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基本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辩论的基本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辩论的基本要求

篇1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下简称《职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在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和道德的基本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少,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体验。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调查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乐学、好学,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一、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讨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程序为:“学生课前预习—师生依据实例设疑—学生质疑再阅读—研究讨论—教师点拨答疑—练结—实践养成。”

二、参与讲课,让学生提高

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然后选出两名有特色的学生讲述学习心得,再由老师讲评总结。如在学习第五课提升道德境界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职业道德“在职业实践中锤炼”时,学生向榜样学习、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做好每件事谈了自己的体会: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来讲,应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在校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要重视专业学习中的技能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加强自我修养,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争取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三、课堂演讲,让学生锻炼

课堂“演讲”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教师适当辅导,学生自备演讲材料,上课时学生演讲,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奖鼓励,从而达到明确观点,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例如:职业道德课依据就业形势,结合课本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精心选定了演讲主题:“中职生,路就在脚下”,学生声情并茂,富于激情的演讲使同学们懂得职业礼仪有讲究,礼仪可为职业添彩,任何人只要遵从职场礼仪,努力拼搏,他的人生一样可以辉煌!

演讲需要精心准备,查阅详实资料,客观评分,讲评扼要,要有激励作用。

这种形式可以活跃气氛,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进步,鼓励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选题、收集资料、组材到定稿,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和审美能力。

四、讨论辩论,让学生发展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但不善于全面思考;有一定知识,但不善于运用,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讨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如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认真、团结协作、机智等等。

如:在讲授“违法无小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与辩论,从而使思想受到了净化与洗礼,对如何做人、处世有了科学的看法。

五、采用电教,让学生表现

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职法》的第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自我介绍”一分钟活动;第一单元完后开展了“展礼仪风采,做文明学生”活动;第二单元完后开展了“学有标杆,行有示范”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提高了教学实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六、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

展现生活情境,发挥个体创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并把知识点层层落实到情境发展中,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的展开,则是靠学生的表演来实现: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复习第一单元时,教师根据求职面试、职场礼仪,让学生进行“招聘情景模拟”。教学时,围绕面试简单编写了4组小品,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推出2~3名同学参加一组小品表演,台词可根据主要内容临场发挥。每组表演完后,可由其他学生质疑、纠错。这样,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自我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应聘技巧。

七、收集资料,让学生自悟

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从报纸、杂志、书籍中搜集与本节课紧密联系的典型的人和事。如在学习“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内容时,学生们收集了雷锋、范玉茹、李四光、蒋筑英、李素丽、航天英雄和奥运冠军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在课上交流,学生们印象深刻,易理解和接受,向劳模、标兵学习成了自觉的行动,这样,提高了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也为将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观摩现场,让学生体验

篇2

小学生处于一个对一切学习刚开始接触的懵懂时期,语文课又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识字,说话,造句,作文等都是日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根基。小学语文老师就如同站在一条路的起点,与学生们一起进步和成长,在学生们慢慢求学路上,帮助他们一起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语文教学要实现创新,就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广留时空的余地,用教师的“主动”带出学生的“五动”,即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和动手。使师生在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育学生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和基本要求

1.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停留在围绕着考试转的模式上,疏忽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在教学中,教学的两个主体在观念上的迥异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似乎很难具有创造性。因此在实践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体验性教学虽然一再被倡导,但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缺乏课外的锻炼与实践,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就是以他们的思考方式去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民主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教学相长的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2)多元化原则。教得“活”, 才能教得生动,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接受知识才能快。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并且在思维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这种思维的个性和差异的特征,教师应尽量挖掘多种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合理性。

(3)质疑的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学生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4)开放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

1.试教法

所谓的语文试教法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充当教师来给其他学生授课。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小场景或者是课后的一道练习题。小学语文试教法的优势如下。

(1)通过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由“被教”转变为“教人”,这种改进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

(2)试教法能够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无形中促进了师生间的联系,而且在试教的过程中,教师同样享有“学生”的身份,这样平等的关系更贴近学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认可。

(3)试教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授课实践使他们能够克服胆怯的心理,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体会到教师的苦与乐。

2.多维教学法

多维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系统地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判断的能力。开展多维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鼓励性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鼓励性教学的方式积极地、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探索的欲望。对学生创新见解的肯定有助于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辩论性教学。在实施辩论性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小型辩论赛,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下给学生分组,将辩论的正反观点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然后在课堂辩论赛上,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当参赛选手辩论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转向亲手团寻求帮助。通过以上的方式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不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更能够增强学生间的团结意识和竞争意识。

3.朗读性教学

篇3

一、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要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较低,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极大消磨了个性和创新精神,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协调紧凑的教学双边活动,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就非常必要。

德育课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以调动师生、社会等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特征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搞好课堂内外的多方协调,调动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注重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做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从而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

(一)故事渗透式

故事渗透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故事本身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和联想性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设置丰富的故事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教学,通过讲评故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1.操作过程:分析教材--收集故事--讲评故事--领悟故事

2.基本要求:(1)收集和选择故事时,要求生动有趣,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组织和讨论故事时,要求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问题上,明确学习的任务,强化教学的内容。(3)点评和总结故事时,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领悟故事的深层内涵,提升思想境界。

(二)游戏交流式

游戏交流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围绕要探究的中心问题,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交流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游戏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操作过程: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游戏规则--参与游戏活动--交流游戏体验

2.基本要求:(1)游戏的准备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客观物质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实践。(2)游戏的开展要求突出游戏蕴藏的教育内容,使游戏活动便于学生自化、理解,内化知识和观念。(3)要求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活动和交流,注意创立合作的氛围,增强情感的体验,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使游戏活动升华。

(三)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操作过程:引导、察觉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辨析、研讨问题--探求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2.基本要求:(1)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者、启发者、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2)要求学生应具有问题意识,大胆质疑;具有主体意识,自主分析问题,相互补充和发表不同意见。(3)要求师生注意问题的拓展和资源的生成,共同探究重点、难点和热点,形成良性互动。

(四)对话论辩式

对话论辩式教学是指师生或生生之间以某一个热点或教学内容为“话题”或“谈资”, 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沟通和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操作过程:创设情境--拟定话题--精选内容--对话论辩--总结提高

2.基本要求:(1)话题的设计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兴趣和心理。(2)对话的内容要求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体现开发性、代表性、时代性和生成性,富于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3)对话的方式采用讨论或辩论,注意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呈现思想的多样性,同时体现合作性。(4)对话要求教师讲究方法策略,注意正确引导、有序指导,为学生创造自由的论辩空间,提高论辩的有效性,并适时启发、引导、分析、总结。

(五)案例研讨式

案例研讨式教学就是以案例为教学起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与教学理论相关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课堂上营造案例研讨的氛围,置身于案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研讨和评价。

1. 操作过程: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研讨案例--点评总结

2.基本要求:(1)案例的选择,要求关注国内形势,现代化建设中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开放性。(2)案例的呈现,要求采取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案例的研讨,要求教师及时点拨、诱导、讲评,帮助学生明确是非,解决迷惑。

(六)调查体验式

调查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生活实践调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经济政治社会,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现实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深入实际,走访相关人员,在实践中收集材料,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剖析现象,归纳成因,并试图提出合理化建议。

1. 操作过程:选题与分组--调查与体验--记录与撰写--交流与总结

2.基本要求:(1)调查前,要求师生合作交流,细化准备工作,共同讨论专题,分解题目,最终落实到小组,制定出计划。(2)调查中,要求实事求是,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查调研,收集详实的资料,如实记录情况。(3)调查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整理材料,分析数据,撰写真实准确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篇4

口语表达是人们交际活动中最普遍、最简便、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中国古代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把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据资料统计,当今社会有一半以上的信息仍然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来传递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头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标把以前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这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听说训练是以单向活动为主,而口语交际则是多向互动的,是语言交流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口语交际不仅要训练口语交际的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素养以及言谈举止中传情达意的能力。

现在的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等各个方面的挑战。而一些学生说话时常常有头无尾、任意粘连、啰嗦、重复、没有重点且语病和口头禅较多,什么中心、条理、语法、逻辑全然不顾,根本无法谈及语言的严密、准确、活泼、言简意赅。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职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当前职校口语教学的现状

教师的认识误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职校学生口语能力现状职校学生大多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了职校。他们在语文方面见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也受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同时职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了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校学生在需要表达自己意见的场合,较为普遍地表现为“口讷”,甚至被人认为是“木讷”,从而影响了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因而,职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普通话训练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口语教程》为依据,为学生设计训练作业,让学生逐字逐词标声调,个别字还要加拼音,此后重点放在读上,或默读,或自由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或教师范读;然后,让2~3名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逐个读自己的作业,要求声音洪亮,音准、调准、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倒字。读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肯定优点,纠正错误,从而使全班学生共同提高。同时还要求学生在一切公共场合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以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

朗读训练朗读是练习口语的有效形式,既可以练习说普通话,也可以加强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使口语更加规范化。同时,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学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学。”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范读、多评读,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同时,可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训练的范围。

复述训练复述有利于培养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在复述过程中,可以从文章中学习词汇、语句,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复述时,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基本正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详略得当。还应鼓励学生在复述时根据复述的内容适当地注入情感。转贴于

对话训练对话是直接进行说话练习的方法之一,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它要求快速分析理解问题,快速提取和组织材料,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对话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语气时必须顾及语境和谈话对象。

倾听训练倾听也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必要活动,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总是你说给别人听,也需要你听取别人的话语,这就有必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走进一座座知识的殿堂。倾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1)精神专注。一要听,即从说话人话语中掌握关键信息;二要看,察言观色,捕捉有用的非语言信息。(2)勤于思考。不断分析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调整自己的预测,善于听出说话人通过话语、表情等暗示的隐性信息。(3)积极反馈。对说话人的讲话做出适当的反应,要和说话人交流目光,恰当地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判断、认识与评价。

演讲训练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以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每位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表达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演讲的主要特点: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晓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自然得体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演讲知识储备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参与演讲的准备,然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作5分钟演讲。演讲要求可由易到难:第一步,允许学生预先写出演讲搞,上台后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第二步,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但必须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第三步是即兴演讲,这要求就比较高了,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音调既要抑扬顿挫,内容又要有真实感,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第二步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三步,则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锻炼口才。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作些适当的辅导,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文艺汇演举行演讲比赛,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辩论训练辩论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协作、仪表仪态为一体,是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极富魅力和欣赏价值。辩论是检验人的口才,也是检验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站在对立立场就同一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批驳对方观点的一种论争。它既要有立论,又要有驳论,比一般的演讲要求更高。教师在指导辩论训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课文对学生讲深讲透辩论的有关知识。如辩论的特点:立场尖锐对立、思维活跃敏捷、用语严谨激烈;辩论的基本要求:论点鲜明、论据真实、听辩认真、应对灵活、逻辑严密;辩论的准备和辩论的技巧等,以便让学生深入领会。(2)让学生分别扮演正反两方,对课文内容进行论辩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使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辩论后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3)以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布置学生准备辩词。辩论的题目可选择如“青春需要偶像/青春不需要偶像”、“挫折有利于成才/挫折不利于成才”等有意义的题目,可以安排八人一组,正反方各四人,进行辩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可达到促使学生自觉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其他如应答、劝说、讨论等也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良好措施。就这些训练方式来说,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和心理素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信息时代,无论是谁,如果没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琼.中专生的口语交际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2).

[2]江幼华.口语交际的教学方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8).

篇5

口语表达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其水平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也是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把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据资料统计,当今社会有一半以上的信息仍然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递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头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标把以前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这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听说训练是以单向活动为主,而口语交际则是多向互动的,是语言交流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口语交际不仅要训练口语交际的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素养及言谈举止中传情达意的能力。

现在的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等各个方面的挑战。一些学生说话时常常有头无尾、任意粘连、啰唆、重复、没有重点且语病和口头禅较多,不顾中心、条理、语法、逻辑,根本无法谈及语言的严密、准确、活泼、言简意赅。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职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职校口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某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只需教好课文,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因此,“读”和“写”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他们认为教学生“说话”太简单,或者没有必要,忽略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职校学生大多在考取普通高中无望时才不得不选择职校。他们在语文方面见识少、阅读量小、词汇积累少,因而口语表达有阻碍。另外,在一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职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左右,在心理和生理上正趋于成熟,在情感上出现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公众场合“羞于启齿”的心理障碍。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校学生在需要表达自己意见的场合,较为普遍地表现为“口讷”,甚至被人认为是“木讷”,从而影响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因此,职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普通话训练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口语教程》为依据,为学生设计训练作业,让学生逐字逐词标声调,个别字还要加拼音,此后重点放在读上,或默读,或自由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或教师范读;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散文诗歌的名家朗读,如《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别康桥》、《致橡树》。同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通过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打动学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然后经常在课前让两三名学生面向全班学生逐个读自己喜爱的散文及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舒展,感情自然生动。读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肯定优点,纠正错误,从而使全班学生共同提高。要求学生在一切公共场合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锻炼胆量。

朗读训练朗读是练习口语的有效形式,既可以练习说普通话,又可以加强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使口语更规范化。同时,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学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学。”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范读、多评读,将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同时,可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朗读演讲竞赛、全省中职学校的文明风采比赛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训练范围。

2.复述训练复述有利于培养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在复述过程中,可以从文章中学习词汇、语句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复述时,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基本正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详略得当,还应鼓励学生在复述时根据复述的内容适当地注入情感。

3.对话训练对话是直接进行说话练习的方法之一,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它要求快速分析理解问题,快速提取和组织材料,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对话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语气时必须顾及语境和谈话对象。

4.倾听训练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必要活动,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总是你说给别人听,也需要你听取别人的话语,这就有必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首先要端正态度。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走进一座座知识的殿堂。倾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1)精神专注。一要听,即从说话人话语中掌握关键信息;二要看,察言观色,捕捉有用的非语言信息。(2)勤于思考。不断分析说话人的观点和意图,调整自己的预测,善于听出说话人通过话语、表情等暗示的隐性信息。(3)积极反馈。对说话人的讲话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说话人交流目光,恰当地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判断、认识与评价。

5.演讲训练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每位职校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表达能力。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演讲的主要特点: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晓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自然得体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演讲知识储备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参与演讲的准备,然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作五分钟演讲。演讲要求可由易到难:第一步,允许学生预先写出演讲稿,上台后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第二步,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但必须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第三步是即兴演讲,这要求就比较高,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音调既要抑扬顿挫,内容又要有真实感,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在这三步中,第一步、第二步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第三步,则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锻炼口才。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作适当的辅导,还可以结合学校的文艺汇演举行演讲比赛,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篇6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看,在创新能力、自主科研能力方面依然十分薄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失,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展开教学探索与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其实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实现拓展,能够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层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条理地分析,并能够对相关分析展开精确的、清楚地论证与阐释。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国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要始终将对国贸专业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加强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提升当代国贸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研讨课教学的特点

研讨课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向国际化靠拢,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教师在讲课以前可以提前把相关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布置,把相关的资料包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做好充足的预习与准备。将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引入到课堂学习讨论过程中,即学生主讲结束以后,先让学生点评人进行点评,接下来再让其余的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辩解和论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自身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做好引导与启发,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研讨课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条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反响很好,教学效果很好。

三、研讨课教学的操作模式

(一)研讨课次数的安排

为了使辩论活动更为深入地开展,研讨课采取小班制的形式开设,整个学期的授课采取讲授式教学与辩论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常一学期会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安排六次研讨课,关于每次研讨都要把将要辩论的论题及基本要求要提前两周进行公布,使参与此次辩论活动的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这些内容。

(二)研讨小组的确定

研讨课的时间定下来以后,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成员人数是5—6个,分别担任发言者、主持者、点评者、记录者等角色。这对于保障研讨课成功实施十分关键。

(三)研讨内容的确定

1.选择理论基础性相当突出的问题

通过对基础性较强的问题展开辩论,有利于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2.选题要具有可读性与争议性

论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可读性是基本条件,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辩论热情,进而对基本的国贸理论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效果;论题具有争议性才会激发学生进行辩论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与问题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保障所选取的案例材料具有普遍代表性。

3.选取的问题能够体现学科前沿性,贴近学生切身利益

这一点有利于使研讨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可以就“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摩擦对上海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展开辩论。

4.研讨课教学的辩论流程

从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应当控制在连续三节课内完成比较合适,包括学生辩论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整个辩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在中间做好引导。

四、对研讨课教学探索的几点思考

学生们普遍感觉,研讨课对于提高了自身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方面显示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收获进行了总结:

(一)研讨课进行小组划分,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

(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相关资料的搜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资料搜集的实践中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提升了学生对多方观点进行整合的多维度思维与辨析能力。学生任何一方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都要对对方的观点做到了解。所以辩论双方一方面要为本方立场准备好充足的论据,同时对于反方论点的不足性也要做到有效的掌握,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五、结语

国际经济贸易在应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对贸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贸专业教学,必须在模式与方法上实现创新,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围绕国贸专业进行的研讨课教学尝试与探索,对培养国贸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对现实经济发展、国贸教学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本山.“辩论式”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9,(3):50—52.

篇7

目前,在大学中,语文教学陷入一相很尴尬的地位,学和不爱学,学校不重视,老师也没地位。特别是在高职教育里,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更是摞在一边,教学课时相对来说少得可怜,有些高里的一些专业甚至不开语文课,这固然与当今社会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风气有关,但是,高职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学生的专业课紧密联系起来,不能高职教育的目的挂钩,而是单纯的授课与受课的关系,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为此,我们高职语文教师自己应该重视这门学科,不要认为学生、学样不重视就敷衍了事。相反,我们要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专业的特点,然后,我们在教学上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来改变我们教学中的这种被动的局面。

要改变语文教学在高职教学中这种被“漠视”现象,需要对语文教学必要的改革,首要的一点是,要对高职语文的具体教学目的要有深入的认识,再次就是要革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高职语文教学毫无疑问的要配合这个目标,不能像高中那样单纯的授受知识,也不能像本科学院一样作专业性的讲解研究,要体现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和知识性、工具性的融合的学科特点。所以,高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精神之外,我认为理主要是要激发同学们的动口的思辩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有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上应该分专业的来设置语文课程课时,而且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也要分专业来讲授内容重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它是我们在学习、生产实践中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基本手段。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目的,可以发现,培养高职人才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同高职培养目的、语文教学目标一致。高职教育要培养动手、动口能力强实用型人才,语文重视人才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无疑,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合了两者的要求。但是,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的培养却被忽视了。高职语文教材中,许多教材没有编录口语表达训练,少数教材有,却只是零零星星,数量少,也不完整。要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才就应设置适量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材料。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口语训练课时少,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课堂讲授,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应“动口”的训练。

其次,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市场对人要求的必然选择。众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人才要有基本的或是良好的沟通能力。人才要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才、销售人才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毋容置疑,就是一般的技术人才也要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分细,一个技术人才不可能是通才,专业性的语言进行口头交流,没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难以实现团队沟通的。

认识到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这还只是口语教学的一个起点,真正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展开口语教学,以下是有关口语教学的几点想法:

朗读朗读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准确发音,恰当的停顿,适宜的语速和语气,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清晰、流利能力。教师在这方面的课堂教学中,先要做演示性要求,然后进行个别、分给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性训练,例如,甲同学与乙同学自由组合训练,甲同学先朗读一首诗,乙同学听,听完之后再作点评;乙同学朗读时,甲同学听,且负责对乙同学的朗读效果进行点评。

交谈交谈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谈话为基本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沟通,感流、信息传递、学习讨论或娱乐谈心的一种口语活动。交谈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尽管人人会说话,会交谈,但要达到交谈的理想效果,却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有人在交谈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有人在交谈时“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人在交谈时“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就说明交谈需要一定的交谈艺术。

交谈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谈话内容及技巧,也就是说,怎样做到有话可说,并且能把话说好听,课堂教学训练方式,采取适宜的话题情景训练模式,先把学生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话题,拿到话题之后大家可以先准备五分钟,然后展开交谈。话题内容应丰富多彩,可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旅游、面试、找工作、社会热点新闻等等。

演讲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主要通过“讲”,辅以表情、手势、姿势的“演”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递给听众,说服听众接受你的观点,演讲训练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思维方式。在课堂演讲训练中,教师应让每一个同学至少有二次上台演讲的机会,之后组织一到二次的正规演讲比赛。

辩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清晰性和敏捷性,对于开发智力、锻炼口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辩论的训练,先由教师讲述一些辩论技巧如借题发挥、偷梁换柱、欲进先退、归谬反驳等方法之后,再观看几段辩论赛的录相,让学生体会,最后展开实际训练,分组辩论,教师创设一个两难的问题,论辩的正方和反方进行发挥辩论。

总之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立足于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具体专业,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采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霞主编《大学语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篇8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中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学生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下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往往会“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他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像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它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教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要提出基本要求。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他们的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要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63-01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都编有练习题,课后练习与课文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小学语文教材后的练习对学生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后练习来进行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的作用和学生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课后练习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其中,教材课文后练习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科书的联系十分紧密,所有的题目都在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结合课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课外作业,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把课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中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练习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范围的基础,它最大的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做教材后的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尽快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语文教科书后的练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的练习也是教师进行教材教学的途径之一。通过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和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缺陷,加以纠正,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或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加深印象。但教师的提示和讲解应该是有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3.语文课后练习也可以用作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许多科目的教学不太一样,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教科书中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而刚入门的小学生更是需要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将颇有价值的课后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与老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也要敢于辩论,从中找到最正确的答案。将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题材,整合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二、学生做课文后练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审题

审题可以说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学生看到一个题目,会先判断这个题目的类型,难易程度如何?与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该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同时也会让自己顺着题目去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这样才能透彻地了解题目的要求,为后面的正确解题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二)寻找解题途径

俗话说:“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由此可见,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一条路不通,还有很多条,但是往往问题解决的最快途径只有一个。学生在做课文后的练习时,要努力去寻找最佳的解题途径,这不仅能够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扩大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正确的解题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学生一般已经寻得了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努力积累较多课内的和课外的知识,学生一旦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就能够更好地做到正确解题,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学生在进行解题时,要结合在课文中所学习的知识,联系题目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了解题的正确率,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四)完成后注意检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看看是否题目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都做出来了,有没有漏解,一些题目没有明确指出的隐藏性问题有没有发现,自己解答的答案符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做错。学生学会在完成作业后检查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临时检查能力也很有好处。

(五)主动拿给教师批改

学生在做完课后作业后,应该及时、主动的拿给教师检查和批改。因为即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了检查,但不能排除还会有错题存在。教师的检查和批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之前没有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全面地对自己的知识面作出总结,教师在批改后给予的建议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