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建议

篇1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以致心理活动缓慢,认知水平低下,他们有的精神萎靡、消极被动,有的有严重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还有的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就要从弱智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心理等特征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的开展

国家教委(87)教初015号的附件——《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规定1~9年级劳动技能课共达234课时,占总课时1400课时的16.7%,而七、八、九年级的劳技课时,每周达8课时,占每周28课时的28.6%。《全日制弱智学校劳动技能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制作劳动)。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劳动技术教育与训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建议在校内建立固定的劳动实践场所和校外劳动基地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劳动实习场所、让学生定期参加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在劳动教育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障碍的类型都不一样,在劳动培训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劳动对身体、智力发展的作用,劳动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看发展、看提高,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鼓励。

五、鼓励让家长参与,争取社会配合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不断充裕的家庭条件下,大部分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怕其吃苦,危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却取而代之,忽视了劳动教育,于是,独生子女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部分学校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条件有限的农村学校没有开设好劳动课,安排的“劳动课”的目的在于打扫清洁卫生或变劳动课为知识课。导致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使这些独生子女只会读书,不会劳动。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这部分人素质的发展。于是,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抓好劳动教育十分重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长大成人才会有所作为。当今,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一、劳动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小学阶段是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紧靠家长的言传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在课外引导学生不断参加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成果,才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让学生捡废品,通过学生对一件件废品的积累到出售,让其去体会自己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从而受到了不能铺张浪费的教育,逐渐形成节俭的美好品质。出售后的收入虽少,但是总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因为是学生已经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劳动价值所在。农村家庭的父母,要让自己的孩子投入到粮食耕种的劳动中去,只有让孩子亲自参加劳动,尝尝汗湿、腰酸背痛的滋味,才感觉到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的分量,切身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义,使之自觉地爱惜粮食。只有参加劳动,才能理解农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或者农副产品,工人为社会提供日用品,输送水电是为了什么,才会真正体会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劳累,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更能激发对那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人的厌恶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

二、劳动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磨练人的意志。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实表明,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等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遇到困难就畏缩、害怕和逃避,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怎样磨练人的意志呢?诚然,轰轰烈烈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险恶的环境能磨练人的意志,但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也能磨练人的意志。首先,让学生从生活的一切方面锻炼意志,如遵守学习与生活制度、及时独立地完成作业、做事有始有终、坚持锻炼身体、待人始终如一等。其次,引导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如让学生在炎炎夏日跟随父母下地劳动,或在寒冬腊月用冷水搓洗衣服等,完成后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就是在完成无数件小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劳动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在人类发展史上,劳动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不容忽视,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低年级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活动。如:穿衣服、削铅笔、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如:包书、整理书包、洗碗、扫地、擦窗、给花草浇水、在校内进行大扫除等;高年级学生以家务劳动为主,如:洗衣服、做饭、涮锅洗碗、农村儿童学会农田的种植,能参加学校的科技小组,在活的自然中学习,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只有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去完成这些事,才能树立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生活技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以下建议:

家庭:

第一,建议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即便是独生子女,不能溺爱,不要怕其吃苦和危险而不让孩子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让孩子多动手做事,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设置一些“障碍”。

所谓的“障碍”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多找一些孩子能完成的事情让孩子去完成。如;中、高年级的孩子,饭前盛饭,饭后收拾、清洗。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零用钱,可让中、高年级的孩子利用假期自己挣零花钱,城市的孩子卖报纸,农村的孩子卖菜等。

第三,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

随着家庭经济的富足,部分家长的家务活也随之减少,吃饭上馆子,洗衣服有洗衣店的服务,或雇个家庭保姆包揽一切家务,这样不但没有事情给孩子去完成,而且滋生了孩子享乐主义的思想。

学校:

要切实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地改善和创造劳动课教学条件,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学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老师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可让家长督促完成并签字认可。

社会:

呼吁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形成积极劳动的社会氛围,大力渲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篇3

一、营造劳动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老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做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以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2)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脚,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掌握转换和运用的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清晰的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人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我们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有效利用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除了通过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读课和班队会主题课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节来临,学校大队部统一制作劳动内容《老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来临,学校统一劳动内容:献给妈妈的礼物。我们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体的建议,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耐心指导劳动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关键在于在理论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抓好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劳动实践中磨练和沉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础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享受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收获。比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今天我当家”“劳动多快乐”“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劳动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篇4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起对490名男孩跟踪调查40年,从他们从小的教育到长大后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其中的一个结论就是: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儿时常做家务的孩子要比很少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幸福得多。一般来说,干活多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父母羽翼下的同龄人,长大后获得的收入较高,失业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威兰特说:“劳动增强了孩子们的能力,由此获得尊重而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体验到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而感到社会中有价值的成员。”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

二、 怎样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良好习惯呢?

第一,家务活动巧组织。

父母首先要做出表率,做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倾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孩子的合理化建议,针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空闲时间、爱好和能力,分配给每人一份工作,也可以以一周或一个月为一个周期轮流做各项家务。这样,孩子感到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为整个家庭做贡献、尽义务,就很容易做好家务劳动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了。

第二,量力安排巧指导。

父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等实际承受能力,并进行具体而耐心地指导或示范,教给孩子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所承担的任务。比如,让孩子收拾卫生间时,要教他先清除垃圾,再刷洗浴缸,最后擦拭地板等。孩子的劳动观念必须从小养成,幼儿园是劳动的起始阶段,小学是培养劳动观念的关键阶段,而培养最好是从小开始。小学阶段的孩子如何进行家务劳动教育,既起到教育的目的,又使他们能够承受得了,这是摆在很多父母面前的问题。有专家就此做了研究,对小学生在生活环境中的劳动教育作了具体细致的划分,列在下面仅供参考:

低年级(1、2年级):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叠被子、洗手帕、洗袜子、整理图书和玩具、擦桌子、扫地、削铅笔、整理书包、作值日。

中年级(3、4年级):洗小件衣服、倒垃圾、钉纽扣、包书皮、帮父母买菜、做稀饭。

高年级(5、6年级):布置房间、缝补衣物、刷鞋、打扫院子、打扫楼道、炒菜,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

第三,孩子成绩巧赏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既是学习过程,又是锻炼过程,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功和失败,这就要求父母应当教育孩子战胜困难、不怕失败,树立信心和决心,使其很快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父母要经常、恰当地发现赞扬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先把它放大然后并加以赞美,并和蔼可亲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给孩子正确操作一遍。

第四,责任意识巧培养。

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分配给他的家务活,比如吃饭前的准备工作,你不妨对他说:“要是你收拾好了桌子,我们就可以马上开饭了。”切忌用家务劳动来惩罚孩子,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恨家务而不是爱家务。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使孩子意识到其行为所产生的好坏不同效果。这样, 他们就会慢慢地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的分量了,在做家务中学会了自己为自己负责。

篇5

1.以诚相待,促进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一。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地用居高临下的方式指导家长,而应明确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育儿经验。我们应以诚相待,学会与家长沟通,虚心向家长学习,力求把家园工作做得更好。

在与家长沟通的同时,教师应努力调整自身角色,注意自己的态度,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尊重家长。以往在与家长沟通时,总以为自己是孩子的老师,自以为说出来的话都是正确的,不顾及家长感受,只要求家长能够接受,所以家长工作总是做得不够理想。在教学上,配合的家长也是屈指可数。现在我明白:只有尊重家长,凡事都要站在家长角度上替家长多考虑,并有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他们的合理有益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巧妙使用语言。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在与家长交流时难免会说到孩子的缺点。这时教师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巧妙使用语言。平时我对孩子的评价原则是:好孩子给予表扬,经常鼓励能力弱的孩子。但在家长面前,我是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婉转地点出孩子的不足,并且避实就虚,不是马上切入正题。这样家长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交流的效果也很好,更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

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可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主题说明”、“幼儿活动”、“请您关注”、“保健小知识”等栏目向家长介绍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应让家长了解到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有关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家长会

篇6

一、调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一)具体内容。

(1)建立与学生进行道德谈话的制度,灵活把握评价的“度”。

(2)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偏爱问题生,博爱中等生,严爱优等生。对每一个儿童的评价“底线”不一样。

(3)注重对儿童劳动能力的评价。

(4)重视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测量。

(二)调查方法。

(1)抽样调查法:随机抽查班级,观其文档建设,作业评语,素质报告手册评语,激励机制等。

(2)个案调查法:以一些典型事例佐证,提倡方法学优弃劣,因而提升班主任对儿童的评价能力。

(3)座谈法:组织座谈会,班主任交流心得体会,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二、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个别班级的班主任没有形成新的评价理念,漠视学生心灵的成长,没有对学生恰当的激励评价,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就是学生的全部。这种做法,源于当前对教师的评价重在教学业绩,忽视育人环节,而班主任本身的教育理念也很陈旧。

(二)有的班级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呆板,没有伸展性。比如“该生成绩一般”、“该生团结同学”、“该生守纪律”等等无关痛痒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是不会激起浪花的。这种现象,源于班主任缺乏热情,对学生认识片面,对学生的评价应付了事。

(三)有的班级,评价方法值得称道,但未留下教育笔记,尚未形成评价体制,这种做法,不利于事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提倡班主任制定一套适合于自己的、适合于本班班情的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班主任评价能力的措施建议。

1.规范主体,善待个体。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劳动、课堂表现等观察了解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学生的最基本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言行举止。规范化管理的优势在于给班级提供一套具体的行为标准,让学生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对于个别问题学生,要善待宽容,和其商定“底线”,以期待其跟上班级。

希望小学四年级四班郑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班上大部分学生遵守同一制度,根据学生表现获得公正而鼓励式的评价,其中的A同学因习惯差,自控能力差,显然是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了,郑老师就对A订做了一套评价机制,目前,A正在努力做一个不打扰别人,懂礼貌的孩子,郑老师给予了A这样的评价:“你的点滴进步让我看到了你的希望。我很高兴,因为你的改变,教室里更安静了。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2.评价因细节而美丽。

我们发现班主任的评价能力已突破了传统的填鸭式评语,长乐小学一年级四班蒋老师采用了日记式评语,给每个孩子记录一个片段,老师在评语中集叙事、表扬、建议于一体,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现摘录一段:

5月17日,星期一,雨

“六一”快到了,我们在努力地练着舞,玲玲,你的舞跳得真好,脸上挂着美丽的微笑,手脚灵活,像你的名字一样有灵气,我为你感到高兴,也有些不明白,一个舞台的精灵,怎么在课堂上老是走神?真希望你也能成为课堂的精灵。

原来,蒋老师这学期的素质报告手册评语,是为每一个孩子写一则日记,记录孩子一个典型的生活片断,从而赞美孩子的优点,适时给孩子提出建议。他的心愿是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努力做得更好,老师在看着你们成长呢。“从小学会努力”,多么朴实的真理啊,学生多么希望看到自己是老师日记中的主人翁啊,而且还是那么优秀啊!

这别具一格的评语,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它作为一面镜子,无声地折射出对教师的评价,反映出教师的学识、素质、师德。

3.对学生个体评价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班主任评价能力的调查,我们认为以下方法是些有益的尝试:

(1)画像法。

B学生的评语是:“你是一条一天到晚自由游泳的鱼,游过狭窄的江面,向大海奔去。希望你是一个真正勇敢的水手。”这既是指出他纪律松懈,又肯定他学得主动,知识面广,阅历也较普通同学丰富。形象的比喻中有善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批评,也有教师的诚恳和激励。

这种方法使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耐人寻味,又不伤“感情”,从而达规劝之效。

(2)淡化处理法。

我们来看两则不同班主任对同一位学生的评语。

评语一:该生较关心时政,较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一般,劳动一般;对工作负责,对老师礼貌。但进取心不足,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强。

评语二:老师与你相处了一个学期,你在运动场上的形象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那疾驰的身影,漂亮!那垒球的姿势,漂亮!何必老在日记里担心自己成绩平平而看不到出色的个人特长呢?请你鼓足信心,一步一步上台阶,老师相信你在学习和其它方面也能不断“漂亮”起来!

很显然,评语的对象是位中等生,但体育相对突出。而且这位被评的学生在两位班主任心目中都有同一的不够理想之处:成绩平平。对此,前一位班主任予以特别强调,且用语刻板,缺乏热情,并将其归咎于进取心不足所致;而后一位班主任则将此生不足之处进行淡化处理,而淡化的目的显然在于鼓励学生扬长抑短,且语言流畅、亲切暖人,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功能,其评价功能也就不言而喻。

(3)随机点拨法。

这种方法一般出现在学生作业本里,或老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口头鼓励。评价学生,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才能使肯定的评价发挥其激励的作用,使批评的评价达到催人猛醒、让人接受教训的效果。那种时过境迁再回头算老帐、话旧事的做法不仅难以发挥出评价的教育效果,而且往往会使学生反感。

(二)班主任评价能力的制度建设。

1.建立与学生进行道德谈话的制度表。

在抽查希望小学六年级四班时,发现班主任李老师每一周都找两个同学谈心,并附有谈话日志,这有利于班主任掌握学生的心灵成长动态,及时给予中肯的真诚的评价。

老师以母亲的眼神看待学生,师生间会有很多温馨,因为老师的博爱,少了一颗蒙蔽的心灵,多了一份安宁的和谐。这是道德谈话制度带来的教育评价诗篇。建立评价制度,能使班主任的班级建设工作一步一个台阶,不断进步;使学生的发展各尽其能。

2.劳动教育花儿红。

苏赫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劳动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社会目的,即劳动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在劳动中获得精神快乐,培养创造性的劳动态度。

从小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手与脑结合中锻炼思维能力。制度上墙,评价到位,各班每月评选一次“劳动之星”,给予真诚的精神奖励,以便形成张力,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加劳动。

3.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测量。

班主任评价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奋发图强。我们从以下内容来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行测量:

(1)对自己感觉的评价。

(2)对与别人相处信心的评价。

(3)对自己才能的评价。

(4)对自己是好学生的评价。

(5)对自己身高、体重的评价。

(6)对他人对自己依赖程度的评价。

(7)对自己免于烦恼能力的评价。

(8)对自己做决定的评价。

(9)对自己适应新事物的评价。

从这九方面入手,通过问卷法、谈话法、写作法等多种形式来测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根据学生的表现,班主任就能知道谁的心灵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谁在自卑,谁在自大,谁在自闭等等。通过测量,学生懂得了用自我评价来调整自身的行为,班主任亦掌握了学生的发展动态,在工作中体会到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快乐,从而提高了班主任的评价能力,师生相辅相衬,一起成长。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篇7

值此新春到来之际,本刊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的来信,对我们一贯的支持表示感谢。在此,本刊也对你们说声:谢谢!是你们这些优秀的平台将理财知识传播给大众,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再接再厉,使这项公益性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读了贵刊,开阔了视野,深受我院师生的好评。

每次期刊到来后,我们都能及时登记、盖章、贴磁条、分类、上架投入借阅流通。对于贵社及中国期刊协会部署的各项任务我们都能积极参与,每年定期向中国期刊协会作出工作汇报。

我馆在以后的馆藏建设上还需要贵社继续鼎力相助,我们一定以一流的服务把百家期刊阅览室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

衷心感谢责社对我们的支持,祝各位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此致敬礼

山东万杰医学院图书馆

百家期刊阅览室

感谢信

尊敬的《大众理财顾问》杂志领导:

您好!我馆自荣获“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已有12年了,承蒙贵社赠刊,对于我馆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贵杂志社不断的馈赠下,我馆的百家期刊阅览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更提高了我馆的流通率,让广大的师生更好地阅

本刊提示

《大众理财顾问》支持心系好儿童――儿童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系列活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系好儿童――儿童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系列活动”。作为支持媒体,《大众理财顾问》将对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报道。活动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3~6岁、6~12岁、12~14岁、14~18岁),针对全国儿童家长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家庭理财教育等方面需求,通过免费发放宣传册,开展流动课堂、咨询会、亲子互动、家长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兼具科学性、科普性,帮助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中国儿童成长家庭教育活动启动会于2009年11月在京举办,此活动分为3期,每期5年,第一期为2009年9月~2014年8月。包括活动试点、活动推广、活动总结3个阶段。2009年,组委会已在全国5个城市免费下发50万宣传手册和50万份知识大赛问卷,预计100万户家庭接受宣传和教育,其中50万户3~6岁儿童家庭直接受益。

亲爱的读者

想要更多地了解理财知识吗?请认真地填写读者反馈卡并寄回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幸运者!我们也期待你的批评和建议。在这一期中,我们将给8名认真填写反馈卡的读者赠阅一本理财主题的书籍。

河北 于鹏

甘肃 丁晓靖

新疆 赖志伟

上海 沈海纳

江苏 张浩然

福建 王翔鸿

湖南 吴应秀

篇8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一生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并提出了诸如“和谐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诸多教育理论。在苏霍姆林斯基庞大的教育理论系统中,关于智力――思维发展的教育思想占据了核心地位[1]。与传统的智力教育理论不同,苏霍姆林斯基由于受到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智育思想也表现出了某种建构特征。

一、建构主义智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传统智力教育深受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探究心理活动规律,在他们看来,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反应,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在传统的智力教育中,由于忽视主体的经验性和主体性,忽略学生内部智力发展水平和思维抽象,学生成为了简单地、被动地接收信息的客体,知识并未被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智力水平也就很难得到提升。通过对传统智力教育理论的批判,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为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则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也不是在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知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较复杂的结构。”[2]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被重构,学习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概念或问题。建构主义另一理论派别――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他十分注重语言的意义,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在社会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3]。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尽管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根本的观念上仍是一致的,都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自己先前的知识带进新情景中,如果有价值,就顺应那些知识结构。建构主义的这些主张也体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中。

二、苏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建构特征

1.直观性与思维发展

认知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直至最后一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才脱离对具体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这充分说明了直观性也就是被儿童所感知观察到的事物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皮亚杰曾说过,“人类智力是一系列充满活力的认知结构,它帮助我们理解观察到的事物,而我们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反过来又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3]通过作用于具体事物,主体形成关于他的经验并形成“暂时的概念”。在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和事物时,我们要么把它纳入到原有的概念中去,要么形成一套新的概念使原有概念与之适应。这就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应。在这一过程中,直观事物具有不可缺失的地位。

这些观点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思维课”和直观性的论述中都有明确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要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大自然,以直观为基础去理解抽象,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他不仅关注关键知识本身,而且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关键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努力扩充学生的智力背景的想法。智力背景包括给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及直观性材料,它要求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的概念。所谓第一套教学大纲,就是指必须清晰地保存在孩子脑海中的关键知识与技能。他认为,只有将这些关键的概念和技能技巧熟练掌握之后,学生才有可能获得一般性的发展,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然而,如何才能顺利的掌握这些关键的知识和技能呢?苏霍姆林斯基反对灌输式的学习,因为那样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故他又提出了“第二套教学大纲”。所谓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的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4]因为学生习得的知识,往往是经过演绎、概括后的抽象内容,这些抽象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难以被他们所理解,假若仅靠死记硬背的手段,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了这些概念却没有理解概念的意义。为此,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补充相应的智力背景是极其重要的。这些智力背景包括了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包括了相应的直观材料。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直观性的作用,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4]。通过对直观性的感知,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抽象的内容,清楚明了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单单的记住一种“符号”。当然,思维的发展并不只是对直观和现象的感知,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联系,找因果关系”是更进一步的因素。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才是发展思维的关键。

2.劳动与智力发展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增长来自个体的建构,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达到心理的“平衡”。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就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运用自己的图式试图去改造实在客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运用的图式得当,个体会增强自己这种图式的预测性,也就是增强了这种图式的可行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使用如此的图式[3]。如果改造失败,个体便会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图式去适应这个世界。在劳动中,学生不仅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物物之间的关系,选择何种方式改造也必然是学生运用自己图式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到哪些动作是可行的,哪些则是造成任务失败的因素,通过不断地改组自己的动作(自然也伴随着思维),来实现劳作的目标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个体正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内化影响的。在劳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与社会建构主义的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来达到意义的协商等思想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不仅指劳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劳动与智力生活统一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通过对实在的土地、农作物的改造和操作,既锻炼了体力又间接锻炼了智力的发展。他认为:“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及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4]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问题往往在于知识对他们而言过于抽象和形式化,他们无法在大脑中同时把握思维的不同方面并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进行皮亚杰所说的运算),但在劳动中,事物以及事物的变化直观地呈现在眼前,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而进行各种尝试。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也更容易发现(或者让教师们发现)他们的困难所在。

3.最近发展区与“交集点”

从经验建构的角度讲,交集点应该是新的有待解释的现象(或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的交集(即冲突)。这种交集或冲突,是诞生或掌握新观念的开始,或者说开拓了建构新观念的可能空间。激进建构主义者们要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认知“失衡”,从而促进学生智力(认知结构)的发展。“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生原有的观念引导他们理解教师或教材所呈现的信息,这些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完全是两码事。”[2]这种前概念与现有事实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显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也正是在这些冲突中学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也表达过此种建构思想。儿童接触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学概念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更深一层次的内容感到困惑、兴奋并试图做出解答,这样就实现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思想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交集点”,也就是教材中各种因果关系交错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晦暗不明,那正是产生疑问之处,而对新知识的掌握,正是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梳理而完成的。“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4]交集点的形成,原因在于先前知识与后来呈现的知识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在儿童思维中没有清晰化、逻辑化,在教师指出矛盾所在的情况下,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解决疑问更积极地进行思维,从而有效地掌握关键知识。

4.语言与自动化阅读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语言符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出现在心理间的层面上(社会),然后通过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内化到心理的层面上(个人)。没有语言中介,就不能实现内化,人也就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显然,语言承载了意义。

相似地,苏霍姆林斯基则强调了以语言为基础的自动化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朗读’的能力。”[4]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朗读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它承载了意义,“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句子,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4]通过有意义的阅读,学生可以将材料中赋予的知识的意义内化到个体之中。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大纲中包含更广的知识背景和一般的技能技巧,而自动化阅读便是一般的技能技巧之一。针对儿童不能正确地拼对单词,不能流利地读出一段话等阅读障碍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动化阅读,要求“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4]。这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在视觉感知到阅读材料的同时,意识也伴随着出现,从而形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甚至不需要将材料读完就能理解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注重了学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鼓励主体在实践中、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去形成个体的经验;注重直观性在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善于激发儿童的求知以及兴趣,在儿童认知产生冲突时及时加以引导;注重语言的发展,要求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等,这些带有建构特点的智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学生智力与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仍有较好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培养儿童智力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依据。

――――――――

参考文献

[1] 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克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班主任提名推荐,每班产生家长代表一名,经本人同意后由学校颁发聘书。由各班产生的家长代表组成年级家长委员会,每个年级的家长委员会中产生二名代表组成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主要职责为:与学校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学校各种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联系家长,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社会力量,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密切配合学校、班主任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教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地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分层次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召开不同层次的家长会,主要以年级家长会和班级家长会为主,以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作辅助。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有效性,必须把握召开家长会的时机和学生家长的层次。例如,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后1-2周召开九年级学生家长会,上学期会议主题以总结上学年学校教学成绩,介绍学校教师情况,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管理措施以及学生顺利毕业需要家长给予的配合等为主;下学期以如何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如何帮助孩子完成体育训练和中考冲刺等问题给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根据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在新学年开学第一个月召开七年级学生家长会,首先让家长认识学校,掌握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联系与不同。根据初二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在八年级上学期召开家长会,就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大规模的家长会针对性不强,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座谈会,这样与家长沟通交流就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可进行优秀生家长座谈会,边缘生家长座谈会等,把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接近的学生家长集中在一起交流。

三、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的认可度

在过分强调升学的今天,学校要办出特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还需让家长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光靠突出升学来强化社会效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始终把“教做人”放在首位来抓,针对农村孩子兴趣狭窄的特点,学校通过各种文娱活动,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几年来,我校珍惜任何一次让家长走进学校,认识学校,宣传学校的机会。学校召开教代会邀请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规划、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教师节座谈会请村社干部、家长代表一同座谈,表彰优秀个人;每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请部分家长共同参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艺术文化活动周请家长代表致辞表彰优秀生。家长代表广泛参与学校活动,增加了对学校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家长间的口耳相传,学校的认可度、知名度得到提高。

四、让家长走进班级,走进课堂

学校每学期把期中考后一周定为家长接待周(教学开放周)。教务处和政教处共同组织家长走进班级,对班级教师的教学作评价,全程跟踪学生学习,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各班有针对性地召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分别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措施办法。

五、把家访落到实处,真正构建家校连心桥

很长一段时间,与家长的交流慢慢变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空间信息传播,教师与家长的信息联系虽然增多,心灵却疏远了。近两年来,学校把家访订成死任务,家访作为班主任和教师考核的依据,成为控辍保学的最有效措施。农村孩子厌学情绪较浓,家长无以应对最终心灰意冷,往往会选择放弃,流失率居高不下。学校2007年响亮喊出“留住一人是功劳,送走一人是成绩”的口号,要求班主任带领任课教师深入家庭,深入村社田间疏导学生厌学情绪,帮助家长想办法,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帮助孩子重回学校。

六、经常给家长一些建议

(一)建议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积极地引导孩子。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第三,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第四,尽量多与孩子共处。第五,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良风气做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还有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这种溺爱,被比作是“送给儿童最可怕的礼物”。

(二)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

(三)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为孩子创建“智力背景”。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再次,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篇10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

1.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以往的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2.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育模式,研究不同的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制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很紧张,就会退缩。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孩子反应比较迟钝,语言发展迟缓,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看到陌生人害怕;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早期教育抓得比较好,会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理解力较强。

3.家庭生活氛围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能培养孩子可爱、活泼的性格;充斥着矛盾、暴力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形成仇视、怨恨、悲观厌世的情绪。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营造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其次,父母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用一颗童心去和孩子交往。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1.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体育锻炼。在智育方面,主要是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做到适时而教,循序渐进;在美育方面,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意识;在劳动教育方面,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生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3.端正家庭教育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表现得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而家庭教育的不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尤为深刻和长远的。提出了家庭教育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建议,身为父母要以自身相爱为榜样,言传身教,平等待人,理性施爱,适当要求,为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