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的绩效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的绩效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的绩效管理

篇1

二、绩效管理对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绩效管理对高校管理创新同样重要。首先,高校实施绩效管理的对象对教职员工,教职员工是高校实施教育的主要人群,在教学过程中,教职员工应该要充满激情与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教学活动才会有意义,要让教职员工对教学等活动充满激情,高校就应该要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让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相关制度满意,对学校忠诚,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绩效管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为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目标,教职员工在工作中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同时伴有奖罚制度,例如:很多企业设立的全勤奖,就是绩效管理的手段之一,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创新中也是如此,奖勤罚懒,制定合理的制度促进教职员工的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绩效管理目前已经在很多高校管理创新中实施,对高校的发展也确实有促进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相关问题。很多高校将绩效管理分为两部分: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绩效计划就是实施管理的过程,而绩效考核可以看作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是绩效考核。在高校的管理中,绩效考核其实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考核的结果到底是怎样才能算是达到了高校想要的效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并没有确立明确的考核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有所放松,所以绩效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此外,缺乏绩效反馈机制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其管理中实施了绩效管理,而且可能做的比较到位,但是最后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高校没有设置绩效反馈机制,封锁绩效考核的结果,或者是为了个人或者是高校的利益、“面子”问题保留一部分人的考核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的绩效管理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高校的管理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的相关措施

高校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绩效管理也是如此,实施绩效管理要掌握好绩效管理非常关键的几个部分,例如:绩效沟通和绩效问责。沟通是管理的桥梁,很多高校在实施绩效管理后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很可能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沟通问题,而要落实好高校绩效管理工作,高校就必须要重视绩效沟通、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制度,绩效管理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人员,高校要实施管理,首先就需要做好每个职工的思想工作,了解职工的需求,沟通这这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绩效沟通可以让高校的在职人员了解到自己在绩效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和责任,在实施绩效管理中,将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去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绩效管理的效果。另外,绩效问责是为绩效为核心,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在职人员出现过失的时候,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责任追究,高校的工作人员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既然参与了教学工作,就应该遵守高校的规章制度,绩效问责并不是说教职员工没有达到规定的效果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状态来进行反思,要考虑结果出现的原因,分析自己的日常工作,在绩效问责中不断的充实自身的实力。当然,绩效管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持续改进,社会在不断进步,管理制度也需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在改革中进步,面对目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并且要合理的将其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

篇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高校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将高校的收入与支出纳入到统一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实现了预算管理由单一的国家财政平衡模式转换为高校自主平衡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一套能够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公平及客观的衡量指标,从而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高校财务资金的使用规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二、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创新意义

(1)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之一,因而必须按照高校财务预算的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高校通过集中采购、政府招投标等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而需要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对其进行评价,实现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2)提高教育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有助于对财务预算实施有效评价。高校财务预算不仅包括资金预算,同时也包括高校的整体运作计划、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加强高校财务预算就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天剑,能够保证高校战略计划的顺利实现。在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管理下,能够促使高校的发展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

三、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创新措施

(1)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促进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高校财务预算目标主要就是对其项目支出进行预算,预算执行要落实到每一个行政管理、教学、科研部门;高校内部的项目预算、部门预算等构成了高校财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要以项目预算、部门预算为主,建立起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使得高校财务绩效管理行为从单一的责任履行向着依法履行预算编制和预算决算的方向转化,保证国有公共资产的增值可能性,实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效率化。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教学研究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要做好经费的科学、合理安排,保证各单位、部门的活动与教学计划顺利进行。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学校的整体凝聚力与向心力,促使学校财务预算管理获得组合效益,为高校领导层制定发展计划、划归权利和义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建立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完善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以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为准的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建立,要以国家财务管理法律法规为前提条件,建立起有效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学校的各项财务支出都有章可循,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教职工的各项利益要求,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体系,实现财务部门项目预算的精细化管理,保证预算的绩效性及财务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相对完善的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务运行的合理性分析、财务现有状况分析、财务发展建议分析等。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之内,依照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长远发展财务绩效评价标准。首先财务人员需要到各二级院校展开调研,了解文理科的教学流程、各个专业的性质、实验课程的时间及所需要的种种器材,以部门上报的年度预算,将其具体培养成本进行计算,将之前所采用的依照总额来对其比例统一制定的方式取消。同时还要对预算计划编制的科学性逐渐加强,严格监督其预算执行过程,以能够位置后预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有助于对其预算编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额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绩效考核体系也就会进一步的完善。

(3)实施监控措施,提升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高校财务绩效管理要加强监督与管控,建立起以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及预算单位为基础的联合管控体制,以提高监管效率。要重点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监督与管控,保证预算执行的高效化。财务预算执行单位要根据相关的预算使用管理规定制定月度或季度部门预算金额,不得超额使用;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年终汇总分析与核算,落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监督部门要对各单位的预算执行进度、项目决算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做出系统评估。在各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整体评价系统,提升高校绩效管理水平。目前,各高校已经以电算化记账对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进行取代,不但大大对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进行减低,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财务收支的监控力度,对其会计核算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会计人员也要进一步对现代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依照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经费收支系统等,以便于财务人员实现数据获取手段的多样化,进而提高财务分析的准确度。对教育投入和支出管理的精细化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则可以提升高校资金利用的有效性,从而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推动作用。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相关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升,由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所构成的财务管理机构,是实现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中,不但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也包括积极参与、强化服务、技能提高等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认真学习国家新出台的各种和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依照其进行高校财务管理。加大对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改进部门考核评价体制,对于优秀的负责人予以奖励,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部门的业务素质。高校也要积极安排人员培训机会,让财务管理人员接受定期的业务培训,进行脱产进修等,以巩固旧知识、掌握新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对其传统观念进行改变,逐渐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从之前“报账型”向“管理型”的成功转换,必须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对其财务经济业务进行管理,以此为学校高层管理提高重要的参考资料、数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新形势下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财务绩效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以上本文就在分析了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措施,以提高高校财务绩效管理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顾芳.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2).

篇3

随着教育经费的上涨,高校的残留问题成为“怎么用好钱,如何管理好钱”,此时高校对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成为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高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深入、不系统,对究竟建立什么样的高校绩效管理评级指标体系,尚未达成共识,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本文从高校绩效管理的综合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框架结构、指标权重、具体应用和评级制度建设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讨论,对高校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绩效管理的综合指标体系具有参考意义,借此希望引起高校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推进我国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高校绩效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绩效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高校注重内涵发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构成内容复杂,鉴于高校绩效管理的特殊性质,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任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其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绩效评价时定量指标可以计算实际数量和比率,而且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然而不是所有反映绩效的内容都可以量化,特别是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表现出的效益从数量上很难完全概括,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运用量化指标,又要运用定性指标。

2.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增强可操作性

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以便更好地对高校进行绩效管理,促进高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指标数据要易于搜集,涵义明确,计算简单,读者易于掌握。一方面,评价指标中的定性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其定量化,便于计算机进行分析与处理,使被评价对象实现绩效管理目标。另一方面,使用同一的衡量标准,减少人为的可变动因素,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3.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

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高校绩效管理的本质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反映高校绩效管理的内容,运用全方位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将高校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层次化,然后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4.考虑正确导向性

我国高校发展在未来时期重点关注“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稳定规模”的道路,要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开展高校绩效管理的评价,引导高校关注效率,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减少办学资源的浪费,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正确引导高校立足基础,正确定位,办成有特色、有水平的高校。

5.坚持立足国情和借鉴国外评级经验相结合

在具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立足于中国当前高校的内涵发展特点,遵循全面性、均衡性和数据可靠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构建起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校绩效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上述思路,本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对高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其中,产出指标由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社会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组成;投入指标由资源投入和发展能力2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组成。评级体系的具体构成内容如表1所示。

二、高校绩效管理综合评价的应用

(一)高校绩效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利用1―9标度法进行比较,矩阵Bij表示相对于A而言,Bi和Bj的相对重要性,根据调研数据和专家意见,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数值,其标度含义见表2。

通过求解AW=λmax?W来获得排序值,其中λmax?W是矩阵A的最大正特征值,W为排序矢量,计算原理主要有五个步骤:(1)计算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积Mi,Mi=■by;(i=1,2,3,…,n);(2)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值,wi=■Xi■;(3)归一化处理微量,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Wi,Wi=■;(4)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5)结合一致性指标RI值,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RI的取值见表3。

如果判断矩阵CR

下面对A-B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然后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结果如表4。

CI=0.0892RI=1.12 λ■=5.3569

CR=0.0892÷1.12=0.0796

同理,得出高校绩效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5)

对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CR=■aiCIi/■aiRIi

=(0.3494×0.0472+0.3494×0.0391+0.0857×0.0152)/(0.3494×0.90+0.3494×0.90+0.1310×0.58

+0.0857×0.90+0.0844×0.90)

=0.0030

综上所述,综合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因此,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种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程度是可行的。

(二)高校绩效管理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下面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某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和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表6是某高校2010年至2013年的各指标值。

对于已选定的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简单的综合。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再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值的计算。本文采用归一化法,在决策矩阵X=(xij)m×n中,令yij=■,(1≤i≤m,1≤j≤n),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如表7所示。

根据表5中各子指标占总指标的权重,本研究采用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的线性加权和法,对表7中各指标值进行合成,计算指标得分值,见表8。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由表8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某大学的教学绩效2010年最高,2011年教学绩效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科研绩效四年内均呈上升趋势,这与学校紧扣“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秉承“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强势学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办学理念,坚持走“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和党的建设工程,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2)某大学的社会满意度在逐年增加,2013年得分达到最高值0.0196,从表6中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递增,第一志愿填报率基本达到80%以上,某大学的排名也是在逐年的提高,2013年全国排名63,达到历年最高排名。

上述实证分析还进一步揭示了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2010―2013年高校的资源投入得分均为0.0307,这虽然符合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要求,但是如果资源投入不提高的话,高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发展能力得分上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得分达到最大值,2011―2013年得分呈递减趋势。如何解决资源投入与高校精细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发展值得商榷的问题。(2)高校在追求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用“走出去”的战略发展眼光,甚至走出国内,与国外高校进行比较,不断在全世界高校的发展中提升竞争力。(3)高校精细化管理因学校而异,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运用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绩效管理制度和方法,增强实力,提升社会满意度。

(二)相关建议

高校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相比国外高校,在理念和体制上还有很大差距。高校绩效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完善我国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高校绩效管理文化,转变管理理念

高校绩效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发展,深入了解高校文化是广泛参与的前提条件。以人为本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管理者,高校当前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工作热情,使得教职工主动地完善和发展自我,广泛宣传绩效管理文化,使得绩效管理理念深入民心,最终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2.不断完善和改善高校预算管理的相关财务制度

绩效预算管理要求高校注重产出,不断优化成本效益,设定绩效目标,按核算达到目标所需的成本来编制预算。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制度,明确核算和测量方法,从而实现绩效预算。但是,现行的制度远不能满足高校实施绩效管理。因此,高校应明确绩效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提出高校绩效管理的目标和方法,改革现行的财务制度,将权责发生制逐步应用到高校的经济活动中,记录高校资产、负债以及支出,正确计算出绩效成本。

3.考核多元化,促进高校绩效管理的全面发展

篇4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指在财务预算的编制、上报、审批及执行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合理的绩效评价方式,从而实现高校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高校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将高校的收入与支出纳入到统一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实现了预算管理由单一的国家财政平衡模式转换为高校自主平衡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一套能够实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科学、公平及客观的衡量指标,从而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1 实施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意义

高校通过集中采购、政府招投标等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而需要运用一定的绩效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这就要求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同时,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具体化,能够促使高校的发展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保证高校长远发展。

2 当前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对于学生、设备及各种教学资源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多,高校之间的比较指标大多为招生规模,以及所投入的实验设备等,但是,在重视这些硬性指标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 财务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各高校开展财务绩效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轻管理、重资金、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大多停留在事后核算及报账方面,甚至有的项目在开始之前仅仅只作了简单的支出预算,所列出的预算计划并不能详尽的体现出该项目推进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支出,因而往往出现一边施工、一边调整财务预算的现象,导致财务部门在资金调动方面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只能在预算之外补充额外开支,因而难以做到对财务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其二,固定资产的采购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与考量,使得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教学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成本。其三,机构体系臃肿、庞杂,财务管理人员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不仅加重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更加容易导致财务预算与实际执行行为相脱节,实际有用的资源却得不到应用。总之,在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绩效管理意识下,高校财务部门对于可实际应用的资金资源不能够做到物尽其用,经常发生财务管理落后于经济行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项目管理调整随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就不能够对高校财务运行状况作出科学、合理评估。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管理理念的缺失、管理意识的淡化,是导致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

2.2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缺少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和监控措施,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也不完善。高校大多按照部门下拨资金,虽然财务预算的编制已经严格按照各部门的项目进行指标确立,但一些部门负责人出于各部门利益的考虑,总会以种种方式获得更多的经费。高校没有对各部门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作出详细调查,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实际资金使用所产生的差额等都未作出分析和研究,因而无法落实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而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的缺乏,对于必需、或需的经费的比例的划分是不全面、不周到的,无法确定哪些项目的经费为必须划拨的,而哪些项目的经费是可以缩减的,资金的使用效益无法得到合理体现。同时,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也未形成,从而使得资金使用情况无法被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高校的管理层无法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状况作出客观、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始终处于一种不完善的、模糊的运行状态。

2.3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近年来,高校加强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考核力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但仍然存在一部分非财务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他们仅仅只掌握了基础的简单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遇到复杂的经济业务时,可能会因为无法应付而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而某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多种个人问题,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日常财务管理业务中,也会导致财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在入职后的培训方面,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忙于日常业务,难以抽出时间接受系统培训,而高校每年所提供的培训也都只是听课型的理论学习,缺乏有效的业务交流,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因而,从整体来讲,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人员水平偏低,素质有待提升。

2.4 财务绩效管理部门间缺乏沟通

各大高校的财务绩效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分散式的管理模式,部门各自为政。财务部门除了掌握自身的财务核算信息之外,并未与教学、科研部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高校财务绩效管理部门间缺乏沟通,没有掌握其他部门的预算使用信息,导致财务绩效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缺乏整体性的、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使得财务绩效管理与控制将难以落实。

3 创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方式

3.1 完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要坚持以下原则:以高校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以国家财务管理法律法规为前提条件,保证学校的各项财务支出都有章可循,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教职工的各项利益要求,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相对完善的财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务运行的合理性分析、财务现有状况分析、财务发展建议分析等。在进行财务绩效目标的制定时要兼顾到教职工、学校的整体利益,保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实现对各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财务考评体系,保证各项资金的绩效性。财务管理人员要深入各部门及二级院校展开调研,了解其工作及教学流程、各专业性质、实验课程的时间及所需器材,以部门上报的年度预算计算出培养成本,取代之前一直采用的以总额来制定统一的比例,确保专款专用,用到实处,并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已变更详细的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程序都有章可循,使得绩效考评体系更加合理与完善。

第三,加强监管措施,建立起以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及预算单位为基础的联合管控体制,以提高监管效率。要重点加强对财务预算的执行的监督与管控,保证预算执行的落实和高效。财务预算执行单位要根据相关的预算使用管理规定制定月度或季度部门预算金额,不得超额使用;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年终汇总分析与核算,落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监督部门要对各单位的预算执行进度、项目决算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作出系统评估。

3.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相关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中,不但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认真学习国家新出台的各种会计准则、财经法规、税收政策等,并将新要求应用于实际的高校财务管理中。要及时引进德才兼备、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改进部门考核评价体制,对于优秀的负责人予以奖励,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部门的业务素质。同时,高校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在入职后的培训,让其接受定期的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进行脱产进修,以巩固旧知识、掌握新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要积极配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换,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财务管理的角度为高校提供更具参考意义的资料和数据。

3.3 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各教学研究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教育经费,保证各单位、部门的活动与教学计划顺利进行。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学校的整体凝聚力与向心力,促使学校财务预算管理获得组合效益,为高校领导层制定发展计划、划归权利和义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 结语

总之,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因而必须更多的关注当前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创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方式,以提升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乔玉梅.高校财务管理与绩效评价探讨[J].科技信息,2009(28).

[2]韩卓飞.高校财务绩效与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5).

篇5

一、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在财务预算编制中应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基础资料。通过对各院系、部门人员的编制与结构、院系学生数量和分类、部门科室设置、材料消耗、资源配备等基本情况摸底调查,核实和掌握基础数据,为细化收支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同时应合理测算各项可能收入,不仅应测算高校可控制财力,还应将院系的创收、横向科研收等不可控收入纳入预算中。第二,在财务预算执行中,应加强支出过程监控,尤其是注重基本建设经费、实验室经费、基础设施改革经费以及大宗设备购置、图书资料采购等管理。第三,在财务预算绩效考核中,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的立体结构。

二、增强前期预算绩效编制

1、正确编制部门经费预算,合理安排各项财务计划。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形式,预算以部门为依托,以部门为基础单元。高校的部门预算管理是指高校下属的院及其附属单位的所有经费收入和支出都由本部门或单位负责编制,并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然后报学校财务处的预算管理办公室,经审核通过后,统一上报给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最后在此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的总预算。

2、强化激励,实施合理预算奖惩。学校实施的部门责任预算,是按经济活动的主体来反映的,勾画出了各个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蓝图,为各个责任单位确定了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达到,则取决于各个责任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了保证预算得以完成,在实施预算管理时,学校还应当制定一定的配套措施,以便激发员工完成预算的积极性,实现学校各个部门自主管理的境界。这种配套激励措施不仅要考虑精神上的激励,而且也要考虑物质上的激励;不仅要有近期的激励,而且还要有远期的激励目标。

三、实行中期预算执行绩效控制

1、建立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库。在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庞杂的信息流,如果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无法迅速、有效地得到必要的信息,那么,评估者就无法对被评估者的绩效进行合理的控制,绩效管理职能就无法发挥。绩效管理对信息的要求,可以归结为及时、准确、适用、经济。绩效管理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所以,管理过程实质是信息过程,信息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

2、资金集中管理与会计集中核算。在“财力集中、财权下放”的原则下,高校财务以学校管理为中心,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分散到学院管理。如果资金有学院自行管理,容易造成资金分散。资金结算中心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各学院的资金统一由资金结算中心管理,资金相互之间可以调剂使用。

3、财务预算管理执行监控。应通过审计的方式,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监控。对当年预算支出安排的审计,可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进行。审计人员经费,要考虑人员经费的安排是否打足,是否强化了效益意识。对公用经费的审计,首先对占用很大比例的公务费安排的审计,因为合理的公务费的开支是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其次应加强对重点及新上学科建设费用的审计,看是否符合重点学科发展建设需要。再次应注意基本建设经费、实验室经费、基础设施改革经费、房屋修缮经费以及大宗设备购置、图书资料采购等审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采购与付款环节、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环节和实物资产的领用环节是关键点。高校必须针对采购过程中存在回扣等现象而导致单位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应实行有纪监、审计、财务和专家参与的集中招标制度和预算审计制度,加强请购、审批、验收、付款等环节的规范,形成采购环节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对工程项目除了规范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之外,应强调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实施控制。财务部门应确切掌握和控制项目基金拨付频率、规模和速度,严格遵循先审计后开工、先审计后付款、先审计后结算的“三先三后”原则,强化工程监理和验收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及效率。

四、确保后期预算绩效考核

1、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定绩效目标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通常被高校预算编制所忽视的环节。如果想要拥有确实有效的绩效目标,首先就要有科学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高校战略规划中的长期宏观目标可以分解细化为短期微观的绩效目标,而预算就是实现绩效目标的资源配置工具。预算和绩效目标之间由一组绩效指标建立联系,预算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衡量是否达到绩效目标,绩效目标通过绩效指标的计算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反馈。

2、高校预算绩效指标的制定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体系要求所选择的指标不遗漏、不重复。指标种类中既包含资产绩效、校产绩效等财务指标,也要包括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声誉绩效等非财务指标。第二,整体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实际是一个指标群。该指标群中的指标个体的内容要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总体绩效。第三,可比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应该在统一的核算范围之内建立。这有利于高校同时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

3、高校预算绩效指标的设计。我国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首先将我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划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校产绩效、声誉绩效等六大层次。然后在这六大层次中选取共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衡量,这样就构成了表达高校预算导向的绩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为预算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转变预算管理方式,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实施项目库管理,是深化高校预算改革,实施规范透明预算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校资金配置效率和支出绩效的必然要求。按照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针对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加快项目支出进度,解决预算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建立预算项目库,构建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实现预算项目库滚动管理,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支撑的高校预算管理新模式。

一、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项目预算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脱节年度预算项目的编制缺乏规划性,注重考虑短期的年度工作任务,缺乏对长期规划的考虑。学校预算要服从学校的发展战略,资金的分配是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的,项目预算的编制也要紧紧围绕学校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如果预算没有实现与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就不能实现学校资金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学校资产的稳定增长;不联系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只考虑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预算项目不分轻重缓急,预算项目编制的随意性大,执行中缺乏对预算项目的控制。2、项目库建设滞后,项目储备不够,预算项目管理落后年度预算只考虑当年的预算项目,没有考虑到一些项目是跨年度的,需要几年连续支出,容易导致一些项目在建设期就现金流断裂。项目常态化储备工作不到位,没有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些专项资金下达后,缺乏可以马上启动建设的项目,导致“钱等项目”的局面出现,严重影响了项目资金的支出进度,导致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3、预算的绩效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高校预算虽然有预算额度控制,但却轻视监督预算支出的经济性,预算编制没有确定合理的绩效目标,项目执行前没有高度重视项目预期产生的绩效,预算执行过程没有有效地监督控制,也没有进行事中的绩效评价。项目完成后没有进行有效的事后绩效评价,没有真实反映专项支出的实际效果,项目资金没有实现高效运行,造成了实质上的资金浪费。在项目库建设时,首先要确定一级绩效指标,其次是下一级的绩效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因为各个项目不同的资金来源和规划目标,可以个性化设计末级绩效指标。但是,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高校在项目库绩效管理中,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的绩效指标,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预算项目库绩效管理模式

1、创新滚动预算管理职能,与学校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学校战略规划是学校的发展方向,滚动预算管理应该是落实学校战略规划强有力的工具。预算管理职能的定位直接决定预算在学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所以,学校的滚动预算管理是以学校战略规划为导向的滚动预算管理体系。根据学校的重要战略目标编制各年度预算计划,并通过执行年度滚动预算计划,使战略规划具体化,从而实现战略目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通过预算来固化和量化既定战略。从横向上看,通过滚动预算管理方式把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总任务分解到各学院和各部门,各单位把任务细分到每个教职工,可以体现预算的全面性;从纵向上看,把几年的战略规划任务,分到年度预算,年度又分为月度预算,并通过滚动预算的管理方式把各个时间段的预算有效连接起来。这从机制上保证了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必须要依靠预算管理这个重要手段。2、建立动态的项目库信息系统(1)项目数据常态化采集。建立以业务分类、动态更新的项目数据库。学校设立专门的项目库管理办公室,通过项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可以实现入库申报、审核项目,实现项目数据的常态化采集。项目库管理办公室组织业务职能部门和专家对入库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如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织实训中心、教务处、专家教授对入库项目进行充分论证,论证通过的项目进入项目库,按照项目安排的先后顺序,分为储备项目和侯建项目。储备项目为校长办公会通过的项目,侯建项目为专家论证通过而暂缓建设的项目。当储备项目建设完毕,再将侯建项目提交校长办公审批通过后转为储备项目。所有储备项目在项目库系统中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比如今年的实验室建设经费预算1000万安排到储备项目的第五个项目,那么第六个以后的项目就安排到下一年度建设。(2)分类管理各种项目。从项目属性或项目类型等不同角度,按业务类型对预算项目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分类管理,使项目库信息更加清晰。实行按业务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比如科技处负责科研类项目的管理,教务处负责教研教改类项目的管理,实训中心负责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管理,后勤处负责维修修缮项目的管理等等。通过业务归口部门分类管理,使项目库管理更加精细化,更加科学合理。(3)动态更新项目数据。根据每个入库项目的项目编码,项目库统一动态管理项目申报、评审、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动态项目数据库。通过项目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动态管理,能够保证高质量的项目库信息。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项目库系统可以综合反映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信息;同时改变仅编制预算时开放项目库的做法,实现实时申报和审核项目,支持项目的跨年度申报和项目的滚动管理;凭借数据大集中系统的优势,项目库系统还能做到实时动态监控所有入库项目,可以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度和建设成果。3、加强项目库滚动管理通过项目库建设,实现年度预算与中期规划的无缝对接,规定项目最长滚动时间为三年。凡超过三年或属于到期的一次性项目,则自动清理;属于常年安排的项目,在三年内原则上项目名称不变、项目金额自动滚动;属于跨年度安排的项目,根据项目期限按年度滚动安排预算资金。在各二级学院组织申报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并论证支出项目,规范编制项目预算。各学院在填报项目投资及分年度预算情况时,需多年连续实施或每年都需实施的项目,根据项目实施年限分别填列各个投资年度的项目预算安排情况,并且至少填列三年;需后两年安排的项目,应填列对应项目实施年份的项目预算安排情况。编制项目预算要明确三年总体和分年度的绩效目标及考核指标,还要具体说明项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最终预期效果。并且,每年均需上报三年期预算项目内容,并逐年依次向前滚动。财务部门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核、评审或再论证后,将符合要求的项目分别纳入财政三年期项目库。对于校长办公会通过并已确定的年度项目和跨年度支出项目,应提供项目立项依据、项目总预算、项目执行期限及项目分年度预算等。对一次性项目和执行年限到期的延续项目,则自动清理;对延续项目,要逐年编报按照项目立项时核定的分年度预算。编报延续项目预算时,项目名称和项目资金用途不得变动。4、建立项目库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预算绩效管理是对预算全过程的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管理、预算控制、绩效评价考核、运用预算评价结果组成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项目库项目管理不但能归集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各类预算执行、绩效评审等动态管理信息,还能进行绩效管理。在项目立项前期,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项目库管理系统,明确每个项目的绩效目标,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另一方面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预算编制部门与职能部门、项目执行单位的沟通。细化和量化绩效目标是实现绩效管理信息畅通的有效途径。设定的绩效指标值只有实现可以衡量的数量化时,才能通过数据支撑项目的绩效考核,才能成为绩效管理的有效工具。因此,必须设立以定量指标为主的具体绩效指标值。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进行科学化的指标值编制,增强绩效指标的可鉴性。在预算编审环节,强化绩效导向,重点参考项目上年度预算执行率和第三方绩效评审结果,减少安排上年度预算执行率较低或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动态考评专项项目预算,即每月月初进行责任分析上月的项目预算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通过项目滚动预算方式实现对项目运行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控,能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项目的执行效率、项目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评期末分析评价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的情况,考评学校各个部门,划清各个责任层次,明确各个责任范围,问责各责任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在预算实行期间和期终要落实好高校预算考核管理制度,要加强对预算考核结果的运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评估考核及奖惩机制,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奖励积极增收节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资金使用效益高的部门,惩罚浪费资金预算、超支预算执行情况不好、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部门。明确考核内容指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预算执行考核,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等,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更好地做好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三、结语

适应新《预算法》的管理要求,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目标,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项目库管理系统,在项目库管理中加强绩效全过程管理,才能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预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资金支出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燕:绩效预算在高校项目预算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篇7

一、前言

随着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经费投入到了高校的科研。随着逐年增长的科技经费的投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研究如何将绩效管理有效的运用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利于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以及高校整体的发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充足的科研经费是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经费投入到了高校的科研。但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也使得科研经费效益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不完善

很多高校没有一个完善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或者是制度制定得不够细化,科研经费的支出没有范围的限制。高校的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是数字上的管理,并不能有效的控制科研经费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导致挪用、滥用科研经费的情况经常发生。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例如某些项目的进行,需要用科研经费购买相关的设备仪器,但是这些设备仪器却不能作为高校的不动产进行入库保存;或者有些项目的固定资产即使入库,也是由项目组长期持有,难以实现资产的共享。

很多高校没有将科研活动所形成的版权、专利技术、新型发明纳入学校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校创造效益。整个科研活动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但是其形成的资产不能真正为学校创造效益。

(二)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科研课题的预算制度不够严谨,制度的内容不够细化,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导致经费支出的弹性比较大,这就容易导致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的发生[1]。有些高校是由科研部门负责提取管理费,并负责科研项目和科研合同的管理,不能对经费的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追踪,就不能及时发现科研经费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而高校的财务部门仅仅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负责,没有真正有效的跟踪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

(三)科研经费核算制度不完善

科研经费核算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开展的科研项目往往是由高校的老师组织进行的,而很多高校的老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进行科研活动,这就导致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双重性。由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双重性,高校的科研活动中往往不容易确定科研活动的人员费用的承担比例。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消耗的水电费等都是由科研和教学共同承担。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重视科研成本与产出的比例,不能将教学与科研所消耗的费用区分开来。一些高校没有制定设备仪器、实验室使用等相关科研项目的收费标准,没有制定水电、仪器、试剂等资源使用的计量方法。所以高校就很难将教学和科研需要承担的资源消耗费用比例区分开来。

三、绩效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践应用

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科研经费的“3E”原则,即效率性(Efficiency)、经济性(Econom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内容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的用途、性质和和标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主要是针对经费使用前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有利于对经费投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是保证科研经费有效利用的前提。2、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以保障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合法性和有效性。3、科研经费的效果管理。科研经费的效果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科研经费的效果管理,是将来安排项目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提高绩效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应用对策

在高校的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只有将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工作顺利的开展。

1、树立绩效管理观念

科研经费如果在使用前能够对科研经费的科研经费预算合理用途、性质和和标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经济化、合法化和有效化;并对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追踪,树立绩效管理观念,才能够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工作顺利的开展。

2、高校的财务部门和项目的管理部门有效沟通

项目的负责人在进行课题的申报时应将项目的总体预算方案告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应该结合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将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分析,最后才能确定科研经费的预算方案[2]。科研项目申请成功后,课题组成应严格按照财务部门确定的预算方案执行,而财务部门应实时监控经费的使用明细,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3、对高校的科研项目实行绩效拨款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的对已经获批通过的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对科研项目的完成进度进行监督,建立一个奖惩机制[3]。通过对高校的科研项目实行绩效拨款,可以将项目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及时调整下拨科研经费的额度。比如对完成监督指标的项目,项目经费可以先行拨付;而对于没有完成监督指标的项目,应及时提出整改,如果整改还不符合要求,就延迟项目经费的下发。

四、结语

科学的管理好科研经费,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以及高校整体的发展。只有将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工作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8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财务预算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调整以及分析过程中,建立以合理合规的绩效评价为目标,实现预算和绩效相联系的组织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颁布《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财经法律制度以及政府采购、综合部门预算、收支分类制度改革等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学校的全部收支被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由单一国家财政平衡模式转为学校自主平衡模式,在此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一项能够对高校财务行为以及结果进行公正、科学、客观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的管理体系。引入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便可以实现此评价,可以实现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提供合理准确的决策依据。

一、当前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绩效管理理念缺失

目前各高校的预算管理普遍存在“重资金、轻管理以及低效益”的问题,财务预算与执行脱节。由于缺乏绩效管理理念,从而导致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财务管理滞后于经济行为发生、资产使用效率偏低,项目管理调整随意等不合理现象, 更不可能进行财务绩效评估。财务部门及管理人员缺乏绩效管理理念直接导致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发展缓慢。

(二)财务绩效管理信息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还处于相对传统分散的管理模式,除财务自身核算信息系统外,缺乏与教学、科研等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控制的信息系统,财务绩效管理“孤立无援”,与之相关联的指标体系缺失和信息反馈迟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无法保证,工作有效协同方面存在信息障碍,财务管理与控制措施也难以有效落实。

(三)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需要以评价体系为依托,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但各高校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高校没有建立以部门或项目为基点的资金效益分析体系,缺少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以至于无法根据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部门进行考核。

二、建立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价,预算不仅包含资金预算,还包含高校的运作计划,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细化及量化,真正体现着战略规划的紧密结合。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绩效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理性判断,才有可能使高校的规划科学合理,才可以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高校来说,资源的合理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必须按照预算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是财务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之一。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开展高校资源配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但仍需要一种管理模式来对其进行评价。因此,必须对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资源进行部门的二次分配,以做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有利于控制高校各部门的活动

财务绩效管理是一个控制系统,这一控制系统首先表现为员工、部门、组织绩效因果链中前一环节对后环节的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控制作用贯穿于整个管理的过程,预算编制是一种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一种事中控制,预算分析则是一种事后控制。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对高校各部门及其员工的日常活动进行了规范,使得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三、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初探

(一) 建立以高校预算管理为基础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对象以部门为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一般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等其他部门。高校内部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是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就是要以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管理体系为手段,以财务绩效评价为目标带动事业发展目标,使财务行为从基于单一的责任履行—依法履行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保值和增值国有公共资产,转变为以绩效导向为基础的有效控制。

(二) 建立以财务管理控制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指标系统

在国家规定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建立符合以高校建设为长远发展目标的财务绩效的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有章可循,确定绩效目标要兼顾学校、教职工的利益,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业务考评指标和财务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实现部门预算与项目预算细化预算编制,明确预算支出方向和绩效目标,突出预算的业务性和绩效性,从而整体协调推进财务管理控制水平的提升。该体系包括财务现有状况分析、财务运行合理性分析、财务发展建议分析等。

(三)建立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绩效监控体系

以财务部门、监察部门以及各预算单位联合为实施范围,强化财务管理的监控力度,提升效率。尤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保证预算执行的高效率。预算单位必须根据预算规定使用经费,不得突破限额。财务部门落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年终对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监察部门对预算执行的进度以及项目决算资料的真实、完整以及整齐性进行评议。通过强化监控,肯定成绩并找出问题,为提升预算效率做准备。在此体系操作下,进一步完善整体评价系统,不断完善体系功能,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2电子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作为绩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作为高校的行政绩效管理,必须具备的重要原则,所以只要做好高校行政绩效评价,就可以加强对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将带动整个高校行政绩效管理向前积极迈进。

2.1需要建立明确的绩效管理构架

一般而言,对高效行政绩效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有效的绩效计划。各主管部门应对各高校进行指导,对于管理绩效作出的规定,在项目进行申报并立项时,要对项目的绩效管理方案进行负责,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负责,要实施绩效管理申报、实施绩效目标的申报等相关工作。主管部门应该负责统一规划工作即组织、检查、指导各高校绩效的申报工作和目标制定。第二:评价绩效考核。评价机构应按照规范的文本格式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同时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结果进行绩效评价。第三:反馈管理绩效结果。各主管部门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对应的对象。第四: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的结论。要充分的利用绩效评价结制度结果,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应用部门做好协调,各部门相互结合,缺一不可,这也是高校行政绩效管理的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

2.2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高校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的是根据预期绩效目标,与相应的指标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评论评价对象与管理内容,并进行适应可行、层次清晰、科学合理的分类形成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可以分几个方面来建立。做好个性指标与共性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设置要求与评价内容,还有指标的使用范围,可分为两个指标,就是个性指标与共性指标。个性指标指的是: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指标。共性指标指的是:经济效益、管理水平、执行情况、目标设定、执行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其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按照指标能量化还可以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这两种分类方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体系的设置方法。最后可以对评价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等级的评价结果,根据计算,来确定评价对象达到的等次。

3对绩效管理措施要有一定保障

就目前来看,我国对高校行政绩效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有的还没有开展进行,开展与建立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评价工作非常重要,所以,要做好最初的准备,为今后绩效评价工作的建立与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1加强基础体系建设,搭建高效平台

要加强绩效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条件,我们要做好以高效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工作,更加有力的优化内部运作,即管理制度的规程;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出完善的相关政策与实施细则,为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然后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立充分完善化,对于提供、收集的相关信息才能够确保及时、准确。因此,要逐步建设并开发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它的建立能更准确地衡量高校管理的水平,高校运行成本的完整性也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并做到及时监控与采集,对于高校组织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有了及时的绩效。

3.2建立完善的约束体制,评价结果的应用要加强

绩效评价结果是加强高效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增强绩效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绩效评价绩效工作的基本前提,另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多种优势,其中一种就是可以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评价工作的进行。第一,高校运行管理要与绩效评价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及时的整理与分析,对于改善高校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作为重要依据。评价结果处于合格水平的,应采取相应的表彰措施,优先选择资源配置,并进行综合考量,对于评价结果未达标或结果不合格的,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期限整改,并且相应减少其以后年度各项资源配置指标。第二,加强高效管理的公开透明度。增强高校透明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化高校监督的有利措施,而且,有利于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断地提高高校管理绩效,这一重大措施是从根本上预防并治理腐败。要积极主动地公开高校相关的年度计划,政策的措施、发展规划等,适时的公开项目的进展近况,特别是执行情况比较重大的项目。

3.3建立全新的绩效机制,体现主体责任的资源使用

在高校行政绩效环节中,各部门应该事先申报对绩效可行的计划、依据、方案及目标等,然后通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责罚,各级负责人要做好年度工作中的考核,责罚结果要与考核进行挂钩;这样就建立了全新的绩效机制,通过考核与责罚,实现高校行政绩效管理的不断完善的进行。

篇10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各大高校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学校也成立了贫困生资助管理中心,帮助各学院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当前我国各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学校进行改进,以提高资助工作的效果。首先,没有明确贫困生资助工作考核制度实施的目标。学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很多都是走过场,没有保证考核有明确的准则。其次,在考核的过程中缺少标准的体系,导致考核工作无从下手,没有统一的标准,没办法保证考核的公信力。再次,在考核的过程中学校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各个学院上报的材料进行考核,与学院之间缺少沟通,对贫困生资助工作不清楚,影响考核结果。考核结束后,一般都是把结果通知给各个学院,学校很少会花时间去总结经验,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的构成

绩效考核的概念源于管理学,主要是为了有一套制度化的方法来衡量人们的职责,保证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从绩效计划的制定到绩效考核的实施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强调的是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发展。在高校资助工程中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也是为了保证高校能够顺利进行工作。学校资助工作的绩效可以看成是组织绩效,各个学院在实施工作中可以看成是员工职责,资助工作的绩效应该对应员工的绩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以及绩效结果这五个部分。一是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开始,有计划才能够引导资助工作进行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要根据学校资助计划、学院贫困生的分布状况对资助工作进行实施,保证资助绩效管理有一定的参考指标。二是绩效实施。学校为了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施,就需要确保资助工作按照计划进行。在进行资助时要保证学校、学院、学生之间的沟通,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发现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问题。三是绩效考核。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绩效考核占据很大的位置,学校根据资助计划收集信息,学院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四是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束后,学校和学院就会进行谈论。然后通过绩效反馈,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五是绩效应用。学院可以按照考核结果应用到资助资金的投入上。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

1.明确权责,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比较复杂,其中牵扯到很多问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流程主要有资金来源的主体、资助工作管理者、资助工作实施者以及资助对象等主体。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各个学院的管理者是资助工作的实施者,而学校既是资助工作的管理者还是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要想更好地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就需要明确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权责问题。学校和学院在资助过程中分别担任资助工作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角色,为了保证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就需要学校的资助管理中心承担好资助绩效管理考核,各个学院也要设立管理机构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贫困生也可以参与到资助工作中,及时向学校反映信息,保证资助工作的透明化。

2.从贫困生的需求入手,制定资助绩效考核

在制定资助绩效考核时,首先要从贫困生的需求入手。制定不同的工作阶段,保证最后“资助育人”战略的实现。资助绩效的制定需要掌握各学院贫困生的特点,然后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分布和贫困程度,比如可以采取贫困生评议,让学生来进行评价。学校可以和学院进行沟通,然后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资助计划。资助资金除了国家拨款、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让学校和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单靠经济的资助是很难完成的,还需要学生多从自己的生活入手,找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既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转变工作方法,提高管理绩效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中,为了保证各个阶段的工作都能够得到及时整理,就需要转变工作方法。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然后建立比较系统化的资助工作管理标准,比如贫困学生认定制度、资助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等,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资助工作。高校在发放贫困生资助金时,不要抱有发放完之后就没事的观念,要保证学院能够花时间去监测学生的动态,当发现贫困生拿到助学金时做一些不符合资助要求的事情时要进行干预,保证资助金能够被合理利用,帮助贫困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在资助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与学生签订协议,保证学生有计划地去使用这笔资助金,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利用资助金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院也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在次年资助金的发放上可以进行及时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

4.根据资助绩效计划,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绩效目标具有现实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要结合贫困生资助的指标,这样能够保证高校各学院之间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良好的资助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对于资助的满意程度、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资助工作运行的指标等。资助工作成效最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这个能够衡量资助工作的公平性。贫困生接受资助主要是为了改善他们当前的物质生活,只有改善了物质生活水平才能够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去学习,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学校管理者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保证获得更全面的资助信息,让学院可以把日常资助工作汇报给学校,可以给学校提供更科学的数据。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

为了建立更全面的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就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收集、分析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数据输入到管理平台中,有助于资助过程可以有存档,保证资助的情况有记录,方便以后的资助工作绩效管理的开展。高校可以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管理系统中分别建立贫困生档案数据库、资助资金来源管理模块、各类资助资金发放管理模块、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管理等。通过这个管理系统,让学校能够掌握各个学院资助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各个学院提供的资助对象的信息,分析资助对象的情况,进而提高资助学生工作的效率。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上学,实现教育公平,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要想有效地进行贫困生资助工作,就需要高校管理人员从多方面对资助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构建全新的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给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评估提供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远,罗希.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