲台,学生就会立即安定下来,教师运用自己的举手投足、眼神脸色、语气表情等来稳定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很快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聋生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心理特点,善于在课堂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点亮他们的心灵之花,从而启动他们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

二、激起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聋校语文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聋生不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只要教师教的课文内容、知识点能记牢就不错了。忽视了对聋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使得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耐挫能力极差,出现了厌学、逃学现象,学习语文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起其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高年级段的聋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许多调查结果也表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求知的需要、自主的意识、受人尊重的需要及升学就业的愿望等等。为了激发聋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正面人物进行引导,发挥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伟人、英雄及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残疾人,为聋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学习《海伦.凯勒》这课时,为了使聋生更好地受到教育,首先突出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残疾程度——海伦.凯勒一岁半就丧失了视觉和听觉,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接着着重讲了海伦.凯勒面对自己眼中的生理残疾,没有自卑、自弃、自甘落后,更没有悲观厌世、走上绝路。而是在安妮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继续着她的学业。她七岁开始学盲文,八岁进盲童学校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十六岁时,她进入了大学预科学校继续学习,十七岁时有名的拉德利夫学院破例地录取了她,二十四岁大学毕业。通过学习有关海伦.凯勒不以缺陷自弃,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艰辛求学历程,大大地激励了聋生。海伦.凯勒能经过努力完成学业,你们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完成的。同时针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努力拼搏,残疾人也可以与健全人一样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海伦.凯勒精神的感召下,聋生逐步树立以她为榜样,增强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并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这样,在教学中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失败时,不气馁、不自责消沉,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德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