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卷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3 01:3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考试卷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考试卷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改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高考作为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最大程度地受到高考影响。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现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1.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脱节思考

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曲解、异化语文教学与高考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一线教师的认识偏差。一线教师中,存在着以下教学模式:一是"题海式"训练,语文教学参照其他学科经验,无视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规律,提倡语文学科理科化,大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这样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学科,在学生眼中,毫无趣味可言。二是"技术至上"式。持这种观点的老师错误地把语文教学基本等同于解题方法指导,然后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灌输自己的方法,这种以解题技术取代品读、鉴赏、感悟的教学而言,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背道而驰。三是"海阔天空"式。这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课改就是课堂活动多,形式多,弱化了语文教学根本立足点的语言。四是"蜻蜓点水"式。这些老师在高一高二阶段,或多或少搞过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然而现实中应试之风盛行,他们无法承受改革失败所需背负的罪责,颇不情愿地走回语文教学的老路。

1.2高考命题者的主观因素。一是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专家以大学教授为主,其优势无须赘述,但是这样一支命题队伍同样存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命题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给命题的科学性、高考的信度效度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解不透,比如以近几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试卷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即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偏题、怪题之嫌。再如江苏卷中近年出现的备受青睐的探究题,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保持同步是好事。然而绝大多数的探究题,本身没有多大探究价值,或者探究之说名不副实。

2.高中语文新课程契合高考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叙,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与高考不能完全耦合的现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使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进一步契合。

2.1教师需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至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二是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三是要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四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五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恰到好处。

2.2教师要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让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的伪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切实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一是教师要坚持用课程标准及考纲来检测自己的教学,要坚定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必然能使自己的学生赢得高考的信念,潜心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二是必须以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为前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等,当然最主要的是努力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对语文的热爱。三是应尽量避免教师"呈现-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质疑-实践-发现"的学习方式。

2.3新课改教学内容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教师应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

2.4打造更加科学的高考试卷。科学的高考试卷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素养,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真正的为高校选拔人才。一是进一步优化命题专家队伍,吸收一批具有相当理论高度、丰富教学经验并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进入命题团队,以此弥补大学教授对中学教学及学生情况认识欠缺的不足,使高考试卷更加贴近课程、教材和学生,更加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而以可信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低耗高效。二是需要高考命题专家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在吃透课标及考纲精神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命制、分辨、筛选,实现高考试题最优化,从而以科学的高考试卷引领语文课堂走向规范纯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华蓉.论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的接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7):67

篇2

以语文学科为例: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参与度太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语文是一个难以提高的科目,觉得语文课对他们的用途影响太小。

我的认知: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需要掌握的能力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2、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等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我认为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的基础部分,而学生们再此出现的问题就是将两种能力割裂开来学习和训练。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部分,很多同学课文背不下来,背下来忘得快,背下来不会答题等情况多半都是这个原因。例: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016年全国1卷12题)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如果同学们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把识记和理解的能力综合运用起来,将词文当作有生命的故事来看,便能够在高考试卷上直接准确的填写出来。

3、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和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最需要这一能力,而同学们在这一部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理解过于死板,死扣字眼,不能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整合文章要点,概括作者的态度,而在有些句段中又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倾向,使整篇文章极度扭曲,丧失了论述类文本说特有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应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文章分层,分别进行凝练的概括,然后将部分容易出现歧义的句子,进行指点,最后向同学发问: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4、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这一能力的考查十分广泛。这主要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一个纠错环节,纠正同学对文本的错误理解和错误倾向,也是要求同学体会和思考文本的特色和社会价值与影响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同学的积极发言,大胆的说出对文章的真实感受,老师要在同学的表述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的错误理解点,合理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观点去靠拢,不要直接的告诉同学答案是什么,要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和步骤,从学生的思维能上进行纠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5、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见解,有创见。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独创性观点和个人思考水平的考核。这环节将涉及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能力的重要考查。学生正处于建造个人思想的时期,通过对语文文章的学习就是在对学生个人思想的完善,体会和感受人性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指出人和社会在发展中的弊病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老师在这环节的作用将尤为重要。首先,需要老师让学生先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并且告知同学们想法重复也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想法重复而不去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然后,展示已经成型的想法或者是老师自己的想法,让同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思考模式,打破学生的思想桎梏。最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想法和异想天开,漫无边际的想法,将有具有创意的解读进行展示和表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到见解的水平。

篇3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是每一个高中学生的愿望,语文作为一门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的学科,自然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多努力,还要培养学生有效的应考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应对高考。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鼓励学生将工夫下在平时

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从多个方面下工夫,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本人认为考试首先考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想要有效的应对考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将工夫下在平时。学生不管掌握何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不管掌握何种有效的应考措施,都应该建立在有效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

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积累,只有将工夫下在平时,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情况而言,教师虽然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语文知识点,但是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应考技巧,结果使学生的考试失去了根本,自然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帮助不大。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注重日常学习中对知识点的积累,学生才能更好地应考。

二、引导学生把握好考试方向

高考语文虽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应考方法,对学生有效应对考试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应考方法时,要使学生有效把握考试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加有针对性,学生的备考也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在引导学生有效把握考试方向方面,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在应对考试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经验,因此,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才能意识到把握好考试方向的重要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好的把握好考试方向,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模拟高考,同时学生使用的试卷也是往年的高考试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试卷,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试卷讲解,其中讲解试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试卷的题型进行分析,通过教师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高考具体都考哪些题型,这样学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引导学生对高考题型进行有效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只能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有初步的了解,而想要使学生真正的掌握高考的题型,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的把握题型,在题型的引导下更好的提升学生备考的有效性。

三、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现代社会对人才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模式,高考试卷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应对试题的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引起重视。

本人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途径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虽然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给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途径二,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题目。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还要让学生做一定的语文题目,为学生提供进行实战练习的机会,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四、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

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应考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否有效驾驭试卷,而想要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本人在这里所讲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并不是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组织学生做综合性的试卷,而是将试卷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板块,针对不同的板块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专项练习,在专项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进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进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试卷上的各个板块都进行有效的练习,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那么,将知识点综合到一起,通过对学生整体把握试卷的能力进行练习,就能够使学生的应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篇4

二.语文高考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考试卷中阅读题的命题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对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进行实际研究可以发现,在阅读题中大多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且还在高考试卷分数中占据了比较高的比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两类说明文阅读题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水平考查的重要作用,而主要是传统语文高考中的文字游戏题目,即在题目中构建相应的文字陷阱让学生进行解答,很显然这样的题目很明显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结合问题就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完美的答案,完全没有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体现出来。

三.高中语文教学同语文高考的适应发展和突破创新措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综合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适应语文高考的考查和检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应该同语文高考的内容合理结合起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高考中取得优越的成绩,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高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理论水平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让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比较强的语文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还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无目标性和盲目性,从而极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哲学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方式开展教学,而且使其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心理学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也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忽视语篇训练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语篇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与文章语境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对文中的某些关键词深化记忆,并对一些内涵较深的段落进行相应的探讨,对语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进行到位的判断,从而在整体上塑造学生的语感。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23-01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总复习应突出三大特色, 一是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新内容,即依据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古代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表达与交流为纬,组织复习内容;三是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为达到这些目的,在语文复习技术上,可采用图表策略、程序策略等策略。三新特色加上有效策略,必将使初中语文复习课焕发新的活力。

一、图表策略

1、编制复习流程图

做任何一样工作,首先是要有计划,语文复习也不例外。初中语文复习可计划三轮完成:第一轮复习,用一个月时间,对照《语文考试指导》用竖式法学习教材,把好“基础关”。第二轮复习,用半个月时间,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用横式法进行专题复习。 这一轮依据《语文考试指导》中的考试目标,分项突破,把好“提高关”。第三轮复习,用半个月时间用集约式测试训练,做综合试卷,检测复习效果,以便查漏补缺,把好“质量关”。在实践中,教师用图表的方式将每一轮复习的目标、重点和时间列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师生在图表上标注不同颜色的记号。这三张图既要独立成形,又要衔接有序;既要互相依存,又要循序渐进。按照复习流程图进行教学,既能整体掌握复习进程,又能方便师生在复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2、制定复习目标表

有了总体的复习流程,还要有具体的复习目标。就初中语文而言,既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还有市局的《初中毕业学生考试指导》。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大于考试标准,考试指导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其次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试指导。最后要以考试指导为凭借,结合考试标准和教学目标,用图表的形式,精心设计出复习教学的目标。这个图表分三格,一格是内容,一格是要求,一格是程度。从内容上看,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目标一般可分为四大块:一是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它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标点、修辞、常识等知识点。二是现代文阅读,要求以三种文体为材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五个角度(重要词、句的语境含义;段、篇的结构和层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不同文体的主要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检测五种阅读能力(筛选能力、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三是文言文阅读,其目标为理解词义(实词和虚词)、理解句意(翻译重点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段、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写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格式正确。在图表中要对考试目标作具体的分解、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程序策略

根据初中语文复习教学的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心理情绪,我们必须优化复习程序,把复习流程工艺化,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1、复习课的程

一般情况下,语文复习课可以按照“讲、练、评、测”四步设计复习程序。 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①讲,呈现已经归类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重温互改的方法―――抓住标点、否定词与疑问词进行;②练,运用方法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③评,让学生说说运用哪种方法来互改的,并说说理由,最后谈谈有什么收获;④测,进行综合训练和测试,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训练的程序

中考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安排为以下五步:①摸底测试,即利用《考试指导》中的样卷或前一年的中考试卷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摸底测试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现状,为确定复习目标和复习重点提供有效信息;二是使学生了解中考试卷的基本结构、题型和难度。 ②系统训练,即根据考试的范围、要求和复习目标,按知识板块指导学生逐项对应训练。教师编制的训练题,要注意到知识的涵盖面,以提高训练的效率。③重点训练,即在系统训练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某些富有能力训练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重点训练时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④综合训练,即将初中语文知识集约,编制训练题指导学生训练。⑤模拟测试,根据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编制试卷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是检验复习效果;二是为后续的复习提供校正信息,以便查漏补缺。上述的五步训练注意到系统复习,又突出重点复习;既有单项性训练,又有综合性训练;既有承前联系,巩固已学知识,又有蒙后操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

篇6

临床表现:教师备课时从教案或教参中借鉴现成的教学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目标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事先不确立三维目标,教学随兴所至。

分析与解方: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备课就是预设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有些公开课课前多次试讲,最终沦为表演课,就是过于强调预设,对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缺乏足够的自信。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角度讲,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机动灵活的成分,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也许有老师担心:过程的开放会不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偏高,普通学校的学生多数难以达到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其次,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开无轨电车;没有生成,课堂就不会有激情与智慧。

病症之二:教学内容背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临床表现:教师在讲台上或激情洋溢,或苦口婆心;学生在下面或似懂非懂,或无动于衷。

分析与解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可以“吃老本”。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白”,出现学习上的“饥渴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驱动,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专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按照高考的评分原则予以评分。原本以为原文已经基本看懂、翻译是小菜一碟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翻译与高考评分要求有较大差距,这才意识到高中文言文翻译的严格性和直译的难度,此时我再进入到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解析,强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以后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的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是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最显著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要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吸收现成的知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用比较、迁移的方法,类比推理,求同求异,归纳概括。对作品语言上的着力点、着眼点、着重点等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应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玩味思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实际需求。

病症之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平时的教学和学情脱节

篇7

考试时我的心紧张极了,生怕考得不好。考完试后,我怀着充满信心又忐忑不安的心态等待着考试成绩的到来。到了发试卷的时候了,我屏住呼吸,等待着,我的心怦怦地跳着,就像装了十几只兔子。终于三门课的成绩都报完了!经过我几个星期的努力,我的成绩总算没有那么差了,可是我也十分不满意,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目标。

篇8

新课标卷大致分阅读与表达两个板块,这与我们高中必修课本中设置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相契合。试卷中,阅读题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两个必考题以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个选考题,共计70分。表达题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作文两个部分,共计80分。其中,作文与大纲卷的分值保持一致,为60分;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为20分。

具体来说,语言文字应用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部分设置了三个题目,且题型固定,每题三分,分别为第十三题成语、第十四题病句、第十五题连贯,这均属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与大纲卷保持一致。主观题的第十六题无论是新课标卷的前身——宁夏卷、海南卷,还是现如今的新课标卷,近五年来考题的形式并不固定;第十七题与前面的客观题一样保持稳定,五年来均是对仿写这一题目的考查。

二、稳抓基础,讲练结合

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客观题——成语、病句、连贯,均属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应把它们安排在前,逐一击破,做到讲练结合,以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轻松得到高考试卷中的这几分。

首先,在复习成语部分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高考成语设错的类型,即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重复赘余、不分轻重、不当搭配、自相矛盾。此外,教师还要配以相关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不会出现明知词义却选错选项的问题。

其次,在复习病句部分时,教师应先为学生讲解病句的六大语病,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提高此题的正答率。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规律,抓准标志词来辨析病句。具体来说,标志词分别为:并列词、数量词、介词、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赘余词、判断词“是(成为)”。总结出来后,学生在做题时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在复习连贯部分时,教师应为学生归纳做题的原则和方法。具体来说,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致性原则。即指主语一致,前后语句相连,句式一致,分类一致,观点与材料统一,音节一致,意境一致。2.顺序。即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其他要素。这主要包括语境、重要词语(指代词、关联词、重复词)和标点符号。

三、剪掉枝叶,突出要点

针对新课标卷中的第十六题,我们教师在备考中要做大量的工作,这是因为近五年来这一题一直处于变化中。例如2008年考查的是虚词填写,2009年考查的是简明,2010年考查的是语意连贯,2011年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2012年考查的是语意连贯。所以,我们的复习重点就落在了常见,但还未考查过的题目之中。

通过师生的共同筛选,我们最终确立了以下几个知识点:压缩语段(重点放在热点新闻的训练上)、句式变换(重点放在句子的重组上)、图文转换(重点放在漫画类试题上,兼顾图表类试题)。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方法上要与前面的内容保持一致,即以方法讲解和专项训练相结合,试图用最短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突破本题。

四、拓展延伸,锦上添花

对于仿写题,在我看来,是整张试卷中最容易得分的地方。这就会有人问,最容易还用单提出来系统复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但要细致入微地探究仿写题,还要让学生背诵仿写中的优美语句。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那些词汇量少,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拿到一个可观的分数;二是为了让这成组出现的仿写构成排比性段落,在保持主旨一致的情况下应用到我们的作文中。

篇9

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的试卷结构是渐趋稳定的。至2007年,便已固定为两卷七大题21小题,大致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模块。

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全国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与公正,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模块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使其在高考中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在制定和发展中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区分度不大。努力追求检测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个优势,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降低了自己的特色。一份高考试卷和一份中考试卷,甚至一份小升初的试卷,很难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中间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因此,各个学段都努力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所以考试(最终通过试卷)表现出来的便是这种面面俱到,从而降低了区分度。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一直都在争论不休,这个根本的问题尚且如此,语文教学的阶段性或层次性问题便无人顾及,或许,这个问题很容易牵扯出等级之类敏感话题,有悖于这个倡导公平、民主的时代吧。但避讳的结果便是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时间,我们便消耗在几个大循环或小循环中,各自为政,自以为是,自成体系,不管别人做什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把事情做圆满,做完整,做好。究其根本原因,或许都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有些关系。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这也许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初中的小循环且不说。高中阶段,高考是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而高考又是一个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教师也便全面抓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于是,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原本应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应当掌握的、应当过关的基础知识,仍需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不胜其烦地去教授,去学习。而中学阶段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则被视为难点,要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要么弃之不顾,听天由命。而高中阶段应当重点掌握的逻辑判断、思维方式等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或由于基础薄弱、积累不够而无从下手,或由于事急从权而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便是我们花费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而十二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表现在考卷中便是面面俱到,哪一部分也无法舍弃,各个学段的内容没有阶段性,更没有层次性。表现在考试结果上,便是区分度不高,优劣难辨,表现在社会效果上便是重理轻文,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应对措施

语文学习的层次性或阶段性问题不能靠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去解决,甚至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去解决,这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全盘考虑通力协作的大问题。

首先,须打破这种极力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教学格局,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比如,小学阶段以识字积累为主,利用学习初始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为以后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忽略理解表达方面的要求,或仅仅进行基本的词法、句法的训练即可。初中阶段以语法学习为主,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进行知识积累、阅读积累(例如名著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高中阶段则以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为主,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这样循序渐进的目的,是形成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渐进过程,让各个学段的师生各司其职,清楚明确的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语文学科的知识层次才能建立,语文学科的进步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章可循。

篇10

1、研读考纲和高考试题。针对2021年高考的新形势,我认真研读了高考评价体系以及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山东和海南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

2、深入研究备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的知识底子进行模拟考试,我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基础上,认真地研读备考资料,制定复习计划,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并精心选编复习内容和习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既考虑到高考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夯实基础,提高解题能力。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备课过程中,特别是电教课准备过程中,我搜集整理了大量教学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整合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在备课上形成以知识理论储备为基础、以审题和思路延展为核心、以答题格式为突破口的教法,务求实效的模式。遴选3年真题,针对不同题型、考点、思维模式,强化训练,集中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应用和思路拓展能力得到提升。

4、认真抓好讲评课,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在每次月考或测验后的讲评课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

5、加大日常考查、课堂提问、课后监督辅导力度。对重点学生尽力进行一对一辅导,严格执行我校苗子生帮扶制度,强化监管落实。利用课下及自习课时间,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内容,单独辅导,限时训练,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解题方法,找差距,明不足,定目标,鼓勇气。

6、坚持作文针对性辅导,面批。同时从思想思路、行文结构、作文模式、素材掌握、篇章设计等单项入手,进行仿写。坚持每节课背诵和积累。

7、团结协作。向上届高三教师请教,与同组教师协同教学,制定方案,沟通合作。

8、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我每周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被动,精气不足,落实不到位。教师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学习时效性低。

2、复习计划不够紧凑,有的部分讲解过于冗繁,效率低。备课还要更精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3、作文积累量不够,视野窄,思想肤浅,思维板滞,语言稚拙。

三、改进措施:

1、加大优等生培养力度。针对优生偏科生和艺术体育生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对重点学生尽力进行一对一辅导,严格执行我校苗子生帮扶制度,除了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外,结合高考内容加大训练和指导力度,针对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培养其学习信心;对偏科生和艺体生多提携多关注,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日常教学和考试与高考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精心备课,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