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1: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听英语时不同程度地存在潜在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感到被动,没有把握、怕听不懂,因此总感到紧张,这样,本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听不懂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我总是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听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不要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每个细节,不要停留在这些细节上,这样是听不懂英语的,听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正在听的内容而不是刚听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听完所听内容。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不单指要发准48个音素和每个单词,还要培养学生对语音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音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
二、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加强阅读教学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教《仁爱版英语》初中九年级上册Unit 5的Topic 1“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laces that you visited?”中的Section A,我先用挂图,让学生推想课文内容,并将tourist, attract, introduce等新单词投影出来,然后带读三遍。接着,帮助学生用以上新单词造句。如:The Star Lake attracts many tourists from different places every year. He introduced me to his friends at the party.这一环节结束后,放课文录音两次,第一次要求学生仔细听录音,跟着默读,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大声朗读。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基础上来回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完成一段含有新单词、短语和句型的短文填空。用英语组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有重大作用的。
2.提供背景知识。学生有时由于不熟悉英美人士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以及志趣、爱好等,听不懂听力材料。对此,我很注意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背景知识,同时配合一定的情景训练。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选听与自己程度不相上下的原声或教材的录音带。最好不看文字材料,先听大意,再对照文字,分析有些地方听不懂的原因,回过头来对听不懂的地方反复听、反复模仿。泛听就是指到语言的海洋去巩固并扩展听的学习效果。如指导学生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新闻、看英语电影、创设English corner让学生相互交流。只有精泛结合,才能培养出语感来。
4.培养预测能力。比如,听到because一词,就意味着下面叙述原因;so则预示着下文讲有关结果;but表示下文内容具有转折关系等等。这样,让学生边听边猜,对他们的听力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easibility Strategy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Level
CHENG Ling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English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ol. The skills of English, especially listening skill, has turned into barri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promoted. For those who will finally find a real job, the situation is more severe. More and more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concerned how to improve one's listening skill efficiently as well as quickl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a feasible solution by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 English listening skill; feasible strategy
0 引言
2013年教育部提出高考英语教学改革方案,随之而来的是英语分值降低。与此同时,英语听力题所占的权重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程度。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这一政策导向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英语听力的重要,更加方便他们今后在实际生活当中使用英语,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应试科目。然而,对于2013年之前的考生而言,如果提高其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听力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1 造成大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原因
初高中时期,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大学生听力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中国教学考试模式改革的进行,这一现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造成大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然而这些原因可以主要分为心态和环境因素。心态方面,很多学生缺乏积极的心态,对听力有畏惧症和心理障碍,未听就先怕。再加上听力的训练本来就显得有些枯燥和耗时,听力理解又要求听者在瞬间敏锐地辨析语音的变化和语调的含义,还要对所听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处理,容易使人产生紧张或厌倦的对抗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使大脑对语言的理解处于抑制状态,使本来熟悉的信息也变得生疏,使人的情感因素形成一个“过滤器”,把语言的输入阻挡住,从而形成制约听力提高的心态瓶颈。环境方面。学生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英语听力环境和氛围。这是实现突破听力“瓶颈”的重大问题。许多人在未出国前英语未必好,有的还没有初中水平。可没过几年,却是洋话连篇,要不看肤色,还以为是老外呢!究其原因,就是环境的巨大影响。(李涛安等,2009)
2 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策略
2.1 夯实基础,努力克服心理障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大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当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心理障碍。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这一障碍。除了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外,没有任何捷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基础,确切来说,扎实的基础,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坦途。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能够做到熟悉单词、熟悉听力背景、熟悉语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波澜不惊。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取得理想成绩。
说一千,道一万。任何听力技巧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任何鼓吹在几天或者半个月内突破英语障碍的言辞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这些技巧就像是清晨的露珠,根本无法经受阳光的考验。
为了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则要求英语教师和大学生两者都要行动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督促的作用。哪怕只是课前花三五分钟的时间来对大学生进行词汇测试,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虽然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然而以严谨的目光来看,这是不负责任的。任何时候,英语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各种理由不去发挥监督与督促的作用,否则就是渎职。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而不应该选取难度不当的听力材料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对他们冷嘲热讽。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则是一种自我约束力的考验。毕竟,进入大学之后,课堂信息量大,课时有限。如果学生仅仅认为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就能够实现英语听力能力突飞猛进是不切实际,也是不科学的。为了实现目标,大学生应该利用尽可能多的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从而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2.2 研究不同题型,掌握规律
一旦有了扎实的基础,大学生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英语听力题型大致来讲,主要可以分为spot dictation, dialogue, short passage and interpretation.为了切实提升听力水平,大学生应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应的训练。这种训练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应该是无序的。难度的提升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而言,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难度可以分为英语四级、英语六级和雅思听力训练;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可以分为专业英语四级、雅思听力和专业英语八级听力。
大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当中,要有耐心,并且认真记录每道题目,尤其是做错题目的原因,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进行适当的复习。做题只是方法,并非目的。每种题型采取的策略与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和归纳,逐渐摸索出相应的规律。这样才可以熟能生巧,心中有数。具体来说,在听力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标题、主题句(特别是在新闻听力中)、上下文、起承转合词(如therefore, however, in short等)以及语法关系、句型、结构、举例图画等进行预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语调组的调心往往会重读该组内容。这就形成了英语语序结构中两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末端重量和末端中心(周福芹,刘秀云,1993)。
2.3 孰能生巧,模拟纯英语言环境
应试只是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之一。正如很多人考雅思也只是手段之一,不能说一旦雅思或者GRE考取了高分,成功到达国外之后就不进行听力训练了,否则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提高听力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工作过程当中熟练应用。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诚然,有些人,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人,出国之后几年再回到国内,英语听说能力的确可能会出现突飞猛进的趋势。这说明纯英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听力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出国的机会。面临这种情况,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化劣势为优势,充分利用手头现有资源,模拟纯英语言环境,从而达到提升英语听力水平的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利用各种优质听力材料。中国国际之声(CRI)就是非常不错的听力材料,而且主持人的发音也都非常地道。每天只要能够坚持听十分钟左右,相信一年下来,英语听力水平就会有长足的提高。
其次,要利用不同的影音材料。中央电视台每晚七点半左右的对话节目就非常不错。这个节目一般在半个小时左右,谈论的都是一些当前社会当中的热点问题。语言地道,用词严谨,是极佳的练习听力的材料。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美剧和电影。尤其是经典美剧,比如说friends(老友记)就是一部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并且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素材。全剧一共十季,每季四百六十分钟左右。简而言之,也就是把该剧完整地看下来大概需要七十七个小时。如果能够坚持把该剧看上三篇,听力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三遍如何看,也是有讲究的。比较科学的办法就是第一遍看的时候用中文字幕,这样便于理解。第二遍看的时候,使用英语字幕,这样便于学习一些新的单词。第三遍看的时候,可以不用任何字幕。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听懂该剧大部分内容,那就说明听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不仅可以顺利通过各种听力测试,即便是应对日常生活办公,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当然,该剧当中的一些消极腐化的爱情生活观念,大学生应该有甄别地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必须有的态度。
最后,听说结合,学以致用。英语的主要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听说读写译。听懂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提高听力的目的是为了说,是为能够顺畅地交流。因此,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去张嘴和别人说英语,尤其是与外教交流。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改进。只有通过实战的检验,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做到游刃有余。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英语学习中,英语听力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要通过科研严谨的训练,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突破心态与环境障碍,实现提升英语听力水平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成功只属于那些守得住寂寞,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一个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进行,为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我们随机选取了05级在校40名大学生,在活动前讲明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参加。最后选取了自愿参加的学生24名,经过前测和后测。剔出无效问卷后,获取有效问卷21份。
1.2 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含有90个项目。共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即1没有、2很轻、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实验研究过程
1.3.1 前测在进行团体咨询前,对自愿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采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问卷当场收回,并及时进行问卷登统。
1.3.2团体咨询过程 将24名自愿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组进行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活动共分5次,1次/周,每次90分钟。5次团体咨询的内容如下:第一次:认识团体――交朋友训练。旨在通过这次咨询使学生能够认识团体,认同团体。认识新朋友,增加交往空间和交往技巧。第二次:认识自我,发掘潜能。旨在促进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我。第三次: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旨在通过本次团体咨询,使团体成员能够了解自我的情绪,学会正确对待不良情绪,并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第四次:塑造完美人格。旨在通过本次咨询,使团体成员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和基础,并且不断内省。第五次:笑迎未来。旨在了解成员在团体过程后的进步与改善。讨论成果,彼此反馈,结束咨询团体。
在每次团体咨询结束后,都布置与本次咨询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进行反思。以加强团体咨询的效果。
1.3.3 后测 在第五次团体咨询后,要求团体成员填写SCL-90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同时填写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所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整理与统计。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将21名同学的前、后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附表。
由附表可知,大学生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后测得分(t=2.44,P<0.05),说明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对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比较后发现,大学生在强迫(t=2.59,P<0.05)、人际关系敏感(t=2.88,P<0.01)、抑郁(t=2.45,P<0.05)和偏执(f=2.99,P<0.01)4个因子上的前测得分均明显高于后测。说明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方面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团体咨询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大学生团体活动结束后的体会摘录 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21名学生分别写了自己参加活动的体会,现摘录如下:“感觉自己明显有变化,自己放下戒备。才能与人友好相处,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敞开心,才能读懂心,变得自信,有了诚意,也就有了朋友……我与同学们尤其是同寝室的人有了良好的友谊。”“天性内向的我在团体中越来越敢于说话,越来越自信。”“通过活动,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乐趣中认识自己……”“……只要真心待人,问心无愧,你就会成功,你就会快乐。快乐不是别人赐给你的,而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我也学会了,该如何排解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忧伤。”
3 讨论
由结果可知,经过5周的团体咨询后,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总体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这与国内学者刘钰、张会平,胡晶等,刘倩倩,刘素珍等人进行的团体辅导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团体心理咨询确实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团体咨询的内容针对性强,实用,本次咨询的内容主要涉及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塑造人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引发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当中,是大学生关心和迫切希望有效解决的问题。第二,团体咨询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成员在团体中感觉很放松、很安全,能够畅所欲言、开放自己,同时注意倾听、积极帮助其他成员解决问题。能够互相接纳、互相支持,甚至有些成员之间成了很要好的朋友。第三,团体咨询训练的形式多样,游戏、讨论、任职训练、行为训练等等,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分享学生的体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学生在交流中一方面使消极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另一方面学生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自信心也得到提升。第四,团体咨询的家庭作业的布置促使学生对咨询的内容、咨询过程以及自己的收获进行反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知识、竞技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使参与者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运动使参与者走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定向运动已经逐渐进人大学体育课堂。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投人,从而制约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本文就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这项新兴体育项目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抽取江西省内四所高校内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专业内随机抽取300名普通大学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为参照对象。
1.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to、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 tZ} o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级评分,其中。=无、1=轻、2=中、3二偏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问卷测量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尸)和自我掩饰度(L)四个人格维度。以上量表均经过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SCL一90得分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躯体化这项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
除躯体化因子外,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项因子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达到非常显著程度}P
2.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SCL - 90因子得分的总均值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显著(T=1.25, P
2. 3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SCL一90得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与SCL一90得分呈正相关,而内外向E和掩饰程度L与SCL一90得分呈相关。在四个人格纬度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内外向E、掩饰程度L、精神质P、神经质No
3讨论
3.1参加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据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及坚强的意志,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定向运动是在野外紧张激烈的对抗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在野外复杂的地形下保持不断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种障碍,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角度考虑,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做出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定向运动参与者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定向运动时,地点通常是设在野外、公园等,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在地图上和实际地形、地貌上转移,既要用心识图又要观察、浏览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能使心情偷快,身体得到放松。故定向运动能陶冶情操,消除烦恼,解脱压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心胸开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3]。因此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智慧型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抑郁水平、焦虑倾向、敌对情绪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等因子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这表明参加定向运动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一、将情感教育融入班级管理
情感作为人的一种本性,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感情以及态度等,进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个性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在情感方面是比较天真的,对于接触的事物就会去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情感基础。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管理者,通常是学生的情感榜样,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会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启蒙作用,尤其是班主任的情绪、处世态度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与自己长时间接触的教师的处世态度,所以,班主任作为重要的管理人,应该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形象,构建出一个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用真诚感动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关心每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班主任以及班级的温暖。班主任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感性,用高尚的品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高尚中成长,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学生。
二、班主任与学生多交流、多鼓励
对于小学生,认真的交流,耐心的倾听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只有耐心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思想,用心去感受,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够真正的认识他们的长处,正确的加以教育。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奇思异想,班主任要做的不是去否定他们,而是积极认真的倾听,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认可。
赞美比批评更有价值。对于学生,只有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表扬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做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其自信心,更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发扬光大,还可以发面衬托出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现代的独生子女,通常都是拥有倔强外表的脆弱心灵,如果对于学生的行为直接进行批判,完全的进行否定,不但不能够让学生积极进取,还会造成较大的反面效果。学生的幼小心灵会受到打击,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自尊心以及自信心都会受挫,看不清现实状况,对未来更加的迷茫而不知所措。而班主任的鼓舞与赞扬则会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困难,直视自身的不足,一步步的完善自我。适当的赏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别人的赏识中,学生才能走的更远。
三、加强班主任管理理论水平学习
身为小学班主任,不仅要面对较大的教学任务,还有更加重要的管理任务,所以,班主任需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为了改善班主任管理现状,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班主任管理理论水平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科研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教育事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特征,空谈理论的研究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很多教师也没有动力去参与,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如教育行动研究则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因为它符合了班主任管理理论水平学习的需求,为班主任的管理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变双桥区小学班级的管理现状,班主任要积极主动的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去研究,去学习探讨,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真正的实现现实班级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要加大教育行动研究的规模,完善研究模式,成立班主任研究工作室,并对其进行评选,并颁发奖项和荣誉证书,以此来鼓励班主任的参与意识,提高班主任对教育行动研究参与的积极性,真正的加强班主任管理理论水平的学习。
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竞争意识
1.建立班级内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对于教学管理单位的班级,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就需要对班级进行划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这样,小组之间的成员就会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就明显加强。为了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力度,可以采取颁发荣誉称号等奖励机制,如小红花、优秀小组等。为了是自己的小组有更好的荣誉以及更好的成绩,小组成员就会不断的努力,同时还会加强对其他小组成员的监督,这样的竞争,有利于班级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建立班级与外班级间的竞争意识
班级内部的小组可以竞争,不同的班级之间也能够形成竞争关系。对于小学1~6个年级,在相同的年级之间的不同班级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有利于班级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督促发展。为了加强班级之间的竞争,也需要设立不同的荣誉称号和奖项,如优胜班集体、优秀班集体等,这样,不同的班级之间就成了竞争对手,而班级内部则成为了一个整体,加强了内部的合作,增强了同班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3.建立互帮互助组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对于其中的“你觉得你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如何?”这一问题,学生中的60%都表示满意,认为自己的班级与自己的要求差不多,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对于班级与班级、组与组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还存在合作关系,如果只有竞争,就会形成恶性竞争,而竞争与合作才能形成共赢。竞争对手之间不仅要竞争,更要互帮互助,彼此之间才能更好的发展。要增加互帮互助奖励,让更多的人能够放开心胸,把自己的温暖奉献给别人,让整个学校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大家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出较为宽广的胸怀,而且还有利于整个学校的管理。
五、加强班级小干部管理与培养
班级的管理不能只依赖于班主任,班级内部也要形成自我管理体系,如班干部的设立和参与就是一个重要的班级管理环节。班干部的选择要注重能力,只有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够管理好班级。学生作为班干部,不仅仅是为了管理班级,更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意识。班内的管理并不是始终局限于一个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行轮岗制,并对参加的学生进行统计,然后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比,选出各岗位标兵,并将其列入“责任星”相应栏目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通过“制定岗位职责――自主选择竞选――上岗宣言――公示名单――上岗履责――评选美丽志愿者”进行班级志愿服务。
班干部就是为了帮助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而存在的。在班干部产生后,班主任就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班干部要热心的为其他同学服务,团结同学,为班级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班主任要加强对班干部的要求,对于他们的工作,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同时还要观察其中的不足,为他们提建议,让他们能够不满足与现状,有更高的追求。而班干要想管理好班级,就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事事争先,时时争先,成为班内同学的榜样,让同学真正感受到班干部的价值。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的同时,才能更好地辅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参考文献:
听力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听是一个复杂而又积极的语言心理过程,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听的要求越来越高。从2001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增加了听力测试部分,这一改革对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改进听力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听的能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重视听力训练,提高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的“十聋九哑”说明了听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听说训练极少,只是强记单词,死抠语法,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后连最简单的句子都听不懂,结果在听力训练上丧失了信心和兴趣,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加上大学的课堂一直是“阅读型”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虽然强化了应试教育,却弱化了听力训练及听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所以外语学习者首先要有一种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从主观上产生一种动力,然后才能在行动上付诸实施。因此教学中要在学生听力练习的主动性方面狠下工夫,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多听多练,激发学生听力训练的热情和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是行为的动因。”因此,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兴趣是提高听力的第一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好词汇和句型教学
所有的篇章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是由单词构成的。如果把篇章视为高楼大厦,单词就是构成大厦的牢固基石和一块一块的砖瓦。许多同学反映,有些词汇看到时能猜出它的意思,但听懂或要准确地拼写出来却很困难,这说明只是单纯地、机械地、脱离了语言环境记忆的单词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大学英语过级考试中听短文时很多同学对此很难把握。这类题型是为了测试实际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词汇掌握的少,记忆不准确,掌握不熟练,只听一遍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十分困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语法,不重视词汇教学,长期采用这种忽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会出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笔者认为提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2010级本科三班高听力水平,加强听力训练应遵循这样的步骤:句型教学是提高英语听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先要从听单词入手,然后到听短语、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牢记了大量的单词和常用句型,听到熟悉的句子后马上就会反应出它的意思。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往听力课大都是在学生听录音前教师简略解释一些生词和简单介绍一下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放录音,学生听完以后做理解练习,老师再给学生核对一下答案,在整个听的过程中教师则很少提示。学生对生词多、速度快一点的材料听起来往往不知所云,茫然不解,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训练、厌倦听力为主动学习、热爱听力,并形成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训练氛围?笔者认为应按照下列方法进行训练。首先,把背景知识详细生动地讲解给学生,使学生进入角色,学生则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听,时时准备参与预测听的内容。其次,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助听力材料,使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音韵学和语音学,训练他们区别相似音,注意连读,辨认同音词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熟悉的音和句子,此时他们需要老师提供一些线索和上下文的情景、关系、内容等信息。第三,教师认真仔细地设计适当的活动,而活动的难易程度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设计中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默默地、独立地、没有任何讲解地听,让他们集中精力、没有干扰地听,然后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听懂并掌握听力材料的内容。听完材料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互相检查核对一下预测和假设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回想、讨论和交换意见等方法提高技巧,使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享受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真正交流的快乐和欣慰,此时教师也是活动中的一员,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听力练习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课下的练习不可缺少,应在多听、常听和不间断的练习中逐步提高听力技巧和水平。
四、克服心理障碍,创造学习气氛
注重技能培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教学中感到大多数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一方面来自听力材料,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因此提高听力水平要克服这两个方面的障碍。首先克服来自听力材料的障碍。有些听力材料的语速比较快,信息量也比较大,而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又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缺少语音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听力材料中的大量连读、失去爆破、音的同化等语音现象不熟悉,另外听力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与听者的知识范围和文化水平差距等各种因素,都增加了听力材料的难度。面对这些情况,如果事先让同学有所准备,对练习的内容进行研习,学生课前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扫清生词的障碍,教师课前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及训练的重点等,就会克服面临的困难。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语音学方面的知识,造成听力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所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多读一些语音学方面的书籍,对各种音变现象、失去爆破、重读、略读、连读等规则及语调的节奏和变化的规律有所了解。另外,学生对听力材料理解感到困难的原因是缺乏对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的了解,增加背景知识的传授对于听的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不知道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规律、行为规范、文化风俗等习惯,在听的过程中以中国人的习惯去分析、理解、判断问题,不仅无法更好地理解听到的内容,而且会出现很多错误和笑话。因此,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老师指定的有关书籍,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克服来自学生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上听力课就感到紧张、头痛,甚至是恐慌。所以,教师在每学期上第一堂听力课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充满信心。课堂上创造一种热烈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无拘无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听,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摆脱恐惧心理。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之中逐步提高辨别语音、领会内容、连贯记忆、联想预测和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
总之,听的能力不仅与听的技巧及熟练程度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听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听力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熟练技巧、丰富知识、培养分析、推断等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抓基础,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大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龚心沅.如何提高四六级听力应试能力[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岗位都十分欢迎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技术应用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
(一)高度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性质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培养的人才是职业型、岗位型而非学科型的,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实践课为主导,狠抓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良好的软硬件条件。目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图书资料短缺等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新办的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对教学设备和仪器的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教师无法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没有实验可做、没有资料可查,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使教学条件尽快达到办学的基本要求,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加快实训室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实训室和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备的高职教育实训场地,能够使学生在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理论知识得以快速理解、消化,并且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技能的训练。校内实训室和实验室建设要有足够的经费投人,相应的实验仪器、实训设备必须切实到位,要努力做到有投入有产出,形成一定的规模,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训练中心等场地的建设是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技能训练的社会适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关系着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一)打造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备条件,以及国内各高职高专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普遍做法,可以理解为:“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归为“双师型”教师[1]。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双重任务,不但要当好专业教学的优秀教师,同时还要做好行业内的能手,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学校应让专业教师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多关注行业第一线的及时信息,朝着“双师型”方向努力,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二)聘请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在国外,担任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实际工作部门任过职的,他们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很有特色,上课的内容实用性强,可以把行业中最前沿的动态带进课堂中。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学院,从高职教育的需要出发,建立了稳定的师资队伍,全院的专职教师有110人,兼职教师有140人[2]。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数量很少,专职教师又多为学术型,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种状况,学校除了对专职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外,还可以多聘请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以改善教师队伍。
三、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得以实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划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划分要有针对性,应按照学生认识事物和发展能力的规律来组织,体现出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规律,每个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以“能用”“够用”为标准,以“少即多”为原则,也就是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教学科目综合成几门教学科目,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再一味追求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取舍,通过增加、删减和合并等手段,避免课程内容的分散和重复,要适当控制理论教学的数量和难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扩大实践课的比例。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尤其要把握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做到知行结合。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而目前各专业理论课的设置过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增加实践课的比重,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训实习、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课教学,突出专业的特色。
第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如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发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实践兴趣,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任务中,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实践能力。
第四,创新教学模式。目前,国外高职典型的教学模式有CBE、双元制、MES、五阶段模式,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半工半学、工学结合”式、“分类教学、产学合作”式、“任务驱动”式、“顶岗实习”式以及传统的“三段式”等,这些模式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程度
校企合作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等,培养了大批推动社会经济腾飞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紧密、广泛的合作关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合作契机。高职院校应随时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了解企业在关注什么,看重什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应听取企业的建议,以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行业的需求,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过渡就业。同时还要看到在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企业管理和咨询,企业员工岗前和岗后培训等很多方面,企业十分需要学校为他们出谋划策,这些因素可以有力促成校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当前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包括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3]。在这种状况下,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程度不深,合作的程序不够顺畅,合作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如制定《高职学生实习制度》,对学生到企业的实习过程明确提出相关要求,使学生和企业双方在这段时期都可以有章可循,提高实习效果,达到双赢的局面,从而激励双方能够持续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但受改革时间和周期的影响,中小学教育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觑。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家庭、学校乃至于社会要求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中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考试焦虑、厌学甚至恐学等颇为常见。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中学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今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生尤其是重点中学学生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种种压力,尤其是学习压力,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是我们急需探讨的。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自编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并检测其信度与效度,并作适度修改。
整份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
2.研究对象
以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初中一至三年级各一班,高中一至三各一班。两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发放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5.2%;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发放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6.9%。
3.研究工具
SPSS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习压力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看,中学生普遍感到自身的学习压力较高(见图1)。有超过65%的学生自认压力较大,甚至非常大。而认为学习压力较小的比例数呈现明显的倒置。其中初二年级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说,没有一个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比较小。这一方面说明目前初中教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了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所处的特殊性。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表现出持续性,高一年级由于学生对高中教学的不适应,造成压力水而高于其他年级。
从具体学科上看,中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的压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给中学生造成的压力从大到小依次是英语(40.41%),数学(37.58%),理科综合(物、化、生)(35.50%),语文(24.43%),文科综合(政、史、地)(21.79%)。
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过重,究其原因,一是学科教学内容太难(29.64%),二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20.71%)。此外,作业多,休息时间少,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紧张、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普遍不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睡眠少于8小时。有77%的学生抱怨作业太多,占去了他们原本可能休息的时间。尤其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一些教师的拖课,使学生不能正常如厕,从而产生极度的心理紧张与焦虑。
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压力来源呈现多渠道的趋势,但主要来自于考试(62%)的压力。此外,来自家长压力、作业压力和老师压力也占有很高的比例。
2.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依据调查结果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见图2: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在SCL-90量表的十指标中,从初一到高三,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一至初三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下降的过程,高一至高三又是一个明显下降的过程。在这连续过程中,初三至高一出现了一个转折,量表分数出现下降。
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在抑郁和焦虑这两个因子上,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其他各因子水平在初三后出现明显的回落。这与中考后学习压力暂性解除有很大相关。到了高二,由于压力的增加,各项因子又逐渐上升,在高三时出现最高点。
(2)各年段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表1看,整个中学阶段,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尤其是初一与初三、初一与高三,几乎在所有的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从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接待统计也可发现,2005年度共有178人次来访,其中初一年级为1人次,初二为7人次,初三为33人次,高一为21人次,高二为53人次,高三为63人次。总体上与测试的结果保持一致。
(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也较为明显。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来访者看,女生要明显多于男生。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除了“敌对”、“偏执”这两项外,男女生在其他各项因子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
(4)独生与非独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人际敏感(-2.36)、抑郁(-2.51)、恐怖(-2.79)、焦虑(-2.89)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
(5)调查中发现,高中文理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恐怖”一因子外(p<0.05),其余都无显著差异。单亲与双亲家庭以及各成绩段的中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3.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情况
(1)从测量结果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与其学习压力呈负相关。将学生的学习压力分为比较小、一般、比较大、非常大四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因子的得分都随学习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以抑郁为例,检验数据分别从1.43、1.93、2.09、2.75依次递增。
(2)将各种程度学习压力的中学生按其心理健康状况分为两种类型――SCL-90的总分大于等于3分的中学生为“心理不健康者”,SCL-90的总分小于3分的中学生为“心理健康者”。不同学习压力的中学生中,心理健康者比例有所不同(见表2)。
4.总体原因分析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然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学习压力大,特别是中学生的高学习压力,也有其特定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社会对学业成就的推崇。我国历来是一个重学习的国家,在古代表现为“学而优则仕”;到现代,则是有名校、高学历就有高地位、高待遇。学校教育受高考这一指挥棒影响甚大,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导致学生过分看重分数,看重成绩。正如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有76.79%的中学生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 绩。考试前总是会担心考不好,感到紧张与焦虑;考后一旦成绩下降,就更觉得自己无用,自信心受损。如果有几次考试持续失败,就会产生学习上的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即使考得好,也有学生担心某一天会掉下来。
其次是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一些家长由于自己的学习经历十分坎坷,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同时,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家长以各种形式向子女施加压力――进入高一级重点学校,成绩进入班级或年级前几名等,都对中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有些家长还惯用“棍棒政策”,使子女超负荷地学习,脱离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有13.93%的学生反映,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他们时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再次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看,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觉地领悟、体会到社会、家庭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心理承受力差,性情多变,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的应对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承受,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及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较大,主要压力源为考试、升学、家长等因素,其中英语、数学等学科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且除成绩和家庭两项外,不同年级、性别、生源、独生与非独生、文理科等中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负相关。
2.建议
首先,应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减轻中学生的压力感。学校、家庭与社会都要相应地转变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尤其是在“减负”问题上落到实处。如控制作业量、学习时间和考试次数。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严格禁止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公开排序。
其次,家庭、社会与学校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良好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贺平(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基础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廉、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表现形态也越来越人性化。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已经不是梦想,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利用网络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每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可随时上网在线学习”。[1]这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综合的学习方式,它尤其强调个性化与移动性,允许每位学生通过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随着大量的智能化、便携式数字设备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内开展一对一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响?这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研究问题
为了深入考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效果,笔者长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考察与研究。H校于2009年9月开始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试验,并首批开设10个“数字班”。所谓“数字班”,即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那些只有黑板粉笔或简易信息技术条件的相对传统情境下实施教学的班级被称为“常规班”。这两种形态的试验班均接受相同理念与模式的语文教学,如:教学时间相同,教学理念、模式、内容与方法完全一致,师资水平大致相同;每节语文课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阅读内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数字班学生均人手一网的笔记本电脑,阅读材料以超链接文本或网站的形式呈现,可随时上网查找或浏览相关资源,并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学生交流感受、表达想法;而常规班学生则直接阅读纸质的线性文本材料。现如今,H校开展探索性试验已长达三年半,数字班学生表现出“更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更高”、“当堂迁移写话的表现更好”等特点。关于此,笔者之前以该校六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强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课内数字阅读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产生显著影响。[2]首批参与试验的班级中,既包括从三年级开始加入试验的六年级学生,也包括从一年级就进入试验的四年级学生,如今的四年级数字班学生开展常规化的课内数字阅读也已长达三年半。与六年级学生相比,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显著影响呢?
本研究将对H校四年级两种形态的试验班(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对比测试,尝试用来自一线教学现场的数据解答以上问题。对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子问题: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阅读理解水平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在回答这三个子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对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相关结论展开综合讨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与普及,以屏幕阅读为主的数字阅读开始动摇传统纸质阅读的统治地位,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先后展开多项关于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电脑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之间的对比研究。这些关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大致存在着以下不同的研究结论。
第一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运用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媒介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Muter等人以大学学生和职员为研究对象展开两次验证性实验,以阴极射线管和纸张两种方式呈现文本,比较电子显示与印刷显示的可读性,两次实验研究均表明这两种呈现载体下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差异。[3][4]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呈现方式下的阅读理解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5]此外,Kristine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运用iPad阅读电子书和阅读纸质课本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6]
第二种,个别研究者发现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存在差异。如:Matthew等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研究中却发现纸质阅读方式下的阅读理解率要明显高于电脑屏幕阅读方式;而在回忆信息方面,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学生自由回忆记起的信息更多。[7]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有影响,且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打印文本的阅读效果优于Word文本的阅读效果。[8]
已有研究(见表1)普遍认为数字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不存在差异”或“纸质阅读效果优于数字屏幕阅读”,由于这些研究多以短暂、非连续性的实验研究为主,比较缺乏自然、真实、长期的研究,并普遍对研究样本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研究结论并不具备代表性和大范围的适用性。而笔者之前以H校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展开的跟踪性研究,与以上两种研究结论均不一致。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意味着,在自然、真实的学校情境中,研究对象使用电脑屏幕阅读的时间、阅读量大小、屏幕阅读行为是否持久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三、测试题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是读者主动构建自己对文本的“文本图式”或“认知地图”,并形成关于文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的过程。Kintsch等人认为,读者阅读时关于文本的表征可分为三种水平,即文章字词本身的文本水平、由命题及其关系构成的文章语义结构水平(包括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其他先前知识整合而成的更深层理解的篇章表征水平。[9]国内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多种不同划分,如:有学者对文章阅读活动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将语文阅读过程分为文章微观理解阅读、文章宏观理解阅读、评价阅读和发散阅读等四个方面;[10][11] 也有学者从字词的掌握、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构的能力)、推论能力、评价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小学生的阅读能力。[12]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阅读理解框架的同时,结合阅读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等三个层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加以考察,其中阅读加工水平包括词语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结构理解和篇章推断判断等四个维度。
(二)测试标准
采用自编《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题共包括2篇不同体裁和不同难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均设有三类答题项,即4个单选题、1个纠错题、1个主观题,其中纠错题需要从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出错别字并改正,限时20分钟。测试题总计50分,分项评分标准分别为:每个单选题3分、纠错题每找出一个错别字并改写正确记2分(每篇共设4个错别字)、主观题按照三个等级分别记分(1分、3分、5分)。以上这三类答题项分别对应考察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
四、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H校四年级共5个班,其中4个数字班,1个常规班,数字班与常规班整体规模并不均匀。本研究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不打乱原有的教学班级单位和不影响既定的教学秩序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由于常规班只有1个,直接进入测试;而从4个数字班中随机选择了3个进入测试,以尽量减少抽样带来的误差。另外,四年级入学伊始,学校按照学业成绩表现将4个数字班所有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字班学生样本更加均匀和更具代表性。本研究共选择122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其中数字班学生93名,常规班学生29名,男生63名,女生59名。
(二)数据分析
数字班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与常规班的纸质阅读,均为长期的常规化课内阅读。为了有效检测两种班级形态的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阅读理解水平,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统一性,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纸质测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于2012年11月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者念指导语,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测试题,并由5位语文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流水批阅试卷,学生的各题分项得分与总分均使用Excel表格统计。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简单效应检验、偏相关分析等。
(三)信度分析
将测试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Cronbach’s Alpha检验,整套测试题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15。两篇文章的各个答题项信度系数分别为:词语理解0.706、0.722;句子理解0.704、0.713;篇章结构理解0.704、0.712;篇章推断判断0.707、0.722;识别校对水平0.690、0.677;阅读迁移水平0.687、0.694。吴明隆提出在信度系数的接受度上面,分层面最低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最好高于0.60,而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要在0.70以上。[13]因此,整套测试题的整体信度与各答题项的信度都达到可接受程度,信度良好,测试数据可靠、可信。
五、测试结果
(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
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在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上,t=-1.81,p>0.05,不同
表2 不同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 ± sd)
*p
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下的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总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虽然数字班学生的平均分比常规班高3.97分,但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的整体表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在阅读加工水平总分上,t=-2.99,p
第二,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在识别校对水平上,t=-0.08,p>0.05,数字班学生仅比常规班略高0.06分,但不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在阅读迁移水平总分上,t=-1.81,p>0.05,数字班学生总分比常规班高0.43分,但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长时间在一对一数字环境下进行电脑屏幕阅读并不会对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分析
对阅读理解水平总分进行2(性别:男女)×2(组别:数字班、常规班)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从性别来看,F(1,118)=9.78,p
第一,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比较。
表3 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
阅读理解水平比较(M ± sd)
对阅读加工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6.34,p
依次对各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①在词语理解上,性别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以及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②在句子理解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5.27,p
第二,不同性别的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比较。
对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识别校对水平上,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8)=4.57,p
(三)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查学生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即控制某一种水平之后寻找另外两种水平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呈现显著性正相关(r=0.303,p
表4 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
三大变项之间的相关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 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而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识别校对水平、阅读迁移水平以及阅读理解总分则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在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在阅读理解总分上,还是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这三大变相水平上,女生均明显优于男生。另外,在对性别与组别(数字班与常规班)的交互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而数字班女生与常规班女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之间未呈现显著差异。
3. 阅读理解水平的三大变项之间存在相关
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综合讨论
笔者曾就H校六年级学生的同期阅读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数字班学生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整体呈现显著性差异,数字班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和阅读迁移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第二,无论数字班还是常规班,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明显差异。第三,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而阅读加工水平与识别校对水平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14]截至2012年年底,H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字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长期在课内开展常规性纸质阅读),坚持开展课内阅读均已达三年半之久。与六年级相比,本研究关于四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研究结果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见表5)。
1. 关于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在阅读理解总分上,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 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首先,对于四年级和六年级而言,无论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学生们每节语文课中都会有8~10分钟时间阅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章,“每节课的识字量大大超出传统教学”,[15]这种长期且连续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课内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和“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6]然而,常规班学生的课内阅读材料仅限于纸质的印刷材料,而数字班学生除了阅读与常规班学生阅读内容相同的电子材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主题资源,并且可以当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与讨论,数字班学生也因而比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视野也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也是在大致相同的课内阅读内容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数字班学生在阅读加工水平上都明显优于常规班的主要原因,也意味着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识别校对水平并非简单的识字水平,而是学生对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综合反映,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这就要求学生既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字义、字音找出错别字,又要掌握字形并正确写出该字。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小说或故事时大多只注意事件的进程和变化”,[17]关注焦点多停留于文章或书籍的故事情节或整体概况,对单个的汉字或词语等细节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六年级学生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字词与语法结构、“事物的规律性知识”[18]等,数字班学生可通过网络环境随时解决各种识字和阅读问题。因而,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识别校对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第三,阅读迁移水平指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迁移应用到其他实际情境中的能力;H校的试验班学生在每节语文课都有8~10分钟的时间当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写作表达,其中数字班学生在电脑上打写,常规班学生采用传统的手写,长期的课内写话训练使得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都同时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本研究中,在阅读迁移水平方面,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学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六年级数字班学生明显优于常规班学生,这说明一对一数字化课内阅读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迁移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2. 关于男女生之间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表现
关于“不同性别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男女生性别差异随着年纪的升高有增大的趋势,女生在阅读能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19]具体表现为三年级男女生差异不显著,四、五年级差异显著,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国外研究也指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且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差别倾向于消失”。[20]这里的“青少年”指年满13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社会群体,一般多为中学生。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到了中高年段后男女生差异逐渐显著,且女生优于男生,但到青少年时期这种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女生阅读水平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即中年段差异显著;六年级数字班与常规班内,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小学高年段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并不一致。这说明,不管是数字班还是常规班,大量的常规性课内阅读对高年段学生的影响比对中年段学生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四年级数字班男生的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六年级数字班男生的阅读加工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班男生,即数字班男生在阅读理解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优于常规班男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的一对一数字化阅读在提高男生阅读能力、阅读心智方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关于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的相关分析
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加工水平、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一致。首先,本研究的识别校对水平主要通过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错别字并正确修改进行考察,即便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篇章或句子的大致意思,也未必能顺利找出错别字并予以改正。这意味着,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识别校对水平,识别校对水平的高低也不决定于阅读加工水平,因此二者未呈现显著相关。其次,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始从“学习阅读方法”到“通过阅读学习”[22]转化,对文章或书籍中结构与内容的整体理解不断增强,并越来越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和真实自我的表达,阅读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迁移应用与表达的效果,因而阅读加工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第三,数字班的电脑打写与常规班的传统手写,都是学生通过语言的自我建构与内化加工之后真正将语言迁移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汉字本身拥有足够的识字量,不但要认识字词、掌握字义字音,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并且正确拼写出来,因此识别校对水平与阅读迁移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综合来看,关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研究结论,与前文关于屏幕与纸质两种媒介下的阅读效果已有两种研究结论(不存在明显差异、纸质阅读明显高于屏幕阅读)均不完全一致。笔者所研究的数字班学生的电脑屏幕阅读与常规班学生的纸质阅读是基于长期且连续的常规课内阅读而开展的,而已有研究中的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阅读行为和效果而开展的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本研究的研究样本仅来自于一所学校,样本量偏小,未来将扩大抽样范围到其他地区和学校,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取样和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此外,鉴于横向研究设计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未来将对同一批研究对象开展后续的跟踪性研究,以求更加清晰、完整地探求儿童数字阅读的发展规律。
(指导教师:余胜泉)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2] [14] 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99~105.
[3] Muter, P., Kruk, R.S., Buttigieg, M.A. & Kang, J.T.. Reader-Controlled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Human Factors, 1988(30):473~486.
[4] Muter, P. &Maurutto, P.. Reading and Skimming from Computer Screens and Books:The Paperless Office Revisited? Behavio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1(10):257~266.
[5] 姜丽红.电脑屏幕与纸面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8:64.
[6] KristineE. Grace. Comparing the IPAD to Paper: Increas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Digital Age[D]. Master Dissertatio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11.
[7] Matthew A. Kerr, & Sonya E. Symons.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Effectson Children's Reading Ofinformational Material. Reading and Writing. 2006,(19):1~19.
[8] 孙悦亮,肖崇好.限定阅读时间条件下文本呈现方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7~300.
[9] Kintsch, W.,&Van Dijk, T. A.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8,(85):24~40.
[10] 莫雷.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三)(修订版小学六年级适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1] 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6.
[12] 臧铁军.小学生阅读能力诊断性测评研究(上)[J].学科教育,1998,(5):46~48.
[13]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15]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
[17] [18]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5.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综观这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多,描述性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选择性干预研究多,整体干预研究少;(2)选择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发展性干预对象的多,选择小学生的少,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3)研究模式基本上是学校干预或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二者结合的干预性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现有的调查研究已经能够说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范围内活动,其身心发展受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对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进行干预性研究,以探讨家校协作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家校联动: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和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相一致的、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长系列活动的结合。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专指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训练课;家长系列活动包括家长讲座、家长参与学生活动、家长报、家长沙龙、评选好家长等。
2.心理健康水平: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相关心理量表测量到的学生心理状态。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苏州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作为实验前后的测量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Test),简称MHT,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步成主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陈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分量表和一个测谎量表构成,共100道题目,八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构成总分,即总体焦虑水平。
(四)实验设计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学校心理活动训练课和家长系列活动两个因素,分为有和无两种水平。
(2)因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控制变量: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次数、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家庭差异和学校难以影响的家长活动等,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平衡。
2.过程设计
(1)前测与分组。采用2x2完全随机设计方式进行实验分组,随机选取×x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前测,选取心理健康水平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参与实验。
A、实验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B、对照组1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c、对照组2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D、对照组3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也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2)进行实验。分为两个学期,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两次家长讲座,两次家长参与学生活动,每月一次家长沙龙,每月一份家长报,期末评选好家长。
(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后测。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后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变化对参加实验的四个小组MHT前测数据所进行的组间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在总量表和所有分量表上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参与实验的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后,对四个小组的MHT后测数据采用同样方法分析发现,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
注:F指方差分析结果,P指显著性水平,*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以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实验后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在总体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方面出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实验后各组在总体焦虑方面的变化分析
表2的数据说明根据设计进行了实验后,各组之间的总体焦虑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实验处理上及各处理方式之问是否有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从总体焦虑(见表3)情况看,实验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后的得分低于实验前的得分,二者差别极其显著(P
从各处理组前后差别之问的方差分析(见续表3)可以看出,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三)实验后各分量表变化情况
实验后各分量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与表3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实验前后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四、讨论
(一)家校联动的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可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数据比较看出,联合干预的实验组变化最为明显。在总量表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极其显著,实验后明显好于实验前,在各分量表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倾向方面,也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后也都好于实验前。
在对各实验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中也能够看出:在总体焦虑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1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进行家校联动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仅有家庭影响或没有任何因素影响方式更能降低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
(二)单一因素(学校或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较之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心理气氛)以矛盾性高,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为显著特征,内向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表现出较高的控制。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等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此次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单一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从表3数据分析隋况看,试验后对照组l和对照组2总体焦虑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只不过效果没有联合干预明显。
(三)无干预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在无干预即自然成长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变化和怎样变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或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横向调查不能说明这一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大部分心理问题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